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廬劇馬鞍山

廬劇馬鞍山

發布時間:2021-06-03 09:29:07

❶ 安徽省面積並不大,為何省內各地的文化差異卻非常之大

如果你同時遇到一位說江淮官話的安徽人,一位說吳語的安徽人,一位說中原官話的安徽人,一位說贛語的安徽人,一位說徽語的安徽人,你別詫異,這就是安徽。

語言上,一句一比吊糟,江淮官話的粗語,安徽一大片都這么說。眼淚說成眼睛水,銅陵人講的江淮官話,安慶潛山的贛語也這么說,雖然兩者發音規則完全是兩個調。南京人吃毛雞蛋,活珠子,馬鞍山人吃,再西邊點蕪湖就吃的少了,銅陵就完全沒聽過。把鞋子說出孩子,四川話這么說,皖北人也說的多,越往南邊說的就少些了;河南人把腳說成jue,說著說著中原官話就影響了一些片區的江淮官話,也跟著這么說。

銅陵這個一度是中國最小的地級市,可以說就濃縮著各種文化沖突融合的影子。方言上吳語淮化,飲食上減甜貪咸,和合肥人一樣炸圓子,燉老母雞,黃山有毛峰,銅陵有野雀舌。很多父母不光會炒菜吃米飯,包起餃子,擀起面條也是好能手。吃的慣糖醋排骨,卻突然間也會奇怪南京的湯包怎麼會放糖。

江蘇和安徽比起來,文化的差異性恐怕還要輸上一籌了,光一個蘇南蘇北都能吵成那樣,可想而知安徽有多難管理。安徽吃虧在不同文化的大城市,都不分在安徽...

江淮官話的中心,南京分在了江蘇

蘇錫常可顧及不到安徽的吳語小弟們

杭州對徽州的引力再強,也畢竟劃在了浙江

皖北山東輻射圈一側的徐州,也在江蘇,河南輻射圈自己都自顧不暇,更是幫不了阜陽,亳州們。

贛文化本身就人微言輕,古皖國的潛山恐怕也不會服氣遙遠的江

不過,比起千篇一律,這樣多姿多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兼包並蓄的景象,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嘛?

作為銅陵人,只能跟你講,銅陵的生薑和蒜子好吃到不行。很多人一想到生薑就是辛辣去腥,但是銅陵的白姜又嫩又甜,糖水腌制後簡直好吃到爆,腌制剩下的生薑水炒菜放一放,去腥增甜,簡直是淮揚菜中的上品。銅陵的腌蒜子也是好吃到爆阿,真不是自吹,甜嫩,配上稀飯簡直是人生美味。銅陵的野雀舌也是綠茶中的名茶,我相信,安徽的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特產,有的時候,差異化根本不就是壞事嘛

❷ 安徽省面積並不大,為何省內各地的文化差異卻非常之大

首先,安徽省內的方言非常復雜。復雜到什麼程度呢?可能安徽省的小夥伴,自己都說不清楚自己的官方方言是哪一種?

有些人以為安徽的方言是根據皖南、皖中和皖北這樣分的,然而並不是。除了中原官話之外,還夾雜著N種不同的語音。講相同方言的,難免會抱團「欺負」其他人。

到了後期在毛爺爺手上,才改為了合肥。但是,合肥的發展似乎並不能夠讓全部安徽省的人民信服,大家都不願意跟著他混。

現在皖南的經濟發展得比皖北好,皖北的人口又比皖南多非常多。但是安徽省的人民偏偏還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天天想著要和江蘇人民看齊。

