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目前.中國最有名的發明家是誰他的作品是什麼謝謝....
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簡介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農歷七月初九)出生於北京協和醫院。祖籍江西省德安縣。
袁隆平的童年正處在中國時局動盪、國難當頭的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8歲的袁隆平隨父母從漢口經湖南桃源、湖北宜昌去四川,1939年抵達重慶。先後在漢口扶輪小學,湖南弘毅小學,重慶龍門浩中心小學、復興初級中學、贛江中學、博學中學讀書;1948年2月,袁隆平進入南京中央大學附中讀書。
在求學階段,袁隆平肯動腦筋,不讀死書,善於思索,被老師稱為「愛提問的學生」。一次,參觀園藝場的偶然機會,引起了袁隆平對大自然神奇的幻想而立志學農。1949年,袁隆平考入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並入西南農學院)。
1953年8月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講授俄語、植物、作物栽培、遺傳育種等課程。1964年2月,與農技幹部鄧哲結婚。在安江農校長達18年的教學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學,一面從事生產實踐,選擇課題進行科學研究。
20世紀60年代初,袁隆平帶領學生下農村生產實習,目睹了農村糧食短缺、群眾生活困難的現狀,決心從農作物品種改良入手,探索科技興農之路,與飢餓和災荒作斗爭。
1964年,袁隆平在我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並提出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但工作剛剛起步,就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他避開干擾,依靠社會主義的大協作精神,帶領助手刻苦鑽研,克服種種困難,經過10年奮戰,終於攻克了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中的難題。1972年袁隆平與同事們一起率先育成我國第一個實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號」,並於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選育成第一個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1976年開始,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左右。由此,袁隆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將水稻雜種優勢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
1980年以來,袁隆平又先後育成「威優64」、「威優49」等幾個大面積推廣的早熟、多抗新組合。1987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列入國家「863」計劃,袁隆平掛帥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每畝增產5%—10%。
1998年,袁隆平主持的長江流域兩系法雜交早秈稻選育研究獲得突破,育成優質、高產、早中熟的兩系早秈稻組合,為解決長期以來長江流域早秈稻米質不好、產量不高的難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1998年,超級雜交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袁隆平出任首席責任專家;2000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現正朝著百畝示範片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努力,計劃到2010年實現。www.MRZL.COM。
由於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月從安江農校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工作。1978年晉升為研究員。1982年和1985年先後被湖南農學院和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任中心主任。1995年,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1995年,袁隆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
❷ 中國四大發明家分別是誰
1、張衡:張衡南陽西鄂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發明家。在東漢時期擔任郎中、侍中等職位。公元前132年在朝中做太史令的時候發明地動儀。這一偉大發明對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人木聖。
(2)我們中國現在誰發明家擴展閱讀:
一.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的基本構造由如下幾部分組成:
1、地動儀的外殼——樽體外形。
2、八條甬道——由隔板和都柱分隔而成的空間,是安設機關的地方。
3、中心固定都柱——對內部構件進行連接和起固定作用的中心柱。
4、感震機關裝置——推力板機關,類似於秦漢時期的陵墓防盜機關,也類似於捕鼠籠的「踏板機關」。
5、報震裝置——報震和顯示地震方向的構件。
二.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德國人古登堡最終集大成發明了鉛活字。鉛活字印刷術經濟實用,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風靡全世界。
三.造紙術
古法造紙可分五個步驟:
1、斬竹漂塘
2、煮楻足火
3、盪料入簾
4、覆簾壓紙
5、透火焙乾
四.機械水排
水排的結構是:選擇湍急的河流的岸邊,架起木架,在木架上直立一個轉軸,上下兩端各安裝一個大型卧輪,在下卧輪(水輪)的輪軸四周裝有葉板,承受水流,是把水力轉變為機械轉動的裝置。
在上卧輪的前面裝一鼓形的小輪(「旋鼓」),與上卧輪用「弦索」相聯(相當於現在的傳送皮帶);在鼓形小輪的頂端安裝一個曲柄,曲柄上再安裝一個可以擺動的連桿,連桿的另一端與卧軸上的一個「攀耳」相聯,卧軸上的另一個攀耳和盤扇間安裝一根「直木」(相當於往復桿)。
這樣,當水流沖擊下卧輪時,就帶動上卧輪旋轉。由於上卧輪和鼓形小輪之間有弦索相連,因此上卧輪旋轉一周,可使鼓形小輪旋轉幾周,鼓形小輪的旋轉又帶動頂端的曲柄旋轉,這就使得和它相連的連桿運動,連桿又通過攀耳和卧軸帶動直木往復運動,使排扇一啟一閉,進行鼓風。
❸ 目前中國最有名的發明家是誰他的作品是什麼
對於發明家來說,近來的發明家大家的印象可能不是太深。一般對古代的一些發明印象深刻,書本上都會看到,比如說,活字印刷術,造紙術-蔡倫,包括沈括發明的指南針,張衡的地動儀。
❹ 中國著名的發明家有誰 著名的發明家有哪些人
1、魯班
魯班距離我們時間比較久遠了,他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他名班,因而後人稱他為魯班。魯班算是一個偉大的木匠,像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夫頭、墨斗、尺子等都是魯班所發明的。他絕對堪稱中國古代十大發明家之首。
