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人都使用什麼物體來製作石器。
在舊石器時代製作石器最原始的辦法,是把一塊石頭加以敲擊或碰擊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帶有薄刃的石器,則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先從石塊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初期,石器是用石錘敲擊修整的,邊緣不太平齊。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邊緣比較平整了。及至後期,修整技術進一步提高,創造了壓製法。壓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壓製法修整出來的石器已經比較精細。
到新石器時代,石器製造技術有了很大進步。首先,對石料的選擇、切割、磨製、鑽孔、雕刻等工序已有一定要求。石料選定後,先打製成石器的雛形,然後把刃部或整個表面放在礪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這就成了磨製石器。
磨製石器與打制的石器相比,已具備了上下左右部分更加准確合理的形制,使用途趨向專一;增強了石器刃部的鋒度,減少了使用時的阻力,使工具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穿孔技術的發明是石器製作技術上的又一重要成就,它基本上可分為鑽穿、管穿和琢穿三種。鑽穿是用一端削尖的堅硬木棒,或在木棒一端裝上石制的鑽頭,在要穿孔的地方先加些潮濕的沙子,再用手掌或弓弦來轉動木棒進行鑽孔。管穿是用削尖了邊緣的細竹管來穿孔,具體方法與鑽穿相同。琢孔,即用敲琢器在大件石器上直接琢成大孔。穿孔的目的在於製成復合工具,使石制的工具能比較牢固地捆縛在木柄上,便於使用和攜帶,以提高勞動效率。
㈡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做出了哪些創造
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開始,伴隨石器勞動工具的誕生,人類創造了舞蹈和音樂,勞動工具和原始歌舞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㈢ 石器的發展史300萬年前 石器的創始者是誰
石器的發展史300萬年前,石器的創始者當然是原始人。
舊石器時代(Paleolithic;距今約30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
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文化是距今約180萬年的西侯度文化和距今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金牛山人等是直立人的重要發現,而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採取錘擊、砸擊、碰砧等方法打制,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砧器、鑽器等,到了後期還出現了細石器。
舊石器時代是人類的童年時期,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時期,占人類發展歷程的99%。在這一時期,人類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並且進一步演化成為現代人。人類文化不斷發展,從簡單的打制石器發展到加工精緻的細石器,並且孕育了最早的農業。舊石器時代與地質時代的更新世相始終,而新石器時代與全新世相對應。更新世和全新世統稱為第四紀。
中國佔有舊大陸東部的廣闊區域。第三紀末、第四紀初的地殼運動,使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隆起,從而成為中國與舊大陸西部的天然屏障。中國遠古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具有獨特發展道路的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舊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布全國。時間從距今約200萬年開始,到距今約1萬年為新石器文化所代替,經過了早、中、晚3個發展階段。
