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相關名句詩詞及典故~(截止至明晚)
名句:《增廣賢文》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路遙知馬力,事久知人心。
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談。
詩詞:
《杜少府之任蜀洲》唐·王勃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別》唐:賈島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彈復彈,會有知音知。
【浣溪沙】宋:張孝祥
玉節珠幢出翰林。詩書謀帥眷方深。威聲虎嘯復龍吟。 我是先生門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典故:
莫逆之交、莫逆於心:《莊子·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莫逆:沒有抵觸,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俞伯牙很擅長彈琴,他到楚國馬鞍山遇到鍾子期,兩人談論琴律很投機。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彈奏一曲,鍾子期高興地說泰山江河。兩人結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會鍾子期,得知鍾子期病故,就在墳前傷心地毀琴。
患難之交: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浦肫夫患難之交,今日年兄為我們看他,異日我們也代年兄看他。」唐朝柳宗元考取進士後經王叔文推薦,升為禮部員外郎。王叔文改革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司馬。後來轉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劉禹錫遷擂州刺史,擂州是蠻夷作亂的地方,為了讓劉禹錫照顧家庭,就上書申請與劉禹錫換位。
2. 「李白」說過的讀書名言有什麼
李白」說過的讀書名言主要有: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吾觀自古賢達人,成功不退皆殞身。
人生若波瀾,世路有屈曲。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天生我才必有用。
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騏驥筋力成,志在萬里外。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秋。
3. 關於孟子仁政的名言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他是戰國時期的鄒國人,出生在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馬鞍山下的鳧村(鳧村1960年劃歸曲阜市)。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約在祖輩時遷於鄒。三歲時,他父親孟孫激去逝,全靠母親仉氏教養。史書中記有孟母三遷教子、斷機喻學的佳話。孟子從小立志學儒習禮,15歲左右,他入學讀書,「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學。
孟子學成後居鄒為士,收徒講學。門生中著名者就有18人,公孫丑、萬章等都是他的高足弟子。當時諸侯混戰、七雄爭霸,孟子便懷著實行「仁政」治國的政治抱負,游說諸侯。約44歲時,他率領弟子,首次出遊齊國,50歲時出遊滕國,然後返鄒。不久又拜訪了代理任國(今濟寧)國政的季子;接著由任到梁(魏)見梁惠王,55歲左右,由梁再次到齊國。據歷史記載,孟子游說諸侯時名氣很大,「凡出行,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他曾在二次游說齊國期間在齊做客卿數年,並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但由於當時「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因而,對於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張「(齊)宣王不能用」,「梁惠王不果其言」,其它各國也都未採納。到公元前308年,孟子已年高65歲,其政治抱負仍然沒有實現,只好停止自己20多年的游說生涯,象孔子晚年那樣,退居鄒國,從事教學與著述。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言,作《孟子》七篇,以詔來世。」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應在《孟子》一書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他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暴力治國,認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重民輕君」是他「仁政」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哲學上,孟子是一個性善論和唯心主義者,繼承孔子的天命論,把人分為「先知先覺」和「後知後覺」,要求人們依「天命」行事,並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這一唯心史觀。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視培養賢才,認為「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尊賢使能,俊傑在位」是國家富強的根本,「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
孟子還十分注意人格修養,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對於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對中國歷代優秀知識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孟子大約活到84歲,他去逝之後,安葬在鄒國境內(今鄒城市城東北約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
宋代以後,封建帝王不斷賜予孟子封號,北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為「鄒國公」,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被尊封為僅次於「至聖」孔子的「亞聖」。同時,還建造了佔地66畝的孟廟。
孟子是鄒城市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人物。《孟子》一書早已被中國學者和外國傳教士介紹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文明的瑰寶。
4. 我要一些古人名句的典故
1,投筆從戎
《後漢書 ·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尤當效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班超最初在官府中從事抄寫工作,他從軍以後,被任命為假馬司,受到大將軍竇固的賞識。公元94年,在竇固的推薦下,班超出使西域,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使西域全境統一於東漢。班超因功被封為定遠侯,歷史上稱他為「班定遠」。 後人把文人從軍叫做投筆從戎。和班超有關的典故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歷艱險,就不能獲得成功)。
2長風破浪
《宋書 ·宗愨傳》:「宗愨,字元干,南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愨年少時,炳問其志,答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唐·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現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也形容事業迅速地向前發展。也作「乘風破浪」。
3請纓
《漢書 ·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終軍說服了南越王,但丞相呂嘉不想歸順,領兵攻擊殺死了南越王,終軍作為漢朝的使者,同時遇害。終軍是漢武帝時的名臣,死時才二十多歲,所以人們稱他為「終童」。唐人胡宿有詩贊道:「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後用來指請求殺敵或請求給予任務。
4,莫逆之交、莫逆於心:《莊子·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莫逆:沒有抵觸,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5,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俞伯牙很擅長彈琴,他到楚國馬鞍山遇到鍾子期,兩人談論琴律很投機。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彈奏一曲,鍾子期高興地說泰山江河。兩人結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會鍾子期,得知鍾子期病故,就在墳前傷心地毀琴。
