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要提倡低碳生活
保護抄地球家園、為人類襲未來造福:低碳生活向人類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問題,沒有現成的經驗、理論與選擇模式,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創新,創新生活模式,為人類未來造福為宗旨。
由於全球氣溫上升令北極冰層溶化,被冰封十幾萬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會重見天日,導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類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只擁有一個地球,氣候變化的威脅任何人都無法逃避。
(1)科學創造手工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平時生活中注意節約用水用電,來減少對大自然物資的損耗,這是低碳生活的標准。
出行的時候盡量選擇步行或者自行車,或者是城市公共交通,避免使用自駕車。
夏天的時候使用空調盡量把溫度調到26度以上節約用電。
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頻率,最好是自帶碗筷,既干凈衛生又環保。
❷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這是因為,發展生產力是( )。
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先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好辦。」
只有緊緊抓住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促進經濟增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主義本質才能得以實現。
入黨積極分子表示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思想,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
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關鍵要靠發展生產力;迎接世界經濟技術迅猛發展的挑戰,迫切需要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尤其是發展先進生產力,也是貫徹「三個代表」的要求;發展才是硬道理。
(2)科學創造手工擴展閱讀:
馬克思認為,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認為。
從兩極世界進程的總體上看,自然實踐(生產力)的先進性程度決定了社會實踐(生產關系)的統一范圍。
從每代進程及每代進程內部宏觀的整合上看,東西方在社會實踐上和自然實踐上呈交互促進關系;從每代進程內部整合的微觀機制上看。
一國的社會實踐變革和自然實踐變革要受到每代兩極世界秩序的大格局決定。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鮮明特徵
❸ 如何提高英語聽力
將閱讀和聽力結合到一起,然後共同練習。英語聽力的水平不是一天兩內天就可以提高的容,如果你確實想要提升自己的英語聽力水平,就需要堅持,多聽多練習。❹ 現代藝術大師達利和·畢加索的畫好在哪裡
達利和畢加索的畫好在哪裡,豈是三五句話能夠說得清的。限於篇幅,這里只能作一個簡單的梗概性的介紹。按照出生年齡,在此先從畢加索開始。
畢加索(1881一1973),出生於西班牙,成名於法國,現代立體抽象主義油畫的鼻祖,二十世紀西方最富影響的繪畫藝術大師,也是西方藝術史上最長壽的畫家之一。
達利(1904一1989),西班牙現代最負盛名畫家、雕塑家,超現實主義油畫傑出代表。
達利油畫最大的特點是將夢幻的情景與現實對接使之成為油畫的畫面呈現,其最大貢獻就是不僅告訴人們油畫還可以這樣表現,而且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想像。比如達利《記憶的永恆》。
西方畫壇對達利的超現實主義油畫給予了這樣的評價:「沒有誰像他這樣充滿魔幻般的藝術想像力,沒有誰像他這樣充滿睿智的藝術創造力,沒有誰像他這樣集多種手法於一體的藝術表現力。達利的油畫拉近了夢幻和現實的距離,拉近了藝術與科學的距離」。
走進西班牙達利藝術館,如同進入魔幻般的藝術宮殿,這里收藏了達利一生創作的數千件藝術品,其中有油畫、雕塑、工藝製作品,還有達利手工自製的傢具呢!