舊石器時代早期相當於早、中更新世,時代跨度相當長,從距今約200萬年至距今12.8萬年。這一階段的代表性遺址有位於河北和山西北部的泥河灣遺址群、湖北鄖縣曲遠河口、北京周口店(第1地點)、遼寧營口金牛山、貴州黔西觀音洞等。泥河灣盆地以堆積巨厚的河湖相沉積而聞名於世,有「中國的奧杜威峽谷」之稱。遺址群包括馬圈溝、小長梁、東谷坨、岑家灣、半山等地點,其中馬圈溝是我國目前有確切年代的最早發現,距今150萬年或更早。這里的人們就地取材,運用燧石原料,用錘擊法打制小型石片石器,有的簡單加工成刮削器。與此相反,鄖縣人遺址出土的石製品則以大型礫石為原料,直接打製成砍砸器等大型工具。北京周口店第1地點為洞穴遺址,堆積了13個文化層,發現了6個北京人頭蓋骨,時代從距今50萬年直到20萬年,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石製品,其顯著特點是以脈石英為原料。為了適應該原料,主要應用砸擊法來製作工具。由於脈石英性脆且多節理,容易破碎,因此北京人遺址的石製品以小型工具為主,主要器類有刮削器、尖狀器、石錐、雕刻器等。除了製造工具外,北京猿人和金牛山人還學會了用火。總之,這一時期石製品多數加工簡單粗糙,主要運用錘擊法和砸擊法等技術,偶用碰砧法,工具種類較少。整體來看,已經初步形成北方石片石器、南方礫石石器的分布結構。
舊石器時代中期相當於晚更新世早期,時間從距今12.8萬年至距今約3.5萬年。這一階段的代表性遺址有周口店15地點、山西襄汾丁村、陽高許家窯、河南滎陽織機洞下層、湖北江陵雞公山下層、三峽庫區等。周口店第15地點與第1地點一致,其原料均以脈石英為主,卻很少見到砸擊技術的使用,而是以錘擊法為主。工具種類有刮削器、尖狀器、凹缺器、雕刻器、石錐等,其中尤以刮削器的數量和類型最多。丁村遺址以角質岩原料錘擊製作的各類大型器物為特色,如三棱大尖狀器、砍砸器、石球等。許家窯遺址的石製品也是以錘擊法和砸擊法為主,尤以錘擊產品為多。石器組合中既有豐富的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等常見的小型器類,也有數量眾多、大小不一的石球。織機洞下層石製品以中小型居多,打片技術以硬錘打擊為主,但不乏軟錘技術。雞公山下層發現了數以萬計的石製品,均以礫石為原料,錘擊法使用嫻熟。這里還發現了石圈結構,可能與早期人類的居住行為有關。總之,這一時期更多地繼承了早期文化的特點,稍有發展和變化。技術方面砸擊法衰退,錘擊法佔明顯優勢,偶而使用軟錘技術;工具種類沒有顯著的變化,但類型多樣化,石球等大型工具很具特色。整體而言,北方北部、南方西部以小型石片石器為主,而北方南部、南方東部地區以大型礫石石器為主。
舊石器時代晚期相當於晚更新世晚期,時間從距今3.5萬年至約1萬年。這一階段發現的遺址顯著增多,北方代表性的遺址有周口店山頂洞、遼寧海城小孤山、河南安陽小南海、寧夏靈武水洞溝、山西朔縣峙峪、沁水下川、吉縣柿子灘、蒲縣薛關、河北陽原虎頭梁等:南方代表性遺址有四川漢源富林、銅梁、貴州桐梓馬鞍山、普定穿洞、白岩腳洞、興義貓貓洞、廣西柳州白蓮洞、湖北房縣樟腦洞、湖北江陵雞公山上層等。這一時期石製品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除了石片石器穩步發展外,還出現了石葉技術和細石器技術。石葉技術以水洞溝遺址為代表,這里的石製品有預制石核、典型的石葉、形制規整的三角形石片。值得提出的是,這種在舊大陸西側廣泛分布的石葉工業在我國僅在水洞溝發現。細石葉技術分布則較為廣泛,以下川遺址和虎頭梁遺址為代表,包括各種類型的細石核、細石葉以及數量引人注目的端刮器,主要採用軟錘法和壓剝法製作而成,十分精美,有的直接使用,有的可以用來製作復合工具。舊石器時代石器技術在此時達到了最高峰,也標志著狩獵採集的能力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點。除了石器技術外,骨、角器技術也有所發展。山頂洞、小孤山以及穿洞遺址發現了數量眾多、製作規整的骨制工具,有魚叉、矛頭、骨錐、骨針等。
㈣ 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的時間怎麼劃分的
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的時間劃分是根據人類對石器工具的製造和使用來劃分的。
在經典書籍《史前時代》中,石器時代被細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
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
在大約二萬年前,最後的冰河時期漸漸過去。人類亦開始改變其生活習慣。因為自然氣候變暖,使採集和漁獵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而為了在新的環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發明、創造繼續出現,而且比舊石器時代時更多。這就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也就是中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區可以找到捕魚工具、石斧(adze)、以及像獨木舟和槳這些木製物品。而隨著農業的出現,中石器時代的人們開始改變其生活,並進入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這個時期,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果實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4)創造石器擴展閱讀:
傳統考古學將漫長的中國早期人類歷史以距今約1.2萬年左右的末次冰期為界,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又劃分為早中晚幾個發展階段。
舊、新石器過渡或者說舊、新石器之交在文化演進上是個重要的轉折點,這是因為不光是磨製石器普遍取代打制石器,主要生產工具的類型(功能)、效率和美感等都大為改進,而且因為動植物的馴化與陶器發明等,使得經濟形態從原來的狩獵採集為主向農業為主兼營別樣發展,人群越來越定居,地方性和社會性知識不斷深化和積累。
總之,人與人、與土地和環境的關系由此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家庭、群落和村落也發生變化,文化與社會組織更加復雜起來——一種新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出現了,並最終導致了城市、國家和文明時代的到來。因此,舊、新石器的過渡,農業及村落社會的出現,是追尋和觀察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合適的起點。
網路-石器時代
㈤ 石器時代是怎樣產生的
人與古猿的區別在於勞動,在於從勞動中創造了生活和生產工具——石回器。恩格斯說答過:「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沒有一隻猿手曾經製造過一把即使是最粗笨的石刀。」在人類僅能打制出粗糙的石器時,歷史上稱為舊石器時代。到了能把石器逐漸地磨得光銳、美觀並能分工使用時,稱為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到新石器的過渡期,所謂中石器時代其石器是介於粗細之間的。
㈥ 最早製造、打制石器的原始人類是
中國學者根據體質形態的發展,把完全形成的人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個依次遞進的階段。
1、早期猿人
早期猿人是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現在所知的最早的早期猿人的化石是於1974-1975年在坦尚尼亞北部伽魯西河流域的拉托利地層發現的。發現物主要是上下頜骨和牙齒,經測定,其年代在380-360萬年前之間。但在同地層中未發現石器。1972年,在東非肯亞特納湖東岸的庫彼弗拉發現了一個人類的化石頭骨。編號為「KNM-ER1470號人」(肯亞國家博物館古人類化石登記號)經測定約在300-270萬年前之間。1470號人的腦容量約為725毫升,顱骨形態與現代人近似,如眼窠隆起不大,沒有明顯突出的眉脊等等。1968年,在其上層35.5米處曾發現打制的石器,其地層年代經測定為261萬年前。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有人認為,這是1470號人製造的。從1960年起,在東非坦尚尼亞的奧都威峽谷陸續發現了一些化石人類,定名為「能人」。其年代經測定為距今180萬年前,能人下肢能直立行走。手骨表明其拇指能和其它四指對握。在發現能人的地層里還發現不少礫石打制的石器,能人的腦量比1470號人小(估計約為560-680毫升之間)。而時代比1470號人晚,這一矛盾目前還沒有解決(有人估計是計算上的錯誤)。
2、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的學名叫直立人。我國學者習慣上把他們叫做猿人,他們生存在距今約200萬年前。目前已發現的晚期猿人化石主要有我國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亞的莫佐克託人、直立猿人、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毛里坦人),坦尚尼亞的舍利人,德國的海德堡人等。
最早發現的晚期猿人是印度尼西亞的直立猿人。1891年,荷蘭軍醫杜布阿在爪哇中部特里尼爾附近發現一個頭蓋骨及一枚臼齒。1892年他又在同一地層發現一個大腿骨及一枚臼齒。頭蓋骨很原始,與猿的相似,而大腿則具有現代人的性質,杜布阿認為這是介於人和猿之間的一種原始人類的遺骨,從它的大腿骨來看,已經能直立行走,所以定名為直立猿人。但有些學者不同意這群觀點,有人認為頭蓋骨是長臂猿的,腿骨是人的,也有人認為頭蓋骨是畸形人的。然而大多數學者都支持杜布阿的觀點。爪哇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約為80萬年前,在發現猿人的地點沒有發現石器。
1907年在德國海德堡東南的茂埃爾發現一塊猿人下頜,定名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下頜形態似猿,但牙齒似人,其年存年代與爪哇猿人相當,在發現地也沒有發現石器。
在已知的晚期猿人中材料最豐富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最初於1927-193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發現,解放後又繼續進行了發掘。如把解放前後的發現都計算在內,總計有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9塊,面骨碎片6塊,下頜骨15塊,牙齒152顆,此外還有一些破碎的肢骨。這些化石分屬於40多個男女個體。
