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迪加奧特曼天使之門,迪加奧特曼被擊傷了,那時候的一個很有名的姿勢(外國藝術),那個叫什麼
按照題主復你的描述,那應該是迪迦制在TV劇集第25集里被基里艾洛德人擊傷的場景,TV截圖如下:
這是《創造亞當》原圖(左邊是亞當,右邊是上帝)
當然我所介紹的只是皮毛,這組壁畫值得一看的地方非常多,題主有興趣不妨親自去體驗一番,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貳』 不可逾越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一生是怎麼樣的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年3月6日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父親是奎奇市和卡普萊斯市的自治市長。米開朗基羅六歲時喪母,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的家裡,因此從小就對雕塑發生興趣。父親送他進拉丁文與希臘文學校學習,但是他學畫畫,父親訓斥也無用,十三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畫室學畫;1489年轉到另一個畫家學雕塑。後來當上美術學校的學生兼助手。那裡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人文主義學者集中的地方。在那裡幹了十四年,在思想和藝術上被培養成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使他離開佛羅倫薩到羅馬。
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
米開朗基羅畫的這些巨人充滿超人力量,善於表現豐富的運動,並達到戲劇性高潮。人們從中感受到的是對人類的庄嚴頌歌。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年專稿建築。他的作品雄壯宏偉,因此他所畫的女性也具有男性的氣質。一生未婚,純講精神而不涉及肉體。他在孤獨中奮戰了一生。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最重要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庭教堂的天頂畫《創世記》。西斯庭教堂是教徒的禮拜聖所,也是天主教裁決重大事務的要地。1508年尤利烏斯二世把米開朗基羅從正在為他從事的墓建工程中召回,開始重新裝飾西斯庭教堂。委託到了米開朗基羅,這是一個向天作畫的時刻。
天頂畫的面積是14×38.5m2,中部由九個敘事情節組成,以聖經《創世記》為主線,分別為「分開光暗」、「劃分水陸」、「創造日月」、「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伊甸」、「挪亞祭獻」、「洪水汜濫」和「挪亞醉酒」。繪制的壁柱和飾帶把每幅圖畫分隔開來,藉助立面牆體弧線延伸為假想的建築結構,並在壁柱和飾帶分隔的預留空間繪上了基督家人、十二位先知以及二十個裸體人物和另外四幅聖經故事的畫面。米開朗基羅以自身處境與周邊環境的和解最終讓西斯庭天頂和創世記言歸一體。
天頂畫分為兩個創作階段,第一階段從1508的冬天至1510年的夏天,第二階段從1511年2月到1512年10月,歷時四年。米開朗基羅把自己封閉在教堂之內,拒絕外界的探視,從腳手架設計到內容安排、從構圖草創到色彩實施全部由他一人掌握完成。居高不下的處境,曲身仰視的姿態,集中的心情,舒展的靈思,一天天慢慢縮小著一塊塊距離,一塊塊慢慢充實一天天的內容。辛苦到達的天界,回過頭去誰也不曾看到過。
兩個創作階段的風格有著時限的差別,構圖和形式越來越簡化。照顧到人們受可視距離限制的生理條件,嚮往立於十八米之下的人們更清晰「天庭」的運動,米開朗基羅減少了畫面中人物的數量和故事的細節,突出了主體的形象並且強調了活動的節奏。西斯庭天頂畫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二階段繪制的《創造亞當》。體魄豐滿、背景簡約的形式處理,靜動相對、神人相顧的兩組造型,一與多、靈與肉的視覺照應,創世的記載集中到了這一時刻。上帝一把昏沉的亞當提醒,理性就成了人類意識不停運轉的「機器」。
