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發明了鎖,誰發明了台燈撲落誰發明紐扣,誰發明唐僧肉誰發明水箱,誰發明電梯,誰
該吃葯了。
2. 求幾句日本比較有名的俳句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它源於日的連歌及俳諧兩種詩歌形式。同時在中國以每日小詩的形式發展。
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2.さびしさや、
一尺消えて、
ゆくほたる。
3. 人ごみで、
肌に掠める、
冬の歌。
4. 時の中、
そっと気になる、
夏の君。
5. 年の內に、
春は來にけり、
一歲を去年とや言はむ、
今年とや言はむ。
6. 袖漬ちて、
掬びし水の凍れるを春立つ今日の風や溶くらむ。
7. 雪の內に、
春は來にけり、
鶯の凍れる涙、
今や溶く覧。
8. 心指し、
深く染めてし、
折りければ、
消えあへぬ雪の、
花と見ゆらむ。
9.養在瓶中
深山裡弄來的木蓮花
綻放了
——秋櫻子
10. 古池
青蛙一躍
撲通一聲
——芭蕉
3. 俳句的創始人是誰
俳句是一種對偶的詩句,不能說創始人是誰。
1、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它源於日的連歌及俳諧兩種詩歌形式。同時在中國以每日小詩的形式發展。
2、連歌是源於十五世紀日本的一種詩歌,同中國近體詩聯句相仿,是由多個作家一起共同創作出來的詩。它的第一句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稱為發句,脅句為七、七句式的十四間,第3、第4句以後為前兩種句式輪流反復,最後一句以七、七句式結束,稱為結句。連歌是格調高雅、古典式的詩。連歌中承襲了中式的審美意識,其寫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來創作出詩句。其後,連歌漸漸被一種稱作「俳諧」的幽默詩而代替。俳諧和連歌一樣,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詩行組合展開的詩。但是,俳諧將連歌諷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時髦的笑話。俳諧較多地使用諧音的俏皮話,而且喜歡使用連歌中沒有用過的富有生活氣息的事物來作為題材。在俳諧中,開始有人將發句作為獨立的作品來發表。這就是「俳句」的起源。
3、我國作家鄭振鐸《蝴蝶的文學》:「在日本的俳句里,蝴蝶也成了他們所喜詠的東西。」艾蕪《地貌的青春》:「腦海中湧起了詩意畫意的漣漪,也就自然地記起日本詩人的俳句和短歌。」
4、有一種說法,說俳句的形成可能有中國近體詩中的絕句影響。日本中古的時候出現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後因多人合詠和歌,出現了長短連歌。而俳句起源於連歌,為連歌的發句,為三句十七音。連歌的脅句,為二句十四音。加起來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國古人有一說法,把絕句看成是律詩的一半,即所謂「絕者,截也」。古代日本詩人大半都能漢詩,所以,俳句的形成影響之一,有可能是日本人從絕句和律詩的關繫上得到了啟發。正岡子規曾說:「俳句、和歌、漢詩形式雖異,志趣卻相同、其中俳句與漢詩相似之處尤多,蓋因俳句得力於漢詩之故。」
4. 求十首日本俳句的原文及對應的中文翻譯
1、秋の夜を打ち崩したる咄かな
翻譯:歡笑喧鬧聲,打破靜寂深秋夜。
2、うしろすがたのしぐれてゆくか
翻譯:濛濛細雪中,僅留背影在。
3、馬に寢て殘夢月遠し茶のけぶり。
翻譯:迷濛馬背眠,月隨殘夢天邊遠,淡淡起茶煙。
4、心あてに折らばや折らむ初霜のおきまどはせる白菊の花。
翻譯:菊霜不可辨,反復遲疑摘。
5、火游びの我一人ぬしは枯野かな。
翻譯:火畔流連,荒野我一人。
6、遠山に日の當たりたる枯野かな。
翻譯:遠山沐暖日,荒野亦怡然。
7、春雨や傘高低に渡し舟。
翻譯:渡船春雨至船上傘高低。
8、ふるさとや寄るもさはるも茨(ばら)の花。
翻譯:故鄉呀,挨著碰著,都是帶刺的花。
9、鳴くな雁今日から我も旅人ぞ。
翻譯:雁別叫了,從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啊!
10、庭掃きて雪を忘るる帚かな。
翻譯:掃庭抱帚忘雪。
(4)俳句發明者擴展閱讀:
俳句的創作的兩個基本規則:
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個字母組成,當然了,這是以日文為標準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個季語。所謂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在季語中除「夏季的驟雨」、「雪」等表現氣候的用語外,還有象「櫻花」、「蟬」等動物、植物名稱。
另外,如「壓歲錢」、「陽春面」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多有應用。這些「季語」通常帶著現代日本人民對於幼小時代或故鄉的一種懷念眷戀之情。
5. 五行詩是美國的誰 發明的
美國詩人Adelaide Crapsey(1878–1914)受俳句等日本詩歌的啟發,創造了一種無韻的簡單五回行詩體,每行分別有答2-4-6-8-2個音節,一共22個音節。此稱為傳統五行詩,後來通過卡爾·桑德堡等其他美國詩人的作品而得到推廣。例如Crapsey的五行詩"Triad":
These be
Three silent things:
The falling snow... the hour
Before the dawn... the mouth of one
Just dead.
the judge who wonders should your fate
abate.
