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回憶

馬鞍山回憶

發布時間:2021-05-09 21:07:03

㈠ 為什麼說到重慶旅遊,南岸馬鞍山非去不可

一、南岸的功能

提起南岸,我腦海里閃出的第一個具象是南山,然後會是工貿,再然後是南濱路上喜來登的雙子座…

如果用純粹的旅遊眼光去搜索,大概率會是一棵樹、彈子石老街、龍門浩老街,也許還能懷念一下洋人街。

每每想到那些老街青磚黛瓦的形象,一種歲月的溫柔總會充斥我的心胸,繾綣光陰,無視了時間的隔閡,模糊了過去與今天的區別,以混沌的感覺征服了我們的判斷,心裡有些溫柔被召喚出來,成一隻蝶,流連在滄桑人間。那些未被改變的便改變了心境,拉成一道光滑的弧線。如童年樂此不彼的滑滑梯,除了速度帶來的快樂外,我能在突破落差時回到童年。

南岸於我心中便具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它助人穿越,即便鶴發皓首,某些司空見慣的環境也能在一瞬間把人推向遙遠的過去…

二、馬鞍山

馬鞍山片區位於龍門浩街道上新街社區,與渝中半島隔江相望。

它屬於龍門浩老街的一部分,又相對獨立。即便是你已經來到了龍門浩,很大可能還是會與之擦肩而過。因為基本上你聽都沒聽過馬鞍山。

你記得嗎?

這條老街,令人動容!我唯一的遺憾是我竟然從前不知道它的存在;我最大的慶幸是我終於走進了它。

三、生長

優美的低於生活,我們在城市的角落,把一切還給最初。

重慶這座城市,該有多少值得探索的角落?該有多少值得嚮往的生活?又有多少被淡忘的曾經?

我走過馬鞍山,至少被我窺伺到了一些痕跡;我也有高興的事,盡管那些重慶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老建築已慢慢陷入沉睡,但新生後的街道,帶著對世間的深情,涅槃重啟。

時代的改變賦予了它嶄新的生命力,在過去與未來的十字路口前,它瀟灑地在人心上畫了一個圓。

於是,最初的我們與未來的我們終將相遇。磕磕跘跘以後,無論城市還是人生,都以完滿作為階段性的結局。

到重慶旅遊,南岸馬鞍山真的非去不可!

㈡ 警方通報安徽一女子車內死亡,死亡原因是什麼

死亡的原因是因為發生了謀殺案

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警方通報安徽一女子車內死亡

【警方通報,安徽某女子死於車內:司機有重大嫌疑被逮捕】4月18日,安徽省黃山市公安局惠州分局發布報警稱,4月18日10時18分,該局接到報警。惠州區永嘉大道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警察趕到後,發現司機已經逃離現場。車輛後座上有一名婦女,頭部和頸部受傷。

多年來,馬鞍山警方始終堅信命案一定要破案,從未停止查案。孫說,從犯罪現場提取的物證保存完好,對20年後警方破案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內容了。

㈢ 為了參加千字文大賽急求李白描寫馬鞍山的詩詞50首(全部)

江上清風樓上月;
詩中才子酒中仙。

太白樓,位於採石磯南面山坡下,又名青蓮祠、謫仙樓,為紀念李白而建。建於唐元和年間,今存建築為清光緒三年重建。前後三進,主樓三層。樓內有木刻李白立、卧雕像
狂到世人皆欲殺;
醉來天子不能呼。

姚興滎題太白樓
愛國有詩儕杜甫;
報君以士識汾陽。

徐立綱題太白樓。 儕:輩、類。 汾陽:即郭子儀。玄宗時為朔方節度使,平安史之亂,立有功勛。累官至太尉、中書令,封汾陽邵王,尚父。世稱郭汾陽。薦汾陽指李白與郭子儀的情誼,據說郭因罪當斬,李白極力相救,重薦於朝
詩酒神仙,天自夢中傳彩筆;
樓上風月,人從江上拜宮袍。

李璋題太白樓
詩酒神仙,吟魂醉魄歸何處;
江山如畫,月色濤聲共一樓。

太白樓
勝跡畫圖中,莫辜負此日登臨,依山枕渚;
奇才詩酒老,曾記取當年狂放,動地驚天。

太白樓
薦汾陽再造唐家,並無尺土酬功,只落得採石青山,供當日神仙嘯傲;
喜妃子能讒學士,不是七言招怨,怎脫去名韁利鎖,讓先生詩酒逍遙。

太白樓。 喜妃子句:指李白因醉酒作《清平調》被楊玉環誣陷之事
侍金鑾,謫夜郎,他心中有何得失窮通?但隨遇而安,說什麼仙,說什麼狂,說什麼文章身價,上下數千年,只有楚屈平、漢曼倩、晉陶淵明,能彷彿一個胸次;
踞危磯,俯大江,這眼前更覺天空地闊。試憑欄遠望,不可無詩,不可無酒,不可無奇談快論!流連四五日,豈惟牛渚月、白紵雲、青山煙雨,都收來百尺樓頭。

黃琴士題太白樓。 金鑾:唐宮殿名。侍金鑾指李白在天寶年間曾供奉翰林院、待詔金鑾。 謫夜郎:李白於乾元元年被充軍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途中遇赦得歸。夜郎,地名。 屈平:屈原名。 曼倩:東方朔字。 牛渚:安徽採石附近的牛渚山。 白紵:即馬鞍山市北的白紵山
脫身依舊仙歸去;
撒手還將月放回。

捉月台
誰作砥柱中流,激憤一腔忠義;
俯瞰大江東去,開拓萬里心胸。

捉月台
舉杯邀明月;
盪胸生層雲。

問月亭。 舉杯句: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盪胸句:杜甫《望岳》:「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去帆疑峽走;
卷浪駭江飛。

