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姓方的名人
方弼、方相:
商朝殷紂王的兩位鎮殿將軍, 因紂王荒淫無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後世人們把二人尊為顯道神,開路神. 門神。
方望:
東漢平陵人,曾為西漢末地方割據勢力隗囂的軍師,後離開隗囂,擁立孺子劉嬰為天子,戰敗之後被更始政權殺害。
方陽:
方望之弟,因怨恨更始帝殺其兄方望,勸赤眉軍首領樊崇另立劉氏宗室,以與更始政權抗衡,後不知所蹤。
方清:
歙州(今安徽歙縣)人。唐代宗時江南農民起義首領。
方瓊:
湖北通城縣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書. 靖康元年御金壯烈犧牲。方孔炤:安徽桐城人。易學家,方以智父. 湖廣巡撫,在剿匪中八戰八捷,立下赫赫戰功。
方 耀:
廣東普寧人.水師提督,民族英雄,中法戰爭中守虎門拒法軍,被贊"粵有方耀,可高抌也"。
方鼎英:
號伯雄 ,國民革命軍中將,著名的抗日將領,黃埔軍校教育長、代校長,愛國名將。
方本仁:
民國要員,愛國將領。1923年授「粹威將軍」稱號。
方振武:
愛國抗日名將,民族英雄.北伐軍左路軍總指揮,安徽人。
方振國:
民族英雄."九--八"事變後,方振國成立"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36路軍,任司令。
方誌敏:
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共產黨江西省組織的創始人之一, 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的創造者。
方 強:
開國中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六機部部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湖南平江人.
方正平:
開國中將. 歷任第四野戰軍58軍政委,第二十一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海軍副政治委員,南海艦隊政治委員,東海艦隊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政委.湖南平江人.
方之中:
文武雙全的開國將軍. 30年代,曾為"左聯"的成員. 著有<<方之中文集>>.歷任第20兵團199師副師長、200師長,華北軍區參謀長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天津警備區司令員.
②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三皇五帝時期:
干支歷和十二生肖的雛形起源於五帝時期。
嫘祖 養蠶繅絲,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
倉頡 黃帝史官,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
禹 疏通河道,已經認識到排水設施的作用。出現溝洫用於排水和澆灌農作物。
夏朝:
夏朝的存在太過久遠有些爭議,夏朝的建立就是一個讓時代進步的事件。中國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夏小正》中國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傳統農事歷書。一說是夏朝的歷法。
青銅器的出現,進入青銅器時期。
宗法制的出現。
窯儲 用於農作物的保存。
商朝:
青銅器的發展,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甲骨文 我國最早的文字。
出現大小月之分 出現具體的一年天數和相關的天文現象。
兩輪車的出現。
倉儲 用於農作物的保存。
出現分封制的雛形。
西周:
出現了蓄水系統用於農業生產。
出現「染人」這一官職代表著印染技術的出現。
土地收歸國有。
井田制 周朝之前出現,在西周得到廣泛運用。
分封制 在西周正式確立。
玻璃的冶煉。
東周:
鑄銅業發展迅速。
周天子控制力下降,為周朝的滅亡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
鐵犁牛耕的出現 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井田制的解體,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生產。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學術環境自由,各學派之間進行競爭使科技文化較快發展。
十二生肖和干支歷基本確立下來。
出現火葯並用於民間。
鐵器的應用推動了社會進步。鐵器漸漸去帶青銅。
貨幣產生一定規則、形狀,由自然貨幣轉向人工貨幣。
大型水利樞紐的建立 都江堰、鄭國渠、引漳十二渠等,標志著古代人們對水的控制和建築技術的提高。
武器的進步 出現弩機和鐵制兵器。出現雲梯等攻城武器。
傳說中的巨鳥 標志著工業的繁榮和人們對天空的渴望。
染色技術得到極大提高。
采礦和探礦技術的迅速發展 促進了鐵器的出現和應用。
礦業的發展衍生出了羅盤。
秦朝:
秦始皇統一各諸侯國 結束了五百多年的紛爭狀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
出現「皇帝」封號。
書同文車同軌 統一文字、度量衡。
焚書坑儒 統一文化思想。
將各國的長城進行連接修建築成萬里長城 地域北方游牧民族騷擾維持國內農業發展。
修築馳道 加強了地方之間的聯系。
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設立三公九卿 加強地方與中央的聯系,確保中央集權。
漢朝:
文景之治 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穩定社會 恢復經濟。
設立察舉制。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穩定社會 便於統治。
