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廣西工商登記表硌

廣西工商登記表硌

發布時間:2021-05-09 16:15:51

❶ 個體戶經商之道

舊時定義:個體戶,最初是個貶義詞,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它基本上就是待業青年、勞改犯的代名詞,是和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聽著硌耳,看著更扎眼。但偏偏就是這幫人,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波,趕上了流通領域的市場化,他們就開始練攤,倒騰。倒服裝,倒電器,把廣州的東西運回內地來賣,就憑跑個差價,硬是發了,成了萬元戶。那時候公務員的月薪也就是一兩百元,萬元戶是個什麼概念!有了錢,也就有了地位,漸漸的,女人也願意嫁了,丈母娘臉上也有光了,個體戶也就不是個貶義詞了。只不過除了有錢,確實也找不到更多可歌可頌的地方,所以始終沒有成長為時代英雄。與其說他們抓住了機遇,還不如說機遇抓住了他們,但不管怎麼說,抓住了,命運就變了,直到第二次浪潮襲來。
定義:個體經營戶是指除農戶外,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個人所有,以個體勞動為基礎,勞動成果歸勞動者個人佔有和支配的一種經營單位。其中包括:
個體戶營業執照(一)按照《民法通則》和《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規定經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領取《營業執照》的個體工商戶。具體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許范圍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業、商業、建築業、運輸業、餐飲業、服務業等活動的個體勞動者。
(二)依據《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經國務院民政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核准登記、領取《民辦非企業單位(合夥)登記證書》或《民辦非企業單位(個人)登記證書》的民辦非企業單位。
(三)沒有領取《營業執照》但實際從事個體經營活動的城鎮、農村個體經營單位。但不包括農民家庭以輔助勞力或利用農閑時間進行的一些兼營性的工業、商業及其它活動。
個體戶普查范圍問題
1、農民家庭以從事農業為主,以輔助勞力或利用農閑時間進行的一些工業生產活動或其他生產活動,如竹藤棕草編織、毛衣、手套、塑料提藍編織、挑花、刺綉、抽紗、刷紙等,屬農民家庭兼營工業,不在此次普查范圍內。
2、農村中的一些經營活動,如養蜂、養雞、養豬、養鵝 、生豆芽、養磨菇、養蠶、養魚、炕房、烘房、孵坊、采種、育苗等,不論其單位名稱如何,均屬相應的農業、畜牧業、林業、漁業,不在此次普查范圍內。
3、農村中一些從事流動性上門幹活的工匠,如木匠、蔑匠、彈花、縫紉、油漆匠等,還有從事流動性的服務作業,如走街串巷、逢場趕集、趕會的屠宰戶及臨時性的豆製品加工等,不在普查范圍內。
4、保姆、家教不能統計為個體戶。
[編輯本段]個體戶的注冊要求
個體工商戶:對注冊資金實行申報制,沒有最低限額基本要求:
(1)有經營能力的城鎮待業人員、農村村民以及國家政策允許的其他人員,可以申請從事個體工商業經營;
(2)申請人必須具備與經營項目相應的資金、經營場地、經營能力及業務技術。
提交申請
1、申請人簽署的《個體工商戶設立登記申請書》;
2、申請人身份證明;
3、經營場所證明;
4、國家法律、法規規定提交的其他文件;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報經有關部門審批的業務的有關批准文件;
辦證程序
1.當地工商分局領表填寫;
2.行政中心工商窗口核准名稱;
3.材料齊全後去當地工商分局辦理執照。
[編輯本段]個體戶與私營企業的區別
關於區分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問題
區分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分以下兩種情況:
(1)已到工商部門進行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按其登記注冊情況區分。個體領取的是「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私營企業領取的是「企業營業執照」,包括私營獨資公司、私營有限責任公司和個體獨資公司。
(2)未到工商部門進行登記注冊的,原則上按其在稅務部門納稅情況進行區分,如果稅務部門作為企業類型納稅的單位,視作企業進行調查,否則歸入個體經營戶。
[編輯本段]個體戶的稅收
個體戶一般是稅務機關根據其所在位置規模員工人數銷售商品等等來估算你的銷售額,然後再給定稅.不論當月的收入多少,有無收入都要按定稅金額來交稅,個體工商戶為定額稅由稅務專管員根據以上情況核定。
[編輯本段]個體戶相關法律條例
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
(1987年9月5日國務院工商個字(1987)第231號公布,1998年12月3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86號修訂。)
第一條 根據《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按照《條例》第二條、第三條和第七條的規定,申請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申請人應當持戶籍證明,向戶籍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所提出申請;對符合登記條件的,准予填寫申請登記表。