北京猿人前額低平,眉脊比爪哇直立猿人略小,嘴向前突出,沒有下巴頦,平均腦容量為1059毫升,與爪哇猿人相比,處於更高的發展階段,其生存年代約在40萬年前,和爪哇猿人一樣,北京猿人身體各部分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北京猿人的上肢骨很像現代人,下肢骨也與現代人相近。但頭骨保留更多的原始性質。解放後我國學者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做出了科學解釋,他們認為,在人類體質進化過程中,勞動器官比思維器官進化的快,手和腳在勞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們的進化速度較快,頭骨和腦是隨著手的發展和腿的直立行走而發生變化的,和四肢相比,其進化處於相對緩慢的狀態,這也證明恩格斯勞動創造人的理論的正確。
3、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也稱古人,生存於30-20萬年前,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個洞穴里發現的,被定名為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尼人生存於30-20萬年前,人類學家把他作為早期智人的代表,早期智人在亞、歐、非三洲都有發現,如在亞洲有印尼的昂棟人、中國的丁村人、長陽人、馬壩人等。在歐洲有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納人、法國的聖沙拜爾人等。在非洲有布羅肯人、薩爾達納人等。與現代人相比,早期智人的前額顯得低而斜,眉脊略有突出,頦部不明顯;現代人的腦子是前部和頂部發達,而早期智人的腦子卻是下部和後部發達,但與晚期猿人相比,早期智人更接近於現代人,其腦容量約在1100-1600毫升之間,平均為1350毫升,比北京猿人要大得多,腦組織也復雜得多,且腦殼較薄,早期智人已能製造多種石器工具,並會人工取火。總之,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人類的體質和智慧都大大發展了。
4、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又稱新人,約生存於9.2萬-1萬年前,其化石最早於1868年在法國的克羅馬農洞穴發現,被定名克羅馬農人,此後,除南極外,晚期智人的化石在其他各洲均有發現。如在亞洲有中國的山頂洞人、資陽人、河套人等,印尼的瓦賈克人、馬里的阿塞拉人等,在歐洲有義大利的格里馬狄人、德國的阿爾法盧人、馬里阿塞拉人等,在美洲有墨西哥的特佩克斯潘人、美國的明尼蘇人等。在澳洲有凱洛人和芒戈人等。美洲的居民大約是在5萬年前從亞洲北部經白令海峽來到美洲的。澳洲居民大約是在4-3萬年前從東南亞進入澳洲的。晚期智人的眉脊幾乎消失,前額升高,臉和下頜向後退縮,頦部明顯,腦容量平均達到1400毫升,他們的體質形態已經和現代人沒有多大差別。
當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現代人種也開始形成,目前,多數人類學家把世界上的人分為三大人種,即蒙古人種(黃種)、歐羅巴人種(白種)和尼格羅人種(黑種)。人種的形成是長時期自然和歷史條件影響的結果,人種的差別只是表現在體質形態的外表上,如膚色、眼睛、鼻型、發型等等,而並不影響到智力的優劣,種族主義者宣稱人種有優劣之分,這是毫無根據的
㈦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怎樣製造出來的使用這種石器的舊時代被稱作什麼時代
一、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製作的石器),最原始的方法是把一塊石頭加以敲擊或碰擊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帶有薄刃的石器,則要先從石塊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
初期,石器是用石錘敲擊修整的,邊緣不太平齊。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邊緣比較平整了。及至後期,修整技術進一步提高,創造了壓製法。壓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壓製法修整出來的石器已經比較精細。
二、使用這種石器的時代被稱作舊石器時代。
北京人製作石器的技術比較成熟,採用不同的打制方法,製作成不同類型的工具。如尖狀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等。而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做舊石器時代。
(7)創造石器擴展閱讀
舊石器時代使用的打制石器分類:
打制石器可分為尖狀器、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和球狀器。
