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衡發明的渾天儀是干什麼用的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西方的渾天儀最早由埃拉托色尼於公元前255年發明.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渾儀.自馬努埃一世起渾天儀成為該國之象徵.
關於天體結構,曾有三種學說,即宣夜說,廿天說,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是一個圓球,把地包在球中,圓球不停轉動.此說近於實際,故為史官所用.
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是東漢的太史令張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學家和反讖緯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科學家.張衡在西漢天文學家落下,耿壽晶等人創造的渾天儀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漏水轉渾天儀).這種渾天儀於順永建五年前創制,是早期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用精銅鑄成的球體模型.它利用齒輪,帶動渾象繞軸旋轉,並使渾象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等,這樣就可以把當時肉眼能觀測到的天體現象,幾乎全部表示出來.人們坐在屋裡看儀器,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現象,這在當時確是一項了不起的創造.後來,在此基礎上,先後經過唐代僧一行,未代張思訓和蘇頌等人的改進,製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鍾,在中國科技史上又寫上了光輝的一筆.
到了唐貞觀七年,天文學家李淳風在東晉史官丞南陽孔挺所造的(兩重環銅渾儀)的基礎上,增加了三辰儀,把兩重環改為三重環,成為一架比較完備的渾儀,稱為(渾天黃道儀).三重環分別為:一,外重環,包括地平環,子午還,赤道環,總為(六合);二,中間重環,包括黃道環,赤道環,白道環,總稱為(三辰儀),各環之間的相對位置固定,而整個環組則可以繞軸旋轉;三,內重環,包括極軸,赤經只環,窺管,總稱為(四游儀).唐代以後所造的渾天儀,基本上與李淳風的渾天儀相似,只是規環或零部件有所增減而已.從北未開漿,渾天儀漸漸簡化,到了元代,郭守敬更進行徹底改革,創制出(簡儀).現時陳列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一具渾天儀,為明英完正統二年到七年間仿製而成的.左圖為北京古觀象台,當中位於中間的是建於明正統七年的渾天儀.
2. 渾天儀的製造者是誰在百度百科上是渾天儀發明者是閬中人落下閎,後又被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改進 。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渾天儀發明者是閬中人落下閎,後又被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改進[1] 。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中國天文學發展的歷史是悠久的。到漢代已有蓋天、宣夜和渾天等學派。蓋天說認為,天如蓋,蓋心是北極,天蓋左旋,日月星辰右轉。宣夜說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虛空之中」,並不附著於「天體」之上。渾天說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宣夜說後來不幸失傳了,蓋天、渾天兩說並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說漸占上風。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武帝時洛下閎製造了渾天儀,宣帝時耿壽昌又造了渾天儀,和帝時崔瑗的老師賈逵更製造了黃道銅儀。[1]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後,他更加勤奮地「研核陰陽」,終於「妙盡璇璣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銅鑄渾天儀,被張衡造了出來。渾天儀主體是幾層均可運轉的圓圈,最外層周長一丈四尺六寸。各層分別刻著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還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緯等等天象。儀上附著兩個漏壺,壺底有孔,滴水推動圓圈,圓圈按著刻度慢慢轉動。於是乎各種天文現象便赫然展現在人們眼前。這件儀器被安放在靈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裡,室內人員把某時某刻出現的天象及時報告給靈台上的觀天人員,結果是儀上、天上所現完全相符。
銅儀的兩側附有玉虯(龍)各一,吐水入壺,左為夜,右為晝。壺上分別立著金銅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別天時早晚」。更有妙者:台階下還有內裝機關與兩壺相聯的瑞輪、莢,靠著滴水的推動,依照月亮出入圓缺的變化,不停地旋轉開合,表示著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動日歷一般,可見這件渾天儀及其附器,與近世的假天儀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此儀誕生的前一年,張衡先用竹篾製成一個模型,名曰「小渾」,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和校正,然後才鑄作大儀。渾天儀是張衡血汗的結晶。他接著寫了《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本說明書,又撰成《靈憲》一部,繪制《靈憲圖》一份。
3. 渾天儀的科技成就
