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靈感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想像的活動和完成作品中技巧的運用,作為藝術家的一種能力單獨來看,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靈感。〔德〕黑格爾:《美學》
它(靈感)不是別的,就是完全沉浸在主題里,不到把它表現為完滿的藝術形象時決不肯罷休的那種情況。〔德〕黑格爾:《美學》
靈感是一種不是被人的意志,而是被與此無關的某種影響所喚起的靈魂的精力。〔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
靈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揮著手,而是如犍牛般竭盡全力工作時的心理狀態。〔蘇〕巴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閃電》
靈感是一個人在創造性工作過程中的能力的高漲……〔蘇〕柯?柯?普拉圖諾夫:《趣味心理學》
靈感就是善於把自己導入最適宜干工作的狀態之中的一種能力。〔美〕婁貝爾:《靈感與技巧》
心機震撼之後,靈機逼極而通,而智慧生焉。〔中〕袁中道:《陳無異寄生篇序》
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一生忘我的一剎那。〔中〕宗白華:《美學與意境》
所謂靈感,就是詩人在想像中捕捉到了動人的不落常套的構思。〔中〕何其芳:《詩歌欣賞》
靈感是詩的受孕。〔中〕艾青:《詩論?美學》
靈感是詩人對於事物的禁閉的偶然開啟。〔中〕艾青:《詩論?美學》
靈感是詩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最愉快的邂逅。〔中〕艾青:《詩人說真話》
靈感是指一個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創作的對象的時候,他的一切能力和力量特殊緊張和高漲的那種狀態。〔中〕黃葯眠:《論食利者的美學》
沒有一種心靈的火焰,沒有一種瘋狂式的靈感,就不能成為大詩人。〔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一位詩人以熱情並在神聖的靈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詩句,當然是美的。〔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靈感,是天才的女神。〔法〕巴爾扎克:《貝姨》
藝術家的獨創性不僅見於他服從風格的規律,而且還要見於他在主體方面得到了靈感。〔德〕黑格爾:《美學》
思想浮現在眼前,如同你的戀人就在跟前一樣,你絕不會對戀人冷淡,我們也絕不會忘記此思想。〔德〕叔本華:《論文集?關於思考》
創作的靈感無非是一切作者思維活動的高潮的產物。〔中〕鄧拓:《燕山夜話?創作要不要靈感》
沒有了靈感,寫作也就停頓了。〔中〕艾青:《詩論?美學》
創作應該有靈感,靈感一來作品就爆出火花,顯露出才氣。靈感往往是一部作品誕生的導火索。〔中〕蔣子龍:《不惑文談》
只是一陣閃光掠過我的心頭,我心中的意志就在裡面實現。〔意〕但丁:《神曲?天堂篇》
燧石中的火不打是不會出來的;我們的靈感的火焰卻會自然激發,像流水般沖擊著岸邊。〔英〕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
任何倏忽的靈感事實上不能代替長期的工夫。〔法〕羅丹:《羅丹藝術論》
靈感不是可以腌上許多年的青魚。〔德〕歌德:《歌德藝術語錄》
熱情和靈感是不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鍾表來調節的,是不會依照預定的日子和鍾點迸發出來的。〔德〕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
靈感是忽然出現了你能夠做到的事情。〔俄〕列夫?托爾斯泰:《靈感之謎》
狂喜是一個想像的緊張狀態,靈感可以沒有狂喜而存在,但是狂喜沒有靈感便不存在。〔俄〕普希金:《普希金文集》
靈感,總是歌唱;靈感從不解釋。〔黎〕紀伯倫:《沙與沫》
若夫感應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中〕陸機:《文賦》
文之為物,自然靈氣。惚恍而來,不思而至。〔中〕李德裕:《文章論》
才著手便煞,一放手又飄忽去。〔中〕王夫之:《夕堂永日結論?內編》
夜深人靜,成群結伴的靈感之鳥就會從天外飛來,悠然滑動於你筆端了。〔中〕席慕蓉:《芊芊芳草?靈感之鳥》
彷彿從他自身之外的一個源泉中感受到一種助力和引導,尤其是明顯地提高了效能或增進了成就,這時候我們勢必會說這個人獲得靈感了。〔英〕H?奧斯卡:《論靈感》
我最好的靈感總是在我最痛苦的時候,才放光芒。〔法〕巴爾扎克:《靈感之謎》
無論是感官的刺激,還是單純的意志和決心,都不能引起真正的靈感。〔德〕黑格爾:《美學》
一個真正的有生命的藝術家就會從這種生命里找到無數的激發活動和靈感的機緣,〔德〕黑格爾:《美學》
最大的天才盡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讓微風吹來,眼望著天空,溫柔的靈感也始終不光顧他。〔德〕黑格爾:《美學》
必須抓得緊,有信心,那麼靈感一定會來的。〔俄〕柴可夫斯基:《致梅克夫人》
一個人只有在不想到效能的時候,他才會產生真正的效能。〔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
只有那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東西,才能給予藝術家以真正的靈感。〔俄〕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
偉大的作曲家不是坐等靈感出現才去動手工作,而是因為他正在工作才會產生靈感。〔美〕歐內斯特?紐曼:《美國人談生活的藝術》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中〕《管子?內業》
靈感也不過是熟中生巧,還是長期鍛煉的結果。〔中〕朱光潛:《談美書簡》
忠於一種正確的思想即真理,以這為生活的目標,而養成自己的極端犀利的正義感,因而能夠極端真摯地憎與愛,這便是誘發靈感的源泉。〔中〕郭沫若:《詩歌底創作》