6,患難之交: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浦肫夫患難之交,今日年兄為我們看他,異日我們也代年兄看他。」唐朝柳宗元考取進士後經王叔文推薦,升為禮部員外郎。王叔文改革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司馬。後來轉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劉禹錫遷擂州刺史,擂州是蠻夷作亂的地方,為了讓劉禹錫照顧家庭,就上書申請與劉禹錫換位。
5. 孟子的經典十九句名言語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城市)人。與孔子並稱「孔孟」;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孔子第四代弟子。繼承並發揚孔子的思想,批駁楊朱,墨翟。父名激,母仉氏。字型大小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型大小,字型大小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
孟子本為「魯國三桓」之後,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 ,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1.春秋時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稱呼。如 宋國 子 姓,其長女嫁給他國的多稱「孟子」。
《左傳·隱公元年》:「 惠公 元妃 孟子 。」 杜預 註:「 子 , 宋 姓。」 孔穎達 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孟、伯俱長也……婦人以字配姓,故稱 孟子 。」又諱言同姓通婚,亦稱與國君同姓的夫人為「孟子」。《左傳·哀公十二年》:「夏五月, 昭 夫人 孟子 卒。 昭公 娶於 吳 ,故不書姓。」 杜預 註:「諱娶同姓,故謂之 孟子 ,若 宋 女。」 楊伯峻 註:「國君夫人必系以母家之姓……此 昭公 夫人若稱『 吳姬 』或『 孟姬 』,顯然違『同姓不婚』之禮,故改稱『 吳孟子 』。」
2. 戰國 時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軻 ,字 子輿 。其言行被編為《孟子》一書。 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孟子曾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每個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見小孩將要掉入井中,並不因為交情、聲譽等利害關系而救人,而是因為內心「善」的本質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認為「善」的本質分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為「四端」。「端」是起點的意思,孟子認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擴充,即道德實踐,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還有人行惡,孟子認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為受到私慾所蒙蔽,孟子認為人應該放棄私利,保存仁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是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遠祖從魯國遷居鄒國。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
「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一歲: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於鄒馬鞍山西麓之鳧村。據趙歧《〈孟子〉題辭》所記,孟軻系「魯公族孟孫之後」,蓋破落後遷於鄒。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歲。
二歲: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鄒。
三歲: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鄒。
四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鄒。是年喪父,受母三遷、斷機之教(據《烈女傳》)。其 實三遷與斷機恐非發生於一年。
五歲: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鄒。
六歲: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吳起為相。孟子在鄒。
七歲: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魯穆公卒,子奮立,是為共公。 孟子在鄒。
八歲: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鄒。
九歲: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殺吳起。孟子在鄒。
十歲: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鄒。
十一歲: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齊康公絕祀。趙王翳遷於吳。孟子在鄒。
十二歲: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鄒。
十三歲: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鄒。
十四歲: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韓滅鄭。諸咎殺其君。孟子在鄒。
十五歲: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韓山堅賊其君。齊田午殺其君,自立為桓公。越寺區定亂,立無余之。孟子在鄒。
十六歲: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鄒。
十七歲: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鄒。
十八歲: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鄒。
十九歲: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簡公卒。韓嚴殺韓哀侯。魏伐楚,取魯陽。孟子在鄒。
二十歲: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晉桓公被韓、趙遷於屯留。趙、韓伐魏,魏伐趙,敗之平陽。孟子在鄒。
二十一歲: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齊伐魏,降觀,王錯奔韓。魏敗韓於馬陵。孟子在鄒。
二十二歲:公元前368年,周顯王元年。孟子赴魯游學,受業於子思之門人。
二十三歲:公元前367年,周顯王二年。韓趙分周為兩。孟子在魯。
二十四歲:公元前366年,周顯王三年。魏伐韓敗逋。孟子在魯。
二十五歲:公元前365年,周顯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遷都大梁。田齊桓公殺其君母。孟子在魯。
二十六歲:公元前364年,周顯王五年。魏公子緩如趙以作難。孟子歸鄒創辦子思書院,廣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歲:公元前363年,周顯王六年。魏伐趙,取利人與肥。越寺區、弟思殺其君。孟子在鄒。
二十八歲:公元前362年,周顯王七年。 魏戰敗趙、韓聯軍於澮北,擒樂祚,攻取皮牢。趙成侯與韓昭侯會於上黨。孟子在鄒。
二十九歲:公元前361年,周顯王八年。商鞅入秦。宋約生於此年。魏入河水於甫田。暇陽人來歸。孟子在鄒。
三十歲:公元前360年,周顯王九年。東周惠公傑卒。孟子在鄒。
三十一歲:公元前359年,周顯王十年。 韓魏分晉,遷晉君於端氏。商鞅變法。孟子在鄒。
三十二歲:公元前358年,周顯王十一年。魏及韓侯盟於巫沙,歸侯於韓,商鞅刑公子虔、公孫賈。孟子在鄒。
三十三歲:公元前357年,周顯王十二年。魯、宋、衛、韓君朝魏,梁惠王稱王。商鞅為左庶長。孟子在鄒。
三十四歲:公元前356年,周顯王十三年。魯侯朝魏,魏築陽池以備秦。 韓築長城自亥谷以南。趙會燕成侯於安邑。孟子在鄒。
三十五歲:公元前355年,周顯王十四年。申不害相韓。越無顓卒。秦孝公與魏惠王會於杜平,侵宋。孟子在鄒。
三十六歲: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齊敗魏於桂陽。韓侯朝魏。秦敗魏,斬首七千,取少梁。孟子在鄒。
三十七歲:公元前353年,周顯王十六年。 趙敗魏於桂陵(齊用孫臏圍魏救趙)。魏以韓師敗諸侯於襄陵,會齊宋之國。齊使楚景舍與魏求成。孟子在鄒。
三十八歲:公元前352年,周顯王十七年。商鞅為秦大良造(相當於相國兼將軍),伐魏,安邑降秦。孟子在鄒。
三十九歲:公元前351年,周顯王十八年。秦遷都咸陽。商鞅伐魏,固陽降秦。 魏歸趙邯鄲,在漳水上結盟。孟子在鄒。
四十歲:公元前350年,周顯王十九年。商鞅廢井田,設縣。孟子在鄒。
四十一歲:公元前349年,周顯王二十年,孟子在鄒。
四十二歲:公元前348年,周顯王二十一年。韓昭侯如秦。秦「初為賦」。孟子在鄒。
四十三歲:公元前347年,周顯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齊威王招文學游說之士,第一次由鄒到齊臨淄稷下學宮。
四十四歲:公元前346年,周顯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齊與匡章交遊。
四十五歲:公元前345年,周顯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齊。
