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化創造哲學

文化創造哲學

發布時間:2021-07-30 02:13:40

『壹』 有人說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尊重文化創造,請問,哲學家是文化大國的什麼人

中國當然是一個文化大國。有上千年的文化。中國主要是受孔子的儒家教育一直影響中國幾千年。

『貳』 德國哲學家、文化哲學創始人是

德國哲學家,創始人,卡西爾的文化哲學,在他的著作「人論」,符號,動物,文化是一個符號的形式,人類活動的本質是一種「符號」或「象徵性」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建立了人之為人的「主體性」,構成了一個文化的世界。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和歷史的組成是象徵性的活動,並產生另一個人的經驗,往往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 - 塑造「知識分子」。

『叄』 我們的文化創作要以人名為中心,運用哲學知識加以說明

答案 (1)堅持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需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文化創作要考慮人民 群眾的實際需求,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文藝評論工作 最高的價值追求。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文藝工作者只有 從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中汲取營養,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 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文藝工作者只有堅持群眾觀點和群 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創作出無愧於 時代和人民的文藝作品。

『肆』 文化哲學的基本內蘊

有學者認為:對文化哲學範式的基本定位是釐清文化哲學的問題域限,進而推進和深化當代文化哲學研究的重要前提。本文認為,文化哲學並不是文化和哲學的外在結合,其中蘊含著哲學理論範式的重要轉換和躍遷:文化哲學不僅蘊含著新的人類學範式,而且蘊含著新的哲學範式。
首先,文化哲學蘊含著新的人類學範式。在文化哲學產生之前,自然主義、宗教神秘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人類學範式分別承擔著人類自我理解的任務。自然主義的人類學範式把人看成是自然物,宗教神秘主義的人類學範式把人看成是上帝的造物,理性主義的人類學範式把人看成是理性的存在物。然而,人並非單純的自然存在物,人也無法成為神,理性主義對人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理性主義不僅容易造成人的理解的抽象化和僵化,而且無法涵蓋諸如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等眾多的文化形式,無助於理解人的豐富性和開放性。在文化哲學看來,人之為人的基本規定,在於人是文化的存在,即能夠以精神的勞作進行文化創造,並通過文化的創造進行自我創造的存在。一方面,人類能夠通過精神的活動賦予對象世界以意義,使對象世界變成符號化的意義世界;另一方面,人又要融入符號化的意義世界,通過符號化的意義世界確證人自身。在這一點上,人區別於自然物,區別於神,在現實性上,人就是文化的存在物。人通過符號化活動創造了諸如語言、歷史、神話、科學、宗教、藝術和哲學等豐富的文化形式,並以文化展現和確證了人類的理想性和創造性。人創造文化,並寓於特定的文化中,人通過文化的創造進行自我創造。因此,真正的人的哲學不是自然哲學、精神哲學或者是宗教哲學,而是根植於人的現實性的文化哲學。毋寧說,自然哲學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意義上,精神哲學在精神產品的意義上,宗教哲學在宗教是一種文化符號的意義上,也可以稱之為文化哲學。文化哲學在人類學範式上超越了以往人類學範式的抽象性、狹隘性和僵化性,回歸了人類存在的現實性、豐富性和開放性,因此,具有更加深刻的人類學基礎。以新的人類學範式為基礎,文化哲學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哲學研究的視域和深度。
其次,文化哲學蘊含著新的哲學範式。文化哲學作為新的哲學範式包含兩個方面的規定,一是指文化哲學範式的哲學性,二是指文化哲學的範式是超越傳統實體性哲學的功能性哲學範式。
文化哲學是對文化作哲學研究,這意味著文化哲學的範式首先必須是哲學範式。文化哲學理論範式的哲學性保證了文化哲學的哲學性,這使文化哲學區別於文化學、文化科學、文化價值論和文學藝術批評。
文化哲學在哲學範式上要求我們以哲學的方式面對文化問題。一方面,文化哲學要在與眾多文化形式的對話與融合中不斷充實和完善自身;另一方面,在這一過程中,又要保持文化哲學之為哲學的範式自覺,以維護文化哲學作為一種哲學的合法性。文化哲學雖然也以文化的經驗描述和科學分析為基礎,但並不是簡單介紹文化現象,或者試圖找到文化運行的規律性知識;雖然也關注文化的價值問題,但並不試圖為文化尋求價值的支點;雖然也關注審美的文化形式,但並不注重審美文化的技術層面。正因如此,文化哲學既不能等同於文化學和文化科學,也不能等同於文化價值論,更不能等同於文學藝術批評。文化哲學作為哲學的重要規定在於,通過對蘊含在文化符號背後的理念的不斷反思和追問,揭示特定文化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文化哲學範式不僅僅是一種哲學範式,而且是一種新的哲學範式,即功能性哲學範式。文化哲學範式的哲學性使文化哲學區別於非哲學的文化研究,文化哲學範式的創新則意味著文化哲學對傳統哲學的超越。文化哲學範式的創新性在於,文化哲學超越了本體論哲學和認識論哲學的實體性哲學範式,代之以功能性的哲學範式。
文化哲學的功能性哲學範式不再把對象世界看成是與人無關的獨立自存的實體,而是看成與人類的符號化活動息息相關,是人類符號化活動的成果。在功能性哲學範式中,對象世界擺脫了其直觀性、外在性和僵化性,眾多的文化形式不是給定之物的映像,而是人類精神勞作的客觀化形式和人類創造性的顯現。文化哲學的功能性哲學範式實質上是一種生成性思維範式。在文化哲學視域中,對象世界及其認識不是給定的、不變的,而是在人的符號化活動中不斷生成的。語言、科學、神話、宗教、藝術、哲學等文化符號形式,是人類精神的籌劃和勞作的產物,人通過對文化符號的創造使世界具有了無限豐富的意義規定,人以文化的創造不斷確證自身,進行自我創造。功能性哲學範式超越了實體性哲學範式的直觀性和獨斷性,確證了人類文化的創造性極其不可或缺的價值。

