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統籌城鄉就業加強公共服務

統籌城鄉就業加強公共服務

發布時間:2021-04-11 01:12:51

Ⅰ 遲福林關於《強化農村公共服務與統籌城鄉發展》講話的英文翻譯

Our country is from the preliminary well-off to the round off transition, whether it is the development or the reform, is in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new" in where I believe tha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flect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entry into the new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the city. Starting from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hange the 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mak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share the fruit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important to set up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system reform and system innovation foundation.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e rural reform should solve the system secur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governance.
First, expand the scope of public services to cover the countryside, narrowing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hina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ow to ease and gra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a major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At present, 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are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the important factor is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is not in place and the distribution is unreasonable. For example, these years of ecation and medical costs rose too fast, much higher than the growth rate of low-income families can control the growth rate, and become a major factor in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ome scholars have estimated that in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the ecational factor is about 20%. Therefore, in the next few years to provide effective public services to focus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edistribution, to ease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mbalance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that farmers, especially for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rural poverty population, and thus lead to some difficulties of the masses to subsistence and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s very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safeguard. At present,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income, but also reflected in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public health, compulsory ecation, the minimum protection and other basic public procts. 2004, China's nominal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3.2:1, if the compulsory ecation, basic medical and other social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some scholars have estimated the actual income gap has reached 5~ times. According to this analysis, the public service factor in the urban and rural real income gap in the ratio of about 30%~40%.
We should fully estimate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to ease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the gap between small and rural economy, it is important to gra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enjoy the public services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herefore,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rough for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to provide basic and secure public proct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us to explore a new approach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Recent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rural areas, an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s to rural areas. In the future, to do new ecation, health, culture and other business expenses are mainly used in rural areas of basic construction funds are mainly used in rural area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land use for rural.
How to configure the state financial resource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me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focus of improving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hina's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relatively backward, moderate to speed up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is necessary, but from the real needs of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of the next few years the focus of n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hould be put on the supply of basic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Two,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From the national situ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new stag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At present, the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s faced with two major contradi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i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with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s the majority of members of the social public demand overall rapid growth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public service is not in place, the shortage of public goods. In the face of the first contradiction, it should tak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the face of the second contradiction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ople-oriented requirements, to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is will not only have a major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but also make the reform more extensive social support. To break the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system structure to effective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s very important. "Fifteen" period, our country has realized the unific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tax system, this is a historic breakthrough. "Five eleven" period, if we ca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there is substantial progress, will be a majo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How to estimat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chang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system?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serious lack of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has bec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hindered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urban and rural partition.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is difficult to break through, exacerbated the pattern of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system, in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fair and equitable, and thus lead to many new social contradictions.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al system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migrant workers are not covered by the city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range, their basic needs in terms of social security, employment, compulsory ecation, public health and other is ignoring the city. This kind of situation,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rural areas, and thus i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abolition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eliminate the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discrimination.