清風亭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氣,青蓮居士謫仙人。

清風亭。 蓬萊句:李白詩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蓬萊是仙人的居所;建安骨即建安詩體,由漢魏時曹操父子及「鄴中七賢」所創的詩歌風格
把酒問青天,放眼已無高力士;
登舟望秋月,曠懷猶憶謝將軍。

清風亭。 高力土,唐潘州人,本姓馮。少閹,聖歷元年入宮,武則天令給事左右,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以誅蕭岑等有功,累官至騾騎大將軍等要職,安史之亂,隨玄宗入蜀,肅宗時遭流配,後死於途中。傳李白曾令其捧靴。 謝將軍:謝朓,南齊陳郡陽夏人,字玄暉。與謝靈運同族,稱小謝,曾任宣城太守,為蕭遙光誣陷死
紫微九重,碧山萬里;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齊彥槐題李白衣冠冢。 紫微:星座名,三垣之一。 流水句:見司空圖詩:「載瞻星辰,載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意指李白心境瑩亮,志趣清悠
山間明月;
江上清風。

李白衣冠冢
爛醉小天地;
狂吟空古今。

李白衣冠冢
舉杯邀明月;
放眼看青山。

李白衣冠冢
功名飛燕誤;
心跡大鵬俱。

李白衣冠冢
高風大節同千古;
明月梅花共一樓。

李白衣冠冢
偶呼明月問千古;
恰對青山思故人。

李白衣冠冢
明月有情公已去;
青山無約我頻來。

李白衣冠冢
千年醒眼何曾醉;
到處風濤總是詩。

李白衣冠冢
自公一去無狂客;
此地千秋有盛名。

李白衣冠冢
神仙詩酒空千古;
風月江天貯一樓。

李白衣冠冢
老友一生惟子美;
青山千載壓玄暉。

李白衣冠冢。 子美:杜甫字。 玄暉:即謝朓
後身金粟前身月;
對面青山側面江。

李白衣冠冢。 金粟:佛家謂維摩詰之前身為「金粟如來」
樽中美酒長須滿;
檻外長江空自流。

李白衣冠冢
吾輩此中堪飲酒;
先生在上莫題詩。

李白衣冠冢
更上一層,星辰可摘;
不磨千古,詩卷長留。

李白衣冠冢
樓壓驚濤,萬里江天供醉墨;
山臨幽壑,四時風物助詩懷。

李白衣冠冢
一碧江天,憑眺如今摩詰畫;
四時風月,暢懷尤勝少陵詩。

李白衣冠冢。 摩詰:王維字,曾作《輞川圖》,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等。 少陵:即杜甫
天籟風吹,如聞敏捷詩千首;
江濤月涌,想見飄零酒一杯。

