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調味料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醬油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老的調味品,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 醬油這個名詞是後來產生的,據考證,醬油起源於豆麥醬。按目前所知,最初記載豆麥醬的是西漢人史游。其《急救篇》中有「蕪荑鹽豉醢酢醬」。這里的醬是指以豆和面製成,自此之後,有關豆麥醬的記述大見增加。東漢崔實的《四民月令》說:「正月可作諸醬。至六七月之交,可以作……清醬」。根據醬油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所有的名稱,此處的「清醬」應當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醬油。在唐代,醬油的生產技術進一步得到發展,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食品,而且在蘇敬的《新修本草》、孫思邈的《千金寶要》、《外台秘要》等醫書中已成為常用的葯劑。
公元753年,我國唐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將中國的制醬技術傳入日本,教會了日本僧人和居民制醬。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到我國長安留學,也將中國制醬技術帶回日本。約在公元1200年的日本鐮倉時代,有一位叫覺心的日本高僧到中國經山寺修行,歸國之前,掌握了經山寺祖傳醬的技術。歸國後在名叫紀州由良的地方,創立了興國寺,並向附近的人們傳授制醬技術。從此之後,經過漫長的發展時期,醬油的釀造技術在日本發揚光大。日本是目前世界上醬油釀造技術最高的國家。而我國卻由於種種原因使醬油的釀造技術與之相差甚遠。 九十年代初期,珍極釀造集團公司在消化吸收日本醬油釀造技術結合古典傳統釀造工藝之精華釀造而成的珍極醬油,成為我國第一個採用「高鹽稀態釀造醬油工藝」生產出的高檔醬油。
㈡ 常見的佐餐調料中,由貴州的陶華碧發明的豆鼓油制辣椒醬名字叫什麼
老乾媽 陶華碧老乾媽牌油制辣椒是貴州的風味食品。幾十年來,一直沿用傳統工藝回精心釀造,具有優雅細膩,答香辣突出,回味悠長等特點。是居家必備,饋贈親友之良品。1984 年,陶華碧女士憑借自己獨特的炒制技術,推出了別具風味的佐餐調料--風味豆豉,令廣大顧客大飽口福,津津樂道。1996 年批量生產後,風味豆豉在全國迅速成為銷售熱點。老乾媽是國內生產及銷售量最大的辣椒製品生產企業,主要生產風味豆豉、風味雞油辣椒、香辣菜、風味腐乳等20餘個系列產品。2012年7月,美國奢侈品電商Gilt 把老乾媽奉為尊貴調味品,限時搶購價11.95美元兩瓶(約人民幣36.3元一瓶)。2014年3月,老乾媽已進軍韓國,在韓國的各大homeplus有售,3800韓幣一瓶,約合21元。
㈢ 智能調料台是康靈盾發明的嗎
是康靈頓發明的。
㈣ 人類是怎麼發明出加鹽等調料的菜的
現在的家養的某些牲畜仍然有舔食牆角等可能會有鹽的習慣。至於認識怎麼發現鹽色,我覺得可以從猴子補充鹽分的角度分析一下。據研究,猴子平時吃的東西里含鹽分很少,是比較缺鹽的。猴子身上出汗,汗水蒸發後,就變成小鹽粒。猴子們經常互相在身上抓搔,就是找毛發里的鹽粒吃。自然界中有些礦物是帶有鹽分的,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人可能會誤食這些東西,然後就會發現這種東西和他們在身體找到的鹽粒的味道是一樣的,從來知道從外界攝取這種東西。同樣的,其他的調味品可能也只是偶然的結果。
㈤ 中國古代最早的調料都有那些