申請登記表格式,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統一制定。
第三條 申請人屬下列情況之一者,申請登記時,除戶籍證明外,還應當出具有關證明:
(一)申請從事機動車船客貨運輸的,應出具車船牌照、駕駛執照、保險憑證;
(二)申請從事飲食業、食品加工和銷售業的,應出具食品衛生監督機關核發的證明;
(三)申請從事資源開采、工程設計、建築修繕、製造和修理簡易計量器具、葯品銷售、煙草銷售等的,應提交有關部門批准文件或者資格證明;
(四)申請從事旅店業、刻字業、信託寄賣業、印刷業的,應提交所在地公安機關的審查同意證明。
請幫手、帶學徒的,還應當報送與幫手、學徒分別簽訂的合同副本。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應出具保險憑證。
第四條 個人經營的,以經營者本人為申請人;家庭經營的,以家庭成員中主持經營者為申請人。
第五條 《條例》第三條所列行業的劃分:
工業、手工業,是指從事自然資源開采和商品的生產、製造、加工,礦產開采,以及生產設備、工具修理等;
建築業,是指從事土木建築、設備安裝和建築設計、房屋修繕等;
交通運輸業,是指從事公路、水上客貨運輸,裝卸搬運等;
商業,是指從事商品收購、銷售、販運、儲存等;
飲食業,是指從事飯館、菜館、飯鋪、冷飲館、酒館、茶館、切面鋪等;
服務業,是指從事理發、照相、浴池、洗染、旅店、刻字、體育娛樂、信息傳播、科技交流、咨詢服務等;
修理業,是指從事鍾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電視機、黑白鐵及其他雜品修理等;
其他行業,是指國家法律和政策允許個體工商戶經營的其他行業。
第六條 《條例》第八條所列登記的主要項目中:
字型大小名稱,是指個體工商戶為基營業廠、店等所起的名稱。個體工商戶的字型大小名稱,在申請登記的市、縣范圍內,同一行業中不得相同。個體工商戶可以按登記的字型大小名稱刻制圖章,並應報送原登記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備案。沒有字型大小名稱的,本項目不登記;
經營者姓名,是指依法經核准登記的本實施細則第二條的申請人姓名。家庭經營的,參加經營的家庭成員姓名應當同時登記;
經營者住所,是指申請人戶籍所在的詳細住址;
從業人數,是指參加經營活動的所有人員,包括經營者、參加經營活動的家庭成員、幫手和學徒;
資金數額,是指申請開業時的注冊資金;
經營范圍,是指經核准經營的行業和商品的類別。個體工商戶可以一業為主,兼營與主業相反的其他業務;
經營方式,包括自產自銷、代購代銷、來料加工、零售、批發、批零兼營、客運服務、貨運服務、代客儲運、代客裝卸、修理服務、培訓服務、咨詢服務等;
經營場所,是指廠址、店鋪、門市部的所在市(區)、縣、鄉鎮(村)及街道門牌等地址,及經批準的攤位地址或本轄區流動經營的范圍。
第七條 工商行政管理所,在受理從事個體工商業經營的申請,查驗有關證明,准予填寫申請登記表後,應將有關文件報送縣級工商行政管理局審查。縣級工商行政管理局應當在受理申請登記之日起30日內作出審查決定。核准登記的,發給營業執照;不予登記的,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八條 個體工商戶使用全國統一的營業執照。個體工商戶可以根據業務需要,向原登記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領營業執照副本。
營業執照及其副本,由縣級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
營業執照副本,可作為簽訂合同、注冊商標等的合法證明;對從事客貨運輸、販運及及擺攤設點、流動服務的個體工商戶可作為營業賃證。
第九條 個體工商戶可以持營業執照異地經營,外出時必須向原登記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書面報告備案。異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同意接受後,收存其營業執照及其副本,發給臨時營業執照,並加強管理。
第十條 根據《條例》第十條和第十一條的規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收繳個體工商戶的營業執照及其副本,應予以注銷。
第十一條 根據《條例》第十條的規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在每年3月底以前對核准登記的個體工商戶的營業執照進行驗照。
在異地經營一年以上的個體工商戶,由經營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進行驗照。
第十二條 個體工商戶因故停業,應向原登記或經營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報告,暫時交回營業執照及其副本或臨時營業執照,在停業期間不繳納管理費。
第十三條 個體工商戶遺失營業執照及其副本或臨時營業執照,應向原登記或經營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報告並登記掛失。不報告、不掛失的,因此造成不良後果,由經營者承擔責任。
個體工商戶的營業執照及其副本或臨時營業執照掛失後,可以向原發照機關申請補發。
第十四條 營業執照及其副本和臨時營業執照不得轉借、出賣、出租、塗改、偽造。
對個體工商戶轉借、出賣、出租、塗改營業執照及其副本和臨時營業執照的,沒收其非法所得,可以並處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應吊銷其營業執照及其副本或臨時營業執照。