16世紀的文藝復興盛期是歐洲文明的一道分界線,把西方基督教世界分成了中世紀和現代,也把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外圍的影響和自身的調整是自然生成和社會發展的因子。耶路撒冷和雅典的分庭抗禮、人文主義的詰難和基督教文化的對應是西方現代社會結構的注釋,人類沒有理性一次性可以跨越的門檻,信仰基於人類的一顆易受波動的心,「提醒」是每天的功課。
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們受惠於古代藝術的新發現和再認識。考古發掘上的成績激發了世人研究古代藝術的熱情;人類對自身生存環境的認識帶動交通業的發展保證了文化溝通的進一步可能;資本意識下的工場手工業經濟的發展促動了以行業分工和市場調節的社會結構的建設;《拉奧孔》等一系列藝術珍品發現於這一時期;哥倫布的探險已經完成;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已初露萌芽。這里有異教的文化的影響也有基督教文化的因素。正像上帝與亞當互相牽動的手,相握而立。生活是一架靈修操守和機械運轉並置做工的機器。基於此,做工的平等意識是亞當立身的意義。做工即包含了創造的基因,做工的平等決定了職業社會中個人生命創造成分的實現。放棄上帝相攜的手而爭取社會上的諸多平等,包括自由的平等,只能是不平等的惡性循環。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活動首先在義大利確立了這樣一個事實:藝術家不再是一個工匠,而是一位創造者,和詩人、智者、朝臣一樣,他們不僅依靠他們的行業技術同時也依靠他們的靈性,人們心目中把藝術家奉為天才的概念由此而生,為以後的職業化社會預設了伏筆。這是一次從歷史上從時間上尋找人類活動動力的革命。同樣,現代藝術的興起是一次從環境中從空間中尋找人類活動動力的革命。現實主義口號的提出是針對人類一貫的烏托邦情結;印象主義是受現代科學技術的精神鼓舞;後期印象主義和立體主義在東方藝術和非洲藝術中得到了啟發;在此之後直至後現代藝術名目繁多的藝術主張則是出於對中心主義的解構: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提出是人們對社會建構的實踐;工業化進程預言技術時代的來臨;回歸自然意味著人們從生活的現實之中而不是從過去的歷史、從局限的地域中尋找為人成立的關系;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歐洲對人文理性的張揚表示懷疑。人們從理想的社會模式轉而思考合理的社會結構,對社會結構的關注影響職業的語意構築,平民化的社會進程亦是職業語意的實現,為人的活動都在職業中實現,即「做工包含了創造的基因,做工的平等決定了職業社會中個人生命創造成分的實現。」所以現在人們提出「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口號,其語意在於職業中人不再是一個工匠,同時含有創造的價值,和藝術家一樣。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是一次創造性實現的平等概念由此而生。創造性重要,創造性的合理保障更重要。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合理的社會結構並不需要太多的藝術的職業,而是需要太多的職業的藝術。上個世紀的歷史背景緻使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必需重新思考信仰這一人類的課題。從這一課題本身來講,東西方沒有差異,而我們所要做的工作卻要復雜的多。既要指證西方社會中人文主義和基督神性的差異,又要應對社會發展中兩者之間和兩者自身的種種沖突。
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
繼西斯庭天頂壁畫的二十多年以後,1535年,米開朗基羅隻身一人又完成了另一幅代表作,西斯庭祭壇壁畫《最後的審判》。這幅壁畫覆蓋了這塊面壁上原先由拉裴爾(Raphael)的老師佩魯吉諾(Perugino)繪制的幾幅壁畫,從佩魯吉諾傳世的經典作品《基督把天國的鑰匙交給彼得》來看,這對於我們也是一件值得惋惜的事情,也許佩魯吉諾相信天國的鑰匙既在上帝之手同時也在世人之手,人間會有疏忽,天國會有人類的關懷。《最後的審判》這幅壁畫的實際尺寸是13.7×12.2m,歷時六年。在這幅畫中,基督的動作不在於重申救贖的理論,更在於強調懲罰的信條。基督高揚的右手一如既往地示意把不在生命冊上的亡眾揮入火湖,被揮入火湖的還有死亡和陰間。基督的左手卻不是托起獲救的生靈,而是指向自己軀體上被釘十字架時受槍刺的創傷。米開朗基羅在《創世記》一畫中和《最後的審判》一畫中以上帝手指的動作指證了一個人類過程的寓言。基督誕生是人類新紀元的開端,那個時候上帝死了已既成事實。米開朗基羅執意說破文藝復興仍然是對上帝信仰的問題。
