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為什麼以龍作為圖騰
中國龍具有虎鼻 獅鬢 馬臉 豹眼 牛耳 鹿角 鷹爪 蛇身 魚鱗等
外部特徵,傳說其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能升天能潛淵,
長吻含珠,能行雲布雨的神異動物。
據現代詩人. 學者聞一多先生所著的《龍鳳考》著作中指出中國
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於黃帝時代的圖騰和傳說。相傳黃帝在統
一中原之前,以熊為圖騰。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後,為了使各民族和
部落能緊密團結,它的圖騰兼取並融合其他民族的圖騰合並成中華民
族共同崇拜的圖騰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這一奇特的
形象蓄涵著中華各民族相互融合 團結的歷史,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圖騰,象徵著團結 吉祥 歡樂 力量與騰飛,是華夏各民族緊密團結
的歷史見證。
團結就是力量,我們都是龍的傳人,為了巨龍的騰飛,願所有的
華夏兒女緊密團結,凝聚成無堅不摧的龍的精神。
龍抬頭
炎黃子孫不可欺.巨龍蘇醒萬戶齊.
待到神州百業旺.狐妖走狗收尾依.
2. 什麼是圖騰我們祖先想像創造中的「龍」是什麼樣子
圖騰,是記載神的靈魂的載體。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種自然或有血緣關系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象徵。原始民族對大自然的崇拜是圖騰產生的基礎。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
龍在傳說里有多種類型,共同特點是軀長、眼睛突出、嘴邊有長須、四隻爪子、鱗片大、腥味濃烈、叫聲如牛。其中一種龍的形象特點是九似: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兔、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本草綱目·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3. 中國何時開始以龍作為圖騰的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zhuān xū)乘龍至四海」、「帝嚳(kù)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jiāo)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虯(qiú),無角的叫螭(chī)。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大旱之望雲霓」,中國人對此深有體會,「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國人列為四大喜事之一。風雨來臨,往往先自傳來「轟轟隆隆」的隱隱雷鳴之聲。生活中的一切幾乎都指望雨水的中華先民們,站在播種著全年希望的農田裡,守著萎蔫欲枯的禾苗,百無一計,當突然聽到北方天際傳來隆隆雷聲,再看到濃雲之中金蛇亂舞,知道甘霖即將到來,一定刻骨銘心,對隆隆之聲無限崇敬。
毫無疑問,中國先民們會因此抽象出一個有形(閃電)有聲(隆隆)的概念,並用擬聲法將之命名為「隆」,年復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聲送來甘霖。文字出現以後,先民們又創造出一個「龍」字專門表示這個概念,並讀作「隆」。
甲骨文中「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頭頂著一個表示刀狀器的「辛」字元號(見上圖,引之康殷著《文字源流淺說》)。
甲骨文「龍」字有形有聲,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獸以猙獰威猛著稱,尤其長有獠牙巨齒的猛獸;層狀閃電照亮雲團時呈面狀,與獸的面部相似,中的獸首尤其著力刻畫出牙齒,給人以蒼天發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體呈條形;條形閃電也呈條形。其三,蛇行走宛轉曲折;條形閃電同樣宛轉曲折。其四,蛇隱蔽在陰暗的地方,現身突然;條形閃電隱身陰暗濃密的雲層之中,現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劇毒,一擊便會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許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條形閃
繁體寫法電同樣極具威懾力量,閃電過後的雷聲更加令人膽戰之驚。人們見到猛獸或蛇時無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獸和蛇來形容龍,表示它是一種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
在甲骨文中,「辛」字元號表示「被驅使」之意。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是一種被驅使的力量,驅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靈。有意思的是,在遠神話傳說中,龍確實被人驅使,如幫助大禹治水的應龍。天驅使龍干什麼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興雲布雨」。
