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談談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
神話是人類以幻想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心理、願望對所接觸的各種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人類自身所作的最初的想像和描摹 ,是人類對這些現象所作的經過藝術加工的解釋。有史以前的口頭文學 ,由於沒有文字記載 ,流傳下來的不多 ,但其中神話部分卻是相當的豐富。中國古代神話內容極為豐富,但流傳下來的古代神話數量不多,篇幅較短,呈現出零散且非系統的特色,也沒有專門記載神話的古籍,而古希臘神話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篇幅較長,內容豐富,並且高度地完整、系統,對歐洲文學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對兩族神話文本差異成因的探討,一直吸引著不少中外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解讀也仁者見仁.本文側重就中國原始神話之所以具有片斷化、零散化的特徵原因進行探討.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像的故事。它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經》、《左傳》、《國語》、《楚辭》《呂氏春秋》等,中國著名的古典神話已得到記載。漢代及三國的《淮南子》、《史記》、《漢書》、《吳越春秋》、《三五歷紀》等,以及魏晉六朝的《搜神記》、《述異記》等書中也有許多古典神話的紀錄。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其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它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不少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授引的典故。神話偽美宇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中國大網路全書》。豐富多彩,斑駁燦爛,奠定了我國兩千幾百年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
先秦文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先秦散文以及楚辭。
上古歌謠是一種口頭文學,不可能全部保存下來,現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還能看到零星記載。
上古歌謠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是我們的祖先在進行生產勞動時歌唱的口頭丈學。它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和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源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各種勞動和生活,為我國後代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基礎,並以無比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我國的文學史。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它是通過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現遠古時代人民的斗爭精神和可貴的探索精神的一種原始時代的文學形式。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淮南子》、《楚辭》、《左傳》、《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這些神話按題材大致可分為: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發明創造神話等,其中著名的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黃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後羿射日、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神話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對後世作家有積極影響,為後世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文學題材和藝術形象,它的樂觀主義,英雄主義對後世作家的浪漫主義創作起了積極作用。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現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產生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上古歌謠導引出中國詩歌的最早源頭,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產生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國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是宗廟之音。《詩經》靈活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詩經》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葉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基礎。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為敘事散文與說理散文兩個部分。
先秦敘事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先秦敘事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先秦敘事散文的出現,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開啟了中國文學史上敘事文學的傳統。
先秦說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先秦說理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後學的著作的匯編,反映的是墨家學派所代表的小生產者的思想。其藝術特點是文質意顯,富於邏輯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辯和精妙的詩一般的語言相結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體現著語錄體向專題性論文的過渡,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於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經典。其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絕響於先秦諸子之中,奇妙的構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都體現了在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荀子》一書多為荀子自作,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其文章多為結構嚴謹、論說周詳的專題性論文,標志著先秦說理散文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鋒銳、質朴無華,體現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作,體制宏大、內容博雜、兼收並蓄是先秦學術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總結,也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學的重要源泉。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楚辭》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楚辭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對中國文學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價值:
女不僅在生產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軸心。她們常常被說成是人類及萬物的創造者。父系氏族社會建立之後,原始藝術中又出現了男性神話人物形象,而在許多神話人物之間,也便相應地出現了輩分和譜系。氏族間的聚居和合並出現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聯合部族的出現,帶來了部落或部族間的爭戰,構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間關系神話的產生基礎。家長奴隸制、部族軍事民主制及部落間的爭戰,為古代神話及英雄史詩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藝術想像的土壤。中國神話中的共工與蚩尤之戰,黃帝與蚩尤之戰,以及黃帝集團與炎帝集團間爭戰的神話,大都具有這種性質。其表現則是藉助人類早期的幼稚的想像和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理解。構成幻想的情節,並被認為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的存在。