Ⅱ 新形勢下如何搞好公共就業服務工作

龐長勝(博興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山東濱州256500) 一、公共就業服務的內涵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概念、任務 國際勞工組織在《就業服務公約》中規定:「各國應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公共的、無償的職業介紹體系」。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工作,是促進就業、調節人力資源市場和維護就業公平的有效措施,也是政府實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職責。公共就業服務就是「由政府出資,向勞動者提供的公益性就業服務」。公共就業服務既作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領域,也成為政府實施政策和社會化管理的窗口和工作平台,主要承擔五項任務:一是對城鄉所有勞動者提供基本、均等的就業服務;二是對就業困難群體提供援助性就業服務;三是對不同時期重點群體提供專門的就業服務;四是對用人單位用人提供通用性服務;五是承擔就業和人才政策的具體實施,對就業與失業進行社會化管理,受政府部門委託,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提供基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務代理服務等。 (二)社會作用 公共就業服務工作在緩解社會壓力、落實就業和人才政策、幫助城鄉勞動者就業再就業、推動各類人才流動開發和配置「踐行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方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總之,公共就業服務的地位作用根源於公眾的需求,其第一要務就是在市場化的就業格局中滿足公眾的需求,即提供廣泛、及時、可靠的信息並通過多種形式使供求實現對接。當然,隨著就業格局的變化、就業形態多樣化的延伸,公眾需的范圍也開始擴展到創業服務、培訓服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代理服務等公共就業服務的新領域。 (三)存在問題 當前,公共就業服務面臨的問題很多,既有原來管理體制分割、職能不明等問題,也有工作經費沒有得到有效保障、服務手段落後、人員隊伍建設不足等問題,還有服務功能不強、質量不高、效率低下等問題。核心是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的問題。人民群眾希望得到高質量、高效率的公共就業服務,政府希望實施高質量、高效率的就業管理和政策落實。 二、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工作的重要性 (一)落實再就業政策的現實需要 實踐表明,無論是推動就業再就業政策的落實,還是實現就業工作的目標,都要充分發揮公共就業服務的重要作用。公共就業服務的發展,也必須適應市場變化和服務對象的新需求。進一步加強基層勞動保障平台建設,以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為主要抓手,面向就業困難群體,將新政策落實到基層,把再就業援助工作做好。 (二)適應勞動力供求變化的需要 當前,人力資源市場中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總量矛盾和技能素質不適應的結構性矛盾給就業服務帶來新的挑戰。一是就業對象多元化,要求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現在服務對象擴展到了城鄉所有勞動力,包括大學生就業、退役軍人安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及一些特殊群體,如零就業家庭、殘疾人員等。二是供求矛盾復雜化,要求服務功能完善拓展。三是用人單位和求職者需求多樣化,要求服務更加深入細致。這就需要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就業服務。 (三)人力資源開發和職業能力建設的需要 解決就業問題的最高境界是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實現從人口負擔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而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是開發人力資源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和前提。在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同時,要從建立就業長效機制入手,進一步加強公共就業服務,為人力資源開發奠定基礎;從提高勞動者素質入手,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的職業轉換能力,適應新形勢下的市場就業競爭需要;從完善、延伸和擴展公共就業服務功能入手,全面提高公共就業服務質量和效率,推動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開展。 (四)貫徹《就業促進法》的需要 新頒布的《就業促進法》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設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勞動者免費提供就業服務。同時,還規定公共就業服務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為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提供了經費保障。總之,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工作與就業政策貫徹落實、就業服務水平提升、就業事業整體發展以及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實施緊密相連,是公共就業服務發展規律的要求,是人本服務的重要內容。 三、做好公共就業服務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平台建設,進一步夯實城鄉公共就業服務基礎 一是建立健全基層勞動保障工作平台。 二是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人力資源市場。充分發揮當地人力資源市場的輻射帶動作用,完善縣(區)人力資源市場和鄉鎮(街道)一站式服務大廳建設;要重點加強鄉鎮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實現城鄉網路互聯,向下延伸就業服務;要逐步推廣網上職業介紹、網上求職登記、遠程職業指導等服務項目,實現就業服務送到村,為勞動者提供優質、便捷的就業服務。 三是認定一批就業培訓基地。