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博物館宋代硯硯

馬鞍山博物館宋代硯硯

發布時間:2021-04-19 15:08:14

Ⅰ 筆墨紙硯的歙硯

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因取石於古歙州(今歙縣)的龍尾山,故稱「歙硯」。歙硯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歙硯石質堅韌,具有下墨快、不損筆鋒、墨水不涸、洗之易凈等特點,其中「堅潤」二字體現了歙硯的特色。歙硯的品種繁多,其中以羅紋、眉子為上品。
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五代陶谷《情異錄》記載,唐開元二年,玄宗賜給宰相張文蔚、楊沙等人的「龍鱗月硯」,就是歙州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可見,歙硯的傳世至少有一千二百餘年了。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愛,故在歙州設置了硯務,並把硯工高手李少微招為硯務官;專理制硯事宜。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棗心硯為天下之冠,使歙硯聲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戰亂,硯坑淹沒,制硯業日趨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間,校理錢芝到歙縣任職,遣人找到了被淹沒的硯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復出,制硯業重又興起。以後嘉祐年間,再次征民工開掘。於是,歙硯生產又一次呈現繁榮景象,精品不斷問世,並涌現出以周全為代表的一批雕硯高手。在此期間,一些論述領硯的專著,如《歙州硯譜》、《歙硯說》、《歙石辨》也相繼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館內,尚保存著一批解放後出土的宋代歙硯,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後令人爽心悅目。
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歷史上,贊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蘇軾有首詩雲:「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

