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解釋。誰是第一個發明考試的人
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隋內朝以前採用的容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的制度導致出身寒門的普通人無法步入仕途,隋朝開始蓋為科舉制,使得任何參加者都有成為官吏的機會。清代科舉考試逐漸僵化,被稱為八股文,後於20世紀初廢除。 由此可知,在隋朝,所謂的考試已經出現
『貳』 請問究竟是誰第一個發明電燈泡
亨利·戈培爾發明的。
亨利·戈培爾(HeinrichGöbel,又名HenryGoebel)1818年4月20日--1893年12月4日,生於德國下薩克森州,1848年移民到紐約。1865年,亨利·戈培爾改變了他的國籍。1854年時發明燈泡。
燈泡,通過電能而發光發熱的照明源,由亨利·戈培爾發明(愛迪生實際上是找到了合適的材料,即發明了實用性強的白熾燈,而燈泡早在1854年就出現了)。
燈泡最常見的功能是照明。伴隨社會的發展,對燈泡的利用也起著不同的變化,最初可能是為了生產生活提供便利,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在燈泡的使用上也有了明顯的變化,開始有了「汽車、美化環境、裝飾」等等不同用途的功能性用燈。
(2)第一個發明不是發明了擴展閱讀:
主要缺陷
1,燈泡發黑
在技術上雖已採取了阻礙鎢在高溫下升華的措施,但事實上鎢還能在高溫下升華,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熱的鎢蒸氣遇冷後又凝華為固態晶體附在燈的內表面上。
所以燈泡會發黑變暗。另外,升華和凝華的結果使得燈絲變細,由公式R=ρ(電阻率)L/S(π r²) 可分析得到,半徑r變小,燈絲電阻R變大,而燈兩端的電壓不變,P=U²/R ,所以燈的功率變小,亮度變暗。
2,燈的損壞
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和溫度有關。一般金屬材料的電阻都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燈絲鎢也具有同樣的性質。
開燈的瞬間,燈絲溫度低,電阻小,所以燈絲易出現過熱而熔斷。工作一段時間後,燈絲溫度升高,阻值附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燈的電流和功率接近額定值,因而難損壞。
一隻「220V、60W」的白熾燈由公式R=U²/P計算得到的熱態電阻是807歐,而不工作的冷態電阻實測值是63歐。
參考資料 :網路---燈泡
『叄』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電腦的人是哪位
世界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是「埃尼阿克」(ENIAC)
承擔開發任務的「莫爾小組」由四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埃克特、莫克利、戈爾斯坦、博克斯組成,總工程師是埃克特。
『肆』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錢的人是誰 \
漢字就是倉頡創造的,最早人們以物易物是趙玄郎提出用貝殼作為以物易物的介質後來形成錢幣人們把他尊為財神
『伍』 我國是不是第一個發明火箭的國家
中國是火箭的故鄉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69年,美國「阿波羅」載人宇宙飛船登月成功。它們標志著人類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航天飛行器都是依靠火箭發射的。然而,作為發射航天飛行器的基礎技術——火箭,卻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
「火箭」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中國三國時代。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丞相諸葛亮率兵攻打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魏國守將郝昭指揮士兵用火箭沖架雲梯攻城的蜀軍怒射,雲梯燃燒,蜀軍受挫。不過,魏將郝昭使用的火箭只是在箭桿上綁上易燃引火物,點燃後靠弩弓放射出去的,這還不是我們所說的火箭。我們所說的火箭,是靠自身攜帶的燃料燃燒產生的氣體噴射的反作用力推進的。它跟火葯的發明密切聯系在一起。