神話中充滿了神奇的幻想,它把遠古人民的認識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了一層奇異的色彩。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據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產狀況和對自然力的理解與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像出來的。從一些神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處於狩獵經濟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處於原始農耕時期的部落,其神話人物大多與農業有關。當時的人以弓箭刀斧為武器,神話中的人物也就成為創造和使用這些工具武裝起來的能手。
神話中的主人公(神)盡管常常是人間奇跡的創造者,但他們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運。它反映了神話幻想的現實制約性。
原始神話是人類童年時期特有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原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認識形式。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活動。處於蒙昧時代的遠古人民,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不能超越其生產力低下的狀況和對自然抗爭的無力狀態。因而在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中,便多是直觀、猜測和臆想。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類智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原始神話一般不再產生。但由於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知識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實踐上還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認識上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和自然現象變化等的地區和民族,神話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這些作品與原始神話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
神話中有遠古人民種種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觀。其中往往寓含著原始科學、原始哲學、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萬物有靈,相信靈魂和神靈的存在等種種原始觀念和意識,以及圖騰崇拜、巫術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組成遠古人民世界觀的因素。在神話中,一切自然現象乃至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賦予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話中的奇禽奇獸、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誇張與想像的形態,都不能和這些觀念分開。神話中對於人和動物、人和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某些因果聯系的認識與想像,是作為處於神話時代的人們意識形態的種種表現而存在下來的。
中華民族的文學,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緊接著興起的一種新的詩體為楚辭,《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以創作方法而言,國風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漢魏六朝,出現了新詩體 —— 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樂府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為文學正宗的是散文。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集子是《尚書》。而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說和戲曲起步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發展起來。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不斷發展著,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因為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土壤中產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發展。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
五、中國古代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中國古代神話源遠流長,它不僅給中國歷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也為中國文學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神話在人民口頭創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學創作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中國古代神話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援引的典故,如「盤古開天地」。神話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在中國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學者的注意。他們不僅在著述中加以記述和援引,而且還對神話提出過一些片斷的見解、解釋和說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其虛幻想像的成分,企圖從中尋找歷史的根據。
在文學中,我們能看到神話精神的延續、光大。神話對文學的影響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 一是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
神話除了被後人直接載錄之外,還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如《逍遙游》之鯤鵬變化,《應帝王》之「鑿破混沌」,這兩則神話為全文抹上了變幻奇詭的浪漫色彩。至於曹植採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洛神賦》,更是利用神話素材進行的一次成功的創作。用神話入詩的現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比比皆是,如《詩經,大雅,生民》描述了後稷的種種神跡,楚辭《離騷》中各種神靈紛至沓來。此後的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以神話入詩,如李商隱《瑤池》詩雲:「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就是對神話意象的妙用。小說、戲曲採用神話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藉助於神話的奇特的想像,利用神話形象或神話情節進行再創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說《柳毅》,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愛情神話。明清神魔小說對神話的採用和重塑,達到了此類文學的最高點,其代表作為《西遊記》,從孫悟空身上,我們不難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啟、「銅頭鐵額」的蚩尤、「與帝爭位」的刑天以及淮渦水怪無支祁的影響。此外,如《聊齋志異》、《鏡花緣》、《封神演義》、《紅樓夢》中也有不少發人深省的神話情節。可以說,古代神話作為素材,遍布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每一個角落,它經文學家的發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發出光芒,使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著濃郁的情感因素。這些神話意象在歷史中固定下來,通過文化積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並總是不失時機地通過各種形式,在後代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神話對於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文學家的素材,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神話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讀者領入先民曾經有過的那種深厚的情感體驗之中,從而緩釋現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話作為原型的意義要比它作為素材的意義更為重要。當屈原在現實世界中屢遭打擊而悲苦無依的時候,他就毅然地轉向古老的神話:龍鳳結駟,巡遊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話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從現實世界中超越出來,支持他的人格,撫慰他心靈的創傷。同時,由《離騷》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於它深沉的神話背景和屈原創造性的提煉,而成為一種穩固的神話原型,在中國文學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筆下傳遞。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是將神話看作素材,而是當成全部的精神寄託,是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的厭棄和對神話感情、神話世界的皈依。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可以說,屈原、蒲松齡等作品都體現了神話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綜上所述,中國神話在構造上和基本意識上的特性,成為決定中國文學的構造和風格的最根本要素。中國神話在中國廣大人民口頭創作史上和文學創作史上都佔有重要位置。它一方面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另一方面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所以也可以說,中國文學起源於中國神話,而神話來源於勞動生產,並且在中國神話的影響下,中國文學進行了升華。使中國文學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創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燦爛、偉大的篇章,並成為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❷ 關於創造性的漢字,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哪些
