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放大鏡發明於

放大鏡發明於

發布時間:2021-07-30 08:06:31

A. 放大鏡誰發明

放大鏡是列文虎克發明的。

安東尼·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生卒均於荷蘭代爾夫特。由於勤奮及本人特有的天賦,他磨製的透鏡遠遠超過同時代人。

他的放大透鏡以及簡單的顯微鏡形式很多,透鏡的材料有玻璃、寶石、鑽石等。其一生磨製了400多個透鏡,有一架簡單的透鏡,其放大率竟達270倍。


(1)放大鏡發明於擴展閱讀:

後世影響

列文虎克作為傑出的顯微觀察家,在生物學史上是相當重要的。直到19世紀,顯微科學的研究才超過他的水平。從職業上看,他是一位業余科學家,他的主要職業是商人,而且即使在科學研究中他也保留了某些商人的習性。

例如,他對自己的某些方法秘不示人,惟恐別人掌握,而且他喜歡「獨立經營」,很少與別人交流科學研究的結果。但從另一個方面看,他卻是一位真正的傑出科學家。

他對科學研究如痴如狂地迷戀,他的嚴謹而勤奮的治學態度和作風,以及他所做出的貢獻,這些不僅在當時,而且在整個生物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B. 誰發明了放大鏡確切答案啊

類可能早在千年前就發現了,使用透明水晶或寶石磨製成的「透鏡」具有放版大影像的權功能;但是真正將透鏡嵌入鏡架做成「眼鏡」呢,據說是在13世紀末葉時,同時出現在中國與歐洲。有人說是中國一位不知名的工藝匠所發明的;有人說是中世紀義大利多斯加尼的一個位尚-亞歷山大.史畢那 (Alessandro di Spina);也有人說是十三世紀英國學者-羅傑.貝肯 (Roger Bacon)所發明的。 在西元1260年,馬可波羅就曾經描述中國老人家戴著眼鏡看小字的景象。據說,中國古代的眼鏡呈大橢圓形,鏡片由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磨製成,鑲在龜殼做的鏡框里,用銅制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或用細繩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而且當時的眼鏡造價不斐,也因此被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徵。據說,就有一位鄉紳用一匹馬的代價換一付眼鏡的記錄。 而在歐洲,眼鏡是十三世紀末,在義大利發明的,當時的威尼斯與紐倫堡就以製造高透明鏡片聞名歐洲,不過,當時的眼鏡只能說是放大鏡,閱讀時才拿在手上。

C. 放大鏡是距今多少年發明的

基本上,沒來有一個明確的資料顯示源放大鏡是何時發明的,但可以肯定是不晚於十三世紀末發明的。

早於千多年前,人們已把透明水晶或寶石磨成「透鏡」,這些透鏡可放大影像。

1260年,馬可勃羅曾描述過中國老人家們看字時,戴著眼鏡加大字體。

D. 放大鏡是誰發明的

列文虎克,英文名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0.24----1723.08.26 )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

E. 是誰發明了放大鏡和顯微鏡

視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細節。移近物體可增大視角,但受到眼睛調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鏡,令其緊靠眼睛,並把物放在它的焦點以內,成一正立虛像。放大鏡的作用是放大視角。歷史上,據說放大鏡的應用是由13世紀英國的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提出的。
早於千多年前,人們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寶石磨成「透鏡」,這些透鏡可放大影像。也成為凸透鏡。
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主要用於放大微小物體成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儀器。顯微鏡分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鏡是在1590年由荷蘭的楊森父子所首創。現在的光學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極限達0.1微米,國內顯微鏡機械筒長度一般是160mm。電子顯微鏡是在1926年,被漢斯·布希發明出來的。

F. 世界上最早的放大鏡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目前,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現的眾多楔形文字泥版中,有的文字很大,有的文字卻很小,細小得幾乎用肉眼難以分辨。人們對此不禁產生疑問:在遠古時代,蘇美爾人是如何刻畫這些微小的楔形文字的?他們又是如何來閱讀和辨認這些文字的呢?

1853年的一個偶然的考古發現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的答案。當時,英國考古學家萊亞德爵士在古代亞述王國的首都世界上最早的放大鏡之一尼姆魯德發掘出許多珍寶,其中的一件引起了萊亞德爵士的興趣。這是一塊厚度約0.25英寸的卵形水晶,表面光潔,一面很平,另一面則呈凸形,外觀像一鏡片。萊亞德爵士拜訪了當時著名的光學專家布魯斯特爵士。經過研究,布魯斯特爵士認為,這個神秘的東西是用來放大或聚集太陽的光線,也就是說,這塊卵形水晶是公元前9世紀的放大鏡或取火鏡。經過進一步的實驗,布魯斯特認為,作為取火鏡,效果不佳,因此,這一鏡片很可能是放大鏡。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蘇美爾人能夠雕刻和閱讀那麼微小的楔形文字。而且,亞述人繼承了蘇美爾人製造印章的傳統並發揚光大,他們的印章更為復雜精密,考古學家只有使用放大鏡才能看清印章的細微構造。這也使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至少是在亞述時期,他們的工匠已經懂得藉助某種光學工具來完成他們的工藝品。

