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鳳陽縣小崗村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鳳陽縣小崗村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成立於1996年,坐落在安徽省鳳陽縣總鋪鎮,是小崗村村民等籌集資金自發組建,在大包干精神鼓舞下,經過十多年的拼搏,小崗村水產養殖公司不僅給小崗人帶來了富裕,同時也積累了彎曲發展的經驗和資本,現在已是小崗村的龍頭企業,現有鳳陽縣花園湖水產養殖基地,擁有專業養殖,捕撈隊,水域監測,現場管護等多支專業隊伍,在鳳陽縣享有盛譽,滁州市及鳳陽縣領導已多次前往公司基地現場指導工作。
法定代表人:宋進
成立時間:2006-03-11
注冊資本:503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112600000460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總鋪鎮鹿塘養殖場
⑵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具體時間是
是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18位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18顆紅手印,搞起「大包干」生產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⑶ 三十年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包產到戶實現了小康村的溫飽
197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18位村民冒著坐牢的危險,在一份承包責任制的文書上按了鮮紅的手印,從此,中國農村開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歷史性變革。但在「敢為天下先」的輝煌之後,小崗村卻漸漸放慢了前進的腳步,始終未能迎來發展的春天。
小崗村名片
人口:108戶人家,
476人
人均年收入:4000元
第一產業:糧食、葡萄、養殖
第三產業:外出打工、旅遊公司、養殖小區。
工業:一個電纜廠、一個麵粉廠將陸續建成投產業,張家港長江村的汽車配件廠將搬遷到小崗。
如果沒有28年前的那場震驚全國的包產到戶的風險,小崗村也會像分布在我國其他地方的許多村落一樣默默無聞。即使現在看去,它也並無二致———一條筆直寬闊的「友誼大道」,路兩邊各有一排疏間有距的松柏、廣玉蘭和黃楊。村外是土坡「崗」和大片的葡萄園,村北不遠處有一座現代化的特種豬養殖場,那裡不時有豬叫聲傳來。
18位農民立下
包產到戶「生死狀」
1978年以前的小崗村,只有20戶人家100多人,是全縣有名的窮困村,「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每年秋後,家家戶戶都要外出討飯。全村沒有一間磚瓦房,許多農戶的茅草屋破爛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窮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1978年秋,鳳陽遭遇特大旱災,糧食欠收,不少農戶又開始准備出門討飯。11月底的一個夜晚,隊幹部召集全村人開會討論生產問題。最後,他們作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包產到戶!昏黃的燈光下,18位農民神情嚴峻地立下「生死狀」,在一張秘密契約上一一按上了鮮紅的手印。會議一結束,他們連夜將牲畜、農具和耕地按人頭包到了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波瀾壯闊的改革序幕,由此載入史冊。
小崗實行「大包干」,一年就大變樣:1979年秋收,小崗村的糧食總產由1978年的1.8萬公斤猛增到6.6萬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躍升為400元,震驚四鄰。這一變化不僅結束了小崗村20多年吃「救濟糧」的歷史,而且上繳國家糧食3200多公斤。小崗的成功使周邊群眾紛紛仿效,「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國農村大地。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視察小崗,並對小崗村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和肯定。
一年跨過溫飽線
20多年沒過富裕坎
聽說記者要前往小崗村采訪,鳳陽縣政府的兩位幹部馬上說:「那個地方有什麼好采訪的,多年來一直沒什麼變化。」用他們的話說,小崗村是「一年跨過溫飽線,20多年沒過富裕坎」。
「大包干」後的20多年裡,當全國大部分地方的農村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小崗人卻依然沉浸在「大包干」成功的榮譽里,抱著「小富即安」的思想觀念在吃「老本」。
小崗村位於淮河平原的腹地,舉目望去地勢平坦,沒有丘陵。但土地貧瘠,鹼化嚴重,適宜種植水稻、小麥。
寬闊的水泥路,兩頭各有一個氣派的牌坊,路兩邊栽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小學校里時髦漂亮的教學樓;高聳的自來水塔……
「與20多年前相比,這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遠沒達到小康。因為農民除了種地賣糧,沒有其他經濟來源。」
「小崗發展成這個樣子,我都不甘心。」50多歲的段永霞憤憤不平地說,她是當年按手印的18位村民中嚴宏昌的妻子。在她看來,小崗失去了太多的發展機會。
作為村裡的能人,在擔任村委會主任期間,嚴宏昌說自己先後搞了8個項目。其中鍍錫銅線廠在鳳陽縣創了三個第一:投資額第一,科技含量第一,利稅第一。這個項目後來成為縣里的企業。
前幾年小崗與全國別的農村一樣,同樣經歷著農民負擔重、收入增長緩慢的歷史陣痛。
一再的挫敗使小崗村人在與市場的搏鬥中敗下陣來,只能任由「小崗」這個無形資產被人利用。在「網路」網頁上可以搜索到「小崗村」香煙的廣告,但是「小崗」這個企業卻跟村毫無關聯。
多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給了小崗不少的支持,小崗也成了外人眼中扶不起來的「阿斗」了。
記者在河南碰到的一位縣級幹部,提到小崗村就很遺憾地說:「小崗村啊,沒辦法扶持,問題太多。」
小崗這塊牌子不能閑置