李白衣冠冢。 天籟:自然界的聲響,唐陸龜蒙詩:「唱既野芳坼,洲還天籟疏」
才似仙名,詩酒高風傳萬古;
地因人重,江山勝跡播千秋。

李白衣冠冢
如此江山,合作先生詩酒地;
對茲風月,同銷我輩古今愁。

李白衣冠冢
千尺青山,妙句豈惟凌謝朓;
一龕金粟,後身須信是如來。

李白衣冠冢
讒起七言,千古才人千古恨;
快登百尺,一樓風景一樓詩。

李白衣冠冢
對影成三人,賀監遠邀明月;
相知唯一已,謝公近在青山。

李白衣冠冢。 賀監:即賀知章,曾任秘書監,故亦稱賀監。 謝公:指謝朓
此處其題詩,誰個敢為學士敵;
江山曾捉月,我來甘拜酒仙狂。

李白衣冠冢
驚世以文章,無怪才名齊工部;
憂心惟社稷,請看慧眼識汾陽。

李白衣冠冢。 工部:即杜甫。因杜曾為檢校工部員外郎。 汾陽:即郭子儀
詩界此重新,江上才人休錯過;
酒仙臣自許,醉來天子不能呼。

李白衣冠冢
長歌詠松風,依舊螺山留勝跡;
相期邈雲漢,迄今牛渚憶知音。

李白衣冠冢
有句思謫仙,爭看爐火照天地;
此山騰傲氣,豈憚鼻息吹虹霓。

趙朴初題李白衣冠冢
時代文章,問江底青天,竟無一語;
撫懷今古,看樓頭明月,獨有千秋。

李白衣冠冢
大江淘盡英雄,山經百戰樓仍在;
詩卷長留天地,人往千秋酒不空。

李承謀題李白衣冠冢
長安市上酒家眠,醉後敢將天子傲;
採石磯頭明月好,當年猶說謫仙歸。

李白衣冠冢
公昔登臨,想詩境滿懷,酒杯在手;
我來依舊,見青山對面,明月當頭。

胡書農題李白衣冠冢
萬里大江來倚,翠嶂高樓,月朗風清依舊;
六朝陳跡盡瞻,錦袍遺像,天長地久猶新。

李白衣冠冢
公昔去長沙,笛吹黃鶴樓中,梅花默默;
我今望秋月,帆掛翠螺山下,楓葉紛紛。

李白衣冠冢
詩中無敵,酒里稱仙,才氣公然籠一代;
殿上脫靴,江頭披錦,狂名直欲佔千秋。

李白衣冠冢
莫上層巒,睹江水狂瀾,流不盡英雄涕淚;
聊傾蟻酒,聽秋林落葉,感從來才子飄零。

李白衣冠冢。 蟻酒:酒面有浮沫者,為蟻酒
千秋拜衣冠,嘆犀水無情,醉得酒仙不醒;
一樓好風月,羨螺山有幸,名隨詩聖長存。

李白衣冠冢
唐代久成墟,僅採石一拳,留與謫仙供嘯傲;
謝公差可友,對青山半面,長教詞客仰風騷。

李白衣冠冢
若有人兮,每逢月夜高吟,畫舫與誰乘逸興;
登斯樓也,回憶雪山遺耕,書堂同此駐仙蹤。

李白衣冠冢
勝地喜重新,每當風月勾留,俯瞰長江流檻外;
謫仙猶未遠,遐想精靈來往,定攜彩筆到樓頭。

李白衣冠冢
謝宣城何許人?只憑江上五言詩,教先生低首;
韓荊州差解事,肯讓階前盈尺地,使國士揚眉。

李白衣冠冢。 謝宣城:即謝朓。 韓荊州:即韓朝宗,唐京兆長安人。玄宗時官至荊州長史,時稱韓荊州
布鼓過雷門,問何人鐵板銅琶,敢唱大江東去;
欃槍經電掃,仍往日珠簾畫棟,重看明月西來。

李白衣冠冢。 欃槍:慧星的別名
笛吹黃鶴樓中,想當年無限騷情,一曲江城歌古調;
舟泊翠螺山下,慨此日重尋勝跡,千秋風月念斯人。

李白衣冠冢。 翠螺山:在馬鞍山市西南長江邊
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掛席來游,三楚風光攜袖底;
對太白樓一千年明月,舉杯邀問,六朝煙景落樽前。

李白衣冠冢
酒家何處,楊柳依垂,每當月白風清,勝地也應招子美;
潭水依然,桃花無恙,到此神怡心曠,前身或許是汪倫。

李白衣冠冢。 汪倫:唐涇縣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倫具酒以待,白因賦詩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去日苦難留,須臾六十四年,覺浮生仕真若夢,游真若夢;
高風洵寡偶,上下三千餘載,問何人詩可稱仙,酒可稱仙。

李白衣冠冢
丹青不知老將至;
天地常在壯觀間。

劉海粟題李白衣冠冢
江空欲聽水仙操;
壁立直上蓬萊峰。

集句題李白衣冠冢。 水仙操:琴曲名,相傳為俞伯牙所作
對面青山似解人,凡我輩登臨,莫向班門去弄斧;
願把長江當作畫,讓先生痛飲,可能醉後再題詩。

胡書農題李白衣冠冢
此江若變作春酒;
問余何事棲碧山。

黃炎培題廣濟寺,位於採石太白樓西,舊名石磯院,又名資福院,東吳赤烏二年建

㈣ 馬鞍山市趙大胡麥芽糖食品廠在哪裡

回憶上世紀七十年代西安的市井生活,只要說起攪糖疙瘩兒大(大在這里發「剁」音,西安回民坊上的口語),上了年紀的老西安人的耳邊就會響起當年小販們那坊味十足且韻味悠然的吆喝叫賣聲。小販們將攪糖或疙瘩兒大置於筐子里,或提或挎或用自行車馱,遊走叫賣於西安城內外的大街小巷中。中小學校的校門口往往是他們最為集中的兜售地。每當課間休息或放學時,孩子們總會將小販們圍個結結實實,買不買都會擠成一堆地看熱鬧。這兩種小食品好比一對孿生兄妹,哪裡有賣攪糖的,那裡就一定會有賣疙瘩兒大的,可謂形影不離,相依相存。它們的價錢也很便宜,疙瘩兒大一分錢一個,攪糖一分錢 一「攪」。而且,這兩種食品有特定的消費對象——男孩多青睞疙瘩兒大,女孩子則痴迷攪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攪糖好吃又好玩。女孩子們用兩根竹棍挑著五顏六色的攪糖上下翻飛舞動,令人眼花繚亂,稱得上是當年西安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攪糖與疙瘩兒大起源於西安回民坊上,不知是何人發明創造的。但一經面世,即風靡全城,堪稱是西安獨有的特殊歷史時期的經典吃貨。疙瘩兒大猶如今天我們愛吃的酥糖,由糯米粉、麵粉、雜糖、蘇打、色素等在鐵鍋中熬制而成,出鍋後用刀將其切成拇指大小的疙瘩,為防止相互粘結,待冷卻後,在上面撒些澱粉,如柿餅表面凝結的白霜一般,白里透黃,酥香脆甜。攪糖其實就是糖稀,由糯米粉、明礬、白糖、色素等成分構成。攪糖熬制好之後,商販一般會將其盛在大馬勺或青瓷大老碗中,然後配以從竹簾子上拆解下來、並截成兩寸長短的竹棍兒。賣的時候,便用兩根小竹棍在糖稀里蘸一部分。據說,攪糖會越攪越多,越攪越筋道,越攪越香甜。好的攪糖裡面往往會加些芝麻或果仁,能買上此類優質高檔的攪糖,孩子們別提有多高興了。關於攪糖與疙瘩兒大,當年的西安流傳著這么一首歌謠:「攪糖疙瘩兒大,一分錢一個。攪糖稠又粘,疙瘩兒大脆甜。放學買一個,嘴癮過一過。若問有多甜,你去問童年。」

㈤ 重慶渝中馬鞍山有多彪悍

歷史就像一本煌煌詩篇,攤開來,有光芒直射人心;合上它,則當在閱讀停頓處夾葉書簽…

面重慶人民大禮堂,自右邊的小公路上行數百米,便來到一個岔路口。早些年,有幾棵很大的棗樹長於此處,顧名思義,這里就被稱為棗子嵐埡。

如今棗樹不知去向,唯名留存。

在棗子嵐埡的埡口左側,幾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樓中間,有座不高的小山包。

順山勢有一堵青磚圍牆逶迤朝上,牆頂飾以黛瓦,略覺古樸寧靜之風。沿著腳下青石台階蜿蜒而上,便如逐字逐句叩問一本陌生的閑書,一絲若有若無的神秘引誘著人去翻閱;一探究竟的願望雖非強烈,但不增不減,終究存在。

