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池是誰發明的
伏特發明了電池。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把一塊鋅板和一塊錫板浸在鹽水內里,發現連接兩塊金容屬的導線中有電流通過。於是,他就把許多鋅片與銀片之間墊上浸透鹽水的絨布或紙片,平疊起來。
用手觸摸兩端時,會感到強烈的電流刺激。伏特用這種方法成功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池──「伏特電堆」。這個「伏特電堆」實際上就是串聯的電池組。這成為早期電學實驗,電報機的電力來源。
不同電池各有特性,用戶必須依照廠商說明書指示的方法進行充電。在待機備用狀態下,電話也要耗費電池,如果要進行快速充電,宜先將手機關閉或把電池拆下進行充電。
有些自動化的智能型快速充電器當指示燈信號轉變時,只表示充滿了90%,充電器會自動改用慢速充電將電池完全充滿。用戶最好將電池完全充滿後使用,否則會縮短使用時間。
Ⅱ 工業革命開展的原因、主要發明、影響
1.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紀時英國的工廠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廠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在這種趨 勢下,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發展起來了。
⑴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
⑵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產生並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國內市場;
⑶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場;
⑷工場手工勞動時積累的經驗和生產技術的進步;
⑸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工廠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
2.主要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鈕可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33年 凱伊·約翰發明了飛梭
哈格里夫斯與他發明的珍妮紡紗機
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1768年 阿克萊特水力紡機
1769年 詹姆斯·瓦特改良鈕可門的蒸汽機為「單動式蒸汽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抽水馬桶
1779年 克倫普敦 走錘紡騾(騾機)
1782年 瓦特改良蒸汽機為「聯動式蒸汽機」,1785年投入使用
1785年 卡特萊特 動力織機
1796年塞納菲爾德 平板印刷術
1797年亨利·莫茲萊螺絲切削機床
1807年富爾頓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
1812年特列維雪克科爾尼鍋爐
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
1815年 漢弗萊·戴維礦工燈
1825年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試車成功
1844年 威廉·費阿柏恩發明蘭開夏鍋爐
3.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間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Ⅲ 為什麼將英國工業革命稱為革命
革命破壞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發展。
從根本上改革。
英國工業革命
英國工業革命或稱作英國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是18世紀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並帶動了當時許多國家相繼發生工業革命。
背景
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17 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歷程
紡織工業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9年鍾表匠阿克萊特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過了2年,他就在曼徹斯特建立了第一家棉紡廠。
1779年克工人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運輸革新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在陸路交通方面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影響
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
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
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Ⅳ 英國工業革命中有哪些發明創造
比書本上全哦
1733年 凱伊·約翰 飛梭
1765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揭開專了工業革屬命的序幕) 哈格里夫斯與他發明的珍妮紡紗機
1768年 阿克萊特 水力紡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79年 克倫普敦 走錘紡騾
1785年 卡特萊特 動力織機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65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鈕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並於1785年投入使用)
1807年 富爾頓 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25年 斯蒂芬森 發明的蒸汽機車試車成功[粵教版:史帝芬遜,史蒂芬孫,由於是音譯,所以各個版本會有些不同]
1844年 威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Ⅳ 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英國工業革命抄從棉紡織業開始襲。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提高了織布速度;1765年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的「珍妮紡紗機」,1769年鍾表匠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1779年工人克隆普頓發明「騾機」,這三個發明提高了紡紗的速度和質量;1785年工程師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把織布速度提高40倍。1785年,徒工出身的機械師瓦特發明了復動式蒸汽機,為紡織機器提供了方便、實用、大功率的動力;蒸汽動力的使用是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成就。新的運輸工具也被發明出來,1807年美國發明家富爾頓發明了汽船,提高了水上運輸能力;1814年英國煤礦工人出身的工程師史蒂文孫發明了火車機車,1825年試車成功,30年代英國開始了大規模的鐵路建設。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基本完成,大機器生產代替了工場手工業,機器製造業也已出現,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Ⅵ 萊頓瓶的發明者是誰發明時間是多少作用是
1.萊頓瓶的構造,及發明者,有何用途
萊頓瓶是在西元年,於荷蘭的萊頓城首先使用,因而得名.至於是誰發明的,已不可考.萊頓瓶的構造如右圖,銅棒連接在鍊條上,鍊條與內箔層接觸.萊頓瓶是一種用來儲存靜電的簡單電容器.
