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警2共和國之輝 科技機場和科技鑽油井是干什麼的
科技機場的作用是超級武器生產會加快;科技鑽油的作用是能通過開採石油來換取金錢。
科技機場是《紅色警戒2》中的一種建築物,由工程師進入佔領得到。有科技機場的國家就會像美國一樣空降傘兵,不過盟軍和尤里只能空降6個,蘇軍9個,而且只空降自身所屬陣營的基礎兵種(美國大兵,動員兵,尤里新兵)。
美國建造空指部佔領後可有雙重傘兵,可空降8+6個(是分開來計算的)。據資料特殊國家可空降技師,但該國家不可選,因此只能用於戰役,另一個特點就是此國家的超級武器生產會加快。
(1)呵護油井小發明擴展閱讀:
一、初始劇情
二戰後愛因斯坦發明了時間機器,他為了避免戰爭慘劇發生,便利用了自己的發明回到戰爭爆發前,刺殺了希特勒。這一舉動成功防止了德國走上納粹道路,但卻讓蘇聯國力大幅膨脹。戰爭最終依然沒能避免,蘇聯發動了世界大戰,英美等國則組成盟軍與之對抗。游戲中其他各陣營的劇情與原版相比無變化。
二、中國劇情
蘇美兩國急於開辟第二戰場,企圖把戰爭擴大到全世界范圍內。以「小赫魯曉夫」為首的蘇聯右傾主義份子早已駐兵蒙古,蠢蠢欲動。美帝國主義戰機屢次侵犯中國領空,數艘航空母艦正向中國渤海駛來。他們知道,控制了中國,就等於控制了全世界。這時,中國毅然決定主動出兵迎戰。
B. 富有創造力的發明的事例。也就是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的事例,要詳細,
了像伽利略、牛頓的例子就要要
C. 要有科技含量的節水小發明,要簡單點,材料少點,很急...越快越好
自動澆水器
我的家中養有許多花,家人在家的時候澆花還算方便,可是在黃金周期間,全家人外出了,花放在家中,一周沒人澆水,旅遊回來,花都蔫了,給家人添加了不少煩惱。為此我想發明一個可以自動連續向花澆水的裝置。
結構:這個自動澆水器的結構如右下圖,由小水箱、彎折的粗軟管、醫用輸液軟管及滑輪裝置(可用廢棄的吊瓶輸液用的軟管等製成)等組成。其中輸液軟管與水龍頭相連接(水龍頭水可適當調小些),水流速度由滑輪裝置來控制,軟管的另一端連接一個較小的儲水箱(也可由塑料瓶等改制而成),儲水箱上端留一個穿輸液軟管的小孔,其餘部分密封,水箱底部有一個較大的洞,其餘部分也密封,一根較粗的軟管從此洞穿入,在水箱中彎折。
原理及使用方法:把此裝置懸掛在需要澆水的花上,水龍頭中流出的水通過輸液軟管滴入下面的小水箱(水流量可控制),當下面小水箱中的水淹沒從底部伸入的彎折的軟管時,小水箱中的水因為虹吸現象就被全部抽出,從而給花自動澆水一次,如此循環不斷。每次的澆水量和澆水頻率可由輸液軟管上的滑輪裝置和小水箱的大小來共同控制。如果通過滑輪裝置調整好軟管中水滴的速度,並選擇好水箱的大小,不僅可以實現自動澆水,還可實現定時澆水(如在早晨或傍晚為花澆水)。
優點及創新點:經實驗,這個自動澆水器效果好,結構簡單,成本極其低廉,實用性強,人人均可自製完成,可實現自動澆水和定時澆水,不僅為養花人解決了出門沒人澆花的難題,而且還可廢物再利用,有利於環境保護。
備註:如果家中水龍頭離花盆位置遠,可採取一個辦法予以解決:即增加一個可密封大水箱,把與水龍頭相連的軟管改為與大水箱相連,這樣當外出時,只要向大水箱中加足量的水,就可實現自動為花澆水的目的。
——本人原創
D. 石油鑽井方面的問題 是誰發明的的測井技術
康拉德·斯倫貝來謝(自Conrad schlumberger)測井技術的發明者和創始人。也是當今油田服務業巨頭斯倫貝謝公司的創始人。
第一條測井曲線是在1927年9月5日由亨利·道爾(斯倫貝謝公司)在佩謝爾布龍油田上首次電阻率的實驗,親手記錄了全部數據,畫出了世界上第一條測井曲線。
E. 關於「石油工業之父」的爭議
蘇聯人曾認為,世界第一口油井是老沙皇時代的一個叫謝苗諾夫的工程師,於1848年在黑海的阿普歇倫半島的比比和埃巴德兩地邊境處開鑿的。有一個叫洪拉沃夫的蘇聯人寫了一本叫《石油的故事》的書,竟然說:俄國是世界石油工業之父、祖父和曾祖父,分布在世界上的石油井架都是巴庫石油井架的孫子和曾孫。
而美國人宣布,1859年8月27日,美國人埃德溫·德雷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泰特斯維爾小鎮打出的一口深21.7米油井是世界第一口油井,並曾准備在1959年第五屆國際石油會議期間,舉行所謂世界第一口油井開鑿100周年紀念活動。由於這一口日噴20桶烏黑閃光石油的油井,在當時美國社會環境下,經濟和商業意義十分重大。後人稱其「揭開了世界石油工業的序幕」,是「近代石油工業的發端。」
實際上,世界上最早的氣井和油井都為中國人所開鑿。李約瑟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寫道:「今天在勘探油田時所用的這種鑽控井或鑿洞的技術,肯定是中國人的發明」,並且說,這種古代深井鑽井技術於11世紀前後傳入西方,甚至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深井基本上都是採用中國人創造的方法打成的。