在西方,達利被譽為是和畢加索、馬蒂斯齊名的二十世紀三個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❺ 三次工業革命標志及歷史意義
1、第一次工業革命
標志:蒸汽機的廣泛使用。
歷史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2、第二次工業革命
標志: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歷史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3、第三次工業革命
標志: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的發明 。
歷史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5)科學創造手工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產生的影響
1、對環境的影響
在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上的煤炭總量以及石油,天然氣(沼氣)等飛速下降。
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
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惡性循環。
2、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著殖民地的舊制度、舊思想;
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掌握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次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三次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業革命
❻ 四年級語文上冊課文 《太陽城》原文
17世紀初,義大利南方監獄一間陰暗、潮濕的牢房中坐著一位兩鬢斑白的老者,他忽
而凝神沉思,忽而低頭揮筆疾書……
「這是個陽光明媚的美麗的地方。在這里,沒有富人,也沒有窮人,財富屬於每一個
人;這里沒有暴力,沒有罪惡,人們過著和平安詳的生活——這就是太陽城。」
義大利思想家、作家康帕內拉的名著《太陽城》,就是這樣在監獄中寫成的。
康帕內拉出生在義大利南方的卡拉布里亞。從年輕時代起,他就對哲學、宗教、文學有
著濃原的興趣和精深的研究。因為宣傳唯物主義思想,對教會權威大膽提出懷疑,他兩次被
宗教裁判所審判。
當時的義大利分裂為很多的小國,各小國間相互敵對,給外國侵略者以可乘之機,成為
西班牙等國掠奪和角逐的場所,連年戰爭不斷,人民深受苦難。1599年,31歲的康帕
內拉領導組織義大利南部人民,准備發動一次起義,推翻西班牙的統治。可惜機密泄露,起
義失敗,康帕內拉被捕。
自此,他先後被囚禁在那不勒斯和羅馬等地的監獄中長達30年。殘酷的刑罰,血腥的
拷打,沒有使他屈服,在漫長的暗無天日的牢獄生活中,康帕內拉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黑暗
的現實和未來社會進行了深深的思考:
——為什麼極端的貧窮,會使人成為惡棍、滑頭、騙子、小偷、陰險者?
——為什麼大量的財富和高人一等的地位,會使人目空一切,愚昧無知,變節賣國,欺
詐說謊,冷酷無情,壓迫弱小?
長期的思索,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答案:私有財產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他領悟到:要使人類真正解放,一定要廢除私有制,建立起一個沒有私有財產、沒有不
平等制度,沒有人壓迫人現象的新社會。
在《太陽城》這部作品中,康帕內拉假借一個游歷者的見聞,用對話錄的體裁,描繪了
一個消滅了私有制和剝削的大同世界。同時,他也對義大利的現實社會制度進行了有力的批
判。
在游歷者和他遇到的兩位「太陽城」青年的問答對話中,談到了兩個城市,一個是那不
勒斯城,一個是太陽城。
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城,有七萬居民,其中只有一萬多人從事勞動。這些人由於過度
的、不間斷的勞動而精疲力竭,以致縮短了壽命。而那些大量游手好閑之徒,他們什麼也不
做,但卻貪得無厭,慳吝成性,過著奢侈淫逸的豪華生活,還要用高利貸去盤剝窮人。他們
滿身都是疾病,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談到「太陽城」,兩位青年說:「陽光不僅照亮了大地,而且也照亮了我們每一個人的
心。」
在太陽城,每人每天勞動4個小時,其餘時間,都用來研究有趣的學術問題,開座談
會,閱讀書籍,講故事,寫信、散步,做有益於身心的體育運動。
這里沒有不勞動的寄生蟲,沒有富人,也沒有窮人;也可以這樣說,太陽城的居民,都
是富人,也都是窮人。說他們是富人,因為公社的財產都屬於他們;說他們是窮人,因為他
們沒有私有財產。他們使用財富,但決不會被財富所奴役。
接受了兩位青年的邀請,游歷者進入「太陽城」參觀。他們穿過了田野,走進了村鎮,
一棟棟小樓房整整齊齊,一律朝南,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下。
「這是我們的公共寓所。房子統一由公社建造,分配給大家使用。」青年介紹說。
游歷者看著、看著,發現每棟樓房的牆上,都畫著五彩的壁畫,有的畫風景,有的畫人
物,也有的畫動物、植物,每棟房子的壁畫都不一樣,真是豐富多彩極了。
「你們房子上的壁畫,畫得多美啊!」
「這是教育兒童的好教材。我們是用圖畫來對兒童進行直觀教學的。」
真的,那裡有一位老師,帶領著二、三十個年齡大約五、六歲的兒童正在壁畫下講解呢。
「你們的兒童從小都能上學嗎?」
「全部都能上學。孩子是我們公社的未來,大家都關心他們,到了10歲,除了學文化