對持假營業執照或假營業執照副本、假臨時營業執照經營的,應沒收其假照和非法所得,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對構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根據《條例》第七條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未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頒發營業執照擅自開業的,屬非法經營,應予取締,沒收非法所得,可以並處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十六條 根據《條例》第九條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個體工商戶擅自改變主要登記項目的,分別給予下列處罰:
(一)對擅自改變經營者姓名和指定的經營場所不服從監督管理的,給予警告,或者處以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二)對擅自改變字型大小名稱的,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三)對擅自改變經營方式或者超越核準的經營范圍的,沒收其非法所得,可以並處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對擅自經營不準個體工商戶經營的商品的,沒收其非法所得,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應吊銷營業執照及其副本或臨時營業執照。
第十七條 根據《條例》第十條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對個體工商戶逾期不辦理驗照手續且無正當理由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當收繳其營業執照及其副本。
異地經營的個體工商戶逾期不辦理驗照手續的,由經營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收繳其營業執照及其副本,並退回原登記的縣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注銷。
第十八條 根據《條例》第十九條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個體工商戶應當亮照經營,明碼標價。對個體工商戶投機倒把和違反市場管理的行為,應按照市場管理和打擊投機倒把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處理。
第十九條 個體工商戶違反稅務、衛生、交通、城建、公安等部門的規章,除了由有關部門按規定處理外,需要扣繳或吊銷營業執照的,有關管理機關應及時提交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處理。
第二十條 工商行政管理所可以依照本細則以自己的名義對個體工商戶的違法行為作出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的處罰。罰款、沒收非法所得的數額由省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本細則規定的范圍內決定。
對個體工商戶處以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時,必須經縣級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批准。
個體工商戶被吊銷營業執照6個月後,方可申請登記,從事個體經營。
第二十一條 根據《條例》第十三條的規定,個體工商戶領取營業執照、臨時營業執照和換領營業執照,應當繳納登記費;辦理變更登記,應當繳納變更登記費。
個體工商戶登記費的收費標准,按照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一日國家物價局、財政部《關於發布工商行政管理系統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和標準的通知》執行。
第二十二條 根據《條例》第十三條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個體工商戶應按規定向經營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繳納管理費。
個體工商戶管理費的收費辦法,按照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財政部《關於個體工商業戶管理費收支的暫行規定》執行。
異地經營的個體工商戶,由經營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收取管理費,原登記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不再收取管理費。
個體工商戶逾期不繳納管理費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當限期補繳。拒不繳納的,處以應繳管理費的1至2倍的罰款。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不得向個體工商戶預收管理費。
第二十三條 違反《條例》第十四條和第十八條的規定,侵害個體工商戶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向個體工商戶亂收費用的,應當由有關的單位和個人進行退賠。
經批准個體工商戶使用的經營場地,需要拆遷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由使用單位承擔拆遷費用。
