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區理論有哪幾個,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論內容,評價
新公共管理思潮的背景
1、權威危機
2、財政危機
3、管理危機
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
1、經濟學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委託代理理論
2、管理學理論
一般管理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策略
1、經濟學理論主張策略:市場化策略——競爭與激勵
(1)引入市場:放開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准入,將其他組織引入到公共服務領域,使組織面臨著市場組織的競爭。如美國的私人監獄。
(2)創造市場:在市場機制不成熟的地方,創造條件,培養公共組織的競爭者,如公共部門的碎片化。
(3)模擬市場:在一些不能由市場組織來發揮作用的領域,在公共組織內部進行變革,以建立類似於市場的競爭機制。進行成本利潤核算等。
❷ 政府,是服務還是掌舵——論登哈特新公共服務理論
它試圖吸收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合理內核,尤其是在承認新公共管理論對於改進當代公共管理實踐所具有的重要價值並摒棄新公共管理理論特別是企業家政府理論的固有缺陷的基礎上,提出和建立的一種更加關注民主價值和公共利益的新的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改進以及對公民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針對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新公共服務理論,能否提出一種新的多元的公共行政觀,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關鍵詞: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服務 公民權 公共利益 公民社會作者簡介:陸曉鋒,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06級本科。 一、導言 「人類能夠做到的是接近真理,但是卻沒有辦法窮盡真理」[1]。這就決定了探索規律是一個永恆不止的過程。公共行政學理論的發展也遵循這一規律。從1887年威爾遜在美國《政治學季刊》發表著名論文《行政學研究》到現在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公共行政學的發展經歷了老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等幾次有代表性的變遷。公共行政「改革的鍾擺從來沒有停止擺動」[2]。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掀起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在公共管理模式和管理實踐上做出了與時俱進的變革。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理論,「新公共管理總是處於上風」[3]。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公共領域實踐的發展,對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也相繼而至。在對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中,美國的著名的學者登哈特在其代表作《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中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理論。從老公共行政到新公共服務的轉換「不只是涉及一些新管理方法的實施,而且含有一套新的價值觀」[4]。但是沒有哪一種理論會得到所有人的同意,當然得新公共服務理論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我們國家的一些學者對新公共服務的理論進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比較有創意的觀點。 江蘇行政學院行政學部的周義程在《新公共服務理論批判》一文中指出:「前文通過搭建評價理論的標准,從研究對象、理論內容和理論形式三個方面對新公共服務理論進行了批判性學術解構,發現其存在以下不足: (1)研究選題所引發的研究目標的低層次性,即更多地停留在行動研究層次; (2)該理論對企理念大多已被企業家政府理論推進到了操作層面;(3)從嚴格意義上說,新公共服務是一種假說而非理論; (4)新公共服務在理論形式上存在論證的不充分性、邏輯的不嚴密性和美學意義上的簡潔性不夠等缺陷。」[5]但是他還提出:「當然,新公共服務理論盡管存在上述諸多問題,但至少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登哈特夫婦有明確的理論建構意識,而這正是許多中國行政學者所缺乏的。由此,我們又不得不在這里簡略地探討中國公共行政研究的缺陷。在我們看來,這些缺陷至少可以概括為三點: (1)重復勞動的行動研究(2)缺少分析工具的應用研究(3)少之又少的純研究。」[6]從理論的構建這一點上對中國的年輕學者提出希望,希望他們可以用畢生的精力致力於構建出若干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能夠有效地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只要有更多的年輕學者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中國的公共行政學研究就必然不會永遠處於邊緣。浙江大學的公共管理系的教授郁建興和浙江大學的公共管理系的研究生吳國驊在《超越新公共管理——基於政治層面的思考》中從政治層面對新公共服務理論和其他的幾個理論做了論述,並且提出從政治路向上改革官僚制的政府,對我國行政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啟示。他們指出:「這種從政治路向出發的政府改革包含著三個層面的內容:首先,重新思考公民身份。其次,構建公民參與新渠道。最後重建政府和公民之間的關系」[7] 在文章的最後作者寫道:「面對新公共管理改革措施的失效,以登哈特和格利夫為代表的後新公共管理學者提出了新的改革模式。這種針對官僚制政府政治層面缺陷的改革措施,更准確的把握住了官僚制政府弊端的成因,它的改革方式更具有可行性,可能取得更大的成效。這種新的改革模式對正在進行的中國政府的改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8]。 