中國歷史上的油井見於元明時代。據《元一統志》記載:「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井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歲辦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元一統志》成書於1286—1303年。我們可以推斷,石油井約在宋朝時代就已經存在了。所以說,在距今700多年以前,中國人已經開鑿出油井了。
這樣說來,蘇聯人所說沙皇時代謝苗諾夫1848年打出的第一口油井,距今不過164年,而美國人德雷克1859年打出的油井,距今才153年。它們出世的時間都遠遠晚於中國人開鑿的油井。
F. 了解發明創造的事例
愛迪生這位偉大的發明家的一生中,發明了許多東西,然而,能夠立即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卻只有電燈。因為電燈的好處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它的出現,意味著人們又有一輪太陽,人們的活動不再受到黑夜物制約了。
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
「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愛迪生暗下決心。
於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後,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對失敗,面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愛迪生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突然眼睛一亮,說:「鬍子,先生,我要用您的鬍子。」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鬍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後裝在燈泡里。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頭發試試看,沒准還行。」麥肯基說。
愛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但他明白,頭發與胡須性質一樣,於是沒有採納老人的意見。愛迪生走身,准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麼不試棉線呢?」
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愛迪生把棉線放在在U形密閉坩堝里,用高溫處理。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准備將它裝在燈泡內。可由於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於緊張,拿鑷子的手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
此時,夜幕降臨了,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里的空氣抽走,並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這燈究竟會亮多久呢?
1小時,2小時,3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後來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
「45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把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小時,甚至幾千小時」愛迪生沒有陶醉於成功的喜悅之中,而是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天,天氣悶熱,他順手取來桌面上的竹扇面,一邊扇著,一邊考慮著問題。「也許千篇竹絲炭化後效果更好。」愛迪生簡直是見到什麼東西都想試一試。試驗結果表明,用竹絲作燈絲效果很好,燈絲耐用,燈泡可亮1200小時。
經過進一步試驗,愛迪生發現用炭化後的日本竹絲作燈絲效果最好。一於是,他開始大批量生產電燈。他把生產的第一批燈泡安裝在「佳內特號」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員有更多的工作時間。此後,電燈開始進行尋常百姓家。
後來,人們便一直使用這種用竹絲作燈絲的燈泡。幾十年後,又對它進行了改進,即用鎢絲作燈絲,並在燈泡內充入隋性氣體氮或氬。這樣,燈泡的壽命又延長了許多。我們現在使用的這是這種燈泡。
請採納!!!
謝謝!!!!!!!!!!!!!!!!!!!!!!!!!!!
