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故宮和萬里長城在哪些方面體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北京故宮
1、「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
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
2、「帝都營建原則:前朝後市,左祖右社」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
3、建造過程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采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
光是准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里,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
開采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現在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采於北京西南的房山。
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裡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里。
此外,還要在蘇州燒制專供皇家建築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
萬里長城
1、建築方法
長城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
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
2、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隨著社會生產力進步,制磚技術不斷發展,明代磚製品產量大增,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築水平。
3、建築結構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
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125%。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
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採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牆,一般平均高約7、8米,底部厚約6、7米,牆頂寬約4、5米。
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高1米余,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
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1)故宮創造擴展閱讀
文化遺產價值: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
無論在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志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珍稀文物的寶庫,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
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中國古代帝王宮殿建築之瑰寶故宮古建築群,由朱橡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現存規模之大,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文物之眾多,在中國古建築中絕無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宮建築群。
促進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故宮文物分成宮廷原狀和古代藝術兩大陳列體系,先後布置了51個原狀陳列,真實性很高,建立十餘個專館,先後舉辦各種展覽數百餘次,赴歐、亞、美、澳、非五大洲展覽數十次,宣傳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傳統,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② 北京故宮的布局特點以及建築特色
不同的顏色給人不同的感覺,也分為不同的色調。紅、黃為暖色調,象徵太陽、火焰,給人熱烈、奔放、溫暖的感覺;綠色、藍色、青色為冷色調,象徵著森林、大海、藍天,給人安靜、穩重、踏實的感覺;灰色、白色為中間色調,主要起襯托作用。
不同顏色在故宮古建築群中的比例並不相同。故宮絕大部分建築的瓦面顏色為黃色,這體現了紫禁城建築整體的形象,即皇權的象徵。
紅色的比例亦很大,是強大的、護衛權力的象徵,寓意皇帝的江山永固,生命無限。正是紅、黃這兩種顏色在故宮古建築群中的大規模應用,奠定了紫禁城的華麗、庄嚴與雄壯之美。
(2)故宮創造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的營建原則: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
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三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
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③ 請問故宮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嗎
是的。當時朱棣下令懸賞在北平經商的商人和農民,就是潛台詞是要遷都北京。此後歷經版14年(1406年——權1420年)才建成了紫禁城。勞動人民大多也是當地的,而且當時北平各個地方都為建設紫禁城服務。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的地名很多與建築有關,比如:台基廠,琉璃井,鐵匠營等。希望對你有幫助~
④ 創造了故宮、天壇、頤和園,中國最傳奇的木匠家族是誰
中國的手藝人一直藏龍卧虎,是極致的工匠,在這眾多手工匠人中,"樣式雷"就如同業內明燈的存在,他們是唯一一個被編成話劇的木匠家族,8代人,200年,創造了中國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樣式雷到第三代時出現了稍微的停滯,第三代樣式雷的技藝相比前二代不甚精湛,也沒有亮眼的成就,但他後面的三個兒子又重振了雷家。 第四代樣式雷是三個兄弟,前後設計了萬壽山、香山、承德避暑山莊等皇家工程,居然還能順帶承包乾隆壽誕時的煙火大修和戲台的設計搭建。
第五代樣式雷已經到了清朝的衰敗時期,朝廷內並沒有興修土木的預算,一身作為的五代樣式雷只能負責修建皇家陵墓,清西陵和慕東陵就是他的作品。第六代樣式雷經歷了四個朝代,分別是道光、咸豐、同治和光緒,除了修建定東陵,惠陵和西苑(今天的中南海),還幫很多貴族修建府邸、園林和陵寢。
第七代樣式雷已經是晚晴,當時正值慈禧當權,大興土木,他被命令重建天壇、太和門和皇家陵園,在八國聯軍入侵後,皇家建築毀壞嚴重,樣式雷挺身而出,帶領家族人開始修復和重建工作。 第八代樣式雷主持的是圓明園的修復工作,但隨著清朝的滅亡,樣式雷也"失業下崗",當時涌現一批反傳統的思潮,滿是西式的建築理念和學說,就這樣,第八代樣式雷在這樣的背景下變成了無用之人。
⑤ 故宮是誰創造的
勞動人民。。。你會不會扁我?
⑥ 對創造故宮博物院的古人有什麼感想
古人的創造力真的很神奇,故宮這座城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艱辛。無數的匠人付出了長達數十年的努力,主要負責人更是心力交瘁。
⑦ 故宮三部曲為什麽是日本人創造的
我聽說過故宮三部曲是日本人譜的,起初也很驚訝,和樓主想的一樣,為什麼日本人能比中國人更精通中國文化,事實上那曲子確實譜的不賴。後來既然這是事實,仔細想想,日本即便在和中國關系緊張的時刻,仍然在關注中國,而我們呢?關系不好的時候就醜化、藐視對手,小日本都是變態一類的,不是很沒有意思么。跑題了...說到日本對中國文化的保留,我不一定贊同他們比我們做得好,但是說到日本對中國文化的重視,現階段而言確實人家都比我們自己做的好!中國現階段如果形容成一個人,就像是個暴發戶,只注重賺錢,有時候放棄了一些其他東西,例如內在的修養。不過我這樣的比喻當然是很淺薄的,因為一個國家的發展畢竟不像一個人那麼簡單,現階段中國發展需要經濟支持,一切的文化都是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強盛之後才產生的,沒有說過哪個國家人都吃不飽,還有心情去作詩、畫畫。所以我綜合想表達的就是,中國人當然是中國文化的主人,我們不可能不如日本人,真正中國文化的靈魂當然被我們所繼承保留,只是我們現在把它放在了一邊,沒有過度的重視和發展它,有朝一日我們真正強大了,我們就會去注重文化,因為經濟是一個國家的支柱,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前兩天的新聞,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亮相紐約,就是個例子。(僅代表個人觀點)
⑧ 想要在我的世界中創造一個現實版的故宮,一個人究竟需要多久
《我的世界》是一個鍛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地方,主要是通過方塊構建世界,如果不想要了還可以破壞。如果說到建造現實版的故宮,那也不是不可能的,在網上有一個叫喵奏的國家建築師,他就用了3年的時間,在我的世界裡建造了一個虛擬故宮。但是,這個故宮並不是他一個人建成的,前前後後一共有一百多個人參與,搭建故宮時用掉了一億多個方塊,據說僅僅是一個午門門頭就可使用了一百萬個方塊,所以如果你想要一個人建一個故宮的話,那需要的可不是三年了,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
在這個基礎上,再將這種房屋架構運用至我的世界中,在做著出這些前期准備後,一定要堅持下去,畢竟這是一個需要耗時幾年的大工程。
⑨ 台北故宮紀錄片解說詞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薪火相傳
《台北故宮》開篇的解說詞是這樣說的「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在歷史中薪火相傳著內我們的文明。」這容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但這又是一個無需答案的問題,歷史還在不斷地被創造,文明還在不斷傳承。無疑,一部關於文物的紀錄片是應該從歷史說起,需要解決的只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歷史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