所以,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樣一個概念:其一,它供天驅使;其二,它的聲音是隆隆之聲;其三,它的形象是閃電,頭像獸類,身軀像蛇,隱身在雲團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雲團;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灑雨水。古人如此刻畫龍,意味著人們既懼怕它,又離不開它,對它敬畏有加。
4. 龍,為什麼會成為中國人的圖騰
若說中原地區漢民族,是棵參天大樹軀干,那麼華夏周邊,同屬龍的傳人的少數民族,就猶如繁茂的枝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和廣泛的文化交流中,漢民族和周邊少數民族,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的美妙樂章,應是較為准確,道盡了神州民族源淵。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這一說法,比之炎黃後裔,更有廣泛的歷史基礎。 有"羲皇故里"之稱的甘肅天水,是伏羲女媧的出生地。位於市區的伏羲廟,元代始建,明代重修,是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廟。 伏羲塑像通體黃色,身披鱗片似的綠色樹葉,雙手上下握黑色圓形八卦於胸前,卦內含陰陽魚圖。伏羲的眉毛、胡須、頭發濃黑厚重,跣足坐於綠色基石之上,兩腳踩波浪紋,足下是全身布滿條紋、頭上有角的蜷卧龍馬。整個塑像體態魁梧,神情和藹,目光平視,給人以平易、自然、善良、朴實、智慧的感覺。 伏羲廟以北20公里的三陽川,還有一座卦台山,高高聳立於渭水與葫蘆河交匯之地。相傳伏羲就是在這座山上觀天察地,始畫八卦。四周還有龍馬洞、洗腳石等景點。卦台山以北30公里,秦安縣境內,有女媧祠廟、女媧洞,以及風台、風谷、風塋(相傳女媧風姓,且"生於風峪,長於風台,葬於風塋"),"媧皇故里"石碑至今猶存。 能為伏羲女媧時代印證的是,秦安大地灣原始村落遺址。遺址出土的房址、灶台、灰坑、墓葬、排水溝以及8000多件由骨、石、陶製成的生活器具等等,說明距今七、八千年的時候,的確有一個比較大的原始氏族群落在這兒安營紮寨,繁衍生息。 在華夏,類似亞當夏娃的古老的傳說,也曾發生在伏羲、女媧上。史載:"伏羲龍身,女媧蛇軀",相傳一個漆黑的夜晚,突如其來的洪水,湮滅了整個世界。伏羲女媧兄妹赤腳跑到高高的昆侖山巔,才倖免於難。為了人類不致絕種,兄妹成婚,遂繁衍了中華民族。 中外神話記憶中,不知是巧合或是事實,都有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洪水。西有諾亞方舟,而東方洪水浩劫後的人祖,又誕生在現名為天水之地。生態平衡遭受嚴重破壞,平時山川穀原嚴重缺水,進一步導致生態加速惡化。積而久之,天上突降大雨,對世界帶來毀滅。 在中華人祖誕生地命名天水,或許暗合了要人們,記住史前大洪水的災難。 談及伏羲,就不能不談到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溯本求源,中華龍最早源於我國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圖騰徽號。 論及華夏文明,其淵源又上溯到三皇五帝。而三皇五帝中,影響最為廣泛的,當屬伏羲皇。並且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龍身,被尊為中華祖龍。 相傳伏羲是雷神的兒子,其母華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澤留下的"足跡"而孕生的。因為雷電是龍的重要的取材對象之一。閃電為龍之形,雷聲為龍之音,雷神就是龍神,雷神的兒子當然是龍。於是,伏羲便生就一副"龍顏"。古籍里稱其"龜齒龍唇"、"鼻龍狀"、"牛首龍身"。他"受龍圖,畫八卦","以龍紀官,號曰龍師",然後結網罟、造甲歷、作樂章。 以煉石補天、摶黃土造人、始創嫁娶等功績而著名的女媧氏,也是一條龍,一條女龍。古人言女媧氏"蛇身人首","伏羲鱗身,女媧蛇軀"。蛇是龍的模特,龍是蛇的升華。說女媧"蛇身"、"蛇形",也就等於說女媧"龍身"、"龍形"。難怪人們常把漢代畫像石上、唐代絹畫上的長尾交纏狀的伏羲女媧圖,既稱"蛇身像",也稱"龍身像"。 龍的原始圖形是什麼?最早記載龍的書籍《山海經.海外西經》載:"龍魚陵居,其狀如狸,一曰鰕"。據《爾雅》:"鯢之大者謂之鰕"。現在天水東南部林區曲溪,尚有成群生長俗稱娃娃魚的鯢,正是四足龍的創作原型,也是伏羲族的圖騰神。鯢,古人視之神聖。《史記.始皇本紀》載:"始皇下葬也,以人魚膏為燭。"據稱鯢魚脂肪,所做之燭,能將空氣中氧耗盡,以保屍身不腐。 隨著強大的伏羲部族由黃土高原向中原大地、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流動遷徙,黃河中下游及西南地區的許多部落被征服。征服部落的馬牛狗鹿魚鳥等圖騰,也就融入了伏羲部落的圖騰中。鯢魚形的原始龍,由此兼並各民族圖騰,形成綜合的龍圖騰,構成華夏民族團結的紐帶。 後恃武力征服中原大地的非漢民族統治者,在入繼漢統,成為中原帝王之際,無不強調自己也是三皇五帝的後裔,以消除漢民族的"正統論"觀念影響。許多少數民族統治者,還為自己編造一個與華夏聖王有關的族譜,如匈奴人劉淵自稱漢高祖劉邦後裔,前秦氐人苻堅說自己是"有扈氏苗裔,世為西戎酋長",後秦羌人姚氏自稱舜之後代,北周鮮卑人宇文氏說"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等等。 源自蒙古高原的元代帝王,對三皇特別推崇。成宗皇帝鐵木耳,詔令要求全國各州縣均修建三皇廟,以通祀之。對三皇之首的伏羲,更是欽崇有加,於是天水卦台山的伏羲廟,盛極一時。以東北偏僻地的滿洲,破關而入,統領華夏的大清帝國,也再三申明,自己也是三皇五帝的後裔,以強調自己繼統之合法性。 其實,無論元帝國或是清帝國,以上均非無源之說。自伏羲而下,炎帝神農、勾芒、共工、顓頊、祝融、軒轅黃帝等遠古英雄,都繼承了龍圖騰。