真正的創作靈感,只能來源於現實生活。〔中〕鄧拓:《燕山夜話?創作要不要靈感》
人不求靈感,靈感也不會來,得靈感的人總是要經過一長段其他兩種思維的苦苦思索來作其准備的。〔中〕錢學森:《系統科學、思維科學與人體科學》
只有像兒童和原始人那樣把自然本性與心靈合而如一,靈感和想像才會突突流瀉,混沌而澄澈的創造才會自然產生。〔中〕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
如果創造力長期被堵塞,其流動被一種障礙阻擋。那麼,終於有如此突然的奔瀉,宛如一種直接的靈感,並無以前的內心工作,好像發生了一種奇跡。〔德〕尼采:《人性,太人性了》
『貳』 古今音樂家創作靈感100分哦!
沃爾夫岡�6�1阿瑪多伊斯�6�1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茲堡一個宮廷樂師家裡。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傑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他的音樂創作即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後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一生狂妄不羈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么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爾夫岡�6�1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於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可以這么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在那裡,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僕,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僕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終於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並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並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像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生什麼,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可憐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盡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6�1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他的創作靈感來自獨特的個性和音樂理念。
『叄』 名人靠什麼得到靈感發明了什麼
- - 腦子 ·
『肆』 名人有創造力的故事
天才音樂家貝多芬
早熟的天才,艱苦的童年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萊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唱詩班的男高音,是一個經常醇酒的蠢漢。他的母親是女僕,這是個清貧的家庭。
貝多芬是一個典型的神童音樂家。由於他在音樂上的早慧,十二歲時就被人拿來同名垂青史的音樂神童莫扎特相提並論。他愚蠢的父親急切地想利用這一點來賺取名利,逼迫小貝多芬整天練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貝多芬的記憶中,他根本就沒有享受過父愛。
上天又偏偏賜給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壯-即使成年後也不過1.58米,他的外貌使他從小就遭人譏笑,成年後也難於倖免。
清貧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親,不惹人喜歡的外貌,所有這些構成了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後的反叛性格和強勢作風,也造成了他成年後粗俗的言談舉止。貝多芬被許多同時代的人描述成"粗魯、固執、脾氣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隨時隨地亂吐痰。"
大約在十二歲左右,小貝多芬在波恩遇見了一位相當好的導師-尼弗。正是尼弗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沒有厭惡音樂,並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樂風格,使他十三歲就成為管風琴師,並創作了三首奏鳴曲。
1787年,貝多芬動身去當時的音樂之都維也納,並拜見了莫扎特。當時十七歲的貝多芬默默無聞,而莫扎特早已名滿歐洲。可能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連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對這個年經人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他給了一段音樂讓他用鋼琴即興發揮,自己卻到隔壁屋子和別人聊天。然而鄰屋充滿靈感和氣勢的音樂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鋼琴旁-作為偉大的音樂家,莫扎特對於音樂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從這個年經人的琴聲中聽到了無窮的創造力和靈感,因此一俟演奏完畢,莫扎特便對屋內的人說:"注意這個年經人!......有朝一日,他會震驚世界!"
