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月相是誰發明的,始於哪個朝代
我國最早記載月相的朝代是西周。
月相,天文學術語。(phase of the moon)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版太陽照明部權分的稱呼。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② 人類歷史上是誰第一個開始月球的科學觀察
美國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於1969年7月21日登上月球,首次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夢想。阿姆斯特朗
③ 誰是第一個發現月亮是一顆衛星的人
克勞迪亞斯·托勒密
克勞迪亞斯托勒密大約於公元90年出生在希臘。同當時許多偉大的學者一樣.他也來到亞歷山大求學。托勒密同斯特雷波一道為地理學和繪制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托勒密在天文學、光學和音樂方面也頗有造詣。
斯特雷渡對地理學的興趣主要側重於實用方面——如何將世界展示在地圖上。托勒密的研究角度更為科學和理論化。他想了解整個世界——不僅僅是人類可以居住的地方,他還想知道地球是怎樣同茫茫宇宙相聯系的。
同絕大多數學者一樣.托勒密認為世界是球體,並提出以下幾點理由:
1、如果地球是扁平的,那麼全世界的人將同時看到太陽的升起和落下。
2、我們向北行進,越靠近北極,南部天空越來越多的星星便看不見了,同時卻又出現了許多新的星星。
3、每當我們從海洋朝山的方向航行時,我們會覺得山體在不斷地升出海面;而當我們逐漸遠離陸地向海洋航行時,卻看到山體不斷地陷入海面。
在托勒密時代,地理學家已經把喜恰帕斯畫的南北走向的線叫做經線,把與赤道平行的線叫做緯線。同喜恰帕斯一樣,托勒密也把地球分成360度。他還將每一度分成60分,每一分分成60秒。他發展了弦的體系,通過將其展現在平面上,讓人們對分和秒有更加直觀的概念。托勒密的這一體系使地圖繪制者能夠精確地確定物體在地球上的位置,並沿用至今。
托勒密知道,通過從太陽、星星那裡得來的測量數據,地球上的每個地方都能被精確地測得方位。他描繪了兩件用來測量角度的工具。被用來觀測星星的角度的儀器叫星盤(也叫星測儀)。它是一塊圓形的銅板或木板分割成若干角度,中心有一根可以轉動的指針。當指針指向一顆星星時,它的投影會在表盤上讀出星星的照射角度。托勒密還說,為了保證盤面的水平,星盤應放置在一個三角台座或基座上。托勒密描述的第二個儀器是成角日晷儀。它是由一塊方形的石頭或木塊,邊上插一根立柱製成。它被用來測量太陽每天的高度,而不是每小時的高度。如果我們把這個儀器放置在某一固定位置,並且堅持一年中每天都對太陽高度進行記錄,那麼我們就能夠准確地判斷出這個地方的方位。
在《地理學》的前言中,托勒密將地圖繪制分成兩種。地區圖編制著眼於小區域地圖的繪制,例如村莊、城鎮、農場、河流以及街道。地理學意義上的繪圖更加關注大范圍的地表現象,例如山脈、大江、大湖以及大城市。繪制這樣的地圖,需要藉助天文學以及數學方面的知識,從而達到准確無誤。
托勒密的投影圖
托勒密非常清楚,將球狀的地球表面畫到一張扁平的地圖上意味著許多誤差和扭曲,因此他創立了將球體圖形投射到平面上的技術。這一技術需要極大的耐心以及數學方面的知識。
在《地理學》一書中,托勒密將整個世界畫在27張地圖上。其中歐洲畫了10張,亞洲畫了12張,非洲畫了4張。托勒密畫每張地圖時,總是將地圖正上方定為正北,這便是我們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由來。在這本書的最後,托勒密列出了地圖上所有的地名以及它們的經度和緯度。他的著作為以後地圖集的製作提供了典範,並且一直沿用了近2000年。
托勒密為科學繪制地圖奠定了基礎,然而直到許多年後,他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績才得到後人的承認和進一步的發展。
④ 月球和火星是誰發現的
,月球已不是唯一布滿環形山的天體了。水星、金星、火星的表面都很像月球,環形山星專羅棋布,既有高屬山,也有平原。火星上的奧林匹斯火山口,是太陽系中最大的火山口,直徑為600多公里。探測器發回的信息告訴我們,土衛四和土衛五上的環形山,多得與月球不相上下。
⑤ 是誰發明年月日的
一年,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周的時間。全長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這叫"回歸年"。
歷法上的年為了應用方便,不採用回歸年,而是採用了完整的天數。公歷的平年是365天,閏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閏,每百年少閏一次。使用的整天數的年歷法上叫做"歷年"
農歷是根據月亮的朔望月共12個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個閏年。閏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氣候變化的周期,氣候由冷變熱,再由熱變冷;這包括了人們從事農業自耕種到收獲的全過程。所以人們從很古的時候起,就用氣候冷熱周期變化這個自然規律作為計算時間的大單位,把一年作為制訂歷法的根據。
一個月,就是月亮繞地球一周,也就是一個朔望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時44分3秒,這叫做"歷月"。眾所周知,月亮是個球體,由於月亮繞著地球不停地公轉,同時又跟著地球繞著太陽轉,所以月亮對地球和太陽的位置也在不斷地變動,月亮對著我們照亮的這一面,有時有,有時無,有時多,有時少,這就形成了月亮的圓缺循環。當我們看不到月亮的時候,叫做"朔"(多在陰歷的初一和三十日)。過十四、十五天,我們就會看到圓圓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陰歷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這次望到下次望,這就是月亮繞地球轉了一周,就是一個月,我們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圓缺循環變化的規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們很早就把它作為計算日了的單位,把朔望月作為制訂歷法的根據。陰歷的一個月,就是根據朔望月定出來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轉一周的時間,也就是一個白天加一個黑夜,共計24小時。
地球是橢圓形的,自己不會發光,所在同一個時間里,地球只有一半向著太陽,向著太陽的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太陽的光照不到地球上,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於地球在不停地自轉,這樣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規律的循環。