三皇五帝是一脈相承的,他們創造的文化,與龍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夏後氏部落,是龍族;長期雄踞北方的匈奴,也是龍族。此外,我國西南的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至今仍保留伏羲女媧是其始祖的傳說。 遠在新疆,也有不少伏羲女媧文物出土。吐魯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了絹畫伏羲女媧圖。該圖寓意深奧、構圖奇特,富於藝術魅力和神秘色彩,受到學術界重視。這類圖畫在交河故城附近,其它墓地也有發現,多出於夫妻合葬的墓穴中。根據中國古代男左女右的禮俗,伏羲在左,左手持矩,女媧在右,右手持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繪滿星辰。 上古時期的羌戎諸部落,曾廣泛活動於黃河上游、渭河上游、長江上游、金沙江南北等廣大地區。那麼,誕生在此地的伏羲、黃帝、炎帝,就不能不與羌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有人直說,伏羲實為當時居先進文化地位的羌族首領。稍後的炎帝黃帝,也與羌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在神州大地,無論是華夏,還是夷狄,全都包括在龍圖騰的旗幟下。此說,可從對伏羲的祭祀,得出絲微證據。 祭祀伏羲,源起秦人。秦文公十年(前756年),設(左鹿右阝)畤。畤即神靈居止之所。(左鹿右阝)畤就是祭祀伏羲之祠。秦宣公四年(前672年),設密畤,也是祭祀伏羲之祠。據《史記·封禪書》,秦統一全國之前,陸續設祭祀天神的8個畤,而專祀伏羲的就有2畤。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自商末,有據可述的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至秦文公四年(前762年)遷都關中,秦人以西垂,即今天水一帶為根據地,經14代歷時約300年。 秦人起源的不同說法,又可看出龍圖騰,當包括蒙古、匈奴等諸民族端倪。雖太史公司馬遷所撰《史記.秦本紀》,關於秦人祖先事跡的記載,脈絡清晰。但近代著名史學家翦伯贊,經過深入研究,提出了秦人是原住在鄂爾多斯原野上羌族的苗裔。大約在舊石器時代的末期,溯黃河而西上,緩緩向西南移徙。到新石器時代早期,或已定居於甘肅西南黃河河谷、洮河河谷。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秦人離開甘肅西南而東徙,同時東遷的還有諸羌之族。其中首先進入中原的是周民族,周族入踞中原以後,遂稱後來東徙諸羌曰西戎,以別於甘肅的諸羌。秦故有秦戎之說。 春秋初,陝西全境,已成為諸戎馳逐之地,百秦族於諸戎中歸為強大。它占據了渭水之間土地肥美的河谷,水草豐富宜於畜牧,而且是周族文化發祥之地,有著繁榮的庄園農業和手工業。故在春秋初葉,勃然興起,征服鄰近諸戎,混一為強盛的秦族。 至秦吞並六國,始有統一的華夏民族形成,時外夷皆稱黃河流域中土民族為秦人。甚至有人稱英語中的China,也源於秦人的稱呼。由於秦王朝的短命,遂在漢王朝興起後,將此稱呼轉為漢人。至此,漢民族始與其它民族區分開來,但溯根問源,漢民族與其它少數民族,實應歸於伏羲皇之龍的傳人。 對於漢民族的形成,專家的權威解釋是:"在周民族形成以前,中國中原地區分別形成了夏民族、商民族以及蠻、夷、戎、狄等族;周民族形成後,在春秋民族大融合時期形成為華夏民族,秦統一全國時,才形成為統一的華夏民族;西漢時華夏民族又發展、轉化為漢民族。" 甚至有人認為,現漢民族認為正宗的炎黃文化,其文化之根,甚至其族源之根,都與江河上游的羌戎文明,有著割不斷的血肉聯系。甚至可以這樣說,後來繁盛於黃河中下游的炎黃文明,都是脫胎於黃河上游的羌戎文明。絲路1月的考察采訪下來,沿渭水、黃河一線,處處可尋覓炎黃部落向東發展的"軌跡",故我對此觀點深表贊同。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漢民族是在不斷融合周邊民族的過程中形成。秦漢之後,中國還經歷了兩次大的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過程:一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匈奴、鮮卑、烏桓、羯、氐、巴、羌等大量南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被漢民族同化;漢民族又大量南移,同化了南方部分少數民族。由於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結果,形成了漢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唐文化。故在海外尚有不少外國人習慣稱呼中國人為唐人。 另一則是從宋遼夏金元至明清,不斷出現的漢民族大量同化北方少數民族的情況。經過2000多年的滾雪球發展,形成了今日之中國主體民族――漢民族。 若說中原地區漢民族,是棵參天大樹的軀干,那麼華夏周邊,同屬龍的傳人的少數民族,就猶如繁茂的枝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和廣泛的文化交流中,漢民族和周邊少數民族,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的美妙樂章,應是較為准確,道盡了神州民族源淵。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這一說法,比之炎黃後裔,更有廣泛的歷史基礎
5. 龍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的圖騰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捏黃土造出來的。女媧創造了人類,那麼女媧她自己又是誰創造的呢?按普遍的說法,女媧最早應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