後來又有人發展出一種更簡單的五行詩體,稱為現代五行詩:
1個名詞 = 詩的題目
2個與題目有關的形容詞
3個與題目有關的動詞
4個片語成的短句,進一步闡述題目
1個詞,回歸題目
6. 安倍晴明那個年代的日本,他們使用的文字是純漢語還是他們自己發明的日語
嘿嘿嘿,我的畢業論文就是研究漢字對日語的影響。
從根本上講,日本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他們只有發音。就算是萬葉假名,也就是所謂的最早的平假名片假名,也不過是借用了發音相似的漢字,以漢字的草書為平假名,以漢字楷書的偏旁為片假名。而安倍晴明那個年代,日本是比較混雜的,既有用假名寫出來的作品,也有很多完全用漢語寫出來的作品。通常來說,漢語作品都是很正式的。另外,當時日本人還喜歡作漢詩,可不是俳句哦。
7. 緋句的俳句起源
有一種說法,說俳句的形成得益於中國近體詩中的絕句。日本中古的時候出現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後因多人合詠和歌,出現了長短連歌。而俳句起源於連歌,為連歌的發句,為三句十七音。連歌的脅句,為二句十四音。加起來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國古人有一說法,把絕句看成是律詩的一半,即所謂「絕者,截也」。古代日本詩人大半都能漢詩,所以,俳句的形成,很可能是日本人從絕句和律詩的關繫上得到了啟發。
正岡子規曾說:「俳句、和歌、漢詩形式雖異,志趣卻相同、其中俳句與漢詩相似之處尤多,蓋因俳句得力於漢詩之故。」
俳句的意境與漢詩更多有相通之處。俳句的妙處,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綺景,與詩人的玄思夢幻對應起來,造成一種幽情單緒,一種獨在的禪味,從剎那間而定格永久。而這種禪寂,在中國的詩歌里也屢有體現。比如王維的詩句:「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為樂,此生間有餘」(《反復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詩人,有很多能寫漢詩。也有很多,把中國的漢詩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長夏草木深,武士留夢痕」便是引杜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8. 介紹下日本俳句
這是日本著名俳句詩人松尾芭蕉(1644~1694) 俳句的代表作。俳句是日本傳統詩歌形式中的一種短詩,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詩之一。它以極其短小的形式表現作者剎那間的感受, 多用比喻、象徵等手法, 語言 含蓄、雋永、簡練, 便於記憶和流傳。俳句作為一種獨立的詩體,形成於十五世紀。原稱「俳諧」,是一種以表現市民生活為主的詼諧詩。俳聖松尾芭蕉把 它從詼諧提升到真摯,並引向抒情詩的意境,奠定了它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俳句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第一,每首俳句都是三行十七個音節,第一行五個音節, 第二行七個音節,第三行五個音節,即構成「五、七、五」的格式,而不押腳韻。第二, 每首俳句都必須有而且只能有一個「季題」。所謂「季題」,又稱「季 語」,即與四季有關的自然現象或人事現象。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然現象,就是用與春夏秋冬四季有關的風花雪月、鳥獸蟲魚、花卉草木等為標志和暗示,使讀 者一看即知該俳句所吟詠的是四季中的那個特定季節的事物。二是社會現象, 即以宗教、習俗、人事 (包括節日、忌日、紀念) 等來暗示一年四季中的一個特定季 節。
這首俳句是松尾芭蕉最著名的作品,也是「蕉風」(即「芭蕉風格」的簡稱,其特點是:樸素而嚴謹,「詼諧達到真誠」,具有閑寂、幽雅、余情、纖細的美,悲中有喜、喜中有悲、雅俗渾然融合的意蘊,含蓄雋永的語言)的代表作。日本學者高濱虛子在《俳句的理解與欣賞》中介紹道:「本詩是芭蕉俳風新紀元創立的一大標志。同以往滑稽灑落的俳句不同, 此句乃如實描繪實情實景, 有頓悟之境。其日芭蕉獨居滌川草庵時,聽到庭中古池傳來水聲。那聲音正是青蛙跳入水中造成的。因為周圍極其寂靜,這水聲也格外地清亮。在這首俳句中,芭蕉悟到了俳道的生命,不在於滑稽和灑落,而在於這樣一種閑寂之處。」
