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化學家與其科學成就說法正確的是()A.阿伏加德羅提出了原子論B.道爾頓提出分子學說C.門捷列
A、阿伏加德羅在化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並創立了分子學說,故選項說法錯誤.
B、道爾頓在化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原子學說,故選項說法錯誤.
C、門捷列夫在化學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而不是發明了)元素周期律,並編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選項說法錯誤.
D、我國化學家侯德榜發明了聯合制鹼法,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2. 古代希臘的原子論思想
英國著名的研究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院士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上古和中古時代,中國科學技術一直保持一個讓西方望塵莫及的發展水平,中國科學發現和發明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國古代文明卻沒有能夠在亞洲產生出與此相應的現代科學,其阻礙因素又是什麼?」〔1〕這是李約瑟難題之一。筆者在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書籍和前人相關資料後,想從古代中西科學特點的差異中來認識這一問題,力圖給出一個比較客觀的回答。
一 中西科學技術比較觀之淺議
所謂科學技術的比較觀,就是對比較兩種科學技術所持的基本觀點、思路和方法,是關於對科學技術進行對比的方法論之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一些事物做出選擇或比較,有些是直截了當的,如「甲比已好」,顯然主體把甲和已進行了對比後而說的;而有些是不經意的,我們能從語言和行動中推測出來主體所做出的結論或選擇是經過了比較的,但主體可能卻沒有明確表示其比較意向。如「甲優秀(或好)」單從這一句話,就可看出主體是把甲和其它事物經過比較後而說的。還有我們常常做出一些選擇,如 「捨生取義」 「舍近求遠」「舍魚而取熊掌」等這些都是經過主體比較了的。「捨身」是因為「義」比「生命」更重要;「舍近」是因為「遠」比「近」更合適;「舍魚」是因為還有比「魚」更好的「熊掌」。既然比較是一種常見現象,那麼我們在對事物進行比較時,應當注意些什麼問題,遵循那些基本原則呢?
(1)屬性相同。我們常說的「可比性」就是指被比較的兩種事物在屬性上應當是同類別的,不同類別的事物一般不能作以比較(當然分類標准應當同一)。如把甲物體的質量和乙物體的體積做比較就是不合適的,我們不能區分出來二者在兩個不同屬性上的差異來。因此要比較兩個事物在某一屬性上的差異,必須就兩事物的同一方面的屬性去比較才是有意義的。
(2)時期(階段)相同。在對兩個事物同一屬性進行比較時,有時這一屬性的歷史跨度比較長,中間可能分有幾個不同的階段,在不同階段事物的屬性也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是對同一屬性領域的同一歷史階段去比較才是有意義的。如要比較中西科學特徵,由於科學的發展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同一地域在不同歷史階段科技狀況不同,同一歷史階段不同地域的科學發展也不相同,又由於中西歷史階段不完全對等,社會形態不統一,自然科學本身又具有中立性,所以不能苛求在同一社會形態背景下進行,只能按照歷史時代來劃分整個科學史,根據科學史的通常分法,一般把整個科學史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與本文有關的只是古代和近代,對古代史歐洲還又分為上古時代和中古時代兩部分,我們統一把歐洲中世紀以前的歷史歸到古代(包括中世紀時期),把中世紀以後的歷史統一歸到近代。拿歷史紀元來說,可能更准確些,即把17世紀以前統一劃到古代史,17世紀到19世紀為近代,19世紀以後為現代。
(3)堅持聯系的觀點。要分析中國近代科學落後的原因,必須聯系中西方在古代的科學基礎,由於科學技術具有傳承性,後來的科學總是在先前的水平上發展的,所以不能孤立地割斷這種聯系,而只片面討論某一歷史時期的科學和思想,這也是科學史的辯證法。
二 對中國科學發展在明清之際落後於西方的再認識
現代中國科技落後於西方,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其中關於落後的起始時間許多人認為始於明清之際,大約從中國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為止,中間有二百年左右的過度期。在此之前,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在宋元時期,科學技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中數學和三大發明(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也是當時世界科學技術的最高峰。宋元時期對應的歷史時間段是公元11世紀到14世紀,而這個時間段對應西方歐洲的卻是黑暗的中世紀。