Ⅱ 我有個宋代硯台,價值如何

宋代硯台,現在價值八十萬到一百二十萬之間。

Ⅲ 最好的宋代硯台是什麼

端硯 宋徽宗的 後來讓米芾抱著不給了

Ⅳ 有一宋代硯市值價格多少呢

很值錢的

Ⅳ 大家欣賞一下我的極品天青端硯,宋代

好象不是端硯,硯池裡一層層的,很均勻,倒象是易水硯。

Ⅵ 請問誰了解此硯台

歙硯概述
歙硯【shè yàn】,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 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卧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運算元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盡量展現出自然純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
盡管羅紋歇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采歇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2]
歙硯[1]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產於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縣、黟縣、休寧、等地)其中以歙硯,潛龍在淵婺源的龍尾硯為優。尤以龍尾山西麓武溪鄉產高檔的硯石料為精絕。龍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謀潭,草木蔥貧,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硯山」之譽。從《婺源縣志》上看,產石之佳者,不盡在龍尾山,尚有驢濟,洗泥坑、洞靈岩等處。統稱歙石,或婺源石。歙硯名稱的由來,是由於唐代開元間歙硯已成為貢品,名聞於世,因產於歙州故名歙硯,當時婺源歸歙州管轄,宋代徽宗年間改歙州為徽州,歙硯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稱沒有徽硯之名。歙硯石質堅韌、潤密,紋理美麗,敲擊時有清越金屬聲,貯水不耗,歷寒不冰,呵氣可研,發墨如油,不傷毫,雕刻精細,渾朴大方。歙硯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歙硯雕刻經過歷代硯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發展。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涌現出許多名家高手,並形成了多種流派。雕刻技法和設計繼承傳統之精華,又棄其俗氣、匠氣,使這項傳統工藝更具收藏價值。在國事交往中,歙硯多次被選作國禮,贈送給國外友人。目前,歙硯硯石原料奇缺,傳統工藝後繼乏人,急需加大保護力度。
[編輯本段]歙硯特性
歙硯:堅潤如玉,磨墨無聲。
歙硯原料產於婺源龍尾山、仙霞嶺一帶,綿延數百里。尤以龍尾山西麓武溪鄉產高檔的硯石料。龍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謀潭,草木蔥貧,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現山」之譽。從《婺源縣志》上看,產石之佳者,不盡在龍尾山,尚有驢濟,洗泥坑、洞靈岩等處。統稱歙石,或婺源石。
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五代陶谷《情異錄》記載,唐開元二年,玄宗賜給宰相張文蔚、楊沙等人的「龍鱗月硯」,就是歙州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可見,歙硯的傳世至少有一千二百餘年了。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愛,故在歙州設置了硯務,並把觀工高手李少微招為硯務官;專理制觀事宜。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棗心現為天下之冠,使歙硯聲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戰亂,硯坑淹沒,制硯業日趨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間,校理錢芝到歙縣任職,遣人找到了被淹沒的硯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復出,制硯業重又興起。以後嘉右年間,再次征民工開掘。於是,歙硯生產又一次呈現繁榮景象,精品不斷問世,並涌現出以周全為代表的一批雕硯高手。在此期間,一些論述領硯的專著,如《歙州硯譜》、《歙硯說》、《歙石辨》也相繼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館內,尚保存著一批解放後出土的宋代歙硯,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後令人爽心悅目。
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歷史上,贊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書法四大家蘇武、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蘇軾有首詩雲:「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壁,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
