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傾聽在嬰兒0到一歲階段所起的作用
我回答好嗎?0-1歲, 用最簡單的話說,孩子剛剛來到人間,對外面的世界既新鮮又想趕緊知道,他對外面的一切都好奇。從能看到東西,能聽到到聲音,能吃東西,能觸摸,有嗅覺,,,的時候,他就已經感知世界了 從新鮮,好奇開始,到慢慢的熟悉,孩子的0-4歲的智力已經完成40%4-7歲完成30%,7-14歲完成20%剩下的是以後完成 孩子的0-4歲時學東西的最佳時刻
❷ 0點56斤全球最小嬰兒,一出生多災多難難以存活,14年過去怎樣了
0點56斤全球最小嬰兒,一出生多災多難難以存活,14年過去了,最近挺好的,因為最近挺少出現了,很少出現在媒體鏡頭下,所以沒什麼消息,祝他生活幸福。
❸ 新生嬰兒0-1個月養育要點及認知發展
對於剛出生的寶寶來說,最理想的營養來源莫過於母乳了。因為母乳的營養價值高,且其所含的各種營養素的比例搭配適宜。母乳中還含有多種特殊的營養成分,如乳鐵蛋白、牛磺酸、鈣、磷等,母乳中所含的這些物質及比例對寶寶的生長發育以及增強抵抗力等都有益。此外,母乳近乎無菌,而且衛生、方便、經濟,所以對寶寶來說,母乳是最好的食物,它的營養價值遠遠高於其他代乳品。 等量的母乳和配方奶,兩者熱量和營養成分相差無幾,但進入寶寶體內,兩者並不相同。母乳中的蛋白質比配方奶中的蛋白質易於消化(寶寶3個月後才能很好地吸收配方奶中的蛋白質),母乳中的鐵60%可被吸收,而配方奶中的鐵的吸收率不到50%。此外,母乳方便、安全,經濟,尤其母乳中不但不合細菌,而且還含有從母體中帶來的免疫抗體。 量少,每次喂哺量僅15~45毫升,每天250~500毫升。質略稠而帶黃色,合脂肪較少而蛋白質較多(主要為免疫球蛋白),維生素A、牛磺酸和礦物質的含量頗豐富,並合有更多的抗體和白細胞。初乳中還合有生長因子,可以刺激小兒未成熟腸道的發育,為腸道消化吸收成熟乳徽了准備、並能防止過敏物質的吸收。初乳雖然量少,但對正常寶寶來說已經足夠了。 總量有所增多,含脂肪最高,蛋白質與礦物質逐漸減少。 蛋白質含量更低,每日泌乳總量多達700,、-1000毫升。由於成熟乳看上去比配方奶稀,有些母親便認為自己的奶太稀薄。其實,這種水樣的奶是正常的。 總量和營養成分都較少。 外觀比較清淡的水樣液體,內合豐富的蛋白質、乳糖、維生素、無機鹽和水。 因含較多的脂肪,故外觀較前奶白,脂肪使後奶能量充足,它提供的能量占乳汁總能量的50%以上。 母乳雖好,可是在有些特殊情況下,是不宜進行母乳喂養的。 1.乳母為乙型肝炎患者,HbsAg為陽性時,應暫緩母乳喂養。解決的方法是:在寶寶出生後2小時內,進行疫苗注射,寶寶產生抗體後,媽媽就可以進行母乳喂養了。 2.乳母患乳房疾病時,如乳腺炎等,應暫緩母乳喂養。一定要在得到治療後,再進行母乳喂養,在此期間可將乳汁擠出或用吸奶器吸出,經消毒後喂給寶寶。 3.乳母感冒發燒時,不宜進行母乳喂養。解決的方法是:發熱時可暫停授乳1~2天。若只是流鼻涕、打噴嚏,可以繼續授乳,但授乳時要戴上口罩。 4.乳母曾經做隆胸手術的,也不宜進行母乳喂養。因為硅膠材料宜使寶寶患食道疾病。 5.乳母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腎臟疾病等,不宣進行母乳喂蕎。但若心功能、腎功能尚好,可以適當進行母乳喂養。 1.乳母為白血病病原體攜帶者時,不要進行母乳喂養,以免淋巴細胞內的病毒隨母乳進入寶寶體內。 2.如國乳母為艾滋病患者,必須禁止母乳喂養。 3.若寶寶患有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特殊遺傳代謝疾病,不宜進行母乳喂養。 寶寶出生後,應盡早進行哺乳,這樣可以促進母親乳汁分泌。初乳含有豐富的抗體,應該及時讓寶寶吃上母親的初乳。一般情況下,若分娩的母親、寶寶一切正常,0.5~2小時就可以開奶。 產婦分娩後,可立即讓新生兒吸吮雙側乳頭,2~6小時內應給喂哺。若因產婦在分娩過程中過於疲勞或體質虛弱,可稍推遲哺乳,但應先喂5%葡萄糖液或淡糖水,每次30毫升,以免新生兒發生低血糖。