3. 英國哪位物理學家發明了科學原子論
道爾頓吧。John Dalton
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近代原子理論的提出者。
4. 是誰提出了原子論
道爾頓一直從事原子問題的研究,資料、實驗、思考累計了他關於原子論的要點,1803年9月他提出了相關的著名論斷:①原子是組成化學元素的、非常微小的、不可以再分割的物質微粒。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保持其本來的性質。②同一種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質量以及其他性質是完全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質量以及其他性質,原子的質量是每一種元素的原子的最根本特徵。③有簡單數值比的元素的原子結合時,其原子之間就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稱為復雜原子。④一種元素的原子與另一種元素的原子化合時,它們之間構成簡單的數值比。
同年10月21日,道爾頓報告了他的化學原子論,並且宣讀了他的第二篇論文《第一張關於物體的最小質點的相對重量表》。他的理論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重視。
1804年以後,道爾頓又對甲烷和乙烯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實驗,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倍比定律:相同的兩種元素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化合物時,若其中一種元素的質量不變,另一種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對重量成簡單的整數比。道爾頓認為倍比定律既可看作原子論的一個推論,又可看作是對原子論的一個證明。1807年,湯姆遜在《化學體系》一書中詳細的介紹了道爾頓的原子論。
第二年道爾頓的主要化學著作《化學哲學的新體系》正式出版,書中詳細記載了道爾頓的原子論的主要實驗和主要理論,自此道爾頓的原子論才正式問世。道爾頓的原子學說具備了雄厚的科學依據,但是新的實驗事實面前又出現了新的矛盾,它最大的缺點就是必須根據人們事先已知某種化合物的存在,來決定其化合物的分子式。
1811年,義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在原子學說中引進分子概念。他認為,構成氣體的粒子不是原子,而是分子。單質的分子由同種原子構成;化合物的分子由幾種不同的原子構成。阿伏伽德羅的假設基本上克服了道爾頓原子學說的缺點。可以說,如果沒有阿伏伽德羅的補充,那麼道爾頓的原子分子學說是不能被真正確立的。
經阿伏伽德羅來補充的這個原子分子學說比以前的原子學說又有了很大進展。過去,在原子和宏觀物質之間沒有任何過渡,要從原子推論各種物質的性質是很困難的。現在,在物質結構中發現了分子、原子這樣不同的層次。因而我們可以認為,人們對於物質是怎樣構成的問題,認識已經接近物質的本來面貌了。
5. 原子論是誰提出的
道爾頓一直從事原子問題的研究,資料、實驗、思考累計了他關於原子論的要點,1803年9月他提出了相關的著名論斷:①原子是組成化學元素的、非常微小的、不可以再分割的物質微粒。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保持其本來的性質。②同一種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質量以及其他性質是完全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質量以及其他性質,原子的質量是每一種元素的原子的最根本特徵。③有簡單數值比的元素的原子結合時,其原子之間就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稱為復雜原子。④一種元素的原子與另一種元素的原子化合時,它們之間構成簡單的數值比。
同年10月21日,道爾頓報告了他的化學原子論,並且宣讀了他的第二篇論文《第一張關於物體的最小質點的相對重量表》。他的理論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重視。
1804年以後,道爾頓又對甲烷和乙烯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實驗,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倍比定律:相同的兩種元素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化合物時,若其中一種元素的質量不變,另一種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對重量成簡單的整數比。道爾頓認為倍比定律既可看作原子論的一個推論,又可看作是對原子論的一個證明。1807年,湯姆遜在《化學體系》一書中詳細的介紹了道爾頓的原子論。