和科學知識以外,還要學習手工勞動和農活。長大了,個個能畫圖、能做詩,也個個能做
工,能種地。」
游歷者贊嘆不已。
再往前走,進入太陽城的中心。一所巍峨的教堂,矗立在廣場的兩邊,面向東方的是兩
座尖塔,塔尖刺向天空,尖頂上用黃金做成的十字架,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你們都信仰宗教嗎?」游歷者隨口問到。
「是的。上帝使我們心地純正。」
「你們有政府嗎?」
「有,這就是政府大廈。」
游歷者隨著青年所指的方向望去,廣場東邊有一所圓柱大廈,佔地面積很廣,看來能容
納許許多多人。
「你們政府的辦公人員很多吧?」
「不!政府的官員很少。這大廳是民眾的聚會場所。我們這里,管理人員都由人民選
舉。如果做得不好,就由人民去撤換。最高領袖也是人民選舉的。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和才能
的人。他既是宗教的主教,又是哲學的思想家。最高領袖有三個助手,一個管『愛』,一個
管『力』,一個管『智慧』。」「管『愛』就是關心人,因為公社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社會的
主人,要從工作上、生活上關心他們。管『智慧』就是發展科學和文化,讓每個公社成員都
有學問、有技術、懂科學、懂藝術。」
「你們也用暴力嗎?」
「不,我們這里不用暴力。人民有了錯誤,就用上帝的教義開導他,純潔他的心靈。」
「那麼,為什麼還要有人管『力』呢?」
「我們這里,任何人都不使用暴力,但也不能容忍別人使用暴力。如果有人要來進攻,
我們就會起來戰斗。這里的人們都相信,太陽城的生活方式是最美好的。」
游歷者聽了這番介質,贊嘆地說:「太陽城的生活方式的確是值得稱贊的!」
❼ 牛頓的生平簡介
1、1643年1月4日,艾薩克·牛頓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鄉下的一個小村落伍爾索普村的伍爾索普庄園。
2、1648年,牛頓被送去讀書。少年時的牛頓,他成績一般,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書,自己動手製作一些奇怪的小玩意。
3、1654年,牛頓進入九龍的金格斯皇家中學讀書。牛頓的母親希望他能成為一個農民,但牛頓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後來迫於生活困難,母親讓牛頓停學在家務農,贍養家庭。但牛頓一有機會便埋首書卷,以至經常忘了幹活。
4、1661年6月3日,他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學習。該學院的教學基於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但牛頓更喜歡閱讀一些笛卡爾等現代哲學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和開普勒等天文學家更先進的思想。
5、1665年,他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並開始發展新的數學理論,也就是現在世人所熟知的微積分學。1665年,牛頓獲得了學位。為了預防倫敦大瘟疫大學關閉了。在此後兩年裡,牛頓在家中研究微積分學、光學和萬有引力定律。
6、1669年,被授予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
7、1689年,當選國會議員。在1689年到1690年和1701年是皇家科學院的成員,在1703年成為皇家學會會長,任職24年之久,同時也是法國科學院的會員。
8、1696年,牛頓通過了財政大臣查爾斯·孟塔古的提攜遷到了倫敦作皇家鑄幣廠的監管,一直到去世。
9、1705年,牛頓被安妮女王封為爵士。
10、1727年3月31日,偉大的牛頓逝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鐫刻著:讓人們歡呼這樣一位多麼偉大的人類榮耀曾經在世界上存在。
(7)科學創造手工擴展閱讀:
牛頓的主要成就:
1、力學成就:1679年,牛頓重新回到力學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對行星軌道的作用、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與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學上的討論。他將自己的成果歸結在《物體在軌道中之運動》(1684年)一書中,該書中包含有初步的、後來在《原理》中形成的運動定律。
2、數學成就:廣義二項式定理,它適用於任何冪。他發現了牛頓恆等式、牛頓法,分類了立方面曲線,為有限差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並首次使用了分式指數和坐標幾何學得到丟番圖方程的解。他用對數趨近了調和級數的部分和,並首次有把握地使用冪級數和反轉冪級數。
3、光學成就:牛頓曾致力於顏色的現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棱鏡研究日光,得出結論:白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見光中,紅光波長最長,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長最短,折射率最大。
4、熱學成就:牛頓確定了冷卻定律,即當物體表面與周圍有溫差時,單位時間內從單位面積上散失的熱量與這一溫差成正比。
5、天文成就:牛頓1672年創制了反射望遠鏡。他用質點間的萬有引力證明,密度呈球對稱的球體對外的引力都可以用同質量的質點放在中心的位置來代替。他還用萬有引力原理說明潮汐的各種現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關,而且同太陽的方位有關。
