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雷達是怎樣發明的
雷達是二戰發明的,它的發明人是尼古拉·特斯拉。一開始使主要目的是,超視距探測敵方的艦隊,和為火炮提供精確測距,並不是為了反飛機。
B. 雷達是怎麼發明的
根據蝙蝠的超聲波發明的.
1922年9月,美國海軍實驗員泰勒和揚格,在華盛頓附近的波特麥克河畔兩岸無線電通信試驗.在試驗中他們發現,每當有船隻從此地通過,耳機中就會出現異常的怪聲,有時甚至導致通信中斷.經分析,他們認為是行船阻礙了電磁波的傳播.這就是有名的「波特麥克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無線電波遇到金屬物體時,能夠像光一樣進行反射.泰勒和揚格由此受到啟發,產生了用無線電波尋找障礙物,尋找敵機、敵船的念頭.這就是有關雷達的初步設想.
1924年,英國劍橋的物理學家愛德華·阿普爾頓在進行無線電實驗時發現了電離層.當時,他使用接收機接收從一個已知距離的地點發來的無線電波.然而,從收到的電波分析,其中一部分是直接到達接收機的;還有一些似乎經歷了更長的路程.阿普爾頓反復做了試驗,從大量數據資料中,他整理歸納出一條方程式,可以通過計算電波直線傳播和繞道走的路程差值,很容易地求出反射點,即大氣層中電離層的高度.阿普爾後來又採用美國人發明的脈沖發射系統,對地球上空電離層高度進行了驗證.他的這些工作為雷達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真正的雷達誕生於本世紀30年代,它首先被應用於軍事目的.1934年,英國皇家物理研究所的沃森.瓦特博士,帶領一批科學家對地球大氣層進行無線電科學考察.一天,沃森·瓦特在觀察熒光屏上的圖象時,被一串亮點吸引住了.從其亮度分析,它不可能來自大氣層,而像是被某個物體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信號.沃森.瓦特特由此想到「應用我們已經了解的電磁波來探測在空中飛行的飛機,這將是可能的.」沃森.瓦特博士及時開展了應用電磁波探測飛行物的研究.1935年夏,沃森·瓦特研製成功第一套實用雷達裝置.
回答者:tuhsu - 舉人 四級 3-20 18:36
--------------------------------------------------------------------------------
在本世紀30年代,無線電技術出現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雷達的發明。雷達又稱作無線電測位。是利用無線電波的反射,來測量遠處靜止或移動目標的距離和方位,並辨認出被測目標的性質和形狀。
早在1887年,赫茲進行驗證電磁波存在的實驗時就曾發現:發射的電磁波會被一大塊金屬片反射回來,正如光會被鏡面反射一樣。
1897年夏天,在波羅的海的海面上,俄國科學家波波夫在「非洲號」巡洋艦和「歐洲號」練習船上直接進行5千米的通信試驗時,發現每當聯絡艦「伊林中尉號」在兩艦之間通過時,通信就中斷,波波夫在工作日記上記載了障礙物對電磁波傳播的影響,並在試驗記錄中提出了利用電磁波進行導航的可能性。這可以說是雷達思想的萌芽。
1921年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發現了短波可以進行洲際通信後,科學家們發現了電離層。短波通信風行全球。
1934年,一批英國科學家在R.W.瓦特領導下對地球大氣層進行研究。有一天,瓦特被一個偶然觀察到的現象吸引住了。它發現熒光屏上出現了一連串明亮的光點,但從亮度和距離分析,這些光點完全不同於被電離層反射回來的無線電回波信號。經過反復實驗,他終於弄清,這些明亮的光點顯示的正是被實驗室附近一座大樓所反射的無線電回波信號。瓦特馬上想到,在熒光屏上既然可以清楚地顯示出被建築物反射的無線電信號,那麼活動的目標例如空中的飛機,不是也可以在熒光屏上得到反映嗎?
