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嗎
朝鮮半島歷史悠久,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卻是一個只有本民族語言卻無民族文字的國家。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朝鮮,後來又採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朝鮮語,即「吏讀文」。但由於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影響。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很難接觸到。而且結合漢字創制的「吏讀文」有些也不適合朝鮮語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因而有時很難准確地標記朝鮮語言。因此當時人們非常希望能有一種既適合朝鮮語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又容易學會的文字。從統治階級來看,為了便於老百姓貫徹自己的統治政策,也有必要發明一種易於人民掌握的表音文字。就這樣在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的積極倡導下,由鄭麟趾、申叔舟、崔恆、成三問等一批優秀學者,在多年研究朝鮮語的音韻和一些外國文字的基礎上,於1444年創制了由28個字母組成的朝鮮文字。這期間朝鮮學者曾幾十次前來中國明朝進行關於音律學的研究。1446年朝鮮正式公布了創制的朝鮮文字,稱為「訓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確字音。新文字發明後,世宗國王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訓民正音」,並責令用「訓民正音」創作《龍飛御天歌》。他還將「訓民正音」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並在錢幣上刻印了「訓民正音」。「訓民正音」的創制為朝鮮語書面語的發展以及朝鮮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訓民正音」是世界上少有的知道是誰、具體在什麼時間創造的文字之一,因此被韓國指定為國寶第70號,1997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訓民正音」是一種表音文字,由17個子音和11個母音組成。17個子音字按口型和舌位發音器官的樣子創造,按發音不同分為牙音、舌音、唇音、齒音等,這同現代語音學分類基本一致。又根據聲音的清濁,把子音分成全清、次清、全濁、不清不濁;11個母音中有3個基本母音,它們是按照古人認為的宇宙「天、地、人」的生成次序創造的,其他母音則根據這3個基本母音創造。這28個字母經過560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有3個子音和1個母音被淘汰了,目前在朝鮮和韓國只使用24個子音和母音。用24個子音和母音,可以組成7萬個朝鮮字,而這些字又可以組成7億多個詞彙,如此浩如煙海的文字是用之不盡的。
傳統的朝鮮語詞彙包括固有詞和外來詞兩大類。固有詞是指朝鮮語里原來就有的本國詞;外來詞則是指源於其他語言的詞,這其中有近70%源於中國的漢字詞,這些詞彙在朝鮮文中是可以用漢字書寫的。
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對朝鮮半島實行殖民統治後,曾大肆封殺朝鮮語文,到20世紀40年代更是變本加厲,他們大搞所謂「創氏改名」,這個時期出生的朝鮮人不準使用朝鮮語,姓氏也必須改用日本姓氏。
1945年8月15日朝鮮半島光復後,分裂為半島北方和南方,即今天的朝鮮和韓國。為了規範文字的使用,朝韓雙方在建立政權後分別對文字的使用進行了改革。
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如何對待漢字。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朝鮮半島使用漢字的歷史非常悠久,因此,即使在「訓民正音」發明以後,漢字仍在使用。朝鮮王朝宮廷文書的書寫、歷史典籍的記錄等都有漢字夾在其中(類似於今天的日文)。對此,朝鮮採取了全面廢止漢字的改革措施,即所有文字書寫全部使用朝鮮字母,不再夾雜漢字。在詞彙上,朝鮮也嚴格限制漢字詞的使用,盡可能多地用朝鮮固有詞彙創造新詞。
