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和縣猿人的特點有哪些
「和縣猿人」是在我國安徽和縣西北善厚鎮陶店汪家山北坡龍潭洞發現的直立人化石之一,包括一個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頭蓋骨化石、兩塊頭骨碎片,一塊破碎的下頜骨和9枚零星的牙齒。
與和縣猿人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達40多種,其中有華南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的許多典型代表。
和縣猿人的發現,填補了安徽省舊石器的空白,尤其完整的頭蓋骨化石的發現更是舉世矚目。
龍潭洞洞穴古老,泉溪清澈,大旱不幹涸,故名「龍潭洞」。和縣猿人生活時期的古氣候為亞熱帶氣候,山上有茂密森林,山下北面有滁河,河兩岸為寬闊的曠野,有大片的草原和湖沼。當時,這里生活有大量的古脊椎動物。
在260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大氣環流發生變化,西北冬季風逐漸增強,全球變冷,冰川發育,並伴隨多次氣候冷暖波動,以秦嶺為界的南北氣候格局基本形成。
至此,秦嶺以北的廣闊地域便在西北季風控制之下,形成了乾旱的氣候,累積了厚厚的黃土。這樣的生態環境是不適宜遠古人類生息的。
而在秦嶺以南,由於處在東南和西南季風控制之下,氣候濕潤,植被繁茂。不言而喻,這樣的生態環境才是遠古人類生息的理想家園。人類群體中,最先進入這片沃土的,當然是能夠直立行走、能夠製造工具的遠古先民。
龍潭洞中的一具猿人頭蓋骨化石包括4顆猿人上臼齒化石,一段左下頜骨化石。這件罕見的完整頭蓋骨化石堪稱舉世矚目的珍寶。這是我國繼北京周口店和陝西藍田之後第三個發現猿人頭蓋骨化石地址。
龍潭洞中還存有密集且種類繁多的動物化石,有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等。另外還有一部分粗陋的骨器和火燒骨片、灰燼等。
據推斷,「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為一個20歲左右男性青年,屬新生代第四紀中更新世地質時代,距今三四十萬年。
和縣猿人頭骨具有許多與北京猿人相似的特徵。例如顱穹窿低,顱最大寬位於兩側外耳門附近,額骨扁平和明顯向後傾斜,具有矢狀脊,眉脊和枕脊均發達,顱骨很厚,枕骨枕平面與項平面交界呈明顯角狀轉折。顱骨的多項測量也和北京猿人近似。腦量約為1025毫升。
此外,和縣猿人頭骨又顯示出若干較為進步的特徵,例如眶後縮窄不如北京猿人那樣明顯;顳鱗高,且其頂緣呈弓形隆起。根據以上初步描述,和縣猿人的系統位置可視為與北京猿人的晚期代表相當。
和縣猿人化石伴生的脊椎動物化石約50餘種。爬行類有龜、鱉、揚子鱷等;鳥類有馬雞;哺乳類有田鼠、大鼠、碩獼猴、狼、豺、狐、豬獾、水獺、中國鬣狗、劍齒虎、中華貓、豹、大熊貓、棕熊、東方劍齒象、馬、中國貘、額鼻角犀、李氏野豬、葛氏斑鹿、腫骨鹿、麋、野牛等。和縣動物群是南、北型動物互相混合的過渡類型。
和縣猿人的地質時代屬於更新世中期,與北京猿人化石產地第三至四層的時代相當。年代距今在20萬年至30萬年。
和縣猿人的聲望雖然不高,但是標本卻相當完好。就同時期的人化石來說,其完整性只有北京猿人可以與之相比。
和縣猿人及其動物群的重大發現,對於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南北早期人類在演化上的差異、關系、位置、特性,長江流域的發育史,對於研究第四紀動物的遷徙、古地理和古氣候的演變有十分重要價值,也為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提供了極其珍貴和重要的依據。
在此之前,普遍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唯一搖籃。「和縣猿人」的發現,證實早在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中期,也就是距今30至40萬年前,那裡就有人類生存活動,說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
B. 和縣善厚永樂農庄怎麼樣
和縣善厚永樂農庄是2014-07-25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善厚鎮善厚社區沈庄。
和縣善厚永樂農庄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0523MA2N65CT19,企業法人尚加雲,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和縣善厚永樂農庄的經營范圍是:農作物種植、銷售;餐飲服務。(依法需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經營)。
通過愛企查查看和縣善厚永樂農庄更多信息和資訊。
C. 安徽和縣善厚林敏在網上騙男人錢很可惡
錢讓某些人變了,變得我們再也不認識,我們無法區分她們,我們只有躲避,但是我們需要她們,我們需要凈化她們受污的心,讓她們知道,這個世上除了錢之外,她們還需要什麼!