辣椒原生長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1493年傳入歐洲,1583年-1598年傳入日本,傳入中國未見具體時間,中國最早關於辣椒的記載參見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1591年),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辣椒傳入中國有兩條路徑,一是聲明遠揚的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甘肅、陝西等地,率遠在西北栽培;一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在南方的雲南、廣西和廣東等地栽培。
在中國古代,辛辣的調料十分多,重要的有花椒、姜、茱萸、扶留藤、桂、胡椒、芥辣、辣椒等,在明代末年辣椒傳入中國前,花椒、姜、茱萸使用最多,是中國民間三大辛辣調料。
花椒在中國古代的辛辣調料中地位重要,歷史上又稱川椒、漢椒、巴椒、秦椒、蜀椒等,在中國種植和使用都曾十分普遍。早在《詩經》中便多處提到花椒。特別值得說的是中國古代普遍有煮茶加姜、椒、桂的傳統。歷史上常用的「五味」,其中花椒在其中居第二位。而所謂「三香」為花椒、姜、茱萸,其中花椒又為首。過去使用的「五香」,也是由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花椒組成。
㈥ 常用的佐餐調料中,由貴州的陶華碧發明的豆鼓油制辣椒醬名字叫什麼:A老乾媽。B老乾爹
A 老乾媽
㈦ 面醬發明的意義
孔子不得其醬不食釋義
張之傑(台灣)
筆者側身出版界有年,除了獲取衣食,也得到一些邊際效益。任職環華出版公司期間,由於編輯網路全書和網路辭典,因而接觸到辭書學;任職錦綉出版公司期間,由於編輯美術書,因而接觸到美術史,並開創出科學史和美術史會通的探索;今年七月,錦綉倒閉,到漢光文化公司任職,由於編輯食譜,又接觸到飲饌史,謹將一點初步心得草成此篇,望同好不吝指教。
中學時代讀《論語》,讀到孔子「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鄉黨),只覺得孔子未免過份,老人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難怪這麼挑剔!幾十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一直沒深思過,直到最近接觸到飲饌史,才較認真地思索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得從炊具說起。中國古代的炊具主要有鼎、鬲、釜和甑、甗。鼎、鬲和釜都是煮器:鼎具有實心的三足,是個深腹罐子,可用柴火在鼎足底下加熱,或安放在火塘上加熱;鬲的形狀像鼎,但三足中空,適合火塘加熱。大在春秋戰國,隨著爐灶的發展,釜取代了鼎和鬲,釜的特徵是廣口、深腹、圓底,相當於現今的鍋。甑和甗是蒸器:甑相當於現今的蒸籠,甑和鬲配套,形成甗,其下部的鬲用來煮水,上部的甑用來盛放食品,中間置箅,蒸汽通過箅孔,將甑內的食物蒸熟。當鬲被釜取代後,改為甑和釜配套,從而發展出日後的蒸鍋。
鼎、鬲、釜和甑、甗全都始自新石器時代,至少使用到春秋戰國(甚至秦漢),這段期間烹飪手段主要是煮,其次是蒸。當然,鼎和釜也可以用來炸或煎,不過古時物質匱乏,享受炸食或煎食的機會應該不多。至於舊石器時代的主要烹飪方法——烤,進入新石器時代已退居次要地位。總之,煮和蒸應該是古人最主要的烹飪手段。
以煮和蒸烹飪食物,味道難免清淡,必須用醬料增添味道。日本涮涮鍋就是個例子,它沒什麼湯頭,幾乎全靠醬料賦味。若干較純粹的台菜也是如此,可見台菜較中原菜餚更具古風。(大概和台語保持較多古音的原因相同吧?)當然了,如有適當的調味料,清蒸和白煮也頗能入味,但孔子時代的調味料主要是鹽、酒、醋、蔥、韭、蒜、姜、芥、桂皮、花椒等,只憑這些調味料是達不到提味添香效果的,是以醬料就格外重要了。
在孔子時代,豆、面類發酵調味料——豆豉、豆醬、面醬、醬油等還沒發明,所謂「不得其醬不食」,顯然和豆醬、面醬無關。在先秦古書上,醬是個通稱,泛指各種醬類,其中肉醬稱醢,肉骨醬稱臡,也有直接稱醬的,如芥醬、卵醬。《周禮‧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罋。」王室甚至設有製作肉醬的官吏「醢人」,古人對醬的重視,實非今人所能想像。