按照評估驗收條件,在縣(區)和鄉鎮(街道)授匾掛牌一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品牌基地、返鄉創業基地、農村勞動力培訓品牌基地,並出台相關的優惠政策和管理規定,以基地為依託,就地、就近開展就業培訓,減少農村勞動者參與培訓和轉移就業成本。 (二)加強就業服務規范化建設,不斷提升公共就業服務平台功能 1.強化制度建設,實現就業服務制度化。一是建立健全就業登記和服務制度,全面實施城鄉勞動者實名制就業登記,對無工作崗位或無承包責任地的城鄉勞動者以及農村富餘勞動力統一進行失業登記;改革現行城鎮人員就業和失業登記辦法,創新城鄉就業登記模式,取消城鎮、農村「二元化」的就業登記制度,對本轄區人員均按統一規范的業務流程辦理就業登記手續,使用統一樣式的就業手冊,實行統一標準的就業服務。二是建立健全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制度。以被征地農民、就業困難人員、城鎮「零就業家庭」、農村「零轉移就業家庭」等人員為重點,做好調查摸底,把幫扶任務分解到鄉鎮(街道)、社區(村),確定專人負責,一包到底。堅持日常援助和集中援助相結合,要根據轄區具體就業情況,繼續開展個性化就業援助,依託社區,對重點援助對象實行「一戶一策、一人一策」,實行「一幫一」、「多幫一」服務,切實做到「出現一戶、幫扶一戶、解決一戶」,形成困難群體就業援助長效機制。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和培訓制度。認真總結政府出資購買服務和培訓成果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進一步健全完善再就業專項資金資助制度,制訂與服務績效、實現再就業指標相掛鉤的專項經費撥付辦法,形成政府購買就業服務和培訓成果的新機制。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統籌管理制度。整合公共就業服務資源,當前著重解決街道(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和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經費不足和人員到位不在位的問題。加強街道(鄉鎮)、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台基礎工作建設,實現基礎台帳、工作職責、業務流程、服務規范、管理制度、信息系統「六統一」,制定評估標准,實行驗收制度。 2.以效率和質量為主旨,拓寬就業服務方式。一是堅持服務方式人性化。大力推行「誠心服務、真情相助」的人本服務理念,對包括被征地農民、高校畢業生、進城務工和就地就近轉移農村勞動者、隨軍家屬等在內的重點扶持對象,開展承諾服務、配套服務、為就業困難人員排憂解難。二是堅持服務功能多元化。充分利用現有的就業服務機構和設施,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務功能,開展求職登記、失業登記、職業介紹、培訓指導、咨詢援助、招聘洽談、就業援助、自主創業、檔案託管、社會保險代理等「一條龍」服務。制定服務標准,規范服務規則,改進服務態度,實行「首問責任制」,為勞動者營造便捷、高效的求職環境。三是堅持服務手段信息化。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網路建設,增強信息網路管理功能,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四是堅持服務隊伍專業化。著重加強城鄉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的政策和業務培訓,開展「業務大練兵」活動,不斷提高隊伍的政策水平和經辦能力。基層社區勞動保障管理員要實行職業技能鑒定考試上崗,城鄉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工作人員要逐步取得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或信息分析的職業資格證書,實行持證上崗。 3.圍繞就業服務「全覆蓋」,推進就業服務社會化。一是服務社會化。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面向社會為各類求職人員和用人單位提供服務,要加強硬體建設和軟環境建設,拓寬服務功能,把本市的農村勞動力、城鄉新成長勞動力、各類技能人才、高校畢業生以及外來流動人員等納入服務范圍。二是參與社會化。加強統籌規劃,一方面引導營利性和非營利性職業介紹機構,發展勞務派遣、職業咨詢指導、就業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舉辦公益性就業服務機構的作用,形成覆蓋廣泛、面向全社會的就業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堅持打擊和取締非法職業中介機構違法行為,組織開展職業介紹機構信用等級、「放心職業介紹機構」等評比活動,強化對各類民辦職業中介機構的社會監督,對其服務項目、內容、標准,實行公示制度。 4.強化組織領導,切實搞好保障措施的落實。一是加強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領導。各級領導要提高認識,高度重視,把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擺在統籌城鄉就業的突出位置,統籌兼顧,因地制宜,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建立各級考核評估小組,吸收轄區內勞動保障方面的專業人員參加,對轄區內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按國家勞動保障部「六到位」的要求進行考核評估,對基層勞動保障工作站要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確保工作落到實處。二是加大資金投入。 要把統籌城鄉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各級財政要統籌規劃,通過整合資金、壓縮一般性支出預算,從資金上保證各項就業再就業政策的落實。要解決好鄉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辦公經費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改善基層勞動保障平台的辦公條件。 多年來的努力,全國已經形成了縣區以上綜合性服務機構、鄉鎮(街道)社區基層服務窗口以及涵蓋就業培訓、創業服務等實體,覆蓋省、市、縣區、鄉鎮(街道)和社區的公共就業服務網路。實踐中,正是由於公共就業服務不斷地努力滿足各類群體的需求,不斷地努力改進服務,不斷地為促進就業做出貢獻,才得到了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認可,公共就業服務已成為政府履行促進就業職責的重要陣地,成為穩定和擴大就業的直接手段,在促進就業工作中發揮著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Ⅲ 如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

