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民日報的「社論」和「評論員文章」的區別
1、重要程度不同。
社論是最為重要的新聞評論和輿論工具,是報紙編輯部就重大問題發表的評論。評論員文章是屬於中型的重頭評論,是僅次於社論的重要評論。
2、代表的角色而不同。
社論不僅代表編輯部發言,而且直接表達同級黨委和政府的思想觀點和政治立場,具有鮮明的政策性、導向性和指導性。評論員文章旨在體現編輯部的立場、觀點和態度。
3、發表程序不同。
人民日報的社論,一般要經同級黨委或有關部門審定。由於規格高,影響大,要堅持少而精。評論員文章是由本報評論員撰寫或以本報評論員名義發表的評論員文章。
(1)公共服務人民日報評論員擴展閱讀:
社論的任務:
1、闡述型社論:其任務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闡述黨的綱領、路線、任務、奮斗目標,闡述黨委和政府新近制定的重要決策、決定、政策、方針和政令的實質、依據和意義,以幫助各級幹部和人民群眾正確領會其政治意義和精神實質,進而提高貫徹執行的自覺性,並以此規范自己的言行。
2、啟迪型社論:其任務是著重於針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迫切需要解決的矛盾,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幫助讀者從思想、理論和政策上提高認識,增強黨的基本路線覺悟,促進全社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
3、評介型社論:任務在於著重對有典型意義或重要意義的新聞性人物和事件進行旗幟鮮明的褒貶、評介,從思想、政治、理論的高度進行論述和概括,以深刻揭示本質,總結經驗或教訓,從而發揮其啟迪思想、引導輿論的社會功能。
4、論辯型社論:任務是以揭露和批駁來自國內外的各種敵對言行、反動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一種戰斗性較強規格較高的重要言論。
②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和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是什麼關系
前後兩者都屬於人民日報的評論。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代表報社,報社是機關報集體,機關報的機關是中共中央。評論員文章可以理解為職務作品,歷來的作者有地位極高的。評論員文章完全代表報社,文責由報社全負。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是由評論部或者相關部門組織的評論,可以由評論部內人員撰寫,也可向合適的人,權威部門約稿。人民時評可以理解為個人作品,其觀點不完全代表報社,相關責任由報社和作者共同承擔。
控制資料:
辦刊相關職能:
《人民日報》堅持正確辦報方向,積極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宣傳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及時傳播國內外各領域的信息,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奪取革命、建設、改革的重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民日報》深入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宣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深入宣傳廣大幹部群眾團結奮進的先進事跡,高唱奮進凱歌,弘揚民族精神,為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30年來人民日報海外版積極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宣介中國發展變化,在外宣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民日報是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展現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舞台,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張,記錄中國社會的變化,報道中國正在發生的變革。
是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在不同的時期對中國大陸政治都有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除了為外界提供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及觀點等直接信息外,其社論亦反映了中共中央對事件的處理意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民日報
③ 誰來說說人民網有特約評論員嗎
人民網有特約評論員
特約評論員文章。這些都是正面報道的文章。
不願意署名,乾脆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
當然,也有非本報社的評論家寫的。也可以這樣說。
④ 」人民日報評論員」都是哪些人
人民日報評論員非某一個人,而是一個評論團隊。
1、皇甫平
許多論者把「皇甫平」解釋為「黃浦江評論」的諧聲,這並不錯,但又不止於此。「皇」字,按照閩南話的念法,與「奉」字諧音。這個「甫」,不念「浦」,而讀「輔」。周瑞金說,選這個甫就是取輔佐的意思。奉人民之命,輔佐鄧小平,這就是「皇甫平」的深層涵義。
2、任仲平
「任仲平」開始叫「任仲文」,後修改為「任仲平」,即「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的諧音縮寫。