筆者查閱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在「十三經」中查到的醬有兔醢、雞醢、雁醢、魚醢、蝸醢、鸁醢(螺醬)、蠯醢(蛤醬)、蜃醢(大蛤醬)、蚳醢(蟻卵醬)、蜱醢(螵蛸醬?)、鹿臡、麋臡、芥醬、卵醬(魚子醬)等十四種,筆者沒查到馬醢、牛醢、羊醢、犬醢和豕醢,或許尋常家畜制的肉醬不足以供王後世子之膳(或祭)吧?這些大型家畜的肉和內臟可製作多種肉醬,以每種家畜製作五種計,單單「六畜」就可以製作三十種,所謂「醬用百有二十罋」,應非誇張之詞。
各色各樣的醬,和各種食物相搭配,久而久之就約定成習,甚至形成一種「禮」,隨意搭配非但不合味,也顯得粗野不文,這或許就是「不得其醬不食」的真義吧?舉例來說,古人吃魚膾一定沾芥醬;膾指細切的肉絲、魚絲,加上調味料生食;魚膾膻腥,要用芥醬調伏,這和日式生魚片如出一轍。
關於「不得其醬不食」的註解,漢儒馬融註:「食魚膾非芥醬不食(吃生魚片沒有芥末就不吃)。」朱注亦因襲其說。把「醬」字局限為芥醬,恐怕誤解其意義了。
關於醢(肉醬)的製法,是把肉剁碎,拌上鹽、酒麴、生薑、桂皮等,再加上酒,密封百日而成。古時酒的濃度不高,用來浸漬碎肉,多少都會發酵。食物發酵後會產生特殊的氣味,對於以煮和蒸為主要烹飪手段的古代飲食,更具有其添香、加味的意義。
各色各樣的醬,除了作為醬料,還可以作為調味料。《左傳‧昭公》:「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說明當時烹調魚肉要用到醯(醋)、醢(肉醬)、鹽和梅。梅是古代重要的作料,如今日本人還用,中國早就不用了。從生食魚肉、清淡寡味、多用醬料、以梅賦味等來看,古時的中國菜似乎更像日本料理呢!
到了漢代,出現了豆醬和面醬,緊接著,魏晉南北朝又出現了醬油,於是先秦時期的各種醬開始退潮。醬油不但可以加味、添香,還可以增色,是中國菜最重要的調味料,甚至可說是中國菜的標志。豆醬、面醬和醬油將先秦時期的各種醢、臡推入歷史,打開中國飲饌史的新頁。
㈧ 調味醬料是誰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 在傳世資料的記載,醬油原本是周朝君王所御用的調味料,製造方法是由「鮮肉」去進行發酵、醃制而成,與今天的魚露製造方式相類似,後來隨著御廚流落到了民間,為了更便宜也更適合民間食用,經過改良而開始使用「大豆」製作,才廣為流傳食用。 醬油的製造在傳統上是一種屬於「家學」的秘密,他的尿造手法多由某個師傅所把持,然後由子孫、世代相傳,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因此會有如釀造、蔭造、吟釀、發酵等的區別。 爾後,隨著中國的佛教僧侶為了傳教之故往海外流散,遍及東亞、日韓與南亞等地,也將傳統出自中國的醬油釀造方式帶往該地,成為東亞地區所共通的醬料食材。
㈨ 孜然粉怎麼傳入中國的誰發明的 謝謝
孜然,學名為枯茗(CuminumcyminumL.),是維吾爾語音譯,也叫安息茴香、野茴香,為傘形花科孜然芹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原始產地在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地區。孜然為重要調味品,氣味芳香而濃烈,適宜肉類烹調,理氣開胃,並可驅風止痛。
「香料滋潤人們的生活,使生活變得更為豐富多彩:它是葯品,可以治病;是調料 孜然
,使飯菜更加可 口;是香水、潤膚劑和春葯,可使人心曠神怡。」 (馬斯格雷夫: 《改變世界的植物》)愛德華·謝弗在 《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中指出,幾乎所有的香料都經歷了一個從神壇走向世俗的過程。古時候人們常常在祭祀用的酒和肉中加入香料作為調味品,目的是為了防止祭品腐壞,增加祭品對於神的吸引力。後來,香料漸漸世俗化了,走下了神壇,搬上了貴族的餐桌,甚至還進入了尋常百姓人家。 馬可·波羅在描述13世紀的杭州時說,這座城市一天就運來了5噸波斯胡椒。他還說:在中國南方,有錢人可以享用好幾種香料腌制而成的肉,下層民眾的盤子里卻只能嗅到大蒜味。
㈩ 最早發明的調料
醬油是中國傳統的調味品。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