盡管韓國在1948年頒布了《韓文專用法案》,禁止公開使用漢字,但漢字的使用卻一直沒有完全停止,無論是學校的語文教育還是國民的文字書寫,夾雜使用漢字是長期存在的。韓國教科書中使用漢字的政策也在不斷變化之中,如1968年的總統令曾要求刪除中小學課本中的漢字,但1972年漢字又被定為初中的必修課編入正規課程。1973年中學教科書規定重新使用漢字,1995年又將其改為選修課程。1999年2月,當時的韓國總統金大中簽署總統令,批准在政府公文和道路牌中使用漢字。這個總統令的頒布,打破了韓國政府50多年來對使用漢字的禁令。現在韓國教育部頒布的教育用「新訂通用漢字」為1800個,供日常生活用的「常用漢字」為1300個。
其實,廢除漢字還是使用漢字,應該從是否有利於本民族的文化發展來看。廢除漢字的弊端是使朝鮮人無法對古代歷史典籍原著進行學習,因為朝鮮的絕大多數歷史典籍都是用漢字書寫的。此外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便之處,因為朝鮮詞彙中有很多同形同音異意字,光看這些字型有時很難正確理解它所要表示的意思,容易產生誤解,而在廢除漢字以前,這些文字卻可以用漢字加以表示。
下表所列的,是韓語常用漢字里,源自漢語的詞彙:
漢語 韓文漢字 韓字
信 便紙 편지 (pyeonji)
草紙 休紙 휴지 (hyuji)
贈品 膳物 선물 (seonmul)
帳單 外上 외상 (oesang)
餐桌 食卓 식탁 (siktak)
支票 手票 수표 (supyo)
名片 或 咭片 名銜 명함 (myeongham)
女傭 食母 식모 (singmo)
取締 休止 휴지(hyuji)
學習 工夫 공부 (gongbu)
非常 大端 대단 (daedan)
囚犯 囚徒 수도 (sudo)
側房 舍廊、斜廊 사랑 (sarang)
有些漢字的次序和漢語習慣不同:
漢語 韓文漢字 韓字
正午 午正 오정 (ojeong)
羅盤 羅針盤 나침반 (nachimban)
日語 韓文漢字 韓字
合気道 合氣道 합기도 (hamgido)
組み立て (kumitate) 組立 조립 (chorip)
大売出し (ōuridashi) 大賣出 대매출 (daemaechul)
建物 (tatemono) 建物 건물 (geonmul)
見積もり (mitsumori) 見積 견적 (gyeonjeok)
株式 (kabushiki) 株式 주식 (jusik)
試合 (shiai) 試合 시합 (sihap)
手続き (tetsuzuki) 手續 수속 (susok)
韓語有獨特意思的詞語
韓語有時會從一些中國成語精簡出一些詞語,形成韓語中獨有的詞彙:
漢語 日語 韓文漢字 韓字 出處
催促 促すこと 促求 촉구 ?
真心 真心 精誠 정성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朋友 友達 親舊 친구 親朋故舊
⑵ 漢字到底是中國創造的還是韓國創造的
當然是中國了
漢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大概已有6000年的歷史了。
古人認為,漢字是倉頡創造的。對此,先秦典籍中多有記載,如《荀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呂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後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韓非子·五蠹篇》:「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厶』,背『厶』謂之公。」漢人的著述中也多有記載。如《淮南子·本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特別是東漢的許慎,在他的具有奠基意義的語言文字學專著《說文解字·敘》(參見附錄《許慎和他的〈說文解字〉》,下同)中談得最詳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
由上可見,在古代社會,倉頡造字說已是定論。而許慎更是明晰地提出了倉頡造字的緣起、思路和結果。
不過,後世特別是近世學者對倉頡造字說多持懷疑乃至否定態度,認為漢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一地造出來的,而是漢民族先人集體長期累積的結果。
要討論這一問題,我們認為必須得先對漢字起源的涵義做一界定:即漢字的起源是針對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體系而言的。明確了這一前提,這些學者的觀點就值得商榷了。
