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蠶身上發明了什麼
用蠶絲做成絲綢,再做成衣服。
這比西方早了特別長的時間,也就是說,中國人比西方人早了成百上千年的穿衣服史。
比如,中國在夏朝就已經確立了裸露非禮的觀念,夏桀曾經讓宮女脫光衣服在他面前跳舞,這成為他被認為是典型的暴君的罪狀之一。而反觀西方,至少在張騫通西域之前,西方人很多人都是光著身子的,頂多披著一條麻布。在當時的陶瓷古董上,有不少反映中國絲綢被西方人所青睞的圖畫就顯示,西方人披著整塊的絲綢,在向同伴炫耀。而他一掀開那塊布,下體就露出來了。
著名幾座石雕,比如《思想者》也反映了這個事實。
⑵ 觀察動物受到什麼啟示,發明了什麼
你好,看了你的問題,我希望你會喜歡以下幾項:
大烏龜背小烏龜:轉動炮塔的坦克。
鳥在天空飛翔:製造了各種飛行器。
蜜蜂造巢窩:各種正六邊形的蜂巢結構板材。
每隻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飛機設計師研究蒼蠅、蚊子、蜜蜂等的飛行方法,造出了許多具有各種優良性能的新式飛機。
鯨:外形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體」,而「流線體」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後來工程師模仿(fǎng)鯨的形體,改進了船體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輪船舴的速度。
蛋殼:能夠把受到的壓力均勻(yún)地分散到蛋殼的各個部分。建築師根據這種「薄殼結構」的特點,設計出許多既輕便又省料的建築物。
袋鼠:會跳躍的越野汽車,
貝殼:外殼堅固的坦克……
魚兒在水中游盪:學會了游泳,發明潛艇。
連體鯊魚裝:第一代鯊魚裝模仿了鯊魚的皮膚,在泳衣上設計了一些粗糙的齒狀突起,以有效地引導水流,並收緊身體,避免皮膚和肌肉的顫動。第二代鯊魚裝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點,加入了一種叫做「彈性皮膚」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減少4%。此外,還增加了兩個附件,附在前臂上由鈦硅樹脂做成的緩沖器能使運動員游起來更加輕松;附在胸前和肩後的振動控制系統能幫助引導水流。
讓盲者見到光明:在植入了微小的仿生視網膜之後,3位失明患者不僅看到了明滅或者移動的光點,甚至還成功地用眼睛區別出杯子和盤子。
人工合成蛛絲:蛛絲含有一種纖維蛋白,這種蛋白質和存在於毛發和羊角中的角質蛋白相似。這種蛋白分泌出來後開始變得堅韌。通過精細的平衡水的含量,蜘蛛和蠶可以防止纖維蛋白過快固化。
運動方向識別的神經元功能模擬裝置
自動報靶機
平板型復眼透鏡
側抑制微光電視
蜻蜓-飛機;
順風耳-電話;
青蛙—快速掃描系統
蒼蠅-氣味探測器
螳螂—鐮刀
蒼蠅與宇宙飛船
蒼蠅嗅覺器:小型氣體分析儀。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電魚與伏特電池。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
水母耳朵: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
⑶ 我們可以用什麼工具觀察蠶寶寶,在觀查時,要做好什麼
蠶的生長過程
1、蠶寶寶孵化了
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螞蟻,寶黑黑的像稱為「蟻蠶」,身上長滿細毛,約兩天後毛即不明顯了。
2、蠶寶寶長大了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變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她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
3、蠶寶寶吐絲了
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她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才開始吐絲結繭。
4、蠶寶寶節繭了
五歲幼蟲需二天二夜的時間,才能結成一個繭,並在繭中進行最後一次脫皮,成為蛹。
5、蠶寶寶破繭而出
約十天後,羽化成為蠶蛾,破繭而出。出繭後,雌蛾尾部發出一種氣味引誘雄來交尾,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3)觀察蠶能發明什麼擴展閱讀:
在第一次蛻皮前,蠶是黑色的,只有螞蟻那麼大,稱作蟻蠶第一次蛻皮後,小蠶比原來長大了20倍!身體呈乳白色。
稱一齡蠶,第二次蛻皮後,小蠶的皮比原來厚了,呈純白色,體積比原來增大了5000倍。
稱二齡蠶,第三次蛻皮後,小蠶顏色與原來一樣,不過體積增大了8000倍。
稱三齡蠶。第四次蛻皮後,小蠶不再是小蠶,已經是熟蠶了,體積比原來增大了10000倍,身體成半透明,准備好等它吐司結繭。