元明兩代的三百多年間,歙石一直沒正式開采過,清代乾隆丁酉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是歙最後一歡採掘;制硯業幾度停頓表滯,因此,歙硯傳世者遠比端視少,歙硯之精者尤為罕見,致使近百年來的藏硯家,都有「歙硯難求」之感嘆。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激硯的生產,使停產一百八十餘年的文房珍品——歙硯,終於大放異彩。 歙硯不僅以其石質堅潤、宜墨適用的藝術價值享譽古今文壇,而且以它造型優美、雕琢精細的傳統工藝特色蜚聲中外。歙石右天然生成的各種色彩和星暈紋理,大致分為眉織、羅紋、金星、銀星、金星等諸種。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傳統從全國來說,硯雕分微、粵、蘇三大流派。而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入微。這是硯雕工人在實踐中與微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磚雕工人長期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的結果。
1979年,歙縣工藝廠制硯達一萬一千五百多方,既暢銷國內,又遠涉重洋到達日本和東南亞各地,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珍品,許多國際鑒賞家爭相購藏。為此,中央輕工部於1979年底向歙縣工藝廠頒發了「優質產品證書」。這是我國硯雕工藝戰線上,最先獲得這項榮譽的單位。[3]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歙硯歙硯始於唐代。據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裡,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後,歙硯名冠天下。
據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在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置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後主李煜對歙硯極為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冠。
宋代,歙硯獲得很大發展,歙石開采規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涌現,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
1953年歙縣宋代窯藏出土17塊歙硯,石質與造型各異,製作巧妙,展現了歙石精美絕倫的面貌。據硯譜記載,宋時歙石名目有眉子紋七種,外山羅紋13種,水玄金文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誠如宋代書法家蔡君漠所贊:"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詩中將歙硯與卞和玉相媲美,認為歙石價值連城。元代以後,歙石開采時斷時續,但成硯依然大量涌現,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
從元末至清初未見有官方開采歙石的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歙硯生產一度得到發展,金星歙硯重新問世。改革開放後,歙縣和婺源縣先後成立了歙硯廠、工藝廠、文房四寶公司等,從硯石開采、產品製作到裝潢工種齊全,還挖掘了"豆斑"、"綠刷絲"、"歙紅"、"紫雲"等新品種。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歙硯進入全國制硯行業前列,並以優良品質榮獲"國之寶"證書。
徽州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五代陶谷《情異錄》記載,唐開元二年,玄宗賜給宰相張文蔚、楊沙等人的「龍鱗月硯」,就是歙州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據此可知,歙硯的傳世至少有一千二百餘年歷史了。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愛,故在歙州設置了硯務,並把觀工高手李少微招為硯務官;專理制觀事宜。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棗心現為天下之冠,使歙硯聲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戰亂,硯坑淹沒,制硯業日趨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間,校理錢芝到歙縣任職,遣人找到了被淹沒的硯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復出,制硯業重又興起。以後嘉右年間,再次征民工開掘。於是,歙硯生產又一次呈現繁榮景象,精品不斷問世,並涌現出以周全為代表的一批雕硯高手。在此期間,一些論述領硯的專著,如《歙州硯譜》、《歙硯說》、《歙石辨》也相繼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館內,尚保存著一批解放後出土的宋代歙硯,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後令人爽心悅目。
