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導彈發明時間

中國導彈發明時間

發布時間:2021-07-30 06:09:20

① 導彈什麼是時間發明

導彈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首先在實戰中使用了V-1和V-2導彈,從歐洲西岸隔海轟炸英國。V-1是一種亞音速的無人駕駛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殲擊機及其他防空措施來對付。V-2是最大射程約320公里的液體導彈,由於可靠性差及彈著點的散布度太大,對英國只起到騷擾的作用,作戰效果不大。但V-2導彈對以後導彈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
彈道式地地導彈是發展最迅速的一類導彈,40年代後期,美國和蘇聯分別用德國的器材裝配了一批V-2導彈做試驗,並著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導精度。50年代出現了一批中程和遠程液體導彈,這批導彈的特點是採用了大推力發動機,多級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幾千公里,核戰斗部的威力達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噸梯恩梯(TNT)當量,已成為一種極具威懾力的武器。但由於氧化劑仍是液氧,制導系統的精度還不很高,導彈還是在地面發射的,地面設備復雜,發射准備時間長,生存能力不高。所以這批導彈只解決了有無問題,還不是有效的作戰武器。60年代改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或固體推進劑,制導系統使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發射方式改為地下井發射或潛艇發射。這些變動簡化了武器系統,縮短了反應時間,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導彈成為可用於實戰的武器。此後,導彈技術集中到多彈頭導彈的發展,一個導彈運載幾個甚至十幾個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可以瞄準各自的目標。這樣,不增加導彈的數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彈頭的數量,提高了突破反導彈防禦體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擊以後生存下來的彈頭數,也給打擊更多的目標提供了可能。多彈頭分導的技術基礎是高精度制導系統和小型核裝置的研製成功。美國首先於1970年在「民兵」Ⅲ導彈上實現了帶 3個子彈頭,隨後美、蘇在新研製的遠程導彈上都採用了這項技術。隨著進攻性導彈精度的提高和偵察能力的完善,從固定基地發射的導彈越來越難以保證自身的安全。採用加固的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存能力低的問題。機動發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較小的導彈多採用機動發射。大型多彈頭導彈比較笨重,陸地機動發射會遇到許多困難。一些國家轉而研製便於機動發射的小型單彈頭洲際導彈。
簡史:導彈的起源與火葯和火箭的發明密切相關。火葯與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火箭技術開始用於軍事,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約在13世紀,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18、19世紀火箭武器進展不大,直到1926年,美國才第一次發射了一枚無控液體火箭。20世紀30年代,由於電子、高溫材料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1939年發射了A—1、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經驗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 1944年 6~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50年代初,導彈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各國從德國的V—1、V—2導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使用中,意識到導彈對未來戰爭的作用。美、蘇、瑞士、瑞典等國在戰後不久,恢復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進行的導彈理論研究與試驗活動。英、法兩國也分別於1948和1949年重新開始導彈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初起,導彈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及多種戰術導彈,並相繼裝備了部隊。1953年美國在朝鮮戰場曾使用過電視遙控導彈。但這時期的導彈命中精度低、結構質量大、可靠性差、造價昂貴。
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戰爭的需要,導彈進入了改進性能、提高質量的全面發展時期。戰略彈道導彈採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 , 使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採用地下井發射和潛艇發射,發展了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大大提高了導彈的性能。巡航導彈採用了慣性制導、慣性-地形匹配製導和電視制導及紅外製導等末制導技術,採用效率高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和比威力高的小型核彈頭,大大提高了巡航導彈的作戰能力。戰術導彈採用了無線電制導、紅外製導、激光制導和慣性制導, 發射方式也發展為車載、機載、艦載等多種,提高了導彈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機動能力、低空作戰性能和抗干擾能力。
70年代中期以來,導彈進入了全面更新階段。為提高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力,一些國家著手研究小型單彈頭陸基機動戰略導彈和大型多彈頭鐵路機動戰略導彈,增大潛地導彈的射程,加強戰略巡航導彈的研製。發展應用「高級慣性參考球」制導系統,進一步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研製機動式多彈頭。以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為例,從1957年8月21日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枚SS—6洲際彈道導彈以來,世界上一些大國共研製了20多種型號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30多年來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表1)。在此期間,戰術導彈的發展出現了大范圍更新換代的新局面。其中幾種以攻擊活動目標為主的導彈,如反艦導彈、反坦克導彈和反飛機導彈,發展更為迅速,約佔70年代以來裝備和研製的各類戰術導彈的80%以上。
面對尖銳激烈的國際斗爭環境,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與領土完整,為了自衛,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研製導彈。經過20多年的努力,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首次導彈核武器試驗,1980年5月18日成功地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1982年10月成功地發射了潛地導彈,1999年8月2日發射了新型車載遠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中國已經研製並裝備了不同類型的中遠程、 洲際戰略彈道導彈, 及其他多種類型的戰術導彈。
導彈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問世以來,受到各國普遍重視,得到很快發展。導彈的使用,使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增大,規模和范圍擴大,進程加快,從而改變了過去常規戰爭的時空觀念,給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它的發展既依賴於科學與工業技術的進步,同時又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導彈技術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另外,導彈技術還是發展航天技術的基礎。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世界各國已研製成功150餘種運載火箭,共進行了4000餘次航天發射活動。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83.6千克發展到100×10