什麼是圖騰呢?圖騰(totem)是原始社會氏族的一種標志。圖騰信仰是一種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圖騰的色彩在女媧、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顯地看出。蛇圖騰分布很廣,現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在幾千年的不斷遷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圖騰傳遍了長江南北,在台灣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圖騰的遺跡或習俗。在奉蛇為圖騰的地區,人們一般認為"蛇"是"龍"的原形,"龍"是"蛇"的神性顯示。所以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稱家蛇為"蒼龍"、"天龍"、"家龍"等等,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稱"龍種"、"龍人"、"龍戶"並建蛇廟,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龍是中國人的象徵,中華民族驕傲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
=======================
人類曾經有過發達的文明,只是後來在一場災難中被滅絕,物質文字記載隨著歲月的侵蝕消失,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可能消失了幾千年,也可能是幾萬年。只有少數幸運的人倖存下來,但一切只能從新開始,重新一遍文明的起源,重新從創立文字開始。雖然文明的消失沒有留下有形的記錄,可卻給我們留下了精神的記錄,記載於我們的精神基因中。人類近五千年的文化發展、近期科技的發展如此之迅速,超過人類進化時任何時代的速度,不是因為我們在量變後發生了質變,因為即使量變發生質變也不可能達到如此的高速度,因為現在人類大腦並不比最早發現16萬年前的人類的頭骨大多少,智慧的差別不可能在五千年發展得如此之大。我們的五千年歷史記錄不過是在回憶記憶里我們曾經有過的文明,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是在用記憶復制人類上一個文明的成果。人類的身體不過是個載體,人類的思想活動其實都是在進行回憶(蘇格拉底)。
埃及的象形文字已經是發達的文字一直是人類的不解之迷,金字塔的技術為何超越現代技術?合理的解釋只能是曾經有過一個更發達的文明,那些文字是人類曾經有過的文字的結束而非人類文字開始的雛形。人類的甲骨文也不是文字的開端,而是上一個文明結束後的文字,被我們簡化後一代代接著沿用而已。人類在上一個文明曾經發明過太空船、飛碟遺留在太空中,所以現在會有所謂的UFO不明飛行物,我們人類的雷達跟蹤監測不到它是因為這些飛行物可能利用了自然界的另一原理採用了雷達監測不到的技術。恐龍的化石早被上一個文明的人類發現過,當時的人類也曾推導出早在人類之前就有其它物種統治過這個地球,知道自己是在恐龍滅絕後出現的物種,中國人龍的形象其實是根據祖先在前代文明中看到的恐龍的化石的形象通過回憶畫出來的,並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人類的思想是基於現實產生的,就算是超呼現實的想像比如神話傳說,只要經過千百年被人們承認並傳承下來,也說明它曾經確實合理地反映過現實,對解決現實問題有用,傳承下來對人類的發展有幫助,人類傳承它是基於一種本能的選擇。
人類曾經有過我們現在類似的發達的文明,也因文明的發展而破壞過環境引起了地球氣候的變暖,或者因為一次海嘯,一次地陣,一次核戰爭,一次病毒入侵,人類文明被滅絕,在人類意識到要滅絕之前,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把一些物種放入飛船進入外太空(比如關於諾亞方舟的傳說),在災難過後回到地球。但當他們逃過這場災難回到地球後卻因為地球已經再不是以前的形狀,一切都變得盤古開天一般混沌,或者人類並沒有離開過地球,而是留在高山處、偏遠處的地方而倖存下來,等災難過後人類已經失去了已經有的文明,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但人類有記憶,有過的文字記憶零星記錄下來刻在石頭上,希望能傳給後世,有的通過口頭代代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因為經過多人傳誦,時間跨度又太長,越傳越模糊,傳到最後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神話。這些神話到最後因為不能得到科學的解釋而變得不現實不能讓人信服。我們所有的神話並不是由我們人類編造而成,而是我們的記憶恢復的過程。這些記憶存在於我們的精神基因中,在某個特定的年代發生在了這段記憶中曾經有過的情形,就激活了那段曾經有過的記憶。實際上我們所說的創作靈感就是指我們隱藏在基因中的某段記憶被激活,因為我們發生的故事和神話故事裡的人物非常相象,我們就把自己套在了那個人物身上,但這不足以激發我們完全合呼邏輯的想像,而是那段曾經有過的記憶促成了我們的靈感,任何一個從事創作的人都是跟著這個靈感寫下一篇又一篇文字的,因為這些文字早已經存在於記憶中,並不需要現編,他所做的工作只是把這個記憶寫出來,然後加以整理使之符合當時那個時代的接受水平的要求。我堅信老子、孔子、曹雪芹、魯迅他們這些人都是這樣創作的。他們被稱為天才,天才實際上指的是他具備這個先天的遺傳基因!愛因斯坦是科學界的天才,他在很小的時候看過指南針後就開始了對科學的興趣,而他創造了科學史上多個奇跡的事實說明:他的一切成就都源於他的記憶!是那個指南針激活了他的記憶,他所做的一切研究都不過是在恢復他的記憶!祖先把曾經有過的記憶放在了他的基因中!他的祖先曾經發明過或者看到過指南針或者和指南針類的東西,他的祖先曾經在上一個文明活過!先天的記憶也就是天賦加上後天的學習造就了愛因斯坦的奇跡!