我國著名的學者武漢大學的丁煌在《當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論的新發展——從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務》中說:「在西方公共行政領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新公共管理理論在日益顯現其主導範式地位的同時,也遭到了來自多方面的置疑與批評,而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種種異議中最具有替代意義的新理論模式當數新公共服務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試圖在承認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於改進當代公共管理實踐所具有的重要價值並摒棄其固有缺陷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更加關注民主價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適合於現代公民社會的發展和公共管理實踐的新的理論選。」[9]彭未名、王樂夫在《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中提出:「新公共服務理論強調服務於公民、追求公共利益、重視公民權和人的價值,注重以公民為中心,這樣一套公共行政理念為我們探討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角。依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構建和諧社會: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創新民意表達機制;培育和發展社區及公民社會組織;增加公民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的機會;為社會的公平正義提供製度保障;強調公民精神和公民美德;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10]針對新公共服務的一些理念對我們國家的和諧社會的構建提出了一些看法。吳秋蘭在《我國行政倫理建設的價值探析——以新公共服務的價值理論為視角》,從行政倫理的角度對新公共服務的內涵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從行政倫理的基本結構層面出發,在新公共服務的價值體系下探討我國行政倫理的建設。張治忠和王澤應在《新公共服務;價值理念與現實訴求》指出:「新公共服務理論內涵在於促進公共服務的尊嚴與價值,倡導公共行政的卓越價值觀;在理論上訴求於公共性話語中公共理性的建立;在現實中訴求於以公民為中心的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構建。」[11]從新公共服務的價值理念與現實訴求的方面對新公共服務進行了一些研究。 國內還有很多的學者對新公共服務理論進行了研究與探索,本文就不再列舉。在這些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主要研究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產生的背景、理論的內涵以及對當代中國公民社會建設的啟示,為當代中國公民社會的建設提出一點有益的參考。二、新公共服務理論產生的背景 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包括企業家政府理論在內的新公共管理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要想談新公共服務,就要對新公共管理進行必要的分析與研究。所謂的「新公共管理」,它最初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種歐洲的現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追求行政現代化的改革實踐中的「管理主義」對韋伯「官僚制理論」的持續爭論。在爭論中,管理至上學說占據優勢,它從管理學的角度批判官僚主義,推崇私營機構的管理技術,認為分權、放鬆規則、委託等是醫治公共管理機制僵化痼疾的組織原則。[12]隨著新公共管理主義在實踐中的運用,逐漸形成了一種相對一致的學派,即「新公共管理」流派。「新公共管理成為指導歐洲和美國等國家改革的思想。新公共管理在組織結構上試圖打破傳統官僚制政府的高度集中化、等級制的組織結構,代之以規模較小、層級扁平的組織模式,並且將政策制定和政策執行的組織分離開來。在管理方式上,新公共管理大量引入了私營企業的管理方式來取代傳統的、機械化的管理方式。績效評估、項目預算、戰略管理這些管理方式用來進行廣泛的社會改革。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繫上,新公共管理倡導政府放鬆管制,轉而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導建立「小政府——大市場」的政府——市場關系。因此,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市場化改革,將原來政府承擔的部分職能通過私有化和外包的方式轉交給市場。在政府中引入競爭機制,「競爭有種種好處,而其中最明顯的好處是提高效率:即投入少、產生多。……競爭迫使公營的(或者私營的)壟斷組織對顧客的需要作出反應。……競爭獎勵革新;壟斷扼殺革新。……競爭提高公營組織的雇員的自尊心和士氣」[13]。通過在政府引入競爭機制從而提高政府的效率,使政府可以更加有效的運轉。「新公共管理」理論對管理持有以下的兩個理念,也就是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場化。1.管理的自由化,2.管理的市場化。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私營部門的管理實踐和技術優於公共部門,並且可以用於公共部門,公私之間的區別是一種假象,「管理就是管理」[14]。新公共管理的這些理論對在奧斯本和蓋布勒的《重塑政府》一書中得到了提煉和普及,成為新公共管理的精髓,也就是企業家政府理論。 作為一種試圖超越傳統公共行政管理理論的現代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發展的潮流,所以得到了推崇。但是有很多的學者對新公共服務理論提出了批判。沙赫特在《再造政府還是再造我們自己》一書中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倡導的價值觀提出了異議[15]。福克斯在《作為後現代符號政治的政府再造》一書中就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論內在地存在著矛盾[16]。還有人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論所倡導的公共企業家精神以及所謂的「新管理主義」很可能會損害諸如公平、正義、代表制和參與民主和憲政價值[17]。很顯然,這些不同的批評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包括企業家政府理論在內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局限性,這些不同的觀點對現代公共行政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然而這些理論對新公共管理理論並沒有提出替代的理論。「而新公共服務理論正是以美國著名的公共行政學家登哈特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學者基於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反思,特別是針對新公共管理理論之精髓的企業家政府理論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18]。