第二十四條 根據《條例》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個體工商戶對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作出的違章處理不服時,可向上一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復議。
第二十五條 本實施細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表明,1999年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3169萬戶,到了2004年,這一數字下降為2350萬戶,6年間凈「縮水」810萬戶,平均每年減少135萬戶。
以上來自於資料,下面說說我自己的看法。現在做個體很不好做了,首先一般納稅人不好辦下來,沒有正規的增值稅發票,很多大公司,大企業,都不願意合作。然後,貨源也是個問題,中間的票稅是個很難算的問題,再加上各個局(稅務局之類的)都是一幫子土匪,尤其是做煙酒行業的,過年過節,那些國家老鼠就要挨家挨戶的轉。曾經有個朋友看見過,國慶節期間,某市**局科長帶著2個人,1天中搜颳了1車煙酒。
還有,做個體戶要面對很多困難。所以,中國的個體戶在不斷的減少中。至於如何做好一個個體:
第一點—誠信。做生意,人家都說無奸不商,商人是以利潤來衡量一切的,但要做好生意,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誠信度。
第二點—勤奮(不怕苦)既然是個體,肯定要有好多事要親自去做,所以一定要勤奮,就算是雇了人,但好多事也要自己親自去做。
第三點—學習。一般個體戶都是子承父業的了,自己創業的只是一部分,創業容易守業難,所以最關鍵的是學校

❷ 中國工商業改革崛起原因及發展

1.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
解放初,中國社會結構呈現出在共產黨領導之下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四大階級並存的硌局。這四個階級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被歸入城市小資產階級。這四個階級在國旗上用四顆小星加以指代,四星半環所向的大星則是共產黨的象徵。當時的經濟,在城市是經國營企業為主,存在著個體工商業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私營企業;在農村則是耕者有其田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上述紗劉結構和階級結構的組合,被毛澤東稱為「新民主主義」。早在1940年毛澤東就指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形態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則是「要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1949年6月,他對想像中的第二步作了比較明確的勾劃,即在城市裡對民族資產階級的私營企業實行「國有化」,在農村實行「農業社會化」。為了完成第一步到第二步過渡,1952年下半年毛澤東提出一條指導路線,並在1953年6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此做出了完整表述。1954年,毛澤東的這個提議以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名義,正式載入國家憲法。這條總路線規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其實質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製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所謂社會主義所有制,就是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或集體所有 制。毛澤東認為,唯有進行這樣的社會主義改造,才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
2.兩顆星星的隕落
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從1953年的試點開始,幾億農民由政府組織,先後參加了規模較小、以股份制為基本特點的初級合作社。隨後不久,初級合作社又演變為規模較大、由合作社集體購買了股權的高級合作社,這一演變到1956年基本完成。1958年,高級合作社再以合並的方式,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組成了人民公社。
總路線所規定的城市社會主義改造在1955年和1956年進入高潮,手工業組織成為合作社,民族資產階級 私營工商業變為政府管理的公私合營企業。後來,政府又以收買股權的辦法,對公私合營企業實行國有化,政府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到了1958年,公私合營企業已全部消失。民族資本家的財產雖然沒有遭到沒收,但是在賣給國家之後,變成了存入銀行的貨幣,作為資本的財產演變成消費性財富。結果,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領域喪失了決策權和經營權以及對於產品分配的控制權,在社會關系中也失去了對於工人的主宰地位,作為一個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從中國的社會層次結構中消失了。五星國旗上的一顆星於是在和平改造之中悄然隕落,與民族資產階級同時隕落的另一顆星星是以小業主為主體的城市小資產階級。
3.A型結構的誕生
