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馬家渡

馬鞍山馬家渡

發布時間:2021-04-22 02:44:35

1. 梁紅玉是怎麼死的

力盡傷重落馬而死。

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勛,一夜賓士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長江阻擊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

從此名震天下。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紹興五年隨夫出鎮楚州,與金軍,偽齊鎮淮軍戰與山陽等地。農歷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軍圍攻,力盡傷重落馬而死。終年三十三歲。金人感其忠勇,將其遺體示眾後送回,朝廷聞訊大加弔唁。

(1)馬鞍山馬家渡擴展閱讀:

梁紅玉主要成就

建炎三年冬,金太宗完顏晟以完顏宗弼為統帥,率軍號稱10萬南下攻宋。十一月,宗弼軍自馬家渡(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北)渡江。宋浙西制置使韓世忠為避其鋒,自鎮江(今屬江蘇)引軍退守江陰軍(今江陰)。

宗弼迫降建康(今南京)後,迅速揮師南下,奔襲臨安(今杭州)。韓世忠料金軍孤軍深入,難以久據,遂將其軍分為三部:前軍駐通惠鎮(今上海青浦北),中軍駐江灣(今屬上海),後軍駐海口,大治海船,操練水戰,俟機北上截擊金軍歸師。

宋金雙方舟師在金山腳下展開激戰,韓世忠乘艨艟指揮水師迎戰金軍,其妻梁紅玉親自擂鼓助戰,宋軍士氣倍增,擊敗金將斜卯阿里、韓常等所率舟師,殲其200餘人。

宗弼向韓世忠表示,願盡還所掠人畜、財物,並獻名馬,以求借道渡江,被嚴詞拒絕,遂率船隊沿長江南岸西上,另尋渡江之路。韓世忠則率水師沿北岸堵截,並出30餘艘輕舟進逼南岸。