上到近處,一個充滿民國風情的小院現在眼前。

文化馬鞍山

我流連在這冷清而韻味悠長的凝重深幽的地方,從那些新砌的青磚上閱讀出舊日時光。

慢慢走著,那些曾經窗前站立著各位大師的小樓,皆已修繕完畢。一路黛瓦青磚,朱紅大門,天井連著院落,狹長巷道貫穿其中,條石台階、青瓦紅牆的老建築點綴其間。光影透過參天的黃桷樹投射在青石板上,壯碩的樹根竄出泥土攀上石牆,彷彿緊緊抓住了那些流淌的光陰…

我走著,像在翻閱一本厚重的大書。而如有黃果樹葉飄落,便撿拾它做這趟人文之旅的書簽罷;就像這個地方,如歷史的書簽,方便我回憶時隨時通過它展開懷念。

㈥ 安徽省近代百年地質學史回顧(~)

吳昭謙

(安徽省地質學會)

近代地質科學在我國的創建,約在19世紀中葉之後。近代以來在我國進行地理地質考察的外國科學家約在100人次以上。最早來安徽開展地質調查的要算一位英國園藝學家Robert Foutune,他於1848年11月曾到皖南休寧縣松蘿山茶區考察土壤、地質。在新中國成立前1848~1948年的100年中,來安徽省的中外地質學者,共留下近百份地質調查報告和120多篇地質文獻。

一、安徽近現代地質工作歷史

安徽近現代地質工作歷史可以劃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848~1926年,第二階段1927~1937年,第二階段自1938~1945年,第四階段自1946~1948年。

1.第一階段(1848~1926)

開始以外國(美、英、德、日)地質學家為主,繼之為中國地質學家為主,對省內進行路線地質調查。對地層古生物作了初步劃分,對銅陵、當塗、繁昌鐵礦、淮南、淮北煤礦開始調查。

早期涉及安徽省境內地質調查的有美國地質學家龐培利(Raphael Pumpelly)、英國地質學家金斯密爾(T.W.Kingsmill),他們分別在1863年和1869年考察揚子江下游時,涉足省內。

留存在安徽省地質文獻的外國地質學家,應為德國著名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其名著《中國》中,記述了他在1869年2月至1871年7月三次對安徽沿江及南部地區進行地理地質考察的成果。李氏第一次於1869年2月份自九江乘船至南京,途經安徽沿江兩岸,對沿途所經之地均作了考察記錄。第二次於同年10月自景德鎮至祁門,第三次於1871年7月沿東津河、青弋江至蕪湖,途經寧國、涇縣。同時調查了宣城水東、貴池饅頭山等4處煤礦。李氏之調查記錄約一半為地質,如岩層之岩性產狀、構造等,並繪制有剖面圖、目視草測圖;另一半為地理、風土、人情、旅途見聞。當時描述地層僅為岩性(岩石名稱),未劃分地質時代。如銅陵大通層則泛指皖南所有的紅色砂礫岩層。值得特別指出的是,他當時就曾推測過:「揚子江可能沿一條重要斷裂線通過。」

日木人來我省進行地質調查的最早為野田氏(野田勢次郎)。他在安徽省有兩次路線調查:第一次1915年4月26日至5月6日由武漢至安慶。所編繪之湖北安徽省界地方地質圖(1/100萬)僅分變質岩、水成岩、火成岩。其所定安慶層由石灰岩、黏板岩、砂岩等組成,並記述了安慶洪鎮為花崗岩。第二次橫穿皖南,調查了貴池、東至等縣。他將水成岩分為:祁門、歷口、櫸根岑(貴池祁門之間)、建德(葛公鎮一帶)四層。

當塗、繁昌、銅陵鐵礦是安徽省最早開展地質調查的幾個礦區。1912年,章鴻釗(我國地質學創始人之一)、梭爾格(德國礦師)即調查了馬鞍山南山鐵礦。1913年,虞和寅調查繁昌鐵礦。1913~1915年,張景光、梭爾格、章鴻釗等先後來銅官山調查鐵礦。1917年2月,國家礦業顧問英國人丁格蘭(F.R.Tegengren)到銅官山調查鐵礦。他根據章氏等前人調查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考察,估算出銅官山鐵礦儲量為319.29萬t。同年,丁格蘭又調查了當塗大凹山鐵礦。兩次調查結果均刊載於《揚子江下游鐵礦志》等地質文獻中。1918年,德人畢象賢於當塗一帶調查發現姥姥山、黃梅山、龍家山等6處鐵礦,估計鐵礦儲量不到200萬t。

我國地質學家最早調查皖北地區始於1917年。劉季辰、趙汝鈞被派往皖北調查地質礦產,首次劃分了寒武紀地層。他們在調查宿縣烈山、懷遠縣舜耕山、懷寧縣集賢關煤田時,測制有1/15萬礦區地質圖。在所測制六安霍山間地質草圖(1/20萬)中,將岩層分沖積層、紅砂岩、斑岩砂岩、結晶片岩四種。

