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魚鰓的發明

魚鰓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0-12-21 05:34:25

Ⅰ 外國人發明的可以讓人在水下自由呼吸的人造魚鰓是怎樣的

對於長期生活在地面上的我們來說,水底世界確實是非常神秘的,但是由於受到了身體構造的影響,人類並無法在海底直接生存,更不敢上前道更深的海底。眾所周知人類是用肺進行呼吸的,在海底的環境當中不僅缺氧,隨著我們下潛深度的不斷加大,還需要面臨非常大的壓力。這對我們的肺活量和膽量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5

還有一點就必須要提醒一下,這個人造魚鰓的下次深度也是非常有限的,只允許在5米的范圍內,如果超過了這個范圍人造魚鰓就會發出警報。對於普通的潛水愛好者來說,5米就已經足夠了。

Ⅱ 發明家是如何發現魚鰓的功能製造人工腮的啊哈哈😄

現在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工腮,還是處於試驗階段。




人工腮就是近來出現的一個有趣的概念,而這個概念的產生來源於一個叫做Kamei的設計師,而他的靈感則來源於對於全球變暖引發的海平面上升。通過氧氣瓶等潛水裝備完成潛水對於人類早已實現,但是氧氣瓶所能夠儲存的氧氣是有限的,也限制了潛水者的自由。而且我們也不可能長時間的背著氧氣瓶在水中生活。那麼如果我們能夠像魚一樣有一副水中呼吸系統,那麼就能夠真正在水底暢遊了。於是科學家便開始設計製造人工腮。
人工腮的組成其實並不復雜,主要就是一件衣服和一個面具。衣服的作用是通過多孔的材質來提取水中的氧氣,來供人體所需。不過人類的耗氧量是非常大的,如果想要滿足一個人在水下的正常活動,科學家計算想這可能需要人工腮的表面積能夠達到32平方米以上,這在設計上會有一定的難度。先期製作的人工腮在水族館進行了小規模的測試,效果還是不錯的。不過如果要讓其成為一種可供使用的設備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主要就是要解決人工腮的表面積問題,表面積過小,是無法滿足人類的需要的。
這種東西一旦研究成功,想必一定會成為未來水世界的生存神奇吧,什麼海平面上升,我們再也不怕了。面對大洪水的到來,以前的人們只能製造諾亞方舟,而未來人們將能夠像魚一樣自在的遨遊。即使不遇到什麼災難,這種東西也能夠成為很好的娛樂設備,相比較沉重的潛水裝備而言,這種東西實在是要輕便得多。
1964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先進實驗室的勞勃博士通過研究魚鰓的構造,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鰓。這是用兩層硅橡膠做成的一種半透明膜,它具有類似魚鰓的功能。潛水員在戴上這種人工鰓後,在水中就可以像魚一樣呼吸。可是,由於有許多問題還沒能很好地解決,所以還不可以在實際中應用。
美國達克大學瑪麗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研製成一種「人工鰓」叫血海綿,它是一種高聚化合物,能從海水中提取出氧氣。他們將一種血珠蛋白固定在聚氨基甲酸乙酯上,並保持血珠蛋白的生理活性,利用血珠蛋白從海水中不斷地吸取氧氣。據說用這種血海綿製成一隻寬5英尺,長10英尺的供氧器可以供150人用。
近年來,日本設計師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新型的人工鰓。將這種人工鰓戴在頭上,人們便可以潛入水中生活幾個小時、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由於這種人工鰓體積較大,所以使用起來也不大方便。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將來肯定會有小巧玲瓏的人工鰓出現,到那時,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Ⅲ 人造魚鰓是真的嗎

據俄羅斯衛復星網報道,日前國外一家制開發商稱,一款名為Triton的面罩能像魚鰓一樣,將氧氣從水中過濾出來,填補潛水員氣缸里的氧氣。該項目目前已經融資83萬美元。開發商保證戴上這種面罩可潛入15米的海水,面罩上帶有微電池,供電可用45分鍾。

不過深海新聞(Deep Sea News)網站觀察員Alistair Dove估計,一個正常人呼吸每分鍾需要過濾90升的海水,從水中分離100%的溶解氧。這將需要使用大功率電泵,或者游泳速度超常。