2.閃電的電能是否可以儲存
閃電發生時,表示正,負電已中和消失了,想儲存其能量,應該在發生閃電之前,將正,負電分別儲存.
例如:將雲中的負電引到萊頓瓶的銅球,使內箔帶負電,這時外箔會因靜電感應而使正,負電分開,將外箔接地一下,使負電流走,則內箔帶負電,外箔帶正電.當內,外箔接通時,會有瞬間電流.
一次閃電耗掉的電能,可供給小市鎮一個月的用電量,可惜目前還沒有辦法儲存這麼大的能量.
3.閃電為什麼不是一條直線 而有許多分叉
閃電是正,負電相吸引而激烈中和放電的現象,電荷要找出空氣中最容易通過的路徑,而這條路徑往往不是一直線,所以閃電才曲曲折折的!
靜電對人體有無什麼影響 (台南市/成功國小/六年級/謝佩瑜)
馬爺爺:
如果電從我們身體通過,電流弱時會使我們暫時麻痹,太強的電流會破壞我們身體的組織,甚至導致死亡.
如果電荷傳到我們身上而停止(靜電),雖然我們頭發會『全體肅立』,但是沒有觸電的危險.所以,可以說靜電對人體沒什麼生理上的影響.
Ⅶ 歷史作業
工業革命前,英國的棉紡織業存在紡紗和織布兩個生產環節的不平衡。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使過去需要兩個人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一個人即可,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加寬了布幅。紡車被織布機遠遠拋在後面,面紗供不應求,紡紗機械的發明提上日程。1738年,惠特製成了滾輪式紡紗機,第一次紡出了「不用手指」的棉紗。這一發明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先聲。
1764年,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紡紗機,並用他妻子的名字命名,這就是「珍妮機」。珍妮機帶有機械輪子,可以使16-18個紗錠同時紡紗。珍妮機紡線細而不結實,且需要用人力來轉動,最初僅由家庭工人在家裡使用。
1769年,理發師阿克萊特在一個鍾表匠的幫助下,製成了水利紡紗機,並獲得專利,水利紡紗機可同時紡許多根線但結實有餘,粗細不均勻。但阿克萊特極富創業才能,1771年他攜帶這項發明專利,移居諾丁漢,並與當地兩個富商合作,建立了一家紡紗廠。在這家規模不大的紡紗廠里,水利紡紗機靠馬匹推動。同年,阿克萊特又到克羅姆福德安家設廠。紡紗廠建立在水流湍急的河邊,配備水車帶動紡紗機工作。這家水利紡紗廠後來被認為是近代機器大工廠誕生的標志。阿克萊特也因此被譽為「近代大工業的真正的創始人」。
1779年,紡紗領域又有的新突破。工人發明家克隆普頓發明騾機,集珍妮機和水利紡紗機的優點於一身,可以使300-400個紗錠同時工作,紡紗效率極高,且紡出的紗線結實、均勻,質量上乘。
1785年,牧師卡特萊特發明了自動織布機,將織布效率提高了40倍。
英國的棉紡織業用了50年左右的時間,通過不間斷的技術發明,生產革新,開拓出一批新天地。據統計,棉花加工業的產值從原來佔英國工業總產值中的第九位,一躍升至首位。1820年,英國棉花加工業產品的出口,幾乎佔英國出口總額的一半。英國的棉布產品最終擊敗印度棉布市場,暢銷國內外市場。一位英國政治家說道:「不是5%,也不是10%,而是百分之幾百或幾千」。後來英國的鐵路、造船、機械製造業和大型冶金等投資巨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了棉紡織業的大量資金積累。
萬能蒸汽機是英國工業革命最偉大的技術發明,也是人類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它不僅為機器大工業的興盛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動力問題,還為機器大工廠的建立開拓了極其廣闊的地理空間。此後,工廠選址並非河流附近不可,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建廠。英國煤炭豐富,稠密的水陸交通網路又能把煤運至各地,全國已經變成一個特別適合於工業生產的世界。