三、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來源和內涵 「任何一種理論學說往往都是在先前業已存在的某些思想來源和概念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與植根於理性選擇思想的主流灌溉行政思想相對照,新公共服務理論像傳統公共行政理論和新公共管理理論一樣,也具有一些似乎可以將其描繪成一種規范的理論模式並且可以與其他的理論區別開來的思想來源和概念基礎」[19]登哈特認為在新公共服務的思想來源中,更加具有當代理論的先驅理論包括:(一)民主公民權理論。對公民權和民主的關注在近年來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論中尤為重要和明顯,這兩種理論對提倡再度復興的、更為積極的和更多參與的公民權。但是,公民權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考察。第一種明顯的定義關注的焦點是由法律體系規定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也就是說公民權被看作是一種合法的身份。另外一種更加寬泛的觀點認為,公民權涉及的是一些與一個人在某一政治共同體中成員資格的特性有關的更加一般的問題,其中包括諸如公民的權利和責任,而不管他們的合法身份。按照這種觀點,公民權涉及的是個人影響政治系統的能力,意味著要對政治生活的參與。登哈特倡導的新公共服務理論著重關注的就是這後一種的觀點。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論》(下篇)中指出:「人類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於這種狀態之外,使受制於另一個人的政治權力」 [20]又說:「盡管有些政治家現在怎樣想要給與他們中間的若幹人以某種優越的地位,他們自己卻並沒有這樣的要求;而是基於他們一律平等,直到他們基於同樣的意願在他們之上設置了統治者為止。所以,他們的政治社會都起源於自願的結合和人們自由的選擇他們統治者和政府形式的相互協議。」 [21]從這一點來講,洛克的思想和新公共服務理論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二)社區和公民社會理論。登哈特認為可以將最近關於社區和公民社會的討論看為新公共服務思想的重要來源。在作者看來,「前人們對社區的廣泛興趣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種興趣的產生在許多不同的場合都有所表現。而且左翼和右翼的評論家都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興趣。一方面,傾向於左翼的人們把社區視為作為現代社會特徵的過度貪婪和自立、利的一劑解毒葯,視為治療個人主義蔓延的一副良葯。與此同時,那些傾向於右翼的人們則把社區視為對一些基本的美國價值觀進行恢復的一條途徑,盡管這些基本的價值觀曾經被人們所持有,但是它們現在正遭受到一些我們所無法控制的勢力的挑戰。」[22]迦納德認為,由於社區意識可能產生衍生於從鄰里街區到工作團體等許多不同層次的群體,所以它可以在個人和社會之間提供一種有益的中介機構。社區建立的基礎是關懷、信任和協作,它是通過一個強有力的有效溝通和沖突解決系統結合在一起的。社區的互動性在個人和集體之間起著調節作用並且使得個人與集體保持一致。(三)組織人本主義和新公共行政。新公共服務的第三個理論來源是組織人本主義。在他看來,在過去的25年中,公共行政理論家們已經與其他學科的同事們都認為,對社會組織的傳統層級制的研究方法限制了人們的視野,而且他們都批評官僚制並且都在為管理和組織的研究尋求可以替代的備選方法。從集體意義上來看,這些方法都試圖把公共組織改革成內部選民和外部選民的需要和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在這方面,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著名的行為科學家和組織學家、哈佛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阿吉利斯。早在《個性與組織》一書中,他就探討了傳統的管理方法對復雜組織內部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他特別提出,關於人類個性研究表明,從幼年期長到成年期的人們都要經歷從被動到主動,從依賴到獨立,從有限范圍的行為到更大范圍的行為、從淺表的興趣到更深層次的興趣、從較短期的眼光到更長遠的眼光、從從屬的地位到平等的或優越的地位以及從缺乏了解到更多的認識這樣一種發展過程。[23] 還有一些學者對公共部門中更具人本主義意味的組織構建做出了這樣的貢獻,從集體意義上來說,這些學者被稱為新公共行政學派,新公共行政學派在本質上是伴隨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其使年代初主要在社會中同時在社會科學學科中興起的一些激進運動而產生的公共行政學派。喬治·弗雷德里克森在《新公共行政學》中對社會公平作為行政決策和政治決策的指導觀念進行了論證,「公務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要能夠建立很保護社會公平的標准和測量以及認識公共服務對公民尊嚴和福利的影響」[24]。(四)後現代公共行政。新公共服務的第四個理論來源是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家認為傳統的對實證主義模式的依賴強化了對已經成為主流公共行政模式組成部分的客觀化和非人格化傾向,同時他們還認為僅僅依靠實證主義則根本不允許人們對作為人類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意義和價值觀最充分和最完備的認識。通過一些方法,學者們希望對公共行政的研究和實踐建立一些可以替代的備選方法,這些方法更加關注價值(而不只是關注事實),更加關注主觀的人類意義(而不是客觀的行為),並且更加關注現實中人們之間的關系所蘊涵的各種情緒和感情。後現代公共行政家主要信奉「會話」的理念,信奉公共問題通過會話要比通過「客觀」測量或者理性分析更有可能解決的觀念。可靠會話的理想把行政官員和公民視為彼此是充分參與的,他們不僅僅被視為召集到一起談話的自利的個體,而且被視為在一種他們作為人而相互接洽關系中的參與者。這種進行協商和達成共識的最終過程也就是個體隨著自己的參與而彼此相互接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充分包含了人類個性的所有的方面,他們不僅有理性,而且還有經驗、直覺和感情。但是這種變化很難,它需要達成共識:1.怎樣才能在不依賴理性的條件下行動,2.如何與不同的事物達成妥協。對此,後現代公共行政理論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麥克斯威特提出了一個實用的步驟——我們彼此敞開心扉、開誠布公。「這種備選方案就是傾聽別人的聲音,把自己的心裡話都倒出來,以及把別人當作自己加以忍受。這……與其說是理性的結果,倒不如說是理性的轉化。……通過使人們及其生活成為理性所預期的目標,理性就把我們彼此分離開,這時人類的狀況是:我就是你。」[25] 總之,登哈特認為,公民權理論家、社區與公民社會理論家、組織人本主義與新公共服務創造了一種很有意義的理論氛圍,他們所提出的很多理念觀點構成了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思想來源。 