真正的正統大神,只有六個,分別都是山海經里的【燧人王、伏羲、女媧、帝俊、羲和娘娘、常羲娘娘】
至於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比較有些復雜了。
首先,燧人王,是這些所有大神的老爸。
伏羲又稱【人皇】也是【元始天尊】的原型,同時他還是女媧的大哥和老公。
女媧,我就不多介紹了,他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伏羲的老婆。
帝俊大帝,別名【昊天上帝】,是伏羲同父異母的弟弟,也是女媧的弟弟。
羲和娘娘是太陽女神,那十日當空,就是她的手筆。
常羲娘娘是月亮女神,
這兩位娘娘,都是帝俊的老婆。
至於後來的【少昊、帝鴻、神農、黃帝】等等,都屬於半人半神,都是上面大神的兒子和孫子輩存在。
咱們的漢字,有專家大膽推測,起源於【蘇美爾】的楔形文字,然後是【哈拉帕】的文字和咱們有相當大的關系,同時【哈拉帕】也是中國夏朝的發源地,也就是說,地球人都是外星人的後裔,而咱們都是外形大神唯一傳承者。
至於更詳細,你得去B站看【力證全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上):外星文明創造論】這個,看的時候,不要太認真,就當一部神話科幻作品來看,因為裡面的內容,還有待考證,看完上集,再去看下集,你就明白一個道理,除了山海經的神仙外,其它後來出現的神仙,都是後來帝王,根據政治需要,創造出來忽悠人的。
❸ 如何理解「神話是後代創造性旅程的起點」
logo精彩文章免費看
神話 ——民族創造力的源泉
SunnyYaNu
簡書作者
2018-10-25 17:26
當我的表妹一本正經地給我解釋「嫦娥奔月」的月,實際上是宇宙中眾多星體中的一顆時,我的內心是沉痛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不知從何時起,現在的孩子所認識的神話已然被科學化了。殊不知,神話背後所存在的不僅是一個名族的宏偉奇異的想像力,更為直接有效的是其彰顯了一個民族的創造力。而神話與其說是神話的一支,不如說是文學的起始,而文學是文化的起源。一個民族的文化思想有了創造力,那麼整個民族的興盛不衰便有據可依。
而於個人而言,圓滿的心靈生活更是不可或缺的神話與文化。可嘆是,一批人在「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又有一群人成了文學的「信徒」。「物化」的人在「科學」的指導下拋卻神話與神秘,當科學說這個東西不存在它就沒有了意義,然而相反的是幻想因為科學而加倍的有意義。現今,神話褪色得太厲害,以至於現代的許多學者努力地找回我們的神話,因為缺少了神話,我們的文明少了豐富,少了對宇宙更大的好奇。而這又與科學相關。當希臘神話中伊卡洛斯想要飛,他父親做了一雙羽翼給他讓他飛起來的時候,也許西方某些飛行器的發明也在醞釀當中。沒有幻想就沒有科學,神話的消失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當我們很滿足於人的世界時,怎麼會願意飛起來呢?因此,在民國初年,有聞一多在研究伏羲的半人半蛇像,以及近代學者王孝廉在日本做神話學的研究......
同樣,對於將神話過分「神」化為信仰,自己變為「信徒」時,神話又失去了它自身的價值。神話依託文學為載體。而「信徒」是文學的障礙,如果他不是透過經典里的語言文字來看待一個文明的偉大,他就不能發現經典原來就是文學。今天的希臘很幸運,因為希臘的信仰在今天不會被當作一種宗教,大家都很單純的覺得那就是文學了,而《聖經》和佛經,已經被與宗教畫上了等號,大家就不把它當作文學來讀,而「信仰至上」的限制,因而也就缺乏觸摸神話與創造的機會。
然而神話之於創造力存在的最大價值在於其存在的潛意識。就像弗洛伊德從希臘神話那喀索斯的故事裡提出「水仙花情節」(自戀)就是用現代人的角度把古老神話中的潛意識開發出來。我覺得我們缺乏一個弗洛伊德來解釋「嫦娥奔月」中的潛意識。而魯迅在《故事新編》里改寫的故事也或許盡是觸及神話的表面層次。但此外,神話還有一個底層的層次是我們不想碰,不敢碰的部分,它令人們害怕,而越令人害怕的東西,往往跟生命關系越密切。但人們於此要麼轉身逃走,要麼是面對它,西方啟蒙運動選擇了後者,因而他們從啟蒙運動到弗洛伊德就是一個連續的對文化不逃避的態度。因為面對了,這些底層的東西才能被整理出來。
所以,小孩子應該多讀神話,去培養一種創造力,大人也應該多讀神話去領略其中古人的潛意識。
圖片發自簡書App
(學習自蔣勛先生)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贊 (0)
SunnyYaNu
小禮物走一走,來簡書關注我
暫無評論
智慧如你,不想 咩~
創作你的創作,
接受世界的贊賞
||熱門文章
❹ 《談談中國神話在中國文學發展歷程中的作用和價值》大作業 2000字 急求
作用:
神話是人類以幻想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心理、願望對所接觸的各種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人類自身所作的最初的想像和描摹 ,是人類對這些現象所作的經過藝術加工的解釋。有史以前的口頭文學 ,由於沒有文字記載 ,流傳下來的不多 ,但其中神話部分卻是相當的豐富。中國古代神話內容極為豐富,但流傳下來的古代神話數量不多,篇幅較短,呈現出零散且非系統的特色,也沒有專門記載神話的古籍,而古希臘神話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篇幅較長,內容豐富,並且高度地完整、系統,對歐洲文學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對兩族神話文本差異成因的探討,一直吸引著不少中外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解讀也仁者見仁.本文側重就中國原始神話之所以具有片斷化、零散化的特徵原因進行探討.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像的故事。它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經》、《左傳》、《國語》、《楚辭》《呂氏春秋》等,中國著名的古典神話已得到記載。漢代及三國的《淮南子》、《史記》、《漢書》、《吳越春秋》、《三五歷紀》等,以及魏晉六朝的《搜神記》、《述異記》等書中也有許多古典神話的紀錄。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其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它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不少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授引的典故。神話偽美宇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中國大網路全書》。豐富多彩,斑駁燦爛,奠定了我國兩千幾百年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
先秦文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先秦散文以及楚辭。
上古歌謠是一種口頭文學,不可能全部保存下來,現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還能看到零星記載。
上古歌謠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是我們的祖先在進行生產勞動時歌唱的口頭丈學。它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和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源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各種勞動和生活,為我國後代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基礎,並以無比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我國的文學史。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它是通過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現遠古時代人民的斗爭精神和可貴的探索精神的一種原始時代的文學形式。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淮南子》、《楚辭》、《左傳》、《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這些神話按題材大致可分為: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發明創造神話等,其中著名的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黃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後羿射日、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神話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對後世作家有積極影響,為後世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文學題材和藝術形象,它的樂觀主義,英雄主義對後世作家的浪漫主義創作起了積極作用。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現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產生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上古歌謠導引出中國詩歌的最早源頭,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產生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國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是宗廟之音。《詩經》靈活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詩經》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葉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基礎。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為敘事散文與說理散文兩個部分。