若說中原地區漢民族,是棵參天大樹軀干,那麼華夏周邊,同屬龍的傳人的少數民族,就猶如繁茂的枝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和廣泛的文化交流中,漢民族和周邊少數民族,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的美妙樂章,應是較為准確,道盡了神州民族源淵。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這一說法,比之炎黃後裔,更有廣泛的歷史基礎。
有"羲皇故里"之稱的甘肅天水,是伏羲女媧的出生地。位於市區的伏羲廟,元代始建,明代重修,是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廟。
伏羲塑像通體黃色,身披鱗片似的綠色樹葉,雙手上下握黑色圓形八卦於胸前,卦內含陰陽魚圖。伏羲的眉毛、胡須、頭發濃黑厚重,跣足坐於綠色基石之上,兩腳踩波浪紋,足下是全身布滿條紋、頭上有角的蜷卧龍馬。整個塑像體態魁梧,神情和藹,目光平視,給人以平易、自然、善良、朴實、智慧的感覺。
伏羲廟以北20公里的三陽川,還有一座卦台山,高高聳立於渭水與葫蘆河交匯之地。相傳伏羲就是在這座山上觀天察地,始畫八卦。四周還有龍馬洞、洗腳石等景點。卦台山以北30公里,秦安縣境內,有女媧祠廟、女媧洞,以及風台、風谷、風塋(相傳女媧風姓,且"生於風峪,長於風台,葬於風塋"),"媧皇故里"石碑至今猶存。
能為伏羲女媧時代印證的是,秦安大地灣原始村落遺址。遺址出土的房址、灶台、灰坑、墓葬、排水溝以及8000多件由骨、石、陶製成的生活器具等等,說明距今七、八千年的時候,的確有一個比較大的原始氏族群落在這兒安營紮寨,繁衍生息。
在華夏,類似亞當夏娃的古老的傳說,也曾發生在伏羲、女媧上。史載:"伏羲龍身,女媧蛇軀",相傳一個漆黑的夜晚,突如其來的洪水,湮滅了整個世界。伏羲女媧兄妹赤腳跑到高高的昆侖山巔,才倖免於難。為了人類不致絕種,兄妹成婚,遂繁衍了中華民族。
中外神話記憶中,不知是巧合或是事實,都有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洪水。西有諾亞方舟,而東方洪水浩劫後的人祖,又誕生在現名為天水之地。生態平衡遭受嚴重破壞,平時山川穀原嚴重缺水,進一步導致生態加速惡化。積而久之,天上突降大雨,對世界帶來毀滅。
在中華人祖誕生地命名天水,或許暗合了要人們,記住史前大洪水的災難。
談及伏羲,就不能不談到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溯本求源,中華龍最早源於我國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圖騰徽號。
論及華夏文明,其淵源又上溯到三皇五帝。而三皇五帝中,影響最為廣泛的,當屬伏羲皇。並且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龍身,被尊為中華祖龍。
相傳伏羲是雷神的兒子,其母華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澤留下的"足跡"而孕生的。因為雷電是龍的重要的取材對象之一。閃電為龍之形,雷聲為龍之音,雷神就是龍神,雷神的兒子當然是龍。於是,伏羲便生就一副"龍顏"。古籍里稱其"龜齒龍唇"、"鼻龍狀"、"牛首龍身"。他"受龍圖,畫八卦","以龍紀官,號曰龍師",然後結網罟、造甲歷、作樂章。
以煉石補天、摶黃土造人、始創嫁娶等功績而著名的女媧氏,也是一條龍,一條女龍。古人言女媧氏"蛇身人首","伏羲鱗身,女媧蛇軀"。蛇是龍的模特,龍是蛇的升華。說女媧"蛇身"、"蛇形",也就等於說女媧"龍身"、"龍形"。難怪人們常把漢代畫像石上、唐代絹畫上的長尾交纏狀的伏羲女媧圖,既稱"蛇身像",也稱"龍身像"。
龍的原始圖形是什麼?最早記載龍的書籍《山海經.海外西經》載:"龍魚陵居,其狀如狸,一曰鰕"。據《爾雅》:"鯢之大者謂之鰕"。現在天水東南部林區曲溪,尚有成群生長俗稱娃娃魚的鯢,正是四足龍的創作原型,也是伏羲族的圖騰神。鯢,古人視之神聖。《史記.始皇本紀》載:"始皇下葬也,以人魚膏為燭。"據稱鯢魚脂肪,所做之燭,能將空氣中氧耗盡,以保屍身不腐。
隨著強大的伏羲部族由黃土高原向中原大地、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流動遷徙,黃河中下游及西南地區的許多部落被征服。征服部落的馬牛狗鹿魚鳥等圖騰,也就融入了伏羲部落的圖騰中。鯢魚形的原始龍,由此兼並各民族圖騰,形成綜合的龍圖騰,構成華夏民族團結的紐帶。
後恃武力征服中原大地的非漢民族統治者,在入繼漢統,成為中原帝王之際,無不強調自己也是三皇五帝的後裔,以消除漢民族的"正統論"觀念影響。許多少數民族統治者,還為自己編造一個與華夏聖王有關的族譜,如匈奴人劉淵自稱漢高祖劉邦後裔,前秦氐人苻堅說自己是"有扈氏苗裔,世為西戎酋長",後秦羌人姚氏自稱舜之後代,北周鮮卑人宇文氏說"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等等。
源自蒙古高原的元代帝王,對三皇特別推崇。成宗皇帝鐵木耳,詔令要求全國各州縣均修建三皇廟,以通祀之。對三皇之首的伏羲,更是欽崇有加,於是天水卦台山的伏羲廟,盛極一時。以東北偏僻地的滿洲,破關而入,統領華夏的大清帝國,也再三申明,自己也是三皇五帝的後裔,以強調自己繼統之合法性。
其實,無論元帝國或是清帝國,以上均非無源之說。自伏羲而下,炎帝神農、勾芒、共工、顓頊、祝融、軒轅黃帝等遠古英雄,都繼承了龍圖騰。三皇五帝是一脈相承的,他們創造的文化,與龍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夏後氏部落,是龍族;長期雄踞北方的匈奴,也是龍族。此外,我國西南的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至今仍保留伏羲女媧是其始祖的傳說。