按照《決定》的精神,必須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
第一,必須全面提高財政保障農村公共事業的水平。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就是要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公共資源,逐步改變城鄉分治的狀況,形成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建立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保障機制,應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重點在增量調整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財政資金穩定增長格局。要根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層次性和受益范圍,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由於中西部地區財力較弱,應逐步減少和取消中西部地區涉農投資的地方資金配套。
第二,優先搞好農民最迫切需要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現階段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為城鄉居民提供與公共財政職能和國家財力相適應的最基本的公共產品。要重點支持與農民生產和生活直接相關的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村飲水、農村公路、農村能源、農村環境治理等基礎設施。要完善相關政策,提高公共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保障水平,讓城市和農村、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的兒童都能獲得大體均等的義務教育資源,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探索建立農村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解決好被征地農民和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

Ⅳ 城鄉統籌發展的對策思路

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對策思路
迄今為止, 國內對統籌城鄉發展對策思路的研究, 主要涉及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關鍵、階段性和切入點等方面。張宏宇(2005)認為城鄉統籌應該考慮到農村公共品的供給、資源的有效利用、工業化農業化和城市現代化之間的關系以及勞動力流動與產業轉移之間的關系, 站在政策性高度對城鄉統籌進行理論性的分析。楊濤、羅必良(2006)認為城鄉統籌問題的實質是農村收入相對較低的問題, 解決農民低收入就必須提高農業效率問題, 而提高農業效率就必須減少農村勞動力和對農業、農村進行支持, 籍此最終實現城鄉統籌。從不同的角度都說明了一個問題, 即城鄉統籌發展, 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根本途徑是工業化和城市化。
城鄉統籌發展的專門對策思路
專門的對策主要包括: 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統籌城鄉的財政政策、統籌城鄉的收入分配、統籌城鄉的就業政策等。遠景設計院指出: 統籌城鄉收入分配的重點問題是農民收入低、農民增收困難, 為此政府可以: 取消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以中央財政來支付農村教育科研、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市場、創建有利於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條件等。馬克和(2006) 從稅費改革的角度提出: 給與農民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 徹底廢除農村稅收負擔, 建立統籌的金融市場, 為農民提供資金。張業圳(2007) 認為, 農村教育供給不足, 農村教育供求結構不良是造成鄉滯後於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統籌城鄉教育發展需要通過完善城鄉的財政給付體制和加強城鄉教育交流才能完成, 最終實現一體化的現代性公民教育。
城鄉統籌發展的模式研究
對於城鄉統籌的路徑是實現學界並無異議,但是關於以何種模式來實現學界仍有爭議。黃晉太認為中國有幾種模式可以選擇: 資源型工業化模式(以山西晉城、呂梁為代表),技術型工業化模式(惠州、佛山、東莞, 浙江的寧波、溫州、紹興, 江蘇的蘇南沿江等為代表) 和加工工業化模式(以東北地區、中部各省和西部省市區為代表, 需要充分利用種植業、養殖業、經濟林業和山區土特產的資源優勢, 大力發展生活日用品加工型產業, 發展綠色經濟產業化體系) 。劉家強、唐代盛、蔣華(2006) 總結了三種模式: 珠三角「以城帶鄉」的模式, 上海「城鄉統籌規劃模式」和北京「工農協作, 城鄉結合」的發展模式, 蘇南以「鄉鎮企業為動力」的發展模式。四種模式都以城鎮化為戰略核心, 以城帶鄉; 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

Ⅳ 根據本講,2013年全國統籌部署科技改革發展的工作思路中要突出哪些方面

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應著重把握以下方面。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必須立足實際,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由原來的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由原來的外延式向內涵式轉型;走循環發展路子,著力構建各產業的循環發展模式。在產業發展的層面,建設以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節水農業為主體的農業生態系統,推行生態農業模式;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型工業。依據生態工業模式,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推行清潔生產,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產生量;生態先行,打造循環型服務產業。以循環經濟理念指導旅遊產業的開發與管理,把生態保護、生態文化等融入旅遊業的各個環節。根據旅遊區的生態環境容量,合理開發和利用旅遊資源,堅持旅遊開發、生態保護和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著力建設和提升旅遊區和景點的生態品位。

