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寬銀幕電影的詳介
寬銀幕電影是採用比標准銀幕寬的銀幕。
可以使觀眾看到更廣闊的景像。專最普遍的方法是採用橫向壓縮屬畫面的變形鏡頭來拍攝和放映寬銀幕影片,稱之為變形寬銀幕電影。用這種特殊鏡頭拍攝的景物都發生了變形。比如,一位胖子演員拍攝放映後就變成了瘦子,為保護原樣的真實性,放映時採用同樣原理的變形鏡頭把影片放映到銀幕上,就可以把景物正常地還原,瘦子又變成胖子了。隨著電聲技術的發展,寬銀幕電影在擴展畫面范圍的同時,又和多路還音立體聲相結合,使得影片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從觀眾的前後、左右、上下各個方向立體地傳播出來,這就更加增強了電影的真實感和表現力,立體聲加強了寬畫幅的臨場感。所以,也有人稱這種電影為寬銀幕立體聲電影。
②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的技術產生
1927年,法國物理學家享利·雅克·克雷蒂安研製出一種變形鏡頭,這種鏡頭可使影像產生橫向變形,使影像畫面展寬。這就是CinemaScope寬銀幕技術,這種能產生特殊效果的鏡頭,為寬銀幕電影的誕生奠定了技術基礎。1952年,美國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首先意識到了這種鏡頭的重要性,於是購買了該項專利,並將這一技術應用於電影拍攝中。在拍攝中,應用特殊的變形鏡頭將2.35:1的全景式畫面壓縮到1.33:1的35mm膠片上。拍攝好的影片放映時,同樣加上一個變形鏡頭,對畫面進行相反的變形,使畫面還原,這就是寬銀幕電影製作與放映的基本方法。1953年,福克斯採用這一技術拍攝了第一部寬銀幕電影The Robe,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讓影院都開始在放映機上安裝了新的寬銀幕變形鏡頭。一年之內,所有主要的製片廠都採用了CinemaScope技術及其4聲道立體聲,到1957年,美國85%的影院都安裝了CinemaScope技術的設備。這一時期還有其它的寬銀幕格式,其中很多都採用了70mm膠片來提高圖像質量,盡管目前超過900張銀幕都裝備了70mm影片的放映設備,但這一格式卻很少用。一些獨樹一幟的人之所以還採用這種格式主要是為了聲音。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是主要製片廠所發行的最後一部70mm影片,不過拍攝仍然是35mm膠片,只是發行上使用70mm。寬銀幕電影使人的視野擴大,因此特別適宜表現場面恢弘的電影畫面。如今,世界各國都已普遍採用寬銀幕電影。
③ 寬銀幕電影的銀幕為什麼是孤形的
寬銀幕電影:使用的銀幕比普通銀幕寬的電影的統稱。寬銀幕電影把放映畫面展寬,適合人的兩眼水平視角大於垂直視角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景物並無限界的特點,使觀眾擴大視野,增加臨場真實感。寬銀幕上的影像畫面造成了廣闊的印象,利於增強藝術表現力,尤其適合表現大自然景色、群眾場面和戰爭鏡頭。
拍攝好的影片放映時,同樣加上一個變形鏡頭,對畫面進行相反的變形,使畫面還原,這就是寬銀幕電影製作與放映的基本方法。1953年,福克斯採用這一技術拍攝了第一部寬銀幕電影The Robe,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讓影院都開始在放映機上安裝了新的寬銀幕變形鏡頭。一年之內,所有主要的製片廠都採用了CinemaScope技術及其4聲道立體聲,到1957年,美國85%的影院都安裝了CinemaScope技術的設備。這一時期還有其它的寬銀幕格式,其中很多都採用了70mm膠片來提高圖像質量。一些獨樹一幟的人之所以還採用這種格式主要是為了聲音。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是主要製片廠所發行的最後一部70mm影片,不過拍攝仍然是35mm膠片,只是發行上使用70mm。寬銀幕電影使人的視野擴大,因此特別適宜表現場面恢弘的電影畫面。世界各國影院普遍採用寬銀幕電影。
④ 變形鏡頭的介紹
變形鏡頭,一種可以使寬幅度的場面,被壓縮入標準的畫面區域的光學透鏡。1927年由亨利·克瑞雄根據中國的哈哈鏡而發明。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在1953年拍攝《聖袍千秋》時,第一次使用這種鏡頭。
⑤ 來聊聊什麼是變形鏡頭而什麼又是寬熒幕
