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責任創造奇跡甄中海

責任創造奇跡甄中海

發布時間:2020-12-20 23:34:28

⑴ 韋伯理性官僚理論具體內容是什麼

馬克斯·韋伯的科層制(或官僚制)理論有著豐厚的思想內蘊,它是韋伯政治社會學的重要內容。這一理論的許多概念、范疇和分析成為現代西方政治學理論來源之一。

本文試圖對這一理論作一討論。

一、以合理性作為科層論的學理預設「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 )是韋伯政治社會學的中心概念。可以說,他的政治理論實際上是圍繞著這兩個概念展開的,是對它們的進一步引申與發揮。合理性是韋伯科層理論的重要學理預設。

韋伯認為任何一種合乎需要的統治都有著合理性基礎。既然科層制能夠穩定地運作,並且呈現出等級制的權力矩陣關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種合理性作為其實現前提的。他認為,科層制是特定權力的施用和服從關系的體現。具有特殊內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從的可能性可稱為「統治」,此處的統治不包括純粹暴力的控制,因而統治看來更多地限於自願的服從。自願的服從又是以形成個人價值氛圍的「信仰體系」為基礎的,作為個人,他必得深刻認同信仰體系,才能取得行動的一致性、連續性而不致導致內心的緊張,並最終獲得自願的服從。韋伯把個人自願服從的體系視為合理性或合法性體系,從而他對一個體系的認識排除了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合理性並不表現在事實的好壞之分,而是存在於看它是否被人們在信仰上認可,或者說,個人對一種秩序保持了它是一種合法秩序的信念,這就是這個秩序的「正當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在正當性信念的支持之下,任何來自權威的命令都會得到個人的遵從,而不論這些命令是否來自統治者個人,或通過契約、協議產生的抽象法律條文、規章等命令形式。

這樣一個合法性來源或正當性信念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主觀的正當性,包括情感的正當性(多表現為情緒的接近、親和)、價值合理性的正當性(相信一個秩序體現了個人的美學、倫理或其他價值)、宗教的正當性(來自於對救贖需要秩序這一看法的認可);第二類是所謂客觀的正當性,包括習慣的正當性(對已經成為過程或重復出現的事實的默認,以及心理學意義上可表述為主要來自於外部壓力的從眾心理)、法律的正當性(對法律體系無論是出於內心的抑或外在的服從)。在這五種正當性信念的統領、號召或驅使之下,由內心向行動的發展方向又可判明為四種不同的行動類型:(1)情感類型行動(情感的正當性);(2)價值合理性類型行動(包括價值合理性和宗教合理性正當性);(3)傳統類型行動(習慣的正當性);(4)目的合理性類型行動(法律的正當性)。

對行動者行動類型的分析,成為韋伯社會秩序的基礎,他對社會體系的看法,包括對科層制的理解,大抵由此生發開來。通過下文的分析我們將可以看到,韋伯根據不同的行動類型,把科層製作了進一步的甄別,他盡管常常在對政治問題的評價中表現出實證主義的傾向,但還是對不同的科層製作了價值判斷,似乎這是有違他價值中立的分析態度的初衷的。在韋伯看來,科層制或許僅僅是指現代社會的科層制,對於其它社會而言,典型的科層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是殘缺不全的。

二、以命令—服從類型作為科層論的解析機理在韋伯那裡,命令—服從類型往往意味著就是統治類型,它又是與行動類型緊緊相扣的。他認為,不同的行動類型構成了不同統治類型的基礎,並發展出三種相互獨立的統治形式,它們是基於傳統背景之上的合法化統治、依靠個人魅力而建立的合法化統治和藉助法律的正當性建立的合法化統治,它們分別被韋伯概括為傳統型統治、「卡里斯馬」型統治和法理型統治。這三種統治形式又可被指稱為三種命令—服從類型。

在第一種命令—服從類型中,個人出於由來已久的忠誠而服從一個領袖。人們認為領袖擁有權力,是因為領袖本人及其祖輩從來就處於統治者的地位,統治者因據有傳統所承認的統治地位而具有他人服從的權威。在這一類型中,家長制和世襲制是其突出的代表。依靠超凡魅力的命令—服從類型是三種形式中最不穩定和最易發生變化的。它的服從者對統治者懷有敬畏和完全忠誠的情感,相信領袖具有超凡的稟性、非常的氣質或者是魔幻般的才能,認為他因為擁有啟迪和喻示的天賦而能夠給服從者指明行動的方向,甚至能夠創造奇跡。在法理型命令—服從類型中,由成文法律規定了統治者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對統治者的服從不是基於血統論、世襲制或情感依戀,而是根據人們所認可的法律對現實等級製表示承認。服從不是對個人的個性化服從,而是主要體現於對由法律規定的某個職位的服從。從而,在此處命令—服從類型業已被物化,在所有的政治關系中,拒絕傳統抑或「祛除巫魅」成為既定的社會法則,政治結構體系已被完全地非人格化了。

韋伯顯然比較傾心於後一種命令—服從類型。他認為,在三種不同類型的命令—服從類型中可能都曾產生過行政生活中的官僚主義化或者說是科層化的行為,在傳統型和個人魅力型這些前現代的統治形式中,科層化曾經在一些個案中明顯地表現出來。例如,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當然是有著結構應力的考慮的(它需要成立科層化的機構具體處理這些問題);古代地中海和近東地區以及中國和印度的簿記的合理化形式也是類似的事實。即使從國家政治看,許多前現代的社會形態已經通過發達而龐大的官僚主義機構組織自身,如新帝國時期的埃及、秦代以來的中國等等。但是,所有前現代的官僚主義都可以看成是非理性的統治形式,因而它們不是真正程序化的典型的科層制行政管理。比如古代的中國,通過科舉取士的辦法實現了知識分子向官僚體制的流動,官員升降擢免也反映出官僚體制的內部流動,然而對官員的評價卻主要基於倫理相對主義的標准,以及對皇帝的忠誠程度。在這里,諳熟儒家典籍並具有人文教養是最為重要的,官員幾乎完全避免了對自身職位與職權的技術化與科學支持,並極端缺乏行政管理專業知識。由於用倫理主義的相對標准衡量官員的行為,依據一般是模糊的,官員在體制中的地位取決於上司個人的態度,從而大大發展了人身依附關系。「這是中國這種行政機構特有的反官僚制和傾向世襲制的原因,反之又說明了這一行政機構的粗泛和技術上的落後。」

〔1〕

比較而言,韋伯贊賞的是各種現代官僚主義制度,這種官僚主義制度由於其明確的技術化、理性化和非人格化而表現出它的合理性。所以,他認為,現代官僚主義體制是當代世界的特徵。他還進一步分析了現代科層制度所共有的而且是相互關聯的幾個要素。第一,現代科層製表現為一整套持續一致的程序化的命令—服從關系。各級官員由於受到非政治化的管理(對他們最主要的肯定評價是技術性要求),下級必須依靠其上級的首創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層體制是法律化的等級制度,任何官員的行動方向是由處在更高一級的官員決定的。

第二,上述從屬關系一般是由嚴格的職務或任務等級序列先在地安排的。在這里,權力矩陣並不反映在權力的個性特點方面,而是基於職務本身的組織構造。在科層體制內部,每一個個體單元被分割成各自獨立的部分,並且要求完全排除個人的情感糾葛。

對權力義務體系的規定細致而明晰,使得每個個人都能夠照章辦事而不致越出權力義務體系范圍。在此種情況下,不允許科層個人隨意擴大其行動的閾值並表現出所謂的「能動性」。這就是說,個人在科層體制中已經被物化與原子化了,官僚制度就象一部運轉良好的行政機器,它要求其成員只是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即使在一些情況下過分的程序化可能導致效率的低下也在所不惜。

第三,現代科層的非人格傾向。由於權力來源不是出自血統的或世襲的因素,而是源於建立在實踐理性基礎上的形式法學理論和形式法律規定的制度,科層運作的主要指標是可操作性與效率,實證主義有時甚至是功利主義就大大佔了上風,個人的性格和意志在這里難以有所作為,人身依附關系因為科層內部流動的物化標准與程序化而弱化乃至消失了。個人和國家財產的實際分離以及個人權力資源與管理手段的分離導致個性化權威的虛化。所有這些都表明,現代官僚制比之前現代官僚制度要有效得多,並且不那麼容易遭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沖擊。官員的體制內流動,現在不是由他的上司的個人好惡決定的,而是取決於制度所規定的行動的程序化、客觀化、他的年資、工作經驗、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等等更加可以在形式上加以量化。用純粹理性主義的觀點看,個人的服從對象不再是擁有特定職務的個人,而是個人擁有的特定職務,換句話說,他為客觀的非個人的組織和組織目標服務。

第四,現代科層的技術化傾向。現代科層擁有極為完美的技術化程序和手段,這也正是它之所以優越於前現代科層體制的突出優勢。在技術化取向的支配下,現代科層不僅愈益倚重各類專家,而且在管理的方法和途徑上也越來越科學化、合理化,組織行為的科學化業已成為各類科層的共識。這是因為,非此不足以回應現代社會的無論是來自程序或是系統外部的種種挑戰。於是,個人的或者說是「卡里斯馬」式的行動效應在此無能為力,現在受到專家指導的科層的行動方式更加一絲不苟,科層的日常工作大部分與信息、各種知識、對信息的收集整理歸納、多個可行的決策方案的提出以及對這些方案的進一步的徹底的論證等等相關。不僅組織行為技術化了,而且組織目標及這些目標的確立過程也技術化合理化了。

三、以工具—目的論作為科層論的實證指歸為了進一步深入論述官僚主義體制的合理性,同時又注意避免對不同合理性的價值判斷,韋伯試圖從事物因果關繫上判明合理性的類別,從而表明他完全是在實證主義的層面上貫徹他對體現不同合理性的科層體制的個人傾向。據此,他在邏輯上劃分出兩種合理性,即形式合理性和實質合理性。

所謂形式合理性,是指在統治關系中,行動方式傾向於在其手段和程序等方面盡可能地被加以量化,從而使得行動本身以及對行動結束後目的實現程序的預測成為可以被計算的任務。這是一種純粹客觀的合理性。實質合理性則完全基於價值判斷的基礎,它對行動的目的和後果作出價值評價,這些評價如是否合乎宗教信仰或宗教教義,是否符合習慣,是否表現出某種社會美德或善行等。實質合理性只是關乎倫理主義或道德理想的一種合理性,它僅僅對行動實現價值判斷,極力強調行動的社會關注,忽視行動效率,這是一種主觀合理性。而形式合理性則與之相反,它不僅把行動過程看成是可計算的,而且把目的本身也看成是可計算的。韋伯認為,目的其實就是意味著社會秩序的理性化,或者說就是使它表現出最大程序的可計算性。因此,形式合理性可以表述為工具—目的主義,實質合理性則體現出倫理道德理想主義。

韋伯指出,實質合理性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本質特徵,在現代社會,這種合理性已經基本失去了它存在的社會氛圍。現代社會日趨繁復的生產與生活,必然要求把行動的效率提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社會管理必然愈益科層化。在經濟生活中,受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法則的支配,公司不得不連續地、精確地並盡可能以更大的成本效益和更快的速度處理它的業務;在現代民族國家問題上,現代國家統治越來越依靠科層化的管理方式,使它的軍事、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員日益脫離行政管理組織的物質手段,領取工資和薪金的國家行政人員徹底擺脫了過去曾經被先賦的任職條件,他們已經被廣泛地普遍地雇員化了;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報刊等社會輿論不僅在內部形成了分工明確運作有序的機制,而且在外部也愈加和科層化的國家相互信賴,並受著受過專業訓練的各類活動家或黨派官員的指導,同時,社會公共空間也日益官僚主義化;在政黨政治中,科層化的政黨想方設法從技術上強化其操縱人民大眾的漠不關心和「同意」能力,並精細地事先計算自己行動的過程與所能達到的結果。

在韋伯看來,現代生活的徹底科層化意味著工具—目的論已完全控制了一般社會心理。資本主義合理化過程在消滅和取代其他形式生活的同時,本身也傾向於變成一種目的。這種工具—目的論與現代社會的效率相呼應,它或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社會發展進程中壓倒性的世界潮流。日常生活的一切領域都傾向於變得取決於紀律嚴明的等級制度、合理的專業化、個人本身及其活動的條理化工具化。科層主義的統治是當今世界的共同命運,這一過程基本上是不可逆轉的。