(3)魚鰓的發明擴展閱讀

Triton內置了一個細微的震動壓縮機和過濾膜,使得它具備了氧氣收集和製造功能,面罩倆端的臂狀結構可以連續不斷地為使用者供應氧氣。使用者只用咬住Triton的塑料封口就能在海底自由呼吸了,擺脫了氧氣罐行動更加流暢。

Triton唯一的不足就是在滿電下只能支持使用者在4.6米的水下續航45分鍾,當下潛深度超過4.6米時,Triton會開啟震動警報,並亮起LED提示燈,防止潛水者發生溺水事故。當然,電量快不夠了的時候,它也會發出類似的提醒。

Ⅳ 魚鰓的工作原理

魚鰓是什麼顏色?紅色嘛!那麼豐富的毛細血管 構成了一個屏障(血氧屏障)當魚鰓的不停的排吸水的同時就如同我們的呼吸一樣。氧氣通過毛細血管到了魚體內。不信你掐住魚的脖子不讓他鰓動

Ⅳ 為什麼不能發明一個像魚一樣的腮

想法很好,但操作起來有很大難度。我曾經也探究過這個問題,魚腮上有許多毛細血回管,毛細血管的管壁答很薄,氣體容易滲透進去。當魚吸水時,水中的氧氣就跟水一起從它們的嘴進去,當水經過魚腮片時,水中的氧氣就滲到魚腮的毛細血管里。魚身體里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從魚腮片排到水中。魚腮就這樣起著呼吸作用。這種原理不易應用。
目前最類似的人造魚腮是將水抽入並高速旋轉使溶氧溢出,效果有待改進。

Ⅵ 魚勾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一般考古界認為魚鉤是在新石器時代發明的,這樣上限不會超過距今一萬二~三千年前。但是澳洲原居民被認為未進入新石器時代,他們也會用蚌殼制魚鉤。東帝汶的Lene Hara洞穴考古也發現了蚌殼制魚鉤,此處此時(距今近一萬年)也未進入新石器時代。舊大陸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出土過舊石器時代的骨制魚鉤,距今約二萬年。 所以有考古學者猜測魚鉤發明於舊石器時代中期(Middle Paleolithics 三萬年左右考量),也並非沒有道理,但目前田野考古發現不夠充份。魚鉤發明於舊石器時代中期(三萬年左右),最早的魚鉤很可能多為植物棘刺製成,某些植物棘刺略加修整或不用修整便是可用的魚鉤,而此類魚鉤與木竹製魚鉤都很難存留下來。實際上骨制魚鉤要存留至今被發現,也多少要有些幸運因素,特別是內陸淡水用的小型骨制魚鉤。有一種骨制魚鉤方法也暗示了魚鉤的古老淵源,我這里稱為「興隆窪骨制魚鉤法」,因為有一枚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聚落文化遺址出土的骨制魚鉤極為典型。即在骨質上鑽孔形成鉤底,再開槽製成鉤尖鉤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聚落文化遺址距今七千~八千年,而這種「興隆窪骨制魚鉤法」幾乎全球都有史前遺物發現!雖然比例不是很大,但很可能是一種極久遠的同源技術。參見:另外距今三萬年左右、也是人類的早期技術革命時代,真正的冷兵器之王弓箭也發明在這個時代。人類的漁獵技術突飛猛進,增加的食物資源使人口繁盛,所以在冰河期結束人類才能迅速進入農作文明,而農作文明被認為是現代文明的真正起點。原始造鉤材料有:植物棘刺、動物骨角、蚌類殼體、木竹、石、纖維,甚至鳥類的爪子和喙等。在材料供應充份或某種迷信下,人骨也曾被大量制鉤(復活節島)。纖維不是指作釣線,而是做復合魚鉤。大型魚鉤使用復合材料使性能發揮最高,直到金屬鉤出現後也是如此。反而是到了現代,制鉤專家們似乎記忘了曾有過復合魚鉤。田野考古在歐洲南部、印度次大陸皆發現很多距今近一萬年骨制魚鉤,北非蘇丹也發現距今近一萬年蚌殼制魚鉤。在東亞田野考古目前沒有發現更早出土的魚鉤,目前報導最早是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出土骨制魚鉤,距今七千年以上,已經很漂亮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半坡出土骨制魚鉤已經有倒剌了,有倒剌這一點目前東亞發現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西方遠古文化田野考古對發現魚鉤是極重視的,而且也有上百年田野考古經驗。而國內以前田野考古相對是粗糙的,近十餘年方有所改觀。但這不等於東亞人發明魚鉤更晚,比如田野考古中會出現側重盲點,大量的木製(植物質)魚鉤不易保存等。今後的東亞田野考古還可能有新的發現。直體的釣針(至少與魚鉤同樣古老)雖然與魚鉤並存至現代,但魚鉤無疑是更進步的發明,比釣針的適用范圍更廣。
=======================
金屬魚鉤的出現人類發現並使金屬的時候,如果不太緊缺時大概很快就想到用金屬來做魚鉤了,約公元前3800年的多瑙河下游的博伊文化中發現了用銅絲做的魚鉤(這些魚鉤還沒有倒刺)。但也有不很確定的遺留物暗示銅制魚鉤可能出現更早,因為在西亞至南歐很多地方,天然銅已被發現並使用了近萬年。所以有西方學者認為、銅制魚鉤也可能有了近萬年歷史!但這種天然銅制魚鉤並不太有效,甚至只能釣釣小魚,還不如其它非金屬材料魚鉤。真正有效歷害的金屬魚鉤,是人類發明了金屬冶煉和青銅後才出現。