❸ 誰知道肥東哪有翰林學院

包拯(公元999-1062年),肥東縣包公鎮人,字希仁,北宋著名清官。天聖五年進士,初授大理評事,後任天長知縣,知端、瀛、楊、廬、池等州;知江寧和開封府;任台諫官時先後任監察御史里行、監察御史、知諫院、權御史中;任監司官時先後任應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河北都轉運使;在任三司官時,先後任權度支判官、戶部判官、戶部副使、權三司使、三司使、樞密直學士、樞密副使管理國家軍政。死後贈禮部尚書,謚孝肅。包拯以為官清正,鐵面無私,執法如山而聞名於世,被人們號稱為包公、包青天,為歷代民眾所稱頌。余闕(公元1303-1358年),肥東縣長臨河人,字延心,一字天心,自號青陽先生。元散文家、刑部主事。元統元年(1333)進士,援同知泗州,後轉入翰林文學、中書刑部主事,曾為遼、金、宋三史修撰。累官監察御吏、中書禮部員外郎,出任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至正九年遷翰林侍制、出僉浙東廉訪司事。至正十三年出守安慶,任都元帥,遷淮南行省左丞。十七年冬,為陳友諒部圍困,次年城破身死。為政嚴明,治軍與士卒同甘苦。元朝延以其忠,贈為淮南行省平章。著有《五經傳注》、《青陽山房集》。吳復(公元1331-1383年),肥東縣八斗鎮大吳村人,字伯起,明朝開國大將。少負勇略,元末,集眾保鄉里,歸太祖於濠,從克泗、滁、和、採石、太平,累官萬戶。洪武十二年,振旅京師,論功受封為安陸侯,賜鐵券。洪武十六年,因病卒於普定,追封「黔國公」,謚威毅,予世券。現境內有吳復墓遺存。張德勝(公元1328-1360年),安徽肥東人,字輔仁,明朝開國名將。因傷歿於軍中,追封其為蔡國公,謚忠毅,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親定功臣位次,在南京雞籠山下建立功臣廟,張德勝名列第九。李文安(公元1801-1855年),肥東縣磨店人,李鴻章之父。號玉川,又號玉泉,別號愚荃,榜名文玕,官刑部主事。李瀚章(公元1821-1899年),肥東縣磨店人,李鴻章長兄。字筱泉,一作小泉。官至湖廣、兩廣總督,清朝封疆大吏之一。李鴻章(公元1823-1901年),肥東縣磨店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晚清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後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王亞樵(公元1889—1936年),肥東縣磨店人。抗日誌士,民族英雄,號稱暗殺大王。1908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民國25年初,因刺汪精衛案發,赴廣西梧州避難,被軍統特務暗殺。張勁夫,1914年6月生,肥東縣包公鎮大張村人。歷任杭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浙江省委常委、省財委主任、華東財委副主任、地方工業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國家科委副主任、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省長、省軍區第一政委、國務委員、國家經委黨組書記、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秘書長、中顧委常委。黨的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劉和謙,1926年生,肥東縣長臨河鎮人。台灣地區高級軍官,中華民國海軍一級上將,官至「參謀總長」,現為台灣當局「戰略顧問」。羅本立,1928年生,安徽肥東人。台灣陸軍一級上將,參謀總長。獲頒青天白日勛章乙座,任「總統府」戰略顧問。2005年,因想要回鄉祭祖,主動請辭。劉盛綱,1933年生,安徽肥東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電子學家,美國MIT電磁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曾任電子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在電磁慢波結構、自由電子激光、相對論電子學和相對論等離子體電子學等領域做了大量的原創性工作。趙經徹,1936年生,安徽肥東人。兗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市場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煤炭技術咨詢委員會常務委員常務委員、中國能源綜合利用協會副會長、中國煤炭學會副會長,山東省第八屆政協委員。吳邦國,1941年生,安徽肥東人。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四屆四中全會增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黨組書記。溫光春,1941年生,安徽肥東人。總後勤部副部長,中將,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徐承雲,1945年生,安徽肥東人。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將,是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周本立,1946年生,安徽肥東人。先後在馬鞍山市委宣傳部、安徽省計劃委員會、省政府公廳任職。歷任安徽省計劃委員會任副主任、主任,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安徽省企業聯合會、安徽國際徽商交流協會執行會長等職。劉湘如,1946年生,安徽肥東人。著名作家,文學家、學者,曾為安徽電視台高編。中國國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名家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同時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世界華人作家協會等全國數十家重要協會和學會的理事、副主席或主要負責人。蔡永祥,1948年生,安徽肥東人。浙江省軍區三支隊三連戰士,1966年為保護過橋列車安全而壯烈犧牲。蔡永祥捨身護橋,冒險救人的英雄事跡很快傳遍大江南北。成為繼雷鋒、王傑之後億萬人民學習的又一楷模。丁玉蘭,安徽肥東人。著名廬劇表演藝術家,合肥市廬劇團名譽團長,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劇)傳承人,曾主演傳統戲《小辭店》、《秦雪梅觀畫》等六十多部,主演現代戲《江姐》等十五部。