四、以人文回護作為科層論的社會關懷盡管官僚主義在現代社會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韋伯看來,現代官僚主義仍然存在著指向人類本身的許多限制。他指出,現代社會包括現代科層制度是新教改革運動的結果。從16世紀開始,新教就用其自身的紀律逐漸切入信徒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在這里,為世俗生產和生活而辛苦勞作不是為了世俗的享受,或是刻意追求某種行動的條理化,而是教徒們普遍感到自己有義務履行為了上帝的榮譽而盡的責任。這種天職驅使他們深深投入日常生活,個人必須通過那些平常的有時近乎瑣細的行動方能檢驗自身,並獲取自我救贖。新教運動通過求助於作為一種得到認可的天職的勞動來具體驗證這些天職的內容。按照新教徒的理解,「無休止的、不間斷的和有組織的勞動本身變成了世俗生活的首要目的、來世得到超度的禁慾主義手段、復活和虔信最可靠的標志。」〔2〕這種以倫理和宗教信仰為世俗生活的精神取向的合理化運動,無疑體現了一種實質合理性。

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教通過成功宣揚這些主張,對現代官僚主義的出現作出了意義深遠的貢獻。新教運動對當代社會的影響恰恰在這一運動的實質合理性消解之後才表現出它的實證價值。在現代社會,通過禁慾尋找天國的強烈願望逐漸迷失了,代之以反映了形式合理性的功利主義、技術主義和實證主義。對於倫理價值的熱情,讓位於缺乏人性的冷冰冰的整理、歸納、演繹、推理、計算和論證之中。為了追求效率,人們日益把價值、信仰、理想棄之不顧,而幾乎在社會領域的各個層面都努力用被認為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的機制——現代科層制組織起來。也就是說,全部現代生活被官僚制化了。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之間出現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並且前者仍在不斷蠶食著實質合理性的地盤。作為社會主體的個人,在龐大而且全能的科層機器面前完全無能為力,他們已被徹底地物化了。韋伯認為,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之間的歷史的和現實的悖論,反映了官僚主義化過程中的不平衡既是現代文明的獨特成就的主要根源,又是現代文明的局限性的主要根源。

如何才能走出現代文明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二律背反的峽口?韋伯大抵希望通過對科層主義的人文回護擺脫這一社會困境。在他看來,科層制的發展路向無疑是應該向其中加入社會關注的因素,經過民族國家和有作為的政治與社會活動家等現實因子打通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之間的關隘。他既不想否定現代官僚制的成就,也企望能夠克服其業已被當代社會人們所普遍意識到的積弊。

第一,由於官僚主義是最難破壞的社會結構之一,同時由於作為一種技術主義的必要性,對官僚主義決不能採取決裂的態度。試圖用擴大公共領域的辦法解決現代科層制,表面上似乎在倡導一種民族要求,但其結果必定是大大降低效率、法律秩序和物質發展水平這些現代文明成果。鑒於科層統治「鐵的必要性」,韋伯建議通過發展民族國家的權力來克服現代科層制度中存在的非理性。既然科層制的主要弊端恰恰在於它的形式合理性與非人性,從而提高民族國家的權力可以強化社會對作為人格化政治表徵的民族國家的心理體認。對技術主義挑戰的回應首先是提高國家在世界上的實力地位,通過經濟發展、軍事強化、政治建設等等歷史的和現實的人類化的活動抒發人們深層意識和感情上的共同體情結。經過國家政治領導人用行政手段塑造共同體新的話語體系、風俗習慣以及政治記憶,藉助於民族榮譽以恢復已經失落的價值合理性傳統,或許可以重新建立對倫理相對主義和道德理想主義的信心,用國家價值目標整合社會公眾。在國際關繫上,民族國家的固化必然帶來政治共同體的獨立性和個性化。

第二,走出現代科層制困境的第二個出口是鑄造政治與社會領導人的獨立的政治人格。韋伯認為,官僚主義使得幾乎每一個行政領袖都淹沒在技術絕對主義的情景之中,這種工具主義的正當性甚至已經成為集體無意識而得到人們的遵崇,它是一種社會不自覺的潛在魔力。在當代,培育具有個性的、意志堅定目標明確、對自身行動充滿信心並且具有高度責任感的領導人已成為十分迫切的任務。這樣的領導人將是打破普遍主義的重要因素。這種領導人至少應具備下述條件:1.他必須對從事的事業保持充沛的熱情,因為只有熱情才是堅定信仰的主要心理前提。唯有如此,信仰及由信仰感召的行動才可獲取它執著的始終如一的力量源泉。2.他還應該對從事的事業懷有持續的信仰。沒有信仰的熱情自然是十分淺薄的、缺乏獨創性的。在信仰的召喚下,他的行動必然目標明確、意志堅決和負有深重的責任感及獻身精神。3.他的行動必須體現出在信仰與客觀現實之間的某種均衡感。他不會因為現實限制而修正信仰,也不會由於信仰而無視現實;他不是鄙薄客觀的超人,也不是隨波逐流的庸人。當然,在個人意圖的實現歷程中,信仰應該始終處於統領與涵帶的地位。

五、幾點評價

韋伯科層制理論對西方政治學影響深遠。他的關於「合理性」、「合法化」等范疇幾乎已經成為現代政治學的公理。他認為,對韋伯科層理論的積極意義的探討似乎可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韋伯建立了對科層制的全新的學理分析模式。他綜合運用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全方位地、動態地討論這一問題,使得科層理論在較多的向度上展開,表現出他的這一理論的確呈現了深入厚重而又富於延展性的特點。他的關於合理性和合法化等分析,基本上把握了現代社會公眾對社會制度的無意識認同的某些重要原因。其應該提到的是,他不僅就科層這一社會的子層面作了條分縷析的議論,而且注意把它放在整個社會歷史與現實的大背景下考察,這也同時部分地暗暗契合了後來人們從系統論和政治生態學的角度追究科層主義的風氣。

其次,韋伯科層制理論的學理追蹤最終指向了對當代資本主義合理性的拷問。他指出了資本主義歷史演進中的價值扭曲及其現實運作中人性的泯滅。盡管韋伯對現代官僚主義的工具理性表示了贊賞,但也只是就科學對神學的勝利這一層面而言的,因而看起來就只具有個案的、實證論的意義。馬克思根據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的異化帶來社會的全面異化批判了資本主義,而韋伯則通過合理性范疇同樣針貶了資本主義。

盡管韋伯關於科層理論的合理分析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但其中亦包藏了不少在一些情況下連韋伯本人也甚感困窘的漏洞,並突出表現在他對工具理性的提升和對技術主義的改造問題上。具體來說:

首先,韋伯對社會系統合法性的研究建立在純粹功能主義的基礎之上,試圖刻意避免對合法性作出價值判斷。他認為統治系統的確立與存在以合法性為基礎,而一個系統之所以是合法的,恰恰取決於它的存在;或者合法性以公眾的「同意」為理由,公眾的「同意」又反過來表露了統治的合法性。這樣,韋伯就在邏輯上為自己設定了一個雙方互證的陷井:每一方的存在竟然成為對方存在的唯一理由。這就使合法性理論墮入了二者死循環的封閉的怪圈。倘若對系統的存在與合法性的社會前提作進一步的追問,那麼所有理論釋讀都將會不甚了了。

其次,關於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的分析同樣也是一個二難推理。韋伯堅持認為,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似乎在現代社會在總量上是確定的,一方的擴張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收縮。那麼如何在一個總量衡定的結構里在調整中實現平衡同時又不致貶抑任何一方的必要性意義,就終於成為使包括韋伯在內的所有人進退維谷的難題。

再次,韋伯的統治合法性理論是把暴力理論排除在外的。合法性就是意味著公眾對統治形式的「同意」。但同意似乎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心理機制問題。在社會同意的過程中,無不隱藏著包括暴力在內的國家編制對社會心理的整合與調整,應有業已技術主義的國家怪物的陰影在社會心理中的潛在投射。

復次,以強化民族國家為方案來解決官僚主義的痼癖,既反映了韋伯對官僚主義全能化的深刻而急追的憂慮,同時也說明了他在解決方法上的欠缺。在他所描繪的民族國家圖景中,國家將完全包融社會與個人,以國家利益為唯一目的,這種國家的發展結果必然最終走向強權政治。

最後,韋伯為了補綴上一點的不足,在社會科層中設計出了具有強烈的「卡里斯馬」傾向的各類精英們。他們富有個性和創造力,信仰堅定,目標明確,責任感強烈,然而如何才能調適他們的?

⑵ 傳統的科層組織有哪些弊病

理性官僚制又稱科層制或官僚制。他是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
一、以合理性作為科層論的學理預設「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 )是韋伯政治社會學的中心概念。可以說,他的政治理論實際上是圍繞著這兩個概念展開的,是對它們的進一步引申與發揮。合理性是韋伯科層理論的重要學理預設。

韋伯認為任何一種合乎需要的統治都有著合理性基礎。既然科層制能夠穩定地運作,並且呈現出等級制的權力矩陣關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種合理性作為其實現前提的。他認為,科層制是特定權力的施用和服從關系的體現。具有特殊內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從的可能性可稱為「統治」,此處的統治不包括純粹暴力的控制,因而統治看來更多地限於自願的服從。自願的服從又是以形成個人價值氛圍的「信仰體系」為基礎的,作為個人,他必得深刻認同信仰體系,才能取得行動的一致性、連續性而不致導致內心的緊張,並最終獲得自願的服從。韋伯把個人自願服從的體系視為合理性或合法性體系,從而他對一個體系的認識排除了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合理性並不表現在事實的好壞之分,而是存在於看它是否被人們在信仰上認可,或者說,個人對一種秩序保持了它是一種合法秩序的信念,這就是這個秩序的「正當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在正當性信念的支持之下,任何來自權威的命令都會得到個人的遵從,而不論這些命令是否來自統治者個人,或通過契約、協議產生的抽象法律條文、規章等命令形式。

這樣一個合法性來源或正當性信念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主觀的正當性,包括情感的正當性(多表現為情緒的接近、親和)、價值合理性的正當性(相信一個秩序體現了個人的美學、倫理或其他價值)、宗教的正當性(來自於對救贖需要秩序這一看法的認可);第二類是所謂客觀的正當性,包括習慣的正當性(對已經成為過程或重復出現的事實的默認,以及心理學意義上可表述為主要來自於外部壓力的從眾心理)、法律的正當性(對法律體系無論是出於內心的抑或外在的服從)。在這五種正當性信念的統領、號召或驅使之下,由內心向行動的發展方向又可判明為四種不同的行動類型:(1)情感類型行動(情感的正當性);(2)價值合理性類型行動(包括價值合理性和宗教合理性正當性);(3)傳統類型行動(習慣的正當性);(4)目的合理性類型行動(法律的正當性)。

對行動者行動類型的分析,成為韋伯社會秩序的基礎,他對社會體系的看法,包括對科層制的理解,大抵由此生發開來。通過下文的分析我們將可以看到,韋伯根據不同的行動類型,把科層製作了進一步的甄別,他盡管常常在對政治問題的評價中表現出實證主義的傾向,但還是對不同的科層製作了價值判斷,似乎這是有違他價值中立的分析態度的初衷的。在韋伯看來,科層制或許僅僅是指現代社會的科層制,對於其它社會而言,典型的科層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是殘缺不全的。

二、以命令—服從類型作為科層論的解析機理在韋伯那裡,命令—服從類型往往意味著就是統治類型,它又是與行動類型緊緊相扣的。他認為,不同的行動類型構成了不同統治類型的基礎,並發展出三種相互獨立的統治形式,它們是基於傳統背景之上的合法化統治、依靠個人魅力而建立的合法化統治和藉助法律的正當性建立的合法化統治,它們分別被韋伯概括為傳統型統治、「卡里斯馬」型統治和法理型統治。這三種統治形式又可被指稱為三種命令—服從類型。