2. 岳飛生平

抗金大將。非常愛國。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 岳飛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務農。岳飛青少年時先後向周同、陳廣學習射箭、槍技,成為全縣武藝最高強的人,但因家境貧困,後到相州(今安陽),「為韓魏公(琦)家莊客,耕種為生」。宣和四年(1122)初,岳飛初次從軍。同年十月,在北宋攻遼戰爭中,曾到達遼燕京(今北京)城下,見到高大的城牆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誤認為這是金初起時的著名戰略要地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這也可能是當時不少人共有的誤解,以至於十多年後已是大將的岳飛,還對部屬說過「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的豪言壯語。宋軍攻遼戰敗退軍,適值父親岳和病死,岳飛隨即回到家鄉守喪。靖康元年(1126)冬,又到相州應募從軍為劉浩部屬。同年十二月,康王趙構在相州建立大元帥府,劉浩所部成為大元帥府最早的基本部隊之一。次年五月,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此後不久,作為小軍官的岳飛,奏請宋高宗回都城開封領導抗金戰爭,以越職上奏罪名而被奪軍職。建炎元年(1127)六月,張所任河北招撫使,置司北京(今河北大名東)。七月,張所離開「行在」南京赴任。但直到八月中旬末,張所「今留京師,以招集將佐,故尚未行」至北京,岳飛投張所部下從軍。張所「一見,與臣(岳飛)言兩河、燕、雲利害,適偶契合。臣自白身借補修武郎、合門宣贊舍人,充中軍統領,尋又升統制」。岳飛隸屬於都統制王彥。九月,王彥所部攻佔新鄉(今屬河南)縣城,但隨即遭金軍圍攻,王彥兵潰突圍後,組織義軍(八字軍)抗金(參見八字軍抗金起義)。岳飛則率所部獨立行動,後雖向王彥謝罪,但未再被接納。岳飛遂投東京留守宗澤,由於岳飛曾擅自脫離主將王彥管轄,「犯法將刑,澤一見奇之,曰:此將材也。會金人攻汜水,澤以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罪。飛大敗金而還,遂升飛為統制,飛由是知名」。建炎二年六月,宗澤病死,杜充繼任東京留守,岳飛成為杜充的部屬,在胙城(今延津東北)、汜水關等地戰勝金兵;又先後在開封、陳州(今淮陽)等地,擊敗王善、曾成、孔彥舟等部。建炎三年,以功屢升「授真刺史」,成為中級武官。六月,岳飛隨杜充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杜充任右相兼江淮宣撫使守建康。十二月,金軍於馬家渡(今南京西南)渡江南下,杜充派都統制陳淬率統制岳飛等將士2萬抗擊金軍,以王■領兵1萬餘人策應。陳淬、岳飛與金軍激戰十餘合,直戰到天黑勝負未分,王■首先率部逃跑,宋軍遂即潰散,都統制陳淬戰死,岳飛率部退屯鍾山(今南京城東紫金山)。這是岳飛,也是南宋軍隊首次正面與完顏宗弼(兀術)統率的金軍主力作戰。此戰為「建炎三大戰」的首次重大戰役。雖然由於主要將領王■在勝負未分之際率軍先逃,導致整個戰役的失敗,但在宋金戰爭史具有獨特的意義,那就是宋軍終於敢與金軍主力正面作戰,因為「建炎、紹興初,諸將未嘗敢與虜(金軍)戰也」。除此次建康之戰及次年的白原、富平兩次戰役外,「其它率望風奔潰,蓋未嘗接戰也」。金軍佔領建康,岳飛率部退至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境內,又轉移至宜興,宜興成為岳飛所部此後一段時間的根據地。建炎四年五月,金軍渡江北撤,岳飛邀擊後撤的金軍於靜安鎮(今江蘇南京西北)渡口,前建康府通判錢需也率鄉兵從側面襲擊金軍,金軍大敗,岳飛、錢需收復建康城。岳飛後率部回宜興,不久即歸屬張俊節制。此時,南宋「假(借)權宜以收群盜」,設置鎮撫使。「上供財賦權免三年,余聽帥臣(鎮撫使)移用,更不從朝廷應副,軍興聽從便宜。……許以能捍禦外寇(金軍),顯立大功,特與世襲」。在金軍接戰的江淮、江漢地區普遍設置鎮撫使,這是利用「群盜」守土抗金的地方軍區。在南宋又將實力較小的地方軍政長官也改任為鎮撫使時,張俊沒有將岳飛所部歸並入神武右軍,而是推薦岳飛出任通泰鎮撫使兼泰州知州。岳飛率部赴泰州,奉命出援楚州時,於承州(今高郵)擊敗金軍,但大將張俊、劉光世並不出兵,勢單力薄的岳飛只得退守泰州。十一月,又渡江退往江陰後,奉命防江。十二月,岳飛受命從張俊討伐李成。紹興元年(1131),李成在岳飛等軍追擊下歸附偽齊。張用也在岳飛招降後,向張俊投降。此次平寇,岳飛戰功第一;七月,岳飛改任神武右副軍統制,所部也由雜牌軍成為南宋朝廷直系軍的一部分,但岳飛的地位尚低,當時東南大將號稱「劉(光世)、韓(世忠)、張(俊)、辛(企忠)」。同年十二月,神武副軍都統制辛企忠罷職,由岳飛取代辛企忠,時年29歲的岳飛開始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紹興二年,岳飛任權知潭州兼權荊湖東路安撫使、馬步軍總管,討伐曹成。曹成在岳飛所部追擊下向韓世忠投降。七月,岳飛奉命移屯江州(今江西九江),其時劉光世、韓世忠所部各有4萬人,張俊有3萬人,岳飛所部也已達二萬三四千人,成為南宋第四支重要軍事力量。 紹興三年,岳飛鎮壓了吉州(今吉安)、虔州(今贛州)地區的農民起義軍。八月,岳飛在行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朝見宋高宗時受到獎勵,隨後任江西沿江制置使,置司江州。九月下旬中,岳飛被任為江南西路、舒(今安徽潛山)、蘄(今湖北蘄春東北)州制置使,成為與鄂州王■、池州劉光世、鎮江韓世忠,共同負責長江中下游的四支主力部隊之一。原神武後軍的長官巨師古因不伏韓世忠的節制,於紹興三年六月被除名、編管廣州後,部屬被撥隸其他將領。同月,岳飛所部由神武副軍升改為神武後軍。紹興四年五月,因金與偽齊南犯,岳飛兼任黃州、復(今天門)州、漢陽軍、德安府(今安陸)制置使,隨即收復被偽齊佔領的郢州(今鍾祥)、襄陽(今襄樊襄陽區)、唐州(今河南唐河)(參見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六月,部將牛皋攻克隨州(今屬湖北);七月,部將張憲、董先等又攻克鄧州(今屬河南),南宋後以新收復地區設置襄陽府路。岳飛以功建節,升為清遠軍節度使,時年32歲。同時改任湖北路、荊(今江陵)、襄、潭州制置使。同年九月,金和偽齊聯軍大舉南下,直撲兩淮,十二月,進攻廬州時,高宗詔令岳飛馳援,岳飛派部將張憲、牛皋率兵2000進援廬州,敵軍戰敗奔潰。紹興五年二月,岳飛升領鎮寧軍、崇信軍兩鎮節度使,聲望地位已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老將相近。岳飛的神武後軍長官官銜也由統制升為都統制,並被任命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制置使,鎮壓楊么起義軍成為主要任務(參見鍾相、楊幺起義)。岳飛率部於五月下旬初進抵鼎州(今湖南常德),對楊么起義軍採取剿撫兩手政策,楊么部將黃佐首先率部出降,被岳飛派回湖中招降和攻擊起義軍。黃佐擊破周倫水寨,取得了進剿起義軍的首次勝仗。右相兼都督諸軍事張浚前來湖湘督戰,五月末,張浚接到詔令要回朝布置防備金、偽齊南犯。張浚即把岳飛召到潭州,要他作暫停進攻或長期圍困起義軍的打算,而岳飛「請除來往三程,以八日之內,俘諸囚於都督之庭」。六月初,岳飛派任士安進攻楊欽大寨,自率大軍遂接應,楊欽戰敗投降。六月中旬初,岳飛又攻破楊么起義軍基地夏誠大寨,楊么戰敗投水自殺,夏誠被俘,終於如期鎮壓了楊么起義(參見洞庭湖之戰)。岳飛以功加檢校少保、進封開國公。岳飛的部隊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數萬原起義軍成為岳飛的戰士,幾支官軍也歸並為岳飛的部屬。十二月初一日,岳飛升為招討使。次日,南宋進行軍事改制,廢神武軍號改稱行營護軍,不設都統制,由宣撫使、招討使直接指揮。岳飛所部改稱後護軍,中軍統制王貴兼提舉一行事務,前軍統制張憲兼同提舉一行事務,需要時可以代替岳飛指揮部隊作戰。南宋這次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吳玠所統轄的五支最主要的部隊,統編為行營五護軍,成為朝廷主力軍,分布在宋金戰爭的全線,改變了南宋初年的無序狀態,岳飛所部扼守長江中流及漢水流域,成為金軍、偽齊軍南犯時難於逾越的鋼鐵長城。紹興六年三月,右相兼都督諸軍事張浚部置抗金事宜,在長江中下流採取進攻的態勢,岳飛升任湖北、京西宣撫副使(不設宣撫使,宣撫副使即是長官),置司襄陽。岳飛在行營五護軍統帥中不僅是最年輕、資歷最淺、最晚建節的高級將領,也是最後一個升任宣撫副使,但已確立了岳飛作為「中興四將」之一及在南宋諸將中的應有地位。同年夏秋,岳飛軍長驅進入偽齊統治區,部將牛皋攻佔鎮汝軍(當是今河南魯山),王貴攻佔盧氏(今屬河南)、虢略(今靈寶)、朱陽(今靈寶西南)、欒川(今屬河南)等縣,又西進攻佔商州(今屬陝西)、商洛(今丹鳳西北)、洛南(今屬陝西)等地,楊再興攻佔長水縣(今河南洛寧西南),雖由於軍糧供應困難而退軍,但沉重地打擊了偽齊的統治。面對南宋進攻態勢,偽齊在謀求與金聯軍侵宋遭金拒絕後,自行發兵侵宋,主要矛頭仍然直指兩淮,並讓部分士兵穿著金軍服裝,製造偽齊與金朝聯合侵宋的假相。然而熱中於派系斗爭,致力於扶植二程理學、打擊王安石新學的左相趙鼎,驚慌失措,不與在前方的右相張浚商議,急忙命令諸將退而守江,並調遣岳飛移屯江州進行防守,岳飛不顧眼病加重兩眼昏花的情況,急忙抽調部隊東下。南侵的偽齊軍主力於藕塘(今定遠東南)被宋軍打得大敗,兩淮偽齊軍隨即全線敗退。但偽齊乘岳飛抽調兵力東下,江漢地區防守力量削弱的情況下,偽齊與金朝集中兵力,攻擊此前不久被岳飛部將收復的商州、虢州以及鄧州、唐州、信陽軍等地,各地守軍奮力抗擊。十一月中旬,岳飛回到鄂州後立即渡江北上,部將牛皋、王貴、董先等先後擊敗偽齊軍,並攻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城下,由於所帶軍糧不多,難於持久攻城,遂自蔡州主動退兵返回防區。 紹興七年二月,岳飛的武階官升為最高的太尉,職銜也升為宣撫使。三月,劉光世被罷兵權,宋高宗原已詔令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統轄,但既遭到新任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宰相兼都督的張浚又想將劉光世所部收歸都督府,任命劉光世的部將王德為左護軍都統制、酈瓊為副都統制。由於王德位微望輕不足以居酈瓊之上,同年七月,酈瓊裹脅4萬人投降偽齊。由於宰相張浚處置失當,不僅使岳飛擴充軍隊以加強抗金實力的願望落空,也造成了南宋最大的一次兵變事件。紹興七年(金熙宗天會十五年,1137)十一月,金廢偽齊。紹興八年(金天眷元年,1138),南宋與金首次議和。紹興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三月,金將原偽齊轄區劃歸南宋。

