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文化服務政策變遷

公共文化服務政策變遷

發布時間:2021-02-16 02:09:53

㈠ 如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非營利組織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方向、思路和實施路徑,必將大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動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廣闊空間,切實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福祉。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正確處理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種市場主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資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結構,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總體水平。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路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公共事業領域。這有利於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做法,促進政府自身運作方式的改革,減輕政府壓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效率;有利於發揮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改善社會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發整個社會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創造力。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歸根到底是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政府工作重點在於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各級政府保障責任和義務的標准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標准化,同時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健康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方式,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方面有許多立足實際、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寶貴經驗。今後,各級政府還應進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扶持;營造平等准入的發展環境,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推動社會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和促進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加強宣傳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輿論氛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引入市場機制,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動格局,全面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活力和發展動力。

㈡ 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步入「免費時代」有何影響急急急。。。

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供了便利條件,這內一惠容民政策得到了群眾的普遍認可和社會的廣泛贊譽。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重溫歷史,開闊眼界;越來越多的人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的設施設備和文化資源,增長知識,感受文化。免費開放激發了人們的熱情,場館參觀、使用人數,以及舉辦活動的次數明顯增加:2013年,全國博物館參觀人數達7.47億人次,比2012年增加0.76億人次,增長11.33%;全國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4.92億人次,比2012年增加0.58億人次,增長13.36%;全國各級文化館(站)舉辦文藝活動、展覽、訓練班等活動共計129.32萬次,比2012年增加8.19萬次,增長6.76%。
今後,各級財政部門將繼續做好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經費保障工作,加強專項資金管理,並會同相關部門對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績效評價,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推動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工作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㈢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五要素四原則

公共文化服務體抄系建設的六個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指政府財政預算投入的各種文化設施和設備,也包括社會自願參與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務功能的設施設備等。三是公共文化組織機構和人才。組織機構是指從事文化管理和服務的各級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人才即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輔助人員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動主體。作為大眾文化建設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手段、方法和設備。六是公共事業經費。包括政府撥款、貼息、集資、社會捐助、贊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常運轉、各種文化服務得以順利開展的資金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四性原則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㈣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哪些主要措施

構建現復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制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路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
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

㈤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五要素是什麼

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政回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礎設答施建設。這是指政府財政預算投入的各種文化設施和設備,也包括社會自願參與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務功能的設施設備等。三是公共文化組織機構和人才。組織機構是指從事文化管理和服務的各級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人才即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輔助人員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動主體。作為大眾文化建設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手段、方法和設備。六是公共事業經費。包括政府撥款、貼息、集資、社會捐助、贊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常運轉、各種文化服務得以順利開展的資金保障

㈥ 公共文化服務的改革

深入推進文化體來制改革,促自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一定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加快發展、文化日益繁榮,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胡錦濤
2011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將審議有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件。分析指出,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來,中共首次將「文化命題」作為中央全會的議題;也是繼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討論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問題之後,中共決策層再一次集中探討文化課題,其戰略部署和政治意義備受關注。

㈦ 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的文件背景

2015年1月14日,中國政抄府網公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該《意見》分總體要求、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發展、創新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力度7部分26條。

㈧ 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

1、服務主體的非營利性。

非營利性,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要以內公益性容為基礎。作為現代社會中的「守夜人」,政府的最基本功能和職責,就是提供公共性的制度供給和產品供給。公共文化服務不同於市場文化服務,其服務主體是政府,而不是市場,其公共性決定了提供的文化服務的公共性。

2、服務對象的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要惠及全體公民,為全體公民所普遍享有。文化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不應有任何地域、城鄉等的差別和種族、身份等的歧視。

(8)公共文化服務政策變遷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雖然與文化事業在內涵上相關聯,但它更多地體現了建立服務型政府、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與制度供給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要求,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群眾文化權利的新途徑。

因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為確保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而進行的制度設計、產品供給和體系建設,其目的在於豐富精神生活,傳播先進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㈨ 改革開放以來藝術創作主體的變化