四十六歲:公元前344年,周顯王二十五年。魏惠王召諸侯於逢澤朝天子,秦公子少師率師參於逢澤之會。秦孝公會諸侯於京師。 孟子在齊稷下被淳髡譏諷,二人進行了有關於「禮」的辯論。
四十七歲:公元前343年,周顯王二十六年。齊田忌用孫臏之計大敗魏軍於馬陵,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孟子在齊並不受重用,被齊人譏諷,孟子以「我無官守」、「我無言責」而自解。
四十八歲:公元前342年,周顯王二十七年。商鞅伐魏,用計俘公子卯,大破魏軍。孟子在齊。
四十九歲:公元前341年,周顯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齊。
五十歲:公元前340年,周顯王二十九年。(齊)邳遷於薛。魏為大溝,行圃田之水。孟子在齊。
五十一歲:公元前339年,周顯王三十年。 據《史記》所載,莊子與楚威王同時 ,威王聘為相,莊子辭見。趙良見商鞅,威脅商鞅下台。孟子在齊。
五十二歲:公元前338年,周顯王三十一年。宋剔成卒,弟偃立。秦孝公卒,車裂商鞅於咸陽,其師屍佼逃蜀。孟子在齊。
五十三歲:公元前337年,周顯王三十二年。韓申不害卒。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趙、韓、蜀朝秦。 孟子在齊。
五十四歲:公元前336年,周顯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齊。
五十五歲:公元前335年,周顯王三十四年。秦甘茂取韓宜陽。匡章因與孟子游,被齊用為將,敗秦。魏惠王用惠施策與齊威王會徐州,惠王改元。孟子在齊。
五十六歲:公元前334年,周顯王三十五年,楚滅越。孟子在齊。
五十七歲:公元前333年,周顯王三十六年。 蘇秦合縱六國,於洹水歃血為盟。孟子在齊。
五十八歲:公元前332年,周顯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齊。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顯王三十八年。秦敗魏,俘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孟子在齊不被重用,擁楹而嘆。
六十歲:公元前330年,周顯王三十九年。魏獻西河之地於秦。孟子在齊。
六十一歲:公元前329年,周顯王四十年,孟子在齊。
六十二歲:公元前328年,周顯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齊。
六十三歲:公元前327年,周顯王四十二年。韓舉於齊戰,死於桑邱。孟母仙逝,孟子歸葬於魯,孟子第一次到齊國的後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禮葬母。
六十四歲:公元前326年,周顯王四十三年。 五月魏會韓威侯於巫沙。十月韓宣王朝魏。孟子在魯守喪。
六十五歲:公元前325年,周顯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稱王。五月燕王稱王,韓宣王稱王。孟子在魯守喪。
六十六歲:公元前324年,周顯王四十五年。楚敗魏於襄陵。孟子在魯三年之喪滿,返齊。
六十七歲:公元前323年,周顯王四十六年。昭陽為楚伐魏。 滕定公卒。這時稷下學宮衰落。孟子在齊見威王不能實現他的「仁政」主張,聞宋王將行王政,故離齊到 1世孫(兒子) 孟仲子,北宋鄭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世孫(孫子) 孟睾,鄒之處士,隱居不仕,好靜、多智慮,容貌俊儀,通五經,美詞章
3世孫(曾孫)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樸,不驕侮人,善於與人交往,治家有道
4世孫(玄孫)孟舒,字子懷,漢朝雲中牧
5世孫 孟之後,隱居不仕
6世孫孟昭,漢朝博士,博覽經史,問貫古今
7世孫孟但,漢朝太子門大夫,精易道
8世孫孟卿,漢朝淮陽太守、太傅
9世孫 孟喜,字長卿,漢朝郎官
10世孫 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1世孫孟興,漢朝尚書郎
12世孫孟嘗,字伯周,漢朝徐令、合浦太守
13世孫孟展,字君城,不仕
14世孫 孟戫,東漢濟陽太守、太常、太尉
15世孫孟敏,字叔達,東漢新郡太守。博學能文,有荷甑墮地不顧事
16世孫孟光,字孝裕,東漢講部史;蜀漢拜議郎、符節令、屯騎校尉、長魯少府、大司農
17世孫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騎侍郎,弘農太守,典農校尉,渤海太守,給事中,散騎常侍,中書令,封廣陵寧侯
18世孫孟宗,字恭武,孫吳永寧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筍」之事
19世孫 孟揖,晉朝廬陵太守
20世孫孟觀,字叔時,晉朝殿中郎、黃門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1世孫孟嘉,字萬年,晉朝安西大將軍長史、江州別駕,生二子:孟懷玉、孟龍符。性無苟合,言無誇衿,為時所重
22世孫孟懷玉,晉安帝時封鄱陽縣侯,後為陽豐縣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將
23世孫孟表,字武達,南齊馬頭太守;北魏輔國大將軍、南兗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陽縣伯,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平西大將軍
24世孫孟斌,北魏右丞相
25世孫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將軍、光祿大夫、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
26世孫 孟恂,字修仁,北魏東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師、太子太傅、車騎大將軍
27世孫 孟儒,字敬業,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齊文宣帝除中書舍人、東郡太守、廣平太守、太中大夫、衛將軍
28世孫孟景,隋煬帝時為膺揚將軍
29世孫 孟善誼,隋朝河內通守
30世孫孟詵,唐朝鳳閣舍人、春宮侍郎、相王召為侍讀、同州刺史
31世孫 孟大融,唐玄宗屢召不仕,後隱居於王屋山
32世孫孟浩然,唐朝詩人,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生二子:孟雲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謙的祖父)
33世孫孟雲卿,字宜甫,唐朝校書郎,與詩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簡、孟華
34世孫孟簡,字幾道,唐朝倉部員外郎、諫儀大夫、常州刺史、戶部尚書、御史中丞、山男東道節度使
[注:孟簡、孟華均無後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孫子,即孟郊(唐朝詩人)的兒子孟常謙作為孟軻的第35世孫]
35世孫 孟常謙,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禦兵馬使,生二子:孟遵慶、孟元陽
36世孫 孟遵慶,旨召不仕
37世孫 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韓文公雲:年少,禮甚嫻。手持問一編甚鉅。退披其編以讀之,盡其書無有不能。其所與友盡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遷
38世孫孟方立,唐朝昭義節度留守
39世孫孟承誨,後晉太府卿
40世孫孟漢卿,後周左羽林大將軍
41世孫孟貫,不仕,工於詩詞,主奉祀事
42世孫孟昶,隱居不仕,主奉祀事
43世孫 孟公濟,少勵高行,不樂仕進,避契丹之亂,藏譜於屋壁,隱居東山而終
44世孫孟寧,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輔守兗州,訪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陽,又於鳧村訪得四十五代孟寧,推薦於朝,拜迪功郎、鄒縣主簿。率領族眾,修編祖譜,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復興,無廢缺現象。孟氏後裔尊為中興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堅
45世孫 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況、孟海
46世孫 孟況,宋朝魚城教諭,主奉祀事
47世孫 孟彬,宋朝臨沂縣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8世孫 孟澄,仕為滕縣尹,主奉祀事。
49世孫 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時復其家。仕嶧州知州,為族長,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榮祖
50世孫 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 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1世孫 孟惟清,主奉祀事
52世孫 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溫、孟思潤
53世孫 孟思春,主奉祀事
54世孫 孟克剛,主奉祀事,無嗣
55世孫孟希文,字士煥,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孫孟堅的第九世孫孟克仁的長子,1451年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職自此始
56世孫孟元,字長伯,1489年承襲世職,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襲世職)