《創世記》兩個創作階段的風格有著時限的差別,米開朗基羅早期作於1503年的一幅板上繪畫作品《聖家族》平和優化的情感、樣式和艷麗鮮明的心境、顏色與其後期繪畫風格也有著明顯的不同,後期繪畫作品中的人物情緒和形式越來越激化沖動,畫家的心情和用色越來越隱晦不明,視域是越來越擴展地觸及事件發生與所在場景或此或彼的聯系:峰起的造型像是在沙灘看大海怎樣涌潮,光彩暗弱的現實是流失的激動,視線下沉的遠方依然是現代的風景。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兩幅壁畫作品應該是1550年繪於梵蒂岡巴奧林納小教堂的《保羅歸宗》和《彼得殉難》。構圖處理仍然是人物眾多的場景展示,表現的焦點還是集中在「歸宗」和「殉難」事件最敏感的瞬間——上帝讓保羅從馬上跌落;人們把彼得在十字上豎起。從米開朗基羅繪畫作品的風格形成和創作走向可看出畫家一生內心世界的張力關系。無論是高揚畫家人文精神的一面還是敘述作者宗教情懷特點都未免過於簡單,無論是指責委託方的苛刻要求還是肯定受託方的人格對應都未免過於抽象。同樣,從畫面的外觀形式分析,米開朗基羅的造型風格既是創造精神的源泉也是矯飾主義的鼻祖,後來的唯美主義和為藝術而藝術的形式主義都可以在此找到理性和感性的出處。況且,就是精神,包括宗教精神和基督性本身即存在著差別,精神更是一個危險的任人弘揚的信號。
之後米開朗基羅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開朗基羅十三歲在佛羅倫薩畫家基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場學藝,一年後轉入美迪奇家族的家庭美術學院。在那兒他接觸到了古風藝術的經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學者。時興的新帕拉圖主義和受到火刑懲處的多明我會教士薩伏那洛拉給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響。米開朗基羅最初本無意做一位畫家,他的志向是成為一位雕刻家,並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們掙脫自己的肉體束縛一樣,獲得存在的形式。這正是新帕拉圖主義的教條。
米開朗基羅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穩定了自己藝術家的地位。1499年創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學科的藝術實踐和細致入微的匠心獨運吻合了、甚至超出了人們可以理喻的「鬼斧神工」,被譽為15世紀最動人的人性擁抱神性的作品——出示了悲劇卻掩飾了哀傷。這一時期的另一件作品是創作於1501年的《大衛》——神化的人形已經確立。米開朗基羅其後的一些雕刻作品是幾組陵墓雕像,斷斷續續工作了很長時間,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垂死的奴隸》、《被縛的奴隸》、《摩西》和《晝》、《夜》以及《晨》、《暮》。米開朗基羅晚年未完成的四件雕刻作品實際上是在為自己設計墓地雕像,是一樣的題材《哀悼基督》,形象既不明晰手工也不細膩,或許是在走過了八十多年的人生路程之後,在向世人訴說,不是人生的抱負無以施展,而是天國的奧秘藏而不露。米開朗基羅雕刻作品的風格形成和創作走向與其繪畫作品的風格形成和創作走向是一樣的線索:英雄氣概磨難而成壯心不已的烈士暮年。早期的作品是其內心世界的表白,隨後的一些作品表現為風格樣式的定型,後期的作品仍然是藝術家的心情歸宿。當時代的人們更多稱道的是早中期作品中神人兼備明察的力度,後來的人們更注意其後期作品創作時懸而未決封閉的深度,美學的焦距不再是簡單的對准藝術的創造物而是藝術家個人和作品之間、與現實之間糾纏不清的關系,現代藝術更是如此。