火葯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是中國古代道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火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晉代有位著名的道士,叫葛洪。在他撰寫的《抱朴子·仙葯篇》里有用雄黃、硝石、豬大腸油和松脂共煉丹葯的記載。雄黃含有大量的硫,硝石是強化劑,豬大腸油和松脂含有炭,硫、硝、炭是火葯的基本成份,這實際上已經是一種火葯了。迄今為止,有可考的最早的火葯配方,保存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清虛子撰寫的《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之中,稱「伏火礬法」。其內容為:「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草葯,燒燋即炭)三錢半。……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裡面,煙漸起。」中唐時期的《真元妙道要略》一書里記載:「以硫黃、雄黃合硝石並密燒之,焰火燒手面及燼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黃(即硫黃、雄黃和雌黃)等燒,立見禍事。」可見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火葯燃燒和爆炸的性能。中國人民至遲在公元9世紀已發明了火葯。
火葯發明以後,很快就應用於軍事方面,相繼出現了一系列火葯武器,其中之一是「火箭」。它的構造是在一支普通箭桿上綁住一個火葯筒,火葯筒後部有根引火繩,火葯燃燒產生氣體,藉助氣體後噴的反作用力,箭飛向前方。這跟現代火箭發射的原理是相同的。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火箭。公元969年,北宋軍事機關曾經試驗過火箭。公元975年,宋太祖滅南唐,就使用火箭作戰。公元1000年,北宋神衛水軍隊長唐福曾因製造火箭等武器受到朝廷嘉獎。
火葯武器的出現,受到軍事家們的高度重視,發展很快。宋朝的火箭全是單發的,點燃一根火繩發射一支火箭,叫單發箭。到了明代就出現了多發火箭,點燃一根火繩,可以發射出幾支、幾十支,甚至上百支火箭。多發火箭種類很多,如五虎出穴箭(5支)、火弩流星箭(10支)、火龍箭(20支)、長蛇破敵箭(30支)、一窩蜂(32支)、群豹橫奔箭(40支)、百虎齊奔箭(100支)、神火箭牌(100餘支)等等。
16世紀中葉,人們又發明一種新式火箭,名叫「火龍出水」。關於「火龍出水」,在明代後期出版的《武備志》、《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並附有圖樣。
這種新式火箭採取龍的形象,其目的在於壯聲勢,驚敵人。據《武備志》介紹,它的製造方法:先截取一根五尺長的毛竹,去節,刮薄,作為龍身;再用木頭雕成龍頭、龍尾,分別安裝在龍身前後,這樣就成為一條龍。龍腹內裝有幾支單發式火箭,把它們的引火繩總連在一起,從龍頭下面的孔洞中引出來。又在龍身的前、後兩部,分別傾斜安裝上兩支大火葯箭,把的引火繩也總連在一起。最後,把龍腹內引出的總引火繩連在前部兩個火葯筒的底部。這樣,一個火龍出水的新式武器就完成了。
火龍出水用於水戰,面對敵艦,點燃安裝在龍身上的四支火箭,這是第一級火箭,它能推動火龍在水面上飛行二三里遠;待第一級火箭燃燒完畢,就自動引燃龍腹內的火箭,這是第二級火箭,這時,從龍口裡飛出的火箭射向敵人,焚燒敵艦。
1981年,在加拿大渥太華市舉辦的中國古代傳統工藝展覽會上展出了「火龍出水」模型。許多外國學者觀看之後,都驚嘆中國古代軍事科學家的聰明才智,認為這種以火箭為動力,飛翔於水面上的海戰武器,可以說是現代魚雷的雛型。還應當看到,火龍出水的發射原理跟現代多級火箭發射的原理是相同的,也可以說它是現代多級火箭的始祖。
在人類的歷史上,世界各民族都創造過很多飛行太空的神話故事。黃帝乘龍升天和嫦娥吞葯奔月的神話,表達了古老的中華民族企圖藉助自然物的動能遨遊太空的理想。後來,戰國時期墨翟作「竹鵲」,東漢時代張衡制「木雕」,反映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們企圖研製人工飛行器,去實現遨遊太空的理想。然而,他們的努力都失敗了。
火箭發明以後,給人們實現遨遊太空的理想帶來了新的希望。明代中期,公元1500年左右,有個煙火工匠,名叫王古。他發明了一種可以操縱的飛行器很象兩條連在一起的飛蛇,上面有坐椅,坐椅後面緊連著一個特製的木架,木架上安裝著47支巨型火箭。據說,有一天,王古坐在坐椅上,手持兩把大蒲扇,叫人點燃47支火箭,想藉助火箭的推力和蒲扇撲動的力量飛向太空。可惜,這次試驗失敗了。一聲巨響,火箭爆炸了。在火光和硝煙中,這位勇敢的發明和實驗者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王古的實驗當時在中國似乎沒有引起重視。但是,當時一些在中國游歷的外國人卻對這件事情發生了濃厚的興起,把它記錄下來。有的記載說他手裡拿著的是兩只大風箏,有的記載說他手裡拿著的是兩把大蒲扇;有的記載說乘坐的是木椅,有的記載說他乘坐的雪橇。但是,他們所記載的故事的基本內容是一致的。結合當時的背景去分析,中外學者都認為,這個故事是可信的。
外國學者對王古的試驗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他的設想有很高的預見性。1958年出版的B·N費奧多古耶夫和T·Б西西列夫合著的《火箭技術導論》中這樣說:「中國人不僅是火箭發明者,而且是首先企圖利用火箭將人載到空中去的的幻想者。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月面環形山命名工作小組為了永遠紀念王古這位火箭技術的發明家和開拓者,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這座山位於東方海、赫茲史普隆(外國天文學家名)環形山、科洛列夫(外國宇宙火箭專家)、阿波羅(紀念阿波羅飛船登月成功)環形山之間,居這五座環形山之首。
『陸』 第一個發明計算機的人是誰