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歷史上,贊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書法四大家蘇武、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蘇軾有首詩雲:「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壁,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
元明兩代的三百多年間,歙石一直沒正式開采過,清代乾隆丁酉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是歙最後一歡採掘;制硯業幾度停頓表滯,因此,歙硯傳世者遠比端視少,歙硯之精者尤為罕見,致使近百年來的藏硯家,都有「歙硯難求」之感嘆。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激硯的生產,使停產一百八十餘年的文房珍品-歙硯,終於大放異彩。 歙硯不僅以其石質堅潤、宜墨適用的藝術價值享譽古今文壇,而且以它造型優美、雕琢精細的傳統工藝特色蜚聲中外。歙石右天然生成的各種色彩和星暈紋理,大致分為眉織、羅紋、金星、銀星、金星等諸種。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傳統從全國來說,硯雕分微、粵、蘇三大流派。而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入微。這是硯雕工人在實踐中與微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磚雕工人長期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的結果。
一九七九年,歙縣工藝廠制硯達一萬一千五百多方,既暢銷國內,又遠涉重洋到達日本和東南亞各地,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珍品,許多國際鑒賞家爭相購藏。為此,中央輕工部於一九七九年底向歙縣工藝廠頒發了「優質產品證書」。這是我國硯雕工藝戰線上,最先獲得這項榮譽的單位。
[編輯本段]工藝特點
安徽歙硯歙石石質優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於發墨,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
歙硯的製作以雕刻藝術為中心,由選石、構思、定型、圖案設計、雕刻、打磨、配製硯盒等多道工序構成,按石材紋理分為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硯雕分徽、粵、蘇三大流派,而歙硯所屬的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入微。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不採用立體的鏤空雕,但由於受到磚雕的影響,之間也會出現深刀雕刻。歙硯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閣、人物等,手法比較細膩,層次分明,而硯池的開挖也能做到相互呼應,因而顯得十分協調。 宋代米芾之硯史里說:"歙石以羅紋無星者為上"。而清代唐秉鈞之古硯考卻說"以金星為貴",傳聞以北金星硯磨墨作書畫,不易被蟲蛀、發霉,可能因金星之色彩含硫磺的關系。其實,上等的硯石應有下列的特質:
▲觀硯:溫潤細膩,紋理清晰,完美無損,星暈明顯。
▲摸硯:如孩兒面,似美人膚,吹氣盈珠。
▲扣硯:玉德金聲,鏗鏘玲瓏。
▲用硯:石滑不澀,發墨益毫,儲墨不涸,久磨不損。
除了石材本身之特質外,創意、工藝是製造一方好硯最重要的。石塊的大小、色彩、紋飾都是天然的。創意者看到石塊後便用他的感覺,因材施藝,才能善用天然的紋理色彩來表達心中的感情、意境,達成天人合一的效果。創意者和雕刻者的關系,便如電影中的導演和演員,互相溝通、研究,更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雕刻家,因現今著名的硯雕家,各擅所長,各領風騷。
歡迎到不二硯齋來了解歙硯與徽墨歙硯的使用與保養
雖然毛筆已漸被鋼筆、原珠筆等所取代,但講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仍然是喜歡研墨揮毫的。歙硯大多發墨養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傷硯面。研墨時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輕轉,先慢後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後應用清水洗凈,以柔軟的海棉、軟布拭乾。不用時可用核桃油或潤發油(國外一般用嬰兒油)擦上,以保持光澤,然後放於木盒之中。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歙縣的曹階銘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編輯本段]歙硯雕刻家四大派