57世孫 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兒子,1523年代襲世職
58世孫 孟彥璞,字朝璽,1567年承襲世職
59世孫孟承光,字永觀,1601年承襲世職,長子孟宏略(其子孟聞玉)
60世孫 孟宏益,字振揚,1623年代襲世職;孟聞玉長大後即讓職,朝廷改封孟宏益為錦衣衛千戶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譽,生一子孟聞璽,孟聞璽生孟貞仁]
61世孫 孟聞玉,字尤甫,1629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2世孫 孟貞仁,字靜若,1644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3世孫 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4世孫 孟衍泰,字懋東,1740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5世孫 孟興銑,字起輝,未承襲世職
66世孫 孟毓瀚,字鍾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無子,由孟興銑的二弟孟興錞的兒子孟毓纍為繼續人;孟毓纍生孟傳槤]
67世孫 孟傳連,字國摸,1780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8世孫 孟繼烺(lang),字體耀,1815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9世孫孟廣均,字京華,乙酉科舉拔貢,戊子科舉人。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欽加主事銜,晉員外郎。先後創建或修復了廟、府、林、孟母斷機堂及廟戶營三遷祠等古建築群。並支持修纂了《重纂三遷志》、《孟子世家譜》。為我們今天能看到孟廟、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對研究孟氏家族的興衰成敗、沿革變遷等方面資料,均做出來了重大貢獻
70世孫 孟昭銓,字伯衡,1874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71世孫 孟憲泗,字法魯,光緒年間承襲世職,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慶桓、孟慶榕、孟慶棠
72世孫 孟慶恆,字頌武,因早卒,未能承襲世職,由弟孟慶棠(字澤南)於光緒20年代襲世職;至光緒31年(1894年)正式承襲;1935年由「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改稱為「亞聖奉祀官」
73世孫孟繁驥,字雪生,1939年承襲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灣,1990年在台北病逝
74世孫 孟祥協, 1990年接任「亞聖奉祀官」,現居台灣
6. 列子名句有什麼
只知道一個 「高山流水」原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7. 馬鞍山七年級下語文期末試卷
語文
一、 基礎知識。(分)
1、 默寫填空(10分)
(1)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 。
(2) ,稍稍正坐。
(3)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 ,幾欲先走。
(4)未至, 。
(5)江山代有才人出, 。
2、 根據拼音填漢字。(4分)
歸xǐng 、 陰mái 、 毛骨sǒng 然、 léi 弱、
3、 關聯詞語填空。(2分)
________我是個作曲家,我 要用音符來傳達她們輕捷的舞步和細響的鈴聲。
4、 用你最漂亮的字寫一句有關於書的名言。(4分)
5、 選出對修辭判斷正確的一項( )(2分)
① 在所有的動物中間,馬是身材高大且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的。
② 老斑羚哀咩一聲,像顆流星似的筆直墜落下去。
③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
A、反復 擬人 排比 B、對比 比喻 排比 C、對比 擬人 反復 D、反復 比喻 反復
6、 給下列一段話加上一段總結性的話。(2分)
廚師燒菜要講究火候,生病服葯要講究劑量,批評表揚要注意分寸。「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所以, 。
7、 下面一段話的含義是什麼(4分)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本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本段話的含義是: 。
8、 仿句。(4分)
沒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涼的戈壁,冷冷清清,沒有活力。
沒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9、 根據要求改錯。(3分)
近年來,我校初三同學為了迎接中考,在作最後的沖刺拼搏。據了解,大多數同學學習到晚上12點,這種精神是可貴的,而且效果卻不一定好。許多老師反應,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不少同學上課時精神不振。
(1) 改正文中的其中一個錯別字。 改為
(2) 改正文中的其中一個病句。(直接寫下正確的句子即可)
二、綜合性學習 寫作 口語交際能力:(6分)
在活動課上你一定學過《馬的世界》吧,那麼對於馬你又了解多少呢?
1、寫出兩個關於馬的成語或俗語(2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四大名著中兩匹名馬的名字及主要事跡(4分):
三、 文言文閱讀(15分)
(一)課內選文(9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1、 解釋加點詞語(1分)
雖人有百手: 不能名其一處也:
2、給下列加點兒的字注音(1分)
中間 曳屋許許 聲
3、選擇恰當的時間性詞語,按要求填在橫線上(4分)
(候選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①表示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的 ②表示過了很短的時間就發生的
③表示兩事相繼發生的 ④表示同時發生的 ⑤表示發突然生的
4、本文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寫口技人的表演內容,屬於 描寫;而寫賓客們的表情動作,屬於 描寫。賓客們"幾欲先走"的情形,烘託了口技人的 。(3分)
(二)課外選文 (6分) 薛譚學謳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5、 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雲:
6、 譯:譚乃高壓求反。(2分)
譯文:
7、 這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2分)
四、 現代文閱讀(34分)
(一)閱讀下面文章回答文後問題(19分)
三個月後,那一團愈發繁茂的綠蔓里邊,發出一種尖細又嬌嫩的鳴叫。我猜到,是它們,有了雛兒。我呢?決不掀開葉片往裡看,連添食加水也不睜大好奇的眼去驚動它們。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中間探出來。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
它小,就能輕易地由疏格的籠子鑽出身。瞧,多麼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鬆的球兒。
起先,這小傢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裡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櫃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著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搖動,跟著跳到畫框上去了。只要大鳥在籠里生氣地叫一聲,它立即飛回籠里去。
我不管它。這樣久了,打開窗子,它最多隻在窗框上站一會兒,決不飛出去。
漸漸它膽子大了,就落在我書桌上。
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然後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響。
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這樣,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塗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
有一次,它居然跳進我的空茶杯里,隔著透明的玻璃瞅我。它不怕我突然把杯口捂住。是的,我不會。
白天,它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喚聲中,飛向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鑽進去。
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只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傢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腳剛好給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呷呷嘴,難道在做夢?