Ⅶ 魚通過腮提取水中的氧氣,為什麼不能發明一種和腮原理一樣的人造「腮」讓人類生活在水裡

人工鰓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大小。幾乎所有有鰓的動物都是冷血動物,新陳代謝較慢,所以它們比同樣大小的恆溫動物需要更少的氧氣。

一家名為Like-A-Fish的以色列公司目前也正致力於提高人工鰓的效率,早期他們測試一個原型,該裝置的潛在應用領域將是潛艇和水下棲息地,在這些地方,尺寸不是問題。這個人造鰓原型機使用高速離心機來降低密封室中的海水壓力,讓水中的空氣重新逸回到氣態,釋放儲存到安全氣囊中。然而,這款設備也有它自己的缺點,功率太大太依賴於電池電量。

Ⅷ 有沒有根據魚的鰓的原理製造的水下呼吸器那樣不就可以一直待在水下了嗎

哺乳動物需復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制,海水中很難在短時間內濾出這么多的氧,即便像鯨類那樣高度進化為水生的哺乳動物也是放棄了進化出鰓,而是選擇搞一個巨大肺,沒辦法,我們的大腦耗氧是魚類望塵莫及的啊~~~~踏踏實實的背氣瓶吧。

Ⅸ 魚鰓的結構及汲取氧氣的原理

鰓是多數水生動物的呼吸器官,它的位置、形態、構造等差異很大。根據鰓的露出體外與否,可以分內鰓和外鰓兩類。魚的鰓大多都是內鰓,簡稱鰓,生在頭部兩側,外有鰓蓋保護,以鰓孔與外界相通。鰓由鰓片組成,鰓片上排列著梳齒狀的鰓絲,鰓絲上密布著毛細血管,是魚進行氣體交換的地方。當水通過鰓絲時,毛細血管攝取水中溶解的氧,同時把二氧化碳排到水中。
外鰓也是水生動物的呼吸器官,一般顯露在頭後兩側,沒有覆蓋物,呈絲狀或羽狀。鯊魚的鰓和蛙的幼體的鰓都是外鰓。
魚鰓是魚的呼吸器官,由鰓弓、鰓隔、鰓瓣組成,鰓弓主要起支持作用,內側生有鰓耙,進鰓和出鰓血管都在鰓弓上通過。鰓弓的外緣的中央延伸的隔壁是鰓隔。鰓隔的前後面由表皮突形成鰓絲,無數的鰓絲緊密排列成櫛狀的鰓瓣。每一鰓絲都有入鰓動脈和出鰓動脈,鰓絲上有無數的小突起,用來進行氣體交換,叫作鰓小葉,上面還有毛細血管,表層為單層上皮細胞,血液最後流入竇狀隙內,結締組織形成竇狀隙的壁起支持作用,因此血液與水之間僅隔兩三層細胞,鮮活的魚鰓呈鮮紅色,就是這個緣故。這種結構使它增大了和水的接觸面積。

閱讀全文

與魚鰓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