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輪船是誰發明的
公元782~785年,杭州知府李皋在船的舷側或艉部裝上帶有槳葉的槳輪,靠人力踩動槳輪軸,使輪軸上的槳葉撥水推動船體前進。因為這種船的槳輪下半部浸入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所以稱為「明輪船」或「輪船」。
1769年,法國發明家喬弗萊·達邦在船上安裝蒸汽機用以驅動—組木槳,但航速很慢,未能顯示出優越性。
1807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富爾頓(R.Fulton,1765-1815)設計出蒸汽機帶動車輪撥水的「克萊蒙特」輪船。
1884年,英國發明家帕森斯(C.Parsons,1854-1931)設計出了以燃油為燃料的汽輪機。此後,汽輪機成為輪船的主要動力裝置。
輪船的發明和不斷改進,使水上運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海運量年平均每10年翻一番。
(1)輪船是那一年發明的擴展閱讀:
輪船的構造:
1、船體。又可分為主體部分和上層建築部分。主體部分一般指上甲板以下的部分,由船殼(船底及船側)和上甲板圍成的具有特定形關的空心體,是保證船舶具所需浮力、航海性能和船體強度的關鍵部分,一般用於布置動力裝置、裝載貨物、儲存燃料和淡水,以及布置其他各種艙室。
2、船舶動力裝置。又可分為推進裝置和輔助裝置。推進裝置是提供推進動力的成套動力設備,由主機(如蒸汽機、汽輪機、柴油機、汽油機、燃汽輪機等)、主鍋爐、傳動裝置、軸系、推進器、各種儀表和輔助設備等組成。
3、船舶舾裝。包括艙室內裝結構(內壁、天花板、地板等)、傢具和生活設施、門窗、梯、欄桿、桅桿、艙口蓋等。
4、其他裝備。如錨與系泊設備、舵與操舵設備、救生與消防設備、通信與導航設備、照明與信號設備、通風與空調和冷藏設備、壓載水系統、艙底水疏干係統、液體艙的測深和透氣系統、海水和生活用淡水系統、船舶電氣設備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輪船
㈡ 輪船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南北朝時期的中國人,已發明了輪船。以船側輪子的轉動代替劃槳,以輪激水前進。古稱為「車船」、「車輪軻」。在這里,輪成為以連續運動代替間歇運動的機械。 史載,祖沖之發明「千里船」,在建康 (南京) 新亭江試航,「日行百餘里」。可惜,該記載未明確指出,祖沖之是否以輪代槳作為動力機械。 唐代李皋發明了「槳輪船」。他在船的舷側或艉部裝上帶有槳葉的槳輪,靠人力踩動槳輪軸,使輪周上的槳葉撥水推動船體前進。因為這種船的槳輪下半部浸入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所以稱為「明輪船」或「輪船」,以便和人工劃槳的木船、風力推動的帆船相區別。 至宋代,火葯與輪船,已成為兩項最重要的軍事武器。宋將韓世忠在 1129 年鎮江黃天盪戰役中「用飛輪八楫,踏車蹈回江面」,有力打擊金人完顏亮;在採石磯戰役中, 輪船
宋將虞允文的輪船戰艦使金兵「相顧駭愕」等史事,都是明證。隨輪船製造技術的提高,船中槳輪數量也從 2 輪發展到 4 輪、 8 輪、 20 輪,甚至 32 輪。 後來螺旋槳推進器取代了槳輪,「明輪船」被淘汰了。因為稱呼上的通俗和習慣,用螺旋槳推進的船仍稱為「輪船」,並沿襲至今。 公元782~785年,杭州知府李皋在船的舷側或艉部裝上帶有槳葉的槳輪,靠人力踩動槳輪軸,使輪軸上的槳葉撥水推動船體前進。在19世紀以前,船舶主要靠人工搖櫓和風帆推進。
㈢ 輪船是根據什麼發明的,是誰發明.