母乳喂養一定要盡早開奶,因為初乳營養價值很高,特別是含抗感染的免疫球蛋白,對多種細菌、病毒具有抵抗作用,所以盡早給新生兒開奶,可使新生兒獲得大量球蛋白,增強新生兒的抗病能力,大大減少寶寶肺炎、腸炎、腹瀉等的發生率。 有的媽媽不了解母乳喂養的方法和新生寶寶的生理特點,常常較早地給新生寶寶定時餵奶,這種餵奶方法對新生寶寶和媽媽都不利。專家認為,新生寶寶應按需餵奶,寶寶想吃就喂,媽媽奶脹就喂,這樣就能滿足母嬰的生理需求。剛剛出生的新生寶寶吸吮力強,這是讓他學習和鍛煉吸吮能力的最佳時刻,不必拘泥於定時餵奶,而且,硬性規定餵奶時間和次數,就不能滿足其生理需求,必然會影響其生長發育。按需餵奶、勤餵奶,還能促進母乳分泌旺盛,有利於寶寶吃飽喝足,可促進寶寶的生長發育。 1~3天的寶寶,按需哺乳,每次喂10~15分鍾(要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則,根據個體差異而定)。 4~14天的寶寶,每4小時餵奶一次,每次喂15~20分鍾,每次喂30~90毫升(要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則,根據個體差異而定)。 5~30天的寶寶,每隔3小時餵奶一次,每次15~20分鍾。餵奶時間可安排在早上6、9、12時:下午3、6、9時及夜聞12時、後半夜3時,每次餵奶7~100毫升。 作為一名新媽媽,必須在孕期就做好母乳喂養的各項准備,這樣才能成功地進行初次母乳喂養,做一個完美媽媽。 新媽媽首先應該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要以愉悅、輕松的心態面對哺乳,盡量避免緊張、焦躁的心情。要充滿自信,克服對哺乳的恐懼心理,樹立起母乳喂養的信心。 應充分認識到母乳喂養的益處,盡量避免人工喂養,同時也應明白乳汁的分泌與乳房的大小並無太大關聯。母乳喂養也不會使乳房外形受到破壞,應積極地准備母乳喂養,而不可消極退縮。 在懷孕期間,孕婦就應該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學習母乳喂養的技能與方法,如果乳房、乳頭有某些小缺陷,則應該盡早進行乳房護理,同時也應該掌握正確的餵奶體位、正確的授乳方法和正確的喂哺姿勢。 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品,只要充滿熱情地去細心哺乳,就會取得母乳喂養的成功。 新媽媽在分娩後,經過嘗試與努力仍然無法保證充足的母乳喂養,或因新媽媽的特殊情況不允許母乳喂養時,可以選擇~些適當的代乳品加以補充,如配方奶等。在混合喂養中應當注意以下兩點: 1.每次哺乳時,先喂母乳,再添加其他乳品以補充不足部分,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母乳正常分泌,讓寶寶吃到盡可能多的母乳。 2.按照奶粉包裝上的說明為寶寶調制奶液,奶粉罐的小匙有的是4.4克的,有的是2.6克的,一定要按包裝上的說明調配,不要隨意增減量影響濃度。 1.將沸騰的開水冷卻至40℃左右,然後馬上將開水注入奶瓶中,但要注到總量的一半。 2.使用奶粉附帶的量匙,盛滿刮平。在加奶粉的過程中要數著加的匙數,以免忘記聽加的量。 3.輕輕地搖晃加入奶粉的奶瓶,使奶粉溶解。搖晃時易產生氣泡,要多加註意。用40℃左右的開水補足到標準的容量。蓋緊奶嘴後,再次輕輕地搖勻。 4.用手腕的內側感覺溫度的高低,稍感溫熱即可。如果過熱可以用流水沖涼或者放入涼水盆中放涼。 在選擇產品時要根據嬰幼兒的年齡段來選擇產品,0~6個月的寶寶可選用卜II段寶寶配方奶粉。6~12個月的寶寶可選用I或Ⅱ段寶寶配方奶粉。12~36個月的幼兒可選用Ⅲ段嬰幼兒配方奶、助長奶粉等產品。如嬰幼兒對動物蛋白有過敏反應,應選擇低敏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比如氨基酸奶粉、水解蛋白奶粉。 新媽媽在調配配方奶前應先用香皂將手洗干凈,以免手上的細菌在奶耮調配過程中混入乳汁中。