由於普遍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和集體制,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僱傭和被僱傭、支配和被支配的傳統社會關系瓦解了,馬克思所定義的階級結構消失了。但是這一事實並不說明社會分化已經不復存在,恰恰相反,無論在個人層次還是在群體層次,在經濟收入和生存機會以及名譽聲望諸方面依然存在著以不同權力來源為基礎的群體差異,從而形成了一個新型的社會層次結構,我們稱之為A型結構。
(1)城鄉分割
A型結構的最大特點之一是農民和城鎮居民的二元分化。農民也叫「農業人口」,城鎮居民則被稱作「非農業人口」。在A型結構轉型前夕的1978年,前者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2%5,後者佔18%。這兩部分人具有以下顯著的不同:①政治權力的差異。農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接受政府的全面領導,而代表政府的各級官員以及辦事人員全部屬於非農業人口。②經濟地位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城市對農村的剝奪,具體做法有兩點:一是對工農業產品實行「剪刀差」價格制度,為發展城市工業積累資金。根據1988年的估算,國家用這種方式從農民手中拿走的資金達6000多億人民幣,這筆資金相當於1988年中國全部工業企業的固定資產凈值之總和。①另一種做法是壟斷經濟資源和發展機會,限制農村興辦工業。③經濟收入的差異。以1978年為例,城鎮居民中年均工資最高的行業與最低的行業相比,職工的工資相差66%。②在農村中?杖胱罡叩墓愣胱畹偷母仕唷⒑穎畢啾齲司杖敫叱黿?lt;BR>一倍,但是非農業人口的年收入則是農業人口的2.4倍,有的學得認為,③如果把城鎮住房和各種補貼包括在內,城鄉收入的比例可能高達3:1至6:1。④福利待遇相差懸殊。在城鎮居民中,大部分人是全民或集體所有制職工或國家幹部,享有終生免費醫療和領取退休金養老金的待遇。城鎮居民還對基本生活物資享有穩定供應,包括糧食、食油和肉類等,旱澇保收。農民則不享有上述福利待遇。⑤社會地位的差異。在人們心目中,城鎮里地位最低的居民也高於農民。因此,取消犯罪分子的城鎮戶口,把他們送到農村落戶也是一種嚴厲的懲罰。
自1949年至1978年,城鎮之間的差距明顯擴大④。政府通過實行戶籍制度和糧油控制,實行工作分配製度以及由工作單位安排住房和福利的制度等等,限制農民自由流向城市,特別是1930年之後,農民雖然羨慕城鎮居民的身份,但只能憑借極少的招工、招生以及參軍和提干機會,才能轉為非農業人口。從1961年到1978年,城鎮居民在全國總人口的比例一直穩定在17-18%的水平,⑤他們 和農民分屬兩個具有僵硬界限的「世界」,這兩個世界的公民身份基本上是與生俱來、至死難易的。這一特點加上前面列述的各方面差距,規定了城鎮居民和鄉村居民身份的半等級性質。
(2)農民內部的均質化
A型結構的另一顯著特點是鄉村等級內部呈現准均質化。昔日的地主、富農和貧雇農之間的層次對照無影無蹤,生產資料全部歸集體所有。為了避免收入的兩級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政府一方面鼓勵農民發展集體經濟,一方面禁止他們發展私營貿易和私營商品性生產。每一戶農民有權經營一小塊所有權屬於集體的自留地,從事自給自足的生產,主要收 則要通過勞動付出從集體獲取。在每一外村子裡,農戶之間的收入差異微乎其微。有極少數農民在社辦企業或大隊企業里當工人,這一部分農民工在分類上仍是農業人口,在收入方面這部分農民略高於一般農民。因而總的說來,對鄉村等級可以用內部均質化加以概括。
(3)城鎮居民內部的社會分化
城鎮居民與農民不同,根據權力基礎、物質收入、名譽聲望的互動關系,可以把他們劃分為領導官員、知識分子和普遍職工三個社會階層。領導官員群體包括執政黨和政府機構的各級官員,也包括企、事業單位具有行政權力的各級官員,他們的權力基礎是作為中央集權體系之組成部分的各級領導職位。知識分子群體包括具有大專科畢業生以上文憑,但是沒有擔任領導官員職務的人士,也包括在各個領域從事文職工作的非大學畢業生,如小學教員,前者是高中級知識分子,後者是小知識分子,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從事腦力勞動。第三類群體包括工廠的工人、商店的營業員和辦公室的勤雜人員等,也就是領導官員和知識分子以外的一切其它職工,均以體力勞動為生,可以視為普遍職工,或稱之為、工人群體」。
從經濟收入來看,盡管政府在城鎮也推行了准平均主義的分配方針,三大群體之間仍然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在1958年之後,城鎮里已經不存在私營企業利潤和股份紅利,除了數量級小的原民族資本家可以獲得可觀的銀行利息以外,對於其他居民來說,工資基本上是收入的唯一來源。政府規定了嚴格的工資等級和工資標准,參照各地區的傳統消費水平和物資價格差異,全國被分為11類地區,在每一個地區之內,具有同一工資級別的人享有同量工資,如在不同地區工作,則領取不等量的工資。第11類地區的工資是第一類同級工資的1.3倍。因而,要了解社會階層的收入差異,必須研究同一類地區之內的工資差異。以屬於6類地區的北京為例,依據1956年規定的工資標准(大體上也是其後20多年間實行的標准),領導官員的工資區間是49.5元(行政23級)至644元(行政1級),知識分子的工資區間是26.5元至345元(相當於行政5級)。普通職工的工資區間是23元至89.5元。領導官員的最高工資相當於普通職工最高工資的7倍,相當普遍職工最低工資的28倍。知識分子的最高工資相當於普通職工最高工資的4倍。
再看權力分配。在這主面知識分子與普通職工差別不大,領導官員則處於支配 ,他們控制著國計民生,其管理范圍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以及日常生活等諸方面,管理對象不僅包括知識分子和普通職工,也包括整個鄉村。