▲傳統文人派:胡震龍、胡笛、胡茄
胡氏為老一輩的硯雕家,其古典文學功底深厚,精於金石,且擅書畫,音律、戲劇無一不精,他的歙硯作品常融金、石、書、詩、畫於一體,是一代大家。可惜現在年事已高,近患中風,右手恐再難提刀。胡家長子胡茄,幼子胡笛均是胡派傳人,二子皆能承其衣缽,各有特色,胡笛更擅長浮雕,刀法細膩精奇。著名作品有《秋韻》、《漢簡》、《日月合壁》、《雙獅舞球》、《雙靈圖》等。
▲現代抽象派:方見塵
此派以方見塵為宗師,見塵為方氏硯雕世家之次子。曾任安徽省歙硯研究所所長,新安畫派研究會理事,人稱"徽州一怪"為人直率,瀟灑豪放,擅長硯雕,工書畫,其創作每多在情不自禁,靈感襲來之時速成。落刀揮毫,心領神會,舞之嘯之,如醉如痴,自號"怪人見塵"。其作品多富抽象現代感,亦喜保留石材天然之風韻:"不盡琢磨,半留本色"。著名作品有《天官賜福》、《芭蕉習書》、《達摩面壁》、《劍魂》、《睡美人》等。
▲徽雕精工寫實派:胡和春 程蘇祿
胡和春,擅長傳統鏤雕,具有濃厚的徽派特色。尤精以雕龍、虎、牛等,作品古樸,凝重大方,挫中藏巧。著名作品有《報春圖》、《五靈圖》等。
程蘇祿,追求一絲不苟的寫實效果,精工細作,形象逼真,構圖繁縟細致,是老工藝師中最見硬功夫者,可作紀實山水景觀。代表作有《太白問津硯》,《石淙名硯》
《黃海探奇》,《東坡夜遊硯》《蘭亭硯》《百螺硯》等
▲青年俊彥派:胡淼、張碩、潘小萌(女)等
胡淼、張碩、潘小萌(女)為新一代硯雕家之代表,集方、胡二家之所長,刀法利落,線條流暢,尤擅長於感情之演繹。他們的代表作品有《歸航》、《紅樓夢》、《東坡詞意》、《龍吟虎嘯》、《慈航普度》、《雙喬》等。
[編輯本段]歙硯的優劣鑒別
對於硯的優劣,由於人們喜好和側重點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但其實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仍是人們辨別硯優劣的共同標准。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質、工、品、銘、飾等五個方面來分析和研究。
1.質即硯材的質量。以歙硯來說,不管是哪一個品種,也不管出自什麼坑口,或者冠以什麼名稱,總體標准應該是:堅實細膩、溫潤如玉、容易發墨、不損筆鋒、不吸水、易洗滌、寒冬儲水不凍、盛夏儲水不腐。凡達到或者基本達到上述標準的硯石,即可認為是優質硯石,反之,就應屬劣質硯石。
2.工即硯的雕琢。佳石必欲良工,以此襯托則藝術品位更高,二者缺一,則終生遺憾。但是"工"的優劣不在於雕刻題材的選擇,也不在於雕刻風格的運用,而在於雕刻整體創作是否出新、結構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蓋是否巧妙、紋色借用是否得體,是否體現了率真自然但絕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氣。
3.品指硯的品相外形。硯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應以端正規矩、落落大方為好。因此,盡管歙硯的造型千姿百態,形狀各異,但一般來說,以長方、正方、圓形、橢圓形者為上,自然狀如某一物者(如瓜形硯、竹節硯)次之,畸形而毫無意義甚至有殘缺破損者為下。
4.銘指硯的製作者、收藏者在硯的有關合適部位的題詩吟詠或者作句留念。銘的價值除了要看製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詩句的意境優劣,還應看它的書寫雕刻水平的高下。名家的名詩名句加上名家的書寫雕刻,能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硯的身價。相反,銘若成為畫蛇添足的敗筆,則倒不如沒有的好。
5.飾指硯的裝飾,像硯匣錦套之類。雖然這些東西不屬於硯本身,而僅作為裝飾和養護之用,但反過來對硯的優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襯作用。真正的名硯,硯匣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簡陋的包裝裡面或者根本沒什麼包裝的硯,則很難談得上有什麼檔次。
[編輯本段]歙硯歷史上的名工、名硯
唐咸通年間(860—874),文學家李山甫贊歙硯詩曰:「追琢他山石,方圓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虛心。波浪因紋起,塵埃為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啻值千金。」記述了唐代歙硯波浪紋就已定名,由於石品名貴,雕工講究,才「何啻值千金」。梁開平二年(908),梁太祖朱溫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龍鱗月硯各一,歙產也」。刻工不詳。南唐時,歙硯雕刻以硯務官李少微著稱,其孫李明和著名硯工周全,相繼成為他的得力助手。李少微為後主李煜雕刻「硯山」歙硯一方,該硯奇峰聳立,山水相依,被李後主視為「至寶」。到宋時,該硯落到書畫家米芾手裡。米芾為其銘曰:「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後來,米芾用此硯換取了友人蘇仲恭的一片宅地。南唐後起的名硯工有:劉福成、周進成、周進昌、周小四、朱明、戴文忠、戴山、戴義成、方守忠、方慶子、胡嵩興等。現存南唐以前歙硯兩方,一方為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836—840)箕形歙硯,現藏於省博物館,該硯長20厘米,上寬11厘米,厚3.5厘米。另一方為五代時製作的抄手「風」字硯,現藏於本縣博物館。該硯長22.2厘米,寬15厘米,厚3.3厘米,重0.9公斤,外形同「風」字,硯堂前低後高,與硯池連成一坡度,背面為插手式,有細直眉紋。