根據上述的設想,瓦特和一批英國電機工程師終於在1935年研製成功第一部能用來探測飛機的雷達。後來,探測的目標又迅速擴展到船舶、海岸、島嶼、山峰、礁石、冰山,以及一切能夠反射電磁波的物體。』
當時研製雷達純粹是為了軍事需要,因此是在保密狀態下進行的。實際上,幾乎在同一時期,各國的科學家們都在保密的條件下獨立地開展這方面的工作,都有傑出的代表人物。R.W瓦特只能說是在這方面已為大家知曉的代表人物而已。
到1939年為止,一些國家秘密發展起來的雷達技術已達到了完全實用的地步。就在這一年,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項新發明在二戰中顯示出了它的巨大威力。
C. 雷達是誰發明的呢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人威爾斯梅耶於1903年就曾發現,無線電波遇到船隻反射回來的現象,於是他便研製了一種無線電波定向探測的設備,申請了專利。但是,這項重要發明未能引起德國當局的重視,也就無聲無息了。193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海蘭和泰勒等人,發現無線電波能被飛機反射回來,美國海軍工程局對這一發現十分重視,隨即制定了「用無線電探測敵機、敵艦」的研究計劃。
1934年,美國科學家佩基第一次觀察到從1.6千米外的一架飛機反射回的電波(簡稱回波)。1935年2月,英國科學家瓦特和他的助手在一次試驗中,當他們發射無線電波後,突然在「回波顯示器」上發現了不尋常的現象——不是一個白點,而是一條短線。瓦特驚呼:「三架飛機!」後來證實當時確有3架飛機飛過那裡。瓦特由此設計出最初的雷達,當時叫無線電偵察器。在英國政府支持下,這種雷達得到推廣,而且在英國布設了作戰「雷達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著名的「不列顛大戰」中,德國法西斯曾出動轟炸機和戰斗機數千架,大規模轟炸英國。然而,不論白天入侵,還是晚上偷襲,在驚心動魄的空戰中,德國飛機總要遭受慘重的損失。
為什麼在數量上佔劣勢的英國戰斗機,每次寥寥數架去迎戰德國密集的機群,卻能獲勝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一書做過分析,除了德軍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力量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不知曉,也不曾料到英國「雷達網」的存在。
當時,英國在英格蘭南海岸,以及遠至蘇格蘭東海岸一帶,設置了連成一片的秘密雷達站。
這些雷達包括防空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探照燈雷達、高射炮雷達等。幾十座防空警戒雷達晝夜不停地向空中發射無線電波束,不斷掃描敵機,簡直像神話小說中的「天羅地網」。德國飛機一闖進雷達波束的「羅網」,電波就反射產生回波。回波在顯示器上一出現,就可以很快測出飛機的方位、距離、批次和高度,從而為殲滅敵機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許多雷達配置成的「雷達網」是十分嚴密的,為彌補低空的「漏洞」(一般雷達的「盲區」),還要在很高的地方設置幾部雷達,發射的雷達波束專門向低空掃描。當時,地面引導雷達已能探測80千米遠的敵機,能精確引導己方飛機進入最有利的截擊空域,居高臨下,痛殲敵機。飛機上的截擊雷達,即使在黑夜之中也能迅速發現和瞄準敵機,開炮射擊。一次夜間空戰中,一架英國戰斗機,竟接連打下6架德國飛機。探照燈雷達,能使探照燈瞄準率提高10倍以上。高射炮雷達,能使高射炮自動跟蹤、瞄準、射擊。正因為當時英國有如此眾多的「千里眼」,監視入侵的德國飛機,所以德國飛機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還是常吃敗仗。
發展到現在,雷達在戰爭中的部署更加密集。一些重要地區,當一架入侵飛機處於300米以上高度時,周圍可能有800~900部雷達監視它。其中,可能有300~400部雷達將以大約600~70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搜索它。此外,更危險的是,還可能有30~40部雷達已用40~5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緊緊跟蹤或通過扇形掃描搜索它。這就是說,入侵的飛機此時已處在眾目睽睽的危險之中。因為,自導彈問世之後,飛機一旦被發現,就意味著將被消滅,有些導彈幾乎是百發百中的。
D. 雷達是怎樣發明的
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一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沖角度跟蹤、脈沖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沖壓縮的高解析度、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著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
(4)雷達是怎樣發明的擴展閱讀
回顧雷達的發展歷史,米波雷達曾在二戰前後佔主流地位。然而,隨著技術發展,米波雷達不能准確測高、威力覆蓋不連續、低角盲區大、陣地適應性差等缺陷逐漸凸顯出來。
微波雷達以其高精度、更好的抗干擾能力逐漸取代米波雷達,成為骨乾雷達。但是,隱身飛機出現後,逐漸被淘汰的米波雷達重新進入雷達專家的視野:它能避開隱形飛機的隱身波段,具有探測隱身飛機的天然優勢。
E. 雷達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根據蝙蝠的聲波原理發明的。
雷達波碰到物體,反射回來以後,測出和目標版的距離,這權是雷達基本的原理。這和蝙蝠發出超聲波,接收回波,來確定、捕捉目標所在的位置的原理完全一樣。
雷達所起的作用跟眼睛和耳朵相似,當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傑作,同時,它的信息載體是無線電波。 事實上,不論是可見光或是無線電波,在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都是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差別在於它們各自的頻率和波長不同。
其原理是雷達設備的發射機通過天線把電磁波能量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雷達天線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該物體的某些信息(目標物體至雷達的距離,距離變化率或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蝙蝠在水平地面上是無法起飛的,一定要有一點高低落差。蝙蝠的導航能力絕不僅限於回聲定位,它體內具有磁性「指南針」導航功能,可依據地球磁場從數千英里外准確返回棲息地。而此前,眾所周知,蝙蝠是著名的「夜行俠」,雖然它的視力非常差,但其擁有超常的回聲定位方法,仍可在黑暗中導航覓食。
F. 雷達是誰發明的
有獎勵
雷達是誰發明的呢?
