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誰發明粽子的
古代的中國人,應該是春秋戰國時候的中國人,具體是誰,肯定沒有人知道了。
2. 屈原與粽子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 粽子是不是為屈原發明的
粽子不是屈原發明的, 在屈原跳江以後,人們為了不讓魚把他吃了,就把糧食扔到江里去,後來就成了粽子!也可以說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4. 是誰發明的粽子
粽子是誰發明的? 1. 屈原 故鄉的人民集體創作發明的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國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2.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因地區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 棕子的名稱也經過很多變化,西晉周處《風土記》說,端午節用菰葉裹黍米栗棗,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5. 屈原是怎麼發明的粽子,餃子包子和粽子神馬關系啊。他帶那麼多粽子投江幹嘛啊
不是屈原發明的粽子,是屈原被去職趕出都城流放,後來楚國京都被攻破,屈原貌似就抱著石頭投江死了,屈原死後,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6. 粽子是屈原發明的嗎
誰說的?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人們將粽子投入江里給魚吃,好好讓魚別吃屈原。這傳說我們不去考證它的真假,最起碼,人們對屈原的愛戴是不可否認的。
7. 屈原是怎麼發明粽子的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緣由,總括起來,主要有四說。1紀念屈原說這種說法較為久遠,也最深人人心。它所依據的最早資料,一般都是這樣兩條:一是南胡蕭梁時吳均《續齊諧記》所記的粽子起源的故事,一亦是蕭梁(或言北周)時宗懍《荊楚歲時記》提供的競渡起源之一說。《續齊諧記》記載說,屈原五月初五投淚羅江死後,人們用竹筒裝米在每年的這一天投人江中祭奠他。該書還說,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年一56年),長沙有個叫區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一位自稱是屈原的讀書人。這人劉一區曲講:「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龍所竊取。你們如果再祭我,應用楝葉塞住竹筒口,用彩絲纏好。囚為楝葉和彩絲是蛟龍害怕的兩樣東西。」區曲聽了,告訴大家,人們便照著辦了。所以《續齊諧記》說,以後「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淚羅之遺風也」。《荊楚歲時記》則雲:「五月五口競渡,俗為屈原投淚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揖以拯之。 舟取其輕利,謂之飛梟,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而觀之。」舉行龍舟競渡。上述兩條資料的核心人物都是屈原。唐代文秀有《端午》詩感言道: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就是說,端午節是因為紀念屈原投江而設立的一個民俗節口。二、龍的節日說這一看法雖是晚近才出現的,但自聞一多先生就此做出論證後,學術界多傾向於此說。聞一多不同意端午起源於紀念屈原說。他為此特別撰寫了《端午考》一文,推論端午原本是龍的節日。他在《端午考》里共列出了101條有關典籍記載,予以說明。他還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中,從節日的競渡和吃粽子等民俗與龍的關系的角度入手分析,來加強他的「龍的節日」說。他推論的根據大致可歸納為三點:第一,端午節的兩個最主要的節日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跟龍有關。競渡用的是龍舟,而粽子投到水裡又常被蛟龍所竊。第二,關於競渡的來源,有關風土的書籍至少介紹了四種,就其中兩種看,競渡的風俗跟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特別深;而據《說苑奉使》和《戰國策趙策》,吳越百姓又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第三,古代五月初五日還有用「五彩絲系臂」的習俗,這正是那「以像龍子」的「文身」習俗的遺跡。聞一多由此得出結論說,端午原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三、惡日說這是張心勤提出來的。他在《齊魯學刊》1992年第1期發表《端午節非因屈原考》的文章,稱把端午節的主要內容說成是紀念屈原,是後世好心人的一種附會,端午實應起源於惡日。第一,《風俗通義》、《論衡》、《後漢書》等古書都有「不舉五月子」,即不將五月所生的孩子扶養成人的內容。五月初五日,古俗忌為「惡日」。戰國時齊國顯貴孟嘗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不讓家人養之,說明那時五月初五日已為俗忌。孟嘗君死時屈原還活著。東晉大將工鎮惡及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樣經歷。第二,民問流傳,吃粽子是祭屈原之屍,競龍舟是拯屈原之體,掛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實皆不然。艾草、曹蒲都是草葯,都與夏季各類疾病瘟疫節生為災有關,都因五月初五這個「惡月」、「惡日」而來。(屈原投淚羅,也許是故意選擇這個惡日,由此惡日而導致出端午的許多習俗都是為了鎮妖避邪。)粽子只是民問普通食品,龍舟競渡是一種節日活動,最初並不固定在端午。第三,六胡以前五月初五日紀念的內容並不限屈原一人。山西一帶紀念介子推,吳楚兩地紀念伍子肯和屈原,浙江紹興、會稽一帶紀念曹娥。只是後來由於屈原的冤死深為後人懷念,屈原的愛國主義為人敬仰,屈原的詩作對後世具有重大影響,端午節才漸演化成一種專門紀念屈原的節日。四、夏至說此說系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載《文史知識》1983年第5期)里提出的。他的核心論點是:「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應該是夏至」。其理由有三:第一,從端午的兩個主要風俗看,在權威的歲時專著—宗懊《荊楚歲時記》里,五月初五日的節日風俗並沒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卻明明白白寫在夏至節(在夏歷五月問,公歷6月22日)這天。第二,端午風俗的另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以五彩絲系臂」等,均和屈原無關。若再查閱別的史籍(如沈約《宋書》、周處《風土記》、應召《風俗通義》等),不僅在夏至的風俗中可找到後來五月初五風俗的端倪,而且還能找到記錄夏至是五月初五風俗起源的內容。晉人司馬彪在《續漢書禮儀志》中更是明確地指出:漢代五月五口的風俗是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第三,另有一本享有盛名的歲時風物著作—唐人韓鄂的《歲華紀麗》,記載了有關端午節的22件事,可是對端午的第一個解釋卻是: 「日葉正陽,時當中夏。」意思是端午節正夏季之中,太陽正合於正陽的位置。什麼是「正陽」?陸德明解《莊子》時說「日中為正陽」,王逸注《楚辭》時也說是「南方日中氣也」。
8. 傳說粽子的發明與屈原有關,這是怎麼回事
南朝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下了一個有關粽子起源的故事: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地人民同情他,每到這一天就用竹筒裝米投入水中祭祀他。
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一個叫區曲的人在白天忽然看見一個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
這個人對區曲說:「您常常祭祀我,非常感謝。但您給我的祭品,常常被水中的蛟龍偷走,我為此非常苦惱。您以後再給我祭品,一定要用楝樹葉把它包好,然後再用五彩絲線捆好。這兩件東西是蛟龍最害怕的。」區曲就按照他說的做了。
後世的人們包粽子都用五色絲線和楝樹葉,這是汨羅江祭祀屈原的遺風。其實這完全是後人想像出來的,不能當真。
隨著時代的發展,粽子的餡越來越豐富,浙江一帶有火腿粽,就是在粽子中加入火腿,肥瘦肉相間,吃起來油而不膩;廣東有什錦粽,由雞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配成,個頭大的有一斤左右,蘆葉都包不住,是用荷葉包的。
用來包粽子的葉兒,除了蘆葉、荷葉外,還有蒲葉、竹葉、楝葉等等。將葉子先放在水裡浸泡,之後用刷子把葉子刷干凈,然後才可以使用。
9. 粽子是誰發明的
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2.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因地區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 棕子的名稱也經過很多變化,西晉周處《風土記》說,端午節用菰葉裹黍米栗棗,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