遠在新疆,也有不少伏羲女媧文物出土。吐魯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了絹畫伏羲女媧圖。該圖寓意深奧、構圖奇特,富於藝術魅力和神秘色彩,受到學術界重視。這類圖畫在交河故城附近,其它墓地也有發現,多出於夫妻合葬的墓穴中。根據中國古代男左女右的禮俗,伏羲在左,左手持矩,女媧在右,右手持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繪滿星辰。
上古時期的羌戎諸部落,曾廣泛活動於黃河上游、渭河上游、長江上游、金沙江南北等廣大地區。那麼,誕生在此地的伏羲、黃帝、炎帝,就不能不與羌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有人直說,伏羲實為當時居先進文化地位的羌族首領。稍後的炎帝黃帝,也與羌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在神州大地,無論是華夏,還是夷狄,全都包括在龍圖騰的旗幟下。此說,可從對伏羲的祭祀,得出絲微證據。
祭祀伏羲,源起秦人。秦文公十年(前756年),設(左鹿右阝)畤。畤即神靈居止之所。(左鹿右阝)畤就是祭祀伏羲之祠。秦宣公四年(前672年),設密畤,也是祭祀伏羲之祠。據《史記·封禪書》,秦統一全國之前,陸續設祭祀天神的8個畤,而專祀伏羲的就有2畤。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自商末,有據可述的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至秦文公四年(前762年)遷都關中,秦人以西垂,即今天水一帶為根據地,經14代歷時約300年。
秦人起源的不同說法,又可看出龍圖騰,當包括蒙古、匈奴等諸民族端倪。雖太史公司馬遷所撰《史記.秦本紀》,關於秦人祖先事跡的記載,脈絡清晰。但近代著名史學家翦伯贊,經過深入研究,提出了秦人是原住在鄂爾多斯原野上羌族的苗裔。大約在舊石器時代的末期,溯黃河而西上,緩緩向西南移徙。到新石器時代早期,或已定居於甘肅西南黃河河谷、洮河河谷。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秦人離開甘肅西南而東徙,同時東遷的還有諸羌之族。其中首先進入中原的是周民族,周族入踞中原以後,遂稱後來東徙諸羌曰西戎,以別於甘肅的諸羌。秦故有秦戎之說。
春秋初,陝西全境,已成為諸戎馳逐之地,百秦族於諸戎中歸為強大。它占據了渭水之間土地肥美的河谷,水草豐富宜於畜牧,而且是周族文化發祥之地,有著繁榮的庄園農業和手工業。故在春秋初葉,勃然興起,征服鄰近諸戎,混一為強盛的秦族。
至秦吞並六國,始有統一的華夏民族形成,時外夷皆稱黃河流域中土民族為秦人。甚至有人稱英語中的China,也源於秦人的稱呼。由於秦王朝的短命,遂在漢王朝興起後,將此稱呼轉為漢人。至此,漢民族始與其它民族區分開來,但溯根問源,漢民族與其它少數民族,實應歸於伏羲皇之龍的傳人。
對於漢民族的形成,專家的權威解釋是:"在周民族形成以前,中國中原地區分別形成了夏民族、商民族以及蠻、夷、戎、狄等族;周民族形成後,在春秋民族大融合時期形成為華夏民族,秦統一全國時,才形成為統一的華夏民族;西漢時華夏民族又發展、轉化為漢民族。"
甚至有人認為,現漢民族認為正宗的炎黃文化,其文化之根,甚至其族源之根,都與江河上游的羌戎文明,有著割不斷的血肉聯系。甚至可以這樣說,後來繁盛於黃河中下游的炎黃文明,都是脫胎於黃河上游的羌戎文明。絲路1月的考察采訪下來,沿渭水、黃河一線,處處可尋覓炎黃部落向東發展的"軌跡",故我對此觀點深表贊同。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漢民族是在不斷融合周邊民族的過程中形成。秦漢之後,中國還經歷了兩次大的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過程:一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匈奴、鮮卑、烏桓、羯、氐、巴、羌等大量南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被漢民族同化;漢民族又大量南移,同化了南方部分少數民族。由於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結果,形成了漢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唐文化。故在海外尚有不少外國人習慣稱呼中國人為唐人。
另一則是從宋遼夏金元至明清,不斷出現的漢民族大量同化北方少數民族的情況。經過2000多年的滾雪球發展,形成了今日之中國主體民族――漢民族。
若說中原地區漢民族,是棵參天大樹的軀干,那麼華夏周邊,同屬龍的傳人的少數民族,就猶如繁茂的枝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和廣泛的文化交流中,漢民族和周邊少數民族,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的美妙樂章,應是較為准確,道盡了神州民族源淵。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這一說法,比之炎黃後裔,更有廣泛的歷史基礎。
伏羲女媧創造了中華民族,不再是一個神話,這是我在伏羲廟中的心靈發現!