所謂的「新公共服務」,指的是關於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新公共服務認為,政府不應該像企業那樣運作,它應該像一個民主政體那樣運作;行政官員需要認識到他們有許多東西是要通過傾聽公眾的聲音而不是向公眾發號施令並且要通過服務而不是掌舵才能獲得。公民將和公共官員一道以一種互利合作的方式,齊心協力的界定和處理一些共同的問題。具體而言,新公共服務提出七項主張:1.服務與公民,而不是服務與顧客。公共利益是就共同利益進行對話的結果,而不是個人自身利益的聚集。因此,公務員不是僅僅關注顧客的需求,而是著重關注於公民並且在公民之間建立信任和合作的關系。[26]2.追求公共利益。公共行政官員必須促進建立一種集體的、共同的公共利益觀念。這個目標不是要找到由個人選擇驅動的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案,確切地說,它是要創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責任。[27]3.重視公民權勝過重視企業家精神。致力於為社會做出優異貢獻的公務員和公民要比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管理者能夠更好的促進公共利益,因為後一種管理者的行為似乎表明公共資金就是他們自己的財產。[28]4.思考要具有戰略性,行動要具有民主性。滿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項目可以通過集體努力和合作過程得到最有效並且最負責的實施。[29]5.承擔責任並不簡單。公務員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市場,他們還應該關注法令和憲法、社區價值觀、政治規范、職業標准以及公民利益。[30]6.服務,而不是掌舵。對於公務員來說,越來越重要的是要利用基於價值的共同領導來幫助公民明確表達和滿足他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試圖控制或掌控社會新的發展方向。[31]7.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32]
❸ 有哪些民權運動的代表人物及事跡
、羅莎·帕克斯,1913年2月4日出生在亞拉巴馬州的一個黑人家庭。1955年12月1日,她因在公共汽車上拒絕給一位白人男子讓座,拉開了美國現代民權運動的序幕。 當時,亞拉巴馬州實行吉姆·克勞法,這是一部對黑人進行隔離、壓制的種族歧視性法律。它規定黑人在乘公交車、到餐廳以及其他公共設施時不能與白人坐在一起。由於當時車上的人很多,司機要求羅莎·帕克斯將座位讓給一位白人男子,但她拒絕了。此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叛逆行為」發展成改變美國歷史進程的民權運動。羅莎·帕克斯自己回憶說:「那天像平常日子一樣,唯一使它變得重要的是全體黑人的團結。」底特律市市長基爾帕特里克評價說:「她通過坐下去而站了起來。」
2、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著名的美國民權運動領袖。1948年大學畢業。1948年至1951年期間,在美國東海岸的費城繼續深造。1963年,馬丁·路德·金覲見了肯尼迪總統,要求通過新的民權法,給黑人以平等的權利。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196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1968年4月,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領導工人罷工後,被人刺殺,年僅39歲。從1986年起,美國政府將每年1月的第3個星期一,定為馬丁路德金全國紀念日。馬丁·路德·金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8名。
3、馬爾科姆·X一般指馬爾科姆·利特爾,1925年5月19日,馬爾科姆·利特爾出生在內布拉斯加州。父親厄爾·利特爾(EarlLittle)在公民權利問題上言辭激烈,遭到了來自白種人優越論組織「黑色軍團」的死亡威脅。4歲時,父親死於非命。馬爾科姆此後一直認為他是被謀殺的。
4、瑟古德·馬歇爾,是第一位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非裔美國人,他從1967年開始在最高法院服務、直到1991年退休為止;在任此職之前,馬歇爾擔任「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的律師,協助1954年廢除種族隔離政策的案件 -「布朗控訴投陴卡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cation of Topeka, Kansas) - 贏得勝訴;他終其一生都致力於運用法律爭取公民權和社會正義。 瑟古德·馬歇爾是美國20世紀的一位英雄:他承接並勝訴的"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導致美國廢除了種族隔離法。他後來成為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始終致力於增進包括少數族裔、婦女和移民在內的全體美國人的權利。
❹ 西方現代管理學中,經驗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是
經驗主義學派又稱為經理主義學派、經驗管理學派,以向大企業的經理提供管理企業當代的經驗和科學方法為目標。
代表人物
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1909—)。主要作品有《管理實踐》、《管理——任務、責任、實踐》等。
歐內斯特·戴爾(Dale),代表作是《偉大的組織者》。
艾爾弗雷德·斯隆(1875-1966),事業部管理體制的首創人之一。
亨利·福特,流水線大量生產管理技術的倡導者。
威廉·紐曼 :美國管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經濟管理活動;組織和管理的技術》(1951)
經驗主義學派的觀點與主張
經驗主義學派認為管理學就是研究管理經驗,認為通過對管理人員在個別情況下成功的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的研究,會使人們懂得在將來相應的情況下如何運用有效的方法解決管理問題。因此,這個學派的學者把對管理理論的研究放在對實際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經驗教訓的研究上,強調從企業管理的實際經驗而不是從一般原理出發來進行研究,強調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和概括管理經驗。
傳統管理理論是以管理技巧為中心、以原則為中心或者以職能為中心的,它帶來的結果彷彿是先天存在一整套管理職能能夠運用到各種組織中。德魯克首先意識到任務對管理行為的影響,首先有任務才有管理,任務決定管理。他在書中說:工商企業――以及公共服務機構——都是社會的器官。它們並不是為著自身的目的,而是為著實現某種持別的社會目的並滿足社會、社區或個人的某種特別需要而存在的。它們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對它們提出的正確的問題不應該是 「它們是什麼?」而應該是「它們應該做些什麼以及它們的任務是什麼?」
管理轉而又是機構的器官。就管理本身而言,無所謂什麼職能而且也無所謂什麼存在。管理如果脫離了它所服務的機構就不是管理了。