漢武盛世 對游牧民族打壓過於強大國內安定祥和。
絲綢之路的開發。
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文化方面 《九章算術》、造紙術、《傷寒雜病論》、《太初歷》,十二生肖和歷法正式確立。
設立都護府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鍾繇 楷書。
三國:
翻車的出現 提高了農業灌溉效率。
麻沸散、《青囊經》的出現。
晉朝:
五胡亂華 促進了民族融合。
北人南遷 為南方帶去先進的技術和大量勞動力為經濟中心南遷打下了基礎。
佛教、道教、玄學開始興起 儒家沒落。
設立九品中正制。
設立世兵制和北府兵加強中央。
書法家 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
南北朝:
經濟中心逐漸南移 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保持南北平衡。
各民族交流加強 促進了民族融合,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隋唐時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隋朝:
統一全國。
廢除九品中正制,出現科舉制、三省六部制。
開鑿大運河 加強經濟發展溝通了南北之間的交流、融合,促進了海運、河運的發展。
唐朝:
統一全國。
葯王孫思邈《千金方》。
雕版印刷術 《金剛經》。
廢除五銖錢。
火葯應用於軍事。
唐三彩。
出現曲轅犁、筒車、水車。
三省六部制、科舉制被完善並推廣。
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宋朝:
活字印刷術。
經濟中心南移。
火葯大規模使用。
茶葉、棉花廣泛種植。
算盤的發明和推廣。
瓷器和各種制瓷技術的發展。
航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
元朝:
黃道婆發明了紡車 推廣紡織技術促進棉紡織技術的發展。
海運取代漕運。
出現彩色套印。
出現木活字轉輪排字盤。
《授時歷》。
火葯進入實用階段。
明朝:
繼承了前朝的造船技藝,造船仍然世界前列。
鄭和下西洋。
羅盤傳入歐洲。
倭寇騷擾明朝沿海。
《本草綱目》、《天工開物》、《徐霞客游記》、《農政全書》等著作
火炮的迅速發展製造出水地雷(水雷)。
四川嘉州建成世界上首個石油井。
接種牛痘預防天花。
清朝:
詹天佑設計了人字型鐵路軌 打破中國人沒有自己鐵路的現狀。
忙活一上午就想到這些,後面都不想寫了。
③ 故宮的設計者是誰
故宮的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北京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
蒯祥是中國明代建築匠師。生於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元年,卒於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十二年。今江蘇吳縣魚帆村人(今屬江蘇蘇州) 。
世襲工匠之職,蒯祥的父親蒯富,有高超的技藝,被明王朝選入京師,當了總管建築皇宮的「木工首」。蒯祥自幼隨父學藝,蒯富告老還鄉後,兒子已在木工技藝和營造設計上成名,並繼承父業,出任「木工首」,後任工部侍郎。
曾參加或主持多項重大的皇室工程,景泰七年(1456)任工部左侍郎。負責建造 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宮(1417)、皇宮前三殿、長陵(1413)、獻陵(1425)、隆福寺(1425),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1460)、裕陵(1464)等。
(3)殿試創造者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的建築造型: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
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後是宮後苑 。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宮累計接待觀眾達到1億人次。2019年起,故宮將試行分時段售票 。2018年9月3日,故宮養心殿正式進入古建築研究性保護修繕工作的實施階段。 2018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建院93周年,故宮北院區項目正式啟動。
④ 為什麼孟子會被稱為變革的鼓吹者,和與論製造者
不對。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⑤ 殿試的創造者是誰
1、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皇帝親臨殿廷,發策會試中式的貢士,稱殿試。也叫「廷試」、「廷對」。源於西漢時皇帝親策賢良文學之士,始於武則天天授二年於洛陽殿前親策貢舉人,但尚未成定製。宋開寶八年,太祖於講武殿策試貢院合格舉人,並頒定名次,自此始為常制。太平興國八年,將殿試後的進士分為五甲。元無殿試。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2、原指參加殿試的貢士,後泛用為對士人的敬稱。《宣和遺事》前儀式:「俺姐姐有命,請殿試相見。」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胭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張殿試。」