第一,由以上介紹和其他史料記載可知,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倉頡造字說已經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常識。近代以來,通過對出土文獻的研究及與不同來源資料的多方互考印證,我國古史記載的可信度相當之高。如西晉初年,由盜掘汲郡(今河南汲縣,戰國時為魏地)魏王墓冢而現世的《汲冢書》中的編年古史——魏國史書《竹書紀年》,關於商周史實很多記載與甲骨文、金文吻合,在前不久完成的我國大型史學研究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文獻資料很大程度上依據了《竹書紀年》。再如,通過對甲骨卜辭等不同來源資料的研究表明,《史記·殷本紀》關於商代帝王世系的記載是基本可信的,就是一些歷來為史學家以其言不雅馴而不屑的傳統文獻,如《五帝德》、《帝系》、《山海經》等,也被證明具有表示事實的一面。所以,在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是但也同樣沒有確鑿證據證非的情況下,對古史的記載一概採取懷疑乃至否定的態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第二,現知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是殷商甲骨文,其歷史上限至少在3300年以前。經過專家學者考證研究,已輯錄甲骨文單字5949個(其中多有同字異構,據最新研究,約為3500個左右),發現甲骨文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完全符合「六書」造字原理。這說明,甲骨文的產生,應該是更久遠的事情。倉頡所處的年代大約在四千五六百年以前,從前面的介紹可知,倉頡造字是一種有緣起(「庶業其繁,飾偽萌生」)、有理論指導原則(「分理之可相別異」)、有實現結果(「百工以乂,萬品以察」)的自覺的創造活動。以甲骨文相對照,說漢字為倉頡所造,從歷史沿革上講是合理的。
第三,通過對創新規律的研究發現,歷史上所有的重要思想、理論的形成和重大的發明、發現,都是由個人獨立完成的。而且這些重要的創新成果即使讓大眾認識和接受,往往也要經過一個漫長的和困難的過程。由此可見,倉頡造字說符合創新規律。
鑒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倉頡造字說是可信的。至少可以認為,漢字成為成熟的、有體系的文字是從倉頡開始的。至於說倉頡是人名是官名還是其他什麼含義可以暫不細究,因為我們這里關注的是漢字起源這一事實。
中國人(實際上遠不止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是倉頡所創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多種電腦漢字輸入法當中,就有一種名為「倉頡漢字輸入法」。作為「中華文字鼻祖」,幾千年來,倉頡不但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於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的倉頡墓每天都迎來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
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了象形文字。後來因象形文字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帝對倉頡發明和推廣文字的功勞非常看重,倉頡死後,他命人將其懸棺而葬之。如今的倉頡墓前,枝葉繁茂的古柏掩映著一座大殿,殿門兩旁的木柱一有副對聯:「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師」。
⑶ 漢字是韓國 人創造的
中國五千年歷史,韓國才幾年啊!歷史韓國人?
⑷ 韓國文字是誰發明的
韓國、朝鮮人使用中國漢字有1000多年的歷史,絕對是中華文化的後裔,可是為什麼後來廢除了中國漢字呢?首先因為朝鮮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與中國的漢藏語系不太一樣,但是古代朝鮮文化落後,一直沒有發明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沿用中國漢字。但是漢字還是無法充分的表現韓語的發音和朝鮮民眾的思想感情,普通朝鮮平民根本不識漢字,只有朝鮮貴族、官員會使用漢字,稱為「吏讀文字」,而普通朝鮮平民只能以口頭方式進行文化交流,他們的生活知識和年積月累的農業耕種經驗和農耕方法也都無法長久的流傳下去。