人們所理解並正確地加以譴責的官僚主義就是那種誤認為自己是目的,而機構是手段的管理。這是管理當局、特別是那些不受市場考驗約束的管理當局容易犯的一種退化性毛病。預防、制止、並在可能的情況下治療這種毛病,應該是任何一個有效的管理者——以及任何一本有效的管理書的首要目標。
❺ 緊急:公共關系發展史上幾個代表人物
現代公共關系的誕生---艾維·李時期
1. 他的公共關系信條是:"公眾必須被告之","說真話",主張企業管理遵循"門戶開放"的原則。
2. 1903年他與帕克合作在紐約創辦了"宣傳顧問事務所",成為公共關系歷史上第一位向顧客提供公共關系咨詢服務而收取報酬的職業公共關系人員,首創了公共關系這一專門職業。
3. 他曾先後被多家巨型公司聘請處理勞動糾紛和社會磨擦,以自己卓有成效的公共關系實踐活動奠定了其在公共關系歷史上的地位作用,被後人譽為"現代公共關系之父"。
4. 艾維·李的重要功績,表現為他對公關所作的四大貢獻:第一,提出了關於工商業應把自己的利益同公眾利益聯系起來,而不是對立起來的觀念;第二,與最高決策者和管理人員打交道,並且只有在管理人員積極支持和親自處理的情況下才實施計劃;第三,與新聞媒介保持公開的暢通的信息交流;第四,強調使工商業具有人情味的重要性,並把公關工作做到雇員、顧客和鄰居中去。
5. 艾維.李的公共關系咨詢還存在憑經驗,憑直覺來進行工作的不足,但他作為公共關系職業的先驅者地位是無可爭議的。
現代公共關系的科學化---愛德華·伯尼斯時期
1. 他是使公共關系系統化,科學化,最終成為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的創始人,他在理論上的貢獻對公共關系學科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式的意義。
2. 他所著的《輿論明鑒》一書,是現代第一本公共關系學著作,也是公共關系學經典著作之一。
3. 他率先在紐約大學開設了公共關系學課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公共關系學引入大學教育的公共關系專家。
4. 他的公共關系信條是:"投公眾所好"。他主張,組織在決策之前,應首先了解公眾愛好什麼、喜歡什麼、贊成什麼、反對什麼、對組織有什麼期待和要求,在確定公眾的價值觀和態度的基礎上,再進行有組織的宣傳以迎合公眾的需要。他認為,企業只有獲得公眾的諒解與合作,才能得到穩定而持續的發展,能夠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5. 愛德華.伯納斯不僅是一位公共關系理論家,也是一位公共關系實踐家,接受過多位美國總統和實業界巨頭的委託,成功地幫助他們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
❻ 政府,是服務還是掌舵
一、導言
「人類能夠做到的是接近真理,但是卻沒有辦法窮盡真理」[1]。這就決定了探索規律是一個永恆不止的過程。公共行政學理論的發展也遵循這一規律。從1887年威爾遜在美國《政治學季刊》發表著名論文《行政學研究》到現在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公共行政學的發展經歷了老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等幾次有代表性的變遷。公共行政「改革的鍾擺從來沒有停止擺動」[2]。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掀起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在公共管理模式和管理實踐上做出了與時俱進的變革。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理論,「新公共管理總是處於上風」[3]。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公共領域實踐的發展,對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也相繼而至。在對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中,美國的著名的學者登哈特在其代表作《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中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理論。從老公共行政到新公共服務的轉換「不只是涉及一些新管理方法的實施,而且含有一套新的價值觀」[4]。但是沒有哪一種理論會得到所有人的同意,當然得新公共服務理論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我們國家的一些學者對新公共服務的理論進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比較有創意的觀點。
江蘇行政學院行政學部的周義程在《新公共服務理論批判》一文中指出:「前文通過搭建評價理論的標准,從研究對象、理論內容和理論形式三個方面對新公共服務理論進行了批判性學術解構,發現其存在以下不足: (1)研究選題所引發的研究目標的低層次性,即更多地停留在行動研究層次; (2)該理論對企理念大多已被企業家政府理論推進到了操作層面;(3)從嚴格意義上說,新公共服務是一種假說而非理論; (4)新公共服務在理論形式上存在論證的不充分性、邏輯的不嚴密性和美學意義上的簡潔性不夠等缺陷。」[5]但是他還提出:「當然,新公共服務理論盡管存在上述諸多問題,但至少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登哈特夫婦有明確的理論建構意識,而這正是許多中國行政學者所缺乏的。由此,我們又不得不在這里簡略地探討中國公共行政研究的缺陷。在我們看來,這些缺陷至少可以概括為三點: (1)重復勞動的行動研究(2)缺少分析工具的應用研究(3)少之又少的純研究。」[6]從理論的構建這一點上對中國的年輕學者提出希望,希望他們可以用畢生的精力致力於構建出若干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能夠有效地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只要有更多的年輕學者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中國的公共行政學研究就必然不會永遠處於邊緣。浙江大學的公共管理系的教授郁建興和浙江大學的公共管理系的研究生吳國驊在《超越新公共管理——基於政治層面的思考》中從政治層面對新公共服務理論和其他的幾個理論做了論述,並且提出從政治路向上改革官僚制的政府,對我國行政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啟示。他們指出:「這種從政治路向出發的政府改革包含著三個層面的內容:首先,重新思考公民身份。其次,構建公民參與新渠道。最後重建政府和公民之間的關系」[7]
在文章的最後作者寫道:「面對新公共管理改革措施的失效,以登哈特和格利夫為代表的後新公共管理學者提出了新的改革模式。這種針對官僚制政府政治層面缺陷的改革措施,更准確的把握住了官僚制政府弊端的成因,它的改革方式更具有可行性,可能取得更大的成效。這種新的改革模式對正在進行的中國政府的改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8]。