6. 中國人為什麼把龍作為民族圖騰
龍圖騰是中國的選擇
一個民族的文化圖騰並不完全都是後人選擇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後人被動接受的結果,除非這個民族在歷史上受到過外來民族的打壓或者完全被異族統治後喪失了原來民族的圖騰信仰或崇拜,否則,本民族的圖騰標志應該具有一種歷史的延續性。中華民族是世界歷史上幾個並不多見的具有本民族歷史延續性的國家。幾千年的香火,幾千年的血脈代代相傳。龍圖騰已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一個各民族長期共同的選擇和認同。眾所周知,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龍的根脈,龍的傳人,說到底,也是一種信仰。而這種信仰,它已經深深根植於人們骨子裡。
龍圖騰有4個特點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它有四個特點,一是它的悠久性,龍的出現有5000年的歷史了,早在甲骨文中就反復的出現。二是它的廣泛性,龍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上至皇權,中間有士大夫,下到普通百姓。在地域上,從中原到邊疆,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共同把龍作為精神象徵。三是包容性,現實中是沒有龍的,龍是由各種動物匯集而成,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它表現了中華民族廣泛的包容性。勞動人民創造了龍,又賦予了龍很多的傳說,神話。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龍或作為開天闢地的創生神,與盤古齊名;或積極參與了伏羲女媧的婚配,從而繁衍了人類;或幫助黃帝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或協助大禹治理洪水,為千秋萬代造福。四是它的靈活性。龍是有神性的,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可以賦予龍新意
我們可以做的是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龍新的含義。但一定要在文化中提取新的文化因子,在文化中找到根源,離開這些,任何創新都是難以叫人接受的。在形象上,不妨在舊符號上加新意,比如,龍的超越性、騰飛性。龍的自由、舒展,代表一個民族在發展中能屈能伸。在遠古圖騰時代最早的傳說是女媧氏和伏羲氏為人類祖先 , 而他們都是人頭蛇身 。
歷史的發展 , 部落的聯合 , 特別是炎、黃二帝在保定以北聯合打敗蚩尤後 , 各部落紛紛加入到這個大家族中。
這時候就有人提議說將各個部落的圖騰綜合起來,當馬圖騰部落加入進來 , 就在蛇頭上加馬頭 , 鹿圖騰部落合並進來 , 就在馬頭上添鹿角 , 魚部落進來 , 就在蛇身上增魚鱗。於是, 龍身上綜合體現了多種動物的特徵: 如獸足 , 鳥尾 , 山羊鬍子。
龍的形成體現了民族平等和民主 , 部落不分大小合並進來就親如一家 , 這是優秀民族文化的創舉 , 直到今天 , 各族人民大團結仍體現了 這一光榮傳統。
龍圖騰也就這樣一直傳承下來了
7. 龍為什麼能成為我國的圖騰
因為龍是一種能呼風喚雨,並引起山崩地裂的野獸,因其強大的力量而被賦予中國的圖騰。在出土的各種動物化石中,從未發現過龍鳳化石標本。那麼,龍鳳是怎麼來的呢?傳說中統一的象徵,軒轅黃帝經過五十三次戰爭打敗了蚩尤,平息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和七十二個小部落,建立了國家。黃帝打算制定一個統一的圖騰,類似於現在的國旗,或者說是國家的象徵。
第二天,黃帝把倉頡和鶴峰單獨叫來後,把昨晚看到的霹靂形象告訴了倉頡和鶴峰。接著,黃帝指著各部落的圖騰說:「我覺得為了照顧各部落的情緒,我們應該參考各部落圖騰的特點來擬定這樣一個圖騰:蛇身、魚鱗、馬頭、獅鼻、虎眼、牛舌、鹿角、象牙、羊須、鷹爪、狗尾。形成特殊的圖騰。分別使用一些不同部落的圖騰。如果你想照顧他們,那真的很體貼。然而,圖騰是什麼樣的,它的名字是什麼?倉頡說:「黃帝,這個圖騰是世界上的動物之一。沒有人能找到它,也沒有人能偽造它。我想,還是給它起個名字吧,叫「龍」!它不僅能驅雲,還能翻江倒海。」黃帝捋了捋胡須,淡淡地走著,沉思良久,然後果斷地說:「好!它叫『龍』!「從此,龍成了中華民族吉祥權威的象徵。誰也不能侵犯,連黃帝都帶頭頂禮膜拜。這就是「龍」的由來。
8. 古人為什麼把龍當做圖騰
龍圖騰是中國的選擇
一個民族的文化圖騰並不完全都是後人選擇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後人被動接受的結果,除非這個民族在歷史上受到過外來民族的打壓或者完全被異族統治後喪失了原來民族的圖騰信仰或崇拜,否則,本民族的圖騰標志應該具有一種歷史的延續性。中華民族是世界歷史上幾個並不多見的具有本民族歷史延續性的國家。幾千年的香火,幾千年的血脈代代相傳。龍圖騰已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一個各民族長期共同的選擇和認同。眾所周知,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龍的根脈,龍的傳人,說到底,也是一種信仰。而這種信仰,它已經深深根植於人們骨子裡。
龍圖騰有4個特點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它有四個特點,一是它的悠久性,龍的出現有5000年的歷史了,早在甲骨文中就反復的出現。二是它的廣泛性,龍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上至皇權,中間有士大夫,下到普通百姓。在地域上,從中原到邊疆,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共同把龍作為精神象徵。三是包容性,現實中是沒有龍的,龍是由各種動物匯集而成,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它表現了中華民族廣泛的包容性。勞動人民創造了龍,又賦予了龍很多的傳說,神話。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龍或作為開天闢地的創生神,與盤古齊名;或積極參與了伏羲女媧的婚配,從而繁衍了人類;或幫助黃帝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或協助大禹治理洪水,為千秋萬代造福。四是它的靈活性。龍是有神性的,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可以賦予龍新意
我們可以做的是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龍新的含義。但一定要在文化中提取新的文化因子,在文化中找到根源,離開這些,任何創新都是難以叫人接受的。在形象上,不妨在舊符號上加新意,比如,龍的超越性、騰飛性。龍的自由、舒展,代表一個民族在發展中能屈能伸。
9. 中華民族為什麼把龍作為自己的圖騰