3. 歷史上的千古風流人物的簡介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被擁立為秦王。八年後(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蘄年宮舉行加冕禮,親理國政。此後,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選賢任能、歷兵秣馬、富國強兵、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歷經10年的統一戰爭,他先後消滅了韓、趙、燕、魏、楚、齊等諸侯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帝國。為了鞏固新生的政權,秦始皇廢除了自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軍政大權集於一身。他還下令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車軌,以秦小篆為全國通用文字,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並統一了全國的法規刑律。他拆毀戰國時各國邊鄰地區的城防工事,修築馳道,還連接戰國時期各國修築的長城,形成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這一系列大刀闊斧、前無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鐵腕行動,對於鞏固國家統一、推動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為了強化專制統治,嬴政在執政時,嚴刑峻法、橫征暴斂,又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此外,他還興師動眾,五次遠途出巡,逢山刻石,以示不朽之功,又下令焚書坑儒。這些作為大幅度摧殘並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嚴重社會危機。秦始皇去世才1年,陳勝、吳廣就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秦王朝僅存在15個春秋,就土崩瓦角、灰飛煙滅。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但縱觀秦始皇的一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實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功績不可泯滅

屈原
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這個風俗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國。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沒有屈服。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決不隨波逐流。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群小」誤國,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這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七百七十七個字,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和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殘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裡,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歷五月初五。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裡劃龍舟,把粽子繫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

岳飛
岳飛簡介:1103~1142 南宋名將 ,軍事家。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

少時習武,喜讀兵書、《左傳》。北宋末年,曾從軍抗遼。靖康元年(1126),復投軍於趙構大元帥府抗金,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後隸屬副元帥宗澤,在黃河南北屢敗金軍。二年,北宋亡,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飛上書反對宋室南遷,力請高宗趙構北渡親征,恢復中原,被革職。轉投河北招撫使張所,任中軍統領,隨都統制王彥北渡黃河,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建炎三年 (1129),隨軍南撤建康(今南京),隸屬江淮宣撫使杜充,任右軍統制。隨都統制陳淬在馬家渡(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北)阻遏金將完顏宗弼軍渡江,因諸軍皆潰,孤軍難敵,力戰後退屯蔣山(今南京紫金山),整飭所部,招收散兵游勇,自成一軍,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等地,多次獲勝。次年春,率軍於常州(今屬江蘇)截擊完顏宗弼軍渡江北歸,先後於清水亭、牛頭山(均在今江蘇江寧西南)、靖安鎮(今南京西南)擊敗金軍,收復建康,升通、泰鎮撫使,駐屯泰州(今屬江蘇)。繼奉命進援楚州(今淮安),在承州(今高郵)等地與金軍鏖戰,因眾寡懸殊,被迫棄泰州退守江南。 紹興元年(1131),隸屬江淮招討使張俊,率部轉戰於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擊破盜匪李成軍;招降張用,遷神武右軍副統制。二年,擊破盜匪曹成軍,屯戍江州(今江西九江)。三年,鎮壓吉、虔(今吉安、贛州)二州農民起義軍。偽齊軍攻佔襄陽(今屬湖北襄樊)、鄧州(今屬河南) 後,他建策收復襄陽等六郡,進圖中原,被宋廷採納。四年,任黃州、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率軍自江州溯江西進,克復漢水重鎮郢州(今湖北鍾祥),遂分兵北進,連克隨州(今屬湖北)、襄陽、鄧州,大敗金與偽齊軍,並趁勢收復唐州、信陽軍(今河南唐河、信陽市),從而控制長江中游廣大地區,打開與川、陝通路,以功授清遠軍節度使。此後,營田積糧,訓練軍伍,積極為收復中原作準備。同年冬,出兵救援廬州(今合肥),擊敗金與偽齊軍。五年,授鎮寧、崇信軍節度使,神武後軍都統制,奉命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起義軍。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一反宋軍秋季防禦常法,舉兵奇襲偽齊軍。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嵩縣),一舉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同年冬,再次擊敗金與偽齊軍反擊,兵臨蔡州。 七年,升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力陳乘偽齊主劉豫被廢,金軍無備,增兵北伐,圖取中原之策。後多次上書反對與金和議,重申收復兩河壯志,均遭高宗與權相秦檜拒絕。

