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0紙的發明

0紙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30 07:56:57

❶ 最早的紙是在什麼時期發明

早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後,被認版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權祖。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

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1)0紙的發明擴展閱讀

早期紙的使用

西漢勞動人民所造的紙並經過東漢的蔡倫改進以後,已經能滿足書寫的要求。對於蔡倫來說,改進的目的就是用來取代木牘、竹簡、縑帛等書寫、記錄文字的材料,由於紙質輕,價格低等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東漢末年,山東人左伯,就是一個以造紙精美而聞名,當時的書法家都十分推崇左伯的紙,這就是說,在東漢末年,造紙技術大大提高。

公元2世紀4世紀,是竹簡、縑帛和紙張並用的時期,由於紙張的質量和產量不斷提高,紙張作為寫字用的材料,其使用的比列也越來越大,在這個時期,紙張已成為文人不可缺少的寫字材料。

總之,在紙張得到廣泛應用之後,使書寫材料重量大大的減輕,從而完全取代了過去的寫字材料。

❷ 誰發明的紙,紙的種類和作用

分 植物纖維中主要含有 1、纖維素 在棉花中,纖維素的含量在90%以上;木材、蘆葦、荻葦中也含有40~50%的纖維素.從造紙角度看,在制漿過程中應極力設法保留纖維素,以提高紙漿得率和紙張強度. 2、半纖維素 在植物纖維原料中,闊葉木和草類原料中的半纖維素含量可高達30%左右;而在針葉木中一般只含有20%左右;在棉花中含量更少.為了提高制漿得率和紙張強度,在制漿過程中也要盡量多保留一些半纖維素. 3、木素 在針葉木材中,木素含量佔30%左右,而草類原料一般含20%左右,棉花、亞麻則不含木素.化學制漿就是用化學葯品使細胞之間粘結物質溶去一部分,使纖維互相分離成漿.原料中含木素愈多,則制漿愈困難,所要消耗的化學葯品也愈多. 次要成分: 植物纖維原料中除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素三大主要成分外,尚有其他含量較少的組分,如樹脂、灰份等.在一般常用的原料中含量不大,對造紙不會造成太大的困難.但若含量過多,對某些有特殊要求的紙張則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予以除去. 1、樹脂、脂肪 一般的原料含量較少,都在1%以下,但在松屬木材中含量較多,它們的粘性較大,容易粘結成團,如粘在銅網和壓輥上,造成抄紙困難,在紙上則形成透明的樹脂點,降低了紙的質量.它們易與鹼作用生成肥皂,而溶於水中,所以含樹脂多的松木一般都用鹼法制漿,以減少它們的危害.脂肪一般危害不大,也可以被皂化溶出. 2、澱粉、果膠 澱粉為細胞腔內的貯存物質,含量不多,易溶於熱水,對制漿造紙沒有什麼影響.一般原料中含果膠不多,它們易被稀鹼液分解溶出.在植物中以果膠酸鹽的形式存在,被認為是植物中灰份的來源.亞麻等韌皮纖維細胞介質主要是果膠質,只需要少量的鹼蒸煮即可脫膠. 3、單寧、色素 一般的原料中含量較少不致為害,它們易被熱水抽出.但含量較多時應事先設法抽出,否則使紙漿的顏色變深不易漂白. 4、灰份 灰份是植物纖維原料中的無機鹽類,主要是鉀、鈉、鈣、鎂、硫、磷、硅的鹽類.木材中的灰份都在0.2~1.0%之間,草類原料中灰份稍高一些.一般紙張對原料中的灰份含量沒有什麼特殊要求.但在生產電器絕緣紙時,必須除去灰份才能達到一定的質量要求.草類原料中,尤其是稻草灰份高,灰份中的SiO2的含量較高,造成了鹼回收的困難.減少或消除鹼回收中硅的干擾,這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❸ 紙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遠古以來,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❹ 紙是誰發明的

蔡倫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

拓展資料: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每一種都是改變世界發展進程的創新發明,其中造紙術促進了知識體系的建立。

中國的造紙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西漢時期,東漢的蔡倫又改進了造紙術的工藝,使得紙張產量快速提高,紙張的使用原本由王公貴族進入到了尋常百姓家,平民百姓也能夠讀書寫字學習文化知識。到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紙術開始向國外傳播普及開來。在中國造紙術的歷史上先後有三種典型的紙問世,分別是灞橋紙,蔡候紙和還魂紙。

新型造紙術

紙張通常由木材中的纖維素製成,要造紙,就要砍伐森林,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國外科學家研究了一種糞便造紙術,利用牛或者大象的糞便來造紙。他們開發了一種便宜的工藝,首先用氫氧化鈉溶液處理糞便,以便去除部分有機聚合物木質素以及其他雜質,如蛋白質和死細胞。

隨後將得到的紙漿用次氯酸鈉漂白以去除剩餘的木質素,並讓紙漿變白,最後它就成為了一張可以書寫的紙張。這種工藝不僅可以達到廢物利用的效果,而且它製作所需的能源和化學物質也更少,因為動物已經消化了部分原材料。另外,去除的木質素甚至還可以用作肥料或燃料,實在是一舉多得。

