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南宋發明什麼

南宋發明什麼

發布時間:2021-07-30 08:34:00

1. 南宋歷史簡介

簡介:

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宋高宗趙構在臨安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金朝和大理為並存政權。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經濟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但軍事實力較為軟弱、政治上較為無能的一個王朝。

1127年,康王趙構南渡,定都臨安,建南宋。1279年,陸秀夫背著趙昺投海,南宋亡。南宋存152年,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帝昺九帝。

(1)南宋發明什麼擴展閱讀

北宋覆亡後,趙構定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重新建立宋朝,沿用「宋」國號,由於疆域相對於北宋而言位置靠南,史稱南宋。

1138年,遷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宋史高宗卷六:"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諒陰,難行吉禮,命秦檜攝冢宰,受書以進。是月,虛恨蠻犯嘉州忠鎮砦。是歲,始定都於杭。」)

南宋時期是加強中央集權、「干強枝弱」的時期。南宋繼承了北宋「強干弱枝」政策,在中央地方權力、官僚機構、司法、軍權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為維護國家內部統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

從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謂「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南宋時期,取士更是不受出身門第的限制,只要不是重刑罪犯,即使是工商、雜類、僧道、農民,甚至是殺豬宰牛的屠戶,都可以應試授官,南宋的科舉登第者多數為平民。

南宋初年,以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門下侍郎。中書侍郎並改為參知政事為副相,廢尚書左、右丞官。

從宰相官稱來看,三省已並為一省。孝宗時,索性將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參知政事未變(左、右丞相,唐玄宗時為尚書省長官,宋為中書的長官)。

2. 南宋文人的什麼世界級的發明,保住半壁江山,知識改變命運

長竿火槍,有當初南宋時的一個文舉人出身的人叫陳規發明,長竿火槍在當時很多場戰爭中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他發明的這個長桿火槍還打敗了自稱為擁有無敵戰術的金兀術。所以才有了當初南宋文人保出半壁江山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

陳規靠知識改變命運並不是一次兩次的,到後來還有一次他通過知識改變了自己守衛城牆的結構,然後在敵人一次次兇猛的進攻中擋下了所有的進攻。

3. 宋代三大發明是哪些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而後三樣發明,都是在宋代出現的。

根據資料記載,最早的印刷術,是隋唐之際發明的雕版印刷。它是先用手工刻出陽文反字,塗上黑墨,然後復印在紙上。這種方法比手抄要經濟許多。但雕版所花的工夫太長,而且刻好一塊木板,要改動一個字,就得全部重刻;如果要印別的書,又得重新雕字。

宋代慶歷年間(1041年—1049年),有個叫畢昇的工匠,覺得雕版印刷很費事,就想改變這種狀況,他經過反復琢磨,終於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所謂膠泥活字,就是用膠泥做成的單字。先用一種很細的黏土,做成許多方塊,刻上反字,一字一枚,然後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再按字韻順序排列在專用的盒子里。排印時把一個個活字撿排在鐵框里。鐵框的底部撒上松香、蜂蠟、紙灰等帶有黏合性的混合物,將排好字的鐵框拿到火上加熱、壓平。待冷卻凝固後,框中的活字既平整又堅固,就成為版型,塗上墨就能印刷。印刷時,可以用兩塊鐵框同時交替進行。一版在印刷,另一版便繼續排字,使印刷不會中斷。每版可印1000次以上,速度快,質量好。經常用的字,就刻制幾十個活字;冷僻的字,隨用隨刻,立即燒硬就可使用。印版中發現錯字,也可隨時更換。完畢之後,將版型放在火上烘烤一下,等脂蠟熔化活字就會從鐵框上脫落下來,然後供重復排版使用。

畢昇所創造的膠泥活字印刷,是一套完整的印刷技術,已具有製作活字、排版和印刷三個環節,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基本一致,它是現代鉛字印刷的前身。

後來活字印刷術流傳到了國外,最早傳入朝鮮。大約在13世紀初,朝鮮人在學習宋代活字的基礎上,首先發明了金屬活字,然後又傳入亞洲其他各國。歐洲人採用活字印刷則比較晚,那已是15世紀中期以後的事了。

提起印刷術,不能不提到宋代一個非常著名的科學家沈括。

沈括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於1031年,死於1095年。他一生在科學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貢獻。

沈括晚年的時候,寫下了一部科學著作,叫《夢溪筆談》。這是一部宏偉的著作,論述、記載了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考古、文學、音樂和繪畫等許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記載了畢昇發明和運用活字印刷的情況。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沈括的記載,我們今天就不知道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的《夢溪筆談》還記載了宋代的另一重大發明,那就是指南針。

早在東漢以前,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磁石製成一種形狀像勺、能辨別南北方向的工具,那就是最早的指南針,當時把它稱作「司南」。