我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1、給下面多音字注音組詞(4分)
蔓 ( ) __________ 中 ( ) _________
( ) ___________ ( ) _________
2、本文的敘事線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據這條線索,文中交代了鳥兒對我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變化過程。(3分)
3、 作者運用描寫人物的方法,對珍珠鳥進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寫,把嬌憨可愛的珍珠鳥表現在讀者面前。(4分)
4、 你是怎樣理解小珍珠鳥開始「只要大鳥兒在籠里生氣地叫一聲,它立即飛回籠里去」,而後來變得「白天,它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呼喚聲中,飛向籠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你最欣賞哪一處?並說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讀了本文,對你有什麼啟示?用三十個字左右談一談(4分)
(二)閱讀文章後回答下列問題(15分)
①我喜歡泰戈爾的詩。還在讀中學的時候,泰戈爾就把我迷住了,一本薄薄的《飛鳥集》,竟被我纖的嫩的手指翻得稀爛。好些充滿著光彩和幻想的詩句,曾多少次撥動我少年的心弦……
②《飛鳥集》破損了,我 a ( 希望 渴望 盼望 )再得到一本。然而,「文化革命」一開始,這個小小的願望,竟成了夢想。我的那本破爛的《飛鳥集》,也被人拿去投入街頭燒書的熊熊烈火中……
③我還是喜歡泰戈爾。在動亂的歲月里,我默默背誦著他的詩,以求得幾分心靈的安寧。
④有一天,我忽然 b ( 想入非非 胡思亂想 異想天開 )了:到舊書店去走走,看能不能找到幾本好書。結果,當然叫人失望。但,我發現,有時還會有幾本「罪當火燒」的書出現在書架上,或許,這是當於店員的粗心吧。於是,我抱著幾分僥幸,三天兩頭往舊書店跑。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又走進冷冷清清的舊書店。我的目光,久久地在一排排大紅的書脊中掃動,突然,我的眼睛發亮了:一條翠綠色的書脊,赫然躋身在一片紅色之間,呵,竟是《飛鳥集》!
⑤該不會有另一種《飛鳥集》吧?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細一看,果真有泰戈爾的名字。隨即,我又緊張了,是的,這年頭,得而復失的太多了。擠奪著《飛鳥集》的一片綠色,又使我想起街頭那一堆堆焚書的烈火,那漫天飛揚的紙灰……我趕緊向書架伸出手去。
⑥幾乎是同時,旁邊也伸出一隻手來,兩只手,都緊緊地捏住了《飛鳥集》。這是一隻瘦小白皙的手,一隻小姑娘的手。我轉過臉來,正迎上兩道清亮的目光——一個中學生模樣的小姑娘站在我身旁,抬起臉看著我,白圓的臉上,一雙清秀的眼睛眨巴眨巴地閃動著,象一潭清澈見底的泉水,微波起伏,平靜中略帶點驚訝。
⑦我愣住了,手捏著書脊,不知如何是好。還是她開了口:「你也要它嗎?那就給你吧。」聲音,清脆得象小鳥在唱歌。
⑧我有腦海里忽然旋起個念頭,在這樣的時候,她還會喜歡泰戈爾?莫非,她根本不知道這是怎樣一本書?於是,我輕輕問道「你知道,這是誰的書?」
⑨「誰的書?」小姑娘抬起頭來,頗有些驚奇地看著我,秀美的眼睛睜得滾圓,轉而,開心地笑起來,一邊笑,一邊做了個鬼臉:「這是一個老爺爺的書,一個滿臉白鬍子的印度老爺爺。我喜歡他。」說罷,用手做著捋鬍子的樣子,又格格地笑了。如同平靜的池塘里投進一顆石子,笑聲,在靜靜的店堂里盪漾……
⑩啊,還真是個熟悉泰戈爾的!我多麼想和她談談泰戈爾,談談我所喜歡的那些作家,談談幾乎已被人們遺忘了的世界呵!然而,這樣的年頭,這樣的場合,這樣的談話肯定是不合時宜的,即使年輕,我還是懂得這一點。小姑娘見我獃獃地不吭聲,刷地一下把《飛鳥集》從書架上抽下來,塞到我手中:「給你吧,我家裡還c ( 藏著 放著 留著 )著一本呢!」沒等我作出任何反應,她已經轉身去了。我只看見她的背影:一件淺紫色的襯衫,上面開滿了白色的小花;兩根垂到腰間的長辮,隨著她輕快的腳步擺動……
(11)她走了,象一縷輕盈的風,象一陣清涼的雨,象一曲優美的歌……
7、填在文中a、b、c、處最的詞語是( )(2分)
A、希望 想入非非 放著 B、渴望 異想天開 藏著 C、盼望 胡思亂想 留著
8、依據本文的事件發展填表格(3分)
9、第(10)段畫線句,三個「這樣」分別指什麼?(3分)
這樣的年頭———
這樣的場合———
這樣的談話———
10、文中第⑨段對小姑娘進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寫。集中表現了小姑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性格。(4分)
11、本文結尾用了什麼修辭方法,作用是什麼?(3分)
五、作文(60分)
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已經經歷了很多次考試。既經歷了許多文化知識這樣有形的「考試」,也曾經歷了不只一次地經過了無形的「人生考試」。我們對考試的理解要盡量寬泛一點。請以「一次難忘的考試」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記敘文。一、 1、略
2、歸省、陰霾、毛骨悚然、羸弱
3、假如、就
4、略
5、B
6、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恰倒好處。
7、含義:此段以路作比喻,說明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並注重實踐,才有可能實現,即「無所謂無的」。美好的希望也是經過人們的努力才能實現的。
8、略
9、(1)「作」改「做」或「應」改「映」
(2)刪掉「沖刺」或「拼搏」
「而且」換成「但是」
「降低了課堂效率」與「不少同學上課時精神不振」顛倒。
二、1、龍馬精神 一馬當先
2、赤兔 的盧 白龍馬等等,語言流暢即可
三、1、即使 說出
2、略
3、1是時 2少頃 俄而 未幾3既而4一時5忽 忽然
4、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口技表演的技藝高超。
5、制止(挽留) :使……停下
6、薛譚於是表示知道自己錯了向青謝罪並請求留下
7、寓意:學習需要謙虛謹慎的態度,來不得半點自滿和驕傲。
四、1、略
2、鳥兒由「怕人」到「信賴」人;膽小怕人,漸漸膽大,開始親近我,完全信任我。
3、聲音 外貌 動作 神態
4、一方面寫出小珍珠鳥的淘氣貪玩,更重要的是寫出了它與「我」的情感發生了變化,越來越親近我,相信我了。
5、略
6、略
7、 B
8、 找書 爭書 得書
9、 文化大革命時期;公共場合(書店中);談談泰戈爾,談談我所喜歡得那些作家;談談幾乎被人們遺忘了的世界。
10、 語言 動作 神態 天真活潑 聰明可愛
11、 排比 比喻;對小姑娘在動亂年代仍不懈追求人類優秀文化的那種純潔、美好的心靈的贊美。
五、標准同中考
8. 有關陶瓷 瓷器的古詩名句、越多越好、速度啦
1、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越窯的青瓷
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邢窯白瓷
3、 我愛紫砂無釉彩
高庄
我愛紫砂無釉彩, 相見如人披肝膽。
不靠衣衫扶身價, 唯依本質令人愛。
4、陶寶肖象歌為馮本卿金吾作
林古度(茂之)
昔賢制器巧含朴, 規仿尊壺從古博。
我明供春時大彬, 量齊水火摶埴作。
作者已往嗟濫觴, 不循月令仲冬良。
荊溪陶飛司陶復, 泥砂貴重如珩璜。
世間茶具稱為首, 玩賞楷模在人手。
粉錫型模莫與爭, 素瓷斟酌長相偶。
義取炎涼無變更, 能使茶湯氣永清。
動則禁持慎捧執, 久且色澤生光明。
近聞復有友泉子, 雅式精工而繼美。
常教春茗注山泉, 不比瓶儡罄時恥。
以茲珍賞向東吳, 勝卻方平眾玉壺。
癖好收藏阮光祿, 割愛舉贈馮金吾。
金吾得之喜絕倒, 寫圖錫名曰陶寶。
一時詠贊如勒銘, 直似千年鼎彝好。
5、 窯民行
清·沈嘉徴
景德產佳瓷, 產瓷不產手;
工匠來八方, 器成天下走。
陶業活多人, 業不與時偶;
富戶利生財, 窮工身鍸口。
食指萬家煙, 中外賈客藪;
坯房蟻蛭多, 陶火燭牛斗。
都會罕比雄, 浮色抵一拇。
(8)馬鞍山名言擴展閱讀:
1、陶瓷,英語:china。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古人稱陶瓷為甌。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2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有著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
3、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早在歐洲人掌握瓷器製造技術一千多年前,漢族就已經製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一,而中國瓷器因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
9. 找一篇贊美固陽的詩詞
關於固陽的詩詞,找到一套當代詩壇名家詩人寫的系列叢書《詩裔山河錄》,其中剛好有與之相關的一首唯美古詩詞名言名句,如下供參考:
固陽縣
鬾魃魈魖
文/李者也
世事一如風之揚,時亦輕柔時亦狂。
佛心長於胸中駐,魔性也於其間藏。
一夕此消彼者長,千村盪盡萬夫亡。
人成鬾魃魈魖時,魑魅魍魎比人強。
【注】高洋(526—559),北齊文宣帝,懷朔鎮人(今內蒙古包頭固陽)。在位初期,厲行改革、勸農興學、刪削律令,築北齊長城四千里,置邊鎮二十五所,屢次打敗柔然、突厥、契丹,出擊蕭齊,拓地至淮南,征伐四克,威振戎夏。然而執政後期以功業自矜,縱欲酗酒、大興土木、賞費無度、醉酒瘋魔,強搶民女、肢解嬪妃、濫殺無辜、槍挑嬰孩、鞭打岳母、強辱姨姐,終致三十四歲暴斃,中國古代最殘暴的皇帝之一。前後判若兩人,佛性、人性、魔性多重人格的典型。
【周邊景點】明磴山麓金界壕,紅花腦包草原,馬鞍山原始森林,百彥溝林場,秦長城,大仙山,懷朔鎮,長條山,春坤山
【古代人文】南北朝時期攻陷大半個江南的侯景(北魏鮮卑化羯人,「侯景之亂」禍首,險將江南漢族富庶之地變成赤地千里,卻諷刺性地將其建立的政權國號為「漢」,最後被南朝名將陳霸先、王僧辯擊敗)
10. 孟子名言名句的人物形象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魯國鄒(今山東鄒城市)人。與孔子並稱「孔孟」;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孔子第四代弟子。繼承並發揚孔子的思想,批駁楊朱,墨翟。父名激,母仉氏。字型大小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型大小,字型大小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
孟子本為「魯國三桓」之後,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 ,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1.春秋時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稱呼。如 宋國 子 姓,其長女嫁給他國的多稱「孟子」。
《左傳·隱公元年》:「 惠公 元妃 孟子 。」 杜預 註:「 子 , 宋 姓。」 孔穎達 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孟、伯俱長也……婦人以字配姓,故稱 孟子 。」又諱言同姓通婚,亦稱與國君同姓的夫人為「孟子」。《左傳·哀公十二年》:「夏五月, 昭 夫人 孟子 卒。 昭公 娶於 吳 ,故不書姓。」 杜預 註:「諱娶同姓,故謂之 孟子 ,若 宋 女。」 楊伯峻 註:「國君夫人必系以母家之姓……此 昭公 夫人若稱『 吳姬 』或『 孟姬 』,顯然違『同姓不婚』之禮,故改稱『 吳孟子 』。」
2. 戰國 時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軻 ,字 子輿 。其言行被編為《孟子》一書。 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孟子曾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每個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見小孩將要掉入井中,並不因為交情、聲譽等利害關系而救人,而是因為內心「善」的本質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認為「善」的本質分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為「四端」。「端」是起點的意思,孟子認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擴充,即道德實踐,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還有人行惡,孟子認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為受到私慾所蒙蔽,孟子認為人應該放棄私利,保存仁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是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遠祖從魯國遷居鄒國。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
「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一歲: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於鄒馬鞍山西麓之鳧村。據趙歧《〈孟子〉題辭》所記,孟軻系「魯公族孟孫之後」,蓋破落後遷於鄒。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歲。
二歲: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鄒。
三歲: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鄒。
四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鄒。是年喪父,受母三遷、斷機之教(據《烈女傳》)。其 實三遷與斷機恐非發生於一年。
五歲: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鄒。
六歲: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吳起為相。孟子在鄒。
七歲: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魯穆公卒,子奮立,是為共公。 孟子在鄒。
八歲: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鄒。
九歲: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殺吳起。孟子在鄒。
十歲: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鄒。
十一歲: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齊康公絕祀。趙王翳遷於吳。孟子在鄒。
十二歲: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鄒。
十三歲: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鄒。
十四歲: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韓滅鄭。諸咎殺其君。孟子在鄒。
十五歲: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韓山堅賊其君。齊田午殺其君,自立為桓公。越寺區定亂,立無余之。孟子在鄒。
十六歲: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鄒。
十七歲: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鄒。
十八歲: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鄒。