在名譽聲望方面,領導官員明顯高於普通職工。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知識分子)的聲望在1949至1966年間也高於普通職工,但在文革期間,其聲望受到嚴重削弱,被非正式地排 在8類社會異己分子之後,名曰「臭老九」。
綜上所述,在城鎮中,就綜合指數而言,大致上可以認為存在著社會階層差異,即領導官員、知識分子和普通職工這三大社會群體的差異。

二、第二次變遷
1.國家指導路線的轉變
1978年,理論和思想界展開了一場關於真理檢驗問題的大討論,通過這場討論,在人民心目中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一觀念。辯論結束後不久,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將經濟建設作為黨的中心工作,其後又相繼提出了一系列指導和維護改革的理論,主要包括:①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性質決定論〖CD2〗生產資料的公有制能夠規定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②主要成分定性論〖CD2〗國民經濟的主要部分確保公有制,小量的私營工商業活動改變不了全局的社會主義性質;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CD2〗目前中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生產力的水平還很低,在這種形勢下,私營經濟具有輔助生產力發展的作用,在總的生產力大大發展之後,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體制便會自然演變成為更高級的、完全的社會主義經濟;④生產力中心論〖CD2〗差別一種事物是進步還是倒退,其衡量標準是看其是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凡是有利於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都是進步的,都是要予以支持。上述理論的提出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2.經濟體制改革
1979年,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這一農村改革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①把生產資料的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開,維護原有 的生產資料(土地)所有制,但允許農民以戶為基礎獨立經營生產;②允許農民從事農業以外的私有經營;③允許農民僱工或被雇;④鼓勵鄉鎮和村發展集體企業,從而為近年來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條件。
城鎮經濟體制改革繼農村改革後於1985年全面展開,其主要內容包括:①全民和集體所有制企業實行各種責任制,經營自主權逐步擴大;②允許外商獨資經營或中方合資經營企業;③允許城鎮居民興辦個體工商業,或合資合作經營;④允許私營企業僱工;⑤開辟經濟特區,在特區內以極其優惠的條件吸引外商投資。
3.私營經濟的崛起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催動下,私營經濟在1979年後在城鄉獲得了迅速的發展。私營工業從1978年的零點起步,到了1990年,產值已佔全國總產值的10%。1989年在城鄉注冊的僱工在8人以上的私有企業共90789個,其中工業企業僱工142萬。私營工業的產值,加上公私合營、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的工業產值,按當年價格計算,在1990年相當於1949年民族資本家工業產值的14.9倍,與1957年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前夕的全國公私合營企業的工業產值相比,高出4.6倍。
除此以外,僱工在8人以下或者根本不僱工的個體工商業也在城鄉迅速發展起來。1990年注冊的個體工商業戶已達到1300萬個,⑥個體工業的產值為1290億元,相當於1949年同類產值的40倍,相當於1957年同類產值的221倍,比1957年全國公私合營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尚高5.9倍。⑦
4.社會層次的重新構建
私營經濟的發展引起了社會層次的大規模同步變遷,從而導致B型社會結構的出現。在B型結構中,領導雇員與知識分子這兩個階層在社會實力和地位上與A時期相比變化不大,鄉村等級的最低地位尚未根本改變,最主要的實質性變化表現在:第一,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一個私營企業家群體,這些私營企業家以私人資本為資源,僱傭和支配工人,追逐企業利潤,積累私有財產,運用市場機制,其經營目的、手段和方式 均屬資本主義方式。他們的資產價值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然占很小的一部分,在政治上也沒有形成協調的舉足輕重的力量,但是這個群體擁有很強的發展活力。以1990年為例,僱工在8人以上的私營工業以及私人參與投資的工業企業,其生產率為人均41465元,相當於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的2.2倍、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的2.9倍。⑧可以預料,只要政府不加限制,這一群體勢必會繼續擴大。目前,私營企業家的經濟收入一般明顯高於領導雇員和知識分子,不過在政治上要接受領導雇員的管理,其社會聲望略低於知識分子。