最初的一件《哀悼基督》和最後的一件《哀悼基督》都是聖母憐子的慣用樣式,聖母承負著愛的痛失。愛是情感的維系,有時只是無奈的關心。人類的肉體並不是情感的自覺載體,而是理性的習慣寄生,與上帝的維系之靈才是情感的形象化寫真,而不單獨是理性的代碼。聖經上一些軟弱忍讓的信條旨在維護人類的情感,而不是單純的調動理性。所以聖經上寫著對惡人要讓,因為他們只要你的理性服從,只要你的肉體屈從,不要你的情感,以惡抗惡世無寧日,把虛榮給他,讓情感存在;對義人要抗,因為他們除了征服你的理性,統制你的肉體以外,還要你的情感依附,世界只剩下唯他是從的行屍走肉的生存,創造不再是一架靈修操守和機械運轉並置做工的機器而只剩下機械的運轉。於是,具體在藝術方面並不在你的理念更在於你的情感歸屬,具體在生活方面並不在於你的行動更在於你的信仰,因為:我們所做的我們不明白。這與新帕拉圖主義的理念不盡相同,所謂掙脫肉體的束縛,是情感在肉體中自覺,而不是理性獨立於肉體之外。為什麼要超出肉體?天下不可能為肉體的均享,也不可能是理性的大同。無論世俗還是宗教的理性至上、厭惡肉體都是假冒偽善的義人。現代社會、現代藝術並不是缺少了什麼,喪失了什麼,而是增加了對世人的關注。米開朗基羅真是人文主義對上帝的拒絕嗎?或許可以說成是客西馬尼雞鳴之前的一次過程,也是一段個人的情感自覺。我們現在常說多了一個基督徒,少了一個中國人,那麼多了一個人文主義者呢?多了一個啟蒙思想家呢?基督徒和基督性也還是有差別,肉體的分化全世界都一樣。
米開朗基羅最榮耀的藝術實踐是建築。1546年教皇指派他為羅馬聖彼得教堂的建築師,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他拒絕了這項工作,在教皇的一再堅持下他最終接受了這項委託,一個附帶的條件是不要報酬,因為他並不能確定他還有多少時間從事這項工作,然而他為此一直幹了十六年。1564年米開朗基羅逝世之後,教堂的大半工程尚未進行,1590年,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圓頂方案由G·波爾塔實施完成。整個教堂綜合了幾位建築師的辛勤勞動,屬於米開朗基羅的設計成份比其他幾位建築師的都要多,教堂於1615年最後建成完工。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式造人,人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上帝。
據說,當拉裴爾看到西斯庭天頂畫後,說:有幸適逢米開朗基羅時代。拉裴爾說這句話不是在贊揚他們的時代,是在贊嘆在他的時代出現了米開朗基羅。在這之後的幾個世紀,包括拉裴爾,世界又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藝術大師和作品,更不要說在其它領域里的發展,這是我們的幸運。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永遠是不可逾越的成就:成就永遠是不可逾越的藝術——每一個人。
現代意識的社會結構是照顧平民的生活常態,說得明白一點不是以人為本,是以肉身為本。人的抽象概念化已成為理性和肉身的合體,任何時候假冒偽善的義人都可能以不合他們的主張為由而不把你當人,以人為本偷換成以人為目的而把你當下實際的生活犧牲掉。以肉身為本容易聯想到以肉身為初使考慮的對象。不要以為自己是追求人文關懷的和宗教精神的而指責周圍的凡人肉身。《最後的審判》畫滿了裸體,教皇認為不雅,讓他人為之添上衣飾;我們認為肉身不雅,稱之為凸現人文意識,是一樣的外包裝。沒看見上帝嗎?得救的和遭罰的是一樣的情緒緊張。文化和經濟一樣是出於人類修身養性的本能,都不是修身養性的目的:能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不僅僅是為了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此形而下的審視或許是一樣,但是形而上的思辨卻是有區別的。肉體讓人們更多的說「需要」而不是說「為了」,為了文化也是需要文化,為了成就也是需要成就,為了理想也是需要理想,為了信仰也是需要信仰,上帝是滿足人類的需要,你要只說是為了上帝,上帝會輕視你。上帝是全滿,不需要為了他添些什麼,上帝並不要求人們為了上帝犧牲,人們卻是為了自己要保全上帝。小人和君子沒有前後,此岸和彼岸沒有距離,同是一個復合體。現代社會肉身生存的緊張和艱苦在於肉身承載的語意的延伸,肉身、情感、理性、靈魂,任一缺失都不能優化你的重負。缺失也即意味著不完整,照顧的不周讓人們感到喪失了許許多多……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叄』 《創世紀》中的《創造亞當》表現了什麼內容
上帝從地中取除泥土,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生氣,他就活了
這是聖經上的真實事例 還有小冊子
『肆』 論米開朗基羅的主要作品的思想內涵及藝術特點結合藝術時代背景論述其 ...