最早的放大鏡

G. 放大鏡是怎麼發明的

放大鏡是復怎麼發明的?制
歷史上關於透鏡的最早記錄是大約公元前700年,亞述人用水晶製作的。古埃及、希臘和巴比倫也有類似的鏡片。古羅馬和希臘人用盛水的玻璃容器做透鏡。玻璃放大鏡是直到十三世紀才有的事。羅傑·培根(Roger
Bacon)用玻璃片製作成放大鏡,並推薦別人用它們來閱讀。他的設計來源於十世紀的伊斯蘭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阿爾哈真(Alhazen,全名是Abu
Ali
al-Hasan
Ibn
al-Haitham)。在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中間,為了閱讀經卷,僧侶也使用一種叫閱讀石的透鏡,它其實就是拋成兩半的玻璃球。閱讀石被逐漸被改良,人們發現越薄的透鏡放大效果越好。
希望以上信息能幫助到你。。。

H. 放大鏡的發展史

歷史基本上,沒有一個明確的資料顯示放大鏡是何時發明的,但可以肯定是不晚專於十三世紀末屬發明的。

早於千多年前,人們已把透明水晶或寶石磨成「透鏡」,這些透鏡可放大影像。

眼鏡也可算放大鏡的一種。有傳聞這項傑作是某些人於13世紀末發明的。

中國的一位不知名工藝匠。
1260年,馬可勃羅曾描述過中國老人家們看字時,戴著眼鏡加大字體。
大橢圓形,把水晶石、石英、黃玉、紫晶磨製成鏡片,並鑲在龜殼內作鏡框,眼鏡腳一用銅制卡在鬢角上,二把細繩栓在耳朵上,三將鏡腳固定在帽子上。
造價不斐,身份地位的象徵,曾有一鄉紳用一匹馬換一副眼鏡。
義大利多斯加尼的亞歷山大·史畢那 (Alessandro di Spina)。
威尼斯與紐倫堡製作的高透明鏡片曾聞名歐洲。
只是放大鏡,閱讀時才拿在手上。
英國學者羅傑·貝肯 (Roger Bacon)。

I. 最早 發明放大鏡的是中國的科學家嗎

人類可能早在千年前就發現了凸透鏡的光學原理。使用透明水晶或寶石磨製成的「透鏡」具有放大影像的功能;但是真正將透鏡嵌入鏡架做成「眼鏡」,據說是在13世紀末葉時,同時出現在中國與歐洲。有人說是中國一位不知名的工藝匠所發明的;有人說是中世紀義大利多斯加尼的一個位尚-亞歷山大.史畢那 (Alessandro di Spina);也有人說是十三世紀英國學者-羅傑.培根 (Roger Bacon)所發明的。

在西元1260年,馬可波羅就曾經描述中國老人家戴著眼鏡看小字的景象。據說,中國古代的眼鏡呈大橢圓形,鏡片由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磨製成,鑲在龜殼做的鏡框里,用銅制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或用細繩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而且當時的眼鏡造價不斐,也因此被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徵。據說,就有一位鄉紳用一匹馬的代價換一付眼鏡的記錄。

而在歐洲,眼鏡是十三世紀末在義大利發明的,當時的威尼斯與紐倫堡就以製造高透明鏡片聞名歐洲,不過,當時的眼鏡只能說是放大鏡,閱讀時才拿在手上。
英國學者-羅傑.培根 (Roger Bacon)發明放大鏡的故事:13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J. 放大鏡的由來

放大鏡是用以放大物體的凸透鏡,顯微鏡的雛形。

歷史
基本上,沒有一個明確的資料顯示放大鏡是何時發明的,但可以肯定是不晚於十三世紀末發明的。

早於千多年前,人們己把透明水晶或寶石磨成「透鏡」,這些透鏡可放大影像。

眼鏡
也可算放大鏡的一種。有傳聞這項傑作是某些人於13世紀末發明的。

中國的一位不知名工藝匠。
1260年,馬可勃羅曾描述過中國老人家們看字時,戴著眼鏡加大字體。
大橢圓形,把水晶石、石英、黃玉、紫晶磨製成鏡片,並鑲在龜殼內作鏡框,眼鏡腳一用銅制卡在鬢角上,二把細繩栓在耳朵上,三將鏡腳固定在帽子上。
造價不斐,身份地位的象徵,曾有一鄉紳用一匹馬換一副眼鏡。
義大利多斯加尼的亞歷山大·史畢那 (Alessandro di Spina)。
威尼斯與紐倫堡製作的高透明鏡片曾聞名歐洲。
只是放大鏡,閱讀時才拿在手上。
英國學者羅傑·貝肯 (Roger Bacon)。
構造
分為兩部份:透鏡、鏡柄。

透鏡
一整塊的透明或半透明物體。
鏡面為半弧形。
摸上去非常平滑,不會凹凸不平。
通常周圍有物料圍繞著。

鏡柄
連著透鏡。
樣子並有沒模限,最普遍的是柱狀。

用處
放大物體的影像。
放大鏡最主要的功能。
把放大鏡放於物體前適當距離即可從透鏡內觀看被放大的影像。
留意物體實際上並沒有被放大。
聚焦取火。
次要功能。
在強光照射下,透鏡的焦點部位會特別光猛,焦點部份便會變焦或著火。
要注意放大鏡並不能放大角度。

製作原料

透鏡
最主要的還是玻璃,十分合乎經濟原則,既便宜又美觀,商人們的良好選擇。
較貴重的可以是些稀有礦石,例如:紅寶石、瑪瑙、水晶等。
比較另類及有創意的可以是:水、……。

鏡柄
這就甚麼都可能了,只要是想得出的固態物品,幾乎都可以作為鏡柄的原料,例如:

玻璃
塑膠
金屬 (金、銀、銅、鐵、錫……都可,只是價錢不一罷了,但有些異常昂貴。)

貝殼
硬紙
石頭

閱讀全文

與放大鏡發明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