1、尖狀器
打制石器的一個類型,石器有一個尖銳的角,二到三邊均經修理打制其大小一般適合古人用手拿穩。尖狀器可分為厚重尖狀器、三棱尖狀器、小尖狀器等不同類型。
2、刮削器
在我國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遺址中最常見的一種打制石器,一般由打擊石塊後留下石片再加丁製成。根據其形態可分為直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復刃刮削器、圓盤刮削器、多邊刮削器等。
3、砍砸器
打制石器的一種類型,常以扁平礫石,大石片或石核製成,只在刃緣部位進行多次加工成單邊或多邊的石器,主要用途是砍砸大型動物或製造修理T.具。砍砸器亦可稱為砍斫器、砍伐器、手斧、手鎊等。
4、雕刻器
打制石器的一種類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均可見到,主要用來雕刻製作木製品,在山西峙峪遺址中發現有雕刻器。在周口店第一地點的第8層以上的層位中也發現有雕刻器。
5、球狀器
打制石器的一種類型,成球狀,在球狀器上能清楚看到打擊剝落石片的疤痕。在山西陽高許家窯和丁村等地點均發現有球狀器,時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對球狀器用途不明。
㈧ 最早使用石器的是什麼人類
最早使用石器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兩端器出自砸擊法的石片,兩端的打擊的痕跡,為北京人文化的典型遺物。
北京人在白天製造工具,採摘果實,獵取野獸,到晚上返回龍骨山的山洞裡,邊烤火邊休息,邊用簡單的語言加上手勢交談。 北京猿人用下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的雙手相似,捕食野獸。
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化石和用火遺跡最豐富的遺址。北京人是世界上內涵最豐富,資料最齊全的直立人。先後發現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還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共十萬件以上。
(8)創造石器擴展閱讀
在舊石器時代製作石器最原始的辦法,是把一塊石頭加以敲擊或碰擊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帶有薄刃的石器,則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先從石塊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
初期,石器是用石錘敲擊修整的,邊緣不太平齊。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邊緣比較平整了。及至後期,修整技術進一步提高,創造了壓製法。壓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壓製法修整出來的石器已經比較精細。
到新石器時代,石器製造技術有了很大進步。首先,對石料的選擇、切割、磨製、鑽孔、雕刻等工序已有一定要求。石料選定後,先打製成石器的雛形,然後把刃部或整個表面放在礪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這就成了磨製石器。
㈨ 4000年前南京先民創造了新石器時期的什麼文化
答案是:北陰陽營文化。
該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南京市內北陰陽營遺址而得容名,估計年代為公元前6000~前5000年,距今已有7000~8000年的歷史。
北陰陽營文化以20世紀50年代發掘的南京市北陰陽營遺址命名,主要分布在薛家崗文化以東的南京、鎮江地區的河旁台地和丘陵上,向西到巢湖東岸與薛家崗氏族為鄰,向東到太湖西部常州一帶與崧澤文化相接,主要遺址還有江寧區太崗寺、卸甲甸、廟山,浦口區蔣城子,安徽滁縣朱勤大山等。
㈩ 匼河遺址發現的石器是怎麼製作的
匼河遺址發現的石器,也是以石片石器為主,在打割石片時,使用了錘擊法、碰版砧法和投擊法。用錘權擊法打制石片,多以礫石平面作檯面,也有特意打制檯面或利用石片疤作檯面的,這是匼河人的一項新創造。
用碰砧法和投擊法產生的石片寬而厚,形狀多不規整,一些砍斫器和三棱大尖狀器就是用這類石片加工成的。石核有用錘擊法產生的和碰砧法產生的兩種。石核上常常保留大部分礫石面,石片疤一般寬大於長。
對於打擊下來的石片,只要有鋒利的邊緣,就不再進行加工而直接使用,大的用於砍斫,小的用於刮削,不能直接使用的石片,再用石錘進行加工,提高了石片的利用率。匼河人使用的石器的加工較為精細,也更適用於割剝獸皮。
與石製品一同的還有一小塊燒骨,這表明匼河人也開始了用火的生活。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匼河文化是從西侯度文化和藍田文化發展起來,其中存在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