Ⅷ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有什麼發明
維多利亞 女王(亞利山德拉·維多利亞,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於1837年繼承王位(當時她18歲),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3年。維多利亞 女王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 維多利亞時代 ,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9年鍾表匠阿克萊特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過了2年,他就在曼徹斯特建立了第一家棉紡廠。 1779年克工人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運輸革新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在陸路交通方面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Ⅸ 電池是什麼人發明的
電池發明史
1780年,義大利波羅那大學解剖學教授伽伐尼(Luigi Galvani 1737年9月9日-1798年12月4日)做青蛙腿肌肉運動的解剖學研究,他在實驗中發現,在起電機放電的同時,如果用金屬手術刀觸動蛙腿神經,蛙腿肌肉立刻收縮,為了找出這一現象的原因,在進一步的實驗中意外地發現,若用兩種金屬分別接觸蛙腿的筋腱和肌肉,當兩種金屬的另一端相碰時,蛙腿也會發生抽動。伽伐尼認為這是青蛙體內存在一種「神經電流體」引起的,這種可以使神經、肌肉活動,腦是分泌電液的重要器官。
義大利的物理學家伏達(Alessandro Vlota 1745年2月18日—1827年3月5日)在1792年對伽伐尼的發現做了研究,他發現電流的產生並不需要動物組織,1793年他否認了動物電的存在,認為伽伐尼發現的電產生於兩種不同金屬的接觸,他認為蛙腿的抽動是一種對電流的靈敏的反應,這個電流是由於兩種金屬插在了由肌肉提供的溶液中,並構成迴路而產生的。
1799年伏達用銅片、浸鹽水的紙片、鋅片依次重疊起來,創制了最早的獲得連續電流的伏達電堆。1800年他公布了在1795-1796年間發現的電池原理,1801年他為拿破崙一世演示了伏達電堆,拿破崙授予他金質獎章並封他為伯爵。
1803年,德國化學家裡特爾製造出一台蓄電池。
1836年,英國化學家J.F.丹聶爾製造出了第一塊古典原電池。伏打電堆的一個缺點是由於極化作用而使電流很快減小。他發現的電池是用多細孔的陶罐(開始用動物膜)把浸入硫酸銅溶液中的電極銅棒和鋅棒分開。它能比過去的電池提供更長時間的穩定電流。
1859年,法國物理學家普朗特製造出了第一台可實用的鉛酸蓄電池。他包括兩塊捲成螺旋形的鉛皮,中間用橡皮隔開,浸沒在10%的硫酸溶液中,然後送入電流,使其中一塊鉛皮鍍上,另一塊鉛皮成為粗糙的多孔表面。這種電池比當時的任何電池都具有更高的電動勢。但是由於加工成型過程復雜和冗長,很難批量生產,沒有受到重視。
1865年,法國化學家勒克朗謝製造出第一塊干電池。他採用導電的氯化銨溶液、鋅和石墨作電極,並用二氧化錳作去極劑。這種電池由於使用氯化銨溶液帶來很多不便。
1881年法國化學家C.A.福爾改革了普朗特的鉛蓄電池。他迴避了成型的工序,把直接塗布在鉛板上,這樣使鉛蓄電池引起了商業界的興趣,很快得到批量生產,在汽車、無線電設備、電化學實驗過程中得到應用,成為了通常使用的重要電源。
1888年,化學家卡斯尼爾改進了勒克朗謝的電池。他以潮濕的氯化銨代替其溶液,以鋅皮兼代容器,一舉二用,使用方便,得到了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