來是富爾頓發明自的輪船
參考資料:蒸汽機船是富爾頓發明的1786年,富爾頓從美國來到了英國倫敦,他結識了蒸汽機的發明者瓦特,激發了發明蒸汽機船的熱情。1803年,他造出了一艘蒸汽機輪船,在巴黎塞納河上試航時,轟動一時。但是,由於這條船的船體太薄弱,船身竟然折斷了。他的失敗引來了許多人的冷嘲熱諷,甚至有人對他進行人身攻擊,當時的法國政府也不以為是。可是富爾頓並沒有灰心,他認定蒸汽機輪船會有廣闊的前景,他從法國回到美國,繼續研製輪船。
1807年8月,富爾頓設計的「克勒蒙」號輪船在紐約市的哈德遜河下水了。這條船長約45米,寬9米多,排水量100噸。該船的發動機是英國伯明翰的布爾頓和瓦特製造的。富爾頓為這條船的兩舷設計了兩個明輪,蒸汽機帶動明輪旋轉,明輪上的葉片在水中劃動,推動著船隻前進。克勒蒙號的航速達每小時6公里,比帆船快三分之一。它曾往返於紐約和奧爾巴尼之間,作為哈德遜河上的定期班輪。因為富爾頓造出這條船投入了使用,所以,人們就把輪船發明者的桂冠,戴到了富爾頓的頭上。
㈣ 世界上第一艘輪船是誰發明的,是在幾幾年發明的
美國
世界上第一艘輪船試航,這艘命名為「克萊蒙特號」的輪船是由美國發明家富爾敦設計和製造的,船長38.1米,寬7.87米,本次試航的成功,轟動了全球,...
㈤ 輪船的發明時間發明人發明人的國籍分別是什麼
1807年,美國的富爾頓建成第一艘採用明輪推進的蒸汽機船「克萊蒙脫」號,時速約為 8公里/小時; 。當時發明的是輪式機船,只有水下部分是可以運作的,其他部分都是無用功,所以很快被發明了螺旋槳輪船。
1829年,奧地利人約瑟夫•萊塞爾發明了可實用的船舶螺旋槳。
1839年,第一艘裝有螺旋槳推進器的蒸汽機船「阿基米德」號問世,主機功率為58.8千瓦。這種推進器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廣;
㈥ 世界上第一艘輪船是誰發明的,是在幾幾年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機輪船是由美國發明家富爾頓製造的,在1807年8月17日發明
㈦ 歷史上最早的輪船是誰發明的中國第一艘輪船是何時製造的
歷史上最早的輪船是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發明的,他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機動力的輪船。也是世界上廣泛認可的最早的輪船。現代人對輪船的定義太過狹隘,認為只有是通過機械化的螺旋槳推進的船才稱得上是輪船。
中國的造船之路還是很坎坷的,雖然在古代中國的造船業一直名列前茅,但是都以人力和風力為主要動力,所以與現在的蒸汽動力和燃油動力的輪船根本無法相比,這就是古代船隻與現代船隻的區別。
無論是歷史上的第一艘輪船,還是中國的第一艘輪船都對世界輪船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輪船的發展,成為了一個溝通世界各地的一個重要方式。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㈧ 世界上最早的輪船是怎麼發明的
最早的輪船被稱為車輪船,它不是用機器作動力來推動的,而是用人力踩踏船上的轉輪來前進,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在我國唐代,有個名叫李皋的人,他受到船上劃槳和田野中抗旱的水車的啟示,創造了一種車輪船。這種車輪船的兩舷裝著會轉動的槳輪,槳輪外周裝上葉片,它的下半部浸在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當人力踩動車輪,葉片撥水,推進船舶。因為這種槳輪露出水面,所以又叫明輪。因此,車輪船也可叫明輪船。
南宋初年,湖南洞庭湖畔楊么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為了抗擊南宋官軍侵犯,創造了一種作戰用的車輪船,稱為楊么車船。
楊么車船不僅船的左右兩側裝有能轉動的槳輪,船尾也裝有8個葉片。槳輪與轉軸相連。船上水手齊力踩踏槳輪,輪周上的葉片,好像許多把槳,接連不斷地劃水,使船前進。
只要向相反方向踩踏就可以使船後退。為了保護槳輪不受損傷,槳輪外面設有保護板,這樣可以避免槳輪碰壞。還由於轉軸裝在船艙底部,水手又在艙里踩踏,所以車輪戰船上的士兵不易被敵人兵器所傷害。
正因為這樣,楊么車船為農民起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直到15世紀,歐洲一些國家才出現建造明輪船的設想和嘗試。到1543年,歐洲才出現能使用的明輪船,它與楊么的車輪船十分相似,但比楊么車船晚800多年,比李皋的車船晚400年。