在第一種命令—服從類型中,個人出於由來已久的忠誠而服從一個領袖。人們認為領袖擁有權力,是因為領袖本人及其祖輩從來就處於統治者的地位,統治者因據有傳統所承認的統治地位而具有他人服從的權威。在這一類型中,家長制和世襲制是其突出的代表。依靠超凡魅力的命令—服從類型是三種形式中最不穩定和最易發生變化的。它的服從者對統治者懷有敬畏和完全忠誠的情感,相信領袖具有超凡的稟性、非常的氣質或者是魔幻般的才能,認為他因為擁有啟迪和喻示的天賦而能夠給服從者指明行動的方向,甚至能夠創造奇跡。在法理型命令—服從類型中,由成文法律規定了統治者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對統治者的服從不是基於血統論、世襲制或情感依戀,而是根據人們所認可的法律對現實等級製表示承認。服從不是對個人的個性化服從,而是主要體現於對由法律規定的某個職位的服從。從而,在此處命令—服從類型業已被物化,在所有的政治關系中,拒絕傳統抑或「祛除巫魅」成為既定的社會法則,政治結構體系已被完全地非人格化了。
韋伯顯然比較傾心於後一種命令—服從類型。他認為,在三種不同類型的命令—服從類型中可能都曾產生過行政生活中的官僚主義化或者說是科層化的行為,在傳統型和個人魅力型這些前現代的統治形式中,科層化曾經在一些個案中明顯地表現出來。例如,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當然是有著結構應力的考慮的(它需要成立科層化的機構具體處理這些問題);古代地中海和近東地區以及中國和印度的簿記的合理化形式也是類似的事實。即使從國家政治看,許多前現代的社會形態已經通過發達而龐大的官僚主義機構組織自身,如新帝國時期的埃及、秦代以來的中國等等。但是,所有前現代的官僚主義都可以看成是非理性的統治形式,因而它們不是真正程序化的典型的科層制行政管理。比如古代的中國,通過科舉取士的辦法實現了知識分子向官僚體制的流動,官員升降擢免也反映出官僚體制的內部流動,然而對官員的評價卻主要基於倫理相對主義的標准,以及對皇帝的忠誠程度。在這里,諳熟儒家典籍並具有人文教養是最為重要的,官員幾乎完全避免了對自身職位與職權的技術化與科學支持,並極端缺乏行政管理專業知識。由於用倫理主義的相對標准衡量官員的行為,依據一般是模糊的,官員在體制中的地位取決於上司個人的態度,從而大大發展了人身依附關系。「這是中國這種行政機構特有的反官僚制和傾向世襲制的原因,反之又說明了這一行政機構的粗泛和技術上的落後。」

⑶ 名詞解釋 官僚制

官僚制(bureaucracy) 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
一、以合理性作為科層論的學理預設「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 )是韋伯政治社會學的中心概念。可以說,他的政治理論實際上是圍繞著這兩個概念展開的,是對它們的進一步引申與發揮。合理性是韋伯科層理論的重要學理預設。

韋伯認為任何一種合乎需要的統治都有著合理性基礎。既然科層制能夠穩定地運作,並且呈現出等級制的權力矩陣關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種合理性作為其實現前提的。他認為,科層制是特定權力的施用和服從關系的體現。具有特殊內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從的可能性可稱為「統治」,此處的統治不包括純粹暴力的控制,因而統治看來更多地限於自願的服從。自願的服從又是以形成個人價值氛圍的「信仰體系」為基礎的,作為個人,他必得深刻認同信仰體系,才能取得行動的一致性、連續性而不致導致內心的緊張,並最終獲得自願的服從。韋伯把個人自願服從的體系視為合理性或合法性體系,從而他對一個體系的認識排除了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合理性並不表現在事實的好壞之分,而是存在於看它是否被人們在信仰上認可,或者說,個人對一種秩序保持了它是一種合法秩序的信念,這就是這個秩序的「正當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在正當性信念的支持之下,任何來自權威的命令都會得到個人的遵從,而不論這些命令是否來自統治者個人,或通過契約、協議產生的抽象法律條文、規章等命令形式。

這樣一個合法性來源或正當性信念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主觀的正當性,包括情感的正當性(多表現為情緒的接近、親和)、價值合理性的正當性(相信一個秩序體現了個人的美學、倫理或其他價值)、宗教的正當性(來自於對救贖需要秩序這一看法的認可);第二類是所謂客觀的正當性,包括習慣的正當性(對已經成為過程或重復出現的事實的默認,以及心理學意義上可表述為主要來自於外部壓力的從眾心理)、法律的正當性(對法律體系無論是出於內心的抑或外在的服從)。在這五種正當性信念的統領、號召或驅使之下,由內心向行動的發展方向又可判明為四種不同的行動類型:(1)情感類型行動(情感的正當性);(2)價值合理性類型行動(包括價值合理性和宗教合理性正當性);(3)傳統類型行動(習慣的正當性);(4)目的合理性類型行動(法律的正當性)。

對行動者行動類型的分析,成為韋伯社會秩序的基礎,他對社會體系的看法,包括對科層制的理解,大抵由此生發開來。通過下文的分析我們將可以看到,韋伯根據不同的行動類型,把科層製作了進一步的甄別,他盡管常常在對政治問題的評價中表現出實證主義的傾向,但還是對不同的科層製作了價值判斷,似乎這是有違他價值中立的分析態度的初衷的。在韋伯看來,科層制或許僅僅是指現代社會的科層制,對於其它社會而言,典型的科層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是殘缺不全的。

二、以命令—服從類型作為科層論的解析機理在韋伯那裡,命令—服從類型往往意味著就是統治類型,它又是與行動類型緊緊相扣的。他認為,不同的行動類型構成了不同統治類型的基礎,並發展出三種相互獨立的統治形式,它們是基於傳統背景之上的合法化統治、依靠個人魅力而建立的合法化統治和藉助法律的正當性建立的合法化統治,它們分別被韋伯概括為傳統型統治、「卡里斯馬」型統治和法理型統治。這三種統治形式又可被指稱為三種命令—服從類型。

在第一種命令—服從類型中,個人出於由來已久的忠誠而服從一個領袖。人們認為領袖擁有權力,是因為領袖本人及其祖輩從來就處於統治者的地位,統治者因據有傳統所承認的統治地位而具有他人服從的權威。在這一類型中,家長制和世襲制是其突出的代表。依靠超凡魅力的命令—服從類型是三種形式中最不穩定和最易發生變化的。它的服從者對統治者懷有敬畏和完全忠誠的情感,相信領袖具有超凡的稟性、非常的氣質或者是魔幻般的才能,認為他因為擁有啟迪和喻示的天賦而能夠給服從者指明行動的方向,甚至能夠創造奇跡。在法理型命令—服從類型中,由成文法律規定了統治者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對統治者的服從不是基於血統論、世襲制或情感依戀,而是根據人們所認可的法律對現實等級製表示承認。服從不是對個人的個性化服從,而是主要體現於對由法律規定的某個職位的服從。從而,在此處命令—服從類型業已被物化,在所有的政治關系中,拒絕傳統抑或「祛除巫魅」成為既定的社會法則,政治結構體系已被完全地非人格化了。
韋伯顯然比較傾心於後一種命令—服從類型。他認為,在三種不同類型的命令—服從類型中可能都曾產生過行政生活中的官僚主義化或者說是科層化的行為,在傳統型和個人魅力型這些前現代的統治形式中,科層化曾經在一些個案中明顯地表現出來。例如,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當然是有著結構應力的考慮的(它需要成立科層化的機構具體處理這些問題);古代地中海和近東地區以及中國和印度的簿記的合理化形式也是類似的事實。即使從國家政治看,許多前現代的社會形態已經通過發達而龐大的官僚主義機構組織自身,如新帝國時期的埃及、秦代以來的中國等等。但是,所有前現代的官僚主義都可以看成是非理性的統治形式,因而它們不是真正程序化的典型的科層制行政管理。比如古代的中國,通過科舉取士的辦法實現了知識分子向官僚體制的流動,官員升降擢免也反映出官僚體制的內部流動,然而對官員的評價卻主要基於倫理相對主義的標准,以及對皇帝的忠誠程度。在這里,諳熟儒家典籍並具有人文教養是最為重要的,官員幾乎完全避免了對自身職位與職權的技術化與科學支持,並極端缺乏行政管理專業知識。由於用倫理主義的相對標准衡量官員的行為,依據一般是模糊的,官員在體制中的地位取決於上司個人的態度,從而大大發展了人身依附關系。「這是中國這種行政機構特有的反官僚制和傾向世襲制的原因,反之又說明了這一行政機構的粗泛和技術上的落後。」

〔1〕

比較而言,韋伯贊賞的是各種現代官僚主義制度,這種官僚主義制度由於其明確的技術化、理性化和非人格化而表現出它的合理性。所以,他認為,現代官僚主義體制是當代世界的特徵。他還進一步分析了現代科層制度所共有的而且是相互關聯的幾個要素。第一,現代科層製表現為一整套持續一致的程序化的命令—服從關系。各級官員由於受到非政治化的管理(對他們最主要的肯定評價是技術性要求),下級必須依靠其上級的首創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層體制是法律化的等級制度,任何官員的行動方向是由處在更高一級的官員決定的。

第二,上述從屬關系一般是由嚴格的職務或任務等級序列先在地安排的。在這里,權力矩陣並不反映在權力的個性特點方面,而是基於職務本身的組織構造。在科層體制內部,每一個個體單元被分割成各自獨立的部分,並且要求完全排除個人的情感糾葛。

對權力義務體系的規定細致而明晰,使得每個個人都能夠照章辦事而不致越出權力義務體系范圍。在此種情況下,不允許科層個人隨意擴大其行動的閾值並表現出所謂的「能動性」。這就是說,個人在科層體制中已經被物化與原子化了,官僚制度就象一部運轉良好的行政機器,它要求其成員只是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即使在一些情況下過分的程序化可能導致效率的低下也在所不惜。

第三,現代科層的非人格傾向。由於權力來源不是出自血統的或世襲的因素,而是源於建立在實踐理性基礎上的形式法學理論和形式法律規定的制度,科層運作的主要指標是可操作性與效率,實證主義有時甚至是功利主義就大大佔了上風,個人的性格和意志在這里難以有所作為,人身依附關系因為科層內部流動的物化標准與程序化而弱化乃至消失了。個人和國家財產的實際分離以及個人權力資源與管理手段的分離導致個性化權威的虛化。所有這些都表明,現代官僚制比之前現代官僚制度要有效得多,並且不那麼容易遭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沖擊。官員的體制內流動,現在不是由他的上司的個人好惡決定的,而是取決於制度所規定的行動的程序化、客觀化、他的年資、工作經驗、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等等更加可以在形式上加以量化。用純粹理性主義的觀點看,個人的服從對象不再是擁有特定職務的個人,而是個人擁有的特定職務,換句話說,他為客觀的非個人的組織和組織目標服務。

第四,現代科層的技術化傾向。現代科層擁有極為完美的技術化程序和手段,這也正是它之所以優越於前現代科層體制的突出優勢。在技術化取向的支配下,現代科層不僅愈益倚重各類專家,而且在管理的方法和途徑上也越來越科學化、合理化,組織行為的科學化業已成為各類科層的共識。這是因為,非此不足以回應現代社會的無論是來自程序或是系統外部的種種挑戰。於是,個人的或者說是「卡里斯馬」式的行動效應在此無能為力,現在受到專家指導的科層的行動方式更加一絲不苟,科層的日常工作大部分與信息、各種知識、對信息的收集整理歸納、多個可行的決策方案的提出以及對這些方案的進一步的徹底的論證等等相關。不僅組織行為技術化了,而且組織目標及這些目標的確立過程也技術化合理化了。

三、以工具—目的論作為科層論的實證指歸為了進一步深入論述官僚主義體制的合理性,同時又注意避免對不同合理性的價值判斷,韋伯試圖從事物因果關繫上判明合理性的類別,從而表明他完全是在實證主義的層面上貫徹他對體現不同合理性的科層體制的個人傾向。據此,他在邏輯上劃分出兩種合理性,即形式合理性和實質合理性。

所謂形式合理性,是指在統治關系中,行動方式傾向於在其手段和程序等方面盡可能地被加以量化,從而使得行動本身以及對行動結束後目的實現程序的預測成為可以被計算的任務。這是一種純粹客觀的合理性。實質合理性則完全基於價值判斷的基礎,它對行動的目的和後果作出價值評價,這些評價如是否合乎宗教信仰或宗教教義,是否符合習慣,是否表現出某種社會美德或善行等。實質合理性只是關乎倫理主義或道德理想的一種合理性,它僅僅對行動實現價值判斷,極力強調行動的社會關注,忽視行動效率,這是一種主觀合理性。而形式合理性則與之相反,它不僅把行動過程看成是可計算的,而且把目的本身也看成是可計算的。韋伯認為,目的其實就是意味著社會秩序的理性化,或者說就是使它表現出最大程序的可計算性。因此,形式合理性可以表述為工具—目的主義,實質合理性則體現出倫理道德理想主義。

韋伯指出,實質合理性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本質特徵,在現代社會,這種合理性已經基本失去了它存在的社會氛圍。現代社會日趨繁復的生產與生活,必然要求把行動的效率提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社會管理必然愈益科層化。在經濟生活中,受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法則的支配,公司不得不連續地、精確地並盡可能以更大的成本效益和更快的速度處理它的業務;在現代民族國家問題上,現代國家統治越來越依靠科層化的管理方式,使它的軍事、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員日益脫離行政管理組織的物質手段,領取工資和薪金的國家行政人員徹底擺脫了過去曾經被先賦的任職條件,他們已經被廣泛地普遍地雇員化了;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報刊等社會輿論不僅在內部形成了分工明確運作有序的機制,而且在外部也愈加和科層化的國家相互信賴,並受著受過專業訓練的各類活動家或黨派官員的指導,同時,社會公共空間也日益官僚主義化;在政黨政治中,科層化的政黨想方設法從技術上強化其操縱人民大眾的漠不關心和「同意」能力,並精細地事先計算自己行動的過程與所能達到的結果。