『伍』 文化傳承與創新體現的哲學觀點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的傳統美德。流傳數百年的「24孝」故事正是中國孝文化的集中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對於歷史上流傳下來的「24孝」,人們也產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爭議。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表示,新「24孝」行動標准與舊「24孝」形成對比,就是想告訴大家,時代的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我們對『孝』文化的理解,既要傳承又要有創新」。

『陸』 運用哲學的原理說明文化創新的作用

首先,文化創新的有兩大作用。
一是推進社會實踐的發展進步。這符合物質與意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二是,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文化的繁榮。這符合發展的實質,發展是事物的前進與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文化創新,意味著將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發展出新文化,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柒』 從哲學角度看為什麼要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是 提升理論的一部分

『捌』 為什麼說文化的核心是哲學

哲學是愛智慧。追問哲學的本質,是在反思活動中完成的。哲學一是追問本原問題,二是追問有無問題。
對於起源意識來說,不僅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是不可靠的,而且連自身的身份都是可疑的。因此,哲學追問本原的努力,既是追尋世界源頭的努力,也是尋找與發現人自身的努力,也就是使自己成為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人」的努力。這是一種返鄉之旅,以「過去」的維度理解我們當前的生活與世界,使當下世界不只是具有實用的意義,還呈現出「歷史的意義」。這也是一種「未來之旅」,從當下的現象世界擺脫出來,才能真正返回本原。徹底的返回就是徹底的解放,就是自由。
本原意識也是一種時間意識,即從有到無與從無到有的意識。有無之間永遠存在著斷裂,哲學就在有無之間進行擺渡。從當下世界擺脫出來而返回源頭是一個從有到無的解放過程,那麼,從源頭處打開可能性而打開為了,則是從無到有的創造事件。但是,解放與創造都是一種自由的存在。哲學的擺渡,也就可以說,哲學就是在實踐者自由,維護者自由。
哲學是一門通學,窮古今之變,面對現實,理解現實,開辟現實。
哲學更是一門經天緯地、安身立命的「大學」,其使命在於昭明天下普遍之理於普天之下。
哲學也是一門親證的科學,切己-為己的科學,安己之心而安天下人之心。
哲學是一門純粹科學,不以任何經驗事物與經驗功用為考量的學問。因為只有排除一切經驗因素,哲學才能找到一切經驗事物的基礎,也才能發現貫穿古今之變的最高原則。