變形抄鏡頭是沒有寬幕攝影機的時候,用來湊或用的。它在35mm的普通攝影機上將寬的場景壓縮進來,後期播放的時候再反向拉伸,做出寬幕的效果。
但是和真正的款幕攝影機沒法比,它的像場仍然是35mm的像場,而且壓縮再拉伸的過程,只能在膠片上做(在數碼上做沒有任何意義)。拉伸以後的實際解析度也會有很大下降,不能滿足高清拍攝要求。
⑥ 寬銀幕電影是怎麼由來的
20世紀50年代,為了使電影院比電視機更具有競爭力,人們做出了許多嘗試。專其中,伴隨著當時屬興起的三維立體電影,大屏幕電影攝影學系統也在那個年代開始投入使用。電影工作者開始在一些系統中運用35mm寬的膠帶;在另一些系統中則使用70mm寬的膠帶。法國科學家亨利·克雷蒂安開發研製出一種變形鏡頭,它可以使相機把寬大的影像壓縮在膠卷上,並且當膠卷通過放映機放映時將其擴大。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發明家費雷德·沃勒才發明了真正意義上的寬銀幕立體電影,盡管他發明的系統要求三部同時開動的攝像機和放映機一起工作。
⑦ 影視上的變形鏡頭和超35毫米是什麼意思
Wikipedia 的 Anamorphic format 詞條解釋得比較清楚了,結合題主給出的非專業翻譯,這位DP想表述的邏輯大概是這樣的:
在變形寬銀幕技術發展早期(1960年代),曾經有三種方式將非變形的成像壓縮為變形的成像,分別是:棱鏡(prism)、曲面鏡(curved
mirror)和柱面透鏡(cylindrical
lenses)。棱鏡方案詳見下圖,兩個互相倒置的棱鏡,可以實現壓縮或擴展的功能,圖中所示為擴展,光路可逆,反過來看就是壓縮。具體操作時,用普通球面鏡頭搭配附加鏡拍攝,或用普通鏡頭拍攝並在洗印中產生變形效果。球面鏡頭種類很豐富,定焦鏡頭的光圈通常也比較大(例如Zeiss MP最大光圈為T1.3)。
早期的專用變形攝影機鏡頭,使用時需要將光圈縮到T4.5,才能獲得不「軟」的畫面,限制了低照度環境下的使用。
所以DP在一次拍火把的時候,為了得到T2.8這樣的大光圈,無奈選擇了」球面鏡頭(S35)+棱鏡「方案,但棱鏡方案效果不好,所以DP抵制」球面鏡頭(S35)+棱鏡「方案。
這種矛盾隨後得以解決,一方面Panavision採用雙附加鏡方案,改善了」球面鏡頭+附加鏡「方案的成像效果,另一方面,專用變形鏡頭的可用光圈也逐漸變大,如Zeiss MA系列的T1.9,從此DP無需再糾結畫質與光圈,終於可以得心應手地拍變形寬銀幕了。
⑧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的產生
1923年,法國物理學家享利·雅克·克雷蒂安研製出一種變形鏡頭,這種鏡頭可使影像產生橫向變形,使影像畫面展寬。這就是CinemaScope寬銀幕技術,這種能產生特殊效果的鏡頭,為寬銀幕電影的誕生奠定了技術基礎。1952年,美國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首先意識到了這種鏡頭的重要性,於是購買了該項專利,並將這一技術應用於電影拍攝中。在拍攝中,應用特殊的變形鏡頭將2.35:1的全景式畫面壓縮到1.33:1的35mm膠片上。拍攝好的影片放映時,同樣加上一個變形鏡頭,對畫面進行相反的變形,使畫面還原,這就是寬銀幕電影製作與放映的基本方法。1953年,福克斯採用這一技術拍攝了第一部寬銀幕電影The Robe,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讓影院都開始在放映機上安裝了新的寬銀幕變形鏡頭。一年之內,所有主要的製片廠都採用了CinemaScope技術及其4聲道立體聲,到1957年,美國85%的影院都安裝了CinemaScope技術的設備。這一時期還有其它的寬銀幕格式,其中很多都採用了70mm膠片來提高圖像質量,盡管目前超過900張銀幕都裝備了70mm影片的放映設備,但這一格式卻很少用。一些獨樹一幟的人之所以還採用這種格式主要是為了聲音。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是主要製片廠所發行的最後一部70mm影片,不過拍攝仍然是35mm膠片,只是發行上使用70mm。寬銀幕電影使人的視野擴大,因此特別適宜表現場面恢弘的電影畫面。如今,世界各國都已普遍採用寬銀幕電影。
⑨ 寬銀幕電影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記得應該是在1996年開始的,至今有25年時間了,希望採納我的回答,謝謝了!
⑩ cooke都有哪些變形寬銀幕鏡頭
確實是膠片的寬度,目前常見的都是35mm,早先還有8mm、9.5mm、16mm、17.5mm之類的,而imax用的是7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