在韋伯看來,現代生活的徹底科層化意味著工具—目的論已完全控制了一般社會心理。資本主義合理化過程在消滅和取代其他形式生活的同時,本身也傾向於變成一種目的。這種工具—目的論與現代社會的效率相呼應,它或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社會發展進程中壓倒性的世界潮流。日常生活的一切領域都傾向於變得取決於紀律嚴明的等級制度、合理的專業化、個人本身及其活動的條理化工具化。科層主義的統治是當今世界的共同命運,這一過程基本上是不可逆轉的。

四、以人文回護作為科層論的社會關懷盡管官僚主義在現代社會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韋伯看來,現代官僚主義仍然存在著指向人類本身的許多限制。他指出,現代社會包括現代科層制度是新教改革運動的結果。從16世紀開始,新教就用其自身的紀律逐漸切入信徒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在這里,為世俗生產和生活而辛苦勞作不是為了世俗的享受,或是刻意追求某種行動的條理化,而是教徒們普遍感到自己有義務履行為了上帝的榮譽而盡的責任。這種天職驅使他們深深投入日常生活,個人必須通過那些平常的有時近乎瑣細的行動方能檢驗自身,並獲取自我救贖。新教運動通過求助於作為一種得到認可的天職的勞動來具體驗證這些天職的內容。按照新教徒的理解,「無休止的、不間斷的和有組織的勞動本身變成了世俗生活的首要目的、來世得到超度的禁慾主義手段、復活和虔信最可靠的標志。」〔2〕這種以倫理和宗教信仰為世俗生活的精神取向的合理化運動,無疑體現了一種實質合理性。

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教通過成功宣揚這些主張,對現代官僚主義的出現作出了意義深遠的貢獻。新教運動對當代社會的影響恰恰在這一運動的實質合理性消解之後才表現出它的實證價值。在現代社會,通過禁慾尋找天國的強烈願望逐漸迷失了,代之以反映了形式合理性的功利主義、技術主義和實證主義。對於倫理價值的熱情,讓位於缺乏人性的冷冰冰的整理、歸納、演繹、推理、計算和論證之中。為了追求效率,人們日益把價值、信仰、理想棄之不顧,而幾乎在社會領域的各個層面都努力用被認為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的機制——現代科層制組織起來。也就是說,全部現代生活被官僚制化了。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之間出現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並且前者仍在不斷蠶食著實質合理性的地盤。作為社會主體的個人,在龐大而且全能的科層機器面前完全無能為力,他們已被徹底地物化了。韋伯認為,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之間的歷史的和現實的悖論,反映了官僚主義化過程中的不平衡既是現代文明的獨特成就的主要根源,又是現代文明的局限性的主要根源。

如何才能走出現代文明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二律背反的峽口?韋伯大抵希望通過對科層主義的人文回護擺脫這一社會困境。在他看來,科層制的發展路向無疑是應該向其中加入社會關注的因素,經過民族國家和有作為的政治與社會活動家等現實因子打通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之間的關隘。他既不想否定現代官僚制的成就,也企望能夠克服其業已被當代社會人們所普遍意識到的積弊。

第一,由於官僚主義是最難破壞的社會結構之一,同時由於作為一種技術主義的必要性,對官僚主義決不能採取決裂的態度。試圖用擴大公共領域的辦法解決現代科層制,表面上似乎在倡導一種民族要求,但其結果必定是大大降低效率、法律秩序和物質發展水平這些現代文明成果。鑒於科層統治「鐵的必要性」,韋伯建議通過發展民族國家的權力來克服現代科層制度中存在的非理性。既然科層制的主要弊端恰恰在於它的形式合理性與非人性,從而提高民族國家的權力可以強化社會對作為人格化政治表徵的民族國家的心理體認。對技術主義挑戰的回應首先是提高國家在世界上的實力地位,通過經濟發展、軍事強化、政治建設等等歷史的和現實的人類化的活動抒發人們深層意識和感情上的共同體情結。經過國家政治領導人用行政手段塑造共同體新的話語體系、風俗習慣以及政治記憶,藉助於民族榮譽以恢復已經失落的價值合理性傳統,或許可以重新建立對倫理相對主義和道德理想主義的信心,用國家價值目標整合社會公眾。在國際關繫上,民族國家的固化必然帶來政治共同體的獨立性和個性化。

第二,走出現代科層制困境的第二個出口是鑄造政治與社會領導人的獨立的政治人格。韋伯認為,官僚主義使得幾乎每一個行政領袖都淹沒在技術絕對主義的情景之中,這種工具主義的正當性甚至已經成為集體無意識而得到人們的遵崇,它是一種社會不自覺的潛在魔力。在當代,培育具有個性的、意志堅定目標明確、對自身行動充滿信心並且具有高度責任感的領導人已成為十分迫切的任務。這樣的領導人將是打破普遍主義的重要因素。這種領導人至少應具備下述條件:1.他必須對從事的事業保持充沛的熱情,因為只有熱情才是堅定信仰的主要心理前提。唯有如此,信仰及由信仰感召的行動才可獲取它執著的始終如一的力量源泉。2.他還應該對從事的事業懷有持續的信仰。沒有信仰的熱情自然是十分淺薄的、缺乏獨創性的。在信仰的召喚下,他的行動必然目標明確、意志堅決和負有深重的責任感及獻身精神。3.他的行動必須體現出在信仰與客觀現實之間的某種均衡感。他不會因為現實限制而修正信仰,也不會由於信仰而無視現實;他不是鄙薄客觀的超人,也不是隨波逐流的庸人。當然,在個人意圖的實現歷程中,信仰應該始終處於統領與涵帶的地位。

⑷ 中國封建官僚制度特點

君主專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它脫胎於原始社會後期的父權制。宗教祭祀與軍事征伐是君主專制的頭等大事,即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代中國的「王」字,有兩種解釋。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參通天地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為斧的象徵,故而歷史傳說中的周公「負斧依南向而立」。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是:

1、經濟基礎穩固:經濟基礎主要在於兩點:土地國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2、皇帝總攬天下大權,包括行政、財經、司法、軍事的權力,同時以武力為先導,控制宗教勢力。

3、皇帝擁有龐大的官僚辦事機構。官僚制度的趨向是皇帝任用親信隨從以取代和駕空龐大的官僚機構。皇帝相信的是身邊的仆從,而不是正常的決策行政系統。針對相位即外朝亦即正常的行政辦事機構,常採取兩種方法以制約其行政職能:一是架空,二是分權。因此,秦漢時代建立的丞相,魏晉時代就被尚書取代;魏晉後期更是出現了中書省,取代了尚書;東晉時代出項了門下省,取代了中書省;明代的內閣、清代的軍機處,同樣是內朝挑戰外朝的例子。古代正常的行政決策制度,有朝議制度、諫議制度,而這些在內朝決策中盪然無存。

4、中央對人身控制嚴密:(1)最早實行人口統計和戶籍管理,如「什伍組織」,把百姓編入什伍之中(管仲制定,以10家為一什,以5家為一伍,什有會長,伍有伍長,對基層進行控制,有上報制度、懲罰制度);再如商鞅「連坐法」,把伍、什通過戶籍辦法編制起來,相互告發和同罪連坐。一般來說,郡縣長官為皇帝直接任命,郡縣之下有鄉(10亭為一鄉)、亭(10里為一亭)、里(25家為一里)、什、伍等組織,它們管理人民、土地和賦稅,使農民固定在土地上。結果是使得平民失去流動的可能。