米開朗基羅(1475—1564)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巨匠, 盛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用現實主義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來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為愛國和自由而奮斗的精神面貌,充滿著堅強的毅力和雄偉的氣魄,為人類留下了不少藝術瑰寶。
他和達芬奇一樣多才多藝,兼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於一身。他得天獨厚活到89歲,度過了70餘年的藝術生涯,他經歷的人生坎坷和世態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
米開朗基羅所創作的繪畫珍品包括《安葬基督》,《神聖家庭》、《保祿皈依天主教》,《伯多祿被釘十字架},《最後的審判》和《創世紀》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西斯廷祭壇畫《最後的審判》和西斯廷天頂畫《創世紀》。
西斯廷教堂是教皇西斯克特四世於1480年主持建成的,原為教皇個人的祈禱所,位於聖伯多祿大教堂左側,故名「西斯廷小教堂」。1508年,米開朗基羅受教皋朱理亞二世的邀請到羅馬去為西斯廷小教堂畫天頂畫。這個教堂長40米,寬14米,堂內沒有柱子,側牆的高處有6扇弓形的窗子,整個穹隆形屋頂的面積有近600平方米之大。
1508年5月10日,米開朗基羅爬上了18米高的台架,開始了近5年的獨自創作。教皇原打算讓米開朗基羅畫十二使徒像,但他改變了原計劃,畫成了《創世紀》,共創作了350個人物形象。
他把整個天頂分成兩部分:
屋頂中間的平面為一部分,屋頂與牆壁連接處的弧面為另一部分。
平面部分為主體,畫了天主創造世界等九個場景:「劃分光暗」、「創造日月」、 「劃分水陸」, 「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樂園」、 「挪亞方舟」、「挪亞獻祭」、「挪亞醉酒」。
這九幅畫中間有許多奴隸像連接著,僅僅是裝飾的需要,與主題無關。主題周圍被劃分成12個不規則的三角形,其中畫了12個男女先知,弧面部分則分別畫了耶穌的祖先。這是天頂畫的次要部分,色彩較為灰暗。天頂畫的整個畫面布滿了人物,縱橫交錯,使人仰視畫面時自然產生一種庄嚴肅穆甚至緊張自卑的感覺。
「劃分光暗」、「創造日月」、「劃分水陸」這三幅畫主要描繪耶和華天主的偉大與全能。米開朗基羅把自己信仰中的天主生動地用畫筆表現出來。天主占據著整個畫面,他的表情,姿態、動作都顯示著無限的神聖、崇高與可畏。如在「劃分水陸」這幅畫中,耶和華天主象狂飆一樣從太空中疾馳而來,外衣飄動如扯足了的帆篷,頭和手畫得很大,面向海水,左手舉起,象是命令海水聚向一處,以使陸地顯露出來,右手伸向觀眾,給人一種要沖出畫面的感覺;水面上的光把天際推向無邊的遠處,更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
「創造亞當」是天頂畫中人們最熟悉而且評論最多的一幅畫。剛被創造出來的亞當斜卧在山坡下,他還不能行動,站不起來,因為天主還沒有給他生命。但這個沒有生命的「泥人」卻給人一種充滿生命、飽含活力的印象。他右腿伸直,左腿自然彎曲,象是作好了隨時站立起來的准備,右臂支撐在山坡上,左臂自然地放在左膝上伸向前方,眼睛裡充滿著迷惘,似乎等待天主把他從沉睡中喚醒。對面,耶和華白天外飛騰而來,左臂上親昵地圍著幾個小天使。他的神情與前三幅不同,不再像發號施令,叱吒風雲時那樣威嚴,而是眼裡充滿了和善、慈祥,憐憫甚至略帶哀傷,似乎預見到了他所刨造的這個人將給他帶來無數麻煩。他注視著亞當,把手伸向亞當那隻無力的左手。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這正是人類命運悠關的——剎那。就在那一剎那,天主的右手接觸亞當的左手,亞當馬上就獲得了生命,成為一個「有靈的活人」,人類就誕生了。整個畫面動靜對比,耶和華是飛動的,亞當是靜止的,但這靜止又是行動前的一剎那。
