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公共行政服的內容是什麼2.都有哪些形式3.公共行政服務=公共行政嗎
同學你在考公務員中的綜合管理吧。復友公務員竭誠為您服務:
1.公共行政服務簡稱叫公共服務。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基礎性公共服務;第二,經濟性公共服務;第三,社會性公共服務;第四,公共安全服務。
2.基礎性公共服務的表現形式如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等。經濟性公共服務的表現形式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社會性公共服務的表現形式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福利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的表現形式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
3.公共行政服務<公共行政。公共服務屬於公共行政對象的范疇。復友公務員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貳』 請問人民政府行政服務中心和公共服務行政中心是不是同一個機構
行政服務中心是可以辦理各種大的證件的地方,如房產證等等,便民服務中心是辦理一些小的證件!
『叄』 服務行政和管理行政的根本區別.
公共性
1、行政管理的權力基礎是公共權力
2、行政管理的基本職能主要是管理社會公共事務
3、行政管理的宗旨是為了公共利益服務
4、行政管理必須承擔社會公共責任
5、行政管理必須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
1、公共管理學,是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群體系。
2、行政管理學又稱行政學,也稱公共行政學或公共管理學。它是一門研究政府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規律的科學,是國家公務員和其他公共部門工作人員必備的知識。
二、行政管理與公共管理的區別
A.公共管理學的研究領域包括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及其研究規律問題,還應包括第三部門的管理及其規律性問題,行政管理的研究領域包括政府組織的管理機器規律,前者范圍明顯大於後者。
B. 公共管理學的援救對象是全部公共部門所工友的管理方式和規律。而行政管理學研究對象僅是政府組織所持有的管理方式和規律。
C.公共管理學所關注的是公共部門如何提高效率的利用現有公共資源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公共管理學更強調公共部門的自身的管理,而行政管理學更強帶哦公共部門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
D.公共管理更強調責任及其義務,是為了公眾提供公共物品,而行政管理側重於組織的管理體系和政策的結果。
E.行政管理由於其主題是政府,往往束縛於政府體制和意識形態,缺乏變通性和自主性,而公共管理由於其主體的廣泛性以及研究客體的普遍性,能有更高的創新思維和變通能力。
F.公共管理強調了「公共性」,即側重於管理的公共意義曾面的研究,突出了公共管理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而行政管理由於其行政主體的唯一性決定了其研究的范圍,只能對主體負責。
G.公共管理體現了公民的參與性,監督意識,更好的反映出公共管理學研究所服務的對象及其目的。而行政管理學體現不出其目的,只能體現出其手段和技術層面。
H.二者在適用的法律上的區別在於,行政管理側重於《行政法》等的法律規范和監督,而公共管理則在適用於普適法律的前提下,權衡於社會輿論及公民監督。
I. 公共管理的績效評估側重於效率及受益的群體;行政管理強調行政的結果公平及規范社會的作用。
『肆』 公共行政的特點是什麼
公共行政的特點:政治性、階級性、權威性、普遍性、目標取向、穩定性、變動性、預見性。公共行政功能:管制功能、引導功能、調控功能、分配功能。
公共行政管理是指政府特別是執行機關為公眾提高服務的活動,行政官員或行政人員在這種活動中主要是執行由別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關注的焦點是過程。
程序以及將政策轉變為實際的行動,並以內部定向關心機構和人員以及辦公室的管理。盡管管理也包含行政的許多內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標以及管理者為取得結果負責的內涵。
(4)公共行政屬於服務行政擴展閱讀:
行政職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從政府職責的領域看,有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社會職能等;從政府職責所起作用的屬性看,有保衛功能、扶持功能、管理功能、服務功能等。也有學者從職能結構的角度,將政府職能區分為政治統治、社會管理、社會服務和社會平衡四大職能。
從管理過程的角度看,政府管理的不同類型的公共事務又有管理功能的相似性,如決策性功能、執行性功能、控制性功能、輔助性功能等。在這里,我們主要從前兩個角度加以考察,這樣能夠更好地理解政府扮演的社會角色。
『伍』 公共服務行業的公共服務與公共行政
公共服抄務與公共行政
公共服務襲不同於公共行政。公共服務是有國家行為介入的一種服務活動,而公共行政則是以國家行政部門即政府為主體的一種權力運作。公共服務可以使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如教育和醫療保健。公共行政則是規范公民開展社會活動的行為以及公民的其他間接需求。公共服務可以由公民根據個人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選擇,公共行政則要求公民必須接受。公共服務涉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公共行政則是自上而下的等級式體制。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政府則是專門的公共行政機構。
『陸』 行政審批與公共服務的區別
行政審批是指行政機關(包括有行政審批權的其他組織)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版其他組織提出的權申請,經過依法審查,採取「批准」、「同意」、「年檢」發放證照等方式,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認可其資格資質、確認特定民事關系或者特定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行為。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行政審批與公共服務的區別:
1、服務對象不同。行政審批的對象是申請者,指具體的個人;公共服務的對象是人民大眾,是群體。
2、服務的性質不同。行政審批是被動服務;公共服務是主動服務。
『柒』 公共行政職能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長期過程,轉變政府職能是貫穿這一過程的重要課題。政府職能轉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責、作用、功能的轉換與發展變化。包括管理職權、職責的改變(對哪些事務負有行政管理權責,管什麼,管多寬,管到什麼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轉換,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轉變等。十六大報告指出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機構需按這個總要求轉變職能。
一、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
一個機構龐大、人員臃腫的政府,不僅會加重財政負擔,增加政府成本,而且導致效率低下,遠遠適應不了行政管理現代化的要求。經濟想要加速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
建設廉潔政府,就要充分認識政府在反腐敗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搞好自身的廉政建設,真正樹立起廉潔行政的形象。要在制約行政權力上下工夫,建立起有效的廉政制約機制。在公務員收入相對不高,而又面臨市場經濟種種利益誘惑、物價頻頻升高的情況下,要從制度和配套措施上形成保障公務員廉潔行政的機制。同時,必須保證每一個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都要廣泛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督,特別是來自人民群眾的輿論和批評監督。建設高效政府,首要的就是精簡機構,建設精乾的強有力的政府系統,進行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使人才脫穎而出; 要下放權力,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的關系,既要加強宏觀調控,維護中央的權威,又要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建設高效政府的另一方面就是杜絕官僚作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同時還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盡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根本上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體現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強化市場監督職能
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對市場秩序的規范和監管還十分薄弱,規范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壟斷嚴重,加上執法不嚴,管理鬆懈,紀律鬆弛,甚至有法不依,違法不究,致使市場秩序比較混亂。突出表現為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偷稅、逃稅、騙稅、走私等,建築領域弄虛作假、工程質量低劣等問題嚴重。
為此,必須建立現代市場監管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建立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新秩序。首先,要加快有關市場規范的法律法規建設,比如盡快出台反壟斷法,採取法律手段打破行政壟斷,防止企業相互勾結,形成價格聯盟,損害消費者利益;其次,要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嚴格執法,從嚴治政,採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打擊各種違法亂紀、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再次,在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行業與政府維持公平市場秩序密切相關,在實施政企分開改革的同時,要建立獨立的監管委員會,將政府決策職能與監管職能分開,以加強對權力的監督。
三、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市場經濟中,政府職責之一是宏觀調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政府「越位」的現象普遍存在,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管得過多過細。特別是不合理、低效率的項目審批制度,已成為影響我國投資環境、影響企業競爭能力的嚴重問題。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勢在必行,只有擺脫了大量微觀審批事項的政府,才能夠研究超前性、深層次的戰略性重大問題,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觀調控。
加快審批制度的改革,一要搞好行政審批項目的審核和處理工作,減少政府審批事項和審批范圍;二要縮短審批環節和審批周期;三要公開審批標准,規范審批程序;四要明確審批責任,健全監督機制,對審批行為進行必要的監督;五要改革審批部門普遍存在著的重審批、輕監管,重權力、輕責任現象。
四、轉變政府管理方式,實現微觀管理向宏觀調控的轉變
微觀管理,指政府站在出資者立場上,依靠行政命令、參與企業治理結構或直接介入市場的方式,對微觀經濟主體實施的一種直接管理,主要指國家和地方政府機構對公有制企業的直接管理活動。宏觀調控,指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對宏觀經濟運作所進行的「控制」或「調節」,它是政府通過調整其所掌握的某些經濟變數(如財政支出、貨幣供給),來影響市場經濟中各種變數的取值,從而影響私人經濟部門行為的政策過程。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政府壟斷一切,宏觀、微觀一把抓的弊病暴露得更加充分。今後,政府應該減少對經濟主體的直接管理,更多地運用間接調控手段,以更靈活多樣、更講究效益的方式進行宏觀調控。凡是企業和個人能夠做好的事情,政府就不插手,凡是市場能夠優化資源配置的領域,政府盡力為其創造有利條件。即使在「市場失靈」領域,也要考慮是否需要政府發揮作用,政府發揮作用是否有效,是否有更好的辦法。只有在不僅需要而且能夠做好時,政府才進行干預。