總之,我國是世界上最先掌握造船技術的國家,有著悠久的造船歷史。
㈨ 螺旋槳輪船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螺旋槳是指靠槳葉在空氣或水中旋轉,將發動機轉動功率轉化為推進力的裝置,可有兩個或較多的葉與轂相連,葉的向後一面為螺旋面或近似於螺旋面的一種推進器。螺旋槳分為很多種,應用也十分廣泛,如飛機、輪船的推進器等。
1752年,瑞士物理學家白努利第一次提出了螺旋槳比在它以前存在的各種推進器優越的報告,他設計了具有雙導程螺旋的推進器,安裝在船尾舵的前方。1764年,瑞士數學家歐拉研究了能代替帆的其它推進器,如槳輪(明輪)。噴水,也包括了螺旋槳。
1836年,英國的「阿基米德號」使用了螺旋推進器,那是一個木製的長長的像螺絲釘的螺桿。開始試驗時,它以每小時4海里的航速航行。突然,水中的障礙物碰斷了螺桿,只剩了一小截。正當造船工程師史密斯急得不知所措時,這船卻意外地加快了速度,達到每小時13海里。這事啟發了造船工程師們,他們把長螺桿變成短螺桿,又把短螺桿變成葉片狀,螺旋槳就這樣誕生了。
潛水器和潛艇在水面下活動,傳統的槳、帆無法應用,笨重龐大的明輪也難適應。於是第一個手動螺旋槳,不是用在船上,而是作為潛水器的推進工具。
蒸汽機問世,為船舶推進器提供了新的良好動力,推進器順應蒸汽機的發展,成為船舶推進的最新課題。
第一個實驗動力驅動螺旋槳的是美國人斯蒂芬,他在1804年建造了一艘7.6米長的小船,用蒸汽機直接驅動,在哈得遜河上做第一次實驗航行,實驗中發現發動機不行,於是換上瓦特蒸汽機,實驗航速是4節,最高航速曾達到8節。
斯蒂芬螺旋槳有4個風車式槳葉,它鍛制而成,和普通風車比較它增加了葉片的徑向寬度,為在實驗中能選擇螺距與轉速的較好配合,槳葉做成螺距可以調節的結構。在哈得遜河上兩個星期的試驗航行中,螺旋槳改變了幾個螺距值,但是實驗的結果都不理想,性能遠不及明輪。這次實驗使他明白,在蒸汽機這樣低速的條件下,明輪的優越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它的推進效率高於螺旋槳是必然的結論。
阿基米德螺旋的引入,最早見於1803年,1829年有英國的阿基米德螺旋槳的專利。並在此基礎上於1840- 1841年建造了一些民用的螺旋槳。1843年,英國海軍在「雷特勒」號艦上,第一次以螺旋槳代替明輪,隨後由斯密士設計了20艘螺旋槳艦,參加了對俄戰爭,斯密士成為著名人物。
1843年,美國海軍建造了第一艘螺旋槳船「浦林西登」號,它是由艦長愛列松設計,在愛列松的積極推廣下,美國相續建造了41艘民用螺旋槳船,最大的排水量達2000噸。
盡管英、美等國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螺旋槳用作船舶推進還有很多問題,如在木殼船上可怕的振動,在水線下的螺旋槳軸軸承磨損,槳軸密封,推力軸承等。
隨著技術的進步,螺旋槳的上述缺陷,一個一個地克服,以及蒸汽機轉速的提高,愈來愈多螺旋槳在船上取代明輪。到1858年,「大東方」號裝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螺旋槳,它的直徑有7.3米,重量達36噸,轉速每分種50轉,當時,推進器標准不再具有權威性,由於螺旋槳的推進效率接近明輪,而且它卻具有許多明輪無法競爭的優點,明輪逐步在海船上消失。
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許多機械裝置的性能在人們還不太清楚的時候,就已經廣泛使用了。但是人們在不完全理解它的物理規律和沒有完整的理論分析以前,這些裝置很難達到它的最佳性能。螺旋槳也不例外,直到1860年,雖然它在海船上已經成為一枝獨秀,但是它的成就全都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經驗。螺旋槳的進步,只依靠專家們的直觀推理,已經不能滿足船舶技術的發展需要,它有待科學家對其流體動力特性做出完整的解釋,這就促使螺旋槳理論的發展。
螺旋槳的理論研究,在船舶技術發展過程中,它比任何一個專業領域都做得多,從經驗方法過渡到數字化設計,再進而應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螺旋槳最佳化的設什。一個好的螺旋槳其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模型試驗也起著主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