我來答有獎勵共條回答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一切為了人與書的相遇。2019-07-30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人威爾斯梅耶於1903年就曾發現,無線電波遇到船隻反射回來的現象,於是他便研製了一種無線電波定向探測的設備,申請了專利。但是,這項重要發明未能引起德國當局的重視,也就無聲無息了。193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海蘭和泰勒等人,發現無線電波能被飛機反射回來,美國海軍工程局對這一發現十分重視,隨即制定了「用無線電探測敵機、敵艦」的研究計劃。
1934年,美國科學家佩基第一次觀察到從1.6千米外的一架飛機反射回的電波(簡稱回波)。1935年2月,英國科學家瓦特和他的助手在一次試驗中,當他們發射無線電波後,突然在「回波顯示器」上發現了不尋常的現象——不是一個白點,而是一條短線。瓦特驚呼:「三架飛機!」後來證實當時確有3架飛機飛過那裡。瓦特由此設計出最初的雷達,當時叫無線電偵察器。在英國政府支持下,這種雷達得到推廣,而且在英國布設了作戰「雷達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著名的「不列顛大戰」中,德國法西斯曾出動轟炸機和戰斗機數千架,大規模轟炸英國。然而,不論白天入侵,還是晚上偷襲,在驚心動魄的空戰中,德國飛機總要遭受慘重的損失。
為什麼在數量上佔劣勢的英國戰斗機,每次寥寥數架去迎戰德國密集的機群,卻能獲勝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一書做過分析,除了德軍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力量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不知曉,也不曾料到英國「雷達網」的存在。
當時,英國在英格蘭南海岸,以及遠至蘇格蘭東海岸一帶,設置了連成一片的秘密雷達站。
這些雷達包括防空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探照燈雷達、高射炮雷達等。幾十座防空警戒雷達晝夜不停地向空中發射無線電波束,不斷掃描敵機,簡直像神話小說中的「天羅地網」。德國飛機一闖進雷達波束的「羅網」,電波就反射產生回波。回波在顯示器上一出現,就可以很快測出飛機的方位、距離、批次和高度,從而為殲滅敵機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許多雷達配置成的「雷達網」是十分嚴密的,為彌補低空的「漏洞」(一般雷達的「盲區」),還要在很高的地方設置幾部雷達,發射的雷達波束專門向低空掃描。當時,地面引導雷達已能探測80千米遠的敵機,能精確引導己方飛機進入最有利的截擊空域,居高臨下,痛殲敵機。飛機上的截擊雷達,即使在黑夜之中也能迅速發現和瞄準敵機,開炮射擊。一次夜間空戰中,一架英國戰斗機,竟接連打下6架德國飛機。探照燈雷達,能使探照燈瞄準率提高10倍以上。高射炮雷達,能使高射炮自動跟蹤、瞄準、射擊。正因為當時英國有如此眾多的「千里眼」,監視入侵的德國飛機,所以德國飛機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還是常吃敗仗。
發展到現在,雷達在戰爭中的部署更加密集。一些重要地區,當一架入侵飛機處於300米以上高度時,周圍可能有800~900部雷達監視它。其中,可能有300~400部雷達將以大約600~70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搜索它。此外,更危險的是,還可能有30~40部雷達已用40~5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緊緊跟蹤或通過扇形掃描搜索它。這就是說,入侵的飛機此時已處在眾目睽睽的危險之中。因為,自導彈問世之後,飛機一旦被發現,就意味著將被消滅,有些導彈幾乎是百發百中的
G. 雷達是怎樣發明的(簡單點)
首先科學家對蝙蝠夜間能活動捕食產生興趣,前期認為它視覺發達,在蒙住其雙眼後,行動未受影響。在完全黑暗的房間內設置數十條細線,蝙蝠仍能自如飛行,後來用超聲波干擾,蝙蝠方向失控直至墜地。於是認為它採用的是回聲定位。
H. 雷達是怎麼發明的
根據蝙蝠回聲原理
I. 雷達是誰發明的
有獎勵
雷達是誰發明的呢?