十九歲: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簡公卒。韓嚴殺韓哀侯。魏伐楚,取魯陽。孟子在鄒。
二十歲: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晉桓公被韓、趙遷於屯留。趙、韓伐魏,魏伐趙,敗之平陽。孟子在鄒。
二十一歲: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齊伐魏,降觀,王錯奔韓。魏敗韓於馬陵。孟子在鄒。
二十二歲:公元前368年,周顯王元年。孟子赴魯游學,受業於子思之門人。
二十三歲:公元前367年,周顯王二年。韓趙分周為兩。孟子在魯。
二十四歲:公元前366年,周顯王三年。魏伐韓敗逋。孟子在魯。
二十五歲:公元前365年,周顯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遷都大梁。田齊桓公殺其君母。孟子在魯。
二十六歲:公元前364年,周顯王五年。魏公子緩如趙以作難。孟子歸鄒創辦子思書院,廣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歲:公元前363年,周顯王六年。魏伐趙,取利人與肥。越寺區、弟思殺其君。孟子在鄒。
二十八歲:公元前362年,周顯王七年。 魏戰敗趙、韓聯軍於澮北,擒樂祚,攻取皮牢。趙成侯與韓昭侯會於上黨。孟子在鄒。
二十九歲:公元前361年,周顯王八年。商鞅入秦。宋約生於此年。魏入河水於甫田。暇陽人來歸。孟子在鄒。
三十歲:公元前360年,周顯王九年。東周惠公傑卒。孟子在鄒。
三十一歲:公元前359年,周顯王十年。 韓魏分晉,遷晉君於端氏。商鞅變法。孟子在鄒。
三十二歲:公元前358年,周顯王十一年。魏及韓侯盟於巫沙,歸侯於韓,商鞅刑公子虔、公孫賈。孟子在鄒。
三十三歲:公元前357年,周顯王十二年。魯、宋、衛、韓君朝魏,梁惠王稱王。商鞅為左庶長。孟子在鄒。
三十四歲:公元前356年,周顯王十三年。魯侯朝魏,魏築陽池以備秦。 韓築長城自亥谷以南。趙會燕成侯於安邑。孟子在鄒。
三十五歲:公元前355年,周顯王十四年。申不害相韓。越無顓卒。秦孝公與魏惠王會於杜平,侵宋。孟子在鄒。
三十六歲: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齊敗魏於桂陽。韓侯朝魏。秦敗魏,斬首七千,取少梁。孟子在鄒。
三十七歲:公元前353年,周顯王十六年。 趙敗魏於桂陵(齊用孫臏圍魏救趙)。魏以韓師敗諸侯於襄陵,會齊宋之國。齊使楚景舍與魏求成。孟子在鄒。
三十八歲:公元前352年,周顯王十七年。商鞅為秦大良造(相當於相國兼將軍),伐魏,安邑降秦。孟子在鄒。
三十九歲:公元前351年,周顯王十八年。秦遷都咸陽。商鞅伐魏,固陽降秦。 魏歸趙邯鄲,在漳水上結盟。孟子在鄒。
四十歲:公元前350年,周顯王十九年。商鞅廢井田,設縣。孟子在鄒。
四十一歲:公元前349年,周顯王二十年,孟子在鄒。
四十二歲:公元前348年,周顯王二十一年。韓昭侯如秦。秦「初為賦」。孟子在鄒。
四十三歲:公元前347年,周顯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齊威王招文學游說之士,第一次由鄒到齊臨淄稷下學宮。
四十四歲:公元前346年,周顯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齊與匡章交遊。
四十五歲:公元前345年,周顯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齊。
四十六歲:公元前344年,周顯王二十五年。魏惠王召諸侯於逢澤朝天子,秦公子少師率師參於逢澤之會。秦孝公會諸侯於京師。 孟子在齊稷下被淳髡譏諷,二人進行了有關於「禮」的辯論。
四十七歲:公元前343年,周顯王二十六年。齊田忌用孫臏之計大敗魏軍於馬陵,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孟子在齊並不受重用,被齊人譏諷,孟子以「我無官守」、「我無言責」而自解。
四十八歲:公元前342年,周顯王二十七年。商鞅伐魏,用計俘公子卯,大破魏軍。孟子在齊。
四十九歲:公元前341年,周顯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齊。
五十歲:公元前340年,周顯王二十九年。(齊)邳遷於薛。魏為大溝,行圃田之水。孟子在齊。
五十一歲:公元前339年,周顯王三十年。 據《史記》所載,莊子與楚威王同時 ,威王聘為相,莊子辭見。趙良見商鞅,威脅商鞅下台。孟子在齊。
五十二歲:公元前338年,周顯王三十一年。宋剔成卒,弟偃立。秦孝公卒,車裂商鞅於咸陽,其師屍佼逃蜀。孟子在齊。
五十三歲:公元前337年,周顯王三十二年。韓申不害卒。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趙、韓、蜀朝秦。 孟子在齊。
五十四歲:公元前336年,周顯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齊。
五十五歲:公元前335年,周顯王三十四年。秦甘茂取韓宜陽。匡章因與孟子游,被齊用為將,敗秦。魏惠王用惠施策與齊威王會徐州,惠王改元。孟子在齊。
五十六歲:公元前334年,周顯王三十五年,楚滅越。孟子在齊。
五十七歲:公元前333年,周顯王三十六年。 蘇秦合縱六國,於洹水歃血為盟。孟子在齊。
五十八歲:公元前332年,周顯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齊。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顯王三十八年。秦敗魏,俘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孟子在齊不被重用,擁楹而嘆。
六十歲:公元前330年,周顯王三十九年。魏獻西河之地於秦。孟子在齊。
六十一歲:公元前329年,周顯王四十年,孟子在齊。
六十二歲:公元前328年,周顯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齊。
六十三歲:公元前327年,周顯王四十二年。韓舉於齊戰,死於桑邱。孟母仙逝,孟子歸葬於魯,孟子第一次到齊國的後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禮葬母。
六十四歲:公元前326年,周顯王四十三年。 五月魏會韓威侯於巫沙。十月韓宣王朝魏。孟子在魯守喪。
六十五歲:公元前325年,周顯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稱王。五月燕王稱王,韓宣王稱王。孟子在魯守喪。
六十六歲:公元前324年,周顯王四十五年。楚敗魏於襄陵。孟子在魯三年之喪滿,返齊。
六十七歲:公元前323年,周顯王四十六年。昭陽為楚伐魏。 滕定公卒。這時稷下學宮衰落。孟子在齊見威王不能實現他的「仁政」主張,聞宋王將行王政,故離齊到 1世孫(兒子) 孟仲子,北宋鄭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世孫(孫子) 孟睾,鄒之處士,隱居不仕,好靜、多智慮,容貌俊儀,通五經,美詞章
3世孫(曾孫)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樸,不驕侮人,善於與人交往,治家有道
4世孫(玄孫)孟舒,字子懷,漢朝雲中牧
5世孫 孟之後,隱居不仕
6世孫孟昭,漢朝博士,博覽經史,問貫古今
7世孫孟但,漢朝太子門大夫,精易道
8世孫孟卿,漢朝淮陽太守、太傅
9世孫 孟喜,字長卿,漢朝郎官
10世孫 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1世孫孟興,漢朝尚書郎
12世孫孟嘗,字伯周,漢朝徐令、合浦太守
13世孫孟展,字君城,不仕
14世孫 孟戫,東漢濟陽太守、太常、太尉
15世孫孟敏,字叔達,東漢新郡太守。博學能文,有荷甑墮地不顧事
16世孫孟光,字孝裕,東漢講部史;蜀漢拜議郎、符節令、屯騎校尉、長魯少府、大司農
17世孫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騎侍郎,弘農太守,典農校尉,渤海太守,給事中,散騎常侍,中書令,封廣陵寧侯
18世孫孟宗,字恭武,孫吳永寧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筍」之事
19世孫 孟揖,晉朝廬陵太守
20世孫孟觀,字叔時,晉朝殿中郎、黃門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1世孫孟嘉,字萬年,晉朝安西大將軍長史、江州別駕,生二子:孟懷玉、孟龍符。性無苟合,言無誇衿,為時所重