6、哲學成就:牛頓的哲學思想基本屬於自發的唯物主義,他承認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如同歷史上一切偉大人物一樣,牛頓雖然對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也不能不受時代的限制。
❽ 概括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特點
文藝復興的繪畫是由「神」轉為「人」的時代。在文藝復興之前教皇統治的「黑暗一千年」里,聖母只是一個僵死的神的符號。冷麵、呆板、拘束、正襟危坐、高高在上。到了文藝復興,安吉利科最早把女性生命融入到了聖母的神像中。他的畫採用了馬薩喬的光線和明暗透視的新手法,既加入了人的因素,又保持了宗教藝術的傳統特色,對後來的畫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安吉列科的油畫《聖母聖子》是文藝復興早期第一次在作品中加入人的因素——聖母瑪利亞的眼神,也第一次在人物的衣著上運用了立體感,目前此畫的身價已高達7200萬歐元。 熟睡的農婦》這幅橢圓形畫描繪了一個熟睡的農婦,是皮阿贊塔在十八世紀初創作的作品。它屬於描繪不同的鄉村人物組畫(包括《捉跳蚤的農女》、《背蘿卜簍的農人》、《抱蘿卜的農女》)中的組成部分,精確的明暗對比法,是所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似乎替代了現實中的各種顏色。在這幅畫上,背景值得品味,運動似乎業已平靜。特別是照亮少女臉部和胸部的光線,從側面射出,強烈且奇特。而衣服的碧綠色也要端賴細察,方可發覺。 米開朗琪羅的《耶穌下十字架》第一次將耶穌的軀體畫成有柔軟度的,因為作者覺得耶穌是神不是人,靈魂上天後,他的屍體就應該是軟的,用彩陶浮雕的手法,生動表現了耶穌走下十字架回歸人間的場景。 畫家提香 他是十六世紀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極富創造力,後移居威尼斯,擅長色彩,光線的描繪,他是油畫世界的先驅,他的名字就是提香。 提香的本名蒂齊亞諾·維塞利奧,說英語的人都說他是提香。他出生於義大利北部一個小山鎮皮耶夫·迪·卡多雷。一個律師和一個教員的家庭。 年幼的提香大約在1500年來到了威尼斯這個美麗富饒,、歷經滄桑而又商機叢生的城市。天分頗高的提香首先在幾個小畫廊里打工,後來又成了喬凡尼·貝利尼的學徒,喬尼是當時威尼斯首屈一指的藝術家。在16世紀初期,威尼斯的畫作開始顯示自己的個性,與義大利中部設計和工藝的藝術理念有所區別。威尼斯的畫作展示了畫家對色彩和光線效果運用的嫻熟的手法。從河渠及湖水反射出來的光促使畫家抓住它們的特徵,遠涉重洋而得來的珠寶和令人眼花繚亂的華貴衣物則通過色彩來還原其特性。 威尼斯潮濕的氣候使濕壁畫——用一種以水為基礎的顏料在新刷的牆壁上作畫的方法——更難以實現。他們引導藝術家轉向油畫。結果威尼斯的藝術家們的油畫實驗比義大利其他的畫家將更進一步,他們用帆布取代木板作畫。提香為這項革新發揚光大所做出的努力比任何藝術家都多。 在提香還是個少年的時候,他曾和威尼斯藝術界的新星喬爾·喬內一起工作,並從他那兒學到了很多。這一點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例如《GYSPY MADONNA》,大約在1550年完成,顯示了畫功和補充著色的協調感的技巧已是爐火純青,並著重突出了景色的描繪。提香受委託為教堂畫了許多畫,到1516年,他接到了一項重要任務,並使他名揚四海,就是現在在費拉拉教堂l里的《聖母升天》。 1530年,提香來到博洛尼亞參加查爾期五世加冕典禮,他被引見給新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利的人,這管轄著新疆域里的許多土地。他命令提香立即為他畫一幅肖像圖,與通常的畫像不同的是,這幅皇帝像是站立的全身像,給人一種沉著,威嚴的感覺。當你走近這幅畫的時候,畫像的筆觸變柔軟如羽毛,走開一些畫像會變得更加清晰。好象查爾斯從後面的暗處浮現出來,籠罩在光亮中。這幅畫是提香最成功的畫之一,可惜這幅畫現在已遺失,但當時他立即被邀請成為宮廷畫師,效命於皇室,並舉行了儀式成為一名朝臣。這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重要的。 提香臨終前的最後幾年裡,他繼續用極大的熱情和益發自由的風格來作畫,創造了大量作品,1576年提香在創作《P iata》的時候,他清楚的感覺到了死亡迫近時的喧囂,而此時威尼斯正遭受另一場可怕的瘟疫的蹂躪。同年的8月27日,提香去世了,盡管實際上死因並不是因為那場瘟疫,但最終瘟疫還是奪走了他兒子和七萬威尼斯人的生命,於是提香被安葬在華美的費拉拉教堂里,旁邊安放著兩幅他最著名的傑作。提香是十六世紀的威尼斯璀璨夜空上最閃亮的那顆星,他使用色彩和光線的手法改寫了歐洲的藝術石,他的自然表現引起了繪畫界的一場革命,當時許多最有權勢的人都尋求及擁有他的畫作,這也許使得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國際藝術家。 西方社會自14世紀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即文藝復興時代。文藝復興的原義是指在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藝術思想的基礎上,獲取新知的運動。文藝復興時代是藝術史上強烈的自覺意識覺醒的時代,恩格斯在講到歐洲文藝復興的時候寫道:「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藝術界群星薈萃、流派紛呈的時代。在三個多世紀的發展和變革中,先後涌現出佛羅倫薩畫派、羅馬畫派、威尼斯畫派、熱那亞畫派和那不勒斯畫派等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 義大利文藝復興在藝術發展上大致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從13世紀後期至14世紀中期,這一階段為文藝復興的預備期。