⑸ 韋伯的科層論是什麼

馬克斯·韋伯的科層制(或官僚制)理論有著豐厚的思想內蘊.它是韋伯政治社會學的重要內容.這一理論的許多概念.范疇和分析成為現代西方政治學理論來源之一.
本文試圖對這一理論作一討論.
一.以合理性作為科層論的學理預設[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 )是韋伯政治社會學的中心概念.可以說.他的政治理論實際上是圍繞著這兩個概念展開的.是對它們的進一步引申與發揮.合理性是韋伯科層理論的重要學理預設.
韋伯認為任何一種合乎需要的統治都有著合理性基礎.既然科層制能夠穩定地運作.並且呈現出等級制的權力矩陣關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種合理性作為其實現前提的.他認為.科層制是特定權力的施用和服從關系的體現.具有特殊內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從的可能性可稱為[統治".此處的統治不包括純粹暴力的控制.因而統治看來更多地限於自願的服從.自願的服從又是以形成個人價值氛圍的[信仰體系"為基礎的.作為個人.他必得深刻認同信仰體系.才能取得行動的一致性.連續性而不致導致內心的緊張.並最終獲得自願的服從.韋伯把個人自願服從的體系視為合理性或合法性體系.從而他對一個體系的認識排除了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合理性並不表現在事實的好壞之分.而是存在於看它是否被人們在信仰上認可.或者說.個人對一種秩序保持了它是一種合法秩序的信念.這就是這個秩序的[正當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在正當性信念的支持之下.任何來自權威的命令都會得到個人的遵從.而不論這些命令是否來自統治者個人.或通過契約.協議產生的抽象法律條文.規章等命令形式.
這樣一個合法性來源或正當性信念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主觀的正當性.包括情感的正當性(多表現為情緒的接近.親和).價值合理性的正當性(相信一個秩序體現了個人的美學.倫理或其他價值).宗教的正當性(來自於對救贖需要秩序這一看法的認可),第二類是所謂客觀的正當性.包括習慣的正當性(對已經成為過程或重復出現的事實的默認.以及心理學意義上可表述為主要來自於外部壓力的從眾心理).法律的正當性(對法律體系無論是出於內心的抑或外在的服從).在這五種正當性信念的統領.號召或驅使之下.由內心向行動的發展方向又可判明為四種不同的行動類型:(1)情感類型行動(情感的正當性),(2)價值合理性類型行動(包括價值合理性和宗教合理性正當性),(3)傳統類型行動(習慣的正當性),(4)目的合理性類型行動(法律的正當性).
對行動者行動類型的分析.成為韋伯社會秩序的基礎.他對社會體系的看法.包括對科層制的理解.大抵由此生發開來.通過下文的分析我們將可以看到.韋伯根據不同的行動類型.把科層製作了進一步的甄別.他盡管常常在對政治問題的評價中表現出實證主義的傾向.但還是對不同的科層製作了價值判斷.似乎這是有違他價值中立的分析態度的初衷的.在韋伯看來.科層制或許僅僅是指現代社會的科層制.對於其它社會而言.典型的科層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是殘缺不全的.
二.以命令-服從類型作為科層論的解析機理在韋伯那裡.命令-服從類型往往意味著就是統治類型.它又是與行動類型緊緊相扣的.他認為.不同的行動類型構成了不同統治類型的基礎.並發展出三種相互獨立的統治形式.它們是基於傳統背景之上的合法化統治.依靠個人魅力而建立的合法化統治和藉助法律的正當性建立的合法化統治.它們分別被韋伯概括為傳統型統治.[卡里斯馬"型統治和法理型統治.這三種統治形式又可被指稱為三種命令-服從類型.
在第一種命令-服從類型中.個人出於由來已久的忠誠而服從一個領袖.人們認為領袖擁有權力.是因為領袖本人及其祖輩從來就處於統治者的地位.統治者因據有傳統所承認的統治地位而具有他人服從的權威.在這一類型中.家長制和世襲制是其突出的代表.依靠超凡魅力的命令-服從類型是三種形式中最不穩定和最易發生變化的.它的服從者對統治者懷有敬畏和完全忠誠的情感.相信領袖具有超凡的稟性.非常的氣質或者是魔幻般的才能.認為他因為擁有啟迪和喻示的天賦而能夠給服從者指明行動的方向.甚至能夠創造奇跡.在法理型命令-服從類型中.由成文法律規定了統治者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對統治者的服從不是基於血統論.世襲制或情感依戀.而是根據人們所認可的法律對現實等級製表示承認.服從不是對個人的個性化服從.而是主要體現於對由法律規定的某個職位的服從.從而.在此處命令-服從類型業已被物化.在所有的政治關系中.拒絕傳統抑或[祛除巫魅"成為既定的社會法則.政治結構體系已被完全地非人格化了.
韋伯顯然比較傾心於後一種命令-服從類型.他認為.在三種不同類型的命令-服從類型中可能都曾產生過行政生活中的官僚主義化或者說是科層化的行為.在傳統型和個人魅力型這些前現代的統治形式中.科層化曾經在一些個案中明顯地表現出來.例如.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當然是有著結構應力的考慮的(它需要成立科層化的機構具體處理這些問題),古代地中海和近東地區以及中國和印度的簿記的合理化形式也是類似的事實.即使從國家政治看.許多前現代的社會形態已經通過發達而龐大的官僚主義機構組織自身.如新帝國時期的埃及.秦代以來的中國等等.但是.所有前現代的官僚主義都可以看成是非理性的統治形式.因而它們不是真正程序化的典型的科層制行政管理.比如古代的中國.通過科舉取士的辦法實現了知識分子向官僚體制的流動.官員升降擢免也反映出官僚體制的內部流動.然而對官員的評價卻主要基於倫理相對主義的標准.以及對皇帝的忠誠程度.在這里.諳熟儒家典籍並具有人文教養是最為重要的.官員幾乎完全避免了對自身職位與職權的技術化與科學支持.並極端缺乏行政管理專業知識.由於用倫理主義的相對標准衡量官員的行為.依據一般是模糊的.官員在體制中的地位取決於上司個人的態度.從而大大發展了人身依附關系.[這是中國這種行政機構特有的反官僚制和傾向世襲制的原因.反之又說明了這一行政機構的粗泛和技術上的落後."
[1]
比較而言.韋伯贊賞的是各種現代官僚主義制度.這種官僚主義制度由於其明確的技術化.理性化和非人格化而表現出它的合理性.所以.他認為.現代官僚主義體制是當代世界的特徵.他還進一步分析了現代科層制度所共有的而且是相互關聯的幾個要素.第一.現代科層製表現為一整套持續一致的程序化的命令-服從關系.各級官員由於受到非政治化的管理(對他們最主要的肯定評價是技術性要求).下級必須依靠其上級的首創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層體制是法律化的等級制度.任何官員的行動方向是由處在更高一級的官員決定的.
第二.上述從屬關系一般是由嚴格的職務或任務等級序列先在地安排的.在這里.權力矩陣並不反映在權力的個性特點方面.而是基於職務本身的組織構造.在科層體制內部.每一個個體單元被分割成各自獨立的部分.並且要求完全排除個人的情感糾葛.
對權力義務體系的規定細致而明晰.使得每個個人都能夠照章辦事而不致越出權力義務體系范圍.在此種情況下.不允許科層個人隨意擴大其行動的閾值並表現出所謂的[能動性".這就是說.個人在科層體制中已經被物化與原子化了.官僚制度就象一部運轉良好的行政機器.它要求其成員只是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即使在一些情況下過分的程序化可能導致效率的低下也在所不惜.
第三.現代科層的非人格傾向.由於權力來源不是出自血統的或世襲的因素.而是源於建立在實踐理性基礎上的形式法學理論和形式法律規定的制度.科層運作的主要指標是可操作性與效率.實證主義有時甚至是功利主義就大大佔了上風.個人的性格和意志在這里難以有所作為.人身依附關系因為科層內部流動的物化標准與程序化而弱化乃至消失了.個人和國家財產的實際分離以及個人權力資源與管理手段的分離導致個性化權威的虛化.所有這些都表明.現代官僚制比之前現代官僚制度要有效得多.並且不那麼容易遭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沖擊.官員的體制內流動.現在不是由他的上司的個人好惡決定的.而是取決於制度所規定的行動的程序化.客觀化.他的年資.工作經驗.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等等更加可以在形式上加以量化.用純粹理性主義的觀點看.個人的服從對象不再是擁有特定職務的個人.而是個人擁有的特定職務.換句話說.他為客觀的非個人的組織和組織目標服務.
第四.現代科層的技術化傾向.現代科層擁有極為完美的技術化程序和手段.這也正是它之所以優越於前現代科層體制的突出優勢.在技術化取向的支配下.現代科層不僅愈益倚重各類專家.而且在管理的方法和途徑上也越來越科學化.合理化.組織行為的科學化業已成為各類科層的共識.這是因為.非此不足以回應現代社會的無論是來自程序或是系統外部的種種挑戰.於是.個人的或者說是[卡里斯馬"式的行動效應在此無能為力.現在受到專家指導的科層的行動方式更加一絲不苟.科層的日常工作大部分與信息.各種知識.對信息的收集整理歸納.多個可行的決策方案的提出以及對這些方案的進一步的徹底的論證等等相關.不僅組織行為技術化了.而且組織目標及這些目標的確立過程也技術化合理化了.
三.以工具-目的論作為科層論的實證指歸為了進一步深入論述官僚主義體制的合理性.同時又注意避免對不同合理性的價值判斷.韋伯試圖從事物因果關繫上判明合理性的類別.從而表明他完全是在實證主義的層面上貫徹他對體現不同合理性的科層體制的個人傾向.據此.他在邏輯上劃分出兩種合理性.即形式合理性和實質合理性.
所謂形式合理性.是指在統治關系中.行動方式傾向於在其手段和程序等方面盡可能地被加以量化.從而使得行動本身以及對行動結束後目的實現程序的預測成為可以被計算的任務.這是一種純粹客觀的合理性.實質合理性則完全基於價值判斷的基礎.它對行動的目的和後果作出價值評價.這些評價如是否合乎宗教信仰或宗教教義.是否符合習慣.是否表現出某種社會美德或善行等.實質合理性只是關乎倫理主義或道德理想的一種合理性.它僅僅對行動實現價值判斷.極力強調行動的社會關注.忽視行動效率.這是一種主觀合理性.而形式合理性則與之相反.它不僅把行動過程看成是可計算的.而且把目的本身也看成是可計算的.韋伯認為.目的其實就是意味著社會秩序的理性化.或者說就是使它表現出最大程序的可計算性.因此.形式合理性可以表述為工具-目的主義.實質合理性則體現出倫理道德理想主義.
韋伯指出.實質合理性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本質特徵.在現代社會.這種合理性已經基本失去了它存在的社會氛圍.現代社會日趨繁復的生產與生活.必然要求把行動的效率提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社會管理必然愈益科層化.在經濟生活中.受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法則的支配.公司不得不連續地.精確地並盡可能以更大的成本效益和更快的速度處理它的業務,在現代民族國家問題上.現代國家統治越來越依靠科層化的管理方式.使它的軍事.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員日益脫離行政管理組織的物質手段.領取工資和薪金的國家行政人員徹底擺脫了過去曾經被先賦的任職條件.他們已經被廣泛地普遍地雇員化了,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報刊等社會輿論不僅在內部形成了分工明確運作有序的機制.而且在外部也愈加和科層化的國家相互信賴.並受著受過專業訓練的各類活動家或黨派官員的指導.同時.社會公共空間也日益官僚主義化,在政黨政治中.科層化的政黨想方設法從技術上強化其操縱人民大眾的漠不關心和[同意"能力.並精細地事先計算自己行動的過程與所能達到的結果.
在韋伯看來.現代生活的徹底科層化意味著工具-目的論已完全控制了一般社會心理.資本主義合理化過程在消滅和取代其他形式生活的同時.本身也傾向於變成一種目的.這種工具-目的論與現代社會的效率相呼應.它或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社會發展進程中壓倒性的世界潮流.日常生活的一切領域都傾向於變得取決於紀律嚴明的等級制度.合理的專業化.個人本身及其活動的條理化工具化.科層主義的統治是當今世界的共同命運.這一過程基本上是不可逆轉的.
四.以人文回護作為科層論的社會關懷盡管官僚主義在現代社會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韋伯看來.現代官僚主義仍然存在著指向人類本身的許多限制.他指出.現代社會包括現代科層制度是新教改革運動的結果.從16世紀開始.新教就用其自身的紀律逐漸切入信徒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在這里.為世俗生產和生活而辛苦勞作不是為了世俗的享受.或是刻意追求某種行動的條理化.而是教徒們普遍感到自己有義務履行為了上帝的榮譽而盡的責任.這種天職驅使他們深深投入日常生活.個人必須通過那些平常的有時近乎瑣細的行動方能檢驗自身.並獲取自我救贖.新教運動通過求助於作為一種得到認可的天職的勞動來具體驗證這些天職的內容.按照新教徒的理解.[無休止的.不間斷的和有組織的勞動本身變成了世俗生活的首要目的.來世得到超度的禁慾主義手段.復活和虔信最可靠的標志."[2]這種以倫理和宗教信仰為世俗生活的精神取向的合理化運動.無疑體現了一種實質合理性.
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教通過成功宣揚這些主張.對現代官僚主義的出現作出了意義深遠的貢獻.新教運動對當代社會的影響恰恰在這一運動的實質合理性消解之後才表現出它的實證價值.在現代社會.通過禁慾尋找天國的強烈願望逐漸迷失了.代之以反映了形式合理性的功利主義.技術主義和實證主義.對於倫理價值的熱情.讓位於缺乏人性的冷冰冰的整理.歸納.演繹.推理.計算和論證之中.為了追求效率.人們日益把價值.信仰.理想棄之不顧.而幾乎在社會領域的各個層面都努力用被認為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的機制--現代科層制組織起來.也就是說.全部現代生活被官僚制化了.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之間出現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並且前者仍在不斷蠶食著實質合理性的地盤.作為社會主體的個人.在龐大而且全能的科層機器面前完全無能為力.他們已被徹底地物化了.韋伯認為.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之間的歷史的和現實的悖論.反映了官僚主義化過程中的不平衡既是現代文明的獨特成就的主要根源.又是現代文明的局限性的主要根源.
如何才能走出現代文明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二律背反的峽口?韋伯大抵希望通過對科層主義的人文回護擺脫這一社會困境.在他看來.科層制的發展路向無疑是應該向其中加入社會關注的因素.經過民族國家和有作為的政治與社會活動家等現實因子打通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之間的關隘.他既不想否定現代官僚制的成就.也企望能夠克服其業已被當代社會人們所普遍意識到的積弊.
第一.由於官僚主義是最難破壞的社會結構之一.同時由於作為一種技術主義的必要性.對官僚主義決不能採取決裂的態度.試圖用擴大公共領域的辦法解決現代科層制.表面上似乎在倡導一種民族要求.但其結果必定是大大降低效率.法律秩序和物質發展水平這些現代文明成果.鑒於科層統治[鐵的必要性".韋伯建議通過發展民族國家的權力來克服現代科層制度中存在的非理性.既然科層制的主要弊端恰恰在於它的形式合理性與非人性.從而提高民族國家的權力可以強化社會對作為人格化政治表徵的民族國家的心理體認.對技術主義挑戰的回應首先是提高國家在世界上的實力地位.通過經濟發展.軍事強化.政治建設等等歷史的和現實的人類化的活動抒發人們深層意識和感情上的共同體情結.經過國家政治領導人用行政手段塑造共同體新的話語體系.風俗習慣以及政治記憶.藉助於民族榮譽以恢復已經失落的價值合理性傳統.或許可以重新建立對倫理相對主義和道德理想主義的信心.用國家價值目標整合社會公眾.在國際關繫上.民族國家的固化必然帶來政治共同體的獨立性和個性化.
第二.走出現代科層制困境的第二個出口是鑄造政治與社會領導人的獨立的政治人格.韋伯認為.官僚主義使得幾乎每一個行政領袖都淹沒在技術絕對主義的情景之中.這種工具主義的正當性甚至已經成為集體無意識而得到人們的遵崇.它是一種社會不自覺的潛在魔力.在當代.培育具有個性的.意志堅定目標明確.對自身行動充滿信心並且具有高度責任感的領導人已成為十分迫切的任務.這樣的領導人將是打破普遍主義的重要因素.這種領導人至少應具備下述條件:1.他必須對從事的事業保持充沛的熱情.因為只有熱情才是堅定信仰的主要心理前提.唯有如此.信仰及由信仰感召的行動才可獲取它執著的始終如一的力量源泉.2.他還應該對從事的事業懷有持續的信仰.沒有信仰的熱情自然是十分淺薄的.缺乏獨創性的.在信仰的召喚下.他的行動必然目標明確.意志堅決和負有深重的責任感及獻身精神.3.他的行動必須體現出在信仰與客觀現實之間的某種均衡感.他不會因為現實限制而修正信仰.也不會由於信仰而無視現實,他不是鄙薄客觀的超人.也不是隨波逐流的庸人.當然.在個人意圖的實現歷程中.信仰應該始終處於統領與涵帶的地位.
五.幾點評價
韋伯科層制理論對西方政治學影響深遠.他的關於[合理性".[合法化"等范疇幾乎已經成為現代政治學的公理.他認為.對韋伯科層理論的積極意義的探討似乎可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韋伯建立了對科層制的全新的學理分析模式.他綜合運用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全方位地.動態地討論這一問題.使得科層理論在較多的向度上展開.表現出他的這一理論的確呈現了深入厚重而又富於延展性的特點.他的關於合理性和合法化等分析.基本上把握了現代社會公眾對社會制度的無意識認同的某些重要原因.其應該提到的是.他不僅就科層這一社會的子層面作了條分縷析的議論.而且注意把它放在整個社會歷史與現實的大背景下考察.這也同時部分地暗暗契合了後來人們從系統論和政治生態學的角度追究科層主義的風氣.
其次.韋伯科層制理論的學理追蹤最終指向了對當代資本主義合理性的拷問.他指出了資本主義歷史演進中的價值扭曲及其現實運作中人性的泯滅.盡管韋伯對現代官僚主義的工具理性表示了贊賞.但也只是就科學對神學的勝利這一層面而言的.因而看起來就只具有個案的.實證論的意義.馬克思根據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的異化帶來社會的全面異化批判了資本主義.而韋伯則通過合理性范疇同樣針貶了資本主義.
盡管韋伯關於科層理論的合理分析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但其中亦包藏了不少在一些情況下連韋伯本人也甚感困窘的漏洞.並突出表現在他對工具理性的提升和對技術主義的改造問題上.具體來說:
首先.韋伯對社會系統合法性的研究建立在純粹功能主義的基礎之上.試圖刻意避免對合法性作出價值判斷.他認為統治系統的確立與存在以合法性為基礎.而一個系統之所以是合法的.恰恰取決於它的存在,或者合法性以公眾的[同意"為理由.公眾的[同意"又反過來表露了統治的合法性.這樣.韋伯就在邏輯上為自己設定了一個雙方互證的陷井:每一方的存在竟然成為對方存在的唯一理由.這就使合法性理論墮入了二者死循環的封閉的怪圈.倘若對系統的存在與合法性的社會前提作進一步的追問.那麼所有理論釋讀都將會不甚了了.
其次.關於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的分析同樣也是一個二難推理.韋伯堅持認為.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似乎在現代社會在總量上是確定的.一方的擴張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收縮.那麼如何在一個總量衡定的結構里在調整中實現平衡同時又不致貶抑任何一方的必要性意義.就終於成為使包括韋伯在內的所有人進退維谷的難題.
再次.韋伯的統治合法性理論是把暴力理論排除在外的.合法性就是意味著公眾對統治形式的[同意".但同意似乎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心理機制問題.在社會同意的過程中.無不隱藏著包括暴力在內的國家編制對社會心理的整合與調整.應有業已技術主義的國家怪物的陰影在社會心理中的潛在投射.
復次.以強化民族國家為方案來解決官僚主義的痼癖.既反映了韋伯對官僚主義全能化的深刻而急追的憂慮.同時也說明了他在解決方法上的欠缺.在他所描繪的民族國家圖景中.國家將完全包融社會與個人.以國家利益為唯一目的.這種國家的發展結果必然最終走向強權政治.
最後.韋伯為了補綴上一點的不足.在社會科層中設計出了具有強烈的[卡里斯馬"傾向的各類精英們.他們富有個性和創造力.信仰堅定.目標明確.責任感強烈.然而如何才能調適他們的?