② 中國發射第一顆導彈是哪一年發射的是什麼導彈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導彈運往酒泉發射場。3月21日,導彈發射失敗,後經認真總結,找到了問題症結。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後的導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③ 中國第一枚導彈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1、1956年,我國決定研製導彈,於是抽調了梁思禮等30多位專家和143名大學生。可是當時既無資料,也無儀器和導彈實物。除了從美國回來的錢學森。誰也沒有見過導彈和火箭,我國的導彈事業屬於白手起家。

2、1957年中蘇達成協議,蘇聯同意向中國提供幾種導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派遣技術專家幫助中國進行仿製。1959年,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方面在導彈仿製上處處設卡。1960年,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令仿製工作雪上加霜。
梁思禮等一些專家克服困難,沒有材料和電子零件就自己研製,最終他們用國產產品取代了蘇聯停止供應的材料、液氧及元器件。

3、1960年11月,我國後來被命名為「東風一號」的導彈發射成功。這不僅是我國製造的第一枚導彈,也是軍事裝備上的一個里程碑。這些科學家們孜孜不倦,克服困難,為中國的導彈事業做出了傑出的困難。

4、「東風」1號地對地導彈高17.68米,最大直徑1.65米,翼展3.56米,彈頭重1.3噸,飛行時間442秒,最大射程590千米,導彈起飛重量(總重)20.4噸,關閉發動機時導彈最大飛行速度2165米/秒,彈道最大高度168千米。是中國製造的第一代地對地導彈。

④ 導彈最早是誰發明的

導彈之父-馮.布勞恩 1912年出生於德國東普魯士。受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博特影響,專注於火箭製造。二戰中是德國黨衛軍高級軍官,是二戰中德國V2火箭計劃的主要創造者。二戰結束後,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計劃。參與探險家一號(美國首顆衛星)計劃,以及後來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也是其事業的顛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武器是德國的V—2火箭,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於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學博士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後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A系列火箭經過許多新的改進,性能大大提高,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所以代號變為V—2、V—2工程開始於1940年,目標是擴大容積和承載重量 ,以容納自控,導航系統和戰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產。從投產到德國戰敗,納粹德國共製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於襲擊英國和荷蘭。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 頭重1噸。V-2採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沒法考證是某個人了 導彈的起源與火葯和火箭的發明密切相關 火葯與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 南宋時期 不遲於12世紀中葉 火箭技術開始用於軍事 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 約在13世紀 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 18到19世紀火箭武器進展不大 直到1926年 美國才第一次發射了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20世紀30年代 由於電子 高溫材料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 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紀30年代末 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 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 1939年發射了A—1、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經驗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 1944年 6到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 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 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 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 。

⑤ 天弓1重型導彈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天弓1重型導彈是中國台灣中山科學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導彈。該導彈項目於1982年開始立項,1985年3月進行了試驗並獲得了成功。導彈的85%以上的技術是由美國雷錫恩公司提供的。1986年生產出部分導彈,隨後交部隊進行試用。獲得認可後,該導彈於1992年開始批量生產,一套「天弓」1導彈系統的價格為39.78萬美元。該產品1993年9月裝備台灣軍隊,首批導彈在台北縣三芝鄉駐軍中服役。隨後,又在大岡山、林園、東引、彭湖、金門等台軍陣地部署了該型號的地對空導彈。

台灣研製的「天弓」1號導彈,具備了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技術水準。在試驗成功並獲得使用部隊的認可之後,中山科學技術研究院又先後研製出了「天弓」2號、「天弓」3號、「天劍」等地對空導彈,形成了「天弓」系列產品。

⑥ 中國第一枚導彈是什麼時候

1956年,我國決定研製導彈,於是抽調了梁思禮等30多位專家和143名大學生。可是當時既無資料,也無儀器和導彈實物。除了從美國回來的錢學森。誰也沒有見過導彈和火箭,我國的導彈事業屬於白手起家。
1957年中蘇達成協議,蘇聯同意向中國提供幾種導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派遣技術專家幫助中國進行仿製。1959年,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方面在導彈仿製上處處設卡。1960年,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令仿製工作雪上加霜。
梁思禮等一些專家克服困難,沒有材料和電子零件就自己研製,最終他們用國產產品取代了蘇聯停止供應的材料、液氧及元器件。
1960年11月,我國後來被命名為「東風一號」的導彈發射成功。這不僅是我國製造的第一枚導彈,也是軍事裝備上的一個里程碑。這些科學家們孜孜不倦,克服困難,為中國的導彈事業做出了傑出的困難。
「東風」1號地對地導彈高17.68米,最大直徑1.65米,翼展3.56米,彈頭重1.3噸,飛行時間442秒,最大射程590千米,導彈起飛重量(總重)20.4噸,關閉發動機時導彈最大飛行速度2165米/秒,彈道最大高度168千米。是中國製造的第一代地對地導彈。