這首俳句的特點在於外表平淡而內蘊深厚,形式短小而餘味無窮。靜謐的古池塘邊, 萬籟俱寂, 一切似乎凝然不動。忽然,傳來一隻青蛙躍入水中的聲音。全詩到此戛然而止, 似乎一切都已說完, 又似乎一切都未說完。這首俳句雖然在形式上完結 了,可在讀者的心理上並沒有完結,它永遠在向讀者述說著什麼。這種述說, 細加分析,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餘味」。第一,聽覺餘味。青蛙跳入池塘, 其躍水之 聲是「撲通」、「啪嘰」還是其他聲音? 引人推想。第二,視覺餘味。俗話說「一石激起千層浪」。青蛙跳入池塘後, 池水泛起由小到大一圈圈的漣漪, 這圈圈漣漪 一層層擴展又消逝, 久久地盪漾在讀者的眼前, 讓人遐想。第三,意義餘味。英國詩人布萊克有詩雲:「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個天堂,/把無限 放在你手掌上,/永恆在一剎那裡收藏。」(梁宗岱譯)生動地表現了在藝術家靈感迸發的瞬間,理性主義者、機械論者們執意嚴格精確區分的沙粒與世界、野花與 天堂、有限與無限、剎那與永恆進入了一個無差別的契合境界,世界恢復了整一,人性恢復了和諧。芭蕉這首俳句與此有類似之處, 但又獨具特色。
首先,俳句表現了東方人特有的那種在閑靜中體悟生命活力從而「順隨造化」、「回歸造化」 的思想。古池塘四 周萬籟俱寂,而池塘的水面一片平和,更增添了一種幽寂的氣息。在這古老的寂靜中, 只有心境極其清幽、極其閑逸的人, 才能聽到青蛙猝然跳入水中發出的雖清晰 卻微小的響聲。俳句一方面以蛙入池塘之聲襯託了心靈的清幽閑逸,另一方面更以春天蘇醒的青蛙的跳躍聲,在幽靜安恬的氣氛中展示了一種富有生命覺醒和沖動的 充滿生機的春之氣息。而水聲過後,古池塘的 水面又恢復了寧靜。在這樣一個神妙的瞬間,動與靜達到了完美的結合——表面上是無窮無盡的幽靜,內里卻蘊藏著大自然的生命律動和大自然的無限奧妙,以及詩 人內心的無比激情,余韻悠悠,味之無盡。在詩人彷彿不動聲色、信口道來的輕松自然中,又體現了東方人特有的那種「順隨造化」、「回歸造化」的思想——造物 無言,萬物適時而動,但終歸要回歸造化,一切盡可在幽寂閑逸中順隨造化,融入自然。
其次,這首俳句體現了禪宗的一些哲理。禪宗是極東方化的一種宗教,它有一個「梵我合一」的世界觀理論,一方面強調世界本「空」,一方面又重視在「空」的世 界里,體驗並捕捉活躍的生命,並使個體生命回歸永恆的實在,達到「梵我合一」。為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禪宗強調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頓悟,通過「青 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的平凡現象世界,去整體把握存在的本源——表現為瞬間的永恆,從而進入一個梵我同一、物己雙忘、宇宙與心靈融合一 體的奇妙又美麗、愉快而神秘的精神境界。這首俳句正是通過古池塘、青蛙入水、水聲這些平凡的現象,表現了詩人對宇宙真理——「梵我合一」境界的直觀表現與把握。一片寂靜的古池塘,凝結著神秘、幽浮的「過去」,而冬眠醒來的青蛙,則象徵著生機勃勃的「現在」,在青蛙躍入水中發出聲響的一剎那間,「過去」與「現在」在人的直覺頓悟中倏然融合一體,而水聲及層層盪漾的漣漪,則向茫茫的未來無限延伸著。這樣,芭蕉通過青蛙入水這一意象,直覺地表現了時間的絕對同一——過去、現在、未來在一個神秘的瞬間統一起來,彌漫到禪宗那無差別的「空」的境界;冬眠醒來的青蛙象徵著生命的復甦,古池塘里的水是生命的本源,生命覺醒的青蛙跳入池中,則是個體生命回歸永恆實在並與之合一的象徵。就這樣,芭蕉在這首短短的僅十七個音節的俳句里,生動又深刻地以直覺頓悟的方式表現了禪宗的理想境界,展示了個體生命與宇宙的哲理關系。
本詩的藝術特點有二。一是即興、自然。這種詩往往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經過長期的思考,長久的醞釀,在一個神奇的瞬間,在某一外物的觸發下,如 牛頓見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一般,詩人豁然開朗,不假思索地即興揮灑出這彷彿信手拈來的神來之筆(我國晉代詩人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池塘生春草,園 柳變鳴禽」也是如此)。二是以動寫靜。詩人寫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靜寫靜,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時無聲勝有聲」。一種是以動寫靜,如我國 六朝詩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松尾芭蕉擅 長以動寫靜,他的另一首著名俳句「靜寂,蟬聲入岩石」(林林譯)以主觀感受誇張地寫出了極端的寂靜——竟使人感到蟬聲滲入了岩石。這首俳句也不例外, 一九 一六年印度詩人泰戈爾訪問日本時讀到它, 對之贊不絕口:「夠了, 再多餘的詩句沒有必要了。日本讀者的心靈彷彿是長眼睛似的。古老而陳舊的水池是被人遺忘 的、寧靜而黝黑的。一隻青蛙跳入水裡的聲音, 清晰可聞, 可見水池是多麼的幽靜!」這首俳句影響極大,以致二百餘年後的今天,美洲俳句社的刊物還以《蛙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