到了1446年的朝鮮世宗大王時期,就是中國的明朝時期,作為中國附庸國的朝鮮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上都得到一定的發展,因而朝鮮民眾對擁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願望比較強烈了,世宗非常同情國民的處境,作為一個想要發展民族文化,推進國家獨立的朝鮮君王,世宗開始苦思冥想,夢想創造出一種獨特而易學易懂的朝鮮本土文字,讓普通的朝鮮庶民也可以輕松駕馭朝鮮的語言。
世宗在發明朝鮮文字時,受到音樂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啟發,了解到簡單的音樂符號(1234567)就能夠記錄世界上所有的音樂,那麼,相對簡單的拼音字元也應該可以記錄全部的朝鮮語音,從而拼寫出朝鮮的文字。所以世宗組織起當時包括他本人在內的許多朝鮮「集賢殿」的優秀學者,還特意派遣一位朝鮮知名學者,前後十幾次到中國來學習、研究漢字精髓,歷時達三十年之久,才最終在1446年發明創造了朝鮮文字,於是朝鮮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國漢字以後,終於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世宗大王(1418-1450年),他精通儒家學問,極力提倡儒學價值觀念以外的哲學觀念,博學多聞,政治手段高明,能夠對付朝鮮的兩班學者(兩班:指的是集『貴族』與『官吏』於一身的朝鮮學者們,他們享有極高的政治文化權利,甚至可以藐視朝鮮國王)。他在統治期間,對國家管理、語音學、民族文字、經濟學、科學、音樂、醫學和人文學研究方面都表現出積極的思想。他建立了集賢殿,以促進傳統和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韓文字母。
《訓民正音》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世宗大王在公告序言中寫道:「中國文字是基於中國歷史應運而生的,因此無法清楚的表達朝鮮韓語特有的語境,無法充分表現庶民的想法和感情。考慮到我國子民的實際情況,我創立了這28個字母(註:經過字母的演化與合並,現代朝韓社會只使用24個字母,比26個英文字母還少2個,是歐美學者比較公認的簡化拼音),這些文字簡單易學,希望能提高每位朝鮮國民的生活質量」。從這篇序言中可以看出世宗大王對朝鮮文化的獨立、國民的繁榮所持的執著和獻身精神。這24個朝鮮拼音字母如下:
輔音:
(g,k),(n),(d,t),(rorl),(m),(b,p),(s),(ng),(j),(ch),(k),(t),(p),(h)
母音:
(a),(ya),(eo),(yeo),(o),(yo),(u),(yu),(eu),(i)
創造韓文表音字母的世宗大王和集賢殿的學士們認為人類的發音不僅僅是單純的生理現象,還有一股雖然人們看不到,但實際上更強大的力量在支配著這一行為。他們認為人類的發音和文字的筆畫,以及所有的宇宙現象均與中國道教的陰陽、五行密不可分,並由此推測聲音與季節變化以及音樂是必然相通的。韓語的音節分為3個部分,分別是輔音、母音、尾音,這是世宗大王和集賢殿的學士們創造韓文字的基礎。尾音不是單獨創建的,而是根據輔音的重復而創,因此韓語是充分有效地結合母音和輔音而成的,應該說是不錯的拼音文字。
朝鮮的「諺文」與「諺語」一樣是民間的語言文字,由於政治文化地位的低下,諺文屬於二流文字。只有貴族和官吏使用的「吏讀文字」屬於朝鮮一流文字。早期的朝鮮拼音文字就是「諺文」,而現在的「諺文」卻是中國漢字了。古代朝鮮的文字實際上有三種:1、純漢字:完全使用中國的文法規則。2、吏讀文字:用漢字拼寫朝鮮語言,但是保留漢字的意義與基本文法。3、純朝鮮字:就是朝鮮世宗創造的拼音字,古代朝鮮的「諺文」。
雖然1446年意味著朝鮮韓文的正式誕生,但是並不意味朝鮮拼音文字的真正使用,由於中國漢字在朝鮮的強大文化影響力,朝鮮拼音文字一直作為「韓語拼音」而存在,被朝鮮婦女和沒受過良好教育的朝鮮人使用,被稱為二流文字的「諺文」,而朝鮮的貴族、官員還是繼續使用漢字「吏讀文字」。朝鮮拼音文字的廣泛使用是從二十世紀初才開始的,比世宗頒布「訓民正音」晚了450年,為什麼?
這當然不符合世宗450年前的本願,也是一個對歷史的疑問:朝鮮拼音文字一直到19世紀末都被視為「諺文」,與「諺語」一樣是民間的語言,直到19世紀末,拼音文字在朝鮮都被看成二流文字。是什麼原因使朝鮮人在450年後,突然將婦女和平民使用的拼音文字的地位大力提高,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將其地位扶正,成為官方語言?而且將使用了千年之久的高雅的官方文字——中國漢字幾乎干凈徹底地清除出南北朝鮮,使漢字的地位從母體文字被貶為「諺文」的呢?