我來答有獎勵共1條回答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一切為了人與書的相遇。2019-07-30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人威爾斯梅耶於1903年就曾發現,無線電波遇到船隻反射回來的現象,於是他便研製了一種無線電波定向探測的設備,申請了專利。但是,這項重要發明未能引起德國當局的重視,也就無聲無息了。193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海蘭和泰勒等人,發現無線電波能被飛機反射回來,美國海軍工程局對這一發現十分重視,隨即制定了「用無線電探測敵機、敵艦」的研究計劃。
1934年,美國科學家佩基第一次觀察到從1.6千米外的一架飛機反射回的電波(簡稱回波)。1935年2月,英國科學家瓦特和他的助手在一次試驗中,當他們發射無線電波後,突然在「回波顯示器」上發現了不尋常的現象——不是一個白點,而是一條短線。瓦特驚呼:「三架飛機!」後來證實當時確有3架飛機飛過那裡。瓦特由此設計出最初的雷達,當時叫無線電偵察器。在英國政府支持下,這種雷達得到推廣,而且在英國布設了作戰「雷達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著名的「不列顛大戰」中,德國法西斯曾出動轟炸機和戰斗機數千架,大規模轟炸英國。然而,不論白天入侵,還是晚上偷襲,在驚心動魄的空戰中,德國飛機總要遭受慘重的損失。
為什麼在數量上佔劣勢的英國戰斗機,每次寥寥數架去迎戰德國密集的機群,卻能獲勝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一書做過分析,除了德軍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力量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不知曉,也不曾料到英國「雷達網」的存在。
當時,英國在英格蘭南海岸,以及遠至蘇格蘭東海岸一帶,設置了連成一片的秘密雷達站。
這些雷達包括防空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探照燈雷達、高射炮雷達等。幾十座防空警戒雷達晝夜不停地向空中發射無線電波束,不斷掃描敵機,簡直像神話小說中的「天羅地網」。德國飛機一闖進雷達波束的「羅網」,電波就反射產生回波。回波在顯示器上一出現,就可以很快測出飛機的方位、距離、批次和高度,從而為殲滅敵機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許多雷達配置成的「雷達網」是十分嚴密的,為彌補低空的「漏洞」(一般雷達的「盲區」),還要在很高的地方設置幾部雷達,發射的雷達波束專門向低空掃描。當時,地面引導雷達已能探測80千米遠的敵機,能精確引導己方飛機進入最有利的截擊空域,居高臨下,痛殲敵機。飛機上的截擊雷達,即使在黑夜之中也能迅速發現和瞄準敵機,開炮射擊。一次夜間空戰中,一架英國戰斗機,竟接連打下6架德國飛機。探照燈雷達,能使探照燈瞄準率提高10倍以上。高射炮雷達,能使高射炮自動跟蹤、瞄準、射擊。正因為當時英國有如此眾多的「千里眼」,監視入侵的德國飛機,所以德國飛機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還是常吃敗仗。
發展到現在,雷達在戰爭中的部署更加密集。一些重要地區,當一架入侵飛機處於300米以上高度時,周圍可能有800~900部雷達監視它。其中,可能有300~400部雷達將以大約600~70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搜索它。此外,更危險的是,還可能有30~40部雷達已用40~5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緊緊跟蹤或通過扇形掃描搜索它。這就是說,入侵的飛機此時已處在眾目睽睽的危險之中。因為,自導彈問世之後,飛機一旦被發現,就意味著將被消滅,有些導彈幾乎是百發百中的
J. 雷達是誰發明的
發明人: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
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
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一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沖角度跟蹤、脈沖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沖壓縮的高解析度、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著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
(10)雷達是怎樣發明的擴展閱讀:
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源於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思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即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
因此,雷達也被稱為「無線電定位」。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雷達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並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距離變化率(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雷達的優點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測遠距離的目標,且不受霧、雲和雨的阻擋,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點,並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僅成為軍事上必不可少的電子裝備,而且廣泛應用於社會經濟發展(如氣象預報、資源探測、環境監測等)和科學研究(天體研究、大氣物理、電離層結構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