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造紙術發明時間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
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 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 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 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
中國 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但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 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 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 ,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 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
紙張就是藉助這 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 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
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 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眾多人的智慧造出來的。
2. 造紙術發明以後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造紙術的發明、改進與傳播使書寫材料出現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造價低廉.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
3. 寶寶巴士 造紙技術 紙張是怎麼來的 寶寶巴士動畫片
紙是用木材、稻草、竹子、蘆葦、破布等原料做的。工人把這些東西放在一個大鍋里,加上鹼水一塊煮,煮完了就變成像漿糊一樣的紙漿了
4. 造紙技術是誰發明的
在古代,各種材料的書,這個興起,那個淘汰,經過了好幾千年,最後,終於出現了紙。從此,寫字、印書就有了專門的材料。
於是,原來的竹簡、帛書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紙草書、皮書等等,也退出了歷史舞台,開始出現了新的書籍。
紙的產生
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
說到紙的發明,大家就會想起造紙技術的革新家蔡倫。蔡倫是湖南桂陽——現在的耒陽人。他是漢朝的一個官。開始當太監,後來擔任尚方令,管理宮廷里的各種日常用品的製造和供應工作。那麼,他是怎樣想起要造紙的呢。
這裡面有個「赫蹄」的小故事。
西漢末年有個女子叫趙飛燕,長得很漂亮,就被召到宮里,漢成帝看了,非常喜愛,於是當了昭儀。當時,宮中有個女官叫曹偉能,和漢成帝生了個孩子,趙昭儀知道了,非常妒忌,就派人把孩子扔了,又把曹偉能關了起來,給她一隻綠色的小盒子,裡面是用「赫蹄」包著的兩顆毒葯。上面寫著「告偉能,努力飲此葯……」就這樣,曹偉能被逼服毒死了。
那麼,這「赫蹄」是什麼呢。
原來,它就是繅蠶絲時,在竹簾上余留下來的絲綿製成的絲綿紙。
還有一件事那是1957年5月。有一天,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瓦廠的工人,在挖土的時候挖到了一座漢朝時候的墳墓,裡面藏著許多古代文物,其中發現了一些米黃色的古紙。後來經過幾次化驗,專家研究,確定原來這種紙是用麻製成的。因為發現在灞橋,所以就叫它為灞橋紙。
大家知道,我國古代是用絲綢和麻布做衣服的,因此,不可能用大量的絲綿和麻來造紙。同時絲綿造的紙價錢太貴,麻制的紙又厚又粗糙,都不適合寫字,所以這兩種紙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蔡倫是一個既能寫詩、又會做文章的人。所以,他非常了解用竹木、絲綢寫字的困難。於是,他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作原料造紙。經過反復實驗,最後成功地把紙造出來了。從此,蔡倫造紙的方法,很快就在全國推廣了。
因為紙比竹木輕巧,比絲綢便宜,又適合寫字,所以,當紙一出現,就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它很快代替了竹木和絲綢,成為專門用來寫字、印書的材料了。
5. 寶寶巴士造紙術選材料竹子點不了
你好,因為不知道具體的機型情況,我們需要重現你的情況和問題,所以寶寶巴士需要先問詢你幾個基礎問題,了解情況,以下: 1、是iOS還是安卓的機子,機子的具體的型號版本,比如ipad mini2;7.0.3版本 2、我們希望能更好的了解和溝通,是否能直接私下追問我,或者你能直接聯系寶寶巴士。比如:進入寶寶巴士的官網(網路寫寶寶巴士即可);加入寶寶巴士微信;或者在下載這款造紙術的產品介紹中的任意一種聯系方式都可。 希望能解決你的問題,幫助你也幫助寶寶巴士。謝謝!