宋代是我國科舉考試走向正規化、制度化的朝代。就進士考試而言,宋初大抵沿襲隋唐五代的做法,幾乎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只是錄取人數很少,且不舉行殿試。自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宋准榜開始確立殿試及唱名制度,到淳化三年(992年)孫何榜時採用糊名考試的辦法,科考制度遂逐步完善。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又確立了3年一次會試,並嚴格執行,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南宋滅亡。
科舉考試是封建帝王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這一制度一開始就有失公允。宋初在沒有殿試時,一般情況下一切程序均由禮部主持,最後只是將結果告知太祖趙匡胤。自有殿試以來,每科狀元的確定,也並非公平競爭的結果,有的只是取決於皇帝的一人的意志或者說是迎合了當權者的政治需要,這在宋代科舉制度產生、發展與完善的過程中都有所反映。
一、 殿試始於宋准榜
開寶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錄取的進士宋准等10人及其它諸科錄取的28人一起到講武殿謝恩。通過當面對話,趙匡胤覺得進士中的武濟川、「三傳」學究中的劉睿知識淺陋,回答問題時張皇失措,牛頭不對馬嘴,就下令將他們刷掉了。這科是翰林學士李昉擔任權知貢舉(即臨時負責科舉考試之事),而武濟川是他的家鄉人,因此趙匡胤很不高興。
事後,未被錄取的徐士廉等人又擊登聞鼓(古代帝王為了表示聽取臣下的冤情或諫議,懸鼓於朝堂之外,允許臣民擊鼓直接向皇帝反映問題),狀告李昉賣人情,取捨不公允。趙匡胤就這個問題征詢翰林學士盧多遜的意見,盧說:「我也聽到不少議論。」趙匡胤就命令貢院將考完了3場而落選的人造冊上報,結果進士及諸科共報上來360人。
三月十九日,將這些人全部召見,選了195人,其中包括徐士廉。加上宋准等已經錄取的38人都發給卷紙,另外再考一場詩賦,並另委考官主持其事。兩天後,趙匡胤親自到講武殿批閱試卷,共錄取進士26人,其他「五經」、「三禮」諸科共101人,都賜及第。宋准、徐士廉均在進士科錄取之列,仍以宋准為榜首。並且,賜給宋准制錢20萬以舉辦慶祝宴會。李昉則被貶為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試事的其他官員也都受到了處罰。
從此,殿試就成了科舉考試的一道必須經過的程序。
二、 黜快手孫何成「三元」
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 (989年),頻頻舉行科舉考試,且多以最先交卷者為狀元。這種方式有意無意地沿用了30年,共產生了22位狀元。楊礪、宋准、王嗣宗、胡旦、蘇易簡、王世則、梁灝、陳堯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們皆因搶先交卷而成了狀元。其中楊礪、王嗣宗、蘇易簡、陳堯叟後來還成了頗有政績的掌權人物。
文思敏捷、下筆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氣的一種體現,但僅以此確定名次高下,終究有失偏頗。再說,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狀元,而一當了狀元,不僅名氣大、入仕起點高,而且以後陞官也比別人快得多。這樣,繼起的讀書人准備考試就只在寫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質量,更不肯認真在積累知識上下功夫。有的士人甚至相互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價,以製造知名度。已經有了應試資格的舉子以此為榮,准備應試的學童也群起仿效,逐漸形成一種華而不實的文風,影響十分惡劣。一些有見識的朝臣看出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就一再向太宗上奏章。太宗還算是個勇於納諫的君主,很快就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危害性,便立即改變做法,決定不再以行文的遲速作為決定名次的標准。
淳化三年(992年)二月,又要舉行會試了,太宗還採納了莆田人陳靖的建議,制定了「糊名考校」的辦法。這科應試者共1.3萬人,這不但是宋代開國以來的空前盛況,也是隋唐五代300多年來所未曾有過的。太宗深感這是個扭轉風氣的好機會,就命令考官們仔細閱卷,認真治一治爭先交卷、草率成文的浮華之徒。
會試考3場,第一場考官們就來了個下馬威,出的題目冷僻。出題之後,許多考生都模不著頭腦,紛紛要求考官們加以說明。這在以前歷次都是允許的,可這次卻得不到回答。不少一向自詡「才思敏捷」的考生,這次竟也遲遲不能下筆。
不過,人那麼多,總還有快手。年僅17歲的江南考生錢易,不到中午已經做完答卷,第一個出了場。這次,他可撞在槍口上了。考官們心照不宣、矯枉過正地連卷子都不看,用紅筆一抹,當作廢卷子拋棄在一旁,並取消了他參加第二、三場考試的資格。
會試的結果是:一位已經頗有些名氣但文思相對遲澀的河南舉子孫何當了「省元」(「省」,乃唐宋時中央部門的名稱;唐宋會試由尚書省主持,故又稱省試,第一名稱 「省元」)。快手錢易被黜落,而速度較慢的孫何反而受重視,一些向來以快為榮的考生都還只當是偶然現象,根本沒有料到這是太宗有心要懲治單純求快的人。因此,以李庶幾為首的一批通過了會試的快手們對孫何奪取省元很不服氣。他們特意聚集在京城一個著名的餅子店裡進行寫作比賽。揚言誰在廚師烙好一張大餅的時間內完成一韻詩,誰就是高手。吵吵嚷嚷,呼呼叫叫,旁若無人。
他們哪裡知道,這件事很快就傳到朝臣們耳朵里了。大臣們對這些人更加厭惡。待到殿試時,太宗親自擬了一道更為冷僻的題目,從《莊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個字作為賦題,決心再給快手們一點厲害瞧瞧。
殿試開場了。李庶幾還沒有完全弄明白題意,就急急忙忙胡亂湊了一篇,別人還在冥思苦想之時,他已搶先交了卷。他的同夥們一見,也就不敢細想,一個個隨意亂扯,紛紛成篇出場。李庶幾滿以為這回狀元是穩拿了。他的崇拜者也跟著一味地吹捧,更使他自我陶醉。還沒等傳臚(宣布殿試名次的儀式)、張榜,他就讓僕人大肆張羅,為慶賀自己狀元及第做准備。在確定名次時,朝臣們將他們在餅店搞比賽的事一五一十對太宗說了。太宗大怒,下令將他黜落,並且罰他兩科之內不許參加殿試。最後的結果是:搶先交卷者紛紛落榜,「文思苦遲」而「文理可觀」的孫何又中了狀元,而且在宋代狀元中首創了連中「三元」的奇跡。從此,以答卷的遲速決定名次的辦法也就取消了,這一改革是合理的。