十年,率軍迎戰大舉南進之完顏宗弼軍,按照以襄陽為基地、連結河朔、收復中原方略,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以部分兵力迂迴側擊東京一帶金軍;自率主力從正面反擊,直趨中原。在民眾配合下,僅月余,相繼收復西京(今洛陽)及陳(今淮陽)、蔡間諸要地,形成東西並進,威逼東京金軍之勢。旋於郾城之戰中,充分利用所部士氣旺盛、訓練有素等有利條件,大敗金軍精騎。繼在潁昌之戰中,再次擊敗完顏宗弼軍的反擊。正當岳飛行將揮師渡河時,高宗、秦檜向金乞和,詔令各路宋軍班師,致使其恢復中原計劃功敗垂成。 十一年,率軍進援淮西。後被召回臨安(今杭州),罷宣撫使,改授樞密副使,解除兵權,為秦檜及其黨羽誣陷入獄。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害。孝宗時追謚 「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 岳飛精韜略,善運籌,博採眾謀,團結民眾。行師用兵善謀機變。作戰指揮機智靈活,不拘常法,強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嚴於治軍,重視選將,信賞明罰,愛護士卒。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宋史·岳飛傳》)著稱。常能以少勝眾。金軍嘆稱:「撼 山易,撼岳家軍難!」

4. 宋金藕塘之戰,誰可以詳細敘述一下,謝謝

宋軍又在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大敗偽齊軍,迫使金廷於十五年十一月廢除偽齊政權,將其所佔陝西、河南地歸還南宋,雙方達成和議,暫時停戰。宋金議和後,宋盡撤淮南守備。金太宗完顏晟死後,完顏宗弼晉升都元帥,於三年五月,撕毀和約,分兵四路大舉攻宋。完顏宗弼所率主力軍在順昌(今安徽阜陽)為宋將劉錡所率八字軍擊敗,退回東京(參見順昌之戰)。岳飛乘勢反擊,屢敗金軍,收復鄭州、陳州(今河南淮陽)等地。並命梁興等人潛渡黃河,深入金軍後方,聯絡兩河義軍,形成東西並進,南北夾擊東京金軍的有利態勢。正當岳飛准備舉兵收復中原之時,宋廷為向金朝乞和,強令岳飛退兵,所復失地又淪金軍之手,一代抗金名將岳飛亦被秦檜加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十一月,宋金達成和議,金宋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形成長期對峙局面,此即紹興和議。

金皇統九年(1149年)十二月,金平章政事海陵王完顏亮發動政變,殺金熙宗,自立為帝,在整頓內部後,想一舉滅亡南宋。正隆六年九月,兵分四路大舉攻宋,命西蜀道兵馬都統徒單合喜率西路軍進攻川陝;漢南道兵馬都統劉萼率中路軍進攻荊襄;浙東道水軍都統蘇保衡率水軍由海路迂迴臨安;自率主力東路軍由壽春進攻淮南。進攻川陝的西路金軍遭到吳玠的痛擊,宋川陝諸軍乘勢反擊,相繼收復秦,洮(今甘肅臨潭)等16州、軍。十月,金水軍在膠西(今山東膠州)陳家島被宋將李寶率舟師以火攻全殲(參見陳家島海戰)。十一月,完顏亮率東路軍進至採石,被當地軍民擊敗(參見採石之戰),遂移師揚州,欲自瓜洲鎮(今江蘇揚州南)渡江。時金東京留守完顏雍乘完顏亮南下發動政變,在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自立為帝,金將完顏元宜得悉後,殺完顏亮引兵北還。宋軍乘勢反擊收復海(治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鎮)、唐(今河南唐河)等10餘州。大定三年(1163年)正月,金世宗完顏雍穩定內部後,命徒單合喜攻打吳璘軍,吳璘軍敗。金軍乘勢復佔16州、軍。四月,金帥紇石烈志寧率兵l0萬駐河南,向宋廷索取海、泗、唐、鄧、商諸州及歲幣,遭宋孝宗趙眘斷然拒絕,並命張浚督師北伐。宋軍相繼攻克靈壁(今安徽靈璧)、虹縣(今安徽泗縣)等州縣,後在符離(今安徽宿縣符離集),被金軍擊敗。四年十月,金軍再次渡淮攻宋,陳兵長江,宋孝宗被迫與金議和。此後,宋金之間又有30餘年的時間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宋寧宗趙擴在紹熙五年(1194年)即位後,韓侘胄獨攬朝政,他以抗金作號召,得朝廷主戰派支持,宋寧宗亦決意改變南宋屈辱地位,乘新興蒙古汗國攻金之機,於開禧二年(1206年)四月,不顧尚無充分准備的現實,貿然舉兵伐金。宋軍分兵三路向陝西、兩淮等地進攻(參見韓侂胄攻金之戰)。金廷聞訊,以仆散揆為左副元帥、完顏匡為右副元帥,率軍進屯南京(今河南開封)以阻宋軍。戰初,各路宋軍紛紛主動出擊,相繼收復泗州、虹縣等地。旋在進攻宿(今屬安徽)、唐、蔡(今河南汝南)等州時受挫。四川宣撫副使吳曦暗與金軍勾結,棄守和尚原、方山原(今陝西隴縣西南)等要隘,使金軍得以集中兵力進攻兩淮、荊襄地區,北伐戰局逆轉。十月,仆散揆乘初戰得手之勢,兵分九路從陝西、河南、淮北等地向南宋發起全面反擊。宋軍不敵,被迫於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再次與金簽訂屈辱和約(參見仆散揆攻宋之戰)。

5. 求繁體字

千古風流人物,想要繁體字,只要用搜狗打字轉換一下就行了

6.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

曾經在歷史上建立功業,對中華文明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物. 或俠肝義膽的英雄,或聰明過人的智者,或才華橫溢的文人```列出十位,排座次,說理由,再每個人配一段 一二百字 的簡介

十、項羽:
項籍,字羽,中國古代第一猛將,司馬遷《史記》中為十二本紀之一,成為中國正史以非帝王身份入本紀的第一人。
項羽少有大志,力能舉鼎,自言:「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又有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京劇《轅門射戟》中,呂布有一段搖板轉二六的唱段,第一句是「將軍休要逞剛強,剛強怎比楚霸王。」可見連呂布都敬畏項羽。他僅以八千江東子弟兵起事,後擁兵數十萬,號稱「西楚霸王」,先滅秦,後與劉邦爭天下,敗於九里山前,終於烏江自刎,卻留下一段霸王別姬的千古佳話。可稱得上既有英雄之氣,又有兒女深情,算得上風流人物