奶瓶和橡膠乳頭要用開水消毒(用蒸汽鍋加熱煮沸10分鍾左右)後晾乾,不要用抹布擦乾。 若覺得配一次奶就要消毒一次比較麻煩,可以同時准備2~3個奶瓶進行消毒,然後一次取出一組進行調配。用完奶瓶後應馬上將殘留的乳汁倒掉,沖洗干凈,口朝下立起來備用。橡膠乳頭也應馬上沖洗干凈。 孔的大小可隨寶寶的月齡增長和吸吮能力的變化而定,新生寶寶吸吮的子L不宜過大,一般在15~20分鍾內吸完合適,若太大,乳汁出得太多容易嗆著寶寶,應買孔小一點的奶嘴,但也不能太小,以免寶寶吃起來太費勁。 小子吸奶嘴的標準是:將奶瓶倒過來,1秒
❹ 0一1個月→新生兒期的特點
1、0-6個月嬰兒的發育
0~個月是寶寶一生中成長最快的階段,也是大腦和視力發育的最關鍵時期。寶寶與生俱來的無意識動作會漸漸消失,而發展成各種有意義的行為。想讓寶寶身體壯、眼睛亮、腦袋棒,離不開全方位的營養支持。全面均衡的營養,可以為寶寶的每個「第一次」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0~6個月寶寶體格發育特點:好體格
大多數足月寶寶出生時的體重在2.5~4千克之間。出生後幾天會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下降值不超過出生體重的10%,不過別擔心,寶寶會在出生後7~10天恢復到出生體重。
在開始的6個月間,你會驚訝地發現,寶寶的體重平均每月增長0.6千克左右,在4~6個月時體重增至出生時的2倍。
出生時寶寶的頭圍平均為34厘米,比胸圍略大,所以看上去寶寶的腦袋與身體相比有點大喲。
2、從出生開始,寶寶每天都在進步,不斷掌握抬頭、翻身、抓握東西等本領。
寶寶體格發育所需主要營養素
α乳清蛋白:母乳中以α乳清蛋白為主,它不但非常容易消化吸收和利用,而且還不會對發育中的寶寶腎臟帶來額外負擔,同時還可以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減少便秘的發生率達67%。
5種核苷酸:可以促進寶寶的免疫功能,幫助寶寶提高抵抗力。
天然胡蘿卜素:幫助寶寶免疫系統發育,同樣讓寶寶更健康,遠離疾病。
硒:對寶寶的免疫系統發育有幫助,讓寶寶身體更健康。
鈣: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想讓寶寶擁有小小的「強壯身板」嗎,鈣質是關鍵喲。
3、0~6個月寶寶的眼睛發育特點:好眼力
寶寶剛出生時眼球的運動是隨意的,過了幾天後才開始注視燈光。
3~6周的寶寶能注視較大的物體,可以看清對比很明顯的圖案了。
2個月的寶寶雙眼能平穩地「跟隨」移動的物體,比如媽媽的手,並且可以盯住較長時間喲。
3個月寶寶的雙眼已經能夠追隨運動的筆桿,而且他/她的頭部也會跟著轉來轉去了。
6個月時,寶寶的視力約為0.05,當寶寶坐著時,身體能夠隨著頭和眼睛轉動,對鮮艷的目標或玩具,可注視半分鍾,而且有較好的手眼協調能力,能伸手拿到眼前的玩具,如在嬰兒床上方掛著的小吊球。
4、寶寶眼睛健康發育所需主要營養素
葉黃素:葉黃素是母乳中最新發現的營養成分,是幫助寶寶眼睛健康發育的重要營養素。但是很遺憾,人體自身不能合成葉黃素,只能從食物中獲取。所以,想讓寶寶眼睛又大又亮的話,可要堅持母乳喂養喲,因為母乳中葉黃素含量很豐富。不過,假如不能母乳喂養或母乳不夠的怎麼辦?那就該給寶寶選擇添加葉黃素的嬰兒配方奶粉啦。
DHA/AA :它們不光和智商有關,還和眼睛發育有關呢。這種人體無法製造的必需脂肪酸,在眼睛的視網膜中約佔了40%~50%,與感光功能、視力成熟密切相關。出生後的第一年,可是寶寶視覺功能發育的關鍵期,營養的提供會對他的視力發育產生持久的影響,DHA則是其中極其重要的營養。
維生素A:對於寶寶正常視覺發育不可缺少,如果少了它,寶寶在暗光下就不能看清四周物體了。
牛磺酸:維持正常視力的光化學反應需要牛磺酸,由於寶寶還不能依靠自身合成足夠的牛磺酸,所以必須從母乳中攝取啦。
5、0~6個月寶寶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特點:好腦袋