⑷ 為什麼說養蠶是中國的一項偉大發明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絹絲織物的國家。養蠶是中國人民偉大發明,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近代考古發掘有關文獻報道指明,在我國的原始社會,蠶絲利用秘密已經被人們發現,隨著原始紡織技術的產生和發展,養蠶織絲一系列的蠶事活動確實已經存在。證據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出土的原始紡織工具;二是出土的有關蠶桑絲織品的實物。在紡織工具方面: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各期遺存中,曾不止一次地出現了紡輪(縛)和骨針等原始紡織工具,其中以半坡遺址為最早,距今已有6000多年之久。在這個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陶制、石制紡輪。縛盤的直徑在26-70毫米,孔徑在3.5-12毫米,厚度在4-20毫米,重量12-66克之間,表明6000年前半坡人已能大致掌握不同粗細的紗線紡織技術。河姆渡文化早於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在這個文化層中不僅出土的紡織工具已經有了原始織機,且蠶繭纖維利用的秘密已被河姆渡人所掌握。這是我國養蠶起源最早的信息。能明確說明蠶已進入家養時代的另一個原始社會遺址,那就是1958年發掘的浙江吳興縣錢山漾遺址。遺址第二次發掘中,出土了一批絲織品,有絹片、絲帶和絲線。遺物大部分保存在下層(第四層)的一個竹筐里,與這些絲織品同一層位同一深坑還出土了大批稻穀。考古工作者將稻穀標本用碳-14測定的結果,絕對年代距今4715+-100年。據鑒定,這些絹片為平紋組織,密度為120根/吋,絲帶為帶子組合,觀察為10股,每股單絲3根,共計單綃30根編織而成。此外,出土的細絲帶,編織方法與現代草帽一樣,有著兩排平行的人字形織紋,體扁。但靠近尾端一節呈圓形。總之,從絲線絞捻組合、單絲纖維平整光潔以及條紋等方面考察,絹織物是先繅後織的。從而我們可以斷定早在5000年前,錢山漾下層居民在繭絲利用上很可能已進入了家養時代。
⑸ 觀察蠶發明了什麼東西的作文400字
4月12日氣溫25度星期日
今天,我把蠶卵拿出來,鋪在白紙上,放在一個紙盒裡,蓋上紮好孔的蓋子,放在桌上。注意不能讓太陽曬到。蠶卵逐漸變大、變白、透明。
4月20日氣溫27度星期一
蟻蠶孵出來了,我把准備好的新鮮桑葉切成條狀喂給蟻蠶吃。
注意:一定要讓蟻蠶吃飽吃好,喂養的桑葉一定要保持新鮮乾燥,並要經常清理糞便和殘葉。
4月28日氣溫27度星期二
又過了一個星期,蠶寶寶有一些反常,不吃桑葉,有時一動也不動。這就是蠶寶寶要蛻皮的現象。蠶寶寶一般每隔一周蛻皮一次。經過4次蛻皮之後,蠶寶寶比以前更白、更胖了,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就不再吃桑葉了,身體也發亮了,這時的蠶寶寶就要開始結繭了。
5月21日氣溫29度星期四
一早,為了方便蠶寶寶結繭,我用木棍給蠶寶寶搭了一個架。放學回家,我發現小木棍上有一些凌亂的繭絲,可能是蠶給自己結繭製造的支架吧。沒有兩天,蠶越來越小,被它吐出的大量的絲包圍住,就這樣,蠶繭做好了。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這就是我所觀察到的蠶的生長過程。
⑹ 蠶是誰發明的
有一個叫黃帝族的部落把另外一個部落九黎族打敗了。為了慶祝勝利,黃帝族的首領黃帝就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慶功會。當人們正在興高采烈、慶祝勝利的時候,忽然看見一位美麗的姑娘,身上粘著一張馬皮飄飄然自天而降。她手裡捧著兩束絲,一束顏色黃得象金子,一束顏色白得似銀子,前來獻給黃帝。這位獻絲的姑娘,就是傳說中的「蠶神」。黃帝見了這樣稀罕的東西,大為稱賞,就叫人把它織成絹子。織成的絹子又輕又軟,好象天上的行雲,溪中的流水,原有的麻布簡直沒法同它相比。黃帝的元妃嫘祖,就親自養蠶,並把養蠶的方法教給人民。這個神話只是古代人們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主觀上的幻想。其實從發現野蠶到把它馴化飼養,是我國古代廣大勞動群眾長期實踐的結果,自然不是「蠶神」賦與的,也不能算作某一個人的功勞。
傳說二