D. 保存保存最完整的猿人遺址
4. 長城 明清故宮 頤和園 5. 故宮 6. 頤和園
E. 猿人遺址
早期猿人是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現在所知的最早的早期猿人的化石是於1974-1975年在坦尚尼亞北部伽魯西河流域的拉托利地層發現的。發現物主要是上下頜骨和牙齒,經測定,其年代在380-360萬年前之間。但在同地層中未發現石器。1972年,在東非肯亞特納湖東岸的庫彼弗拉發現了一個人類的化石頭骨。編號為「KNM-ER1470號人」(肯亞國家博物館古人類化石登記號)經測定約在300-270萬年前之間。1470號人的腦容量約為725毫升,顱骨形態與現代人近似,如眼窠隆起不大,沒有明顯突出的眉脊等等。1968年,在其上層35.5米處曾發現打制的石器,其地層年代經測定為261萬年前。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有人認為,這是1470號人製造的。從1960年起,在東非坦尚尼亞的奧都威峽谷陸續發現了一些化石人類,定名為「能人」。其年代經測定為距今180萬年前,能人下肢能直立行走。手骨表明其拇指能和其它四指對握。在發現能人的地層里還發現不少礫石打制的石器,能人的腦量比1470號人小(估計約為560-680毫升之間)。而時代比1470號人晚,這一矛盾目前還沒有解決(有人估計是計算上的錯誤)。
F. 2010年上海世博會安徽館中的(和縣猿人)屬於什麼人
經專家鑒定,龍潭洞古人類頭蓋骨化石為目前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頭蓋骨化石。據推斷,此系一二十歲左右男性青年,屬新生代第四紀中更新世地質時代,距今三、四十萬年,被命名為「和縣猿人」。 「和縣猿人」及其動物群的重大發現,對於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南北方猿人的特性與差異,長江沿地的發育史,以及古地理、古氣候等方面,提供了極其珍貴和重要的依據。
G. 安徽有哪些古人類遺址
安徽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共有5處
1,人字洞遺址,古人類早在200萬~240萬年前就開始在長江流域繁衍生息。
陳山遺址是目前長江下游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剖面已成為研究長江下游地區中、晚更新世堆積物的標准剖面。2001年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水陽江遺址,位於安徽省寧國縣河瀝溪鎮,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80萬年。
4,
銀山遺址是個形似饅頭的孤立山丘,相對高差16米,由砂頁岩和灰岩組成。
距今20萬年。
5,龍潭洞遺址在縣城西北45公里的陶店鄉汪家山北坡。地居長江下游,位於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間中間地帶。
構成洞穴的地層系寒武系白雲岩,洞穴高出海平面23米,1973年冬,陶店鄉農民興修水利時,發現龍潭洞內埋藏著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省、縣考古工作者聯合考查,於1980年11月4日掘出一具完整的猿人頭蓋骨,一塊左下側下頜骨碎片和三個零星的牙齒。這個頭蓋骨,中等大小,腦殼厚,額骨低平,眉骨粗隆,從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尚未癒合推測,和縣猿人頭蓋骨為20歲左右的青年個體。並發現有粗陋的石器、骨器和火燒的骨片、灰燼等遺跡。在同一洞穴堆積層中,還發現哺乳類動物化石25種,加上鳥類、爬行動物化石共有50多種。
其中有北方生長的腫骨鹿、劍齒虎、巨河狸;南方生長的劍齒象、中國狨、鬣狗等。龍潭洞遺址的動物化石,種類多,分布密集,是一個南北之間過渡性的動物組合,這為研究古代氣候、古動物群等提供了新的重要線索,也為研究地質、水文等學科提供了實物資料。經專家初步鑒定,和縣猿人頭蓋骨系三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屬中更新世。它的發現,為研究人類起源與發展,研究南方和北方古人類的共性和差異,以及探索中華文化淵源和長江階地的發育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1981年9月8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龍潭洞「和縣猿人」遺址,定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經國務院批准,「和縣猿人」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距今30萬~40萬年。