6. 孩子如何接觸造紙術
簡介
古代
造紙
參照右方圖片,明朝造紙術有五個主要的步驟。從圖中可知當時中國的造紙業已經相當成熟,每道工序的專家各司其職,並且已開發出一些造紙專用的設備。
斬竹漂塘:砍下竹子置於水塘浸泡,使纖維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樹皮、麻頭、和舊魚網等植物原料搗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爛,使纖維分散,直到煮成紙漿。圖中可見大鍋中的碎料用大石壓住,有助於完全煮爛。 盪料入簾:待紙漿冷卻,再使用平板式的竹簾把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此一步驟要有純熟的技巧,才能撈出厚薄適中、分布均勻的紙膜。 覆簾壓紙:撈好的紙膜一張張疊好,用木板壓緊,上置重石,將水壓出。 透火焙乾:把壓到半乾的紙膜貼在爐火邊上烘乾,揭下即為成品。
現代
現今科技一日千里,制紙工序已經機械化了。
磨木紙漿(Groundwood Pulp) 利用機械碾磨力以取得木材纖維,又稱為機械紙漿(mechanical pulp),主要可再分為一般機械漿、精製機械漿、熱磨機械漿等。
化學紙漿(Chemical Pulp) 利用化學法將纖維與木質素分開以取得木材纖維,主要可再分為蘇打漿、亞硫酸鹽漿、硫酸鹽漿等。
半化學紙漿(Semichemical Pulp) 結合機械法與化學法之制漿方式,可再分為中性半化學漿、冷蘇打漿、化學機械漿等。
造紙方法的進步
西漢初年,政治
西漢麻紙
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話是說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一般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鹼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贊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採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
「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兩漢時期的造紙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乾燥後即成為紙張。
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緱氏巡視過,有可能是參觀這里的造紙作坊和紙庄(現分前紙庄和後紙庄,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東約2000米,面臨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作坊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造紙需要的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比較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楮林等)。
蔡倫獻紙之後,造紙技術和紙張廣為流傳。東漢末年,東萊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比蔡侯紙更為白潔細膩。趙歧著的《三輔決錄》中,提到左伯的紙、張藝的筆、韋誕的墨,說它們都是名貴的書寫工具。筆、墨和紙並列,說明紙已是當時常用的書寫材料。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古代造紙方法
以竹紙為例,《天工開物》中指出:在芒種前後登山砍竹,截斷五七尺長,在塘水中浸漚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後,脫去粗殼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晝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漿過,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這樣十多天,自然臭爛。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狀,再制漿造 紙。這些記載,和後來的民間土法造竹紙過程大體相同。
現代造紙方法
現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制漿、調制、抄造、加工XX等主要步驟:
1.制漿
制漿為造紙的第一步,一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制漿法、化學制漿法和半化學制漿法等三種。
2.調制
紙料的調制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
一般常見的調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驟: a. 散漿 b.打漿c.加膠與充填
3.抄造
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乾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故一般常見之流程如下:
a.紙料的篩選
將調制過的紙料再稀釋成較低的濃度,並借著篩選設備,再次的篩除雜物及未解離纖維束,以保持品質及保護設備。
b.網部
使紙料從頭箱流出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料網上並均勻的分布和交織。
c.壓榨部
將網面移開的濕紙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個滾轆間,藉滾轆的壓擠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將濕紙作進一步的脫水,並使紙質較緊密,以改善紙面,增加強度。
d.乾燥部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乾燥。
e.壓光
f .卷紙
g.裁切、選別、包裝
取前面已捲成筒狀的紙卷多支,用裁紙機裁成一張張的紙,再經人工或機械的選別,剔除有破損或污點的紙張,最後將每五百張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機械造紙方法
現代工廠
造紙的木材鋸成合適的呎吋後即進行去皮的工序,將原木放入大型滾筒內,滾筒轉動時原木互相磨擦而去除樹皮,脫落的樹皮會用作鍋爐的燃料,去皮後的原木會被切割成1.5到2吋,厚度0.25吋的方形木片,軟木(Softwood)片及硬木(hardwood)片因物理特性不同而需分開處理。
木材由細小的細胞膜質纖維(cellulose fibers)以稱為木質素(lignin)的膠狀物質黏合組成,製造紙漿時利用化學物蒸煮木片分解木質素從而而將纖維分離。將木片放入稱為蒸煮器(digesters)的巨大容器內,其功能類似廚房用的壓力鍋(pressure cooker),木片及化學物在加壓下蒸煮1.5到4小時直至成為濕軟如燕麥片的混合物,分離後的纖維可懸浮於水上。混合物經清洗以去除剩餘的化學物和分解的木質素及漂白至合適的白度(whiteness)。從這里紙漿要通過一系列精煉機(refiners),將紙漿內的纖維壁上線狀元素松閞令表層粗糙,纖維互相纏著成為張狀。接著加上染料(dyes)及其他添加劑使成品的紙張擁有所需的特性。