李庶幾咸平元年、二年接連兩科都未能參加殿試(此前有5年停止科舉),直到咸平三年(1000年)陳堯咨榜才以省元及第。
錢易雖被黜落,卻因此出了大名。他後來重新參加開封府的選拔考試,又想爭第一而引起一場大爭論,驚動了朝廷。經過反復討論與復試,結果排名第三。這時蘇易簡在太宗面前極力稱贊他的才華,太宗很驚喜,打算招他為 「白衣卿相」,但很快因繁雜的政務而淡忘了。咸平二年(999年),他終於進士及第,在真宗朝很受重視,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負責起草朝廷文告、命令等)。
殿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金代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工分一、二、三甲,兩榜。蒙古、色目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前三人賜進士及第,為一甲;余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為二、三甲。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其程序大體如下:試前須復試,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應試。復試畢,於四月二十一日應殿試,也在保和殿。殿試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制策題目,清初用時務策一道,題長二、三百字,所詢一二事;康熙以後,題長達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 ,改由讀卷大臣密議八條中圈出四道為題。策文不限長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間的書寫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數限制,特別強調書寫,必須用正體,即所謂「院體」、「館閣體」,字要方正、光園、烏黑、體大。從某種角度來看,書法往往比文章重要。殿試只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8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1」、「×」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二甲若幹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幹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後由填榜官填寫發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次,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⑥ 中國古代士一般指什麼人
士人,古時指讀書人,也是指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集體。他們學習知識,傳播文化,對國君的政治尊重, 學術方式,在道和國君之間旋轉。他們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和繼承人。士是只有在中國古代才有的特殊身份,是中華文明獨有的精英社會群體。
士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西周、春秋時代,士,在政治上居於卿大夫與庶民之間,處於貴族的最低層,幾與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於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舉;在經濟上,士有一定數量的「食田」。
祿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勞而食;在文化上,士受過禮、樂、射、御、書、數等多種教育。他們的社會職業因而是多樣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天子、諸侯的宮廷和基層行政機構中擔任一般職事官。
春秋中後期,士作為一個社會等級逐步解體。由於禮崩樂壞、宗法制鬆弛以至於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藝知識,已經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士在失去「鐵飯碗」的同時,也擺脫了宗法制的束縛,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
而大國爭霸的政治需要,使得各諸侯國爭相「尚賢」「使能」,從而刺激了社會對智能、知識的需求急劇增長;以傳播文化與政治知識為主的私學在這一時期大量涌現,不僅培養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爭輕重尊卑貴賤,而爭於道」的文化理念。種種歷史機緣的遇合,促成了士人的崛起。
(6)殿試創造者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的產生:
周朝政治文化主要為樂師和史官。經過長期演變,在戰國時期,樂師變成了儒生,史官變成了吏,這兩個代表儒家和法家的群體長期存在這尖銳的矛盾。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堅守法治,專用文吏也就是刀筆吏。
曾經秦始皇也想過兼用儒法兩家,甚至給了儒家以優厚的待遇,可是儒家頑固不化,一心要復古制。秦始皇終其耐心也沒有完成儒家法家的融合。儒家遭到了嚴重打擊,秦帝國不久也以滅亡而告終。