劉、趙二君在《蘇北皖北地質報告》中還對皖西大別山的變質岩進行了研究,指出「霍山南及黑石渡西」有結晶片岩系,自龍井沖而南,為「正片麻岩」。

1922年,李捷奉派到皖北淮河流域(北緯22°以北)調查地質與礦產。1923年後,趙國賓(陝西藍田人,1898~1934),也來我省考察,著有《風陽、懷遠地質概況》。皖北的地質調查結果,後來被編入南京開封幅地質圖(李捷編1/100萬,1929年出版。)1923年(民國十二年),安徽實業廳借用農礦部地質調查所技士葉良輔、調查員李捷,計劃在全省開展地質調查,1926年增派田奇瓗參加。1923~1926年期間,他三人先後完成秋浦、貴池、祁門、黟縣、太平、歙縣、績溪、休寧、婺源、石埭、宣城、涇縣、南陵、銅陵、蕪湖、繁昌、郎溪、廣德、當塗、和縣、巢縣、無為、青陽、旌德、寧國、懷寧、東流、望江、宿松、太湖、潛山、桐城、廬江33個縣(其中江南26縣、江北7縣)的地質調查。其著述《調查安徽全省地質日記》以簡報形式刊於《安徽實業雜志》。調查內容分地質概況與礦產兩部分。在地質部分中地層劃分至紀,如泥盆紀層、石炭紀灰岩層。當時劃分地層主要以岩性為依據,所采化石經古生物專家鑒定後時有變動。對於未能確定地質時代的地層有時即以地名命名,如祁山層包括黟縣漁亭、休寧齊雲山大面積(5400km2)之紅色砂岩及砂質頁岩。簡報中礦產部分包括交通位置、地形、礦體形態、規模、圍岩及開采利用情況。

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來我省進行地質調查的國內地質學家主要還有:丁文江、李四光、葉良輔、王竹泉。1916年初,丁文江曾在皖南浙西一帶作過地質考察。1919年丁文江、葉良輔曾調查了蕪湖以東長江下游地質,編寫有專題報告。1922年,李四光在淮南研究了安徽北部寒武奧陶紀石灰岩之不整合接觸關系。1923年,劉季辰等再赴烈山、施工鑽探13孔,計算3500萬t煤。1924年,王竹泉調查了懷遠縣西南部及宿松、太湖、安慶集賢關煤田地質。他在懷遠縣西南調查,估算含煤7層,全區煤藏量約6020萬t。葉良輔1925年發表之《中國接觸鐵礦帶閃長岩之研究》、1926年發表之《安徽南部鐵礦之類別及成因》均曾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四屆年會宣讀,顯示當時研究水平較高之成果。

2.第二階段(1927~1937)

國內知名地質學家繼續在沿江、皖南地區開展基礎地質調查及礦產勘查工作。這一時期地質科學水平明顯提高,方法手段也有更新,出現了一些科研成果,重點是在皖南的冰川和造山運動。

可以說明安徽地質調查工作興盛的是:在當時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19年度20篇報告中,竟有6篇是在安徽境內的調查成果。如孟憲民、張更對蕪湖、繁昌、銅陵的調查,劉祖彝對貴池的調查,孟憲民對宣城水東的調查。李毓堯、李捷的《皖南地質志略》則總結了銅陵、青陽、石埭、太平、歙縣、休寧、黟縣等7縣的地質成果。此外,1929年,朱森、李捷調查了和縣、含山,王恆升調查了宣城水東煤田。

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如李毓堯、許傑對皖南地史及造山運動之研究。朱森於1931年對安徽南部古生代後期造山運動的研究表現為:在貴池曾發現二疊系龍潭組與孤峰層有明顯的不整合。阮維周(1937)研究安徽南部海西運動。許傑(1930)發表長江下游各省筆石化石之初步研究。他在太平縣內發現中國最高筆石層以Monograptus sinicus為主,其地層定名為太平頁岩,屬中志留世。徐克勤(1934)調查了巢縣北部地質。李四光考察了九華山(1934)、黃山(1936)第四紀冰川遺跡,對論證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九華山一帶之地質也由王恆升、孫健初(1937)作過調查。

這段時期基礎地質方面的成就突出的表現在地層方面。如l935年李毓堯、許傑在皖南創立了「休寧砂岩」並確定了冰磧岩的存在。同年,丁毅在調查銅陵、休寧間地質時,又將震旦系作了三分(上、中、下)。隨後,李毓堯、許傑又正式將冰磧岩命名為藍田冰磧層,同時把原稱的「頁岩灰岩系」命名為「休寧系」,歸屬震旦寒武紀。藍田冰磧層更名藍田組,並一直沿用至今。

礦產地質勘查工作也有很多成果。1931~193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謝家榮、孫健初、陳愷、程裕淇、孟憲民、張更等先後來當塗、銅官山調查鐵礦。1928年、1933年,翁文灝兩次對宿縣烈山煤礦進行地質調查,並進行鑽探普查。1933年,計榮森調查廣德大、小牛頭山煤礦。1935年,計榮森匯編了皖浙間之地質礦產。同年,程裕淇調查了廬江明礬石礦。1936年,南延宗調查休寧縣里廣山銻礦。1927~1930年間,安徽省建設廳為加強礦業開發,曾修訂官礦章程,制定采礦、探礦辦法。1928年成立礦質探驗處,購買M-3式Calyx鑽機一台,在宣城水東煤田鑽探。1929年成立礦業調查團,到宣城、涇縣、寧國、蕪湖、當塗、繁昌、銅陵、青陽等8縣調查礦業,為皖省地方力量正式進行礦產勘查之始。

地質勘查的新技術、新領域也在這時期有所應用。1936年發表的丁毅的《電力探礦在當塗之初步試驗》,為我國最早開始應用物理探礦之文獻。張文佑於1937年調查研究發表了《安徽盱眙縣女山火山口》,為省內開創了研究古火山之端倪。

3.第三階段(1938~1945)