九、李牧
他的赫赫功業是對匈奴的戰績上,李牧是趙國人,趙國一直受匈奴威脅。趙軍屢敗於匈奴,以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知恥而後勇。趙軍從裝備和作戰方式上高度學習匈奴,建立了讓六國震驚的騎兵部隊。李牧真正意義上的與匈奴一戰只有一次,但僅僅是這一次,就打的匈奴幾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戰中李牧將孫子兵法的智慧發揮到及至,先是連敗五陣,丟棄牛羊輜重無數,將匈奴主力從他們擅長的草原引誘到漢人所擅長的長城外圍來進行決戰,並以示弱於敵的手段麻痹對手。接著火速出擊,深夜集合人馬,夜襲匈奴大營,把那些在馬上縱橫的匈奴騎士在睡夢中殺死。同時重裝戰車包圍匈奴營地出口,以密如蝗蟲的箭矢射殺匈奴逃亡者。此戰打的匈奴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幾年難以恢復元氣。重要的是,此戰是漢族軍隊步騎車兵協同作戰的經典戰例,為日後漢政權與匈奴作戰提供了經典戰例~

八、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分裂數百年的中國,建立了影響至今的中央集權體制。鐵腕的始皇征民納稅,大興水利土木。他還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與文字。強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國以"秦"(支那)來稱呼中國。他是中國第一位聲譽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在中國古代君王中,最負國際聲譽的當推漢武帝。在西方人看來,他是古代中國巔峰狀態的萬世一君,是中國最有作為的帝王。他敬奉儒學為官方學說,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他擴疆開土,征服長江以南大片土地與朝鮮一部分,並打開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遠意義的"絲綢之路"。他使中華帝國達到了同期羅馬帝國的強盛程度。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他堪稱中國的凱撒、亞歷山大或屋大維。

六、諸葛亮
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長大,後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學,淡泊明志。後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託孤於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謚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五、林則徐
林則徐是中國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毀大批鴉片,並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就連頭號鴉片販子英國商人在如此清廉的欽差大臣面前,也不得不承認:「他的手從來沒有被賄賂玷污。在中國政治家中,這種情形是聞所未聞的。」
林則徐官場40載,行跡踏遍14省,統兵40萬,到頭來仍兩袖清風,一貧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所述:「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實在令人可欽、可佩!所有這些,正如他故居廳堂懸掛的那幅親筆所書的格言所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四、李白
也該有個文學界的風流人物了~
李白,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 其詩風雄奇豪放, 想像豐富, 語言流轉自然, 音律和諧多變. 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 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 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詩歌對後世的巨大影響,首先是他詩歌作品中反映出來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凜然傲骨,那與自然冥一的瀟灑風神,曾經吸引過無數文人志士。他的詩歌的豪放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像、清水出芙蓉的美,對後來的詩人也有很大的影響,在中國詩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曠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三、岳飛
契丹人有句老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此話印證了女真人戰鬥力的強大。但如此的神話卻被一個叫岳飛的中國人打破了。誰說女真滿萬不可戰,十萬金軍照樣在岳家軍面前碰得頭破血流,而且還是女真人最擅長的野戰,而且岳家軍每次的參戰兵力還遠遠少於女真人。今天的人很難想像,當時的岳飛是在一種怎樣的情況下抗戰的,今天的人更難想像,堰城大戰兩萬岳家軍擊敗女真人精銳的輝煌是怎樣書寫出來的。那是中國人勇敢反抗外來侵略的錚錚鐵骨,那是中國人在忍受了近百年異族欺壓後發出的強國之音!金朝大將金兀術感嘆「從軍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勁旅也。」女真人更是在民歌里悲哀的唱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二、孔子
孔子是最具國際影響的中國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和前5世紀的一個諸侯國里。他希望當時分裂的中國能重視出現統一強大的中央權力,主張上層階級以禮、仁政、德行來維持統治,全體人應遵從忠於天子、孝順父母、友德朋友的信條,婦女應對丈夫忠貞服從。但他未能把他理想與理論變成現實。在他死後七百年,漢武帝正式把他的學說奉為唯一的官方學說。自此,歷代帝王紛紛效法。到公元7世紀,唐朝大興孔廟,孔子被奉為半人半神的聖人。這種習俗沿襲約一千三百年。在西方人眼裡,孔子是中國傳統的象徵。他的思想對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產生了相當影響。孔子思想對日本、朝鮮、越南、新加坡、也有過重大影響。

一、周恩來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建國後一直擔任政府總理的職務,並在外交上有卓越的表現,被國際上稱為最難對付的政治家!在職期間日理萬機,勤儉樸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死後沒有任何的存款,也沒有留下一子半女,甚至連骨灰都撒入大海,這樣的廉潔是無人能比的,可以說他為中國人民奉獻了他的一切,他的智慧、他的忠誠、甚至是他的生命,風流人物第一名,除了總理還能有誰?

2)一兩個歷史人物,他們有那些生動感人的故事,他們的那些品質值得學習.