其實很簡單,原因就在於中國自身的衰落!
朝鮮世宗450年以後的1896年,中國清朝被日本擊敗,二十世紀中國清朝被歐美列強瓜分,已經自身難保的中華文明古國自然不再是被朝鮮、日本尊敬的國家,甚至成為日本欺侮的對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國的文化和文字也就自然而然的在朝鮮走下神壇,被降格為朝鮮「諺文」的二流文字了,朝鮮世宗十五世紀苦心創造的韓文在使用漢字的母國中國強大之時得不到實質性的應用,卻在中國衰敗,朝鮮被日本人佔領之時得以通行,曾經的二流拼音文字卻成為朝鮮一流的官方文字,實在是諷刺啊。
朝鮮半島在1945年被蘇聯、美國分割成為兩個國家:朝鮮和韓國,所以世宗450年前創造的拼音文字在朝鮮被稱為「朝鮮文」,在韓國被稱為「韓文」,其實都是一樣的。區別是:韓國的「韓文」至今還允許少量夾用漢字;而「朝鮮文」在1948年和1954年兩次『廢除』漢字,不允許夾用漢字,現在的朝鮮文已經是純朝鮮文了,而且中國東北吉林省的朝鮮族自治區的學校也使用純朝鮮文。
可是到了2005年,歷史文化又發生了有趣的逆轉。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志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並且提出了《推動漢字並用方案》,為了發展韓國的傳統文化,促進與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積極交流和推動韓國觀光事業的大力發展,將目前完全使用韓國文字的公務文件改為韓、漢兩種文字並用,以解決韓文難以清楚的表明漢字含義的歷史難題。
方案指出:凡地名、人名、歷史用語等不寫漢字就容易發生混亂的語匯,均在韓文後面註明漢字。為了給中國和日本的觀光者提供方便,將逐步在道路交通標志上實行漢字和英語雙重標記。此外,還將同教育部門協調改善漢字教育體制,前韓國總統金大中說:「韓國的各種歷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國漢文書寫,如果無視中國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和歷史傳統,有必要實行韓、漢兩種文字同時並用」。而且韓國的許多專家、學者和居民都強烈呼籲加強漢字教育,要求全面恢復使用中國漢字。
為什麼韓文難以清楚的表明中國漢字的含義呢?
因為朝鮮拼音文字雖然是象徵著朝鮮民族的獨立,顯示出他們是區別於中華漢民族的朝鮮本土民族,但是,朝鮮拼音文字根本還是脫離不開漢字。它們歸根到底是漢語的拼音化文字——除了語法結構不同之外,無論韓文的詞彙如何變形,它們的發音卻接近於它們曾經的母體——漢語,於是就有了中國人聽起來十分熟悉的「大宇」、「現代」、「三星」等詞的韓語發音。他們語音區別並不比中國的廣東話、上海話等地方語言與中國標准普通話之間的區別大!除了語法結構不同之外,韓文可以被理解為漢語的旁系,或者是一種遙遠的、異化的大中華方言,韓文字母中最大的創意大概就是圓圈了,中國漢字裡面沒有圓圈的寫法。
中國漢語拼音有四聲,也不能完全解決中國漢字同音字的問題,而韓語中沒有四聲,所以用韓文表注漢字的發音就是一件十分費力而且頭痛的工作,很難做到准確。一個韓文發(Kang)的字,既表示「姜」字,又表示「康」字、「江」字,到底是什麼字?要根據前後文的意思而定,要望前後文才能生義,而且要先理解母體漢字的中文語義才可能得到正確的結論。於是就只能請母體文字---中國漢字出來解決問題了,所以就有了目前漢字佔四分之一的大韓民國《憲法》。
由於漢字是朝鮮語的古老載體,所以學習韓語時必須先充分掌握漢字,必須知道所要標記的原中國文字的意義,否則就要去按約定的意思去理解,去猜測。那當然不可能做到非常准確,也不可能成其為准確、高雅的朝鮮語言。所以一直到六十年代漢語漢字都是韓國學校中學生的必修課,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後,政府逐漸『廢除』了中國漢字,現在韓國政府又要求全面恢復漢字,累不累?