加強生態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協調好資源、生態、環境三者的關系,是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結合廣西區域內部經濟基礎與區域間的資源環境特點,將國土服務功能詳細劃分為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區、宜耕農業區、經濟產業園區和城鄉居民生活區等五類,進行合理的空間資源配置與經濟產業布局。推進上下游產業集中建設,努力實現物流運輸、能源利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一體共享和資源循環利用。抓好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加強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治理,著力解決重點流域水污染、礦區環境污染、城市大氣污染、農村面源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

以人為本,高度重視民生問題。把改善民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解決好安全居住、增收致富、社會保障、就業創業、公共服務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健全統籌城鄉的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和維權保障體系,努力創造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自主創業的環境和機制,促進城鄉群眾就業增收、創業致富;切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養老保障、基本醫療保障和生活困難群眾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目標;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努力讓人民群眾共享教育發展的成果。

Ⅵ 重慶五項改革穩推進統籌城鄉的具體內容

五項改革穩推進
1.實施「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統籌城鄉發展,落實到區域板塊,我們採取了分類施策。
2.探索「雙軌制」住房保障模式。啟動實施未來十年建設4000萬平方米公租房計劃,代之以城市住房市場供給與政府保障並舉的「雙軌制」。
3.完善農村要素流通服務體系。這主要解決農村融通流通不暢的問題,繁榮城鄉市場。
4.構建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是化解民生風險的「安全網」、「減震器」。我們分兩階段推進
5.深化城鄉土地利用制度改革。盤活城鄉土地資源,是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更多答案:重慶工商大學形勢與政策考試答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aa20210100o328.html

Ⅶ 巴中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巴中兩化是指: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具體內容大致是:「一年開好局、五年大發展、十年新跨越」。
近期目標:「一年開好局」。加快完成四級城鄉規劃體系,2012年抓好8個重點鎮、12個中心村統籌城鄉綜合協調發展示範,建成734個居民聚居點;加快城市新區和園區建設,2012年初具規模;加快實施高速公路、繞城過境公路和農村道路建設工程,推進渠江流域綜合治理;推進城鄉社會事業、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創新基層治理、社區管理建設;新型戶籍管理制度、農村產權管理使用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期目標:「五年大發展」。到2016年,基本形成城鄉一體的科學規劃體系;產業園區功能配套、聚集力強,形成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的三次產業互動發展局面;基本形成區域交通樞紐和利農利工利商利民的水利綜合體系;實現城鄉就業保障、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一體化發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初步建立城鄉一體的經濟社會發展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農村聚居度達到50%以上,城鎮化率達到48%。
遠期目標:「十年新跨越」。到2020年,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體系,經濟實力和活力顯著增強。建成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和川東北重要中心城市。基本建成惠及全市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實現比較充分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實現城鄉均衡,城鄉居民生活條件同質化,城鎮化率達55%以上,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Ⅷ 怎樣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