❹ 肥東縣的名人

包拯(公元999-1062年),肥東縣包公鎮人,字希仁,北宋著名清官。天聖五年進士,初授大理評事,後任天長知縣,知端、瀛、楊、廬、池等州;知江寧和開封府;任台諫官時先後任監察御史里行、監察御史、知諫院、權御史中;任監司官時先後任應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河北都轉運使;在任三司官時,先後任權度支判官、戶部判官、戶部副使、權三司使、三司使、樞密直學士、樞密副使管理國家軍政。死後贈禮部尚書,謚孝肅。包拯以為官清正,鐵面無私,執法如山而聞名於世,被人們號稱為包公、包青天,為歷代民眾所稱頌。
余闕(公元1303-1358年),肥東縣長臨河人,字延心,一字天心,自號青陽先生。元散文家、刑部主事。元統元年(1333)進士,援同知泗州,後轉入翰林文學、中書刑部主事,曾為遼、金、宋三史修撰。累官監察御吏、中書禮部員外郎,出任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至正九年遷翰林侍制、出僉浙東廉訪司事。至正十三年出守安慶,任都元帥,遷淮南行省左丞。十七年冬,為陳友諒部圍困,次年城破身死。為政嚴明,治軍與士卒同甘苦。元朝延以其忠,贈為淮南行省平章。著有《五經傳注》、《青陽山房集》。
吳復(公元1331-1383年),肥東縣八斗鎮大吳村人,字伯起,明朝開國大將。少負勇略,元末,集眾保鄉里,歸太祖於濠,從克泗、滁、和、採石、太平,累官萬戶。洪武十二年,振旅京師,論功受封為安陸侯,賜鐵券。 洪武十六年,因病卒於普定,追封「黔國公」,謚威毅,予世券。現境內有吳復墓遺存。
張德勝(公元1328-1360年),安徽肥東人,字輔仁,明朝開國名將。因傷歿於軍中,追封其為蔡國公,謚忠毅,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親定功臣位次,在南京雞籠山下建立功臣廟,張德勝名列第九。
李文安(公元1801-1855年),肥東縣磨店人,李鴻章之父。號玉川,又號玉泉,別號愚荃,榜名文玕,官刑部主事。
李瀚章(公元1821-1899年),肥東縣磨店人,李鴻章長兄。字筱泉,一作小泉。官至湖廣、兩廣總督 ,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李鴻章(公元1823-1901年),肥東縣磨店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晚清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後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王亞樵(公元1889—1936年),肥東縣磨店人。抗日誌士,民族英雄,號稱暗殺大王。1908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民國25年初,因刺汪精衛案發,赴廣西梧州避難,被軍統特務暗殺。 張勁夫,1914年6月生,肥東縣包公鎮大張村人。歷任杭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浙江省委常委、省財委主任、華東財委副主任、地方工業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國家科委副主任、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省長、省軍區第一政委、國務委員、國家經委黨組書記、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秘書長、中顧委常委。黨的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劉和謙,1926年生,肥東縣長臨河鎮人。台灣地區高級軍官,中華民國海軍一級上將,官至「參謀總長」,現為台灣當局「戰略顧問」。
羅本立,1928年生,安徽肥東人。台灣陸軍一級上將,參謀總長。獲頒青天白日勛章乙座,任「總統府」戰略顧問。2005年,因想要回鄉祭祖,主動請辭。
劉盛綱,1933年生,安徽肥東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電子學家,美國MIT電磁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曾任電子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在電磁慢波結構、自由電子激光、相對論電子學和相對論等離子體電子學等領域做了大量的原創性工作。
趙經徹,1936年生,安徽肥東人。兗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市場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煤炭技術咨詢委員會常務委員常務委員、中國能源綜合利用協會副會長、中國煤炭學會副會長,山東省第八屆政協委員。
吳邦國,1941年生,安徽肥東人。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四屆四中全會增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黨組書記。
溫光春,1941年生,安徽肥東人。總後勤部副部長,中將,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
徐承雲,1945年生,安徽肥東人。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將,是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
周本立,1946年生,安徽肥東人。先後在馬鞍山市委宣傳部、安徽省計劃委員會、省政府辦公廳任職。歷任安徽省計劃委員會任副主任、主任,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安徽省企業聯合會、安徽國際徽商交流協會執行會長等職。
劉湘如,1946年生,安徽肥東人。著名作家 ,文學家、學者,曾為安徽電視台高編。中國國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名家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同時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世界華人作家協會等全國數十家重要協會和學會的理事、副主席或主要負責人。
蔡永祥,1948年生,安徽肥東人。浙江省軍區三支隊三連戰士,1966年為保護過橋列車安全而壯烈犧牲。蔡永祥捨身護橋,冒險救人的英雄事跡很快傳遍大江南北。成為繼雷鋒、王傑之後億萬人民學習的又一楷模。
丁玉蘭,安徽肥東人。著名廬劇表演藝術家,合肥市廬劇團名譽團長,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劇)傳承人,曾主演傳統戲《小辭店》、《秦雪梅觀畫》等六十多部,主演現代戲《江姐》等十五部。