中國人幾千年的文明是韓國、朝鮮,甚至是日本的母體文明,他們傳播融合以後成為東亞的亞文明,子體的亞文明必然與母體形似,但是文化上的『廢除』行為,卻使他們逐漸失去了母體文明的靈魂!如果不與中國母體文明再次聯接,韓文、朝鮮文、甚至日本文,都將成為風乾的、沒有靈魂的文化『木乃伊』,所以韓國政府全面恢復使用中國漢字是必然和明智的歷史抉擇,其實也別無選擇!
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志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並且提出了《推動漢字並用方案》,為了發展韓國的傳統文化,促進與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積極交流和推動韓國觀光事業的大力發展,將目前完全使用韓國文字的公務文件改為韓、漢兩種文字並用,以解決韓文難以清楚的表明漢字含義的歷史難題。
方案指出:凡地名、人名、歷史用語等不寫漢字就容易發生混亂的語匯,均在韓文後面註明漢字。為了給中國和日本的觀光者提供方便,將逐步在道路交通標志上實行漢字和英語雙重標記。此外,還將同教育部門協調改善漢字教育體制,前韓國總統金大中說:「韓國的各種歷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國漢文書寫,如果無視中國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和歷史傳統,有必要實行韓、漢兩種文字同時並用」。而且韓國的許多專家、學者和居民都強烈呼籲加強漢字教育,要求全面恢復使用中國漢字。
關於韓國文字的一個故事傳說:
韓國文字,又叫窗花文。古代韓國是中國的附庸國,臣服於大漢民族,政治、經濟、文化都是中國的,每年需要向當時的中國上貢。
有一年,又到了上貢的時候,韓國派人帶了大量的金銀,土產來到中國,進獻上自己的貢品,表示臣服,但是這個負責進貢的官員民族自尊心比較強,只是官職卑微,不敢造次。
進貢以後,他在中國帶了一個月,正好趕上陰歷的八月十五,月亮格外的園,他獨自一個人坐在房間里飲酒,杯酒下肚,民族自尊心又上來了,就趴在桌子上哭,哭醒了,看到窗戶上樹影搖曳,月亮透過窗戶照射進來,當時就來了靈感:何不就按照窗戶的框架來發明自己的文字?!於是乎,就有了所謂的韓國文字的產生。
⑸ 為什麼韓國說漢字是韓國發明和創造的
呵呵 樓上好幽默,其實韓國沒有說漢字是他們發明的,你隨便問一個韓國人,他們都會老老實實承認漢字是中國的,這個消息在韓國時我就見過,還以為韓國人真那麼無恥,其實都是我們國人自己編出來製造矛盾的,他們說是韓國某某大學的某某教授說的,其實都查無此人,還有報道說韓國人說孔子也是他們的,這個也是咱們自己造的,不信你去韓國網站隨便搜一下,就知道這是假新聞了,在當今這個社會,我們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還有就是韓國很早以前是咱們的附屬國,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那個時候他們的官方語言就是我們的漢語,但後來人家的世宗大王造出來了韓語,就不用我們的了,呵呵
⑹ 韓國文字是怎麼創造的
韓國文字是一種字母文字,建字於1446年。據考證,在此之前,韓文是用漢字書寫的,韓國文字本身是獨創的結果,一字一音,發音參考了中文的音韻學,是根據身體的發音器官和天、地、人創造出來的字母,韓國語共有40個字母,其中21個母音,19個輔音。