先秦敘事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先秦敘事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先秦敘事散文的出現,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開啟了中國文學史上敘事文學的傳統。
先秦說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先秦說理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後學的著作的匯編,反映的是墨家學派所代表的小生產者的思想。其藝術特點是文質意顯,富於邏輯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辯和精妙的詩一般的語言相結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體現著語錄體向專題性論文的過渡,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於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經典。其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絕響於先秦諸子之中,奇妙的構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都體現了在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荀子》一書多為荀子自作,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其文章多為結構嚴謹、論說周詳的專題性論文,標志著先秦說理散文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鋒銳、質朴無華,體現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作,體制宏大、內容博雜、兼收並蓄是先秦學術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總結,也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學的重要源泉。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楚辭》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楚辭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對中國文學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價值:
女不僅在生產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軸心。她們常常被說成是人類及萬物的創造者。父系氏族社會建立之後,原始藝術中又出現了男性神話人物形象,而在許多神話人物之間,也便相應地出現了輩分和譜系。氏族間的聚居和合並出現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聯合部族的出現,帶來了部落或部族間的爭戰,構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間關系神話的產生基礎。家長奴隸制、部族軍事民主制及部落間的爭戰,為古代神話及英雄史詩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藝術想像的土壤。中國神話中的共工與蚩尤之戰,黃帝與蚩尤之戰,以及黃帝集團與炎帝集團間爭戰的神話,大都具有這種性質。其表現則是藉助人類早期的幼稚的想像和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理解。構成幻想的情節,並被認為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的存在。
神話中充滿了神奇的幻想,它把遠古人民的認識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了一層奇異的色彩。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據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產狀況和對自然力的理解與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像出來的。從一些神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處於狩獵經濟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處於原始農耕時期的部落,其神話人物大多與農業有關。當時的人以弓箭刀斧為武器,神話中的人物也就成為創造和使用這些工具武裝起來的能手。
神話中的主人公(神)盡管常常是人間奇跡的創造者,但他們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運。它反映了神話幻想的現實制約性。
原始神話是人類童年時期特有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原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認識形式。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活動。處於蒙昧時代的遠古人民,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不能超越其生產力低下的狀況和對自然抗爭的無力狀態。因而在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中,便多是直觀、猜測和臆想。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類智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原始神話一般不再產生。但由於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知識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實踐上還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認識上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和自然現象變化等的地區和民族,神話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這些作品與原始神話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
神話中有遠古人民種種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觀。其中往往寓含著原始科學、原始哲學、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萬物有靈,相信靈魂和神靈的存在等種種原始觀念和意識,以及圖騰崇拜、巫術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組成遠古人民世界觀的因素。在神話中,一切自然現象乃至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賦予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話中的奇禽奇獸、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誇張與想像的形態,都不能和這些觀念分開。神話中對於人和動物、人和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某些因果聯系的認識與想像,是作為處於神話時代的人們意識形態的種種表現而存在下來的。
中華民族的文學,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緊接著興起的一種新的詩體為楚辭,《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以創作方法而言,國風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漢魏六朝,出現了新詩體 —— 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樂府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為文學正宗的是散文。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集子是《尚書》。而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說和戲曲起步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發展起來。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不斷發展著,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因為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土壤中產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發展。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