我國著名的學者武漢大學的丁煌在《當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論的新發展——從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務》中說:「在西方公共行政領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新公共管理理論在日益顯現其主導範式地位的同時,也遭到了來自多方面的置疑與批評,而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種種異議中最具有替代意義的新理論模式當數新公共服務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試圖在承認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於改進當代公共管理實踐所具有的重要價值並摒棄其固有缺陷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更加關注民主價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適合於現代公民社會的發展和公共管理實踐的新的理論選。」[9]彭未名、王樂夫在《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中提出:「新公共服務理論強調服務於公民、追求公共利益、重視公民權和人的價值,注重以公民為中心,這樣一套公共行政理念為我們探討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角。依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構建和諧社會: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創新民意表達機制;培育和發展社區及公民社會組織;增加公民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的機會;為社會的公平正義提供製度保障;強調公民精神和公民美德;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10]針對新公共服務的一些理念對我們國家的和諧社會的構建提出了一些看法。吳秋蘭在《我國行政倫理建設的價值探析——以新公共服務的價值理論為視角》,從行政倫理的角度對新公共服務的內涵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從行政倫理的基本結構層面出發,在新公共服務的價值體系下探討我國行政倫理的建設。張治忠和王澤應在《新公共服務;價值理念與現實訴求》指出:「新公共服務理論內涵在於促進公共服務的尊嚴與價值,倡導公共行政的卓越價值觀;在理論上訴求於公共性話語中公共理性的建立;在現實中訴求於以公民為中心的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構建。」[11]從新公共服務的價值理念與現實訴求的方面對新公共服務進行了一些研究。
國內還有很多的學者對新公共服務理論進行了研究與探索,本文就不再列舉。在這些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主要研究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產生的背景、理論的內涵以及對當代中國公民社會建設的啟示,為當代中國公民社會的建設提出一點有益的參考。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產生的背景
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包括企業家政府理論在內的新公共管理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要想談新公共服務,就要對新公共管理進行必要的分析與研究。所謂的「新公共管理」,它最初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種歐洲的現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追求行政現代化的改革實踐中的「管理主義」對韋伯「官僚制理論」的持續爭論。在爭論中,管理至上學說占據優勢,它從管理學的角度批判官僚主義,推崇私營機構的管理技術,認為分權、放鬆規則、委託等是醫治公共管理機制僵化痼疾的組織原則。[12]隨著新公共管理主義在實踐中的運用,逐漸形成了一種相對一致的學派,即「新公共管理」流派。「新公共管理成為指導歐洲和美國等國家改革的思想。新公共管理在組織結構上試圖打破傳統官僚制政府的高度集中化、等級制的組織結構,代之以規模較小、層級扁平的組織模式,並且將政策制定和政策執行的組織分離開來。在管理方式上,新公共管理大量引入了私營企業的管理方式來取代傳統的、機械化的管理方式。績效評估、項目預算、戰略管理這些管理方式用來進行廣泛的社會改革。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繫上,新公共管理倡導政府放鬆管制,轉而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導建立「小政府——大市場」的政府——市場關系。因此,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市場化改革,將原來政府承擔的部分職能通過私有化和外包的方式轉交給市場。在政府中引入競爭機制,「競爭有種種好處,而其中最明顯的好處是提高效率:即投入少、產生多。……競爭迫使公營的(或者私營的)壟斷組織對顧客的需要作出反應。……競爭獎勵革新;壟斷扼殺革新。……競爭提高公營組織的雇員的自尊心和士氣」[13]。通過在政府引入競爭機制從而提高政府的效率,使政府可以更加有效的運轉。「新公共管理」理論對管理持有以下的兩個理念,也就是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場化。1.管理的自由化,2.管理的市場化。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私營部門的管理實踐和技術優於公共部門,並且可以用於公共部門,公私之間的區別是一種假象,「管理就是管理」[14]。新公共管理的這些理論對在奧斯本和蓋布勒的《重塑政府》一書中得到了提煉和普及,成為新公共管理的精髓,也就是企業家政府理論。
作為一種試圖超越傳統公共行政管理理論的現代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發展的潮流,所以得到了推崇。但是有很多的學者對新公共服務理論提出了批判。沙赫特在《再造政府還是再造我們自己》一書中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倡導的價值觀提出了異議[15]。福克斯在《作為後現代符號政治的政府再造》一書中就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論內在地存在著矛盾[16]。還有人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論所倡導的公共企業家精神以及所謂的「新管理主義」很可能會損害諸如公平、正義、代表制和參與民主和憲政價值[17]。很顯然,這些不同的批評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包括企業家政府理論在內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局限性,這些不同的觀點對現代公共行政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然而這些理論對新公共管理理論並沒有提出替代的理論。「而新公共服務理論正是以美國著名的公共行政學家登哈特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學者基於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反思,特別是針對新公共管理理論之精髓的企業家政府理論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18]。