⑹ 後官僚制的概念

後官僚制時代是一個新的組織時代,它意味著在組織內部和組織周圍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在組織內部,組織模型變得多樣化和復雜化。在組織外部,新技術時代—特別是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正在日益改變和調整著各種社會關系。主要表現是:

第一,組織變遷越來越表現出更加多樣化與復雜化的特徵,「善治」已經成為判斷模型好壞的基本標准 詹·庫伊曼(J.Kooiman)指出,因為政治系統具有動態性、復雜性和多樣性,因此管理和治理本身也應該是動態的、復雜的和多變的。〔7〕政府組織是實施管理與治理活動的主體,針對這種多樣的、復雜的和動態的狀態,僅以一種模型對應已經不可能。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實施管理與治理功能的組織更加多樣化,公共部門的模型變遷並不完全依賴企業型政府範式,私營部門的情形變得更加不可琢磨,崛起的第三部門界於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間,非政府與非營利的特點是人們不得不思考其究竟為什麼而存在。另一方面,在國家與家庭之間,公民社會(市民社會)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出現,究竟是為了調整國家的矛盾還是解決家庭的問題都不甚清楚。如果再把「公共部門—第三部門—私營部門「和「國家—公民社會—家庭」兩組概念對應起來分析,問題的邊界變得更加模糊。假設公共部門是代表國家的利益而存在,第三部門以公民社會的利益為重,那麼,私營部門和家庭的關系是否更加密切?

組織的多樣性,組織利益的多元性,內部關系的錯綜復雜與不穩定的結構使得模型的選擇不再是唯一的,這種情況下,實現善治就成為模型選擇的唯一的標准。「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善治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它是政府與公民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8〕其有四個基本要素:(1)法治;(2)有效的行政管理;(3)實行職責和責任制;(4)政治透明性。〔9〕人們往往以是否具有這四個基本要素為標准,就能夠對組織模型進行必要的科學的選擇。

第二,公共部門、私營部門和第三部門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出現,「開放性」成為組織的顯著特徵

官僚制體制所治理的公民和官僚本身是反人本主義的,科學管理追求的效率能夠服務於人本主義,也能夠服務於其他價值。公共管理時代是科學管理的時代,也是服務於人本主義的時代。根據尼古拉斯·亨利的觀點,對組織環境的感知、對人性的感知、對組織中操縱理念的感知和對組織在社會的角色和意義的感知是組織具有開放性的顯著特徵。〔1〕[P.93-127.]曾經流傳的人際關系學派、新組織發展學派、組織與環境互動學派都具有開放性的特徵,但我個人認為公共管理時期組織開放性的意義更加深遠:(1)政府組織、私營部門和第三部門中公平、民主的意義大於效率的意義;(2)組織無等級與公共政策的平等性。(3)公共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的發展與進步先於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工業化模式是先進政治模式的結晶。(4)組織在縱向和橫向方面都表現出網路的穩固性,信息傳輸渠道暢通,即政府組織從中央到地方的縱向延伸與政府組織的橫向展開、私營部門從大企業集團到家庭作坊式經營的縱向延伸與私營部門的橫向展開、第三部門的不同類型分割等等,構成了整個社會完整的網路體系,便於各類信息的傳輸、共享。

第三、政治制度的規范與創新意識萌發,政府組織顯示自己能力不再以是否對外國技術模仿、移植了多少為標准

政府發展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形象建設,對法律、制度、道德的追求遠遠超過其他,而把技術的創新交給企業與研究機構來完成。在整個「重塑政府」的運動中,政府依靠法律、制度、規范「掌舵」成為最重要的事情,「服務」也是政府從自身發展中切實感到應該做的事情。許多國家並沒有走相同的道路,制度創新更多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而定。英國、紐西蘭所走的道路與芬蘭、丹麥不同,「用更具體的概念來進行總結,可以說威斯敏斯特國家採用的是『最小化模式』(minimization model)。他們努力分解傳統的公共服務機構,讓國家提供最少的產品和服務,而最大限度地擴張私人領域的空間。相反,北歐國家更多採用的是『現代化模式』(modernization model),較少使用私有化方式。」〔10〕認可和創造某一模式始終與某一種政治制度的規范、創新緊密聯系在一起,模式的選擇正是制度規范的選擇。

第四, 人事管理從公務員制度時代走向人力資源管理時代

就公共部門而言,「人」與「物」兩者之間對「人」的研究始終是最重要方面,行政管理時期側重人事制度的安排,即政治任命制度、公務員制度、集體談判制度和弱勢群體保護行動制度,而公共管理時期重在研究人事管理的改革與發展問題,其中,尋求人力資源的最佳配置方案成為人事管理的中心。在經歷了「經濟人」、「社會人」的認識之後,學者們把人事管理的傳統功能擴展,提出了人事管理的「PADS」四項新功能,即人力資源規劃、人力資源獲取、人力資源開發、紀律與懲戒等。〔11〕公共管理中更願意把人看作創造財富和價值的「資源人」。[1]更願意把人事問題看作一個動態的系統,發展的系統,一個與目標緊密相連的系統,從而使內部結構與外部關系的研究都得到重視。

第五,「虛擬政府」、「e政府」、「數字政府」作為同義詞出現,代表著在傳統公共部門之外出現了「影子公共部門」,並有能力分擔和改善傳統的政府職能

互聯網技術作為一個平台支撐著公共管理虛擬領域的存在,無論是公共部門還是私人部門或者第三部門,都可以藉助這一平台擴展自己的服務功能。網路的普及使得傳統的政府職能可以延伸進家庭或者私人生活空間,傳統公共組織的邊界線、組織層級消失,有形組織向無形組織方向發展,直接的權力控制變成了間接的制度控制,權力權威變成了制度權威。其中的好處體現在幾個方面:(1)公共部門人力成本大幅度降低;(2)公共部門更加開放,回應性更好;(3)公共部門信息資源利用率提高,信息的社會價值增高;(4)透明性好;(5)責任明確,公共責任全社會分擔的趨勢明顯。(6)催生數字城市、數字經濟等一系列概念出現。

⑺ 關於尊重他人的名人的事例

1、魯迅的故事

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於孩子發達。」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

魯迅聽後,便把海嬰咬過的那隻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麼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

2、孫中山

有一天,孫中山先生病了,住院治療。當時,孫中山已是大總統、大元帥了,對醫務人員仍很尊重,講話很謙遜。平時,無論是早晨或是晚間,每當接到護士送來的葯品,他總是微笑著說聲:「謝謝您。」敬誠之意溢於言辭。

1925年,孫中山患肝癌,彌留之際,當一位護理人員為他搬掉炕桌時,他安詳地望著她,慈祥地說:「謝謝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過後您應該好好休息休息,這陣子您太辛苦了。」聽了這番話,在場的人都泣不成聲。

3、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

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

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4、陸曉慧

在南北朝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陸曉慧的人,他才華橫溢,博聞強識,為人更是恭謹親切。他曾在好幾個王的手下當過長史,可以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卻從來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來拜見他的官員,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禮相待,一點兒也不擺駕子。

如果客人離開,他更會站起身親自將對方送到門外。有一個幕僚看到這種情景,很是難以理解,就對他說:「陸長史官居高位,不管對誰,哪怕對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禮,這樣實在有失身份,更什麼也得不到,長史何必這樣麻煩呢?」

陸曉慧聽了不以為然地輕松一笑,說道:「欲先取之,必先與之。我想讓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須尊重所有的人。」