中國天文學發展的歷史是悠久的。到漢代已有蓋天、宣夜和渾天等學派。蓋天說認為,天如蓋,蓋心是北極,天蓋左旋,日月星辰右轉。宣夜說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虛空之中」,並不附著於「天體」之上。渾天說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宣夜說後來不幸失傳了,蓋天、渾天兩說並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說漸占上風。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武帝時洛下閎製造了渾天儀,宣帝時耿壽昌又造了渾天儀,和帝時崔瑗的老師賈逵更製造了黃道銅儀。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後,他更加勤奮地「研核陰陽」,終於「妙盡璇璣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銅鑄渾天儀,被張衡造了出來。渾天儀主體是幾層均可運轉的圓圈,最外層周長一丈四尺六寸。各層分別刻著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還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緯等等天象。儀上附著兩個漏壺,壺底有孔,滴水推動圓圈,圓圈按著刻度慢慢轉動。於是乎各種天文現象便赫然展現在人們眼前。這件儀器被安放在靈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裡,室內人員把某時某刻出現的天象及時報告給靈台上的觀天人員,結果是儀上、天上所現完全相符。
銅儀的兩側附有玉虯(龍)各一,吐水入壺,左為夜,右為晝。壺上分別立著金銅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別天時早晚」。更有妙者:台階下還有內裝機關與兩壺相聯的瑞輪、莢,靠著滴水的推動,依照月亮出入圓缺的變化,不停地旋轉開合,表示著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動日歷一般,可見這件渾天儀及其附器,與近世的假天儀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此儀誕生的前一年,張衡先用竹篾製成一個模型,名曰「小渾」,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和校正,然後才鑄作大儀。渾天儀是張衡血汗的結晶。他接著寫了《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本說明書,又撰成《靈憲》一部,繪制《靈憲圖》一份。
4. 渾天儀和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回,而渾象是答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西方的渾天儀最早由埃拉托色尼於公元前255年發明。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渾儀。自馬努埃一世起渾天儀成為該國之象徵。
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
5. 張衡發明的渾天儀有什麼作用
渾天儀
關於天體結構,曾有三種學說,即宣夜說,廿天說,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是一個圓球,把地包在球中,圓球不停轉動。此說近於實際,故為史官所用。
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是東漢的太史令張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學家和反讖緯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科學家。張衡在西漢天文學家落下,耿壽晶等人創造的渾天儀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漏水轉渾天儀)。這種渾天儀於順永建五年前創制,是早期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用精銅鑄成的球體模型。它利用齒輪,帶動渾象繞軸旋轉,並使渾象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等,這樣就可以把當時肉眼能觀測到的天體現象,幾乎全部表示出來。人們坐在屋裡看儀器,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現象,這在當時確是一項了不起的創造。後來,在此基礎上,先後經過唐代僧一行,未代張思訓和蘇頌等人的改進,製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鍾,在中國科技史上又寫上了光輝的一筆。
到了唐貞觀七年,天文學家李淳風在東晉史官丞南陽孔挺所造的(兩重環銅渾儀)的基礎上,增加了三辰儀,把兩重環改為三重環,成為一架比較完備的渾儀,稱為(渾天黃道儀)。三重環分別為:一,外重環,包括地平環,子午還,赤道環,總為(六合);二,中間重環,包括黃道環,赤道環,白道環,總稱為(三辰儀),各環之間的相對位置固定,而整個環組則
6. 渾天儀,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還有關於渾天儀的故事!!急急急急!!!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西方的渾天儀最早由埃拉托色尼於公元前255年發明。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渾儀。自馬努埃一世起渾天儀成為該國之象徵。
7. 「渾天儀」是什麼時期開始創造的
西漢武帝時候的落下閎,大約是第一個著手製造渾天儀的人。宣帝時耿壽昌鑄銅為象,永元十五年(103)賈逵創造了黃道銅儀,也都是渾天儀。
8. 請問渾天儀是誰發明的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西方的渾天儀最早由埃拉托色尼於公元前255年發明。 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渾儀。自馬努埃一世起渾天儀成為該國之象徵
9. 漏水轉渾天儀是由誰發明創造的
渾象的球面繪有赤道,按照實際觀測的結果,把天空的星體標在球面對應的位置上。
後來張衡發明了第一架由水力推動齒輪運轉的渾象,能自動演示星體的升起、落下,並配有漏壺作為定時器,叫「漏水轉渾天儀」,即水運渾象。只要將張衡的水運渾象放在屋子裡,就可以知道外面的天象,在白天也可以知道什麼星到了南中天。水運渾象在當時確是一項了不起的創造。這一貢獻開創了後代製造自動旋轉儀器的先聲,導致了機械計時器即鍾表的發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