五、切實轉變政府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轉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做到嚴格依法行政。根據世貿組織要求,政府要保證法律法規在全國的統一實施,有比較完善的依法行政體制,政府行政過程應當是透明的、可預見的、公開的。各級政府部門應當摒棄陳舊的管理方式,嚴格依法行政,由權力行政轉向規則行政,從隨意裁決轉向依法辦事。其次,要公開。透明度原則是世貿組織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改進政府管理方式的一個基本方法。各級政府在管理過程中應盡量做到決策公開、過程公開。再次,要推行管理信息化。盡快實現政府管理信息化,不僅有利於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強政府各級機關及各級部門間的信息溝通,也有利於政府與內外商人之間的聯系和方便商人們辦事,使行政管理更准確、快捷地實現互動。
六、加強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管理職能(社會管理職能)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人口、資源、環境工作,不僅要把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結合起來考慮,而且要更多地考慮國際因素。加入世貿組織,既為我們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對我們提高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此,必須加強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強化國土資源管理與合理利用,建立政府管理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資源優化配置新機制,全面加快資源調查、規劃和管理,不斷提高對資源的保護,深化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國土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做到產權明晰、規則完善、調控有力、運行規范,依法保護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把國土資源的管理、利用與開發納入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的軌道;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加強水利建設和對水資源的管理。
七、加強公共服務,建設服務型的政府
建立服務型政府就是要確立服務理念,樹立服務意識,當好人民公僕。新形勢下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能,是為企業發展和各類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環境。政府應通過發揮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職能,為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通過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為企業及人民群眾幹事創業提供優質到位的服務;通過不斷完善硬環境、優化軟環境,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氛圍,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繼續推進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機構改革必須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基礎,與政府職能轉變同步進行。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行政機構改革,至今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但轉變政府職能仍然是一個努力的目標,具有長期性和漸進性,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它。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許多領域要同國際接軌,要按國際慣例辦事,政府行使其職能(尤其是經濟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必須相應地不斷做出新的調整。我們既要有長遠規劃,又要有近期目標,循序漸進,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2]桂世鏞等,鄧小平行政理論與我國政府機構改革[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1998.
[3]韓繼志,政府機構改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夏海,中國政府架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5]郭濟,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的重要舉措[J].中國行政管理,2001,(1)。
『捌』 簡述社會行政與公共行政的聯系與區別,詳細點
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互動關系;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關系是對立統一關系,即既有差;一、統一性;(一)、公共管理理論是在公共行政理論基礎上的發展;自威爾遜以來,公共行政一直是政府公共部門管理的主;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上可以看出,公共管理是在公共行政;(二)、兩者隸屬於同一理論框架;在廣義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是相等的,都可以;在狹義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被用來指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互動關系