5、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⑻ 責任創造奇跡 甄中海 閱讀答案

1.責任感創造奇跡2.事理說明文具有準確性3.什麼東西都會有用

⑼ 官僚制的內容

官僚制是近代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組織規模不斷擴大的產物。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較早闡釋和分析了官僚制。他認為,任何組織都是以某種權力為基礎的,合理—合法的權力是官僚制的基礎;它為管理活動、管理人員和領導者行使權力提供了正式的規則。官僚制既是一種組織結構,又是一種管理體制。現代社會組織的管理就意味著按照正式規則對組織活動進行控制。 一、以合理性作為科層論的學理預設「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是韋伯政治社會學的中心概念。可以說,他的政治理論實際上是圍繞著這兩個概念展開的,是對它們的進一步引申與發揮。合理性是韋伯科層理論的重要學理預設。
韋伯認為任何一種合乎需要的統治都有著合理性基礎。既然科層制能夠穩定地運作,並且呈現出等級制的權力矩陣關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種合理性作為其實現前提的。他認為,科層制是特定權力的施用和服從關系的體現。具有特殊內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從的可能性可稱為「統治」,此處的統治不包括純粹暴力的控制,因而統治看來更多地限於自願的服從。自願的服從又是以形成個人價值氛圍的「信仰體系」為基礎的,作為個人,他必得深刻認同信仰體系,才能取得行動的一致性、連續性而不致導致內心的緊張,並最終獲得自願的服從。韋伯把個人自願服從的體系視為合理性或合法性體系,從而他對一個體系的認識排除了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合理性並不表現在事實的好壞之分,而是存在於看它是否被人們在信仰上認可,或者說,個人對一種秩序保持了它是一種合法秩序的信念,這就是這個秩序的「正當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在正當性信念的支持之下,任何來自權威的命令都會得到個人的遵從,而不論這些命令是否來自統治者個人,或通過契約、協議產生的抽象法律條文、規章等命令形式。
這樣一個合法性來源或正當性信念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主觀的正當性,包括情感的正當性(多表現為情緒的接近、親和)、價值合理性的正當性(相信一個秩序體現了個人的美學、倫理或其他價值)、宗教的正當性(來自於對救贖需要秩序這一看法的認可);第二類是所謂客觀的正當性,包括習慣的正當性(對已經成為過程或重復出現的事實的默認,以及心理學意義上可表述為主要來自於外部壓力的從眾心理)、法律的正當性(對法律體系無論是出於內心的抑或外在的服從)。在這五種正當性信念的統領、號召或驅使之下,由內心向行動的發展方向又可判明為四種不同的行動類型:(1)情感類型行動(情感的正當性);(2)價值合理性類型行動(包括價值合理性和宗教合理性正當性);(3)傳統類型行動(習慣的正當性);(4)目的合理性類型行動(法律的正當性)。
對行動者行動類型的分析,成為韋伯社會秩序的基礎,他對社會體系的看法,包括對科層制的理解,大抵由此生發開來。通過下文的分析我們將可以看到,韋伯根據不同的行動類型,把科層製作了進一步的甄別,他盡管常常在對政治問題的評價中表現出實證主義的傾向,但還是對不同的科層製作了價值判斷,似乎這是有違他價值中立的分析態度的初衷的。在韋伯看來,科層制或許僅僅是指現代社會的科層制,對於其它社會而言,典型的科層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是殘缺不全的。 二、以命令—服從類型作為科層論的解析機理在韋伯那裡,命令—服從類型往往意味著就是統治類型,它又是與行動類型緊緊相扣的。他認為,不同的行動類型構成了不同統治類型的基礎,並發展出三種相互獨立的統治形式,它們是基於傳統背景之上的合法化統治、依靠個人魅力而建立的合法化統治和藉助法律的正當性建立的合法化統治,它們分別被韋伯概括為傳統型統治、「卡里斯馬」型統治和法理型統治。這三種統治形式又可被指稱為三種命令—服從類型。
在第一種命令—服從類型中,個人出於由來已久的忠誠而服從一個領袖。人們認為領袖擁有權力,是因為領袖本人及其祖輩從來就處於統治者的地位,統治者因據有傳統所承認的統治地位而具有他人服從的權威。在這一類型中,家長制和世襲制是其突出的代表。依靠超凡魅力的命令—服從類型是三種形式中最不穩定和最易發生變化的。它的服從者對統治者懷有敬畏和完全忠誠的情感,相信領袖具有超凡的稟性、非常的氣質或者是魔幻般的才能,認為他因為擁有啟迪和喻示的天賦而能夠給服從者指明行動的方向,甚至能夠創造奇跡。在法理型命令—服從類型中,由成文法律規定了統治者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對統治者的服從不是基於血統論、世襲制或情感依戀,而是根據人們所認可的法律對現實等級製表示承認。服從不是對個人的個性化服從,而是主要體現於對由法律規定的某個職位的服從。從而,在此處命令—服從類型業已被物化,在所有的政治關系中,拒絕傳統抑或「祛除巫魅」成為既定的社會法則,政治結構體系已被完全地非人格化了。
韋伯顯然比較傾心於後一種命令—服從類型。他認為,在三種不同類型的命令—服從類型中可能都曾產生過行政生活中的官僚主義化或者說是科層化的行為,在傳統型和個人魅力型這些前現代的統治形式中,科層化曾經在一些個案中明顯地表現出來。例如,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當然是有著結構應力的考慮的(它需要成立科層化的機構具體處理這些問題);古代地中海和近東地區以及中國和印度的簿記的合理化形式也是類似的事實。即使從國家政治看,許多前現代的社會形態已經通過發達而龐大的官僚主義機構組織自身,如新帝國時期的埃及、秦代以來的中國等等。但是,所有前現代的官僚主義都可以看成是非理性的統治形式,因而它們不是真正程序化的典型的科層制行政管理。比如古代的中國,通過科舉取士的辦法實現了知識分子向官僚體制的流動,官員升降擢免也反映出官僚體制的內部流動,然而對官員的評價卻主要基於倫理相對主義的標准,以及對皇帝的忠誠程度。在這里,諳熟儒家典籍並具有人文教養是最為重要的,官員幾乎完全避免了對自身職位與職權的技術化與科學支持,並極端缺乏行政管理專業知識。由於用倫理主義的相對標准衡量官員的行為,依據一般是模糊的,官員在體制中的地位取決於上司個人的態度,從而大大發展了人身依附關系。「這是中國這種行政機構特有的反官僚制和傾向世襲制的原因,反之又說明了這一行政機構的粗泛和技術上的落後。」
比較而言,韋伯贊賞的是各種現代官僚主義制度,這種官僚主義制度由於其明確的技術化、理性化和非人格化而表現出它的合理性。所以,他認為,現代官僚主義體制是當代世界的特徵。他還進一步分析了現代科層制度所共有的而且是相互關聯的幾個要素。第一,現代科層製表現為一整套持續一致的程序化的命令—服從關系。各級官員由於受到非政治化的管理(對他們最主要的肯定評價是技術性要求),下級必須依靠其上級的首創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層體制是法律化的等級制度,任何官員的行動方向是由處在更高一級的官員決定的。 第二,上述從屬關系一般是由嚴格的職務或任務等級序列先在地安排的。在這里,權力矩陣並不反映在權力的個性特點方面,而是基於職務本身的組織構造。在科層體制內部,每一個個體單元被分割成各自獨立的部分,並且要求完全排除個人的情感糾葛。
對權力義務體系的規定細致而明晰,使得每個個人都能夠照章辦事而不致越出權力義務體系范圍。在此種情況下,不允許科層個人隨意擴大其行動的閾值並表現出所謂的「能動性」。這就是說,個人在科層體制中已經被物化與原子化了,官僚制度就象一部運轉良好的行政機器,它要求其成員只是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即使在一些情況下過分的程序化可能導致效率的低下也在所不惜。 三、以工具—目的論作為科層論的實證指歸為了進一步深入論述官僚主義體制的合理性,同時又注意避免對不同合理性的價值判斷,韋伯試圖從事物因果關繫上判明合理性的類別,從而表明他完全是在實證主義的層面上貫徹他對體現不同合理性的科層體制的個人傾向。據此,他在邏輯上劃分出兩種合理性,即形式合理性和實質合理性。
所謂形式合理性,是指在統治關系中,行動方式傾向於在其手段和程序等方面盡可能地被加以量化,從而使得行動本身以及對行動結束後目的實現程序的預測成為可以被計算的任務。這是一種純粹客觀的合理性。實質合理性則完全基於價值判斷的基礎,它對行動的目的和後果作出價值評價,這些評價如是否合乎宗教信仰或宗教教義,是否符合習慣,是否表現出某種社會美德或善行等。實質合理性只是關乎倫理主義或道德理想的一種合理性,它僅僅對行動實現價值判斷,極力強調行動的社會關注,忽視行動效率,這是一種主觀合理性。而形式合理性則與之相反,它不僅把行動過程看成是可計算的,而且把目的本身也看成是可計算的。韋伯認為,目的其實就是意味著社會秩序的理性化,或者說就是使它表現出最大程序的可計算性。因此,形式合理性可以表述為工具—目的主義,實質合理性則體現出倫理道德理想主義。韋伯指出,實質合理性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本質特徵,在現代社會,這種合理性已經基本失去了它存在的社會氛圍。現代社會日趨繁復的生產與生活,必然要求把行動的效率提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社會管理必然愈益科層化。在經濟生活中,受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法則的支配,公司不得不連續地、精確地並盡可能以更大的成本效益和更快的速度處理它的業務;在現代民族國家問題上,現代國家統治越來越依靠科層化的管理方式,使它的軍事、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員日益脫離行政管理組織的物質手段,領取工資和薪金的國家行政人員徹底擺脫了過去曾經被先賦的任職條件,他們已經被廣泛地普遍地雇員化了;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報刊等社會輿論不僅在內部形成了分工明確運作有序的機制,而且在外部也愈加和科層化的國家相互信賴,並受著受過專業訓練的各類活動家或黨派官員的指導,同時,社會公共空間也日益官僚主義化;在政黨政治中,科層化的政黨想方設法從技術上強化其操縱人民大眾的漠不關心和「同意」能力,並精細地事先計算自己行動的過程與所能達到的結果。
在韋伯看來,現代生活的徹底科層化意味著工具—目的論已完全控制了一般社會心理。資本主義合理化過程在消滅和取代其他形式生活的同時,本身也傾向於變成一種目的。這種工具—目的論與現代社會的效率相呼應,它或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社會發展進程中壓倒性的世界潮流。日常生活的一切領域都傾向於變得取決於紀律嚴明的等級制度、合理的專業化、個人本身及其活動的條理化工具化。科層主義的統治是當今世界的共同命運,這一過程基本上是不可逆轉的。 任職資格要通過考核和任命。組織成員資格應通過正式考核獲得,他們進入組織並占據一定職位的依據,是他們經由教育和訓練所獲得的專門知識和技能。除最高領導者外,所有的管理人員都是上級任命產生的,他們是專職的管理人員,領取固定的薪金。管理人員晉級有統一的標准,其薪金應與責任和工作能力相適應。
官僚制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根據組織目標合理地分解了組織權力,提供了組織內各方面有效合作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組織管理中的不穩定因素,有助於提高組織活動的效率。但是,由於官僚制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組織成員的個性特徵,等級森嚴,任何行動都受到正式規則的嚴格束縛,使得組織成員的創造性、主動性受到壓抑,容易滋生墨守成規、繁文縟節的官僚主義,組織溝通容易出現障礙,從而導致組織效率的降低。

⑽ 校訓的校訓欣賞

清華大學: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北京大學:四個版本:1、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2、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3、「博學,審問,慎思,明辨」4、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中南大學:知行合一,經世致用
河南大學: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安徽大學:至誠至堅博學篤行
重慶大學:耐勞苦尚儉朴勤學業愛國家
東北大學: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東華大學:崇德博學勵志尚實
東南大學:止於至善
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福州大學:明德至誠 博學遠志
河海大學:艱苦樸素 實事求是 嚴格要求 勇於探索
黑龍江大學:博學慎思 參天盡物
湖南大學:實事求是 敢為人先
華僑大學:會通中外 並育德才
吉林大學:求實創新 勵志圖強
暨南大學:忠信篤敬
蘭州大學:自強不息,獨樹一幟
南京大學:誠朴雄偉勵學敦行
南開大學:允公 允能 日新月異
西南大學:含弘光大 繼往開來
山東大學:學無止境 氣有浩然
上海大學:自強不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四川大學: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蘇州大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同濟大學:嚴謹求實 團結創新
天津大學:實事求是
武漢大學:自強弘毅 求是拓新
西安交通大學: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西北大學:公誠勤樸
廈門大學: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雲南大學: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學識 成一等事業
浙江大學:求是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實事求是
中山大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北京外國語大學:兼容並蓄 博學篤行
上海外國語大學:格高致遠 學貫中外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明德勤學 求是競 四川理工學院:厚德達理、勵志勤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北京交通大學:知行
北京科技大學:求實鼎新
北京理工大學:德以明理,學以精工
北京郵電大學:厚德博學敬業樂群
大連理工大學:團結進取求實創新
電子科技大學:求實求真 大氣大為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厚德博學強軍興國
哈爾濱工業大學:規格嚴格功夫到家
哈爾濱工程大學:大工至善大學至真
華東理工大學:勤奮求實勵志明德
華中科技大學:明德厚學求是創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智周萬物道濟天下
南京理工大學:團結獻身求是創新
上海交通大學: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太原理工大學:求實創新
河南理工大學:明德任責
武漢理工大學:厚德博學,追求卓越
西北工業大學:公誠勇毅
西南交通大學: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中國海洋大學:海納百川至人至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紅專並進理實交融
中國礦業大學:開拓創新、嚴謹治學 北京師范大學: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
華東師范大學: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展