《失樂園》是不少畫家畫過的題材,米開朗基羅卻別出心裁地在一幅畫中表現了時間不同的兩個場景。他把「知善惡樹」畫在中間,一邊是亞當夏娃如何在蛇的引誘下偷吃「禁果」,另一邊則是他們偷吃「禁果」後被趕出樂園。
「挪亞方舟」是人們熟悉的故事,米開朗基羅把方舟畫在遠處,而近景則是著力描繪人們在洪水襲擊下的恐慌與絕望。
「挪亞獻祭」描寫洪水過後,挪亞向天主獻祭感謝救恩,天主與挪亞立約,不再降洪水在地上,並設虹作為立約的標記。 「挪亞醉酒」是一個不常用的《聖經》典故,挪亞喝醉了酒,赤身睡在葡萄園的帳篷里,他的二兒子含看見了,就出來告訴哥哥閃和弟弟雅弗。於是閃和雅弗為了不看見父親赤裸的身體,拿件衣服搭在肩上,背著臉倒退著走進帳篷,把衣服蓋在父親身上。為此,挪亞酒醒以後祝福了閃和雅弗,而詛咒了含和他的兒子迦南。
『伍』 世界十大最貴名畫都是哪些
世界十大最貴名畫:《When will you marry?》、《The Card Players》、《Le Rêve》、《Three Studies of Lucian Freud》、《No. 5,1948》、《Woman III》、《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The Scream》、《Flag》、《Nude,Green Leaves and Bust》。
1、作品名:《When will you marry?》
作家:Paul Gauguin-高更
成交價格:3億美元
這幅畫作是高更在塔希提島居住期間於1892年創作的,畫中有兩名塔希提女子,原由瑞士收藏家魯道夫·施特赫林所擁有。
兩幅畫是畢加索立體派描繪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風格相結合的產物。是形象極端自由性--線條和色彩自由組合的傑作。畢加索用最簡單的繪畫表現出了一個在夢境和現實中的少女,他獨特的表現手法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和思維自由性!
『陸』 簡答: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風格
米開朗基羅:豪放
米開朗基羅 藝術的最大特色就是體現了生命的頑強。比如他的<奴隸回> 等作品 都表現了人類答 頑強的生命意志和一種 內在的力量. 米開朗基羅 曾經說過, "繪畫越象雕塑越優秀,雕塑越象繪畫,越無力." 這句話 充分的體現了他的繪畫風格. 他畫的人體總是鏗鏘有力的. 骨骼和肌肉 總是那麼結實.即使是在女性的身軀上 也總是能看到 男性軀乾的特點.比如他雕塑的 <女巫 布來爾> 以及畫的聖家族裡瑪利亞的形象 都有體現。
『柒』 西方藝術賞析第一階段在線作業(單選、判斷)
孤寂的凝淀,生命的結晶。
這很明顯是馮至的一首抒情詩馮至的詩歌,他詩歌主要有抒情詩、敘事詩和哲理詩三類。它表達的主要內容是東方和西方在文化交融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的思考,作者在質疑我們將西方的文化引進,毫無疑問,它可以為古老的中國文化吹進一股新的思潮和影響,但是作者也在擔心這些引進的新思潮也摻雜了一些問題和弊病,並不完全適合中國這方古老的土地,同時他也憂慮這些新事物會不會像過往煙雲一樣並沒有被完全吸收接納深化,所以作者在擔憂中國文化的未來走勢和動向,並對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在文化接觸交流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表示質疑。
『捌』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宗旨核心是什麼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風格,是文藝復時興的新帕拉圖主義和受到火刑懲處的多明我內會教士薩容伏那洛拉給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響。米開朗基羅最初本無意做一位畫家,他的志向是成為一位雕刻家,並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們掙脫自己的肉體束縛一樣,獲得存在的形式。這正是新柏拉圖主義的教條。其繪畫代表作有《創造亞當》、《最後的審判》和《聖家族》等。他的藝術風格以現實主義為基礎,又兼具浪漫主義風格,有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