0-6個月是寶寶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的階段,也是大腦發育的「超音速」時期。6個月時,寶寶的腦重會比出生時增加一倍,達到600~700克呢。
從3個月開始,寶寶學習咯咯笑;4個月開始了「社交生活」;6個月他/她就會用哭喊聲表達不同的需要啦。同時。寶寶的各種讓人聽不懂的「嘰里咕嚕語言」輪番上場了。
6、寶寶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所需主要營養素
DHA/AA:你知道嗎,人體大約60%的大腦物質是由脂肪製造的,而其中35%又是DHA,重要性不言而喻吧。作為建構大腦的最主要的基石,DHA是寶寶智力發育的必要元素。它在促進智力、頭腦的敏銳度和速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還幫助維護健康的神經系統。一句話:它能讓寶寶更聰明!
α乳清蛋白:α乳清蛋白在促進神經系統發育方面的作用可以用兩條線表示:α乳清蛋白——色氨酸——5-羥色胺——幫助神經行為的發展;α乳清蛋白——半胱氨酸——牛磺酸——幫助寶寶腦部發育。可能這些名詞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不過沒關系,我們只要記住α乳清蛋白對寶寶大腦發育有大大的好處就行啦。
鐵:當然鐵可以預防貧血,可是它還有神經遞質功能,有助於提高寶寶的認知和學習能力,這一點你還不很清楚吧。
鋅:是寶寶智力發育、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的必需營養素,寶寶缺鋅可不行喲。
維生素B12:對於提高寶寶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非常重要喲。
總之,對於孩子的成長家長應該要注意飲食均衡,營養豐富,給寶寶的健康打下好基礎。
❺ 嬰兒一生零兩個月生育標準是
3級
❻ 0~1歲嬰幼兒的身體形態
從初生到青年這個時期是一個人一生中生長發育的階段。兒童時期的生長發育對成年後的影響很大。因此,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應予以足夠的重視。由於嬰幼兒處於快速的生長階段,其身體形態及各部分比例的變化較大,因此,了解兒童生長發育的規律和特點是非常重要的。體重、身高和頭圍是評價兒童體格發育狀況的重要指標。 (一)體重增長規律--體重是衡量嬰幼兒體格發育和營養狀況最重要的指標。對於一個出生體重正常的嬰兒來說,嬰兒期的體重增加是有一定規律的,即生後頭3個月增長速度最快,以後隨月齡增長而逐漸減慢。 1.新生兒體重增長的規律--目前我國正常新生兒的平均出生體重為3.20~3.30kg。大多數新生兒出生後會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3~4天時達最低點,7~10天左右可以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體重下降最多的可達200~300克。生理性體重下降的原因多半因為新生嬰兒不能立即適應母體外的環境,表現為多睡少吃,吸乳不足,而肺和皮膚又蒸發大量水分,大小便的排泄也相當多,從而導致體重減輕。如果體重下降太多或10天以上尚不能恢復到出生時體重,就應查找原因,分析是否由於母乳不足、喂養不合理或患病等因素所致,以便及早採取措施。 2.嬰兒期孩子體重增長的規律--嬰兒滿月時一般增重0.5~ 1.5千克,平均0.9千克左右,生後第2和第3個月平均增重約1.25和0.9千克,4~6個月平均每月增0.45~0.75 千克,7~12平均每月增 0.22~0.37千克,全年共增重約6.5千克。由此可見生後頭3個月增長速度最快,以後隨月齡增長而逐漸減慢。一般生後3個月的體重約為出生體重的2倍,1周歲體重約為出生體重的3倍。 3. 