據介紹,十七大以來藝術創作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優秀藝術作品持續不斷涌現。廣大文藝工作者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積極投身到謳歌時代和人民的文藝創作活動之中,適應群眾文化需求的新特點新變化,挖掘素材汲取營養,潛心創作不斷創新,增強藝術作品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體現時代特徵、富有中國氣派的文藝精品。與此同時,創作隊伍發展壯大,一大批富有才華的名編劇、名導演、名演員脫穎而出,老一代藝術家精神煥發,中青年藝術家擔當主力,人才結構得到優化,隊伍素質得到提升。

二、 國家藝術院團創作態勢良好。文化部直屬9個國家藝術院團按照「政府扶持、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加快體制機制改革進程,進一步解放了文化生產力,調動了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出了一批優秀作品,演出場次和收入連年增長,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三、 重大主題演出鑄就藝術豐碑。按照中央部署,文化部於2009年聯合有關部門創作排演了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整台演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再現了中華民族在危難中奮進、在拼搏中崛起的偉大歷程,成為新中國文藝發展史上繼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之後,又一座既有厚重歷史感又充滿強烈時代精神的藝術豐碑。2011年建黨90周年之際,文化部聯合有關部門舉辦了《我們的旗幟》文藝晚會,表達了全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深情愛戴。

四、 重點藝術工程扶持精品生產。為保護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藝術,扶持藝術精品創作生產,文化部會同財政部進一步完善財政投入和保障政策,實施了各項國家重點藝術工程和發展扶持計劃。截至2011年,共有85台劇目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年度十大精品劇目或重點資助劇目,200多台劇目得到資助,涌現出一批代表我國舞台藝術發展最高水平的精品劇目,較好地實現了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目標。文化部、財政部歷時5年組織實施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國家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國家重大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創作工程目前正在進行相關論證和方案報批。

五、 重大展演活動推動創作繁榮。文化部加強對藝術創作生產的引導,在堅持劇目創作「三並舉」的同時,重視和加強現實題材創作,舉辦了一系列有聲勢、有影響的藝術展演活動,以點帶面,重點推進,多出精品和人才,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人民群眾奉獻更好更多的優秀作品。先後舉辦了2010年第九屆中國藝術節,第五、六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和2010年全國京劇優秀劇目展演,第三屆中國詩歌節,首屆中國歌劇節,2010年全國民營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2011年全國現代戲優秀劇目展演,2011年全國小劇場話劇優秀劇目展演等活動,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歡迎。

六、 文藝評獎比賽堅持正確導向。文化部對全國性文藝評獎和比賽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建立健全對藝術作品創作生產科學的評價標准和評價機制,突出了政府獎的導向性、權威性和影響力。

七、 建立優秀保留劇目演出制度。文化部於2009年開展了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長征組歌》、京劇《盤絲洞》、話劇《立秋》、越劇《五女拜壽》、呂劇《苦菜花》、兒童劇《馬蘭花》、舞劇《絲路花雨》等18台優秀劇目入選。此次評選有力引導了藝術創作,克服了個別藝術院團只為獲獎而創演、得了獎即完成任務的弊端,更加符合藝術規律,有利於優秀作品的積累傳承。

八、 公益演出活動服務廣大基層群眾。在藝術工作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村,實行重心下移,服務下移,開展公益性演出活動,實行低票價、舉辦農民工專場等惠民措施,引導和激勵文藝工作者和文藝院團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廣大群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深入開展「三下鄉」活動,組織高雅藝術進校園,建立國家藝術院團聯系基層基地,推進全國美術館免費開放,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

董偉在發布會上還通報了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安排,從5月初至6月上旬,文化部組織開展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優秀劇目展演、「從延安走來」美術作品展、「同在藍天下為農民工塑像」畫展以及國家藝術院團下基層慰問演出、創作采風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將集中展示文藝工作者繼承和弘揚《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呈現藝術事業發展繁榮的精神風貌和豐碩成果。

閱讀全文

與公共文化服務政策變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