要說感人和值得學習,左光斗和史可法當之無愧
明熹宗剛即位的時候,左光斗是非常有名望的大臣,他正直敢諫,又很清廉,很受重用。而且他很有知人之智,提拔和栽培了出身貧寒的士子史可法。
當時,左光斗在他的官府接見史可法,勉勵了一番,又把他帶到後堂,見過左夫人。他當著左夫人的面誇獎說:「我家幾個孩子都沒有才能。將來繼承我的事業。全靠這個小夥子了。」
打那以後,左光斗和史可法建立了親密的師生關系。史可法家裡貧窮,左光斗要他住進官府,親自指點他讀書。
左光斗和他的朋友楊漣一心一意想整頓朝政,但是明熹宗是個昏庸透頂的人。他寵信一個很壞的宦官魏忠賢,讓魏忠賢掌握特務機構東廠。魏忠賢憑藉手中的特權,結黨營私,賣官受賄,干盡了壞事。一些反對東林黨的官僚就投靠魏忠賢,結成一夥,歷史上把他們稱做「閹黨」(閹音yān,指太監)。楊漣對閹黨的胡作非為氣憤不過,大膽上了一份奏章,揭發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左光斗也大力支持他。
這一來可捅了漏子。公元1625年,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勾結起來攻擊楊漣、左光斗是東林黨,羅織罪狀,把他們打進大牢,嚴刑逼供。左光斗被捕以後,史可法急得不知怎麼辦才好。他每天從早到晚,在牢門外轉來轉去,想找機會探望老師。可閹黨把左光斗看管得很嚴密,不讓人探望。
左光斗在牢里,任憑閹黨怎樣拷打,始終不肯屈服。史可法聽說左光斗被折磨得快要死了,不顧自己的危險,拿了五十兩銀子去向獄卒苦苦哀求,只求見老師最後一面。
獄卒終於被史可法的誠意感動了,想辦法給史可法一個探監的機會。當天晚上,史可法換上一件破爛的短衣,扮著撿糞人的樣子,穿著草鞋,背著竹筐,手拿長鏟,由獄卒帶領著進了牢監。
史可法找到左光斗的牢房,只見左光斗坐在角落裡,遍體鱗傷,臉已經被燒得認不清,左腿腐爛得露出骨頭來。史可法見了,一陣心酸,走近前去,跪了下來,抱住左光斗的腿,不斷地抽泣。
左光斗滿臉是傷,睜不開眼,但是他從哭泣聲里聽出史可法來了。他舉起手,用盡力氣撥開眼皮,憤怒的眼光像要噴出火來。他罵著說:「蠢才!這是什麼地方,你還來干什麼!國家的事糟到這步田地。我已經完了,你還不顧死活地跑進來,萬一被他們發現,將來的事靠誰干?」
史可法還是抽泣著沒完。左光鬥狠狠地說:「再不走,我現在就乾脆收拾了你,省得奸人動手。」說著,他真的摸起身邊的鐐銬,做出要砸過來的樣子。
史可法不敢再說話,只好忍住悲痛,從牢里退了出來。
過了幾天,左光斗和楊漣等終於被魏忠賢殺害。史可法又花了一筆錢買通獄卒,把左光斗的屍體埋葬好了。他想起牢里的情景,總是情不自禁落下眼淚,說:「我老師的心腸,真是鐵石鑄成的啊!」
有其師必有其徒,史可法在老師的影響下,也成為一名忠誠正直的臣子,最為人們稱道的就是史可法死守揚州的故事
明朝末年,清兵南下,史可法主動要求到前方去統率軍隊。
史可法在南方將士中威信高,他到了揚州,做了督師,以身作則,跟兵士同甘共苦,受到將士們的愛戴。大年夜,史可法把將士都打發去休息,獨自留在官府里批閱公文。到了深夜,他感到精神疲勞,把值班的廚子叫了來,要點酒菜。
廚子回報說:「遵照您的命令,今天廚房裡的肉都分給將士去過節,下酒的菜一點也沒有了。」
史可法說:「那就拿點鹽和醬下酒吧。」
廚子送上了酒,史可法就靠著幾案喝起酒來。史可法的酒量本來很大,來到揚州督師後,就戒酒了。這一天,為了提提精神,才破例喝了點。一拿起酒杯,他想到國難臨頭,又想到朝廷這樣腐敗,心裡愁悶,邊喝酒邊掉熱淚,不知不覺多喝了幾盅,帶著幾分醉意伏在幾案上睡著了。
第二天一清早,揚州文武官員依照慣例到督師衙門議事,只見大門還緊緊地關著。大家不禁奇怪,因為督師平常都是起得極早的。後來,有個兵士出來,告訴大家說:「督師昨晚喝了酒,還沒醒來。」
揚州知府任民育說:「督師平日操勞過度,昨夜睡得這么好,真是難得的事。大家別去驚動他,讓他再好好休息一會吧。」他還把打更的人找來,要他重復打四更的鼓(打四更鼓,表示天還沒亮)。
史可法一覺醒來,天已經大亮,側耳一聽,打更人還在打四更,不禁勃然大怒,把兵士叫了進來說:「是誰在那裡亂打更鼓,違反我的軍令。」兵士把任民育吩咐的話說了,史可法才沒話說,趕快接見官員,處理公事。
打那天起,史可法下決心不再喝酒了。
沒多久,清軍在多鐸帶領下,大舉南下。史可法指揮四鎮將領抵抗,打了一些勝仗。可是南明政權內部卻起了內訌。駐守武昌的明軍將領左良玉為了跟馬士英爭權,起兵進攻南京。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將江北四鎮軍隊撤回,對付左良玉,還用弘光帝名義要史可法帶兵回南京保護他。
史可法明知道清軍壓境,不該離開。但是為了平息內爭,不得不帶兵回南京,剛過長江,知道左良玉已經兵敗。他急忙回江北,清兵已經逼近揚州。
史可法發出緊急檄文,要各鎮將領集中到揚州守衛。但是過了幾天,竟沒有一個發兵來救。史可法知道,只有依靠揚州軍民,孤軍奮戰了。
清軍到了揚州城下,多鐸先派人到城裡向史可法勸降,一連派了五個人,都被史可法拒絕。多鐸惱羞成怒,下令把揚州城緊緊包圍起來。
揚州城危急萬分,城裡一些膽小的將領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個總兵和一個監軍背著史可法,帶著本部人馬,出城向清軍投降。這一來,城裡的守衛力量就更薄弱了。
史可法把全城官員召集起來,勉勵他們同心協力,抵抗清兵,並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務。
他分析一下形勢,認為西門是最重要的防線,就親自帶兵防守西門。將士們見史可法堅定沉著,都很感動,表示一定要和督師一起,誓死抵抗。
多鐸命令清兵沒日沒夜地輪番攻城。揚州軍民奮勇作戰,把清兵的進攻一次次打回去。清兵死了一批,又來了一批,形勢越來越危急了。
多鐸下了狠心,開始用大炮攻城。他探聽到西門防守最嚴,又是史可法親自防守,就下令炮手專向西北角轟擊。炮彈一顆顆在西門口落下來,城牆漸漸塌下,終於被轟開了缺口。
史可法正在指揮軍民堵缺口,大批清軍已經蜂擁著沖進城來。史可法眼看城已經沒法再守,拔出佩刀往自己脖子上抹。隨從的將領們搶上前去抱住史可法,把他手裡的刀奪了下來。史可法還不願走,部將們連拉帶勸地把他保護出小東門。這時候,有一批清兵過來,看史可法穿的明朝官員的裝束,就吆喝著問他是誰。
史可法怕傷害別人,就高聲說:「我就是史督師,你們快殺我吧!」
公元1645年四月,揚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
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心裡惱恨,竟滅絕人性地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才結束。歷史上把這件慘案稱作「揚州十日」。
大屠殺之後,史可法的養子史德威進城尋找史可法的遺體。因為屍體太多,天熱又都腐爛了,怎麼也認不出來,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過的袍子和用過的笏板,埋葬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上。這就是到現在還保存的史可法「衣冠墓」。

3)古代許多傑出人物都留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找一些古代風流人物的詩文,感受風流人物的情懷.