五、中國古代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中國古代神話源遠流長,它不僅給中國歷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也為中國文學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神話在人民口頭創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學創作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中國古代神話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援引的典故,如「盤古開天地」。神話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在中國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學者的注意。他們不僅在著述中加以記述和援引,而且還對神話提出過一些片斷的見解、解釋和說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其虛幻想像的成分,企圖從中尋找歷史的根據。
在文學中,我們能看到神話精神的延續、光大。神話對文學的影響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 一是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
神話除了被後人直接載錄之外,還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如《逍遙游》之鯤鵬變化,《應帝王》之「鑿破混沌」,這兩則神話為全文抹上了變幻奇詭的浪漫色彩。至於曹植採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洛神賦》,更是利用神話素材進行的一次成功的創作。用神話入詩的現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比比皆是,如《詩經,大雅,生民》描述了後稷的種種神跡,楚辭《離騷》中各種神靈紛至沓來。此後的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以神話入詩,如李商隱《瑤池》詩雲:「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就是對神話意象的妙用。小說、戲曲採用神話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藉助於神話的奇特的想像,利用神話形象或神話情節進行再創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說《柳毅》,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愛情神話。明清神魔小說對神話的採用和重塑,達到了此類文學的最高點,其代表作為《西遊記》,從孫悟空身上,我們不難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啟、「銅頭鐵額」的蚩尤、「與帝爭位」的刑天以及淮渦水怪無支祁的影響。此外,如《聊齋志異》、《鏡花緣》、《封神演義》、《紅樓夢》中也有不少發人深省的神話情節。可以說,古代神話作為素材,遍布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每一個角落,它經文學家的發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發出光芒,使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著濃郁的情感因素。這些神話意象在歷史中固定下來,通過文化積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並總是不失時機地通過各種形式,在後代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神話對於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文學家的素材,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神話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讀者領入先民曾經有過的那種深厚的情感體驗之中,從而緩釋現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話作為原型的意義要比它作為素材的意義更為重要。當屈原在現實世界中屢遭打擊而悲苦無依的時候,他就毅然地轉向古老的神話:龍鳳結駟,巡遊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話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從現實世界中超越出來,支持他的人格,撫慰他心靈的創傷。同時,由《離騷》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於它深沉的神話背景和屈原創造性的提煉,而成為一種穩固的神話原型,在中國文學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筆下傳遞。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是將神話看作素材,而是當成全部的精神寄託,是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的厭棄和對神話感情、神話世界的皈依。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可以說,屈原、蒲松齡等作品都體現了神話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綜上所述,中國神話在構造上和基本意識上的特性,成為決定中國文學的構造和風格的最根本要素。中國神話在中國廣大人民口頭創作史上和文學創作史上都佔有重要位置。它一方面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另一方面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所以也可以說,中國文學起源於中國神話,而神話來源於勞動生產,並且在中國神話的影響下,中國文學進行了升華。使中國文學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創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燦爛、偉大的篇章,並成為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❺ 希臘神話人物中誰最具有創造力
希臘神話人物中赫菲斯托斯(Hepheastus)最具有創造力。
赫菲斯托斯,希臘神話中的火神、砌石之神、雕刻藝術之神與手藝異常高超的鐵匠之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能建築神殿,製作各種武器和金屬用品,技藝高超,被認為工匠的始祖。在手工業中心,他被奉為鍛造的庇護神。
聖物:錘子、鐵砧、鉗子、鵪鶉
❻ 希臘神話的內涵和意義問題。(通神話和古希臘社會歷史者進)
作為西方文明的歷史搖籃和精神源泉,希臘神話和傳說注重世俗個體的自由和人間英雄的榮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徵,體現了古希臘民族在追求生活慾望的滿足或與命運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最完整的人性和最浪漫奔放的自由精神;同時,它始終關注人類的存在境況,展示了生命的個體性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揭示了人類的慾望冒險帶給人們的悲劇性與喜劇性的人生體驗,蘊藏著深刻的現代性價值。希臘神話以詩性想像表達了遠古希臘人力圖詮釋紛繁復雜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原始觀念,是對人的存在和人生意義的一種前哲學、前邏輯的思考和詮釋;它是躁動不安的西方思想文化超越性發展模式的內驅力。 【關鍵詞】 文明的搖籃;精神的源泉;詩性想像;民族精神;存在境況;現代性價值。 古希臘神話和傳說宛如天真爛漫的孩童,其中有著豐富的想像、鮮活的直覺和朴稚的思維;古希臘神話和傳說又如歷經滄桑的智叟,其中飽含著對普遍人性及人類命運的追問和探索。正是由於這種孩童般的純真與智叟般的深刻形成的奇妙結合,從而使它產生了無窮的魅力。希臘神話和傳說的無與倫比之處就在於,無論什麼時候它都是真實而質朴、雋永而深刻的;它精煉的內容、完整曲折的故事情節對於各個時代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後人對這些素材的每一次創造性使用,都為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散發出絢爛多彩、永不褪色的光芒。因此,在西方文學世界裡,希臘神話主題比晚近才出現的主題更為人們所熟知。
❼ 結合實例談談中國神話的價值
作用:
神話是人類以幻想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心理、願望對所接觸的各種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人類自身所作的最初的想像和描摹 ,是人類對這些現象所作的經過藝術加工的解釋。有史以前的口頭文學 ,由於沒有文字記載 ,流傳下來的不多 ,但其中神話部分卻是相當的豐富。中國古代神話內容極為豐富,但流傳下來的古代神話數量不多,篇幅較短,呈現出零散且非系統的特色,也沒有專門記載神話的古籍,而古希臘神話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篇幅較長,內容豐富,並且高度地完整、系統,對歐洲文學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對兩族神話文本差異成因的探討,一直吸引著不少中外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解讀也仁者見仁.本文側重就中國原始神話之所以具有片斷化、零散化的特徵原因進行探討.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像的故事。它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經》、《左傳》、《國語》、《楚辭》《呂氏春秋》等,中國著名的古典神話已得到記載。漢代及三國的《淮南子》、《史記》、《漢書》、《吳越春秋》、《三五歷紀》等,以及魏晉六朝的《搜神記》、《述異記》等書中也有許多古典神話的紀錄。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其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它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不少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授引的典故。神話偽美宇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中國大網路全書》。豐富多彩,斑駁燦爛,奠定了我國兩千幾百年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