『玖』 請問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流派的代表畫家及作品是什麼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流派
佛羅倫薩畫派
形成於世紀末,以喬托為奠基人,是義大利最大的藝術流派。
初期以喬托、馬薩喬、波提切利等畫家為代表,盛期以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畫家為代表。鼎盛期是15世紀至16世紀30年代;16世紀末由於佛羅倫薩在政治上失去獨立,經濟衰敗,以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經濟和文化中心的佛羅倫薩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成就最大的畫派。及畫家們對前輩大師盲目崇拜等原因,逐漸走向強調個人癖好,生硬模仿前人技法的風格主義。最終,樣式主義的流行宣布了佛羅倫薩畫派的結束。
佛羅倫薩畫派主要以宗教神話故事為題材,畫家們遵循人文主義原則,用世俗化手法描繪至高無上的抽象的神,將神畫成生活中的人的形象,並加以理想化,開一代人物畫新風。作品表現的是神話故事和宗教人物,實際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力量。佛羅倫薩畫派以油畫和濕壁畫成就較大,後者主要服務於教會、宮廷和資產階級上層人物,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別於歐洲中世紀繪畫。
初 期
喬托 代表作:《逃亡埃及》,《猶大之吻》
馬薩喬 代表作:《出樂園》
桑德羅 波提切利 代表作:《春》,《維納斯的誕生》
意 大 利 文 藝 復 興 三 傑
奧納多·達·芬奇 代表作:《岩間聖母》,《蒙娜麗薩》,《最後的晚餐》
米開朗基羅 代表作:《創世紀》,《創造亞當》,《先知耶利米》
拉斐爾 代表作:《西斯廷聖母》,《小椅子上的聖母》,《雅典學院》
威尼斯畫派
貝里尼 威尼斯畫派的創始人 代表作:《湖上聖母》,《神的歡宴》
喬爾喬納 代表作:《沉睡的維納斯》
提香 代表作:《天上之愛與人間之愛》,《烏爾比諾的維納斯》
委羅內塞 代表作:《 利
『拾』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特色和成就有哪些
米開朗基羅在四年中完成西斯汀教堂天板畫「創世紀」。我們無法想像何以藝術家在身心飽受折磨時仍能有如此壯麗的作品。畫中充滿戲劇性的張力,人物個個健美而栩栩如生,將造物主所創造的萬物之靈完美地呈現出來。整個天花板以九幅主題畫為主,以聖經創世紀的故事為題材。米開朗基羅不只是為教皇服務,他也用他的生命和他的天賦獻給上帝。
他的建築作品不多,但都富有創造性,成就很高,影響很大。代表作有: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廟(1521~1534)、勞倫齊阿圖書室前廳(1523~1526)、羅馬的卡比多廣場建築群(1540~1644)和聖彼得大教堂的聖壇部分和穹頂(1547~1564)。
米開朗琪羅設計的建築物,層次豐富,立體感很強,光影變化劇烈,風格剛勁有力,洋溢著英雄主義精神,同他的雕刻和繪畫風格一致。他也善於把雕刻同建築結合起來。常常不顧建築的結構邏輯,有意破壞承重構件的理性形式,如把圓柱子嵌在牆內,用薄薄的「牛腿」承托柱子,額枋和山花凹凸斷折等,表現出一種激動的、不安的情緒。因此,他是手法主義的開創者。巴洛克建築的建築師們也把他奉為導師之一。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