❺ 三年級的第l0紙劰發明的形近字是什麼

發的形近字是犮

拼 音 bá quǎn
部 首 犬 筆 畫 5 繁 體 犮 五 筆 DCU
生詞本
基本釋義
[ bá ]
1.古同「拔」。

2.古同「跋」,踩;踏;登。

3.犬跑的樣子。

[ quǎn ]
古同「犬」。

❻ 紙是誰發明的

蔡倫是否「造紙第一人」,學術界多年來有爭論沒有定論,不敢推翻典籍記載。陝西學者彭曦經考證提出:中國造紙史提前300年 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幾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但各地考古中不斷發現西漢紙後,造紙術源於西漢還是東漢,成了學術界一個爭議焦點。6月15日《科技日報》的報道,再次引起關注。國務院 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文史館館員、寶雞文理學院歷史系教授彭曦經過20多年考證,首次提出:中國人發明紙比傳統說法要提前200年甚至300年。 對這一話題,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彭曦教授及有關專家。 東漢造紙說——「蔡倫造紙」依據何來 「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一直是我國的傳統說法。這種觀點主要依據來自《後漢書》。書中說道:「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註: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後來,這段記述又由其他記述或引文所證實。基於《後漢書》的重要意義和地位,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西漢造紙說——考古發現證據有力 1933年首次找到證據 「其實,早在1933年黃文弼等人就發現了『羅布淖爾西漢紙』,但當時沒引起太多注意。」彭教授逐一列舉了考古中發現紙的實例:西安灞橋紙,是西漢早期墓葬中發現的一片麻類纖維製成的殘紙。中顏紙,是1978年在扶風中顏村發現的。當時發掘的一處銅器窖藏中出土了麻紙。金關紙,在甘肅居延(今屬內蒙古)金水關西漢峰燧遺址中發現。 彭教授說,「真正能夠證明西漢有較成熟造紙工藝的,是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發現的西漢放馬灘紙。這次出土的古紙紙面平整光滑,質地薄而軟,上面的地圖是戰國時期秦國地形圖。這為紙的發現與用於書寫提供了實物證據。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日本高知紙業實驗場的技術鑒定和化驗結果也都表明,至遲於公元前一世紀中葉,在遙遠的邊塞已有了質量較高的紙,這種紙在內地的出現應更早。」 質疑蔡倫不止一人 彭教授只是眾多質疑「蔡倫造紙」的學者之一。去年,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了460餘件麻類植物造成的古紙,從西漢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到西晉的都有,其中大多是西漢時期的,有10件還寫有文字。甘肅省考古所研究員何雙全認為,這些發現有力地印證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發明人」的觀點。 並非否定蔡倫功績 既然證據確鑿,為何爭論多年的學術界遲遲沒有定論?彭教授認為,主要是一些學者認為「重大歷史問題不應輕易去否定」。其實這是建立在確鑿的考古發現上,典籍的記載為什麼就不能更改?我們推翻了一個「蔡倫」,但中國科技文明的歷史就向前邁進300年。蔡倫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傑出科技英才,他利用政權機構優越的物質技術條件,把造紙工藝定型和推廣。他的功績不會被否定。 兩大爭論焦點 出土的紙是否屬東漢以前? 支持「蔡倫造紙」的學者普遍對「西漢紙」的年代表示懷疑。1957年以來出土的「灞橋紙」、「金關紙」、「中顏紙」、「放馬灘紙」等都是發掘報告按照墓制或同時出土的西漢文物或竹木簡上最後年代記述而定下來的。史學家張德鈞認為,單從與古紙並存的東西的年號,便據以斷定這張紙的年代,這個方法欠周密,因為有許多東西盡管相隔多個世紀,也有可能堆積在一起。 對此,彭曦和何雙全指出,考古報告是在科學、嚴格的方法下,對考古遺址發掘和研究後才寫出的,因此真實可信。例如,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古紙是從西漢時期堆積層上出土的,與其一同出土的漢簡上清清楚楚地寫有永光、建昭、河平、陽朔、鴻嘉等紀年,而且這個堆積層中其他文物都是西漢時期的;其次,有些紙張上還寫有西漢時期的文字。此外,還有一些紙張在出土時就裹在西漢漢簡之上,表明當時的紙具有包裹物品的作用。 「西漢紙」是真正的紙嗎? 一些專家認為,雖然西漢時期我國已造出了植物纖維紙,但這些紙質地較粗糙,結構也比較鬆散,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紙。造紙史研究專家陳啟新提出,1980年,輕工部造紙所對陝西「灞橋紙」鑒定後認為,它的纖維很長,而且沒有纖維性顫動的現象,只能算作「出土纖維片」,不是真正的紙。 可是,從1964年到1988年,中外10家機構的20多位科研人員檢驗灞橋紙達十多次,一致否定了輕工部造紙所的鑒定意見。研究表明,灞橋紙的纖維實際長度僅1~2厘米;纖維的排列也紊亂無序,表明事先經過舂搗、打漿及抄造工序。另外,敦煌懸泉置出土的400餘件東漢時期的紙在各方面都與西漢紙沒有多少區別。