之後漢高祖建立了大漢帝國,因為劉邦對儒家不甚喜歡,因此儒家在漢初也沒有得到重用,此時的帝國統治階層依舊是秦時所用的文吏。
直到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儒家才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自此漢帝國的政治體系為儒法兼用,外儒內法。可即便這樣,儒法沖突依舊激烈,這體現在西漢政治的方方面面,比如鹽鐵論上儒法斗爭的短兵相接。
直到西漢末年,王莽的橫空出世,他立志做一個大儒,精心修習儒家詩書禮樂,在他當政之後,文吏徹底成為帝國的陪襯,儒生成為了帝國的核心。這時他們終於可以去創造自己那個不切實際理想化的王國了,而王莽新政實際上就是漢儒長期復古改制的產物。
而最終,儒家夢想中的新政結果就是帝國崩潰、哀鴻遍野、戰亂四起。最終新莽政權也以極快的速度走向滅亡。東漢時期,帝國的統治階層又變成了重文吏而輕儒生。儒生階層痛定思痛徹底反思,之後直到東漢末年出現了大量的儒生文吏化,文吏儒生化。
此時的儒生和文吏基本達到了融合繼而形成了後來的士大夫階層。直到魏晉時期,選官制度也由原來的分途擇選變成了只看經學不看文法了,當然前提是儒生文吏化。
從原來的執法之吏,不窺先王之典,縉紳之儒,不通律令之要到後來的吏服訓雅,儒通文法。幾百年的融合之路,真可謂長路漫漫啊。
秦和新莽的滅亡切實的證明了儒法的缺一不可。儒法註定要從分化沖突走向融合。官員也要高學歷,學者也可走仕途,這就是中國兩千年來獨具特色的士大夫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士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士大夫
⑦ 我國古代有哪些「士」
西漢 孝廉 歲舉 每年一次 舉孝、察廉 孝廉多在郎署供職,再遷為尚書、侍御史、侍中、中郎將等官;在地方則為令、長、丞,再遷為太守、刺史。秀才(茂材)多為地方縣令。賢良方正依對策情況,在地方任守相,在中央可任博士、大夫、列卿。 選舉了大批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但為大官僚把持,形成門生故吏集團。
秀才 詔舉 不定期舉行 策問當時重大政治、經濟問題。
賢良方正
(賢良文學)
東漢 孝廉 歲舉 每年一次 舉孝、察廉。
茂材(秀才)
賢良方正 詔舉 不定期
九品中正制:
魏晉
南北朝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郡中正品評郡內士子,定九品,呈送州。州中正審核士子評定,送吏部待用。 中正品第每三年品評更定一次。 品評士人依據其家世資歷和士人的行能。 依據品第授官。品高則官高,品第則官低。 初,由於政府堅持「賢有識鑒」標准,中正官能認真品評人物,起到積極的選舉人才的作用,但最終形成重家世、輕才德的風氣,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形成門閥政治。
科舉制:
隋、唐 常舉 舉人(頭名解元) 國子監試 每年春天 明經科試儒家經學;進士科試詩、賦和時務策。 舉人可以參加試官,後可轉正,任州縣正職官或授教職。
府試州試 每年秋天
進士(頭名狀元,分甲第和乙第) 省試、殿試(武則天始) 每年正月 進士經過銓選任官,始以秀才科為貴,後代以進士科。按甲第、乙第授官。
制舉 舉人 薦舉 時間不定 以試策為主,重在政治見識,輔以文學。 高等由中書、門下直接授官,次等給予出身,等待銓選。
頭名敕頭
五代
、
遼
、
宋
、
金 常舉 舉人(頭名解元) 國子監試、府試、州試 每年秋季 經學、文學並重。理學在經學中開始佔主導地位。 任府、州官或任教職。 科舉制打破門第觀念,在較廣的范圍內,依據國家需要選拔各地的優秀人才;但在封建專制統治下,它越來越禁錮著人們的思想。
頭名省元,亦名會元 省試(金稱會試) 解送試後第二年正月或二月
進士(頭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 省試後,一般在三月 詩、賦制策。 進士及第直接授官。
制舉 舉人 薦舉 時間不定 以制策為主,兼以經義。 士人授官;官吏升遷。
頭名敕頭 廷試
元 舉人(頭名解元) 鄉試 每年秋天 試經義和制策 考中進士有作官資格,蒙古人授六品官;色目人授七品官;漢人授官從七品。
貢生(頭名會元) 會試 鄉試的第二年二月
進士(頭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 會試的次月
明 秀才(頭名案首) 縣試、府試、院試 每年一次 以四書五經為主,試經義制策,定以八股文。 國子監生經特許任低級官員。
舉人(頭名解元) 鄉試 子、卯、午、酉年秋天 貢生、舉人或授以小京職或授府佐及州、縣正職官,或就教職。貢士官職略高。
貢生(頭名會元) 會試 鄉試的次年春天
進士,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頭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 殿試 會試的次月 試四書五經及時務策。 一甲狀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探花、榜眼授編修。二、三甲授御史、給事中、縣令等官(正七品))。 明清時期以八股取士,科舉制弊端更多,最後不得不廢科舉興學校。
<br>清 常科 秀才(頭名案首) 縣試
府試
院試 每年一次 以四書五經為主。 秀才無資格授官
舉人(頭名解元) 鄉試 子、卯、午、酉年秋天 舉人、貢士做知縣或教官,考取學校教職後亦可議敘官職。
貢生(頭名會元) 會試 鄉試的次年春天
進士(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頭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 殿試 會試的次月 試四書五經及時務策。 一甲授翰林院庶吉士;二、三甲授御史或縣令等官(正七品)。
特科 博學鴻儒、孝廉方正、經濟特科 殿試 不定期舉行 試以時務,經濟策略等。 授予翰林院官職
⑧ 親自殿試並發明密封考卷辦法,並首創武舉制度的是誰