抗日戰爭時期,國內僅個別地質學者曾來本省調查過,省內淪陷區日本侵略者為掠奪礦產資源在沿江、皖北某些地區開展地質調查,使用鑽探和物理探礦手段,留下了一些殘缺不全的地質資料。但這期間發生了兩件震驚中外的地質找礦事件。

安徽自1938年開始淪陷。省內所知的地質調查活動的有三次:1938年,黃汲清曾來寧國港口調查煤礦。1940年,邊兆祥在宣城水東調查煤礦。1945年,喻德淵發表了《淮陽山脈之主要造山運動——淮陽運動》。

侵華戰爭後,日本人為了掠奪開采礦產,派來我省進行地質調查的主要單位有:滿鐵調查部、興亞院、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主要地質人員有:神山昌毅、金鍾遠、小林冶夫、室木隆三郎、福島時雄、筱田恭三等。他們遺留下的礦產調查報告資料約有80多份。主要調查了銅陵、當塗、繁昌、宿縣、滁縣、全椒、安慶、貴池、淮南、懷遠等地的鐵、銅、煤、金、銀、鉛等礦產。重點是銅官山鐵銅礦、馬鞍山、當塗、繁昌的鐵礦、淮南煤礦。在這些礦區,除了進行較大比例尺的礦區地質填圖方法外,還使用鑽探手段,並根據鑽探結果計算儲量。另外,還在銅陵、當塗及滁縣破山口銅礦區開展物理探礦(主要是電法)探測硫化銅銅礦床。現在留存下的日文地質資料一百零幾篇,礦種包括鐵、煤、銅、鉛、鋅、金、錳、磷、硫鐵礦、重晶石等10 種。

1939年秋,日本人神山昌毅隨侵略軍到銅官山地表調查,一直將銅官山作為鐵礦開采。後來在運送回國的礦石樣品中發現含銅量高(0.5%),引起了注意,又掠奪開采銅礦。「銅官山復活」傳聞於此事。

4.第四階段(1946~1948)

此時期僅有幾位地質學家來皖工作,突出的成果是淮南八公山煤田和鳳台磷礦的新發現。地質力學在我省開始應用。

抗日勝利後,原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謝家榮根據1926年李捷等編制的中國百萬分之一地質圖南京開封幅,推測淮南八公山前坡平原之下可能有煤層。後來,謝家榮、燕樹檀、柴登榜在八公山麓發現了石炭系太原群的石灰岩,進一步推測應有煤層。1946年,經鑽探證實共發現24層煤,可採煤層厚達25m。經過「慧眼識寶」的淮南新煤田,傳頌一時,開采至今,成為國內找礦史的佳話。

早在1939年夏,日本地質學家班德田員一等在《安徽省懷遠縣舜耕山煤田調查報告》中,即提出了「大淮南盆地」詞語,並劃定了大體區域。1942年9月,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島倉已三郎在《淮南煤田洞山地區調查概要》中也認為「大淮南煤田之向斜構造,益趨明顯。」但當時日本人把找煤的注意力過於集中在舜耕山至上窯間,而對洞山以西地區,以及更大的范圍,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

1946年下半年,謝家榮在八公山發現了新煤田後,次年7月,他很快地提交了煤礦勘查臨時報告後,又專門寫了一篇《如何發現新煤田》的文章。1947年,在台灣舉行的中國地質學會第23屆學術年會上,謝家榮理事長又作了《古地理研究為探礦指南針》的專題報告。在前一報告(後刊入《地質論評》第十二卷第五期)中,「大淮南盆地」一詞已出現於文章的標題中。並劃定其范圍為:「指懷遠鳳台縣境內,南為舜耕山、八公山,北為明龍山,東為上窯武店所包限之淮河平原也。」「大致言之,此盆地為西西北東東南之長方形,南北相距自10~20km,東西兩方,山形湮沒,構造上是否環抱之勢,尚難斷定,倘以鳳台至九龍崗之距離,為此盆地之長度,則至少在50km以上」。

「大淮南盆地」作為一個煤田地質區域構造單元概念的明確樹立,無疑是淮南煤田認識過程的飛躍,有著重大貢獻。1952年後,煤田專業地質隊伍建立後,煤田普查勘探主要沿著證實、擴大「大淮南盆地」的格架進行。幾十年來,「大淮南盆地」的外延在不斷擴大延伸,現已擴展到東起定遠,西過阜陽的廣大地域,新找出的十幾個大型井田都在其內,可知它是何等大的聚煤盆地了。

1947~1948年,謝家榮、趙家驤、車樹政等發現了鳳台寒武系底部之磷礦層,並於1948年進行鑽探。此外,尚有申慶榮、楊博泉、董南庭、劉之遠對懷遠大通、宣城、寧國、涇縣煤田繼續調查。1947年,韓金桂曾對懷遠、鳳陽間開展地質礦產調查。

此時期在基礎地質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孫殿卿、徐煜堅於1948年發表兩篇文章論述皖西長山一帶淮陽弧之脊柱與東西向構造帶之反接現象,開始了用李四光地質力學觀點具體研究我省地質構造的先導。此外,喻德淵1948年發表了《大別山南麓的冰礫泥及其地形》(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叢刊8號),發現論證了大別山第四紀冰川遺跡。

二、安徽省近現代地質工作歷史特點

縱觀安徽省近現代100年地質工作的歷史,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1)地質工作史的過程,反映出安徽省地質科學技術水平由初級到高級、由粗略到詳細,不斷深化和提高發展的過程。

中外地質學者在安徽省的地質調查,開始都是地理-地質調查,其內容常約有一半為地理(含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地貌)部分,後來才逐漸減去地理部分,成為真正的地質調查。開始多為大面積、跨省際的路線調查,比例尺都很小(1/100萬~1/200萬)。所填地質圖只有岩性(岩石)的粗略劃分,以後才有地層的劃分、地質構造的標志,文字的描述記錄也較為簡單。後來的礦區地質調查,比例尺大,內容也較細,地層按紀(系)劃分,岩石名稱及地質構造形跡也分別劃分。