❺ 安徽風土人情 地理介紹

一、風土人情

安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徽商、徽墨、徽菜、徽戲的發祥地。

徽菜是中國八大地方菜系之一,隨著徽商崛起而享譽大江南北,同時亦隨著徽商的衰落而沉寂。

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但形成商幫集團則在明成化、弘治年間,明嘉靖以後至清乾隆、嘉慶時期,徽商達於極盛。

歷史上,徽商不是一個單純的以經商營利為唯一目的的商業集團,他們與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從而形成了這個商業集團的獨特風格,贏得了「儒商」 的美名。

產生了木雕、磚雕、石雕藝術和以民居、祠堂、牌坊為特徵的徽派建築,產生了合「五 方之音」、唱念做打並重的徽戲徽班;徽商後裔、一代宗師程大位發明了算盤 ……可謂群星璀璨,異彩紛呈。

安徽人愛唱黃梅戲。其特點是載歌載舞,長於行情,接近生活,唱腔優美,表演朴實細膩,韻味醇厚雋永,常以載歌載舞的形式、淳樸健康的格調表現人物。

二、地理環境

安徽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瀕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經濟帶,內擁長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地勢由平原、丘陵、山地構成;地跨淮河、長江、錢塘江三大水系。

安徽省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南北兼容。

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分別佔全省面積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際、黃山和九華山,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

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

其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5)廬劇馬鞍山擴展閱讀:

安徽建省於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

安徽省是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沖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有著歷史和天然的聯系。

安徽文化發展源遠流長,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四個文化圈組成。截至2019年12月,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9個縣級市,52個縣,44個市轄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安徽

❻ 廬劇有哪些經典劇目

廬劇原名「倒七戲」,又名小倒戲、到集戲、搗七戲、稻季戲等,是主要流傳於安徽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流行於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和江南的部分地區。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後定名為廬劇。
廬劇的傳統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較有影響的廬劇劇目包括《綵樓配》、《葯茶記》、《天寶圖》、《柴斧記》、《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放鸚哥》、《賣線紗》等。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帶,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帶有山區特色,稱為「山腔」;下路以蕪湖為中心的蕪湖、南陵、繁昌、馬鞍山、當塗、涇縣一帶,音樂清麗婉轉,細膩平和,顯出水鄉風味,稱為「水腔」;中路以合肥為中心的合肥、定遠、肥東、巢湖、無為、和縣、含山、廬江一帶,音樂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實,自然清新。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是本戲和折戲的主要唱腔,既可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復雜的情感;花腔多為民間小調,輕松活潑,常用於小戲。
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台齊唱,稱為「吆台」。傳統的廬劇沒有管弦樂伴奏,只用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俗稱「滿台鑼鼓半台戲」。早期廬劇的表演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地方小調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動作一般不配合劇情。演出多為幕表制,基本沒有固定的台詞,多採用臨時串詞、套詞的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表演藝術等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
廬劇具有很強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調、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樂,表演上吸收了鄂東的「花鼓戲」、「端公戲」、「嗨子戲」等的手法,不少劇目中融匯進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觀念和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廬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
舊時廬劇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的(即農忙時種田,農閑時唱戲),長期流動於鄉村集市。演出時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攤子。一般演員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會些「轍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傾向。所演劇目,多以「二小」戲、「三小」戲為主。唱腔多是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不用絲弦,三五人湊個班子即可演出,謂之「兩打三唱」。
演員身兼數角,輪番替換,還要兼打鑼鼓。後來發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還未形成固定的角色體制。廬劇從前無女藝人,旦角多由年輕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廬劇班社開始進入城市,演出劇目不斷豐富,角色行當也相應增多,分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下面小編為大家他有那些代表作吧。
《珍珠塔》
劇情簡介:胡來自稱半仙,夫妻倆一唱一和丑態百出,利用人們的求醫心切的心理,糊弄愚昧的廣大農民,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後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告戒人們應當相信科學,鑄造起鋼鐵長城,不要讓騙子們有機可乘,為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共同努力。
《李清照》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趙明誠卒於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錄》和滿堂古物。葬畢,清照大病。王御醫欲向李清照購古玩,並帶來趙明誠「玉壺頒金」的謠傳。此時金兵壓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決定攜所有石器追趕朝廷獻寶,為趙明誠洗清罪名,並保住文物不流散。為此,她跨山越海,顛沛流離,處處撲空。一年多後,李清照終於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帶文物被盜,她一病不起。
紹興二年,右承務朗張汝舟巧言說動李航,騙娶了李清照。婚後,張汝舟野心暴露,他名為娶妻,實為霸佔文物,並以此換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勸,反遭責難。她看清張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風不正,決意告發其「妄增舉數入官」,訴之公堂,以正世風。依宋朝刑律,告發親人者不分青紅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寧肯坐牢,也要守住靈魂的潔凈,為此她坐了九天牢獄
《休丁香》
該劇的故事在安徽民間流傳甚廣。劇情敘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辦嫁給浪子張萬郎,最後被休棄。後張萬郎家敗,投河而死。
近年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新型的文化娛樂方式對戲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致使廬劇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能演大戲的屈指可數。廬劇的搶救、保護工作應盡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❼ 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項)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 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 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 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 蘇柯爾克孜
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
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
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
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
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
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 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
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 縣、樂都縣
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山花兒)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
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
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
(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
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
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
(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 地區、麥蓋提縣
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 陝西省綏德縣
歌、撫順地秧歌)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 重慶市
(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 四川省瀘縣
壇彩龍)
108 Ⅲ—5 獅舞 河北省徐水縣
(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 山西省襄汾縣
獅子、廣東醒獅)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
潁上花鼓燈)
110 Ⅲ—7 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
舞)
111 Ⅲ—8 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112 Ⅲ—9 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蹺、苦水高高蹺)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 西藏自治區
樹卓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 西藏自治區
(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
山珠)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象帽舞、乞粒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38 Ⅲ—35 僳僳族阿尺木刮 雲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139 Ⅲ—36 彝族葫蘆笙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40 Ⅲ—37 彝族煙盒舞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Ⅲ—38 基諾大鼓舞 雲南省景洪市
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區
143 Ⅲ—4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縣
144 Ⅲ—41 塔吉克族鷹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
塔吉克自治縣