『伍』 創造力與靈感名人故事
天才音樂家貝多芬
早熟的天才,艱苦的童年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萊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唱詩班的男高音,是一個經常醇酒的蠢漢。他的母親是女僕,這是個清貧的家庭。
貝多芬是一個典型的神童音樂家。由於他在音樂上的早慧,十二歲時就被人拿來同名垂青史的音樂神童莫扎特相提並論。他愚蠢的父親急切地想利用這一點來賺取名利,逼迫小貝多芬整天練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貝多芬的記憶中,他根本就沒有享受過父愛。
上天又偏偏賜給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壯-即使成年後也不過1.58米,他的外貌使他從小就遭人譏笑,成年後也難於倖免。
清貧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親,不惹人喜歡的外貌,所有這些構成了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後的反叛性格和強勢作風,也造成了他成年後粗俗的言談舉止。貝多芬被許多同時代的人描述成"粗魯、固執、脾氣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隨時隨地亂吐痰。"
大約在十二歲左右,小貝多芬在波恩遇見了一位相當好的導師-尼弗。正是尼弗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沒有厭惡音樂,並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樂風格,使他十三歲就成為管風琴師,並創作了三首奏鳴曲。
1787年,貝多芬動身去當時的音樂之都維也納,並拜見了莫扎特。當時十七歲的貝多芬默默無聞,而莫扎特早已名滿歐洲。可能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連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對這個年經人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他給了一段音樂讓他用鋼琴即興發揮,自己卻到隔壁屋子和別人聊天。然而鄰屋充滿靈感和氣勢的音樂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鋼琴旁-作為偉大的音樂家,莫扎特對於音樂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從這個年經人的琴聲中聽到了無窮的創造力和靈感,因此一俟演奏完畢,莫扎特便對屋內的人說:"注意這個年經人!......有朝一日,他會震驚世界!"
『陸』 關於名人靈感的事例,急啊,正在寫作業
牛頓被蘋果砸發現萬有引力、伽利略觀察教堂的燈發現鍾擺。
『柒』 關於靈感的事例
發明蒸汽機的人在開水開時得到靈感最後發明蒸汽機,牛頓被蘋果砸了發現了地心引力。。。。
文章本天成,妙手數偶得
靈感是那些為愛而開的花朵的雨露
『捌』 名人因音樂而觸發靈感的故事
天才音樂家貝多芬
早熟的天才,艱苦的童年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萊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唱詩班的男高音,是一個經常醇酒的蠢漢.他的母親是女僕,這是個清貧的家庭.
貝多芬是一個典型的神童音樂家.由於他在音樂上的早慧,十二歲時就被人拿來同名垂青史的音樂神童莫扎特相提並論.他愚蠢的父親急切地想利用這一點來賺取名利,逼迫小貝多芬整天練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貝多芬的記憶中,他根本就沒有享受過父愛.
上天又偏偏賜給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壯-即使成年後也不過1.58米,他的外貌使他從小就遭人譏笑,成年後也難於倖免.
清貧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親,不惹人喜歡的外貌,所有這些構成了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後的反叛性格和強勢作風,也造成了他成年後粗俗的言談舉止.貝多芬被許多同時代的人描述成"粗魯、固執、脾氣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隨時隨地亂吐痰."
大約在十二歲左右,小貝多芬在波恩遇見了一位相當好的導師-尼弗.正是尼弗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沒有厭惡音樂,並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樂風格,使他十三歲就成為管風琴師,並創作了三首奏鳴曲.
1787年,貝多芬動身去當時的音樂之都維也納,並拜見了莫扎特.當時十七歲的貝多芬默默無聞,而莫扎特早已名滿歐洲.可能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連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對這個年經人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他給了一段音樂讓他用鋼琴即興發揮,自己卻到隔壁屋子和別人聊天.然而鄰屋充滿靈感和氣勢的音樂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鋼琴旁-作為偉大的音樂家,莫扎特對於音樂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從這個年經人的琴聲中聽到了無窮的創造力和靈感,因此一俟演奏完畢,莫扎特便對屋內的人說:"注意這個年經人!.有朝一日,他會震驚世界!"
『玖』 名人因意外得到的靈感的事例。給多一點。拜託!!!!!!