一歲-三歲的孩子體重增長的規律--1歲後體重的增長速度進一步減慢,並且能獨立行走,活動量增加。因此,從外表看,1歲後的小兒不如從前那麼胖了。這是正常現象,不能以此認為孩子營養不充分或者有病。一般1~2歲內全年體重增長約 2.0~2.5千克,2~3歲全年增長約2.0千克,因此2歲小兒的體重應為10~12千克,3歲小兒的體重應為12~14千克。 4.定期監測孩子體重的增長情況對體重的正常發育很重要--對嬰幼兒來說,定期測量體重十分重要。體重不按常規增加或者下降,除患病以外,大都是由於護理不當或營養供給不足,必須及時糾正。測量次數:6個月以內的嬰兒最好每月一次,6~12月每2月一次,1~2歲每3個月一次,3~6歲每半年一次,6歲以上每年一次。每次測得的數字,要記錄下來並與正常小兒的標准作比較。 5.學會看生長曲線圖--在兒童保健中,常用生長曲線圖來系統監測小兒體格發育情況。生長曲線圖既顯示了正常小兒的生長規律,又標明了正常的變動范圍,並且使用簡便,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學會使用。家長通過曲線圖對自己小兒的生長情況能有所了解,有利於早期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圖1、圖2是體重曲線圖,在第3百分位至第97百分位之間屬正常范圍。具體使用方法是:在測量月齡的位置上找到相應體重所在的位置,並畫點,凡落在第25~75百分位范圍內屬中等,在第75~97百分位之間為中上等,在第97百分位以上者為上等;在第3~25百分位之間為中下等,在第3百分位以下為下等。如果嬰兒的體重超過第97百分位或低於3百分位,或幾次測量描記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變平或下降,都應找醫生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糾正。 (二)身高增長的規律--身高是指從頭頂到足底的垂直距離,它可反映全身的生長水平和速度。由於3歲以下小兒站立時測量難以准確,所以採取仰卧位測量,測得結果為身長。 1. 嬰幼兒身高增長的規律--嬰兒出生時身長約50厘米。在生後前半年增長最快,前3個月每月平均增長3.5厘米, 3~6個月每月平均增長 2.0厘米,6~12個月每月平均增長1.5~1.0厘米。一般到1歲時共增長25厘米。身長的增長規律與體重一樣,1歲後逐漸減慢,1~2歲內全年身長約增長10~12厘米,以後每年遞增5~8厘米不等。與出生時身長相比,1歲時約為出生時的1.5倍,4歲時約為2倍。 2. 身高的增長受種族、遺傳以及性別因素的影響明顯--由於身長受種族、遺傳和性別的影響較為明顯,個體間的差異較大,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測量結果比正常標準的平均數稍低而焦慮不安。要將孩子的身高與同種族、同社會文化背景、同性別、父母平均身高相同的兒童做比較,才有參考的意義和價值; 3. 身高增長的異常--用百分位數表示孩子的身高水平時,將第3~97百分位的范圍列為正常(圖3、圖4)。當身高低於第3百分位時被視為矮小,在第97百分位以上則是過高。這時就需要找醫生幫忙來判斷孩子的生長是屬於正常變異,還是真的出了問題。(缺圖) 4. 定期監測孩子的身高發育很重要--由於生長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因此定期對身高進行測量來了解增長的速度有時比絕對身高更為重要,更容易發現問題。如果每年的增長速度低於正常應有增長值的70%,或生長曲線逐漸偏離原有的走勢而逐漸變平,都需要找醫生查查原因。 (三)頭圍增長規律--頭顱的大小是以頭圍來衡量的,頭圍的增長與腦的發育有關。年齡愈小,頭圍增長速度愈快。 1.嬰幼兒頭圍增長的規律--正常新生兒出生時頭圍約34厘米左右,第1個月增長最快,平均增長 2.8厘米;第2個月增長1.9厘米;第3個月增長1.4厘米,以後逐漸減慢,4~6個月共增長3.0厘米,7~9個月共增長2.0厘米,10~12個月共增長1.5厘米。