四、傳統戲劇(共計9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5 Ⅳ—1 崑曲 中國藝術研究院
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Ⅳ—2 梨園戲 福建省泉州市
147 Ⅳ—3 莆仙戲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劇 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陽腔 江西省弋陽縣
150 Ⅳ—6 青陽腔 安徽省青陽縣
江西省湖口縣
151 Ⅳ—7 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陽縣
(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岳西高 安徽省岳西縣
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湖南省辰溪縣、瀘溪縣、常德

152 Ⅳ—8 新昌調腔 浙江省新昌縣
153 Ⅳ—9 寧海平調 浙江省寧海縣
154 Ⅳ—10 永安大腔戲 福建省永安市
155 Ⅳ—11 四平戲 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
156 Ⅳ—12 川劇 四川省
重慶市
157 Ⅳ—13 湘劇 湖南省衡陽市
158 Ⅳ—14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159 Ⅳ—15 正字戲 廣東省陸豐市
160 Ⅳ—16 秦腔 陝西省
161 Ⅳ—17 漢調桄桄 陝西省漢中市
162 Ⅳ—18 晉劇 山西省
163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
164 Ⅳ—2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黨梆子 山西省晉城市
166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Ⅳ—23 豫劇 河南省
168 Ⅳ—24 宛梆 河南省內鄉縣
169 Ⅳ—25 懷梆 河南省沁陽市
170 Ⅳ—26 大平調 河南省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71 Ⅳ—27 越調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劇 中國京劇院
北京市
天津市
遼寧省
山東省
上海市
173 Ⅳ—29 徽劇 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174 Ⅳ—30 漢劇 湖北省武漢市
175 Ⅳ—31 漢調二簧 陝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寧梅林戲 福建省泰寧縣
177 Ⅳ—33 閩西漢劇 福建省龍岩市
178 Ⅳ—34 巴陵戲 湖南省岳陽市
179 Ⅳ—35 荊河戲 湖南省澧縣
180 Ⅳ—36 粵劇 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
181 Ⅳ—37 桂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2 Ⅳ—38 宜黃戲 江西省宜黃縣
183 Ⅳ—39 亂彈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
184 Ⅳ—40 石家莊絲弦 河北省石家莊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兒 山西省大同市
186 Ⅳ—42 靈丘羅羅腔 山西省靈丘縣
187 Ⅳ—43 柳子戲 山東省
188 Ⅳ—44 大弦戲 河南省滑縣、濮陽縣
189 Ⅳ—45 閩劇 福建省福州市
190 Ⅳ—46 壽寧北路戲 福建省壽寧縣
191 Ⅳ—47 西秦戲 廣東省海豐縣
192 Ⅳ—48 高甲戲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93 Ⅳ—49 碗碗腔 山西省孝義市
(孝義碗碗腔)
194 Ⅳ—50 四平調 河南省商丘市、濮陽市
195 Ⅳ—51 評劇 天津市寶坻區
河北省灤南縣
遼寧省沈陽市
196 Ⅳ—52 武安平調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劇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Ⅳ—54 滬劇 上海市
199 Ⅳ—55 蘇劇 江蘇省蘇州市
200 Ⅳ—56 揚劇 江蘇省揚州市