⑦ 中國花了幾年時間發明了原子彈

中國沒有「發明」過原子彈,是蘇聯援助的。具體用了幾年不好說,我把關鍵的年份列出來:

1954年10月赫魯曉夫訪華時毛澤東提出希望蘇聯援助中國搞原子彈,赫魯曉夫建議先從培訓幹部、建設小型反應堆做起。

1955年1月20日中蘇簽署《關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放射性元素的尋找、鑒定和地質勘查工作的協定書》,大批蘇聯地質專家來華協助尋找鈾礦。

1955年4月27日中蘇簽署《關於為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協定》,確定蘇聯派遣專家來華設計建造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並無償提供相關科學技術資料,提供充足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培訓中國技術人員。

1957年5月沃爾比約夫率領十幾位專家來華,到1959年11月離開時培養了4000餘名中國核技術人員。

1957年10月15日中蘇正式簽署了《關於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簡稱《國防新技術協定》)。規定蘇聯將援助中國的原子彈研究和生產,並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核圖紙資料。

1957年底至整個1958年,蘇聯在原子彈研製方面向中國提供了成套設備、圖紙核技術資料,派遣大批專家來華,進行工廠選址、設計、設備安裝、調試、培訓中方人員掌握操作技能。具體有:鈾礦場、粉碎礦石的水冶廠、提取二氧化鈾製作核燃料棒的核燃料廠、製造濃縮鈾的核擴散廠、製造原子彈的核武器研製基地(20基地)、核實驗場(21基地)。1958年5月後陸續開工。

1958年9月,蘇聯援建的7000千瓦重水反應堆建成。

但此時峰迴路轉,中蘇關系出現裂痕,蘇聯將提供給中國的原子彈樣品扣下了。
可是要知道,到此時為止,蘇聯專家已經將原子彈的原理及製造原子彈的六個步驟教給中國技術人員,各種配套設施與工廠也都為中國設計完成並開始建造。蘇聯扣下的原子彈樣品只是合同規定的最後一步:教會中國人員如何在實驗場安裝調試原子彈。
因此,我國製造出原子彈只是時間問題。只需等待配套工廠建設完成開始運轉,生產出所需的核燃料,即可製造原子彈。

幾年後,1964年,我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
若從中國有意製造原子彈時算起,即1954至1964,用了10年。
蘇聯在民用原子能方面援助中國是1955年簽訂的條約。
蘇聯在軍用原子能方面援助中國是1957年簽訂的條約(《國防新技術協定》)。具體的援助也是1957年開始。這樣算是用了7年。

⑧ 中國第一顆導彈的發明時間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導彈運往酒泉發射場。3月21日,導彈發射失敗。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後的導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知識擴展:

第一枚國產中程導彈:

1、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新型號中程導彈的研製工作,這個型號從1965年3月結束方案設計階段,相繼轉入初步設計、技術設計、試制生產、地面綜合試驗等階段

2、到1966年底進行首次飛行試驗,僅用了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

自行研製的第一枚飛航導彈:

1、1960年初,中國開始仿製飛航式導彈,1966年底仿製的第一個海防戰術導彈型號——上游一號艦艦導彈正式投入批量生產,並裝備了海軍部隊,結束了中國海軍有艦無彈的歷史。

2、1971年開始自行研製全新的導彈——鷹擊八號。鷹擊八號為高亞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小型多用途導彈。 1979年11月,鷹擊八號導彈首發飛行成功。

⑨ 中國第一顆導彈,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的發射時間,詳細點,最好是精確到秒

中國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1960年11月5日上午9時發射成功。

中國第一枚元子蛋: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時試報成功。

中國第一枚輕蛋: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試報成功。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⑩ 導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最早應該是德國
中國第一枚導彈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導彈運往酒泉發射場。3月21日,導彈發射失敗,後經認真總結,找到了問題症結。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後的導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第一枚國產中程導彈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新型號中程導彈的研製工作,這個型號從1965年3月結束方案設計階段,相繼轉入初步設計、技術設計、試制生產、地面綜合試驗等階段,到1966年底進行首次飛行試驗,僅用了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
自行研製的第一枚飛航導彈
1960年初,中國開始仿製飛航式導彈,1966年底仿製的第一個海防戰術導彈型號——上游一號艦艦導彈正式投入批量生產,並裝備了海軍部隊,結束了中國海軍有艦無彈的歷史。1971年開始自行研製全新的導彈——鷹擊八號。鷹擊八號為高亞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小型多用途導彈。 1979年11月,鷹擊八號導彈首發飛行成功。

閱讀全文

與中國導彈發明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