G. 科學發明小故事10字以上
1、經人指點的發明-堅韌,合平凡變成偉大
貝爾依舊在堅忍不拔地進行著實驗,他不停地學習和請教。就在關鍵時刻,愛迪生提供了一個金子般的建議最終使貝爾找到了聲音與電流交流的金鑰匙。不久,世界上第一隻送話器和受話器就延生了。
2、復印機的故事
工程師斯特・卡爾森發明復印機不能不說是受人指點。他常常為發明復印機愁眉不展。一次在飯館里聽人講起「霸王別姬」的故事後深受啟發,從而解決了墨粉的問題,並於1938年10月23日成功製造出了第一台靜電復印機。
3、夢中的發明-給元素分家
盡管門捷列夫不停地用撲克牌擺弄著各種元素的位置,可總有三四個元素無法排入表格。夜已經很深了,門捷列夫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夢中,他仍在繼續擺著元素表,突然,幾種閃著奇異光澤金屬閃著閃著突然不見了。門捷列夫終於完成了「元素周期表」的擺列。
4、生命的代價
盡管失去了親愛的弟弟,父親也奄奄一息,為了事業,為了試驗成功,更為了安慰死者的在天之靈,諾貝爾整整在輪船上呆了四年,歷經千百次的失敗,終於成功研製了安全炸葯。
5、誤打誤撞的發明 「鬼火」的秘密
17世紀中葉,一貧如洗的布蘭德企圖煉得金子變成一個大富翁。他煉啊煉啊,終於誤打誤撞地從尿液中煉出了「金子」。這就是當時被人們稱作「冷光」的白磷。
H. 炸葯是如何發明的
今天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諾貝爾(Nobel)這個姓氏,每年都有幾位卓越的科學家、經濟學家、愛好和平的人士被評定獲得以這個姓氏命名的巨額獎金和崇高和榮譽。通過報紙、期刊、電台和電視台向世界各地傳播,各種各樣的書籍中記述著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事跡。
諾貝爾全名是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瑞典人,1833年10月21日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他父母倖存的4個兒子中排行第三。諾貝爾出生後不久,1837年父親破產,出走芬蘭謀生,幾年後移居俄國,在彼得堡從事製造機器、鐵件和軍工設備。1842年10月母親攜帶孩子們從瑞典到俄國和父親共同生活。諾貝爾到俄國前因體弱只接受了1年正規教育,到俄國後他和他的兄弟接受瑞典和俄國私人教師的教育,其中有俄國化學家齊寧(H.H.Зинин,1812~1880)。
1850年,諾貝爾16歲,到德國、法國、義大利和北美學習兩年,成為一位通曉多國語言和愛好化學的青年人。諾貝爾回到俄國後,這個國家捲入對抗英、法的克里米亞(Crimea)戰爭(1853~1856)。他的父親忙於製造大量軍用物資,包括水雷,他和他的兩個哥哥也在工廠里工作,獲得不少實踐經驗。當時使用的炸葯仍是黑火葯,齊寧提出改用硝化甘油。這是1847年義大利化學家索布雷羅(A.Sobrero,1812~1888)首先用硝酸和硫酸作用於甘油而製得的一種易爆物質,受到震動、熱、摩擦或機械作用都可能發生爆炸。於是,諾貝爾一家開始了硝化甘油的研究和製造。
戰後俄國政府取消了和工廠簽訂的合同,他的父親再次宣告破產,1859年回到瑞典,正如離開瑞典時一樣窮困。諾貝爾和他的兩個哥哥留在俄國挽救他們家庭的企業。在這期間,諾貝爾獲得了關於氣量計、水表和氣壓計的發明專利,激發了他作為一個發明家的興趣。
1863年,諾貝爾回到瑞典。他和他父親獲得一筆貸款,重新開始製造硝化甘油的研究。就在這一年,諾貝爾發明了他的第一件劃時代的發明——諾貝爾專利發火件。這種發火件的初始構造是將液體的硝化甘油裝在一個金屬管或其他密封的管中,再在其中放入一個裝有普通火葯的小木管,從小木管的蓋子上引進一根導火線,使硝化甘油的爆炸由小木管中火葯爆炸的沖擊波引起,而不是依靠直接點燃。這個原理是爆炸科學的一大進展,創造了控制硝化甘油起爆的方法。1865年他將裝黑火葯的小木管改換成裝雷酸汞[Hg(CNO)2]的金屬管。因此,諾貝爾專利發火件又稱諾貝爾雷管,簡稱雷管。