H. 金牛山猿人洞穴遺址的人文歷史
據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考古專家郭大順介紹,金牛山猿人化石的發現得益於1974年5月遼寧省營口市博物館的文物普查。當時,營口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正在金牛山開山挖石,一位老農拿來一塊石頭給市博物館的崔德文看,崔德文一下子怔住了,他如獲至寶地大聲說:這正是我們要找的動物化石!
他順藤摸瓜,一次發現了4處動物化石地層。這年秋天,由遼寧省博物館、市文化局、縣文化館組成的聯合發掘隊,對金牛山的兩個地點進行了3次發掘。1978年,市博物館又單獨進行了第4次發掘。4次發掘共發現石器30餘種,腫骨鹿、劍齒虎、變種狼等哺乳動物化石和爬行類、鳥類化石87種近千件,以及燒灰、燒骨遺址等。經省考古工作者認定,這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
發表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報上的金牛山發掘信息,引起了在北京大學執教30多年的呂遵諤教授的注意。他正想為他的學生選擇一個合適的舊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實習地點,便專程來到金牛山。
呂教授一踏上金牛山,便被這典型的猿人舊居深深吸引,他仔細觀看了金牛山發掘資料後,當即斷定金牛山洞穴堆積的性質、動物化石及它們所代表的時代等都很像北京周口店的龍骨山,他興奮地說:這不就是小龍骨山嗎?
經過分析,呂教授認為這里發現人類化石的可能性極大。1984年9月16日,呂遵諤和他的學生開始了金牛山正式發掘,並於10月2日在一塊大石頭下面發現了一個完的猿人頭骨化石,但它已破碎成數十片,而且化石很酥鬆。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它和石灰岩緊緊地粘在一起,想要把它取下來,實在困難得很。
事有湊巧,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修復古器物的專家因公來沈陽,在他們的幫助下,終於將這個頭骨取了出來。此刻,在地下沉睡了20餘萬年的遼河遠古祖先與現代人見面了。隨後,呂教授和他的學生們又在緊貼頭骨的西邊發現了兩個脊椎骨,在頭骨東面發現了一根完整的助骨,一根尺骨和一根髖骨殘塊。
經研究,金牛山猿人全部材料屬於一個成年男性個體,化石材料共有包括頭骨、脊椎骨、肋骨、尺骨、髖骨在內54件。這些重要標本,除頭骨和曾在東非發現過的一件髖骨以外,其他材料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首次發現。其中,金牛山猿人頭骨化石的形態明顯比周口店發現的北京猿人頭骨為進步,而與陝西大荔發現的早期智人頭骨更為接近。
郭大順說,過去,我國發現的屬於猿人階段的人類化石,有雲南的元謀人、陝西的藍田人、河北的北京人、湖北的鄖西人和鄖縣人、安徽的和縣人、遼寧的廟後山人、山東的沂源人等。這些人類化石多是頭蓋骨、下頜骨和零星的牙齒、鎖骨、月骨和殘缺的肱骨、股骨和脛骨。像金牛山猿人化石這樣豐富完整是沒有的。
金牛山猿人化石的發現與發掘,是中國考古學上重要成果,它除材料豐富外,最大的特點是保存較完整。它的發現,不僅對研究猿人的體質特徵是極為珍貴的資料,還可以了當時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對研究早期人類歷史有重大意義。同時,在人類學上對研究直立人(即猿人)向早期智人轉變也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郭大順說,猿人怎樣向智人過渡,由於過去發現的材料太少,知道的還不清楚,因此,在人類演化的關鍵問題上還是一個空白。金牛山猿人可能處於這個轉變時期,對金牛山猿人化石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們了解直立人向智人過渡的具體情況,從而填補並連接上人類學這一發展系列上的重要缺環