3、何振華
是「如何振興中華」的諧音。
2008年,《人民日報》就「3 ·14 拉薩事件」、「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CNN主播辱華事件」、「汶川地震」等議題,連續發表了40 多篇署名「何振華」的評論文章,引人注目。
這些評論文章,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以理服人,情理交融,輿論導向正確,引導方法允當,值得其他媒體借鑒和學習。
4、仲祖文
仲祖文是「中共中央組織部文章」的諧音,一般是在《人民日報》等媒體發布文章時的署名,有時又署為「仲組軒」此種署名文章代表的是官方機構權威的思想。
5、鍾軒理
「鍾軒理」,是「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的諧音,一般是在《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發布文章時的署名。
6、衛民康
「衛民康」是「衛生部」諧音。
7、鄭青原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之後,人民日報-人民網,一個署名「鄭青原」的文章橫空出世,這是一個以前從未出現的新署名。
人民日報-人民網連發了三篇他署名的文章,分別是《在大有作為的時代更加奮發有為》、《靠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贏得未來》、《沿著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一篇比一篇有分量。
尤其是第三篇涉及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敏感問題文章,在人民網以大字頭條掛了24小時以上,這也是前所未有的現象,這些都說明了以「鄭青原」署名的文章的重要性,也暗示了「鄭青原」這個署名的不一般,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好奇。
人民日報「任仲平」評論,多用於分析重大改革等問題,署名「何振華」評論,多用於涉藏涉外評論,「仲祖文」評論一般用來闡述黨建工作,其他以部委諧音命名的則分別用來闡述相關領域工作。
至於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後出現的「鄭青原」,人民網、新華網轉載媒體報道認為:鄭青原是比「仲祖文」和「任仲平」更高級別的化名或諧音,關注者們認為「鄭青原」三個字從語音聯想,有「正本清源」之意。
此外,人民日報還有海外版的「望海樓」和國際部專用的「國紀平」,以及文藝部側重對創作思想進行引導的「仲言」等署名評論出現。
事實上,像「任仲平」這樣代表報社立場的社評或評論用小組筆名在國內媒體中並不鮮見,甚至在世界各國代表報社觀點的社評都有集體討論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的評論在經濟等領域,發揮了重要影響力。最近幾年,雖然媒體的豐富和網路發達,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但人民日報的聲音依然受到特別關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青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軒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仲祖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何振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任仲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皇甫平
⑤ 備考《申論》,常看《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到底有用么
2020國考申論備考:時評文章到底怎麼用
在申論學習的過程中,積累很重要,但是對於大部分備考考生而言,在做積累時,更多的是盲目的、機械的,最後感覺收獲不多,所以,今天專家給大家講講時評文章到底怎麼用。
一、選好平台:在「精」不在「多」
時評類文章的選讀,一要保證權威性;二要保障時效性;三要保證領域對。所以給大家推薦兩款手機APP:央視新聞、人民日報。這兩款APP都專門設有「評論」和「評銳度」兩個專欄,刊發評論員文章。同時,文章不僅更新速度能緊緊「咬住」熱點事件且熱點事件多為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等領域話題,與申論考試材料涉及領域基本趨同。因此,只要持之以恆,每天積累「跬步」,學之有「道」,掌握科學方法,切中學習要義,定會在文章寫作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二、學之有「道」:學素材、學觀點、學語言
(一)學素材
素材積累,是學習的基礎。在進行素材積累時,大家可以做好「檔案整理」,例如可以將看到的素材按照五大領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進行分類;同時,為了盡最大可能保證事件的准確性,又能最大限度減小記錄壓力,可以將事件按照「主體+處境+做法+結果」,進行梳理。例如:社會:溫州樂清再次發生「滴滴順風車」司機殺人案;陝西漢中共享單車首次被交警貼上「罰單」等。這樣一方面,新聞事件的系統性會比較強;另一方面通過梳理事件主要內容還可以提升提煉概括能力,一舉兩得。
(二)學觀點