「司南」在磨製成形的過程中,因為受擊發熱而容易失去磁性,因此製成後的磁性較弱,指南效果不好。

宋代人針對「司南」的不足,創造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使指南針的使用獲得了重大進步。

根據人們的總結,宋代的指南針有四種不同形式:一種是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上,讓它自由轉動;一種是把指南針放在手指甲上,利用指甲的光滑,指針可以靈活轉動;另一種是把它放在光滑的碗唇上,使它旋轉;而最好的一種,就是用蠟把細絲線綴在指南針的正中,將它懸掛在無風的場所,讓它靈活轉動。

宋代人在發明了可以准確指示方向的指南針之後,立即將之應用於航海。

在北宋末年一些人所寫的書籍中,就有關於海上航行應用指南針的記載。沈括對指南針的使用方法及其性能有細致的觀察和研究。因此,在利用指南針進行地形測量時,他發現磁針所指的方向並不是正南,往往是稍向東偏移。這種物理現象,歐洲人是直到哥倫布遠渡大西洋時才發現的,沈括的發現整整早出了400年。

火葯在宋代之前早已經出現了,但配方不合理,因此沒有獲得廣泛應用。到了宋代,火葯配方有了改進,增加了硝的含量,並加入了其他易燃、易爆及有毒原料,從而使火葯真正具備了威力。

火葯有了威力,宋代人就把它運用到軍事上。大約在9—10世紀,火葯已經被用來製造兵器。970年,有個叫馮繼升的人,向宋太祖演示了火箭的製造法。這種火箭的用法是,點燃箭頭附近裝的用火葯製成的燃燒物,用弓射向敵營,它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火葯兵器。

到了後來,火葯兵器的種類越來越多,最後出現了利用火葯的爆炸性能製造的鐵火炮,也就是炸彈。

火葯的製造方法,在13世紀的時候,傳入了伊斯蘭教國家。大約100年之後,歐洲人在與伊斯蘭教國家的戰爭中,才學到火葯武器的製造方法。

4.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在南宋發明

不是

指南針是宋代(南宋)
造紙術是東漢
火葯是唐代
印刷術在宋代(北宋)

5. 南宋發明了秧馬和什麼

秧馬,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騎坐其腹以棗木或榆木製成,背部用楸木或桐木。操作者坐於船背。如插秧,則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可提高功效及減輕勞動強度。宋代大詩人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並安排實物進行示範表演。當時,在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均有秧馬使用。元代以後,繼續不絕,各種式樣的秧船,皆從秧馬演化而來。

6. 南宋文人的世界級發明是什麼呢,保住半壁江山

就因為宋代這么牛的文人就是宋代的陳規。陳規這個人本是文人出身,按理說一個文人他又不善於在軍事方面上有所發展的。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陳規這個人在軍事戰斗方面的成就幾乎為零,但是他在有一點方面的成就卻是舉世矚目的,那就是陳規這個人很喜歡製造一些軍事上的使用的兵器。其中包括世界上最早的管制火器。這一點發明可以是大大提高了宋代時期的防守的能力。而這種竹竿火槍的第一次亮相,也使得金人的軍隊一下子被驚呆了,叛軍們以及金人的軍隊根本沒有見過這種陣勢,也沒有見過這種作戰武器。他們所鋪設的長橋以及前來進軍的敵軍都被這噴出的火焰燒的節節敗退。城池久攻不下,最後不得已只好退軍。

7. 宋朝有哪些發明

宋朝也是我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我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我國四大發明的3項發明在宋代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像火葯、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

8. 宋代的三大發明是哪三大發明,在宋代各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1.造紙術

據考古發現,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

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

使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後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2.印刷術

我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

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

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

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後傳到朝鮮、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3.火葯

火葯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

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葯。到宋元時期,各種葯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葯武器。

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葯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

火葯在1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製造火葯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後,我國製造火葯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9. 南宋一位小官,發明的什麼武器,改寫了人類歷史

是南宋的陳規,他發明了突火槍。他當時發明的突火槍改變了當時南宋的一個後面的戰爭形態。也扭轉了當時南宋被敵人進攻的一個困局。所以說他當時功不可沒,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武器,也為後世開創了一個熱武器的時代。而他的突火槍,也就是越來越偏向於現代的一個熱管槍的一個狀況。所以說當時的古代人們極具智慧,發明出現在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武器。

然後到了元明清的時候經過阿拉伯人之手在傳入歐洲,歐洲人在經過自己的一系列的改造,製成了洋槍。而當時的洋槍也就是歐洲人他們通過自己的殖民擴張,開始向世界進行進攻,也讓世界從武器向熱武器轉變的一個時代,也推動著以後未來科學的變化。

10. 南宋時期發明管型

錯,錯,對,錯!
只有第三個是對的.
分析:
目前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是西夏時期的木活字印刷品;
指南針在北宋時已經應用於航海宋元時期;
火葯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管形火器,在南宋時發明以後不斷發展、改進.

閱讀全文

與南宋發明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