第二年道爾頓的主要化學著作《化學哲學的新體系》正式出版,書中詳細記載了道爾頓的原子論的主要實驗和主要理論,自此道爾頓的原子論才正式問世。道爾頓的原子學說具備了雄厚的科學依據,但是新的實驗事實面前又出現了新的矛盾,它最大的缺點就是必須根據人們事先已知某種化合物的存在,來決定其化合物的分子式。
1811年,義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在原子學說中引進分子概念。他認為,構成氣體的粒子不是原子,而是分子。單質的分子由同種原子構成;化合物的分子由幾種不同的原子構成。阿伏伽德羅的假設基本上克服了道爾頓原子學說的缺點。可以說,如果沒有阿伏伽德羅的補充,那麼道爾頓的原子分子學說是不能被真正確立的。
經阿伏伽德羅來補充的這個原子分子學說比以前的原子學說又有了很大進展。過去,在原子和宏觀物質之間沒有任何過渡,要從原子推論各種物質的性質是很困難的。現在,在物質結構中發現了分子、原子這樣不同的層次。因而我們可以認為,人們對於物質是怎樣構成的問題,認識已經接近物質的本來面貌了。
6. 愛因斯坦有哪些發明
愛因斯坦不是發明家,所以他沒有發明過什麼。他是提出了很多理論 比如《相對論》,很多東西都是在他的理論上發明的。他是一位物理學家,主要進行物理理論研究,有許多傑出的物理成就。愛因斯坦的成就如下:
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發現了光電效應,對能量守恆定律進行了更加突出的研究。
雖然這兩條偉大的定律相繼被人們發現了,但是人們以為這是兩個風馬牛不相關的定律,各自說明了不同的自然規律。甚至有人以為,物質不滅定律是一條化學定律,能量守恆定律是一條物理定律,它們分屬於不同的科學范疇。
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是慣性的量度,能量是運動的量度;能量與質量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不可分割的。物體質量的改變,會使能量發生相應的改變;而物體能量的改變,也會使質量發生相應的改變。
在狹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質能公式:E=mc²(E代表能量,m代表質量,c代表光的速度,近似值為3×10^8m/s,這說明能量可以用增加質量的方法創造!)。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3.14-1955.4.18)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是和平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晚年成為民主社會主義者。他曾經說:「我認為甘地的觀點是我們這個時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們應該朝著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過暴力達到我們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認為邪惡的勢力結盟。」愛因斯坦反對共產主義、麥卡錫主義和種族主義。他還是德國自由民主黨的建立者之一。
7. 1803年哪個發現哪個提出了原子論
12. 「布朗運動」成為一個契機,使許多學者明白了道爾頓的原子論是正確的。 13. 用人們熟悉的事情,通俗易懂而又形象地解釋花粉在水面上動個不停的現象。(能從「通俗形象地說明問題」的角度回答即可) 14. 因為作者清楚地知道.二者只是有某些類似之處,並不相同。 15. ①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學科) 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途徑不是唯一的。(答案不限於此,答出其中一點即可) 16. 示例:①看到蘋果落地,牛頓受到啟發,提出了「萬有引力」說。②從壺水滾沸的現象中,瓦特獲得啟發,發明了蒸汽機
8. 科學家的發明故事
伽利略證明了擺的搖擺程度只與擺的長短有關,他是在一次宗教禮拜的時候發現了他內頭頂上的吊燈在左容右搖晃後用均勻跳動的脈搏來測出的。告訴了我們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細小事物的變化,只有抓住這細小的變化並且堅定地研究下去你才可能成功。
9. 原子論和分子論學說的創立,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其科學家是()A.門捷列夫B.道爾頓和阿伏加德羅
A、門捷列夫在化學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元素周期律,並編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選項錯誤.
B、道爾頓在化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原子學說;阿伏加德羅在化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並創立了分子學說;故選項正確.
C、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了電子,故選項錯誤.
D、愛迪生是著名的發明大王,發明了電燈、電報等,故選項錯誤.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