在沉寂多年,幾乎淡出公眾視線之時,隨著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決策的提出,錯過改革開放發展機遇的小崗村在村黨委書記沈浩的帶領下,終於又開始發威了。
如今,小崗村的村民們口裡說出最多的兩個詞就是「發展」和「新農村」。扛了20多年「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的大旗,小崗人發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程上,「旗手」落到了隊伍的後面!小崗,滿懷求發展、建設新農村的迫切心理和渴望。
2005年6月19日,小崗村投資300多萬元的大包干紀念館建成開館。紀念館真實再現了當年「大包干」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的驚心動魄的歷史過程。紀念館已經被列為省、市、縣三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10所知名高校定將其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2006年2月18時下午2時,70多戶小崗村的家庭代表在村委會開會,會後宣布,「小崗村發展合作社」要以每畝500元的價格租用農民的土地。
嚴俊昌告訴記者:「來參加會議的70多戶村民100%都同意將土地返租給合作社,在合作社先給租金的情況下,大部分同意出租,租期暫定5年,5年後,農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分紅,或者重訂租金。」
小崗全村1800畝土地,除了400餘畝已經種植葡萄外,沈浩打算將其他的土地全部納入合作社,將集中起來的土地種植高效飼料和蔬菜。
按照這種集體經營模式,在村民自願的前提下小崗村與上海三農公司達成協議,今年在小崗村興辦國家標准化的10個養豬小區,年出欄5萬頭,吸收60名村民就業。
「根據村民代表的討論,小崗在未來幾年內還會出現種豬生產協會、物業社等集體組織,還計劃成立8個不同類型的「社」,按照現代工廠的管理模式來經營小崗村,在3~5年內確保小崗人均年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沈浩向記者透露。
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大力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小崗人計劃在小崗建設大約佔地15畝的農貿市場。農貿市場有100個攤位,每個攤位年租金200元。
沈浩躊躇滿志地告訴記者:「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小崗村應該重塑輝煌,在農村發展方面把紅旗再樹起來,我們爭取成為『富裕起來的典型』。」
⑷ 鳳陽縣小崗村
安徽鳳陽小崗村包產到戶掀農村改革序幕 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一個普通社員的家裡,發生了一件不太尋常的事兒:小崗大隊的十幾個社員在生產隊長嚴俊昌的帶領下,偷偷摸摸簽訂了一份「文書」,把生產隊的地給分了,對他們來說,這份「包干合同」可是押上身家性命的「生死文書」。18位社員在那張大紙上摁上了自己的手印。「摁手印」,對老百姓來說,那意思再明白不過:生死由命,義無反顧。
1978年復,安徽大旱,這年夏收分麥子,鳳陽縣小崗村每個勞動力才分到3.5公斤。全隊18戶,只有2戶沒討過飯。隊里嚴國昌等幾個老人找到生產隊長嚴俊昌商量:再這樣下去不行了,得想想辦法。辦法就是不吃大鍋飯!副隊長嚴宏昌再也不想出去要飯了。1978年秋天,嚴宏昌聯合18戶人家搞了大包干。「我豁出去了,要是我被抓起來,村上人會養活你們娘幾個兒的。」他很悲壯地對自己的婆娘說。
這個冒著身家性命危險帶頭實行了「大包干」的人說:這是逼出來的,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這也正是鄧小平反復告誡人們的話。
這份紅手印包干書後來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一分重要文件,被認為是全國第一份包干合同書。
⑸ 小崗村十八戶承包名單
他們現在拋棄約束生產力的小農經濟意識,又重新搞集體合作制了!
在承包後20多年裡,小崗人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因此,20多年來,糧食依然是小崗人的主要收益。嚴金昌認識到,光靠承包經營的那些土地,想發財太難。
當時,南街村只有一支70人的農業隊伍從事1000畝耕地的農場生產;而在大寨村,2004年農業的直接收入僅佔到該村總收入的2%。還有一組數字令小崗人感到汗顏:2002年,大寨村經濟總收入突破1個億,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000元;南街村在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出了年產值14個億的奇跡;而到2003年,小崗村人均收入只有2100元,離「小康」標准相距甚遠。
「改革開放第一村」落伍了。有人高呼:「小崗走了一條越走越窄的小農經濟道路。」
通過電視新聞,嚴金昌對外面的「發達」略有耳聞,「羨慕那些明星村,更羨慕他們有好的帶頭人」。
2004年,他們迎來了沈浩,第一個「非崗人」當上小崗村的黨支部書記。上任之後,沈浩帶領村民到南街村等明星村學習取經,「沈浩思路」在爭議中提出來,在爭議中試圖引領這個小村重塑輝煌。
「沈浩思路」很明確:通過土地流轉,重新把土地集中起來,成立「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這一思路提出來後,在小崗村和外界引起軒然大波。有媒體驚呼,當年率先打破「人民公社」大鍋飯、率先搞「大包干」的小崗村,要重新回到「大集體」了!而小崗人對此的態度也分成兩種,支持者對單純糧食生產增收不再抱有希望,可以走新路嘗試嘗試;反對者認為「沒有比一家一戶更好的政策」,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害怕一旦被收回,將失去立身之本。
兩種觀點激烈地交鋒。經過兩個月三次會議的討論,小崗人同意了村委會的意見,將承包的1400畝土地以集體名義入股,成立「合作社」。在「沈浩思路」中,把土地集中後,將進行土地整理,形成大塊的平地,「最理想的是招商引資,引進龍頭企業。」農民租出土地,按每年每畝地500元獲得租金。
本文由好心游戲問答中心(http://ask.haoxyx.com/)提供,原文地址:http://ask.haoxyx.com/q/749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