項羽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曹操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岳飛
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同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周恩來
絕句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7. 黃天盪之戰 宋軍到底是戰敗還是獲勝

按《宋史》來說,金軍欲返回北方,韓世忠率兵堵截,金軍火攻突破後成功返北,對南宋來說這是一場失敗的戰役。

按《金史》來說,金軍火攻後,「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幾乎全殲宋軍,大獲全勝。

《楊國夫人傳》記載:梁紅玉「上書彈劾忠武失機縱敵,請朝廷加罪」。 如果黃天盪之戰是勝利的一戰,梁紅玉怎麼會彈劾自己的丈夫韓世忠,讓朝廷加罪。

但一般人都認為黃天盪之戰雖敗猶榮,主要是因《宋史》所記載的8千人困10萬人達48天,甚至有人稱之為「黃天盪大捷」。又有觀點認為因此戰金軍自此不敢輕易渡江,南宋半壁江山暫時得以保全。

黃天盪之戰

黃天盪之戰為公元1130年(宋建炎四年,金天會九年),宋軍在長江黃天盪(今南京東北)東西水域,截擊金軍歸師的著名水戰。

公元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會八年)冬,金太宗完顏晟以完顏宗弼為統帥,率軍號稱10萬南下攻宋。十一月,宗弼軍自馬家渡(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北)渡江。宋浙西制置使韓世忠為避其鋒,自鎮江(今屬江蘇)引軍退守江陰軍(今江陰)。宗弼迫降建康(今南京)後,迅速揮師南下,奔襲臨安(今杭州)。韓世忠料金軍孤軍深入,難以久據,遂將其軍分為三部:前軍駐通惠鎮(今上海青浦北),中軍駐江灣(今屬上海),後軍駐海口,大治海船,操練水戰,俟機北上截擊金軍歸師。

公元1130年(宋建炎四年,金天會九年)正月,韓世忠為隱蔽企圖,親至秀州(今浙江嘉興)過上元節,張燈結綵,歌舞歡慶。旋乘金軍不備,率軍8000人、戰船百餘艘急趨鎮江。二月十三日,完顏宗弼獲悉,恐歸路被截,率軍自臨安沿運河北上,企圖由鎮江渡江北歸。

鎮江位於運河與長江交匯處,西臨建康,北枕長江,東西有焦、金二山可控附近江面。三月十五日,宗弼引軍抵達鎮江。韓世忠軍已先機控制金山、焦山等有利地形,嚴密封鎖沿江渡口,並用破船堵塞運河入江口,切斷金軍退路。戰前,韓世忠料金軍必遣將至運河入江口的銀山龍王廟,觀察宋軍陣勢,遂命部將蘇德率兵200伏於廟中;另以兵200伏於山下江岸,約定待金軍入廟後,擊鼓為號,江岸伏兵先起斷其退路,廟內伏兵繼出,前後夾擊,以生擒其將。

完顏宗弼果親率四騎登上銀山,由於廟內伏兵先出,山下伏兵未及斷後,僅俘其隨從二人,宗弼縱騎逃回。此後,宋金雙方舟師在金山腳下展開激戰,韓世忠乘艨艟指揮水師迎戰金軍,其妻梁氏親自擂鼓助戰,宋軍士氣倍增,擊敗金將斜卯阿里、韓常等所率舟師,殲其200餘人。宗弼向韓世忠表示,願盡還所掠人畜、財物,並獻名馬,以求借道渡江,被嚴詞拒絕,遂率船隊沿長江南岸西上,另尋渡江之路。韓世忠則率水師沿北岸堵截,並出30餘艘輕舟進逼南岸。金軍不諳長江水道,在宋軍追擊下,倉促駛入建康東北死水港黃天盪。韓世忠命船隊封鎖盪內唯一入江水道,並針對金軍多操輕舟的特點,令工匠趕制大批鐵繩、鐵鉤。待金軍輕舟自黃天盪沖出,即以海船分兩路夾擊,命驍健軍士拋擲鐵鉤將其拖翻。宗弼再次求韓世忠借道,韓世忠嚴正答復:「還我兩宮,復我疆土,則可以相全。」金元帥左監軍完顏昌為接應宗弼軍渡江北歸,遣部將移剌古率軍自天長(今屬江蘇)南下。時移剌古軍進圍揚州(今屬江蘇),被宋守軍擊退,乃沿江轉趨真州(今江蘇儀征),因宋軍水師阻扼,仍無法接應完顏宗弼軍。

四月十二日夜,宗弼採納當地鄉民建策,命金軍利用老鸛河故道,開渠30餘里,連通江口,於次日沖出黃天盪,駛至建康附近江面。韓世忠發覺後率軍沿江西上追擊堵截,至建康以北江中扼守,繼續阻遏金軍渡江。宗弼突圍無望,出重金求破宋軍海船之策,福建人王某,教金軍在舟中填土,上鋪平板,以防止輕舟在風浪中顛簸及宋軍用鐵鉤鉤船,並在舟之兩側置槳,以加快行船速度,便於機動作戰;有風勿出,息風則出,並以火箭射船篷。宗弼連夜趕制火箭,並命兵士在建康西南白鷺洲開掘新河,乘韓世忠不備,率船隊迂迴至宋軍上游。

二十五日,天晴無風,宋軍海船龐大,難以行駛。宗弼以輕舟載善射兵士靠近宋軍船隊,用火箭射燃宋軍船篷,宋統制官孫世詢、嚴永吉等戰死,金軍乘勢追殺70餘里。長蘆(今六合西南)崇福禪院僧人普倫等得知韓世忠戰敗,立即率鄉民千餘,駕輕舟前來接應,掩護宋軍退至瓜步(今六合東南)登岸,爾後還屯鎮江。[3]完顏宗弼亦收兵退回建康。五月,在岳飛軍的攻擊下,完顏宗弼渡江北撤六合。

8. 你心中的千古風流人物的前十名,說明理由!