先秦文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先秦散文以及楚辭。
上古歌謠是一種口頭文學,不可能全部保存下來,現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還能看到零星記載。
上古歌謠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是我們的祖先在進行生產勞動時歌唱的口頭丈學。它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和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源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各種勞動和生活,為我國後代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基礎,並以無比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我國的文學史。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它是通過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現遠古時代人民的斗爭精神和可貴的探索精神的一種原始時代的文學形式。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淮南子》、《楚辭》、《左傳》、《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這些神話按題材大致可分為: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發明創造神話等,其中著名的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黃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後羿射日、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神話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對後世作家有積極影響,為後世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文學題材和藝術形象,它的樂觀主義,英雄主義對後世作家的浪漫主義創作起了積極作用。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現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產生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上古歌謠導引出中國詩歌的最早源頭,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產生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國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是宗廟之音。《詩經》靈活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詩經》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葉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基礎。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為敘事散文與說理散文兩個部分。
先秦敘事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先秦敘事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先秦敘事散文的出現,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開啟了中國文學史上敘事文學的傳統。
先秦說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先秦說理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後學的著作的匯編,反映的是墨家學派所代表的小生產者的思想。其藝術特點是文質意顯,富於邏輯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辯和精妙的詩一般的語言相結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體現著語錄體向專題性論文的過渡,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於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經典。其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絕響於先秦諸子之中,奇妙的構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都體現了在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荀子》一書多為荀子自作,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其文章多為結構嚴謹、論說周詳的專題性論文,標志著先秦說理散文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鋒銳、質朴無華,體現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作,體制宏大、內容博雜、兼收並蓄是先秦學術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總結,也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學的重要源泉。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楚辭》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楚辭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對中國文學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價值:
女不僅在生產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軸心。她們常常被說成是人類及萬物的創造者。父系氏族社會建立之後,原始藝術中又出現了男性神話人物形象,而在許多神話人物之間,也便相應地出現了輩分和譜系。氏族間的聚居和合並出現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聯合部族的出現,帶來了部落或部族間的爭戰,構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間關系神話的產生基礎。家長奴隸制、部族軍事民主制及部落間的爭戰,為古代神話及英雄史詩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藝術想像的土壤。中國神話中的共工與蚩尤之戰,黃帝與蚩尤之戰,以及黃帝集團與炎帝集團間爭戰的神話,大都具有這種性質。其表現則是藉助人類早期的幼稚的想像和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理解。構成幻想的情節,並被認為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的存在。
神話中充滿了神奇的幻想,它把遠古人民的認識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了一層奇異的色彩。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據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產狀況和對自然力的理解與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像出來的。從一些神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處於狩獵經濟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處於原始農耕時期的部落,其神話人物大多與農業有關。當時的人以弓箭刀斧為武器,神話中的人物也就成為創造和使用這些工具武裝起來的能手。
神話中的主人公(神)盡管常常是人間奇跡的創造者,但他們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運。它反映了神話幻想的現實制約性。