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關系是對立統一關系, 即既有差別性又有統一性。
一、統一性
(一)、公共管理理論是在公共行政理論基礎上的發展和超越
自威爾遜以來, 公共行政一直是政府公共部門管理的主要理論。在其一百多年歷史中, 經歷了從傳統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的形式變革,公共管理學是70 年代末期以後因為受到公共政策學科範式和工商管理學科範式的影響而在原新公共行政學的基礎上形成的。
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上可以看出,公共管理是在公共行政的發展中成長起來的。公共管理是對公共行政的繼承和揚棄, 是對公共行政的延續和發展。
(二)、兩者隸屬於同一理論框架
在廣義上,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是相等的, 都可以理解為公共部門對公共事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主要是包括政府公共管理)。也就是說, 二者的外延是一致的。
在狹義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被用來指公共部門管理的兩種不同模式。一方面, 理論界傾向於把公共行政看成是政府為主體的管理活動, 在國內也被稱為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滿足公眾的利益需求, 對涉及公眾利益的各種社會事務所實施的有效管理。它強調的是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而弱化了政府的政治統治職能。
二、差別性
(一)學科設置: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高等教育專業目錄中,在管理科學門類中,把公共管理定為一級學科,行政管理被定為公共管理學科之下的二級學科,與行政管理相並列的是教育經濟與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勞動和社會保障管理。這是從公共管理的領域劃分出的二級學科。
(二)內涵區分:
公共行政的內涵與公共管理的內涵學界存有較多爭議和分歧,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觀點:
1、公共管理基本等同於公共行政
一種觀點是認為二者內涵是同一的。西方堅持傳統範式的學者認為公共管理完全等同於公共行政,代表人物就是羅森布盧姆。
從廣義上看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兩者是相等的,都可以理解為公共部門對公共事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在狹義上可被用來指公共部門管理的兩種模式。
其三是將公共管理視為與公共行政相競爭的新範式和新途徑。主要是以波茲曼和斯特勞斯曼、雷尼、休斯為重要代表人物。
一種觀點認為二者區別不大,是同一學科的不同名稱。
2、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公共管理不同於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包含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的外延大於公共管理。認為公共管理只是公共行政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分支,甚至是一種技術。把公共管理當作公共行政的一個分支,是專門研究行政管理方法、技術和技巧的這一部分。主要是以奧特、海德和沙夫利茲為代表。更有甚者,如格雷姆和海斯,他們將公共管理視為公共行政下的一個較低層次的技術性領域。
(2)公共管理包含公共行政。有學者認為,可以把公共行政看作為公共管理的一種範式,公共管理是對公共行政的超越徑和新範式,公共管理被認為是代表了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的發展方向。還有學者認為,可以把公共行政視為公共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
(三)主客體區分
1、主體區分:公共管理的主題成仙多元性,涵蓋政府、非政府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公共行政的主題是政府及少數其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主要依靠政府為代表的法定權利機構(一般不包括立法機構和司法機構)
2、客體區分:公共管理側重於社會性,注重公共服務的提供、公眾的參與城度,行政事務的透明化及社會責任和義務的履行,充分體現了課題的社會性內涵。而公共行政側重於公共性,注重公共權力的執行和公共利益的維護,體現工具性,權威性,規范性等特性。
公共管理的客體拓展,包括:以公共利益,公共服務為導向的社會公共事務,公共資源(公共設施,產品)等,公共行政的學科前沿以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為導向,其客體多樣,更大程度上是基於鞏固整治統治的政策執行。
(四)內在區分
1、特徵區分。
公共管理的特性:專業性更強,重視專業化管理,注重績效評估體系的科學化,完善化建設,積極引入認識彈性機制和業務競爭機制,強調公平與效率的統籌兼顧,側重顧客導向,構建順暢的溝通反饋機制,意為人民服務為要旨,對結果予以關注和實現;強調走向市場,具有顯著的管理主義色彩。
公共行政的特性:公共性是核心要素,旨在保持公眾權利形式的合法性及公眾利益最大化。政治性、權威性、層次性突出,管理的體制及模式固化、剛性規范引導特色,管理的程序經過規范性界定,管理的許可權和內容受法律約束和保護,責任原則鮮明,作為公民權利運行的授權人的公共行政主體受到內外部的廣泛監督,政府的行為必須對社會大眾負責,
2、管理目標區分
公共行政是一種「內部取向」,「重視機構、過程和程序的管理」,公共管理是「外部取向」,公共管理重視項目、結果和績效的管理。
3、管理體制和運作模式區分
公共行政重視計劃,組織,知道,協調、報告等基本技能的運用,強調執行規范和「政策科學化」;公共管理關注那些可以用來將思想和政策轉變為行動的管理工具,旨在將更多的企業管理思想納入到公共管理過程中來,側重強調「管理市場化」。
(五)公共行政學與公共管理學