1、300多年前的一天,伽利略到比薩大教堂做禮拜。懸掛在教堂半空的一盞吊燈被門洞里刮來的風吹得來回擺動。
這引起了他的注意,「奇怪,怎麼每次擺動的時間都相同呢?」伽利略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了確切地肯定每次擺動的時間相同,當時在學醫的他忽然想到用自己的脈搏測試。
「千真萬確!」 伽利略為自己的發現感到驚喜。接著他又想:「吊燈要是大小不一樣。擺的時間會有什麼不同?掛吊燈的繩子要是有長有短又會怎樣呢?」回到家,伽利略做起了實驗。
結果發現擺動的快慢與物體的重量無關,當線長時擺動慢,當線短時擺動快。後來人們根據伽利略的發現,製成了時鍾。
2、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有一位創造發明家叫做魯班。兩千多年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人民當中流傳著,後代土、木工匠都尊稱他為祖師。
魯班大約生於公元前507年,本姓輸,名班。因為他是魯國人,所以人們尊稱魯班。有的書上寫作公輸般或供輸盤。他主要是從事木工工作。那時人們要使樹木成為既平又光滑的木板,還沒有什麼好辦法。魯班在實踐中留心觀察,模仿生物形態,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如鋸子、刨子等。
魯班是怎樣發明鋸子的呢?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他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
魯班就從這兩件事上得到了啟發。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3、1666年,23歲的牛頓還是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三年級的學生。看到他白皙的皮膚和金色的長發,很多人以為他還是個孩子。他身體瘦小,沉默寡言,性格嚴肅,這使人們更加相信他還是個孩子。他那雙銳利的眼睛和整天寫滿怒氣的表情更是拒人於千里之外。
黑死病席捲了倫敦,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那確實是段可怕的日子。大學被迫關閉,像艾薩克·牛頓這樣熱衷於學術的人只好返回安全的鄉村,期待著席捲城市的病魔早日離去。
在鄉村的日子裡,牛頓一直被這樣的問題困惑:是什麼力量驅使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為什麼月球不會掉落到地球上?為什麼地球不會掉落到太陽上?
在隨後的幾年裡,牛頓聲稱這種事情已經發生過。坐在姐姐的果園里,牛頓聽到熟悉的聲音,「咚」的一聲,一隻蘋果落到草地上。他急忙轉頭觀察第二隻蘋果落地。第二隻蘋果從外伸的樹枝上落下,在地上反彈了一下,靜靜地躺在草地上。
這只蘋果肯定不是牛頓見到的第一隻落地的蘋果,當然第二隻和第一隻沒有什麼差別。蘋果落地雖沒有給牛頓提供答案,但卻激發這位年輕的科學家思考一個新問題:蘋果會落地,而月球卻不會掉落到地球上,蘋果和月亮之間存在什麼不同呢?
第二天早晨,天氣晴朗,牛頓看見小外甥正在玩小球。他手上拴著一條皮筋,皮筋的另一端系著小球。他先慢慢地搖擺小球,然後越來越快,最後小球就徑直拋出。
牛頓猛地意識到月球和小球的運動極為相像。兩種力量作用於小球,這兩種力量是向外的推動力和皮筋的拉力。同樣,也有兩種力量作用於月球,即月球運行的推動力和重力的拉力。正是在重力作用下,蘋果才會落地。
4、國王做了一頂金王冠,他懷疑工匠用銀子偷換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鑒定它是不是純金制的,且不能損壞王冠。阿基米德捧著這頂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隨著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從桶邊溢出,阿基米德看到這個現象,頭腦中像閃過一道閃電,「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塊金塊和一塊重量相等的銀塊,分別放入一個盛滿水的容器中,發現銀塊排出的水多得多。於是阿基米德拿了與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測出排出的水量。
再把王冠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樣,問題就解決了。隨著進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體力學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誕生了。
5、凱庫勒研究苯的分子式的時候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有一次在書房中打瞌睡,夢見碳原子的長鏈像蛇一樣盤繞蜷曲,醒來之後突發靈感,終於發現了苯的分子式。
『拾』 古今中外著名藝術家深入生活,並從中獲得創作靈感的故事
1,達芬奇畫雞蛋
達芬奇是義大利的一位著名畫家,他在小的時候,有一天,教師拿出一個雞蛋說:「請你畫出兩個一模一樣的雞蛋,能做到嗎?」說完就走了。達芬奇想:雞蛋有什麼好畫的,這又有何難呢?達芬奇從這邊看,那邊看,雞蛋還是雞蛋,但他怎麼也畫不出兩個一模一樣的雞蛋。於是,他去問老師,首先,老師表揚了他認真觀察,並告訴他別小看這一個雞蛋,其實他是千萬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雞蛋。達芬奇記住了這句話,不僅用手去畫,而且用心靈去畫,幾十年之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大畫家。
2,懷素練字
懷素小時候家裡很窮,年少時就出家當了和尚,誦經坐禪等佛事之餘,他對練字產生了興趣。因為買不起紙張,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
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捨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他勤學精研;又用漆盤、漆板代紙,寫至再三,盤板都穿,禿筆成冢,以「狂草」出名。「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前人評其狂草繼承張旭又有新的發展,謂「以狂繼顛」,並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也很大。懷素晚年草書趨於平淡。
他存世草書墨跡很多,著名的有《東陵聖母帖》、《論書帖》,是含有章草筆意的優秀作品;《苦筍帖》、《千字文》和《自敘帖》,均為狂草,筆勢狂怪怒張,神彩飛舞,可以說是著力的佳作。
3,王獻之練字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4,貝多芬童年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沒有對家庭和氣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當小貝多芬只有四歲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