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周禮"的創始人是誰
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
② 周禮是誰寫的講的什麼
《抄周禮》:儒家經典,十三經之襲一。世傳為周公旦所著。
書中記載先秦時期漢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歷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
③ 夏禮,殷禮,周禮分別是誰創立的
《論語》為政第二。原文為: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④ 周禮的制定者是誰呢
《周禮》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世傳為周公旦所著,但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1]。《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是古代華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了出色的注,由於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禮》在漢代最初名為《周官》,始見於《史記·封禪書》[2]。《周禮》中記載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無所不包,堪稱為中國文化史之寶庫。
「制禮作樂」這一對中國社會、中國思想文化、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偉大工程,是周公在洛陽完成的。[3]
書名
周禮
別名
周官
作者
周公旦
類別
儒家經典
外文名
Rites of Zhou
精品薦讀
《三禮》: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的淵藪——《周禮》篇
作者:浩然文史
快速
導航
成書年代
主要內容
思想結構
周禮精神
學術研究
價值影響
爭議
「三禮」關系
產生背景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命舜攝政,「修五禮」;舜命伯夷為秩宗,「典三禮」;舜還任命夔為典樂,「教稚子」,「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5] 。《史記·樂記》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作樂,以賞諸侯」[6] 。但是,作為華夏文明的初創期,五帝時代還屬於禮樂文化的萌芽時期,或者說屬於華夏文明發展的神守時期,即巫祝文化期。而夏、商、周三代,特別是西周才是中國禮樂文化的形成時期。
周禮
周朝伊始,為配合政治上維護宗周統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了全面革新,將上古至殷商的禮樂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創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范疇[7] [8] ,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從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即禮樂成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領域的重要文化結構,並在其統轄范圍內全面推行禮樂之治。[4]
《史記·周本紀》載:「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武王沒,成王少,周公旦攝政七年。制禮作樂,神鳥鳳皇見,蓂莢生,乃與成王觀於河、洛,沈璧。禮畢,王退俟。至於日昃,榮光並出幕河,青雲浮至,青龍臨壇,銜玄甲之圖,坐之而去。禮於洛,亦如之。」《魏書卷一○八之一志第一○》:周文公制禮作樂,垂範萬葉,可祀於洛陽。[9] 《春秋繁露卷第七》周公輔成王受命,作宮邑於洛陽,成文武之制,作汋樂以奉天。《周官》即《周禮》《史記·周本紀》載:「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10] 」周公廢黜殷祀,襲擊淮夷以後,回到西周首都豐京,寫下了《周官》。《周官》即《周禮》[11] ,是西漢景帝、武帝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徵得的先秦古籍,是記錄周代禮制的集大成者。[12] [13] [14]
⑤ 周禮是如何誕生的
周人為了不至於讓這種革命性的思想反對政治上的貴族統治,又同時提出了德的概念,周初的大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還制定了一套等級名分制度——周禮。周人的敬德就是要人們遵循周禮。《禮記·王制》中有「作奇技奇器以疑眾者殺」的說法,顯然是擔心不受社會規范限制的技術進步會引發奢侈,產生不平,助長爭斗。
⑥ 周禮 是誰寫作的
《周禮》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
⑦ 周禮的介紹
周代禮制完整地講應稱之為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礎和前提,後者是制度運行的形式和保障。記錄周代禮制最為詳備的著作是《周禮》,《周禮》又稱《周官》,講官制和政治制度,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1。即《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所載:「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說。2」《後漢書·卷三十四·百官志第二十四》亦載:「昔周公作《周官》,分職著明,法度相持,王室雖微,猶能久存。」周公制禮作樂,創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范疇,潛移默化地規范人們的行為,這就是周代的禮制。3周禮目的是以周人的標准來規范各族和各代禮樂內容,並通過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個不同等級的統治階級中去;其意義在於擴大周文化的影響,加強周人血親聯系和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其本質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
⑧ 周禮是什麼朝代
我傾向於《周禮》成書於戰國至西漢初年,不是一人所做,說是周公之書應該是攀附……裡面記載的東西就是一個烏托邦,有完整的國家制度。其完備程度絕不是西周之前可以有的,因為如果是周公所作,那麼其經驗全部來源於商代和夏代的官制,這是不可想像的。沒有道理那個時候那麼先進,後來的時代反而後退。再加上從用文習慣等方面推測,周禮的成書時間也不會太早。因為是烏托邦,所以其記載的東西沒有準確的年代,但是大致就是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東西為藍本,所以對研究那個時代有很大的幫助。
下面是網路中的資料:
周禮又名《周官》,是三禮之首,漢世初出,因與《尚書·周官篇》相混,改為《周官經》。西漢末列為經而屬於禮,故有《周禮》之名。這部書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減取捨匯編而成。《周禮》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漢時補以「考工記」,稱為「冬官考工記」。全書共分四十二卷。 關於《周禮》的作者,眾說紛紜。基本上可分兩大類:第一類認為是周公旦所作,肯定此書的價值,稱之為「周公致太平之跡」、「太平經國之書」。但也有人認為雖為周公所作,但未曾付諸實行或局部為後人添入。第二類認為非周公所作,認為是西漢晚期劉歆校書時,加以整理補充而偽造成書,或與王莽合作竄改,以致對此書的價值持否定態度。還有人認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劉歆竄改,而是出於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許多人。時間為西周初,晚至西漢之末。近代學者根據考古出土文物的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參考該書中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學術思想,基本上可以斷定為戰國時代的作品。 《周禮》是記載古代設官分職的政典,共記載了王室大小官377名,並詳列各官的職權。書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史料
⑨ 《周禮》歌曲誰寫的
《周禮》: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世傳為周公旦所著。
書中記載先秦時期漢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歷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