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2008年到2018年的發明創造

2008年到2018年的發明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30 07:14:50

㈠ 2008年中國發生了什麼大事

1、2008年北京奧運會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又稱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整在中國的首都北京舉辦。8月24日閉幕。2008年北京奧運會共創造43項新世界紀錄及132項新奧運紀錄,共有87個國家和地區在賽事中取得獎牌,中國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奧運歷史上首個登上金牌榜首的亞洲國家。

㈡ 2012年到2018年中國取得的成就至少十條

1、成功發射高分五號遙感衛星

2018年5月9日凌晨,中國自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高分五號遙感衛星。這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能夠實現紫外至長波紅外譜段的全譜段觀測的衛星。高分五號能夠有效地監測區域大氣污染以及陸表生態環境。它是全球光譜解析度極高的遙感衛星。

2、全世界最高的人造瀑布——貴陽的烈變廣場大樓瀑布

這條瀑布就掛在一座摩天大樓的外立面上。據報道,維持瀑布的費用太高昂,因此只運行了不到十次。而且這一瀑布的准備工作也不是件容易事,因為是從121米高的樓頂落下來。

這條人造瀑布的水來自地下的儲水排水系統,運行起來需要四台185千瓦的抽水機同時工作,這意味著光是抽水,每小時就要花掉800元。

3、全世界最高的無軸摩天輪——山東濰坊的「渤海之眼」

9、全球首例克隆獼猴的誕生

「中中」和「華華」是世界首例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誕生的長尾獼猴。這意味著中國學者已經攻克了靈長類體細胞克隆這一技術難題。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台負責人孫強帶領他的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2018年1月實現了上述突破。

10、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交付使用

2018年1月30日,中國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宣布,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經過7個月的在軌測試,已經能夠正式投入使用。

在軌測試期間,「慧眼」進行了多個天區的掃描成像觀測、對特定天體的定點觀測,取得有關黑洞、中子星雙星觀測的初步科學成果

㈢ 從2008年到2018年,我們身邊發生了哪些變化

衣食住行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呀,還記得08年的奧運會,舉國同慶,08年的汶川地震,舉國同哀,那時候還是用按鍵手機,沒有滴滴打車沒有順風車,沒有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

㈣ 列舉20世紀中國的重大發明創造

1、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新型長征運載火箭「神舟一號」,次日15時41分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3、1975年1月29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試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原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

4、中國第一架飛機是工程師馮如在1910年製造的一架雙翼飛機,此後中國只有零星製造飛機,並沒有大規模生產。直到1954年7月11日第一架國產飛機初教5完成試飛,並於8月末開始大批生產。

5、1965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4)2008年到2018年的發明創造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以階級斗爭為綱、曲折前進的三十年(公元1949-1978)

新中國成立後,百業待興,從1949年開始了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

為了適應未來建設的需要,必須培養各種專門人才。

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以後,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在這條路線的指導下,國家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方針,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同時把「引進技術」作為發展科學技術能力的方向。

「一五」計劃完成後,中國的工業技術力量已經比較可觀。1956年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也是同年,中共中央把「百家爭鳴」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方針。

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大躍進」時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調整時期科學技術發展標志的三大成就:核技術、航天技術、人工合成胰島素。

1961年提前完成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十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標志科學技術發展又步入了正常的軌道。

1966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及》,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是科學技術發展受到嚴重挫折的時期。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幾十年(1978-)

鄧小平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重提他在1975年就曾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從根本上澄清了理論是非,確立了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982年,中共中央明確提出「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方針。

「文革」結束後,雖然也曾發生過關於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的爭論,但通過關於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大討論,在1984年已確立了「有限發展,重點突破」的戰略方針,並以此來發展我國的高技術。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繫上,確定了「注意基礎研究,加強應用研究」的方針,這些方針的確立,都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㈤ 請問2008年到2018年發生了哪些事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就記得,這兩件事

㈥ 20世紀中國的六項重大發明創造

1,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

2,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3,1965年,完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它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由於蛋白質和核酸兩類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現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個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便突破了一般有機化合物領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漫長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後,合成胰島素工作的簡報發表於1965年《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

胰島素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結構與功能研究、晶體結構測定等結構生物學亦從此開始。多肽激素與類似物的合成,在闡明作用機理方面提供了嶄新的有效途徑,並為我國多肽合成制葯工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4,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5,1943年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創立侯氏制鹼法,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原料是食鹽水、氨氣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製取氫氣時的廢氣。此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純鹼工業的創始人。他發明的「侯氏制鹼法」使合成氨和制鹼兩大生產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學術界也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

6,1975年5月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由王選教授等主持工作,綜合運用精深的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歷經15個寒暑,研製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6)2008年到2018年的發明創造擴展閱讀:

侯氏制鹼法的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從歐洲進口純鹼的道路被阻斷,而當時壟斷中國純鹼市場的英國卜內門洋鹼公司卻囤積居奇,鹼價暴漲。看到這種情況,范旭東先生於1917年在實驗室成功制出了鹼。1920年成立「永利制鹼公司」,1922年請來侯德榜先生作為技術指導,他全身心的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

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廠。

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於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才能成為原料,這樣食鹽成本就高了。另外,索爾維制鹼法的致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索爾維制鹼法,而另闢新路。

他首先分析了索爾維制鹼法的缺點,發現主要在於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鹼。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產物都沒有利用上。

後來他終於想到,能否把索爾維制鹼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制鹼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銨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澱出來。這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可以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於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鹼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㈦ 從2008年到2018年中,閏年有( )