雷酸汞是一種起爆葯,是1799年首先由英國化學家霍華德(E.C.Howard,1774~1816)將硝酸、乙醇(酒精)和汞共熱而製得。
1864年諾貝爾和他的父親在斯德哥爾摩郊區赫倫內堡(Heleneborg)建立了一座製造硝化甘油的實驗室。這年9月3日實驗室發生爆炸,死5人,其中有他的弟弟。他當時不在場,得以倖免。
實驗室爆炸和弟弟被炸身亡沒有嚇倒諾貝爾。他把實驗儀器設備搬到一艘遠離城市、停泊在湖心的駁船上進行實驗。1865年世界上第一座生產硝化甘油的工廠在斯德哥爾摩附近一個隔離區溫特維肯(Vinterviken)建成投產,諾貝爾身兼廠長、工程師、會計員、推銷員……接著在德國漢堡(Hamburg)附近的克魯梅爾(Krümmel)建成另一座生產工廠。
硝化甘油被裝在錫制罐或玻璃壇中,用木條板包裝後運輸。但是,硝化甘油在貯存和運輸過程中還是存在易爆炸的危險。一艘裝運硝化甘油的輪船在從漢堡駛往智利的途中,在大西洋遇到大風浪,由於顛簸發生爆炸而沉沒;在德國,一家工廠在搬運時因沖撞而爆炸,整個工廠和附近民房變成一片廢墟;在美國,一列火車被炸毀。針對這些事件,搬運工人拒絕搬運,瑞典政府和其他一些國家政府下令禁止生產和運輸諾貝爾的炸葯。
困難和挫折沒有使諾貝爾屈服,他頑強地進行試驗,努力克服遇到的障礙。1867年的一天,諾貝爾注意到一個裝有硝化甘油的罐子在卸貨時破裂,漏出的硝化甘油被硅藻土吸收,形成固體物,爆炸力比純硝化甘油低,但是安全。硅藻土是微小海洋生物遺體的多孔含硅骨骼,當時用作裝運硝化甘油壇罐的襯墊,以防震動。諾貝爾幾經試驗後,確定採用3份硝化甘油和1份硅藻土混合,製成粉末狀固體,具有純硝化甘油75%的爆炸力,卻免除了可怕的易爆危險。諾貝爾借用希臘文dynamis(力量)一詞命名它為代拿買(dynamite)炸葯,又稱黃色炸葯。
代拿買炸葯在1867年在瑞典和英國取得專利,1868年在美國取得專利。它被用來築路、開鑿運河、開掘油井和礦山,在開挖希臘科林斯(Corinth)運河中,在清理流經羅馬尼亞與南斯拉夫之間多瑙河的鐵門(Iron Gate)峽谷中,在修築瑞士聖哥達(St.Gotthard)的鐵路線中,都顯示出威力。
諾貝爾繼續從事炸葯生產的研究。1875年一天,他在一次試驗中劃破了手指,隨手用火棉膠塗敷,形成一層具有彈性的膜以保護傷口。他一夜傷口疼痛難眠,卻受到啟發,將火棉與硝化甘油製成具有彈性的爆膠(blasting gelatin)。一種典型的配方是8%(質量分數)火棉和92%(質量分數)硝化甘油。這種炸葯既有硝化甘油那樣大的爆炸力,又有黃色炸葯那樣的安全性。
火棉又稱硝化纖維素或硝化棉,是德國化學家舍恩拜因在1846年將硝酸和硫酸作用於棉花首先製得。棉花中含有大量纖維素,火棉和硝化甘油一樣易爆炸,不安全。直到1865年英國化學家艾貝爾(F.A.Abel,1827~1902)發現火棉的不安定性是由於其中含硝酸的數量不同所引起,提出了改進的辦法,先將火棉在鹼水中洗滌,然後乾燥成型。這樣製得的火棉安定性好,比較疏鬆,可用作炸葯,但不能直接裝彈。火棉膠是火棉在酒精和乙醚(一種易揮發、易燃和令人麻醉的無色液體)中的溶液。當溶液中的溶劑揮發後形成彈性膜,曾用於製造照相膠卷等。它的英文名稱是collodion,譯成柯羅酊,來自希臘文kolla(膠)。
到1887年,諾貝爾又在等量火棉和硝化甘油中加入10%(質量分數)樟腦製成巴里斯特(ballistie)炸葯。這一名稱來自歐洲古代的弩炮(ballista)。這種炸葯爆炸力適中,燃燒無煙,穩定安全,又稱硝化甘油無煙火葯。
諾貝爾還將硝酸銨加入代拿買炸葯中,製成銨代拿買(ammondynamite)炸葯;還將硝酸銨加入爆膠中,製成銨膠代拿買(ammongelatin-dynamite)炸葯。
諾貝爾的炸葯工廠遍布英、德、法、意、俄、美等十幾個國家,贏得一筆巨大財富。他還從事人造絲、橡膠、皮革、熔化礬土、製造寶石、改良電池和電話等的研究,很難計算他究竟獲得過多少專利,在清理他個人資產中至少有355項專利在不同國家中獲得批准。他還在俄國巴庫(Бaky)油田大量投資,佔有大額股份,增加了他的財富。他為業務奔走,往來於德國、法國、義大利之間,沒有私人秘書、律師,往往親自回復來信。他被玩笑地稱為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他終生未曾結婚。