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
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隨著物理元、器件的變化,不僅計算機主機經歷了更新換代,它的外部設備也在不斷地變革。比如外存儲器,由最初的陰極射線顯示管發展到磁芯、磁鼓,以後又發展為通用的磁碟,現又出現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讀光碟(CD—ROM)。
(6)第一個發明不是發明了擴展閱讀:
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例如:衛星軌道的計算、大型水壩的計算、24小時天氣算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而在現代社會里,用計算機只需幾分鍾就可完成。
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柒』 世界的第一個發明是什麼 是誰發明的
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電機學院,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回氛。許多來賓懷著激動的心情答來到這里,因為他們要參加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的揭幕典禮。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外形奇怪、渾身閃閃發光的龐然大物。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這個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70平方米,重達30噸。在揭幕儀式上,「埃尼阿克」為來賓表演了它的「絕招」———分別在1秒鍾內進行了5000次加法運算和500次乘法運算,這比當時最快的繼電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這次完美的亮相,使得來賓們喝彩不已。然而誰又知道,在這個龐然大物誕生的過程中,有多少人為之傾注了無數的心血!
『捌』 歷史上第一個發明紙的人是誰
1. 古代文明曾採用過各種材料書寫文字。古巴比倫人將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古埃及人在莎草紙上書寫,古阿玆提克人及瑪雅人以桑科植物樹皮製作的厚紙書寫繪畫,古印度人用貝葉(棕櫚葉)刻寫佛經,古近東人與中古歐洲人用野獸皮書寫,而古代中國的甲骨文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西周銘文刻在青銅器上,秦漢陶文刻在陶器上,以後還有刻石、竹簡、木片、絲帛等等作為過書寫的載體,但是它們各有缺點:或是太沉重,或是太昂貴,不能大量使用,部分更不能修改。
2. 以往認為中國造紙起源東漢,但近年來的一些考古遺跡有了新發現,例如:
1934年在新疆羅布淖爾烽燧台廢墟發現古麻紙,約長10公分,寬4公分,年代為公元前1世紀。
1942年在甘肅額濟納河東岸查科爾帖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查科爾帖紙」
1957年在西安東郊漢墓出土的「灞橋紙」,約10公分見方,年代為公元前二世紀。
1973年在甘肅額濟納河東岸漢金關烽燧遺址出土「金關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顏村發現公元前1世紀紙殘片,上有四個手寫的字。
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漢代墓葬群中出土「放馬灘紙」,繪有地圖。
1990年在甘肅敦煌甜水井漢代懸泉郵驛遺址出土「懸泉紙」。
2.1這些考古樣本包括在中原確認年代遺址中被發現的,為中國造紙起源於前漢之說提供確切的佐證。宋朝蘇易簡《文房四譜》卷四亦載:「漢初已有幡紙代簡。……蔡倫銼故布及魚網、樹皮,而作之彌工,如蒙恬之前已有筆之謂也」。所謂幡紙即以蠶絲絲絮壓制粘合成的紙。
3.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
『玖』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手機的人是誰
1902年,一個叫做「內森·斯塔布菲爾德」的美國人在肯塔基州默里的鄉版下住宅內製成了第一個無線電權話裝
內森.斯塔布菲爾德
置,這部可無線移動通訊的電話就是人類對「手機」技術最早的探索研究。
193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為美國軍方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行動電話」手機
1973年4月,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工程技術員「馬丁·庫帕」發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機,「馬丁·庫帕」從此也被稱為現代「手機之父」。
『拾』 第一個發明科技的人是誰
科技不是被發明出來的,它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