#include<stdio.h>
main()
{
int Y;
for (Y=2008;Y<=2018;Y++)
if ( (Y%4==0) && (Y%100!=0) || (Y%400==0)) printf("%d ",Y);
return 0;
}

閏年條件 ( (Y%4==0) && (Y%100!=0) || (Y%400==0))
滿足條件的 有 2008 2012 2016

㈧ 我國2008年到2018年都有什麼成就,每年至少一個,急求

成就如下: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屆奧運會,史無前例

2009年,新中國60周年大閱兵,史無前例

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

2011年,神州8號與天宮一號對接

2012年,遼寧號航母服役,百年夢圓

2013年,嫦娥三號」在月球正面實現軟著陸,月球車漫步月球

2014年,中國GDP超過10萬億,世界僅有的兩個10萬億俱樂部成員

2015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成立

2016年,殲20亮相珠海航展

2017年,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成為新世紀第三個建造大型航母的國家

2018年,萬噸大驅下水,世界第二

(8)2008年到2018年的發明創造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位居世界第一。當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19.2%,超過美國。2012年開始,中國經濟步入中高速的增長階段,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貢獻率分別為約30%、27.8%、25%。

中國正在幫助推動世界走向清潔能源的新時代。它每年投入巨資用於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中國全國范圍內的智能電網正在不斷擴大。在文化和傳媒方面,媒體平台和內容已更加多樣化,電影業正在復興,票房收入即將超過美國市場。

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大超過美國,中國已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中國的開發銀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貸款超過了世界銀行。

網路-新中國60年·艱辛探索與輝煌成就

㈨ 2018年中國取得哪些成就

1、55公里——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建成開通

這座連接珠海、香港、澳門三地的大橋10月24日正式通車,使得三地交通時間大大縮短,構成「1小時生活圈」。

據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統計,大橋開通2個月來,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共驗放旅客超過290萬人次。其中,港澳居民出入境人數穩步增長,香港居民佔比近30%,澳門居民數量也有大幅躍升。

集橋、島、隧為一體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總長約55公里,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這個超級工程擁有「六個最」: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它的通車,標志著中國的橋梁隧道建設邁上了新的台階。

2、19顆衛星——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完成

2018年11月19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42、43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18、19顆組網衛星。

自此,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將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導航等基本服務。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北斗邁出從國內走向國際、從區域走向全球的「關鍵一步」。

北斗三號工程啟動於2009年,按照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全球系統三步實施組網。此前,2017年11月,北斗三號組網衛星首次發射;2018年3月底,完成了由8顆北斗導航衛星組成的最簡系統星座部署。

3、2.9萬公里——高鐵運營里程有了新突破

2018年底前一周,10條高鐵新線密集開通,新增高鐵運營里程約2500公里,全國高鐵運營里程將達到2.9萬公里。

這10條新線分別是:京哈高鐵承德至沈陽段、新民至通遼高鐵、哈爾濱至牡丹江高鐵、濟南至青島高鐵、青島至鹽城鐵路、杭昌高鐵杭州至黃山段、南平至龍岩鐵路、懷化至衡陽鐵路、銅仁至玉屏鐵路、成都至雅安鐵路等。

新線的投入讓部分城市間旅客列車運行時間進一步壓縮。比如,哈爾濱至牡丹江間全程壓縮3小時,通遼至沈陽間全程壓縮2小時21分,北京南至青島間全程壓縮58分鍾。

4、1.2萬列——中歐班列通達15個國家49個城市

日前召開的中歐班列運輸協調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傳出消息稱,目前,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1.2萬列。僅2018年1月~11月,開行就達5611列,同比增長72%。全年開行數量有望突破6000列,提前兩年實現了《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確定的「年開行5000列」目標。

5、140米——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試航成功

2018年6月12日,首艘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成功完成首次試航。這標志著「天鯤號」向著成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邁出了關鍵一步。

「天鯤號」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深35米,總裝機功率25843千瓦,設計每小時挖泥6000立方米,絞刀額定功率6600千瓦。它標志著我國已經能夠自主設計建造新一代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實現了該船型關鍵技術的突破。

與以往的挖泥船相比,「天鯤號」在技術上有許多創新之處。比如,它安裝了國內最先進的絞吸挖泥船智能集成控制系統,有了這個「大腦」,便可實時顯示疏浚三維土質、推算潮位等。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自動定位,開始挖泥作業。

㈩ 2008年到2018年先後有哪些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

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的第十七屆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1]會議,注意到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所致,同時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造成更加難以對付的損害或破壞現象,考慮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遺產的壞變或丟失都有使全世界遺產枯竭的有害影響,考慮到國家一級保護這類遺產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於這項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列為保護對象的財產的所在國卻不具備充足的經濟、科學和技術力量。回顧本組織《組織法》規定,本組織將通過保存和維護世界遺產和建議有關國家訂立必要的國際公約來維護、增進和傳播知識。而現有的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際公約、建議和決議表明:保護不論屬於哪國人民的這類罕見且無法替代的財產,對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慮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遺產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考慮到鑒於威脅這類遺產的新危險的規模和嚴重性,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這種援助盡管不能代替有關國家採取的行動,但將成為它的有效補充;考慮到為此有必要通過採用公約形式的新規定,以便為集體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在大會第十六屆會議上曾決定應就此問題制訂一項國際公約,於1972年11月16日通過本公約。

閱讀全文

與2008年到2018年的發明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