❼ 紙是誰發明的

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獻記載了蔡倫之前就有紙張使用的例證。

例如,在班固的《漢書》中,就記載了公元前2世紀用紙包葯事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出土的西漢紙,以現存實物證實了遠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出現了紙張的使用。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要提前170年左右。

(7)0紙的發明擴展閱讀

造紙術的傳播

中國造紙術最早是在漢字文化圈內傳播。朝鮮半島造紙是在魏晉南北朝之際,生產的主要是麻紙,後來才有楮皮紙和桑皮紙。現存最早的紙寫本是韓國湖岩博物館館藏754年新羅的楮皮紙寫本《華嚴經》。朝鮮造有皮紙,其特點是紙質較厚重、強韌而又潔白。

明屠隆在《考槃餘事》中談到高麗紙時說:「以綿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朝鮮制皮紙時,基本上沿用中國技術,但工具和技法略有不同。

中國紙與書卷早在2世紀便已傳到越南。在漢末、魏晉時期,越南北部地區已能造紙。據德國漢學家夏德研究,當時大秦不會自行造紙,所獻紙為其在越南所采購,沉香、皮紙充作本國物品向中國朝廷作為進貢禮物」。越南南方的紙是由北方輸入。

宋元以後,南方也可以造紙。陳朝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將所產紙扇送給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間,越南曾回贈清帝金龍黃紙二百張。晚期越南版書籍多以竹紙印刷,而此紙也與中國紙類似。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及傳播

❽ 紙的演變過程

最早的紙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了紙,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後,被認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祖。

「莎草紙」並不是現今概念的「紙」,它是對紙莎草這種植物做一定處理而做成的書寫介質,而中國所發明的造紙術,打破了植物纖維的原有排列,使之重新無規則交叉排列,這樣製作出來的成品,才能叫做「紙」。

華夏殷商時期,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春秋時期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產生了紙。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8)0紙的發明擴展閱讀

紙一般分為平板和捲筒兩種。平板紙主要用於逐張使用,如供平台印刷機印刷和書寫、繪畫等用紙。捲筒紙主要供連續性加工機械使用,如供輪轉機印刷,制袋機連續制袋,卷煙機連續包制卷煙等。

供印刷用紙的幅度一般要求與印刷機系列相匹配。捲筒幅寬過去以787和1092mm及其倍數為主,隨著印刷機印幅的改變,現逐步採用以880mm以其倍數為主。

平板紙的長寬比為0.72。習慣上以500張為一令,若干令紙打包成為一件,每件重量不超過250kg。其他紙張則由於各種使用要求不同,定有不同的規格標准,或按訂戶要求的特殊規格生產。

❾ 在紙發明之前人們都是用什麼在做記錄的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甲骨文,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❿ 紙的發明者,年代和故事

蔡倫 東漢桂陽(衡陽耒陽)人,字敬仲。和帝時,為中常侍,曾任主管製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龍亭候。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技術,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時有「蔡候紙」之稱。《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倫生活在東漢和帝時候,他是桂陽人,桂陽就是現在的湖南來陽一帶。在蔡倫出生的幾十年前,我國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統治,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東漢初年到漢和帝時期,農業和手工業都不斷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紙張的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蔡倫從小就到皇官里去當太監,擔任職位較低的職務——小黃門,後來得到漢和帝信任,被提升為中常侍,參與國家的機密大事。他還做過管理宮廷用品的官——尚方令 ,監督工匠為皇室製造寶劍和其他各種器械,因而經常和工匠們接觸。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當時,蔡倫看到大家寫字很不方便,竹簡和木簡太笨重,絲帛大貴,絲綿紙不可能大量生產,都有缺點。於是,他就研究改進造紙的方法。

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原料來造紙。他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裡浸漬相當時間,再搗爛成漿狀物,還可能經過蒸煮,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干,這樣就變成紙了。

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紙,體輕質薄,很適合寫字,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東漢元興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倫把這個重大的成就報告了漢和帝,漢和帝贊揚了他一番。從此,全國各地都開始用這樣的方法造紙。

造紙技術很復雜,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憑空想出來的;事實上,在蔡倫之前,勞動人民已經用植物纖維來造紙了。所以我們不能說紙是蔡倫發明的,但是也應該肯定蔡倫對改進造紙技術是有很大貢獻的。

蔡倫帶領工匠改進造紙方法,造出了質量較高的紙。他提出用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來做原料,也是造紙技術的一大進步。這些原料來源廣泛,價錢便宜,有的還是廢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產。至於用樹皮做原料,更是一個新的發現。後代人用木漿造紙,就是蔡倫用樹皮造紙的啟發。

蔡倫改進造紙方法成功,這是人類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從此,紙才有可能大量生產,給以後書芨的印刷創造了物質條件。

在蔡倫以後,別人又不斷把他的方法加以改進。蔡倫死後大約八十年(東漢未年)又出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可惜歷史上沒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製造方法記載下來。

閱讀全文

與0紙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