社會層次結構的另一顯著是橫跨城鄉出現了一個以個體工商業者為骨乾的小資產階級。1990年個體工商業者之中僅城鎮居民就有671萬人,相當於城鎮勞動者總數的4.6%。⑨個體工商業者,無論屬於城市等級還是鄉村等級,都有自己的資產,並且是以個人資產為基礎經營企業,其經營目的是賺取利潤,其運行方式是依靠商品市場的調節機制,他們同私人企業家的主要區別有二:①前者直接參加勞動,自食其力,或者只僱傭少量工人,後者主要從事決策和組織管理;②無論在社會實力、經濟收入還是名譽聲望方面,前者均低於後者,是擴大後者群體的後備軍。
社會層次的第三個顯著變化是,大批農民加入了農民工群體,其中一部分進入鄉鎮企業,一部分進入新興的農村私人企業,還有一部分湧入城鎮和各種企業做工。1978年鄉鎮企業的農民工共有2827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8%,1990年發展到9265萬人,占農村總過去力的18%。這些具有農民身份的工人形成一個邊緣階層,介於城市工人階級與純粹農民階級之間,可以視為工人階級的一個特殊階層。
社會層次的第四個顯著變化是,由於新生的私營企業家群體和個體工商業者群體橫跨城鄉,由於農民工群體的迅速膨脹,經濟體制改革之前的城鄉二元等級界限開始模糊,階層分化不再局限城鎮等級的內部,而是開始覆蓋整個社會。
B型結構的最後一個重要特徵是,各階層之間的經濟收入差距拉大,農村收入的基尼系數由1980年的0.2366增至1988年的0.2950;城鎮的基尼系數由1980年的0.16增至1988年0.23。全國的歐希瑪五分位指數(Oshima index)由1983年的4.68倍增加到1988年的5.67倍。(10)這種收入差距在1988年後仍在進一步擴大。

三、現有主要理論的相關性
以上簡要介紹了解放以來中國兩次社會層次變遷的過程和結果,餘下任務便是解釋為什麼會經歷這樣的變遷。為了深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首先考察現有的主要社會分化理論。
1.戴維斯(K.Davis)和穆爾(W.Moore)的功能主義理論
戴維斯和穆爾1945年發表了一篇廣受重視的功能主義論文,文章認為,沒有社會層次分化的社會是存在的,因為組成社會的位置,其功能重要性大小有別,能夠勝傷各類工作的人士多寡不一,為了保證位有謀者,人盡其職,特別是為了鼓勵訓練有素、出類拔萃的人士去承擔最重要的工作,對各類工作的報酬只能實行差別分配製,使功能的重要而人才供應又很短缺的社會位置得到較高的報酬,這樣便會自然產生社會分化。社會的不平等是不自覺演變而成的驅動機制。如是,戴維斯和穆爾抓住了社會層次分化的兩個決定因素,一是社會位置的功能重要性,二是各類位置的人員供應的短缺程度。他們認為,這兩個因素可以解釋社會層次分化的普遍現象,分化類型必須根據這些基本原則加以描述。
戴維斯和穆爾所要回答的是人類社會為什麼會發生層次分化的一般性問題,而不是本文所關注的為什麼會產生某種特殊分化結構的具體問題,因而他們的理論不能直接解決我們的問題。不過,戴維斯和穆爾關於如何對待具體分化類型的提議是頗有價值的,它 告訴我們要分析那些影響兩大決定因素的制約條件。從他們的提議可以得出 這樣的結論:在過去的43年裡,中國之所以會產生兩種不僅與傳統不同而且彼此之間亦不相同的社會層次結構,首先是因為新的制約的條件不同於傳統的制約條件,其次是因為兩類新的制約條件之間存在著重要差別,事實正是如此,從前兩部分的敘述可以看出,最重要的差別在於主導性路線。辛普遜(Richard Simpson)曾經指出過分析文化價值對於應用戴維斯和穆爾理論的重要性,不過本文所要強調的不是一般性文化價值,而是支配性路線,即維護國家生存、指導社會發展的路線,這一路線受認和基礎、哲學與價值觀等因素的制約。在毛澤東領導下推行的社會主義改造總路線和准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是一種支配性路線(下稱A型),鄧小平領導下的改革開放路線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原則是另一種支配性路線(下稱B型)。A型路線否定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社會功能,同時否定大幅度收蓋差距,將其視為滋生階級差別的條件,正是這條路線導致A型社會層次結構的誕生。B型路線與A型不同,它承認私營企業有限功能,肯定收蓋差距對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驅 動作用,這一路線導致了有產社會群體的復甦和B型社會結構的產生。A型與B型這兩種路線均有別於解放前的支配性路線,因而A型與B型社會結構均相異於新中國建立前的社會結構。顯然,主導性路線能夠對社會位置相對重要性確立標准,對如何解決社會位置的人員供應問題制定方案,並且據此制約社會層次結構的內容和性質。戴維斯和穆爾沒有明確提出主導性路線對社會分化的巨大影響,這是他們功能主義理論的主要疏漏之一。
2.行政控制論
波羅茲(Jozsef Borocz)在研究前蘇聯和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層次結構時指出,在這些國家裡,政府享有至尊的社會地位,主掌著經濟箕 他一切社會領域,國家政權就是在此種邏輯 的作用下形成的。這種社會層次結構與中國的A型社會層次結構大同小異。
行政干預的確是制約中國分化的必要條件,但是這個條件並不充分,行政干預不能解釋這樣的事實,在解放後的40多年間,行政干預的基本原則雖然沒有根本變化,但是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層次分化模式,顯然這種差異起源於其他因素,這個因素便是前面提及的主導性路線,它的差異規定行政干預內容的差異,從而也就導出了社會分化有不同模式和結構。
3.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