在方法手段方面,開始都是肉眼、望遠鏡、放大鏡、羅盤等觀察、測量,作目視草圖、剖面圖;後來才用顯微鏡、化學分析、鑽探機、物理探礦儀器。礦產勘查的方法手段也是由地表觀察、揀塊取樣、實測或估計礦體形態計算儲量,發展到後來根據鑽探圈定礦體計算儲量。

2)在地質工作中,礦產資源的調查與勘查佔有很大比重,顯示其實用性及與經濟建設關系的密切性。

新中國成立前的地質工作,通稱地質調查。它包括區域地質調查和礦區地質調查兩大類。即使在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中,也有相當的內容是關於礦產的調查。至於礦區地質調查更是為了礦區的開發生產所需,直接與經濟建設有關。只是由於當時技術方法和設備條件的限制,在地質報告(資料)中對礦產的分布、礦石質量、礦床成因等,都敘述得很少。對礦區的儲藏量有的未能計算,有的雖計算,但數字都偏低。如銅官山鐵礦,多次計算,都不超過500萬t,日本人後來雖發現了銅礦,估算的銅礦石也不過508萬t(按銅品位1%~2%算)。馬鞍山地區鐵礦、淮南煤礦的儲量都算得很少,與新中國成立後探明的巨大儲量數字不能相比。

現在留存的200多份(篇)地質報告、論文、專著中,有140多份(篇)都是礦產方面的調查研究成果,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全部地質文獻資料的70%,可以說明當時地質工作的重點還是礦產。

在留存的100多篇地質文獻中,目錄名稱中可見礦產的就有100多篇,中文與日文的各佔一半。另外20多篇區域地質文獻資料中也有礦產部分。當然,日本人的資源調查是為了掠奪和戰爭的需要,但有些資料又為我們利用。

3)在第二階段的興盛時期,劃分了很多地層時代,並出現一批科研成果,在國內外產生過深遠影響。

地層劃分是地質調查中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工作。20世紀30年代前後,國內知名地質學家來安徽省調查定名或重新劃分的地層最多。

此時期李毓堯、許傑對皖南震旦系層序與冰磧層、皖南造山運動,許傑對奧陶系地層的劃分與命名等,都是國內較重大的科研成果,並對後來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

此外,如孟憲民、謝家榮等對銅官山鐵礦床的研究,(收輯於《揚子江下游鐵礦志》等專輯中),以及李四光對黃山、九華山第四紀古冰川的研究,都顯示了當時國內的最高水平,對後來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4)新中國成立前積累的地質資料文獻,盡管為數很少,也為後來的地質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佐證了地質工作和地質科學繼承性的重要作用。

地質工作和地質科學的特點之一是繼承性,即重視繼承前人的工作成果。新中國成立前,留存下的地質報告、論文、資料共200多份,有的還有些殘缺。但對於新中國成立後,特別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地質勘查時仍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銅陵地區銅礦、馬鞍山地區鐵礦、皖北閘河煤田、淮南大煤田的巨大儲量,都是新中國成立後探明的。但這些礦區的地質工作歷史悠久,資料不斷積累,認識不斷深化和飛躍,才能產生突變。謝家榮1946年發現淮南八公山新煤田,1947年提出了「大淮南盆地」的新概念,新中國成立後在他的新概念基礎上不斷擴大淮南煤田的范圍和儲量。皖北閘河煤田的發現全過程,也可上溯到1917年劉季辰、趙汝鈞對烈山煤礦的調查(報告刊《地質匯報》第1號)和翁文灝1928年再次調查,並繪制1/100萬地形地質圖(報告刊《地質匯報》18號)。據原省地質局嚴坤元總工程師回憶,1955年布置325隊普查找煤時,即主要根據翁氏的地質資料作出推測,後來則發現了閘河大煤田。省內這四個大成礦區,過去都只有「點」的資料,後來由「點」發展到「面」,從已知到未知,不斷擴大礦區范圍,並在外圍發現新礦區(表1)。

表1 1948年前安徽地層命名簡史表

續表

註:①省內外沿用至今的地層名稱。

劉季辰、趙汝鈞(1919)對宿州市烈山及淮南舜耕山進行過煤田地質調查,將含煤層劃歸石炭紀,並歸屬「北系」。

王竹泉(1924)和翁文灝、計榮森(1923)分別在上述地區尋找到植物化石,證實煤系時代屬石炭二疊紀。

㈦ 馬鞍山八中西校區軍訓作文

車廂里洋溢著我們的感慨,
那是一種說不盡的喜悅與惆悵,
望著車窗外不斷後退的
鄭州八中訓練基地,
多麼希望時間可以在這一刻靜止。
四天,
哪是一句
"
再見
"
所能割捨
?
車輪飛快,正如來時一樣,但坐著的卻是不一樣的我們
......
記得四天前,我們的臉上還略帶幾分稚氣,手中拖著沉重的行李。仰望天空,天是
那樣的藍,唯有驕陽高高燃燒著,我的軍訓生活從這里開始了。

軍訓生活的艱苦是我未曾料到的。
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訓練和上課。
訓練場上似
乎永遠只有嘹亮的口號,
整齊的步伐和揮灑的汗水,我們充分感受到了
"
十年磨一劍
"

