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的歷史與發展
http://bk..com/view/4380.htm
很詳細的
Ⅱ 安徽省有哪些市
安徽省共轄15個省轄市和2個地區。省轄市和地區管轄42個市轄區、7個市、56個縣。省會合肥是安徽省最大和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最有特色的城市是:安慶、亳州、黃山、宣城。
一、安慶市是一個很有旅遊價值的城市,文明海外等黃梅戲的發源地就是這里,當然,這里不僅人文景觀有趣,自然景觀也非常美麗,像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文博園與「萬里長江第一塔」的振風塔都是非常值得一觀的。
四、宣城位於安徽省南部地區,毗鄰江蘇、浙江,是中國東南沿岸地區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 宣城國內有著豐富的宣紙文化,在這里產生的宣紙被稱為中國的寶物,是中國書畫藝術的主要材料,因宣城的宣紙、徽墨等也很有名,宣城被稱為「文房四寶之鄉」, 作為一個優秀的旅遊城市,宣城國內還有敬亭山、太極洞、鱷魚湖等景區,宣城因其美麗的環境被稱為山水園林城市。
Ⅲ 安徽各市的車牌代號分別是什麼
安徽省車牌號代碼為皖。
安徽省城市車牌代碼詳細說明:合肥市(皖A)、蕪湖市(皖B)、蚌埠市(皖C)、淮南市(皖D)、馬鞍山市(皖E)、淮北市(皖F)、銅陵市(皖G)、安慶市(皖H)、黃山市(皖J)、阜陽市(皖K)、宿州市(皖L)、滁州市(皖M)、六安市(皖N)、宣城市(皖P)、巢湖市(皖Q)、池州市(皖R)、亳州市(皖S)。
安徽省車牌第二個字母代表的意思,以ABCD為例:
合肥市(皖A):
Ancient(古老)+Alter(改變),合肥,安徽省省會,古稱廬州、廬陽。安徽省的政治、經濟、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城市,長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同時也是華東地區綜合交通和通信樞紐之一。合肥位於安徽省正中央,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襟江擁湖,沿海腹地、內地前沿、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
蕪湖市(皖B):
BrightPearl(明珠)蕪湖,很巧又被成為皖江明珠,安徽省省轄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處在長江南岸,青弋江與長江匯合處。蕪湖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與省會合肥並稱為安徽省「雙核"城市。蕪湖有文字記載已逾2500年,素有「江東首邑」、「吳楚名區」、「吳頭楚尾」之稱。
蚌埠市(皖C):
Connection(四通八達),蚌埠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交匯點,同時也是京滬高鐵、京福高鐵、哈武高鐵、哈滬高鐵的交匯點。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有皖北中心城市、淮畔明珠之稱。高校及科研院所較多,為安徽科教文化第二城。
淮南市(皖D):
Deposit(存放、儲蓄),淮南是中國能源之都、華東工業糧倉、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城市、國務院1984年13個較大城市之一、安徽省2個擁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之一。北擁淮河,南依舜耕,可謂「山水平秋色,綵帶串明珠」。境內資源豐富,物產富饒,有「五彩淮南」之稱。
Ⅳ 皖是哪的車牌號簡稱
「皖」是安徽省的車牌。
Ⅳ 安徽省各市機動車牌開頭大寫字母如合肥是皖A.