中國是龍的故鄉。從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到歷代帝王的精神支柱,它凝聚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智慧。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 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
在上古時期,龍就是華夏民族的圖騰,被尊為祖神。龍的形式多樣,富於變化,主要有騰空龍、升降龍(一龍在上,一龍在下,首尾相應)、行走龍、穿花龍、戲珠龍、團龍等,它們多與寶珠、祥雲、海水、靈芝、花卉配合,寓意吉祥與瑞氣。
除了鳳凰,龍也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具典型代表意義的圖騰形象,從有文字記載的夏、商、周幾千年中國文史資料和神話傳說中,遠古時代民族英雄人物和天地神靈異怪很多都與龍鳳圖騰有著緊密的聯系,舉其要者,如伏羲、女媧、黃帝、炎帝、堯、舜……等等,中國古代一直廣泛流傳著當中華民族繁榮昌盛之時,龍和鳳凰就會降臨人間祝福的美麗傳說。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向以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自稱,又秉承「玄鳥生商」「玄鳥生秦」的故事,龍鳳圖騰逐步演繹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基本范疇。
那麼,龍圖騰是如何形成的呢?聞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說:龍這種圖騰,「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
龍是中華民族的徽章。
圖騰是產生並存在於氏族社會的自然崇拜,它的基本特徵是氏族成員想念自己的祖先是某種動物或植物,這種動物或植物具有某種神力,是氏族的保護神,因而成為氏族的標志。龍完全具備了圖騰的基本特徵,因此可以說龍是圖騰的一種。在遠古人的最初觀念中,龍被想像為真實存在的動物。在我國古代文獻記載的遠古神話中,被華夏民族尊為祖先的創世英雄都為龍種或具龍性。「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伏羲」,因而伏羲、女媧生得「龍身而人面」。「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潛夫論?五德老》)「軒轅黃龍體」(《史記?天官書》),「黃帝龍顏」(《論衡?骨相》)。
神話傳說,是「龍的傳人」之名的最早源頭。龍既然是我們民族的祖先,也就必然成為我們民族的保護神。「太昊伏羲氏受龍圖,畫八卦,有景龍之瑞」。黃帝「得蒼龍而辨於東方」(《管子?五行》),「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蚓見」(《史記?封禪書》)。這就是說,我們的祖先總是在重大事項和關鍵時刻得到龍的指引、幫助和保護。龍因其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仁厚的功德而受到族人的崇拜,從而也必然成民族的標識。據考古發現,從大約八千年前到如今,神態各異的龍的形象以擺塑、堆砌、雕刻、繪畫等多種形式大量存於墓葬、器皿和建築之上,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族徽。
那麼,我們的祖先為什麼以龍為圖騰,祖先要說明什麼、告訴我們什麼?南北朝時期的學者沈麟士對龍做了概括性的解釋:「稱龍者,假象也。天地之氣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龍之為物,能飛能潛,故借龍比君子之德也。」表現了君之德的「龍性」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龍是強者至尊。龍頭上生角、身體長、有鱗有腳、能潛能游、能飛能走。也就是說,龍是集百獸之長於一身的三棲動物。我們的先祖想出這樣一個神物奉為祖先,賦予它兆端禍福、興雲降雨、主江海、定山川的萬能神力,他要對自己、對族人、對後代說什麼呢?那就是人要比任何世間的生物多一種本事,像龍一樣上天入海、行走天地之間。圖騰崇拜起源於一個以狩獵經濟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時代。所謂「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禽獸蟲蛇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資源,又是人類生存面臨的直接的、經常性的威脅,於是就產生了人們對某種動物的崇拜和迷信。人們之所以崇拜某種動物,是因為人們幻想自身具有這種動物的力量。然而,任何一種真實存在的生物,都不可避免地束縛著人們幻想的翅膀。當虎長嘯於飛鳥、鷹無奈於潛游、鯊感嘆於奔鹿的時候,它們作為圖騰的人類「選民」們會感到失望和沮喪。於是,追求強健和多能的華夏先祖們便幻想有一個超越一切生物之上的龍,並把它尊奉為自己的祖先。既然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就應當秉承龍性,不斷超越自身,增強戰勝困難的能力。《易經》中把這種崇尚力量、追求卓越的精神概括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其二,龍是一個聯合體。龍是多種動物肢體、器官集合體,具備了多種動物的特點。龍是惟一的,然而卻把多樣性的差異包涵在惟一之中。所以,龍具有對於多樣性的兼容性。因此,每一個以某種動物為圖騰的氏族,都可以在龍的身上找到自己潛意識里可以認同的象徵。中華民族的歷史發源於黃炎夷三族的聯盟,這個部落聯盟是由一百個氏族組合而成的,所以稱為「老百姓」。每個其中的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而龍是部落聯盟共同的圖騰。可見,龍是炎黃子孫同根同宗、兄弟手足的情感寄託,是民族團結的象徵。黃帝族與炎帝族,又與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龍的崇拜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民族融合的精神基礎,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從宋代開始,形成了龍的「九似」的觀念。為什麼是「九似」呢?「九似」象徵著九州的不可分割,九州組成了中國,九種動物共同組成了龍,分開了是物,合起來是神,所以又有神州之稱。萬物千差萬別,同樣受到大地的滋養;組成中華民族的各個民族、氏族、家族、家庭和每一個人,都被視為龍的傳人,情同手足,親如兄弟。《易經》中把這種大地承載萬物的品德概括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說卦傳》),龍是陰陽相合,天地相交、剛柔相濟的產物。龍吸取了猛獸的要素,如虎爪、蛇身,顯示了競爭的一面;現時也吸取了鹿、牛、鯉、馬等性情溫馴的動物的要素,顯示了和諧的一面。這說明在我們祖先看來,一個人應該具有兩方面素質:一方面是才,是能力,是天的品行,是自強不息;另一方面是德,是涵養,是地的情懷,是厚德載物。當人把天地之氣合於自身,做到了德才兼備,人就變成了無所畏懼、無敵天下的龍。《易經》把這種龍的精神概括為:「君子以恐具修省」。就是在危機面前處變不驚並能在艱難困苦中鍛煉成長的人可以視為有龍性,這樣的人「出可以守宗廟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