歙硯 宋代,蘇軾有兩方名硯。一方為吳順義元年(921)處士汪少微題銘,銘曰「松操凝煙,楮英鋪雪,毫穎如飛,人間五絕」。另一方為李少微後裔所贈,色如碧玉,蘇自賦詩贊曰:「羅細無紋角浪平,半丸犀璧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蘇軾還有一方歙硯,銘曰:「東坡硯,龍尾石,開鵠卵,見蒼壁,與居士,同出入,更寒暑,無燥濕,今何者,獨先逸,同參寥,老空寂」。徐虞部有方龍尾石硯,請書法家蔡襄品第,蔡襄看後題詩贊曰: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現存宋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眉紋棗心硯和休寧縣博物館的銀色冰紋硯及黟縣博物館的抄手硯。冰紋硯長19.8厘米,厚4厘米,正視紋路為山巒起伏,側視則銀絲萬鏤,硯背鐫有隸體「歙石絕品」四字。抄手硯左側陰刻隸書「世路艱、人業異、與石交、不相棄」,右側陰刻篆書「結鄰」。現存元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太師少師硯」。宋、元兩代歙硯名工不詳。
明代,歙硯名工僅見清代康熙《徽州府志》記載的葉鑲。元末戰亂後,「硯琢者日拙,識硯材者尤鮮。葉鑲巧悟天授,制多獨創,精妙絕倫,諸工皆師其作」。《西清硯譜》中記載,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有一方仿漢瓦樣歙硯,長18.8厘米,寬10.9厘米,此硯後歸唐寅,清代又被皇家所藏。硯上有董其昌銘曰:「博以方,溫而粟,潤鴻藻,翼經術」;唐寅銘曰:「古瓦尚多炎漢制,墨光能射鬥牛寒」;乾隆帝銘曰:「歙之石,龍尾最,式蕭瓦,漢制派,董以畫名,唐以畫經……」。
現存明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冰紋銀光硯」、「白眉子硯」,休寧縣博物館的「蟬形三足硯」,徽州地區博物館的「蛙晰棲穴硯」、黟縣博物館的「三足圓形金星硯」。「蟬形三足硯」長34厘米,厚6.5厘米,墨池開在蟬頭部,池前部兩角外突作蟬眼,構思巧妙,造型生動有趣。「蛙晰棲穴硯」,長21.2厘米,寬14.2厘米,厚4.4厘米,間有闊眉紋,蛙、晰清晰可見,蛙借凹窪為棲地,兩晰沿池追逐嬉戲,造型簡朴,圖飾生氣盎然。
清代,歙丞、書法家高鳳翰酷愛歙硯,自選自雕,右手殘廢了,改用左手雕,成了著名硯刻家。他藏硯一千多方,著有《硯譜》二卷120式,均為清代名硯的佼佼者。現存清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廟前青硯、松皮硯、原生物化石硯和藻類、羊齒蕨類化石硯等。
建國後,自1964年恢復歙硯生產以來,硯雕工藝人才輩出,名硯層出不窮。著名硯刻家及其代表作簡介如下:
汪律森,祖籍江西婺源,曾祖父汪桂亮、祖父汪培玉都是硯雕名工。善制仿古硯,刀法流暢,線條洗煉准確,不留刀痕。代表作有「歷代硯式」、仿古鼎式硯」等。
胡震龍,工詩詞、書畫,善磚雕、硯雕。構圖古雅、渾厚,硯刻技藝精湛,刀法蒼勁有力,錯落有致,具徽派特色。代表作有「阿房宮賦硯」、「琵琶行硯」、「豐樂亭記硯」等。
方建成(又名方見塵),其硯雕作品拙中藏巧,追求意境,構圖巧妙。往往不盡雕琢,半留本色,保持天然風韻,形成了浪漫、豪放、灑脫的獨特風格。代表作有「嫦娥奔月」、「雲水拱月」、「黃山圖巨硯」等。「嫦娥奔月硯」巧妙地利用硯石上雲霧金星的紋飾,再現了嫦娥駕著祥雲奔向月宮時,仍依依不捨地回首盼顧人間,將嫦娥刻畫得維妙維肖。「黃山圖巨硯」長100厘米,闊85厘米,重120公斤,上雕黃山全圖。
葉善祝,師承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硯刻家張景安,其硯作刀法細膩,線條酣暢,構圖新穎。代表作有「司書硯」、「荷葉硯」等。
胡冬春,作品以精細見長,風格古樸典雅,具濃厚的徽派特色。代表作有「蘭亭硯」、「長崗硯中之精品——歙硯虎嘯圖」、「荷葉君子硯」等。
胡和春,其作品有濃厚的徽派特色,以精細見長,刀法細膩、流暢,構圖古樸雅典、錯落有致,擅雕龍鳳。代表作有「九龍戲水金星觀」、「神龍神虎硯」等。
汪啟渭,精於石雕、牙雕、木雕,硯雕技法集「三雕」於一體,融會貫通,愛制寫生作,刀法精細,構圖新穎,匠心獨具。代表作有「青蛙戲水」、「雨打芭蕉」等。
姚傳祿,安徽霍丘縣人,有扎實的傳統硯雕技法,且富於創新。他的作品「九龍朝陽硯」、「壁立萬仞」、「攬月」、「東坡泛舟」、「荷塘秋趣」等曾在安徽畫廊展出。其代表作「九龍朝陽硯」長60厘米,寬40厘米,厚5厘米,重25公斤。整整耗時一年才製作完成。該硯九條蛟龍盤踞硯之四周,龍首昂翹,體顯三截,龍鱗圓渾,龍身凸起,風卷雲舒,硯堂有如一輪朝陽冉冉升起,與騰龍和祥雲交相輝映,呈群龍拱日天成之態。
[編輯本段]歙硯硯石產地-龍尾山簡介
婺源的龍尾山,在現今的江西省婺源縣溪頭鄉境內,這里是龍尾硯(歙硯)的產地,風景秀美.早在一千多年前,這里就有人採石制硯。宋朝,龍尾硯的製作進入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欣逢盛世,如今的龍尾制硯人,早以不滿足躬耕於硯齋,利用互連網宣傳歙硯.讓歙硯走向全國,甚至飄洋過海.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