通常把太陽要升起來的時候叫白天,這就是一天的開始。在白天轉為黑夜的時候,也就是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叫做黑夜。一天,通常是指這個天象變化的規律,就很容易被人們所掌握,並利用它來作為計算時間的基本單位。一天,是歷法上的第一種單位。
這種用太陽定出來的日,叫做"太陽日"。太陽日又有"真太陽日"和"平太陽日"兩種。真太陽日有長有短,這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冬季地球離太陽遠一些,所以公轉就慢一些。地球公轉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時間也就有長有短。因此"真太陽日"的時間是不完全一樣長的,這樣用起來就很困難。為了方便起見,歷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陽日,而是一個長短不變的日,這個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陽日的平均時間長度,就叫"平太陽日。按照現在慣例,一日的時間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時,把24小時作為一日。依照現在慣例,一日是從半夜0點開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時止作為一天。但是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個小時分為十二個時辰,也就是用民間的十二個屬相來代替。恰好每個時辰是兩個小時,每逢單數進位,而每個時辰又分為三個部份,為初時、正時和末時,每天的交替時間是從當日的半夜十一點整開始為第二天的子時,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0點。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為初子時,11:40分到12:19分為正子時,12:20分到凌晨1:00整為末子時。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為初午時,11:40分到12:19分為正午時,12:20分到下午1:00整為末午時,其它依此類推。
用日來計算短的時間很方便,如三、五天、十天、八天,但計算長的時間就很困難,所在在計算時間上還有月、年和世紀等。
⑥ 空調是誰發明的地球跟月球有沒有什麼關系
開立 地球和月球都是行星,月球繞著地球轉
⑦ 新大陸、力學三大定律是誰發現的;是誰登上月球、飛天的。
新大陸是義大利的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的
哥倫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屬於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聖薩爾瓦多便是救世主的意思,這個救世主拯救了剛剛興起的歐洲,但是也許在改變歷史的同時,也給其他大洲帶去了災難。
經典力學三大定律是英國的牛頓發現的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也就是慣性定律了.說明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也就是公式,F合=ma(這是高中學的)
而,牛頓發表的原始公式:F=d(mv)/dt,即微分形式.對時間求積分可以得到動量定理.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美國的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
在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
阿波羅11號(Apollo 11)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1969年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與巴茲·奧爾德林成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
阿波羅11號的成功實現了約翰·肯尼迪總統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說中聲稱美國會在1970年以前「把一個宇航員送到月球上並把他安全帶回來」的目標。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是蘇聯的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號」飛船進入了人造地球衛星軌道,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第一人,這標志著人類宇航時代開始了。
⑧ 是誰最早發現月球運行的「二均差」
阿布·瓦法(940~998年)生於呼羅珊的布茲占,曾在巴格達從事天文學研究和天專象觀測,主持建造用屬於觀測星體的象限儀台。他將三角學的正切函數和餘切函數應用於天象的觀測,最早發現月球運行的「二均差」,即月球的中心差和出差在朔望和上下弦以及弦望之間皆有盈縮的偏差。他的這一發現,曾被誤認為是600年後文藝復興時期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的功績。阿布·瓦法還對地球呈球體形狀的傳統觀點進行了科學論證,提出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假說,進而糾正了托勒密「地球中心說」的錯誤理論。
⑨ 我想知道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叫什麼還有他發明的什麼登上了月球
1969年7月20日
美國時間
22時56分,3名美國宇航員叩開了冷寂的月宮大門。兩名宇航員走回下
太空艙
,雙腳踏上了答月球的土地,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對月球做的最偉大的探險。
阿姆斯特朗
第一個走下密封艙,
奧爾德林
緊隨其後。兩名宇航員在月球表面停留了21小時36分21秒,採集了24千克月球岩石樣品。
當阿姆斯特朗代表所有的「地球人」向月球邁出第一步時說道:「這一步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但對整個人類來說卻是巨大的一步。」全世界的人通過電視轉播目睹了阿姆斯特朗走下「
天鷹座
」宇航密封艙的9級階梯,並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的第一個腳印的壯觀場面。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延續了17分鍾,使地球上的電視觀眾大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