韓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與漢語相區別的固有語言,但由於沒有固有的文字而給文字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因此,韓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得不借用中國漢族的文字—漢字。考慮到這個現實情況,朝鮮時期的世宗大王創制了值得在世界上炫耀的具有科學性和獨創性的韓國文字。從此以後,韓民族一直使用與中國的漢族完全不同的自己的文字和語言。韓國人由此成為使用自己固有的語言來進行思考的世上僅有的民族之一。
韓國文字是1446年朝鮮時期由世宗大王和集賢殿的學者們制定、公布的具有獨創性的文字。韓國文字是一種非常科學的表音文字,其特點是不僅容易學習、有組織性而且任何發音都可以隨意表現出來。因此,認為表音文字的韓國文字是與表意文字的漢字結合而形成的觀點應該予以校正。中國和美國的教科書中所敘述的關於韓國文字是結合或模仿引用中國語而創制的內容是錯誤的。
菲律賓的某一教科書中將韓國語和日語進行比較,認為它們雖然不屬於同一個語種,但是兩者互相有關聯,而且還認為韓國文字借用了中國的書寫方法。
一些外國人想通過中國尋找韓國文化根基的視角是有問題的。韓國文字是受中國漢字的影響而形成的認識也是錯誤的。國外學者的這種認識應立即予以改正。
「訓民正音」是在1446年被頒布的。台灣教科書不僅記錯了年代,而且使用「李氏朝鮮」這一稱謂也是很不恰當的。這個問題將在第16項中做具體的論述
⑺ 林語堂為什麼說漢字是韓國東夷族創造的
從少昊開始,東夷的活動中心轉到山東曲阜二帶《史書》所載東夷的范圍北起幽燕、南至淮水、東抵黃勃(海)、西止豫東、豫東南的廣闊地區,《後漢書》記載,包括「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等九夷,長期生息、繁衍在我國東部地區。三代以降,隨著奴隸制王朝的建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中原華夏族的強盛,東夷也漸漸成為了夏王朝的一部分,傳說中的舜是為東夷族人,是歷史學者考證所公認的,禹治水達九州。東夷族諸部生活在黃河下游廣闊的平原和沼澤地帶,在墾荒栽種五穀外,還得與洪水災害作斗爭,從而發展了造船技術,古代被尊為「水正」的始祖就是東夷人。東夷諸部在夏族統治時期曾有過三次大遷移,一次是為反抗夏的暴政而向西挺進。一次是西周代商時,因叛周活動被周王室視為隱患而強制夷族大遷徙,《呂氏春秋》載:「為虐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第三次是屬東夷的瀛姓徐國,企圖復仇而進攻西周,被周穆王聚諸侯所敗,夷民數萬逃離家園。在這三次大遷徙中,東夷民族可否由海上或東北陸路進入東南各島嶼?在《後漢書·東夷列傳》載:「秦未齊」,人曾為「避苦役」而大批渡海「適韓國」,《後漢書》的材料可以說明東夷(主要指徐、淮夷在滅國以後進入東北、朝鮮、日本及東南各島嶼)向四面八方轉移,這些知禮通樂的夷民後來成了秦漢人中的佼佼者。《左傳》有:「天子失官(禮),學在四夷」,說明了東夷族在當時已是文明程度相當高的民族。他們或許將文明帶去了海外諸國。從黃帝時期的山東,河南一帶,到中國東北,再到日後秦漢時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朝鮮和韓國認為:現代朝鮮人可能是東夷的一支.朝鮮半島據說有五千年歷史,但是因為缺少直接證據,中國以及日本史學界並不予以承認。
⑻ 漢字是韓國人創造的
不是!!韓國人標榜漢字就是韓字,是由他們的世宗大王創造的,其實韓文是在中文,日文,蒙古文的基礎上學了一半改編的~還改的四不象!!!
⑼ 漢字真的是韓國人創造的嗎
扯淡呢 漢字是中國人的文字 由中國人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