『玖』 從《生活與哲學》角度,說明文化創作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文化創作要結合具體實踐,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扎實文風,創造精品。
2、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在實踐中獲得創造靈感,並與實踐相結合,經歷實踐檢驗
3、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能一味的沿襲老路,要有創新意識,敢於突破,推陳出新
4、堅持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5、堅持辯證否定的觀點,堅持揚棄,做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6、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在文化創造中的首創精神和地位 ,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創造人民滿意的文化作品

『拾』 文化的主體為什麼只能是哲學

文化哲學生成的歷史理由
不容否認,文化哲學已成為人類在現代化實踐語境背景下的一門「顯學」。何以至此?筆者以為這與人類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在傳統農業社會,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對有限,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處於一個比較和諧的狀態,哲學所思考的許多問題都是基於「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展開。古希臘時期的自然哲學自不必說,即使是西方近代的哲學話語,在「主體-客體」的二元張力中,其實凸顯的主題仍然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當然最高的目的訴求就是「人為自然立法」(康德語)。但是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類征服自然的水平也獲得極大提高。「文化世界」越來越取代自然世界成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環境。與之相應,人與文化的矛盾關系逐漸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無法迴避的課題。如何消解人與文化的緊張,切實使文化成為肯定人的力量,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尺度,這就成為需要人類在哲學層面建構的話語體系——即文化哲學生成的歷史理由。
何謂「文化哲學」?顧名思義,它是關於人類文化現象的哲學思考,是對人類文化的總體性把握,它應回答的問題包括什麼是文化、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文化與人的關系、文化與社會進步的關系、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等等。
學界一般認為,文化哲學興起的標志是新康德主義。哲學所要面對的主要不是「已然」世界的問題,而是「未然」或者是「應然」世界的問題。「事實」的世界是科學要關注的對象,「價值」的世界才是哲學最需要關注的對象。例如在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看來,「哲學只有作為普遍有效的價值的科學才能繼續存在」。在新康德主義思想家那裡,康德的「物自體」與「現象」之間的對立,被置換成了「事實」與「價值」的二分,其核心價值訴求就在於從人類日新月異的文化世界中,確立人的價值的應有位置,切勿使人性消弭於喧囂的文化世界中。德國哲學家西美爾明確指出:「只有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對象。」因此,文化在本質上是「人類的一種完善」。以此為尺度,西美爾檢討了近現代人類文化的不足:「客體文化突飛猛進,主體文化卻不能增進……外界事物正變得越來越有文化,而人卻越來越沒有能力從客體的完善中獲得主體生命的完善。」德國哲學家卡西爾作為西美爾的學生,進一步強調了文化對人的精神塑造意義。德國哲學家狄爾泰作為新康德主義的代表人物,將「總體的人」作為研究的中心,強調文化哲學(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強調現實文化創造主體有血有肉的知情意生活與無生命的死的「主體」的區別。他將本體論層次上的「悟」作為目標,追問人的體驗和理解——「悟」如何可能?他要透過邏輯層面,直觀邏輯背後的「事情本身」,即把握人的生命中那「先於邏輯的東西」。狄爾泰明確強調:「人是什麼,只有他的歷史才會講清楚。」所以對人的全面理解有賴於對人的全部文化歷史的把握。這樣,狄爾泰從「知」到「悟」、從「認識」到「體驗和理解」、從理性地把握邏輯到全生命地「直面事情本身」,便實現了哲學的第一個轉向:從純粹的理性批判到現實的文化批判。

閱讀全文

與文化創造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