合肥市是皖A 蕪湖市是 皖 B 蚌埠市是皖 C 淮南市 是 皖D
馬鞍山市是皖E 淮北市是 皖 F 銅陵市是 皖G 安慶市是皖H
黃山市是 皖J 阜陽市是皖 K 宿州市是皖L 滁州市是 皖 M
六安市是皖N 宣城市是皖 P 巢湖市是皖Q 池州市是皖R
亳州市是 皖S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屬於華東地區,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安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襟江帶淮,沿江通海,經濟繁榮,教育發達。下轄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等16個地級市。
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過,與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山東、河南接壤,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1.45%。
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組成,境內湖泊星羅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
Ⅵ 安徽省一共有多少個縣
截止2018年8月,安徽包含16個地級市、個縣級市、44個市轄區、54個縣、1個國家級新區。
其中潛山縣在2018年8月升級為市,更名為潛山市。
所以現在(2018.9.20)有53個縣,17個地級市。
「(6)馬鞍山徽州府擴展閱讀」: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屬於華東地區,介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安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襟江帶淮,沿江通海,經濟繁榮,教育發達。下轄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等16個地級市。
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過,與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山東、河南接壤,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組成,境內湖泊星羅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與江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2014年,獲得中國最幸福的省份榮譽,被列入中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2015年,安徽省正式邁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發展階段。
2017年,安徽省生產總值2751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8.5%。
參考資料:安徽--網路
Ⅶ 安慶府和徽州府合稱安徽,原本省會是安慶,為什麼要把省會移至位於中部的合肥
在20世紀50年代,安徽的不少省領導都感覺到了合肥的諸多局限性,有把省會遷到條件較好的沿江城市蕪湖的想法。為了「斷絕」這種想法,使安徽的領導們安心建設合肥,1958年,毛主席利用視察安徽和為新建立的「安徽大學」題校名的機會,以書信的形式向當時的安徽省委書記曾希勝明確了他不同意把省會遷到蕪湖的態度!(這封信現雕刻於安徽大學校本部南門背面的牆壁上)。毛主席之所以執意要將省會留在合肥,主要是基於以下考慮: 建國之初,長江以南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有匪患,西南地區尚未平定,再加上台灣島上的國民黨蔣氏集團一直叫囂著反攻大陸。安徽地處長江咽喉地帶的戰略要沖,把省會放在一個長江邊上的城市有著很大的戰略安全隱患,如果像武漢和南京這樣的沿江戰略重鎮失守,敵人依靠長江便利的交通條件,順水而至,極有可能在一天之內拿下兩個省會城市。而合肥周邊三百公里的方圓內,東,南,西都是山區,向北是平原地帶,也就是說,如果軍隊東進,西進,南下設置集結點,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區,它是山區向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地形能夠緩沖敵軍的進攻,容易展開反攻和推進前的物資和人員的准備。合肥是作為軍事價值存在的, 把省級機關和企業設在合肥,把其它地方的資源向合肥集中並在周邊縣市發展軍工基礎企業都是為了這個軍事上的目的,安徽整個省就如同是一個軍事泄洪區和軍事緩沖區。從一定意義上說,合肥能成為安徽省會主要是「軍事政治」的產物,而沒有多少經濟發展上的考量!
還有就是:
安徽建省後,事實上的省會在安慶府(今為市),計算安徽省第一個省會安慶作為省會的歷史,應自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批准安徽建省開始。但因當時仍為守土的省官——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駐江寧城南的大功坊故江南布政使司舊址,這時的安慶城充其量只能視為安徽省的臨時省會。
說實話,合肥作為省會一來是戰略上的考慮,因為新中國剛成立時的國內國際環境沒有現在這樣的安全,主要是怕打仗的話,作為沿江城市被打擊的可能性大
毛主席親定省會合肥的五大原因作為一代偉人,至今不得不嘆服毛主席的戰略和長遠的眼光,當初毛主席「合肥一帶生機勃勃,比較適合」(毛主席原話)的一句話並不是隨便道來,這有其中原因,根據毛主席的衛士所寫的回憶錄中記述,毛主席選定合肥做安徽省省會有下述五大理由:
1、政治方面:安徽自古以來因處中國中部,淮河長江將安徽一分為三,俗稱皖北、皖中、皖南,中心城市即江淮之間選擇,有利於施政,即「都能顧過來」(毛主席原話);
2、經濟方面:建國初期,安徽的經濟也很一般,民國時期全省就缺發達的經濟城市,雖然蕪湖、蚌埠當時小有名氣,但經濟總量相對比於全國其它城市仍差距較大,這樣而來新建一個省會比在小城市基礎上擴建一個城市更方便;
3、軍事因素:毛主席的軍事思想至今為止仍是大家津津樂道的部分,安徽省的省會選擇跟軍事考慮關系很大,合肥是「吳楚要沖」,三國時,孫權北上、曹操南下,在合肥這個中國南北分水嶺爭奪幾十年,張遼大戰逍遙津是其中一段著名篇章,過後的淝水之戰更是世界軍事史公認的「世界十大戰役」。近的說渡江戰役,總指揮部也在合肥,劉鄧陳粟陳在此設立指揮部,發起了解放全中國的總攻;
4、人文因素:合肥歷代名人數不勝數,關鍵一點的是合肥包容性極強,合肥籍名人中包含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各個方面,而相對於皖南出文人,皖北出壯士而言,更為全面,比如:搞政治的有包拯、李鴻章,搞軍事的有段祺瑞和劉銘傳,搞科技的有楊振寧等等;
5、地理幾何因素:安徽所處的華東地區歷朝歷代都是中國的經濟核心地區,毛主席當然看到這一點,為了安徽經濟能夠獨立穩定健康的發展,必須得有自己的核心城市,合肥正好處在此處,在南京、徐州、蘇州、杭州、武漢等華東及華中重鎮的包圍下不至於偏離航道。
綜上所述,本人分析,安徽當時的候選城市沒被採納的原因如下:
1、蚌埠:在徐州的影響下,位於難受易攻的的平原和鐵路干線上,且地理位置過於偏北,城市因戰爭遭到破壞較嚴重。
2、蕪湖:位於長江南岸,同樣難受易攻,並且封建社會所重視的水路優勢在現代社會已經逐漸喪失優越性,退化為弱勢,軍事和水災不得不考慮,現代社會所需的航空及信息中心的要求很難達到,另外受江浙文化影響,沒有文化獨立性和代表性,作為省會無法和東邊的南京和西邊的武漢成為支點,容易傾斜往南京。
3、安慶:經濟方面和軍事方面原因同蕪湖,並且經濟實力建國初在安徽就排不上前三,城市因為地理原因,容量很小,不利於大規模建設,雖然人文深厚,但對於安徽這樣的省份,只能代表皖南,對皖北包容和控制能力較差,淮海戰役時的徐蚌大戰,蔣介石就說過,如果在合肥,起碼不會皖北被共軍控制後,安慶的人還不知道。另外,毛主席研究歷史的透徹性令人嘆服,他就很忌諱將省會設在太平天國大敗的安慶。
4、馬鞍山,銅陵:以上理由不用贅述,還有一點,礦業城市不適合省會。
Ⅷ 安徽省以淮河和長江為界可分為 , , 地區
安徽省在地理上屬於華東地區,地跨淮河和長江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呈現出明顯差異,主要分為:徽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安徽於清朝康熙六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這就是安徽名稱的由來。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被稱為「和縣猿人」的能夠直立行走的古人類在這一地區活動。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本省潛山縣的薛家崗又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痕跡,後來又在本省多處發現了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商朝的開國君主湯曾經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當時安徽大部份居民並非華夏族,而是後來逐步同化入漢族的東夷、山越人等。戰國末期,前278年,楚國的郢都被秦國攻佔,於是遷都壽春。前224年,楚國大將項燕被秦國的王翦60萬大軍擊敗,前223年,壽春陷落,楚國滅亡。前221年,秦國完成征服六國、統一天下的計劃。安徽大部分地區屬於九江郡,北端屬於泗水郡和碭郡。秦末楚漢相爭,項羽在今安徽固鎮縣歷垓下之戰敗給劉邦,自刎於烏江。劉邦建立漢朝。漢武帝時東甌國舉國遷到廬江郡。漢朝末年,壽春成為軍閥袁術的基地。袁術後來自稱皇帝,但不久病死,壽春歸屬軍閥曹操。隋文帝在位時代的開皇之治促使這一地區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隋煬帝大業六年到唐高祖武德七年經過短暫的混戰,唐朝統一天下,並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和平和統一。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於定都南京,現今的江蘇省和安徽省直屬中央六部管理,稱為「直隸」。該區域跨長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將經濟和文化差異很大的廣闊地區,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洪水頻繁的家鄉鳳陽,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和今江蘇南部以富裕著稱的太湖流域,都劃歸同一個行政區管轄。安徽自古以來是文化發達之地,並經歷文化重心從漢唐以前的皖北地區到唐宋以後的皖南地區的轉移。安徽,歷史源遠流長,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是我國人才最為雲集的地區之一,名人賢士享譽內外,正可謂「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中國提出中部崛起政策,安徽省經濟有一定的提高。合肥市,馬鞍山市,黃山市等安徽城市也陸續加盟長三角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