辛酸。然而,我們不會抱怨,更不會放棄。在鍛煉中我們學到了很多,更懂得了團結、
堅強和責任。

軍訓第一天,教官就讓我們站軍姿。十分鍾,在平常是很短的一段時間,可那時,
烈日當頭,十分鍾在我們看來是多麼漫長
!
炎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汗水就像開閘的洪
水,
從每一個毛孔中爭先恐後地噴湧出來。
一個十分鍾,
又一個十分鍾
......
時間一長,
腳底發麻,
腿抽筋,
腰背痛,頭冒汗。經過一天的訓練,
累得坐下就能睡著。盡管如此,
高一軍訓心得體會。我仍感激萬分,因為我以堅強的毅力堅持下來了,我的意志經受了
磨練,這對我以後的學習是受益匪淺的。

軍訓生活不但有苦,同樣也充斥著歡樂。我們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地准備著合唱比
賽。練習時,我們刻苦練習,嗓子唱啞了,胳膊指揮酸了,但沒人叫苦叫累,大家團結
合作,齊心協力。比賽時,我們的班歌響徹了整個賽場:
"
天——下,相親與相愛,讓
我們相逢在人山人海,
有緣千里來相會,團結奮發我們七十班
!"
雖沒有流行歌曲的時尚
前衛,但這歌聲里卻充滿著昂揚的鬥志,鏗鏘有力
!
這不單單是我們唱出的歌聲,也是

我們班級的信仰。

四天的時光悄然流逝,依然是藍天白雲,依舊是陽光燦爛,然而在這陽光下,我們
的心中卻有著別樣的感動。在這幾天里,也許有過因過度疲倦而產生的埋怨,也許有過
因想念家人的徹夜未眠,但我們從未輕言放棄
......
雖然歌唱比賽的成績有些不盡人
意,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我們是真正的勝利者,因為我們都盡力了,我們以後
還會努力做得更好。在這場艱苦的戰役中,我們是真正的強者
!
再見了,教官們
!
再見了,八中訓練基地
!
車輪飛快,載著我們離開了,那份美好的
回憶將永駐我們心中。感謝這次軍訓帶給我們的一切光榮與感動,幸福與友情,磨練與
自信
!
軍訓結束了,我知道那不是解脫,而是不舍
......
我會將這份回憶珍藏,因為它是
我人生的財富
!
隨文贈言: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
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
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
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㈧ 你的青春回憶里有做過哪些瘋狂事

有一句話「人不瘋狂妄少年「,說說你這一輩子,做過哪些瘋狂的事,為你的青春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許就是這些事情才能使你想起來就熱血沸騰,印象深刻?你的青春回憶里有哪些瘋狂事,看看網友們的總結:

你認為自己最瘋狂的事,或許在別人的眼中是一件不知得一提的小事。自己認為是小事不知得重視的事它很可能是件大事,講講你做過最瘋狂的事是什麼,一起來聊聊吧

㈨ 這是我們的馬鞍山歌詞

怎麼能忘記

作詞:吳復瑞波
作編制曲:曹軍亮
演唱:楚紅秋
rap:小米

又想起家門前的小河溪
水中的魚兒在嬉戲
滿山茶林 綠油油
茶子花香 香氣撲鼻

難忘記兒時在這里游戲
冬季下雪也會好奇
難忘小火車聲聲汽笛
那是英硫父輩的傳奇

怎麼能忘記你養育的情意
怎麼能忘記我成長的軌跡
過去的鄰居羞澀美麗的你
你是否還能把我想起

馬鞍山還在威然屹立
你卻已消失在芒海里
英硫的傳奇收藏在心底
美好的情誼我們會好好珍惜

RAP 小米
難忘記方格的游戲有你
叮鐺是兒時的樂器
的科 的玩法還能記起
抓沙包你拿手的好戲
南腔北調匯聚我們的語氣
五湖四海我們是最好的兄弟
英硫情留下最美的回憶

難忘記那些有趣的游戲
雪花飄下歡天喜地
睡夢中聽到聲聲汽笛
那是我們掛牽的傳奇

怎麼能忘記英硫的日子
怎麼能忘記手足的兄弟
曾經帥氣頑皮的你
是否還能把我常想起

五狼嶂還在威然屹立
你卻已消失在芒海里
英硫的傳奇收藏在心底
美好的情誼我們會好好珍惜
美好的情誼我們會好好珍惜

㈩ 馬鞍山南湖公園的作文500字

美麗的南湖公園
一提到南湖公園,在我們心中,是一座最美麗的公園。
南湖公園坐落在市區的中南部,據說是開采塌陷區自然形成的,經過勤勞的唐山人美化和改造,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一顆明珠。
我們走進北門,沿著光滑的石板路,映入眼簾的是一面寬大的石壁,石壁上刻著「唐山是綠色環境公園」幾個鮮紅的大字。旁邊遊人們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觀賞湖中歡快游動的金魚,有的在如棋子石座上眺望。穿梭在草坪和林間的曲曲折折的小路邊,增添了許多小木屋,真讓人感到像走入了大草原和放牧人的家。
走了一段路,我們來到一座雕塑前,在一座巨型蓮藕的雕像上,居然站立著兩個的愛頑皮的孩子,他們一前一後好像在嬉戲玩耍,又像在表演著跳舞。從湖面上,一陣風吹來,他們好像根本沒有感覺到,依然專心地跳舞。
我向遠處望去,廣闊的南湖似乎看不到彼岸,茫茫的水面上,有五彩的遊船盪來盪去,遠處的樹林鬱郁蔥蔥。我看到不遠處,還聳立著一座高大的風車耳邊好像傳來歌唱的聲音,彷彿歡迎著我們的到來。
我從沒有去過西湖,西湖的美人人皆知,獨具江南嫵媚。但在我心中南湖是壯觀的美。是流淌在城市中央的一泓直抒胸臆的清泉。傍晚,我么你一不舍離開了南湖。夕陽里留下我們的身影。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回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