三、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來源和內涵
「任何一種理論學說往往都是在先前業已存在的某些思想來源和概念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與植根於理性選擇思想的主流灌溉行政思想相對照,新公共服務理論像傳統公共行政理論和新公共管理理論一樣,也具有一些似乎可以將其描繪成一種規范的理論模式並且可以與其他的理論區別開來的思想來源和概念基礎」[19]登哈特認為在新公共服務的思想來源中,更加具有當代理論的先驅理論包括:
(一)民主公民權理論。對公民權和民主的關注在近年來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論中尤為重要和明顯,這兩種理論對提倡再度復興的、更為積極的和更多參與的公民權。但是,公民權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考察。第一種明顯的定義關注的焦點是由法律體系規定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也就是說公民權被看作是一種合法的身份。另外一種更加寬泛的觀點認為,公民權涉及的是一些與一個人在某一政治共同體中成員資格的特性有關的更加一般的問題,其中包括諸如公民的權利和責任,而不管他們的合法身份。按照這種觀點,公民權涉及的是個人影響政治系統的能力,意味著要對政治生活的參與。登哈特倡導的新公共服務理論著重關注的就是這後一種的觀點。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論》(下篇)中指出:「人類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於這種狀態之外,使受制於另一個人的政治權力」 [20]又說:「盡管有些政治家現在怎樣想要給與他們中間的若幹人以某種優越的地位,他們自己卻並沒有這樣的要求;而是基於他們一律平等,直到他們基於同樣的意願在他們之上設置了統治者為止。所以,他們的政治社會都起源於自願的結合和人們自由的選擇他們統治者和政府形式的相互協議。」 [21]從這一點來講,洛克的思想和新公共服務理論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二)社區和公民社會理論。登哈特認為可以將最近關於社區和公民社會的討論看為新公共服務思想的重要來源。在作者看來,「前人們對社區的廣泛興趣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種興趣的產生在許多不同的場合都有所表現。而且左翼和右翼的評論家都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興趣。一方面,傾向於左翼的人們把社區視為作為現代社會特徵的過度貪婪和自立、利的一劑解毒葯,視為治療個人主義蔓延的一副良葯。與此同時,那些傾向於右翼的人們則把社區視為對一些基本的美國價值觀進行恢復的一條途徑,盡管這些基本的價值觀曾經被人們所持有,但是它們現在正遭受到一些我們所無法控制的勢力的挑戰。」[22]迦納德認為,由於社區意識可能產生衍生於從鄰里街區到工作團體等許多不同層次的群體,所以它可以在個人和社會之間提供一種有益的中介機構。社區建立的基礎是關懷、信任和協作,它是通過一個強有力的有效溝通和沖突解決系統結合在一起的。社區的互動性在個人和集體之間起著調節作用並且使得個人與集體保持一致。
(三)組織人本主義和新公共行政。新公共服務的第三個理論來源是組織人本主義。在他看來,在過去的25年中,公共行政理論家們已經與其他學科的同事們都認為,對社會組織的傳統層級制的研究方法限制了人們的視野,而且他們都批評官僚制並且都在為管理和組織的研究尋求可以替代的備選方法。從集體意義上來看,這些方法都試圖把公共組織改革成內部選民和外部選民的需要和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在這方面,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著名的行為科學家和組織學家、哈佛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阿吉利斯。早在《個性與組織》一書中,他就探討了傳統的管理方法對復雜組織內部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他特別提出,關於人類個性研究表明,從幼年期長到成年期的人們都要經歷從被動到主動,從依賴到獨立,從有限范圍的行為到更大范圍的行為、從淺表的興趣到更深層次的興趣、從較短期的眼光到更長遠的眼光、從從屬的地位到平等的或優越的地位以及從缺乏了解到更多的認識這樣一種發展過程。[23]
還有一些學者對公共部門中更具人本主義意味的組織構建做出了這樣的貢獻,從集體意義上來說,這些學者被稱為新公共行政學派,新公共行政學派在本質上是伴隨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其使年代初主要在社會中同時在社會科學學科中興起的一些激進運動而產生的公共行政學派。喬治·弗雷德里克森在《新公共行政學》中對社會公平作為行政決策和政治決策的指導觀念進行了論證,「公務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要能夠建立很保護社會公平的標准和測量以及認識公共服務對公民尊嚴和福利的影響」[24]。
(四)後現代公共行政。新公共服務的第四個理論來源是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家認為傳統的對實證主義模式的依賴強化了對已經成為主流公共行政模式組成部分的客觀化和非人格化傾向,同時他們還認為僅僅依靠實證主義則根本不允許人們對作為人類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意義和價值觀最充分和最完備的認識。通過一些方法,學者們希望對公共行政的研究和實踐建立一些可以替代的備選方法,這些方法更加關注價值(而不只是關注事實),更加關注主觀的人類意義(而不是客觀的行為),並且更加關注現實中人們之間的關系所蘊涵的各種情緒和感情。後現代公共行政家主要信奉「會話」的理念,信奉公共問題通過會話要比通過「客觀」測量或者理性分析更有可能解決的觀念。可靠會話的理想把行政官員和公民視為彼此是充分參與的,他們不僅僅被視為召集到一起談話的自利的個體,而且被視為在一種他們作為人而相互接洽關系中的參與者。這種進行協商和達成共識的最終過程也就是個體隨著自己的參與而彼此相互接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充分包含了人類個性的所有的方面,他們不僅有理性,而且還有經驗、直覺和感情。但是這種變化很難,它需要達成共識:1.怎樣才能在不依賴理性的條件下行動,2.如何與不同的事物達成妥協。對此,後現代公共行政理論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麥克斯威特提出了一個實用的步驟——我們彼此敞開心扉、開誠布公。「這種備選方案就是傾聽別人的聲音,把自己的心裡話都倒出來,以及把別人當作自己加以忍受。這……與其說是理性的結果,倒不如說是理性的轉化。……通過使人們及其生活成為理性所預期的目標,理性就把我們彼此分離開,這時人類的狀況是:我就是你。」[25]