觀點積累,是學習的關鍵。縱觀近幾年國考文章寫作,寫作主題與材料依然會有很大關系,但是,文章考察切入點即從哪個角度考察對材料的看法仍然很靈活,且越來越深邃,更加關注一個考生能夠對一個具體的話題談出深刻的、獨到的見解。所以,考生在進行時評文章學習時,積累評論員的觀點既能保證對同一事件有全面、多稜角的認知,又能夠通過積累提升自己的思考力、見解力。例如:高鐵「霸座男」,最近引發公眾唾棄,隨後濟南鐵路公安處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給予孫某治安罰款200元的處罰,鐵路客運部門也在鐵路徵信體系中記錄該旅客信息,並在一定期限內限制其購票乘坐火車。人民日報對此評論刊文,仔細閱讀,可以整理如下觀點:1、這次「霸座男」之所以能迅速得到處罰,與網路發酵不無關系,但不能每次出現問題,都依賴輿論的「推力」,最為有效率的平息事態、維系公正,還需執法果斷;2、公共服務機構不能縱容這樣的「小惡」,執法者不能站在破壞者的一邊,拿大眾的公共資源、閑置資源為違規者買單,搞無原則的息事寧人,那樣只會讓守規則的人被羞辱;3、規則需要輿論譴責「圍觀」,更需要依法依規維護,只有這樣這「霸」那「痞」的現象才會越來越少。
(三)學語言
時評文章的語言並非有多華麗,更多傳遞的是客觀和理性,所以在閱讀時評文章時,對於表達觀點、思想的句子和詞彙積累必不可少。例如,在高鐵「霸座男」時評文章中,可以積累如下語句:「一個列車的文明標桿:惡小不可為,惡小亦會受罰。」;「『小惡』必罰,『小善』當為。」;「對於「小惡」有沒有懲戒能力,恰恰成為考驗一個社會微觀法治水平的標尺。」;「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必然是注重規則的社會,我們需要多些較真兒,少些『差不多得了』。」
⑥ 人民日報署名文章與評論員文章、社論的區別是什麼
「署名文章來」是報紙行業特有自的名詞,指報紙上這篇文章的觀點是由署名的人自己負責,即文責自負。
評論員文章是新聞評論中常用的一種文體。是僅次於社論的重要評論。報刊上的社論數量偏少,評論員文章則有日漸增多愈顯重要的發展趨勢。
社論是新聞評論的一種,是最為重要的新聞評論和輿論工具,是報紙編輯部就重大問題發表的評論。在英文中,社論稱Leader。又稱Editorial或Leading article,前者指的是「總編評論文章」,後者則有「首席評論文章」之意。美國作者史本沙爾在《社論寫作》一書中認為:「社論是一種事實與意見的精確、合理與有系統的表白,為了娛樂,並影響公眾,也為了要解釋新聞,使一般讀者能夠了解其重要性。」
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是社論、評論員文章、署名文章。
⑦ 人民日報 「社評」「 時評」「 評論員文章」 這三個的區別是什麼級別高低是怎樣的
社評是人明日抄報社來評論,襲代表人民日報社的觀點,等級最高。時評是時事評論,是就最近發生的事件進行評論,社評和評論員文章可以是時評,也可以不是(如對歷史事件的評論)。評論員文章代表的則是評論員自己的觀點,比社評等級低,大多不代表人民日報社的觀點,如最近人民日報刊登了三篇立場不同的有關電影<小時代>的評論員文章。
⑧ 人民日報評論員和特約評論員都是什麼人
《人民日報》作為黨的機關報,發出的都是黨的聲音。其中的評論,更是如此。回
1)社論。這答是以人民日報社的名義發出的。一般是針對重大政治社會問題發出的評論。往往能引起巨大反響。就寫作層面來說,也是構思縝密、環環相扣,在寫作議論文時,不失為好的範文。
2)評論員文章。每家報社都有專門負責時評的評論部。這些文章都是出自該部門關於一般性問題的評論,有的還可以一論再論(類似連載)。
3)特約評論員文章。這些都是多為高層領導幹部的文章。不好署名,乾脆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當然,也有非本報社的評論家寫的。也可以這樣說。
4)署名文章。有時確實會署名出來。《人民日報》多用「任仲平」(就是「任眾評」),新華社是「辛華」,《半月談》是「蘇北」。當然,這里很多就是筆名。其形式不同,但也是評論性質的文章。
大概就是這樣。有人以前問過我,我大抵也就是這樣回答的。
有人覺得這些文章很無聊、枯燥,但要認真讀,卻有深刻政治內涵的。
⑨ 誰能解釋一下神秘的《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
《人民日報》作為黨的機關報,發出的都是黨的聲音。其中的評論,更是如此。
1)社論。這回是以人民日答報社的名義發出的。一般是針對重大政治社會問題發出的評論。往往能引起巨大反響。就寫作層面來說,也是構思縝密、環環相扣,在寫作議論文時,不失為好的範文。
2)評論員文章。每家報社都有專門負責時評的評論部。這些文章都是出自該部門關於一般性問題的評論,有的還可以一論再論(類似連載)。
3)特約評論員文章。這些都是多為高層領導幹部的文章。不好署名,乾脆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當然,也有非本報社的評論家寫的。也可以這樣說。
4)署名文章。有時確實會署名出來。《人民日報》多用「任仲平」(就是「任眾評」),新華社是「辛華」,《半月談》是「蘇北」。當然,這里很多就是筆名。其形式不同,但也是評論性質的文章。
大概就是這樣。有人以前問過我,我大抵也就是這樣回答的。
有人覺得這些文章很無聊、枯燥,但要認真讀,卻有深刻政治內涵的。
⑩ 人民日報評論員 文章 是什麼概念
《人民日報》作為黨的機關報,發出的都是黨的聲音。其中的評論,更是如此。
1)社版論。這是以人民日報社的權名義發出的。一般是針對重大政治社會問題發出的評論。往往能引起巨大反響。就寫作層面來說,也是構思縝密、環環相扣,在寫作議論文時,不失為好的範文。
2)評論員文章。每家報社都有專門負責時評的評論部。這些文章都是出自該部門關於一般性問題的評論,有的還可以一論再論(類似連載)。
3)特約評論員文章。這些都是多為高層領導幹部的文章。不好署名,乾脆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當然,也有非本報社的評論家寫的。也可以這樣說。
4)署名文章。有時確實會署名出來。《人民日報》多用「任仲平」(就是「任眾評」),新華社是「辛華」,《半月談》是「蘇北」。當然,這里很多就是筆名。其形式不同,但也是評論性質的文章。
大概就是這樣。有人以前問過我,我大抵也就是這樣回答的。
有人覺得這些文章很無聊、枯燥,但要認真讀,卻有深刻政治內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