公共行政學主要研究國家行政系統內部的運行過程及其規律,其目的是為提高行政效率提供理論指導。公共管理學則主要研究公共組織如何通過有序的活動去管理公共事務,其側重點在於對公共組織外部管理活動的研究。
從研究范圍上看,公共管理學主要研究公共管理環境、公共事務、公共權力、公共利益、公共組織、公共組織與社會、公共組織與市場、公共管理體制、公共政策與執行、公共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公共管理績效評估、公共管理責任、公共管理倫理、公共管理法制、公共管理變革等。
『玖』 公共行政的功能
公共產品是和私人產品相對而言的,是指產品和勞動的利益由社會成員共同享有。它與私人產品能夠加以分割並且提供給不同的個人是根本不同的。公共產品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基本特徵。
公共產品的范圍十分廣泛,從政治、法律、國防、治安、政府行政管理、大中型水利設施,到城市規劃、公共道路、環境治理、環境衛生、防病防疫、天氣預報、科學研究以及鐵路、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廣播、電視、教育以及抗旱、防洪等,都屬於公共產品的范圍。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基本方式是服務,無論是公安、法律、政府行政管理,還是教育、衛生等都是服務。 政府發揮著為社會和市場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的作用。管制意味著政府以法律方式對社會發展和市場運行進行規范。管制可以是經濟方面也可以是社會方面的。
市場的局限性和市場失靈使得政府管製成為必要。政府針對市場失靈的現象,設計出相應的制度來約束和規范經濟主體的行為,以保證整個社會經濟規范有序的運行。這些管制內容主要包括:(1)公益事業政策方面的管制;(2)保護消費者權益、信息公開、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管制;(3)針對外部不經濟問題的管制;(4)針對非價值物品的管制;(5)財稅、金融政策方面的管制;(6)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管制;(7)民商法及反不正當競爭法方面的管制;(8)產業政策和振興科技政策方面的管制;(9)保護環境、土地及自然資源、勞動保護等方面的管制。 (一)西方的公共行政理論
1.古典學派,也稱程序學派和制度學派
古典學派有三位重要的代表人物。首先被稱為程序學派創始人的法國人亨利.法約爾。他的貢獻在於首先提出了管理有五大功能,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其次,他提出了著名的14項管理原則。再者,他提出了著名的「法約爾跳板」原理。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是古典學派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官僚制度的特徵,並分析它在西歐工業社會中的作用。
第三位代表人物是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泰勒。他的科學管理思想及管理主義對管理理論與實踐產生的影響是首屈一指的。
2.行為學派
該學派經歷了一個從「人際關系」到人類行為科學的發展過程。
3.決策學派
西蒙在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行政行為:行政組織中決策程序的研究》一書開創了對決策的研究。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
另一個有影響的決策理論是林德布羅姆的漸進決策理論。
4.系統學派
切斯特巴.納德是第一個把組織看作是一個社會系統的理論家。
5.經濟學的貢獻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經濟學中的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制度經濟理論對西方的公共行政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西方一些主要國家尤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一以新公共管理名義出現的公共行政改革,有以下幾方面特徵:(1)將注意力集中於取得結果和管理者的個人責任;(2)以市場運作方式消解官僚組織的弊端;(3)引入私人部門的管理方法;(4)政府的某些功能通過市場的測試而承包出去;(5)把公眾視為公共管理機構的客戶;(6)在資源使用中強調削減直接成本;(7)在公共部門中引入更多的競爭。 (二)轉型時期的中國行政
中國公共行政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經歷了一個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過程,轉變的基礎是經濟體制從原來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一轉變導致了許多方面的變化。首先是政府與人民關系的變化。其次是政府職能和角色的變化。最後是政府觀念的變化。在整個轉型時期,中國的公共行政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1.政府定位問題
政府的定位問題涉及它扮演的角色及其運作方式。
2.政府官員問題
官員的問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中國政府的命運。
3.制度建設和創新問題
制度建設和創新在組織結構、領導體制、運作程序和非人格管理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4.依法行政問題
轉型時期中國公共管理如何在運作中擺脫人格化管理,仍然是法制建設面臨的一個問題。
5.觀念更新問題
市場體制的確立以及世界范圍內一種新的經濟社會形態的出現,要求中國的公共行政有一種全新的思維,這首先要求進行觀念的更新。其次要有世界眼光。 (三)知識經濟社會與公共行政
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使公共行政呈現如下的變化:
1.從等級行政向網路行政的發展。網路行政首先使得命令、指示、信息等不必完全通過等級進行傳遞,網路的傳遞方式既迅速且面廣。其次,網路行政的公開度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2.從精英行政向大眾自治發展。精英的「黑箱式」操作將逐漸為公眾參與的運作所取代,這是一個社會最終走向民主的必然要求。
3.從官僚式行政向企業式運作的發展。
公共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