南京師范大學:正德厚生 篤學敏行
東北師范大學:勤奮創新 為人師表
福建師范大學:知明行篤 立誠致廣
河北師范大學:懷天下 求真知
哈爾濱師范大學:弘毅致遠 敦品勵學
華南師范大學:艱苦奮斗 嚴謹治學 求實創新 為人師表
華中師范大學:求實創新 立德樹人
山東師范大學:弘德明志 博學篤行
陝西師范大學:厚德積學 勵志敦行
首都師范大學:為學為師 求實求新
四川師范大學:重德博學 務實尚美
遼寧師范大學:為人師表 厚德博學
江西師范大學:靜思篤行 持中秉正
湖南師范大學:仁愛精勤
重慶師范大學:厚德 篤學 勵志 創新
西北師范大學:知術欲圓 行旨須直
楚雄師范學院:篤學尚行 揚美崇善 上海財經大學:厚德博學,經濟匡時
西南財經大學:嚴謹 勤儉 求實 開拓
東北財經大學:博學濟世
中央財經大學:忠誠、團結,求實、創新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學誠信求索篤行
浙江工商大學:誠、毅、勤、朴
國家會計學院:不作假賬
江西財經大學:信敏廉毅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實事求是朝氣蓬勃
中國政法大學: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西南政法大學:博學篤行,厚德重法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文明理厚德濟世
中央財經大學:忠誠團結求實創新 東北林業大學:學參天地 德合自然
北京林業大學:知山知水,樹木樹人
華南農業大學:修德博學求實創新
華中農業大學:勤讀力耕立己達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誠朴勇毅
南京農業大學:誠朴勤仁
山東農業大學:登高必自
四川農業大學:追求真理造福社會自強不息
中國農業大學: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北京中醫葯大學:勤求博採厚德濟生
哈爾濱醫科大學:木直中繩 博學載醫
南京中醫葯大學:自信敬業
首都醫科大學:扶傷濟世敬德修業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嚴謹博精創新奉獻
中國葯科大學:精業濟群
中國醫科大學:政治堅定 技術優良
湖南中醫葯大學:文明 求實 繼承 創新 中南民族大學:篤信好學 自然寬和
中央民族大學:團結 求實 文明 創新
北京體育大學:愛國 拼搏 求實 創新
北京舞蹈學院:文舞相融 德藝雙馨
魯迅美術學院:緊張嚴肅 刻苦虛心
中國傳媒大學:立德敬業 博學競先 淡江大學:朴實剛毅
東海大學:求真篤信力行
東吳大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逢甲大學:忠勤誠篤
輔仁大學:真善美聖
高雄師范大學:誠敬宏遠
國立成功大學:窮理致知
國立交通大學:知新致遠崇實篤行
國立陽明大學:仁心仁術真知力行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誠朴精勤禮義廉恥
國立台灣大學:敦品勵學愛國愛人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誠朴博毅
國立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國立政治大學:親愛精誠
國立中央大學:誠朴雄徫
國立中興大學:誠朴精勤
國立中山大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國立中正大學:積極創新修德澤人
世新大學:德智兼修手腦並用
台北師范學院:敦愛篤行
台南師范學院:仁智誠正
台灣師范大學:誠正勤樸
彰化師范大學:求新求本求精求行
中國文化大學:質朴堅毅
中山醫學大學:誠愛精勤
中原大學:篤信力行
香港科技大學:求新求進創未來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約禮
香港城市大學:敬業樂群
香港大學:明德格物
香港浸會大學:篤信力行
香港理工大學:開物成務勵學利民
香港嶺南大學:作育英才服務社會
澳門大學:仁義禮知信 黃埔軍校:三民主義,吾黨所系。以建民國,發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情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國防大學: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美國西點軍校:榮譽、責任、國家 賓夕法尼亞大學:毫無特性的學習將一事無成
杜克大學:追求知識信仰宗教
多倫多大學:像大樹一樣茁壯成長
哥倫比亞大學:在上帝的神靈中我們尋求知識
哈佛大學: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加拿大皇後大學:智慧和知識將是未來時代的穩定劑
加州理工學院:真理使人自由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願知識之光普照大地
康奈爾大學:讓任何人都能在這里學到想學的科目
麻省理工學院:既學會動腦也學會動手
密歇根大學:藝術科學真理
普林斯頓大學: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
斯坦福大學:願學術自由之風勁吹
耶魯大學:真理和光明
芝加哥大學:讓知識充實你的人生 北海道大學:青年們,要有大志
光州大學:青春開放活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自強不息
早稻田大學:學問獨立,培養模範國民 愛丁堡大學:有知識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發現其內涵
劍橋大學:此地乃啟蒙之所,智識之源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了解萬物發生的緣故
牛津大學:上帝給我光明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質
悉尼大學:繁星縱變智慧永恆
新南威爾士大學:實踐思考出真知
墨爾本大學:以人為本,與時並進 北京一零一中學: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第一中學: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第五中學:尚美崇學,堅毅求新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學:團結求實,創新競取
江蘇省淮陰中學:入則進德修業,出則任重道遠
綿陽高級實驗中學:踏實讀書,篤實做人
東陽中學:求實求真 惟善惟新
友誼中學:尚賢立德,卓犖群芳
山東省淄博第六中學:抱璞守真 奮斗超群
山東諸城第一中學:為實現理想走進來,為服務人類走出去。
桂林中學:專心志、憂天下
從化中學:嚴、勤、實、活
東源中學:立志勤學成才奉獻
長沙市雅禮中學:公勤誠朴
民樂中學:嚴謹求實文明進取
正始中學:人生正始,偉業我待
武鳴高級中學:走光明之路
運河中學: 知行合一,超越自我
蓮花中學:說實話,辦實事,做真人,求真理
燕郊開發區冶金中學:敢吃寒窗的苦,成德才兼備人
平岡中學:誠、信、勤、朴
天津市第一百中學: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福建龍岩第一中學:弘毅守志,任重道遠
龍岩初級中學:崇德、尚美、成人、成才
龍岩蓮東中學:理想、榮譽、責任
福州第一中學:植基立本,成德達材
沔州中學:沒有借口沒有不可能
瑞安中學:甄綜術藝、以應時需
盧龍縣中學:礪志、勤奮、謙慎、健美
衡陽市華岳實驗中學:努力,創造奇跡
衡陽市一中:努力,創造奇跡
衡陽市八中:忠、信、篤、敬
蝦子鎮中學:團結、愛校、博學、尚禮
四川師大附中:重德,博學,務實,尚美
賀州市中學:教書育人勤學奮進
紹興市高級中學:和而不同
桐城中學:後百十年人才胚胎興起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華陶冶而成。勉成國器
肥西中學:純實勤嚴
豐順中學:勤樸仁勇
江油市太白中學:勤奮、嚴謹文明、進取
太平高級職業中學:創新求實團結
長來中學:敬業愛崗、無私奉獻、愛國立學、勤奮拼搏
格致中學:格物致知,求實求是
東莞高級中學:勵志、勤學、求實、創新
邢台市第六中學: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城廂中學:博學、慎思、嚴謹、篤行
金陵中學:嚴謹,務實,創新
浙江天台實驗中學:勤奮好學,求實創新
洪湖市園林中學:團結求實拼搏進取
湖南廣益實驗中學:勵志篤學,榮校報國
北屯高級中學: 公、誠、勤、實
四川省安岳中學: 勤、弘、信、公
荊家鎮中學:團結、誠實、勤奮、守紀
中山市華僑中學:自強不息敢爭第一
徐州35中學校:求真進取
陝西省長安縣第一中學:踏著層層台階登攀
河北衡水中學:追求卓越
崇賢中學:崇尚賢德
河南省實驗中學:異想天開腳踏實地
臨潁一高:志當存高遠 敢為天下先
夏邑縣高級中學:博學厚德 勵志報國
永城市高級中學:團結求實拼搏進取
海城同澤中:明恥自強,振興民族
台北市立信義國民中學:誠、信、勤、朴
廣水實驗中學校訓:團結求實拼搏進取
洪溪中學:重德、敬業、勤奮、進取
靜寧縣成紀中學:團結求實拼搏進取
崇義縣過埠中學:團結求實拼搏進取
廣東實驗中學:愛國團結求實創新
山西鋁廠第二中學:團結求實拼搏進取
雲崗中學: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騰沖縣第七中學:求實、認真、團結、進取
孝友中學:孝貫人倫友睦天下
濮陽市油田五中:誠信高效創新強國
長沙市周南中學:誠朴、健美、篤學、奮進
高密市育才實驗中學:求實務實,穩妥塌實
湖北省中祥市實驗中學:誠實努力
象賢中學:任重道遠、自強不息
山東莒南實驗中學:崇德、樂學、自主、創新
江西省宜春中學:厚德博學,創新自強
肇慶市第四中學:立志、崇德、求知、創新
商南高級職業中學:厚德自強修技立身
石鞋中學:誠信和諧公心礪志
綿陽市遊仙區街子中學:求實、創新、拼搏、奉獻
廣州市番禺中學:你行我也行
唐山49中:勤奮嚴謹,開拓創新
潮州市虹橋職業中學:勤學、惜緣、修身、創業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同心同德、兢兢業業、求實創新
東洲中學:天道酬勤
進才中學:樹立創造性志向,開展創造性活動,培養創造性人才
復興高級中學:求真
久隆模範中學:勤儉、勤勞
行知中學:教人求真,學做真人
市東中學:堂堂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
風華中學:學會做人、學會求知
華師大一附中:做人求真、學問求實
上海中學:讀書,明理,做人,成才
閘北八中: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奉獻自我
上外附屬大境中學:讀書、明理、成才、報國
控江中學:學會求知、學會實踐、學會創造、學會做人
建平中學:今天我以建平為榮,明天建平以我為榮
婁山中學:弘揚民族精神,做可愛的婁山人
奉賢中學:奉賢、至誠,明朗,力行
格致中學:格物致知,求實求是
上海市第二中學:誠、勇、儉、朴
上海市南洋中學:儉朴、好學、自主、求實
平樂學校:理解學生;教在心靈;理解教師,勤學奮進;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市北中學:活躍、和諧、求實、創新
上海一八九中:正真、敬業、自律、自強
七寶二中: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顧村中學:同心協力、淳樸嚴謹、勤奮刻苦
楊行中學:求實創新、團結奉獻、勤奮學習、報效祖國
瑞金第一中學:團結、勤奮、求實、進取
豐鎮中學:團結、求實、奮進
閔行中學:勤、誠、禮、愛
東林中學:遵紀、團結、務實、進取
上海交大附中:礪志、博識、厚德、篤行
南洋模範中學:勤、儉、敬、信
龍川縣黃布第二中學:遵紀守法、嚴教勤學、文明誠實、開拓進取
上海市寶山中學:民主、和諧、嚴謹、創新
濮陽市第六中學:成人成才成功
安仁中學:進德修業
滁州市市級示範高中臨淮中學: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金石中學:格心致遠,學達德彰
膠州市第四中學:德才兼備至真至美
東麗中學:團結勤奮求實進取
羅村高級中學:愛國立志奮發進取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第二中學:至真至誠至善至美
重慶中山外國語學校:輔仁成德為事致善
上海市洋涇中學:負責
深圳市桃源中學:博學博愛
深圳市龍珠中學:順性達情,和諧發展
深圳市南山外語學校:博學篤行
長春市市一高中:樹人固本 和而不同
吉林大學附屬中學:崇德勵志 為國擔當 追求卓越 勇爭第一
遼寧阜新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厚德 求異 勤勉 成器
山東省昌邑市文山中學:博學於文,厚德如山
濰坊廣文中學:厚德廣文 篤志強身
部分小學校訓
和平里一小 團結、勤奮、活潑、創新
和平里二小 文明、健美、求知、創新
和平里三小 誠實、勤奮、團結、創新
和平里四小 文明、勤奮、活潑、創新
和平里九小 文明、勤奮、健美、活潑
安外三條小學勤奮、文明、求實、創新
和平北路學校 勤學、苦練、立志成才
青年湖小學 文明、守紀、求實、進取
東師附小 誠信、創新、勤奮、健康
地壇小學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分司廳小學 勤奮、文明、健美、創新
北鑼鼓巷小學團結、誠實、勤學、向上
方家小學 尊師、愛校、奮發、進取
國學小學 勤奮、文明、團結、健美
黑芝麻小學 勤奮、文明、健美、創新
府學小學勤奮、誠實、文明、團結
帽兒小學 團結、禮貌、進取、創造
北新橋三條小學 文明、勤奮、團結、誠實
東四十四條小學 團結、勤奮、文明、健美
史家分校 學習與生命同行
北新橋小學 團結、守紀、勤奮、創新
雍和宮小學 勤奮、守紀、樸素、誠實
北官廳小學 真誠待人,快樂生活
曙光小學文明、勤奮、自主、健美
西中街小學勤奮、健美、文明、活潑
藝美小學 文明、誠實、勤勞、創新
東四七條小學 勤奮、創造、文明、活潑
東四九條小學 團結、勤奮、活潑、文雅
回民小學 團結、誠實、勤奮、創新
育芳小學 誠實、勤奮、團結、進取
美術館後街小學勤奮、守紀、團結、向上
什錦花園小學敬業、愛生、進取、創新
東高房小學 誠實、勤奮、團結、創新
織染校尉小學 團結、勤奮、健美、創新
燈市口小學致知力行,合作創新
北池子小學 團結、勤奮、求實、進取
東交民巷小學勤奮、禮貌、團結、活潑
禮士小學 文明、勤奮、活潑、進取
春江小學 勤奮、誠實、友愛、進取
新鮮小學 團結、勤奮、文明、健康
史家小學 勤勉、文雅、活潑、奮進
西總布小學 團結、勤奮、文明、進取
東總布小學 勤奮、誠實、團結、進取
新開路小學活潑、勇敢、團結、勤奮
遂安伯小學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丁香小學團結、活潑、求知、奮進
特教學校 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鐵路一小 文明、勤奮、團結、進取
景山學校小學部明禮、勤奮、嚴謹、創新
一中小學部 勤奮、求實、和諧、創新
景山分校 明禮、勤奮、嚴謹、創新
溫中實驗初中 嚴謹,求是,勤奮,進取

閱讀全文

與責任創造奇跡甄中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