總之,登哈特認為,公民權理論家、社區與公民社會理論家、組織人本主義與新公共服務創造了一種很有意義的理論氛圍,他們所提出的很多理念觀點構成了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思想來源。
所謂的「新公共服務」,指的是關於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新公共服務認為,政府不應該像企業那樣運作,它應該像一個民主政體那樣運作;行政官員需要認識到他們有許多東西是要通過傾聽公眾的聲音而不是向公眾發號施令並且要通過服務而不是掌舵才能獲得。公民將和公共官員一道以一種互利合作的方式,齊心協力的界定和處理一些共同的問題。具體而言,新公共服務提出七項主張:
1.服務與公民,而不是服務與顧客。公共利益是就共同利益進行對話的結果,而不是個人自身利益的聚集。因此,公務員不是僅僅關注顧客的需求,而是著重關注於公民並且在公民之間建立信任和合作的關系。[26]
2.追求公共利益。公共行政官員必須促進建立一種集體的、共同的公共利益觀念。這個目標不是要找到由個人選擇驅動的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案,確切地說,它是要創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責任。[27]
3.重視公民權勝過重視企業家精神。致力於為社會做出優異貢獻的公務員和公民要比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管理者能夠更好的促進公共利益,因為後一種管理者的行為似乎表明公共資金就是他們自己的財產。[28]
4.思考要具有戰略性,行動要具有民主性。滿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項目可以通過集體努力和合作過程得到最有效並且最負責的實施。[29]
5.承擔責任並不簡單。公務員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市場,他們還應該關注法令和憲法、社區價值觀、政治規范、職業標准以及公民利益。[30]
6.服務,而不是掌舵。對於公務員來說,越來越重要的是要利用基於價值的共
同領導來幫助公民明確表達和滿足他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試圖控制或掌控社會新的發展方向。[31]
7.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如果公共組織及其所參與其中的網路基於對所有人的尊重而通過合作和共同領導來運作的話,那麼,從長遠來看,它們就更有可能取得成功。[32]
❼ 公共服務理論
公共服務的理念起源於19世紀後半葉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沖突與斗爭,最早提出公共服務的是19世紀後半期德國社會政策學派的代表人物瓦格納(AdolfWagner)。1912年法國公法學家萊昂·狄驥明確界定了公共服務的實施主體是「那些事實上掌握著權力的人」。19世紀末期英國改良主義經濟學家霍布森提出了「最大社會福利」思想,界定了公共服務的價值目標,他認為國家必須干預經濟生活,以便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調和起來,使「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得以實現。
21世紀初期,以美國著名公共行政學家羅伯特·B·登哈特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理論。這一理論包括了六個方面的基本內涵:一是政府的職能服務;二是追求的目標是公共利益而不是副產品;三是行政作為在思想上要具有戰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四是服務於公民,而不是服務於顧客;五是強調責任政府,責任並不簡單;六是重視人,而不只重視生產率。
公共服務屬於公共產品的范疇。按照公共產品的概念,公共服務應是一種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社會服務,是以一定的信息、技術或文化等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根據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和社會公共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❽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相關人物
現任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她的教學和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組織理論,組織行為以及領導領域。
❾ 古今中外因實踐而成功的例子
1.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
富蘭克林從一次電學實驗中受到啟發,斷定雷電是一種放電現象。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他和他的兒子一起做了著名的「風箏實驗」。
一道閃電掠過,富蘭克林覺得自己拉著麻繩的手有些麻木。他把手指靠近銅鑰匙時,一道電火花向他手上擊去。「天電」被引下來了。後來他又用萊頓瓶收集了「天電」去做試驗,證明「天電」和地電一樣能被金屬傳導,能熔化金屬,能點燃酒精。
2.神農嘗百草
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
3.李時珍《本草綱目》
李時珍覺得前人醫書有很多錯誤的不完善的地方,於是決心自己走遍大江南北重新書寫一本醫書,造福人民。
4.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50多年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5.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在提取新元素的實驗中,雖然一次又一次地失敗,卻毫不氣餒,信心十足,不斷總結,堅持試驗。
❿ 為什麼說艾維.李被稱為現代公共關系之父
艾維·李(1877-1934),美抄國著名記者。1903年,艾維·李開辦了第一家正式的公共關系咨詢事務所,專門為企業和其它社會組織提供傳播溝通服務,協助客戶建立和維持與公眾的聯系,成為公共關系工作職業化的第一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1906年,艾維·李發表了公共關系活動的原則宣言,提出「講真話」的基本原則。他主張,應該准確無誤地向公眾提供信息,一個組織要獲得良好信譽就必須講真話;如果真情的披露對組織帶來不利影響,就應該根據公眾的反應和評價來調整組織的政策和行為。艾維·李因此贏得了世人的敬意,被稱為"現代公共關系之父"。
公共關系學指以公共關系的客觀現象和活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是研究組織與公眾之間傳播與溝通的行為、規律和方法的一門學科。公共關系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課程,適用於個人及任何組織。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