原始神話是人類童年時期特有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原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認識形式。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活動。處於蒙昧時代的遠古人民,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不能超越其生產力低下的狀況和對自然抗爭的無力狀態。因而在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中,便多是直觀、猜測和臆想。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類智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原始神話一般不再產生。但由於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知識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實踐上還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認識上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和自然現象變化等的地區和民族,神話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這些作品與原始神話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
神話中有遠古人民種種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觀。其中往往寓含著原始科學、原始哲學、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萬物有靈,相信靈魂和神靈的存在等種種原始觀念和意識,以及圖騰崇拜、巫術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組成遠古人民世界觀的因素。在神話中,一切自然現象乃至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賦予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話中的奇禽奇獸、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誇張與想像的形態,都不能和這些觀念分開。神話中對於人和動物、人和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某些因果聯系的認識與想像,是作為處於神話時代的人們意識形態的種種表現而存在下來的。
中華民族的文學,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緊接著興起的一種新的詩體為楚辭,《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以創作方法而言,國風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漢魏六朝,出現了新詩體 —— 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樂府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為文學正宗的是散文。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集子是《尚書》。而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說和戲曲起步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發展起來。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不斷發展著,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因為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土壤中產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發展。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
五、中國古代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中國古代神話源遠流長,它不僅給中國歷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也為中國文學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神話在人民口頭創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學創作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中國古代神話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援引的典故,如「盤古開天地」。神話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在中國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學者的注意。他們不僅在著述中加以記述和援引,而且還對神話提出過一些片斷的見解、解釋和說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其虛幻想像的成分,企圖從中尋找歷史的根據。
在文學中,我們能看到神話精神的延續、光大。神話對文學的影響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 一是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
神話除了被後人直接載錄之外,還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如《逍遙游》之鯤鵬變化,《應帝王》之「鑿破混沌」,這兩則神話為全文抹上了變幻奇詭的浪漫色彩。至於曹植採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洛神賦》,更是利用神話素材進行的一次成功的創作。用神話入詩的現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比比皆是,如《詩經,大雅,生民》描述了後稷的種種神跡,楚辭《離騷》中各種神靈紛至沓來。此後的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以神話入詩,如李商隱《瑤池》詩雲:「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就是對神話意象的妙用。小說、戲曲採用神話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藉助於神話的奇特的想像,利用神話形象或神話情節進行再創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說《柳毅》,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愛情神話。明清神魔小說對神話的採用和重塑,達到了此類文學的最高點,其代表作為《西遊記》,從孫悟空身上,我們不難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啟、「銅頭鐵額」的蚩尤、「與帝爭位」的刑天以及淮渦水怪無支祁的影響。此外,如《聊齋志異》、《鏡花緣》、《封神演義》、《紅樓夢》中也有不少發人深省的神話情節。可以說,古代神話作為素材,遍布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每一個角落,它經文學家的發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發出光芒,使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著濃郁的情感因素。這些神話意象在歷史中固定下來,通過文化積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並總是不失時機地通過各種形式,在後代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神話對於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文學家的素材,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神話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讀者領入先民曾經有過的那種深厚的情感體驗之中,從而緩釋現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話作為原型的意義要比它作為素材的意義更為重要。當屈原在現實世界中屢遭打擊而悲苦無依的時候,他就毅然地轉向古老的神話:龍鳳結駟,巡遊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話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從現實世界中超越出來,支持他的人格,撫慰他心靈的創傷。同時,由《離騷》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於它深沉的神話背景和屈原創造性的提煉,而成為一種穩固的神話原型,在中國文學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筆下傳遞。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是將神話看作素材,而是當成全部的精神寄託,是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的厭棄和對神話感情、神話世界的皈依。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可以說,屈原、蒲松齡等作品都體現了神話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綜上所述,中國神話在構造上和基本意識上的特性,成為決定中國文學的構造和風格的最根本要素。中國神話在中國廣大人民口頭創作史上和文學創作史上都佔有重要位置。它一方面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另一方面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所以也可以說,中國文學起源於中國神話,而神話來源於勞動生產,並且在中國神話的影響下,中國文學進行了升華。使中國文學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創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燦爛、偉大的篇章,並成為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❽ 體現智慧和創造力的神話故事
選項BCD的搭配都是正確的.A、發明算盤的是劉洪.