在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鹽亭縣境內)嫘村山一戶人家。姑娘長大後每天都要外出採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處的野果採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採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來奉養二老呢?生活的艱難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哭起來,哭聲是那樣哀婉、凄涼,使遠近的飛禽走獸都感動地流下了淚水。這哭聲震動了天廷。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孝女哭得死去活來,便發了善心,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馬頭娘看見姑娘悲傷的樣子,便將桑果落在她的嘴邊,姑娘舔舔嘴邊又酸又甜。便吃了一點,覺得沒什麼異樣,就采了許多帶回家給二老吃,老人吃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姑娘發現樹上的天蟲不斷地吐著絲,做繭子,在陽光下產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麗,出於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裡,用手把絲拉出來,這絲又有韌性。她索性像天蟲那樣,編成一塊塊小綢子,連成一大塊給父母披在身上,熱天涼爽、冬天溫暖,於是為天蟲取名為蠶,捉回家喂養。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蠶的生產規律和繅絲織綢技藝,並將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的人們。從此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衣其羽毛"原始衣著,進入了錦衣綉服的文明社會。
據史書記載,嫘祖為黃帝正妃,她首先馴養家蠶、創造蠶絲業而被人們奉為「先蠶娘娘」。在嫘祖任西陵部落酋長和西蜀聰明首領時,發展農桑、經貿,安邦治國有方而深受人民愛戴,嫁黃帝為正妃後,「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一華夏,從此被人們尊為「萬邦之母」、「民族之母」、「人文女祖」。
嫘祖隨黃帝南巡死於衡山,遵其遺囑葬於故鄉鹽亭縣青龍山上。
嫘祖被後人推崇為我國養蠶取絲的創始人。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時尊她為先蠶。北宋的《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路史》將嫘祖發明的養蠶取絲系統化,說西陵氏勸養蠶、育蠶種、親自採桑制絲,開創了絲織事業,從此,嫘祖被當作是上古時勞動婦女養蠶取絲的始祖,被古代黃帝供奉為蠶神。以後,每到植桑養蠶時間,人們紛紜設祭壇祭祀先蠶,以求風調雨順,桑壯蠶肥。同時也用來祭奠嫘祖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
陝西省黃陵縣境內的橋山,在祭奠黃帝陵的盛大典禮中,有祭祀嫘祖的紀念活動。
四川省鹽亭縣有嫘祖陵,當地人每年正月初八過蠶年,以二月初十為嫘祖生日。
⑺ 觀察蠶時所用到的各種研究方法
A、觀察法: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觀察法要求觀察者對動物不施加任何影響,真實觀察並記錄,因此,如果要了解蠶的發育過程,主要採用的科學探究方法是觀察法,A正確;
B、實驗法: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實驗法強調根據研究目標的需要而改變動物的生活條件,在改變的環境下觀察動物的行為反應,B錯誤;
C、調查法:我國的森林資源每五年清查一次,這就是調查.人口普查也是調查.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並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不可能逐一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C錯誤;
D、資料分析法: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數據以及音像資料等.對獲得的資料要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尋找答案和探究線索,D錯誤.
故選:A.
⑻ 蔡倫觀察婦女漂洗蠶蟲和麻皮,發明了什麼
蔡倫紙。。。。。
⑼ 人類發明了養蠶後蠶對人類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因為才蠶絲可以製成衣服,對經濟的發展還是有利的,所以的話,起到重要的作用。
⑽ 人類通過蠶發明了什麼
當然主要是發明絲綢啊。中國是絲綢大國。所以歷史上就出現了絲綢之路要說法。甚至還有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所以這個蠶對這個中國文明的影響是很大的。絲綢這種現象,當時主要就是中國有。其他國家難以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