紙漿以二十份水對一份纖維的比例加水,通過造紙機的成形布或網(forming fabric or wire),紙漿的纖維互相交織而形成紙張及除去大部分水份。以每分鍾3,000呎的高速前進,紙張再通過一系列的吸水布及蒸汽加熱稱為烘乾機(dryers)的滾軸,清除紙張內留存的水份。紙張再經一個塗布工序在紙張兩面添加澱粉溶液,澱粉使紙張表面平滑及將來用於印刷時油墨不會化開,由於塗布過程帶來水份,紙張需重復先前的烘乾程序。烘乾後的紙張再通過沉重而光滑的滾軸進行磨光令表面更加光滑,紙張在後方收集捲成大紙卷,再分割成合適闊度的小紙卷,部分原卷包裝出貨,而部分再加工切成合適呎吋的平張才包裝出貨。
造紙的基本流程 流程介紹:
水力碎漿機:漿板在水力碎漿機內受到撕裂和相互摩擦作用,從而實現紙漿碎解的目的。
打漿: 打漿使纖維產生變形、潤脹、壓潰切斷和細纖維化等作用。通過打漿,可以改變纖維的形態,使紙漿獲得某些特性(如機械強度、物理性能),以保證抄成的紙和紙板能取得預期的質量要求。 凈化: 凈化的目的在於去除紙料中相對大的雜質,如金屬屑、煤渣等。凈化設備的原理是利用密度差來選分雜質。常用設備:錐形除渣機。
篩選: 目的在於去除紙料中相對密度小而體積大的雜質,如漿團、纖維束、草屑等。
常用設備:壓力篩。
流漿箱: 流漿箱是現代紙機的關鍵部位。其結構和性能對紙頁的形成和紙張的質量具有決定形作用。
其主要任務:
能有效的分散纖維。高湍動流漿箱能產生高強度微湍動,可有效的分散纖維,防止纖維沉澱和在絮聚,可有效的提高紙頁的強度。
沿紙機橫向均勻的分布紙料。(決定紙幅的橫向定量分布)
噴漿穩定,確保漿速與網速相協調。(決定紙幅的縱向定量分布)
網部:紙漿在網部脫水成形。上網紙漿濃度 為0.1~1.2%,出伏輥時紙頁干度度為15~25%,成形紙干度為90~95%。由此可見,網部脫水量占總脫水量的90%以上。
壓榨部: 利用機械壓榨作用進一步脫水提高紙幅干度。同時增加紙的緊度及紙的強度,改善紙的表面性質(如平滑度)。機械壓榨脫水在經濟上是比較合算的。紙機壓榨部多提高1%干度。烘缸部蒸汽消耗量減少5%。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壓榨部應盡可能低脫掉水分。採用新式復合壓榨,濕紙頁出壓榨部的干度可達48~50%。
烘幹部的作用:
1. 繼壓榨部後脫出濕紙的水分,使成紙干度提高到92~95%。
2. 提高紙的強度。
3. 增加紙的平滑度。
4. 完成紙的施膠。
壓光: 壓光機用以提高紙的平滑度、光澤度和厚度均勻性。
取卷: 將出壓光機的紙在線捲成捲筒。
復卷: 卷紙機上捲成的捲筒兩邊不齊,而且紙幅太寬,必須縱切復捲成捲筒紙或橫切成平板紙。
包裝: 用定量不小於120g/平方米的包裝紙卷到捲筒紙上,形成外包裝。
7. 造紙術的故事。急求!
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手工則用有竹簾、聚酯網或銅網的框架,將分散懸浮於水中的纖維抄成濕紙頁,經壓榨脫水,再行曬干或烘乾成紙。機制和手工兩種造出來的紙最大區別在於,由於手工紙採用人工打漿,紙漿中的纖維保存完好;機制紙採用機器打漿,紙漿纖維被打碎。使得手工紙在韌性拉力上大大優於機制紙.也比機制的棉軟,特別體現在書畫用紙上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發明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和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後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遂尊他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里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 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 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今掖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另外,紙和藻飾書通過絲綢之路也先後傳向 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晉代開始,我國書畫名家輩出,大大促進了書畫用紙的發展。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時期書畫用紙大有提高。晉與南北朝的書寫紙抄經紙為麻和楮皮製造,紙面已敷用澱粉與白色礦物塗料並進行研光。隋代統一南北後,唐、宋繼承與發展了數百年造紙的成就,並開辟了唐、宋我過手工造紙的全盛時期:唐代書畫與佛教盛行,使紙的需求劇增,造紙的原料擴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書畫紙還用澱粉硝煮成塗料塗布後再經打蠟,最後用粗布或石塊等揩磨砑光。寫經紙還用黃檗染成黃色以避蠹。北宋時安徽已採用日曬夜收的辦法 漂白麻纖維以制紙,抄出的生紙光滑瑩白,耐久性好。南宋時我國南方已盛產竹紙,王安石、蘇東坡等都喜歡用竹紙寫字,認為竹紙墨色鮮亮,筆鋒明快,當時受到 許多文人墨客的仿效,從而促進了竹紙的發展。宋代不但盛產竹紙,而且開始用稻、麥草造紙。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記載了浙江人以麥、稻桿做紙漿及與油藤 配用造紙。到了明代,我國用竹子造紙的技術(指手工)已臻完善,該時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系統敘述了用竹子造紙的生產過程,並附有生產設備與操作過程的插圖。該書已譯成日、法、英文傳人日本與歐洲,是我國系統記述造紙工藝的最早著作。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我國在發明造紙以後,起先是把紙本書攜往國外,然後造紙術也逐漸外傳。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針對企圖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人,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的歪風,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一致認定,蔡倫是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據洛陽市地方史志編委會石建厚同志考證。位於洛陽漢魏故城近郊的緱氏(今本魏書註:「紙氏」作「緱氏」,馬澗河流經緱氏那一段河流古時為「造紙河」,沿岸原有「造紙河碑刻」,皆已失損。
8.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外國是怎麼造紙的
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一般是用竹簡記錄文字,而外國一般使用羊皮紙、貝葉以及莎草紙等載體記錄文字。造紙術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這不僅僅為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文化財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其實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的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紙”的先驅,蔡倫只是對以往的技術進行了改善,從而發明了造紙術。
很明顯,莎草紙就是對莎草進行簡單加工製作而成。因為莎草紙的成本很低,所以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技術並流行於歐洲。但是隨著中國的造紙術不斷流傳,各國人民漸漸地不再使用莎草紙。
9. 兒童簡易造紙過程圖解
1、撕紙:將不用的廢紙收集,將它們撕的碎碎的並浸泡在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