I. 列舉安徽境內的遠古人類遺址
安徽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共有5處
1,人字洞遺址,古人類早在200萬~240萬年前就開始在長江流域繁衍生息。
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境內的古人類遺址人字洞,至今出土了300多件石骨製品,還原了歐亞大陸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的冰山一角。
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境內孫村鎮癩痢山南坡,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距今200萬年~240萬年。
J. 猿人遺址公園的觀後感
北京之旅——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公園
來到北京,我和爸爸起了個大早,我們興致勃勃地去房山區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公園參觀。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公園位於北京城西南房山區境界內,地處華北平原於太行山山脈連接處,距離北京市中心大約50公里。
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經過中國、外國工作者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在以龍骨山為中心地域內共發現了27個古人類、古文化和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其中在北京猿人遺址、第四地點、山頂洞和田園洞分別發現了距今約70~20萬年、20~10萬年、3~1萬年、2.5萬年的古人類化石地點,是唯一縱貫70~1萬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我們爬上山,來到了北京猿人曾經住過的地方。北京猿人遺址,原來是一個天然石灰岩溶洞。從大約5、60萬年起,北京猿人在這里斷斷續續生活到20萬年前,因為某些山洪、地震的原因,它們的遺骨、遺物、遺跡和洞頂塌落的石塊、沙子,在洞內一層一層填充起來,形成厚厚的堆積層(東西長140米,南北寬40米到2米不等,厚40多米,共分30多層。)。
我們穿過鴿子堂(這個地方的名字是根據鴿子比較喜歡在上面棲息而出來的名字),往山頂洞走去,在半路上,我們還發現了一隻毛茸茸的機靈小巧的灰色小松鼠呢!
我們進入北京猿人遺址公園的博物館,彷彿走進了古人類的世界。在博物館裡面,我們看見了:北京猿人遺址公園的平面圖、北京猿人的牙齒、老鼠和鳥的骨頭、腫骨大角鹿的頭骨、葛氏斑鹿的前腳骨、北京猿人的石器(切東西的、砍東西的)、北京猿人的骨頭等等。這些都是化石了,令我最感到驚訝的就是,北京猿人它們還會做一些首飾呢!我看到了一種,就是樹葉、漂亮的扁石頭砸出一個洞,然後拿一根細樹藤(我猜的,因為很細,跟我們現在縫被子的線差不多)穿上去,打上一個結。它們真聰明!還有,他們還會做「針」呢!不過是骨針。一根細細的骨頭,一頭細的削尖,粗的那頭打上一個跟我們現在縫衣服用的針的那個洞,拿最細的樹藤(線)穿進去,真令我感到驚訝!這說明,在遠古時期北京猿人就會做一些這樣比較精緻的裝飾物品,證明他們很聰明。我們在博物館裡面發現了一些動物化石,較多的為鳥類。這可以告訴我們北京猿人大多的食物來自鳥類。當我們參觀到北京猿人的頭骨的時候,讓我想到:大猩猩的腦子比較小,想的事情並沒有我們多;猿人的腦子比大猩猩的腦子大一些,可以製作一些物品;我們的腦子比猩猩和猿人的都要大,思維也非常豐富多彩,我們還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不知道我這個想法對不對。
當我們走出北京猿人遺址公園,我和爸爸奇怪的對望了一眼,哈!我和爸爸好似穿越了時空剛剛從古人類的世界回到了我們現在的世界,我們相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