宮廷考試是科舉考試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又稱「宮廷考試」或「宮廷對抗」,是封建帝王選拔國家高級人才的一種規定。源於漢唐,宋代定製。漢朝時,各地都選賢任能的人,皇帝自己做政策聲明。自漢代以來,文人就被選在考試、問政、經學等方面。已經設定並寫在簡短的策略上,這樣考生就可以回答它們,這叫作對策。唐代武則天在羅城寺試功,是宮廷考試的開始,但還沒有定製。
結果,總共報告了360名學者和受試者。3月19日,這些人全部被傳喚,選出195人,其中包括徐世蓮。此外,對宋准等38名錄取人員進行了卷紙,並進行另一次詩賦測試,指定另一名考官主持。兩天後,趙匡胤親自到吳江堂審查試卷,錄取了26名學者,其他「五經」「三禮」101人,全部錄取。宋准和許世蓮都考中了進士科,宋准依然高居榜首。
⑨ 歷史提綱
七上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1. 禹建立夏,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也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我國奴隸社會開始。
2. 商的國君湯滅夏,建立商朝。
3. 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歷史上叫做西周。
4. 為了鞏固奴隸主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5. 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城濮大戰中,晉軍打敗楚軍,從此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6. 戰國時期,形成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爭雄的局面。在長平之戰中,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7.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興修了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8.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按軍功授爵;建立縣制。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得到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9. 商朝時刻寫在龜骨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10.孔子、「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派別及代表人物
學派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內容
儒家
孔子
《論語》
政治思想——「仁」:「愛人」,「為政以德」。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知新、、有教無類。
孟子
《孟子》
仁政治國、輕徭薄賦
道家
莊子
《莊子 》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
法家
韓非子
提倡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兵家
孫武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七下第二單元 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1. 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與北宋並立;女真族建立的金與南宋對峙。(澶淵之盟,歲幣)
2.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出現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3.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 原因: 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裡的勞動人手;加上自然條件的變化,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較快,逐漸超過北方。(「蘇湖熟,天下足」)
4.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尊稱為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即汗位,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政府在中央設宣政院,負責管理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元朝時,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5. 北宋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比歐洲的活字印刷早了約400年。北宋時,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事業。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末開始用於軍事上;宋元時廣泛用於戰爭。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6.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他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7. 蘇軾:北宋豪放派詞人,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兩宋之交的婉約派詞人;辛棄疾:南宋詞人,把豪放風格發揚光大。