硯山村橋頭坑

硯山村橋頭坑位於武溪旁.是2002年馬路加寬時,被當地百姓發現的坑口.發現時,坑口有古人已經開采過的痕跡,但未見有記載。因坑口旁邊有座橋(到硯山必需經過此橋),所以大家叫它橋頭坑.該坑最具代表的就是羅紋(此羅紋旋轉到一定角度看時有的象雨點一樣的黑點).還有少量的金星,金暈,眉子.好的橋頭坑石質也非常細潤.常有人誤作老坑羅紋。
現在景(德鎮)婺(源)黃(山)高速公路的遂道口剛好從坑口的上方經過,當時人們曾猜想肯定會有大批的石料涌現,現在遂道已經貫通,卻也無一可用石材發現.而離坑口50米的地方高架橋的橋墩挖下20米深也未發現可用石材.即使原來的坑口位置有石材以後也是很難開採的(高速路基下不能動土).也就是說,橋頭坑石一般不會再開采了。

芙蓉溪里的子石

子石,也有人稱仔石,也就是卵石。這些子石是古時山石自然崩塌或古人採石時硯石滾落到溪中經水流、石塊千年碰撞、磨擦、浸泡,去粗存精留下來的硯石精華,一般子石外表有特有的珍珠光澤,磨開石皮,可見硯石成半透明狀,石聲一般呈木聲,好的子石,具備了優質硯石的所有特徵,子石價高,不光是極難得.還因石頭來之不易。[4]

Ⅶ 硯台的硯最早在哪部古籍或者詩詞中使用過

《康熙字典》

《午集下》《石字部》·硯
《唐韻》吾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倪甸切音。《釋名》硯,硏也,硏墨使和濡也。《說文》石滑也。《長箋》滑訓利,利猶厲也,與硏摩同義。《文房四譜》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篆,曰帝鴻氏之硯。《周武王·硯銘》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污白。又姓。《元文類》國子監司業硯彌堅。又《字匯補》古典切,音蹇。濡石也。《正字通》說文硏硯音義俱分,今俗合為一。[2]

硯,俗稱硯台,是漢族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漢代時硯已流行,宋代則已普遍使用,明、清兩代品種繁多,出現了被人們稱為「四大名硯」的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古代漢族文人對硯十分重視,不僅終日相隨,而且死後還用之殉葬。
硯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 硯用於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筆。因為磨墨,所以有一塊平坦的地方;因為盛墨汁,所以有一個凹陷。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最常見的硯台的製作材料是石材,有來自廣東端溪的端硯,來自安徽歙縣的歙硯,來自甘肅南部的洮硯,來自河南洛陽的澄泥硯等等,這四種硯台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端硯又稱作端溪石硯,位列四大名硯之首。另有「南端北易」之說,「易」指河北易水硯。 歙硯(王耀作品)此外唐開始使用銅雀台遺跡上的磚所做磚硯流行一時。
蘇軾藏有唐代許敬宗硯,在黃州沙湖民家時得呂道人沉泥硯,蘇軾說:「硯之美,止於滑而發墨,其他皆餘事也。」紹聖二年(1095年),蘇軾寫信給黃庭堅:「或謂居士:『吾當往端溪,可為公購硯。』居士曰:『吾兩手,其一解寫字,而有三硯,何以多為?』」蘇軾有詩紀念亡友石昌言:「非人磨墨墨磨人!」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台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北宋末何蘧《春渚紀聞》記載宋徽宗召米芾寫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硯,一寫完字,就抱上硯台跪請曰:「此硯經臣濡染,不可復以進御,取進止。」讓皇帝把硯台賜給他,皇帝答應他,米芾舞蹈以謝,又恐皇上後悔,便急著把硯台抱回,連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嘆氣說:「顛名不虛得也。」
明末呂留良有嗜硯之癖,自言「予幼嗜硯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黃宗羲曾贈給他一方八角硯,這硯台是梅朗中從傳教士手中得到的龍尾硯。康熙時林佶、余甸皆嗜硯,余甸題有〈中洞活眼硯銘〉:「莫精於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於眸子,然者曉星之當空。」。
明清時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硯,所謂的燕子石其實是寒武紀時期的三葉蟲化石,風韻別致,且易於發墨,深為書家所珍愛。王漁洋《池北偶談》載:「鄒平張尚書崇禎間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濱,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硯。」張延登死後,其硯落入浙撫張勄手中。孔尚任對多蝠硯詠贊不絕:「張家兩中丞,得失如輪轉;一硯供二賢,前後荷殊眷」。
台灣濁水溪所產之「螺溪石」,經琢磨而成的硯,稱「螺溪硯」,由於色澤雅美,發墨佳良,而且嚴冬不凍,貯水不幹,亦為稀世之寶。
編輯本段
歷史