201 Ⅳ—57 廬劇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Ⅳ—58 楚劇 湖北省
203 Ⅳ—59 荊州花鼓戲 湖北省潛江市
204 Ⅳ—60 黃梅戲 安徽省安慶市
湖北省黃梅縣
205 Ⅳ—61 商洛花鼓 陝西省商洛市
206 Ⅳ—62 泗州戲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Ⅳ—63 柳琴戲 山東省棗庄市
208 Ⅳ—64 歌仔戲 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
209 Ⅳ—65 採茶戲 江西省贛州市
(贛南採茶戲、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
210 Ⅳ—66 五音戲 山東省淄博市
211 Ⅳ—67 茂腔 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
212 Ⅳ—68 曲劇 河南省
213 Ⅳ—69 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214 Ⅳ—70 秧歌戲 河北省隆堯縣、定州市
(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縣
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215 Ⅳ—71 道情戲 山西省右玉縣、臨縣
(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太康道 河南省太康縣
情戲、藍關戲、隴劇) 山東省萊州市
甘肅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縣、青縣
217 Ⅳ—73 二人台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縣
河北省康保縣
218 Ⅳ—74 白字戲 廣東省海豐縣
219 Ⅳ—75 花朝戲 廣東省紫金縣
220 Ⅳ—76 彩調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1 Ⅳ—77 燈戲 重慶市梁平縣
(梁山燈戲、川北燈戲) 四川省南充市
222 Ⅳ—78 花燈戲 貴州省思南縣
(思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雲南省玉溪市
223 Ⅳ—79 一勾勾 山東省臨邑縣
224 Ⅳ—80 藏戲 西藏自治區
(拉薩覺木隆、日喀則迥巴、日喀則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瓊結卡卓扎
西賓頓、黃南藏戲)
225 Ⅳ—81 山南門巴戲 西藏自治區
226 Ⅳ—82 壯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7 Ⅳ—83 侗戲 貴州省黎平縣
228 Ⅳ—84 布依戲 貴州省冊亨縣
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

230 Ⅳ—86 傣劇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❽ 農歌會上馬鞍山當塗民歌叫什麼名字

大河網訊 2008年11月9日在來農村改革起源自地——安徽省滁州舉行的首屆中國農民歌會上,一位來自安徽當塗的37歲農民女歌手將一首當塗民歌《唱得綠海泛金波》唱得婉轉悠揚,令現場觀眾如痴如醉。這位農民女歌手叫做陶小妹,多次在國家和省市級民歌演唱比賽中獲獎,在當地有「民歌歌後」之稱。

陶小妹家住馬鞍山市當塗縣城關鎮五一村,當塗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譽。生在民歌的海洋,陶小妹自幼便在民歌聲中長大。懷著對當塗民歌的熱愛和執著,從農家走出來的陶小妹在2004年舉行的第二屆全國農民歌手電筒視大賽的舞台上憑著民歌《打麥歌》脫穎而出,摘得大賽二等獎以及優秀新人提名獎。

第二年,陶小妹演唱的當塗民歌《唱得綠海泛金波》榮獲第三屆安徽民歌歌會決賽業余組一等獎。當年底,受安徽省文化廳邀請,陶小妹參加了安徽省新年音樂會。2007年,陶小妹被評為第九屆當塗縣「十佳青年」。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用自己的歌聲,為我們農民自己歌唱,歌唱我們農民自己的生活,展示當塗民歌的風采和新農村的新風貌,讓更多的人去喜歡和關注民歌,讓這些優秀的民間文化能一代代傳承下去。」陶小妹說。

閱讀全文

與廬劇馬鞍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