八上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1. 民族英雄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二百多萬斤鴉片,在廣東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2. 鴉片戰爭中,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3.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 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4. 1862年,「洋槍隊」首領美國人華爾在浙江慈溪被太平軍擊斃。
5.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放火焚燒了北京的皇家園林圓明園。
6.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7.
九上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
1. 現代人類從非洲的南方古猿中的一支發展而來,南方古猿屬於「正在形成中的人」。人類自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三大人種: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形成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
2. 母系氏族中婦女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父系氏族中男子在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3. 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金字塔是權力的象徵。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古印度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
4. 古代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伯利克里當政時期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5. 羅馬共和國通過布匿戰爭,公元前2世紀,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6. 阿拉伯數字的最初創造者是印度人,後來被阿拉伯人進行了改造,傳入歐洲,人稱「阿拉伯數字」。
7. 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世祖時來華,《馬可?波羅行紀》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憧憬和嚮往。
8. 古代埃及最早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
9. 佛教——公元前6世紀——印度——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基督教——1世紀——巴勒斯坦——耶穌;伊斯蘭教——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的麥加——穆罕默德
10. 《荷馬史詩》是古希臘盲人荷馬創作,包括《伊利亞特》、《奧德賽》。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代表篇章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和神燈》。
11. 古代希臘的科學家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發明螺旋式水車。
12. 麥加大清真寺(沙烏地阿拉伯)是伊斯蘭教的第一大聖寺;法國巴黎聖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九上第四單元 步入近代
1. 文藝復興14世紀開始於義大利,中心思潮——人文主義,是一場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資產階級文化運動。代表人物: 但丁:義大利詩人,文藝復興的先驅,創作長詩《神曲》,被譽為舊時代最後一位詩人,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達?芬奇:義大利畫家,代表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莎士比亞:英國文學巨匠,《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影響: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 新航路的開辟: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來到美洲的古巴和海地等地,發現美洲新大陸。影響:①從此世界各大洲之間的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②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③歐洲各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