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向每一個公民提供的公共就業產品和公共服務是公平的,即首先其享受公共就業服務的機會均等。通過均等化的公共就業服務實現平等的就業權,這是公民平等享有一切權利的基礎。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的實質是指勞動力市場上由於城鄉之間的差異、勞動者自身的素質差異和勞動力市場制度、規則不完善等帶來就業競爭不平等,通過政府提供公共就業服務來實現公平競爭就業均等化。
一、我國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原則
第一,公平與效率並舉原則。公平是保障公共就業服務資源的公共享有,效率是為全社會勞動者經濟活動創造的投入產出比。第二,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原則。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的實現是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它覆蓋面廣、投入量大。在此過程中須以政府力量為主導,加大對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的財政投入和機制完善,同時鼓勵市場和社會組織等資源,共同參與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的供給與實施。第三,依力而行,循序漸進的原則。現階段我國公共就業服務水平在不同區域、城鄉間、不同群體間差異大,同時受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人文條件、歷史實情等因素的約束,各級政府在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進程中,不可盲目冒進求等同,而應該結合地方實際,合理規劃,分階段分步驟循序推進。
二、我國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二元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造成了城鄉差距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開始迅猛向城鎮進軍,形成規模龐大的進城務工群體(又稱農民工)。農民工在為城鎮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卻難以與城鎮居民享有平等就業服務待遇,其根本原因是戶籍制度的限制和二元分割的就業管理服務制度。還有城鄉居民享用的公共就業服務資源不平等。在城鎮,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相對完善,城鎮居民能夠獲得較為全面的就業服務,加之勞動力市場和職業培訓機構較多,就業服務網路平台的投入使用,都為城鎮勞動力和企業提供了豐富的供求信息;在農村,由於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資金投入不足、政策落實不到位,導致就業服務相應的配套設施不健全,就業信息渠道不暢通,很多基礎性工作難以開展,農村居民享受不到就業服務資源,從而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
(二)全員人力資源庫建設落後,人力資源信息不能共享
公共就業服務屬於公共產品服務。這就決定了它需要政府的財政扶持,需要政府能夠均等地投入公共就業服務資源。然而,在現有的制度條件以及一些歷史因素的影響下,就公共就業服務領域來說,吳江區政府對其投入財力有限且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區域差異現象。在軟體方面,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路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建設發展情況極不平衡,信息網路建設覆蓋面窄,人力資源信息不能共享。尤其是區級以下機構基本硬體設施缺乏,處在傳統手工操作狀態,適應新形勢下統籌城鄉勞動者就業的需求,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務手段都亟待提高。
三、進一步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公共就業服務的機制建設
首先,要在政策法規層面確立保障求職者、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有效機制,充分發揮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在人力資源上的優化配置作用,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第二,在保證政府監管與外部治理的同時,引入其他功能監管方式,如第三方監督與公眾評估等,促進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規范體系,並保證其高效的服務和信息的透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第三,進一步完善就業援助政策,將持續失業達一定時間的勞動者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通過行政干預、提供公益性崗位等有效手段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並使之成為長期有效的政策措施。
(二)加大政府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財政投入
按照「控制總量,分項預算,統籌安排」的原則,根據機構規模和編制人數,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在同級財政中擴大預算范圍,提高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的財政經費支出比例,統籌和優化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開展基本公共就業服務所需的基本支出(指為障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正常運轉和日常工作而產生的公用和人員經費支出),同時為了完成事業發展目標和開展特色服務工作,盡可能提高項目支出預算比例(指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基本支出之外所產生的經費支出,包括各類大型招聘會、專項就業服務活動、就業信息服務與統計監測、創業服務等)。
(三)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
首先,推行「一站式」就業服務模式。公共就業服務面向全社會,將服務對象擴展到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方式要實現「三個結合」,即:日常服務與定期招聘洽談相結合,職業供求和職業培訓相結合,普遍服務和專門服務相結合,建成功能較為完善的勞動力市場綜合性服務場所。其次,積極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將擴大就業提升到戰略高度,把創業作為帶動就業的核心動力。再次,構建政府主導的公平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以實體性市場為主,網路市場為輔,奠定城鄉統籌就業、省內跨區域無差別就業的堅實基礎,為實現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搭建良好平台。

閱讀全文

與統籌城鄉就業加強公共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計劃 瀏覽:874
馬鞍山開源駕校招聘 瀏覽:509
馬鞍山手工活 瀏覽:475
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總結 瀏覽:326
品管圈成果匯報演講 瀏覽:469
千慧知識產權是什麼 瀏覽:939
馬鞍山美孚 瀏覽:976
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743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台帳 瀏覽:775
徵信報告多長時間有效期 瀏覽:387
日立挖掘機看年限 瀏覽:926
馬鞍山彪哥 瀏覽:83
雪花錢包投訴 瀏覽:956
系統平台使用權授權合同 瀏覽:75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
經濟糾紛起訴狀ppt 瀏覽:235
馬鞍山有絲足的嗎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