1888年,諾貝爾居住在法國巴黎,一天讀到報紙上刊出他死亡的訃告,訃告里提到死者曾發明用於戰爭的炸葯,導致很多人死亡。他意識到,這是把他的哥哥路德維·諾貝爾(Ludvig Nobel)的逝世和他本人搞混了。於是,他反省了自己發明硝化甘油炸葯的動機是用於開發礦山,造福人類,卻事與願違,遂使他萌發了建立促進世界和平的獎勵基金。
諾貝爾晚年患心臟病、心絞痛,1896年12月10日在義大利聖雷莫(San Remo)他的別墅里因腦溢血逝世,享年63歲。在這之前,他於1895年11月27日夜在巴黎寫下遺囑,將他價值3 300萬瑞典法郎(約合920萬美元)的全部財產作為基金,以每年的利息作獎金(約20萬美元),分為5等份,分給每年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5個領域內作出卓越貢獻的人。諾貝爾逝世5年後,1901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了第一次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諾貝爾生前,瑞典和挪威曾是一個聯合王國。
瑞典科學院負責頒發物理學和化學獎;斯德哥爾摩皇家卡羅林醫學研究所(Royal Caroline Institute)負責頒發生理學和醫學獎;瑞典學士院負責頒發文學獎;挪威議會選出五人委員會負責頒發和平獎;諾貝爾財團負責財產管理和支付獎金。並規定每項獎不得由4人以上分享獎金。
從1968年開始,又新設經濟學獎。此獎是為紀念瑞典銀行300周年而設的,每年由瑞典銀行支付一定獎金,提供給諾貝爾財團,由瑞典科學院負責頒發,通常稱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包括一枚金質獎章、獎狀和一筆巨額獎金。獎章正面是諾貝爾半身雕塑像,用羅馬字標出他的生死年月日;反面因獎的種類不同而異,物理學和化學獎獎章的反面刻有埃及神話中私生育與繁殖的女神伊西斯(Isis)像,聖母手持財富和科學智慧的號角,輕啟女神的面紗。
獎金金額每年不等,總的趨勢是逐年增加,近年來已達到或超過100萬美元。
物理學和化學獎以及生理學和醫學獎在每年10月由負責機構確定受獎人;12月8日舉行受獎演講,每位獲獎者報告自己的成果和業績;12月9日開歡迎會,由諾貝爾財團主持,在斯德哥爾摩一所交易所大廈舉行;12月10日舉行頒獎儀式,由瑞典國王頒發金質獎章和獎狀,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12月11日頒發獎金並舉行晚宴。和平獎頒發儀式在挪威奧斯陸舉行。
諾貝爾獎從1901年開始,1916和1917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1940~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未授獎。迄今已103年,有500多人次獲獎。
諾貝爾獎在推動世界文明進步方面有很大貢獻,但在和平獎、文學獎方面有時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獎方面雖經嚴肅慎重審定,但也有個別失誤。例如,1917年英國人巴克拉(C.Barkla,1877~1944)因發現J射線獲得物理學獎,但這種射線並不存在;又如1926年丹麥人菲比格(J.Fibiger,1867~1928)因研究一種癌症獲生理學和醫學獎,而這種癌症完全是假定的。
I. 中石油是否有油井監測方面的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
中石油有六萬多項國內專利,你說有沒有油井監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