故選A.
❾ 《西遊記》是一部體現中華民族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古代神話小說,塑造了()、()、()、()等個性鮮
《西遊記》是一部體現中華民族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古代神話小說,塑造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等個性鮮明的神話人物形象。
❿ 中國上古神話的總體影響
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著濃郁的情感因素。這些神話意象在歷史中固定下來,通過文化積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並總是不失時機地通過各種形式,在後代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以上所述,主要採用了現代文學批評中原型理論。 也就是說,神話對於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文學家的素材,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神話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讀者領入先民曾經有過的那種深厚的情感體驗之中,從而緩釋現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
神話作為原型的意義要比它作為素材的意義更為重要。當屈原在現實世界中屢遭打擊而悲苦無依的時候,他就毅然地轉向古老的神話:龍鳳結駟,巡遊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話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從現實世界中超越出來,支持他的人格,撫慰他心靈的創傷。
同時,由《離騷》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於它深沉的神話背景和屈原創造性的提煉,而成為一種穩固的神話原型,在中國文學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筆下傳遞。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是將神話看作素材,而是當成全部的精神寄託,是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的厭棄和對神話感情、神話世界的皈依。 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它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它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可以說,屈原、蒲松齡等作品都體現了神話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古代豐富多彩的神話,是遠古歷史的迴音,它真實地記錄了華夏民族在它童年時代的瑰麗的幻想、頑強的抗爭以及步履蹣跚的足印。同樣,它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徵。
首先,中國古代神話體現了深重的憂患意識。中華民族發源於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廣闊地域。而在3000年前,黃河流域除了不斷出現洪水和旱災以外,還分布著很多密林、灌木叢和沼澤地,其中繁衍著各種毒蛇猛獸,從《山海經》中那些能帶來災異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獸或半禽半獸的描述中,人們能了解到先民對生存環境的警懼之情。為了順利地生存和發展,先民們在滿懷希望中必須切實地體驗現實的艱難,並作不懈的努力。比如在女媧、羿和禹的神話中,無不以相當的份量描繪了人類的惡劣處境,神性主人公們都能正視現實的災難,並通過鍥而不舍的辛勤勞作和斗爭,戰勝自然災難。神話特別強調諸神不辭辛勞的現實精神,反映了先民對現實的苦難有著深刻的體驗。
其次,古代神話具有明確的厚生愛民意識。對百姓民眾生命的愛護和尊重,是中國文化的一貫精神,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 ,就反映了這種思想。中國古代神話在展示人類惡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時,還為人類塑造了一些保護神,如前所說之女媧、後羿等。此外,還有一些神話形象如龍、鳳等,「見則天下安寧」 ,它們的出現給人帶來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識還包括對個體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延續的渴望。
此外,《山海經》中「不死之國」、「不死民」、「不死之葯」的傳說,也說明了中國神話對人類生命珍視。古代神話還表現了自然和人之間的親和關系,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厚生意識。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職掌日月的出入,「以為晦明」 ,調和陰陽風雨,還要「敬授人時」 ,以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再如春神句芒的到來,「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畢出,萌者盡達」 ,給人類帶來了美好的希望。這些都體現了人們對和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望,在本質上是對保護和發展生命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