1、毛老人家:綜合第一。英俊瀟灑。武功不必說,跟美國人能打個平手。詩詞方面,自南宋以後無人能出其右。
2、曹 操:詩詞第一。蒼涼雄渾。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文治武功,都是人中龍鳳。
3、項 羽:武功第一。一曲霸王別姬,盡顯英雄柔情,千古誰堪伯仲間?
4、孫 中 山:天下為公,人格第一。高大英俊,民主共和的先驅,和宋先生不愧千古情侶,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5、周 總 理:學問高,長相帥,人品第一。和鄧老媽媽是名人夫妻中的楷模。
6、周 瑜:少年成名,羽扇綸巾,小喬初嫁,不愧風流俊傑。
7、韓 世 忠:梁紅玉擊鼓破金兵。夫唱婦隨,也是一時豪傑。
8、吳 三 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反派也顯風流。
9、武 則 天:才能第一。其成就男人也難於比肩。
10、唐 伯 虎:文采第一。一段點秋香,不上榜都難。

9. 黃天盪之戰的戰役經過

公元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會八年)冬,金太宗完顏晟以完顏宗弼為統帥,率軍號稱10萬南下攻宋。十一月,宗弼軍自馬家渡(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北)渡江。宋浙西制置使韓世忠為避其鋒,自鎮江(今屬江蘇)引軍退守江陰軍(今江陰)。宗弼迫降建康(今南京)後,迅速揮師南下,奔襲臨安(今杭州)。韓世忠料金軍孤軍深入,難以久據,遂將其軍分為三部:前軍駐通惠鎮(今上海青浦北),中軍駐江灣(今屬上海),後軍駐海口,大治海船,操練水戰,俟機北上截擊金軍歸師。
公元1130年(宋建炎四年,金天會九年)正月,韓世忠為隱蔽企圖,親至秀州(今浙江嘉興)過上元節,張燈結綵,歌舞歡慶。旋乘金軍不備,率軍8000、戰船百餘艘急趨鎮江。二月十三日,完顏宗弼獲悉,恐歸路被截,率軍自臨安沿運河北上,企圖由鎮江渡江北歸。 鎮江位於運河與長江交匯處,西臨建康,北枕長江,東西有焦、金二山可控附近江面。三月十五日,宗弼引軍抵達鎮江。韓世忠軍已先機控制金山、焦山等有利地形,嚴密封鎖沿江渡口,並用破船堵塞運河入江口,切斷金軍退路。戰前,韓世忠料金軍必遣將至運河入江口的銀山龍王廟,觀察宋軍陣勢,遂命部將蘇德率兵200伏於廟中;另以兵200伏於山下江岸,約定待金軍入廟後,擊鼓為號,江岸伏兵先起斷其退路,廟內伏兵繼出,前後夾擊,以生擒其將。
完顏宗弼果親率四騎登上銀山,由於廟內伏兵先出,山下伏兵未及斷後,僅俘其隨從二人,宗弼縱騎逃回。此後,宋金雙方舟師在金山腳下展開激戰,韓世忠乘艨艟指揮水師迎戰金軍,其妻梁氏親自擂鼓助戰,宋軍士氣倍增,擊敗金將斜卯阿里、韓常等所率舟師,殲其200餘人。宗弼向韓世忠表示,願盡還所掠人畜、財物,並獻名馬,以求借道渡江,被嚴詞拒絕,遂率船隊沿長江南岸西上,另尋渡江之路。韓世忠則率水師沿北岸堵截,並出30餘艘輕舟進逼南岸。金軍不諳長江水道,在宋軍追擊下,倉促駛入建康東北死水港黃天盪。韓世忠命船隊封鎖盪內唯一入江水道,並針對金軍多操輕舟的特點,令工匠趕制大批鐵繩、鐵鉤。待金軍輕舟自黃天盪沖出,即以海船分兩路夾擊,命驍健軍士拋擲鐵鉤將其拖翻。宗弼再次求韓世忠借道,韓世忠嚴正答復:「還我兩宮,復我疆土,則可以相全。」金元帥左監軍完顏昌為接應宗弼軍渡江北歸,遣部將移剌古率軍自天長(今屬江蘇)南下。時移剌古軍進圍揚州(今屬江蘇),被宋守軍擊退,乃沿江轉趨真州(今江蘇儀征),因宋軍水師阻扼,仍無法接應完顏宗弼軍。 四月十二日夜,宗弼採納當地鄉民建策,命金軍利用老鸛河故道,開渠30餘里,連通江口,於次日沖出黃天盪,駛至建康附近江面。韓世忠發覺後率軍沿江西上追擊堵截,至建康以北江中扼守,繼續阻遏金軍渡江。宗弼突圍無望,出重金求破宋軍海船之策,福建人王某,教金軍在舟中填土,上鋪平板,以防止輕舟在風浪中顛簸及宋軍用鐵鉤鉤船,並在舟之兩側置槳,以加快行船速度,便於機動作戰;有風勿出,息風則出,並以火箭射船篷。宗弼連夜趕制火箭,並命兵士在建康西南白鷺洲開掘新河,乘韓世忠不備,率船隊迂迴至宋軍上游。
二十五日,天晴無風,宋軍海船龐大,難以行駛。宗弼以輕舟載善射兵士靠近宋軍船隊,用火箭射燃宋軍船篷,宋統制官孫世詢、嚴永吉等戰死,金軍乘勢追殺70餘里。長蘆(今六合西南)崇福禪院僧人普倫等得知韓世忠戰敗,立即率鄉民千餘,駕輕舟前來接應,掩護宋軍退至瓜步(今六合東南)登岸,爾後還屯鎮江。 完顏宗弼亦收兵退回建康。五月,在岳飛軍的攻擊下,完顏宗弼渡江北撤六合。

10. 千古風流人物簡介

成吉思汗(1162~1227)

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廟號太祖。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家。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游牧。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里汗出兵助金,於斡里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里汗為王(脫里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覺後,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並,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與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大戰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馬家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743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台帳 瀏覽:775
徵信報告多長時間有效期 瀏覽:387
日立挖掘機看年限 瀏覽:926
馬鞍山彪哥 瀏覽:83
雪花錢包投訴 瀏覽:956
系統平台使用權授權合同 瀏覽:75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
經濟糾紛起訴狀ppt 瀏覽:235
馬鞍山有絲足的嗎 瀏覽:24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瀏覽:520
彩電的折舊年限 瀏覽:102
無損檢測證書 瀏覽:825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