有許多學者,如莫頓(Robera Mortcn)、布勞(Peter Blan)和柯塞(Lewis Coser),主張從社會結構的內部去尋找社會變遷的原因。他們所說的社會結構,批的是社會群體、社會位置和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在他們看來,這些關系包含在內的矛盾和張力,而矛盾和張力便是社會結構變遷的根源。這個見解雖然很有價值,但量帶有封閉性考察模式所故有的局限性。實際上,社會結構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部因素的作用,因而在研究社會結構的變遷成因和條件時,不能只看到社會結構的內部矛盾。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考慮到了社會結構 的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他指出:人類在以社會性生產方式創造生存條件時,形成不可缺少的特定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與物質生產力發展的特定階級相對應,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賴以產生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築並產生與之相對應的特定形式之社會意識形態的真正基。在一定的發展階段里,社會的物質生產力會與現存的生產關系發生沖突,這些生產關系由生產力發展的外在條件變成了策略力的桎梏,於是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整個巨大的上層建築便會或多或少地發生變革。
馬克思所說的社會關系就是各個社會群體、尤其是各個階級之間的關系,含有社會層次結構的意主。可以看出,在馬克思理論中社會層次結構其依據是經濟結構,即生產關系,而經濟結構的依據是生產力發展的需求,換 言之,社會層次結構的內容和性質最終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而它的穩定與變遷則取決於生產力和經濟結構之間的協調程度。這個見解與莫頓和布勞等學者的理論主張明顯不同,它的分析焦點不是社會層次內部的差異、對抗與關系調整,而是引起這些差異、對抗和調整的、處在更深層次的因素及其相互關系。
中國在經濟結構方面的兩次大的變革,從主觀意圖上看,的確是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每一次變革都在客觀上使生產力的水平獲得了提高。這表明,唯物主義根據經濟結構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顯著矛盾能夠預測經濟結構必然發生變遷,向更加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轉化,也能夠測到這種變革必然會導致包括社會層次結構在內的相應變化。
但是應當指出的是,在生產力水平既定的條件下,人們可以設計出多種多樣的經濟體制去替代原有的與生產力發展不協調的結構。比如,為了變革封建主義的農業經濟結構以推動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可以象西歐和北美那樣建立資本主義的經濟,也可以名勝1949年至1952年的中國那樣,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結構,每一種經濟結構都導出了相應的社會層次結構,僅僅依據變革經濟結構的必然性不能解釋具體的經濟結構和社會層次結構的出現,只有肯定支配性路線對經濟秩序和社會層次結構的決定作用,承認前者所固有的主觀選擇性,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4.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文化決定論
帕森斯曾經指出,研究社會層次結構必須把分析焦點放在共同的價值結構之上,他的這一立場派生於他本人提出的行動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文化價值在控制體系中佔有最高支配地位,指導社會互動和個人行為,他明確宣布自己是個「文化決定論」者。如果應用文化決定論去分析社會分化,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的共同價值決定社會層次結構的性質。
如前所述,我們認為在研究中國的社會結構變遷時必須承認支配性路線的決定性影響,在某種意義上,這個結論與帕森斯的理論接近,但是我們不贊成帕森斯的文化決定論。首先,主導性路線並非是社會的共同價值;其次,帕森斯把文化價值當成既定因素,再去研究它如何制約社會互動和社會結構,而不是把文化價值本身當作解剖和研究的對象,結果形成了一種錯覺。似乎文化價值決定一切。實際上,文化價值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並不象帕森斯所想像的那樣,處於至高無上的支配地位。

❸ 某市一娛樂公司2010年1月1日開業,經營范圍包括娛樂;飲食及其它服務,當年收入情況如下

門票收入應納營業稅:220×5%=11萬元
歌舞廳收入應繳納營業稅:400×20%=80萬元
游戲廳收入應繳納營業稅:100×20%=20萬元
保齡球收入應繳營業稅:120×5%=6萬元,(有規定的是5%,若沒有規定娛樂業的營業稅稅率為20%)
美容美發、中醫按摩收入應繳營業稅:150×5%=7.5萬元
飲食收入應繳營業稅:600×5%=30萬元
租賃收入應繳營業稅:(76+4)×5%=4萬元
手續費應繳營業稅:10×5%=0.5萬元
該公司當年應納營業稅=11+80+20+6+7.5+30+4+0.5=159萬元

❹ 什麼是體戶

現在很少有這樣說法了,以前大部分都是公有制,所以管自己做生意的叫做個體戶,和集體的經濟體相對應的。

閱讀全文

與廣西工商登記表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