生後第1年全年約增長13厘米,第2年約增長2厘米,第3年約增長1厘米,可見嬰兒期是腦發育最快的1年; 2.定期監測嬰幼兒的頭圍發育情況對嬰幼兒的頭圍的正常發育很重要--嬰幼兒期定期測量頭圍,可以及時發現頭圍過大或過小的異常現象。如果頭圍過大,要注意有無腦積水、佝僂病等疾病; 3.嬰幼兒頭圍增長過小的判定--頭圍過小常常伴有智能發育遲緩。一般男孩頭圍1歲時小於43.6厘米、2歲小於4 5.6厘米、3歲小於46.8厘米;女孩1歲小於42.6厘米、2歲小於4 4.6厘米、3歲小於45.6厘米則認為頭圍過小; 4.尊重發育的個體差異但要通過定期監測及時發現智能發育遲緩的現象--頭圍與體重、身高一樣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嬰兒期應定期測量頭圍,家長要關心、掌握頭圍的生長速度並注意嬰兒的動作和語言發育狀況,以便及時發現智能發育遲緩,及時給予早期干預治療。具體監測可以利用頭圍的生長曲線圖,如果頭圍超過第97百分位或低於第3百分位線,則需要請醫生檢查以判定是屬於正常變異,還是病理情況; 5.頭圍測量的方法--頭圍測量的方法是:用一條不易熱脹冷縮的、有毫米刻度的軟尺,一人將小兒抱在腿上坐直,另一人站在小兒右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於頭部右側齊眉弓上緣處,軟尺從頭部右側經過枕骨粗隆最高處沿眉弓上緣而回至零點,讀數。注意軟尺應緊貼皮膚,左右對稱,有發辮者將發辮松開,並將長發在軟尺經過處上下分開。
❼ 0到1歲是嬰兒思維方式的什麼時期
零到一歲是嬰兒思維方式的什麼時期?開始的時期。
❽ 1.0到3歲嬰幼兒發展的基本規律主要表現為什麼
寶寶健康成長是每個爸爸媽媽的心願,而三歲以下的寶寶尤其脆弱,需要關愛。掌握寶寶在三歲以下的發展特點是每位爸爸媽媽都需要做的事情,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嬰幼兒0-3歲的八個發展階段。寶寶在四周的時候,被扶起來坐著後,已經可以自己支撐頭部;視線能夠開始追隨物體,聽到聲音會有反應。父母和孩子對視,孩子開始和家長有眼神交流。寶寶在十六周的時候,可以自己拿起積木,也會主動的拿東西了,並會把東西放到嘴裡。躺著的時候,雙手能夠相握。俯卧的時候,頭能夠抬到九十度。有東西依靠的時候,孩子可以坐十分鍾左右,會微笑。二十八周,此時的寶寶坐立是已經比較穩了。寶寶應該在這個時期學習爬行。寶寶會有吃手,吃腳的行為。也開始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在寶寶四十周的時候,可以扶著欄桿站立幾分鍾了。甚至連比較精細的動作,捏住細小的東西,比如葡萄乾一類的。也會把手裡的東西主動遞給別人。最為十個月的嬰孩,逐漸開始理解人們說話的內容。聽懂,並可以做出反應。時間到了五十二周。這時候的寶寶可是自己走幾步路了。也能手腳著地爬樓梯。一次性的可以說出六個字,一隻手可以抓住兩塊積木。在十八個月的時候,走路對於寶寶來說已經不是什麼大問題了。並且可以扶著欄桿,依靠雙腳上樓,模仿能力變強,會模仿大人搭積木,翻書,可以一次性說出20到29個字,並能夠組合詞彙表達自己想要什麼。比如「我要。。。」。有些孩子甚至可以在白天控制大小便了。在二十四個月的時候,孩子基本可以說出五十個字以上了,會使用「你」,「我」等代詞。能夠清楚的分清指代關系;在行動上,孩子會雙腳跳了,能夠單腳站立,在認知上,孩子能認清身體的部位,並可以指出來。
三十六個月,即在三歲的時候, 不同的寶寶因為發育的不同,無法給出同意的標准。但是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寶寶去醫院做一個行為測定,可以對寶寶有嘴准確的認識。
❾ 請描述一個0-6個月嬰幼兒的現象,並解釋原因
就是古語常說的三翻六坐吧就是0到6個月幼兒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