硯硯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始以粗見雛形。剛開始時以筆直接蘸石墨寫字,後來因為不方便,無法寫大字,人類便想到了可先在堅硬東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磚、銅、鐵等。殷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遂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現在經歷多代考驗仍以石質為最佳。可以作硯的石頭極多,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種石頭。產石之處,必然有石工,所以產硯的地方遍布全國各地。
七十年代末,在陝西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一套繪畫工具,其中有石硯、研棒及硯蓋,距今約7000年左右。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戰國墨硯,是用鵝卵石打磨製成。不過,那時的墨為天然礦石,因而硯還需用研棒輔助,才能將墨磨至細。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需再藉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我國傳統有四大硯,即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著名的有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端硯產於廣東端州(肇慶市)東郊端溪,唐代就極出名,李賀有詩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岩石來制硯。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石質細膩、堅實、幼嫩、滋潤,捫之若嬰兒之膚,。溫潤如玉,磨之無聲,發墨光潤。石上且有鴝鵒眼等自然紋理,歙硯產於徽州,徽州是府治,歙縣是縣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硯與徽墨乃是「文房四寶」中同產一地的姐妹。歙硯的特點,據《洞天清祿集》說:「細潤如玉,發墨如飢油,並無聲,久用不退鋒。或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雲月異象。」端硯資源缺乏,名貴者已不多;歙縣地處黃山之陽,取材廣泛,近年仍有鏤刻工極細之藝術大硯出產。洮河硯之石材產於甘肅臨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極難。澄泥硯產於山西絳州,不是石硯,而是用絹袋沉到汾河裡,一年後取出,袋裡裝滿細泥沙,用來制硯。另有魯硯,產於山東;盤谷硯,產於河南;羅紋硯,產於江西。一般說,凡石質細密,能保持濕潤,磨墨無聲,發墨光潤的,都是較好的硯台。種類
硯,按材質來分,可有石類、陶瓦類、金屬類、漆砂類等,而硯的主要材質是各種硯石。硯石一般以產地命名,我國出產有200多種硯石,其中最的當屬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河硯、紅絲硯(另一說法為澄泥硯)。

Ⅷ 硯石刻硯在我國歷史上是怎樣發展的

硯石刻硯,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宋硯的製作在唐硯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宋代制硯普遍使用硯石,如廣東的端硯:端硯的硯石石質優良,細膩、滋潤。在唐代端硯已受到書畫家的喜愛,宋代的製作更加普遍。歙硯產於安徽歙縣,

Ⅸ 這個是不是宋代端硯價值多少

雖然只通過圖片不能准確斷代,但是從硯型上和雕刻紋飾上,以及硯台的岩石上,應該是老東西,

硯型是門字硯和紋飾,都符合古硯風格,硯台應該是一方老坑,1.呈現藍紫色,並且伴有石英斑,這都是老坑的特點。

Ⅹ 宋代硯業有著怎樣的發展

宋代是硯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宋代有重文輕武的風尚,士大夫的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人們對硯的需求大大增加,不僅僅停留在實用上,而且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博物館宋代硯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美孚 瀏覽:976
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743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台帳 瀏覽:775
徵信報告多長時間有效期 瀏覽:387
日立挖掘機看年限 瀏覽:926
馬鞍山彪哥 瀏覽:83
雪花錢包投訴 瀏覽:956
系統平台使用權授權合同 瀏覽:75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
經濟糾紛起訴狀ppt 瀏覽:235
馬鞍山有絲足的嗎 瀏覽:24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瀏覽:520
彩電的折舊年限 瀏覽:102
無損檢測證書 瀏覽:825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