22世孫孟懷玉,晉安帝時封鄱陽縣侯,後為陽豐縣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將
23世孫孟表,字武達,南齊馬頭太守;北魏輔國大將軍、南兗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陽縣伯,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平西大將軍
24世孫孟斌,北魏右丞相
25世孫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將軍、光祿大夫、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
26世孫 孟恂,字修仁,北魏東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師、太子太傅、車騎大將軍
27世孫 孟儒,字敬業,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齊文宣帝除中書舍人、東郡太守、廣平太守、太中大夫、衛將軍
28世孫孟景,隋煬帝時為膺揚將軍
29世孫 孟善誼,隋朝河內通守
30世孫孟詵,唐朝鳳閣舍人、春宮侍郎、相王召為侍讀、同州刺史
31世孫 孟大融,唐玄宗屢召不仕,後隱居於王屋山
32世孫孟浩然,唐朝詩人,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生二子:孟雲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謙的祖父)
33世孫孟雲卿,字宜甫,唐朝校書郎,與詩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簡、孟華
34世孫孟簡,字幾道,唐朝倉部員外郎、諫儀大夫、常州刺史、戶部尚書、御史中丞、山男東道節度使
[注:孟簡、孟華均無後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孫子,即孟郊(唐朝詩人)的兒子孟常謙作為孟軻的第35世孫]
35世孫 孟常謙,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禦兵馬使,生二子:孟遵慶、孟元陽
36世孫 孟遵慶,旨召不仕
37世孫 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韓文公雲:年少,禮甚嫻。手持問一編甚鉅。退披其編以讀之,盡其書無有不能。其所與友盡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遷
38世孫孟方立,唐朝昭義節度留守
39世孫孟承誨,後晉太府卿
40世孫孟漢卿,後周左羽林大將軍
41世孫孟貫,不仕,工於詩詞,主奉祀事
42世孫孟昶,隱居不仕,主奉祀事
43世孫 孟公濟,少勵高行,不樂仕進,避契丹之亂,藏譜於屋壁,隱居東山而終
44世孫孟寧,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輔守兗州,訪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陽,又於鳧村訪得四十五代孟寧,推薦於朝,拜迪功郎、鄒縣主簿。率領族眾,修編祖譜,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復興,無廢缺現象。孟氏後裔尊為中興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堅
45世孫 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況、孟海
46世孫 孟況,宋朝魚城教諭,主奉祀事
47世孫 孟彬,宋朝臨沂縣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8世孫 孟澄,仕為滕縣尹,主奉祀事。
49世孫 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時復其家。仕嶧州知州,為族長,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榮祖
50世孫 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 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1世孫 孟惟清,主奉祀事
52世孫 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溫、孟思潤
53世孫 孟思春,主奉祀事
54世孫 孟克剛,主奉祀事,無嗣
55世孫孟希文,字士煥,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孫孟堅的第九世孫孟克仁的長子,1451年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職自此始
56世孫孟元,字長伯,1489年承襲世職,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襲世職)
57世孫 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兒子,1523年代襲世職
58世孫 孟彥璞,字朝璽,1567年承襲世職
59世孫孟承光,字永觀,1601年承襲世職,長子孟宏略(其子孟聞玉)
60世孫 孟宏益,字振揚,1623年代襲世職;孟聞玉長大後即讓職,朝廷改封孟宏益為錦衣衛千戶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譽,生一子孟聞璽,孟聞璽生孟貞仁]
61世孫 孟聞玉,字尤甫,1629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2世孫 孟貞仁,字靜若,1644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3世孫 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4世孫 孟衍泰,字懋東,1740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5世孫 孟興銑,字起輝,未承襲世職
66世孫 孟毓瀚,字鍾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無子,由孟興銑的二弟孟興錞的兒子孟毓纍為繼續人;孟毓纍生孟傳槤]
67世孫 孟傳連,字國摸,1780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8世孫 孟繼烺(lang),字體耀,1815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9世孫孟廣均,字京華,乙酉科舉拔貢,戊子科舉人。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欽加主事銜,晉員外郎。先後創建或修復了廟、府、林、孟母斷機堂及廟戶營三遷祠等古建築群。並支持修纂了《重纂三遷志》、《孟子世家譜》。為我們今天能看到孟廟、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對研究孟氏家族的興衰成敗、沿革變遷等方面資料,均做出來了重大貢獻
70世孫 孟昭銓,字伯衡,1874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71世孫 孟憲泗,字法魯,光緒年間承襲世職,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慶桓、孟慶榕、孟慶棠
72世孫 孟慶恆,字頌武,因早卒,未能承襲世職,由弟孟慶棠(字澤南)於光緒20年代襲世職;至光緒31年(1894年)正式承襲;1935年由「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改稱為「亞聖奉祀官」
73世孫孟繁驥,字雪生,1939年承襲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灣,1990年在台北病逝
74世孫 孟祥協, 1990年接任「亞聖奉祀官」,現居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