主要以義大利佛羅倫薩為中心,代表人物有喬托、馬薩喬等;第二階段從14世紀中期開始至15世紀上半葉,為文藝復興中期或發展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吉利科、保羅·烏切洛、波提切利等;第三階段從15世紀後半期至16世紀,為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此時文藝復興的中心轉向了羅馬。主要代表人物有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第四階段從16世紀後半期至17世紀前期,為文藝復興晚期。這一階段以威尼斯畫派的崛起為代表,主要藝術家有提香、喬爾喬內等 文藝復興是14世紀在義大利城市興起,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普遍認為文藝復興發端於14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一詞就源於義大利語Rinascimento,意為再生或復興),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鼎盛。1550年,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n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至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西方史學界曾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帝國文化藝術的復興。 14世紀時,隨著工場手工藝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系已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復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復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當時的義大利處於城市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14世紀後各城市逐漸從共和制走向獨裁。獨裁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慾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屏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歷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在比較寬松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義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 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義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文藝復興另一個重要原因是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大批受到東方文化影響,還保留古羅馬帝國精神的人才逃往義大利,帶回許多新鮮思想和藝術,在羅馬開辦教授希臘語的學校,促使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形成。 文藝復興的作品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一系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義者開始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將聖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❾ 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
1、瓷器
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是中華文明展示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中國人於公元1世紀發明了瓷器,西方到18世紀才有瓷器,比中國晚了1700年左右。
2、算盤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重要的發明。雖然現在已經進入計算機時代,但是算盤依然有應用,算盤成本低,計算快速方便,是計算機不能媲美的,也是計算機不能替代的。
3、拱橋
中國的拱橋始建於東漢中後期,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造型優美,曲線圓潤,富有動態感。中國現存最早、保存良好的拱橋是由李春發明並建造的隋代趙州安濟橋,又稱趙州橋。比西方於1345年建造的維奇奧拱橋,早了700年。
4、豆腐
豆腐是我國大眾菜餚,營養豐富且價格低廉,適合老百姓消費,相傳豆腐是在公元前125年,漢朝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5、墨水
墨水是一種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體,墨水被用於書寫或繪畫。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墨水。1834年英國的史蒂芬斯開始在英國製造出書寫用的墨水,15年之後才大量生產。1860年代,英德發明了人造墨染料。墨水的發明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