2、張衡
張衡是今天河南南陽人。張衡曾經做過《兩京賦》,它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發明家。他先後發明了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為了紀念張衡的偉大功績,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3、蔡倫
蔡倫是東漢時期的人,他雖然是一名宦官,但卻心懷大志。當時,社會上所使用的紙不僅造價成本高,而且紙質粗糙,並不適合書寫。蔡倫經過研究,改進了造紙術,使用稻草便能製造出質量很高的紙張。後來這一發明傳播到了世界各地,蔡倫堪稱中國古代十大發明家之一。
4、杜詩
杜詩是東漢熱,可能很多人對他不太了解,但他卻是重要的發明家。他曾發明過水力鼓風機,,推動了冶鐵技術的發展。
5、馬鈞
馬鈞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機械發明家。古代農業是國家非常重視的,當時很多地方都有水車由於澆灌。但是低處的水卻無法澆灌高處的田地,御史馬鈞發明了翻水車解決了這一困難。
6、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它不僅料事如神,文采極好,且還是發明家。發現後發明過木牛流馬、孔明燈,並改進連弩弓。今天吃的饅頭也是他創造的,堪稱中國古代十大發明家之一。
7、畢升
畢升是宋朝人,他最大的貢獻在於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印刷術在當代便已經出現了,但一直都是雕版印刷,可謂浪費人力物力。後來,畢升便發明活字印刷術,可以多次循環使用,促進了書籍的刊印和文化的傳播。
8、沈括
沈括也是宋代著名文學家和發明家。他寫有《夢溪筆談》一書,裡面記載了各種地理、物理、化學方面的知識。今天我們所用的指南針便是沈括發明的。後來,之一發現被馬可波羅傳到歐洲,促進了遠洋航海技術。
❺ 中國發明家有哪些,各發明了什麼
蔡倫發明造紙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張衡發明地動儀、諸葛亮發明孔明燈、杜詩發明水排。
1、造紙術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紀的北宋時期的中國人民發明的。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的誕生。
3、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4、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水排
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引這種鋼材的製作方法。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
❻ 中國發明家有哪些,各發明了什麼
瓦特是英國人,那位回答者應該看清楚提問。而且瓦特也不是蒸汽機的版發明者,蒸汽機的權第一發明人是法國人『丹尼斯·巴本』在1679年發明。
中國的發明家
紙-蔡倫
指南針-張衡
活字印刷-畢升
漢字激光照排-王選
雜交水稻-袁隆平
人工合成胰島素-王應睞、曹天欽、鄒承魯、鈕經義、沈昭文
像其它什麼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類的都不算是中國的科技發明,因為這些都是外國人先發明的,我們是後來才實現的。發明必須是前所未有,世界第一個做到的才算
❼ 中國著名的發明家有哪些,發明了什麼
蔡倫發明造紙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張衡發明地動儀、諸葛亮發明孔明燈、杜詩發明水排。
1、造紙術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紀的北宋時期的中國人民發明的。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的誕生。
3、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4、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水排
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引這種鋼材的製作方法。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
❽ 誰是中國最早的發明家
中國最早的創造發明家--魯 班
魯班,距今2400多年前,當時處於春秋末年戰國初年,奴隸制正在瓦解,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正在逐步建立,社會上出現獨立的手工業者,魯班就是這個歷史時期中能工巧匠的代表人物。魯班的史跡,在先秦的《墨子》、《孟子》、《戰國策》以及後來的《漢書》注、《文選》注、《史記集解》等歷史典籍上有眾多的文字記載,兩千前來歷代相衍。在社會上特別是在建築行業有廣泛的歷史傳說,宋元時期營建業開始奉魯班為祖師,明清之後各地以魯班命名的廟、祠、殿、館等,即成為木工、瓦工、水作、石作行業公所的所在地。《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稱「魯班為我國最早的能工巧匠和創造發明家之一」是有科學依據的,魯班確實是中國古代建築各專業能工巧匠的智慧化身。
魯班的文獻記載
魯班,原名公輸般,春秋魯國人,當時尊稱他為「公輸子」(「子」是尊稱,如孔子、孟子等)。因為他是魯國人,而般又與班同音,故習慣稱之為魯班。在有些古籍里也稱他為"公輸盤"(如《墨子.公輸》) 、公輸般(如《戰國策》、《史記集解》等)或「魯班」(如王充《論衡.儒增篇》)。魯班出身於一個世代工匠的家族--公輸族。據明《 魯班經》記載,生於魯定公三年(周敬王十三年),即公元前507年, 至少到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444年,仍在從事營造活動。傳說魯班家境貧困,自幼便參加營造工程勞動。十二歲時尊父命外出求師,拜在一位隱居終南山的木工老祖門下,博學木工工藝。由於他勤學苦鑽,遂得其師全部技藝。上海在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勒刻的《石作同業先後重修公輸子廟樂輸碑》中對魯班的身世有更為詳細的記述。碑文稱:「祖師諱班姓公輸,字依智,魯之賢勝路東平村人也。父諱賢,母吳氏,師生於魯定公叄年甲 五月初七日午時」。「其淑配雲氏,又天授一段神巧,較之於師,殆有佳處,今之規矩繩墨,即其遺制也。」
魯班的發明創造
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魯班有許多發明創造。 1.雲梯:系古代攻城器械。《墨子.公輸》記載:「公輸盤為楚造雲梯 之械,成。」《戰國策.公輸般為楚設機章》寫到墨子往見公輸般時說:「聞公為雲梯」。二者皆證實了魯班製造雲梯的事跡。雲梯構造,據《史記索隱》說:「梯者,構木瞰高也。雲者,言其升高入雲,故曰雲梯」。唐人杜佑撰的《通典.岳十三.攻城戰具附》,將其構造敘述得更為詳細:「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上立雙牙,牙有檢,梯節長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有三尺,勢微曲,遞互相檢,飛於雲間,以窺城中」。又說:「有上城梯,首冠雙轆轤,枕城而上,謂之飛雲梯」。據此推測,雲梯已有裝配的"梯節"和多輪平板車的雛形,上部構造估計與現在消防所用攀登雲梯相仿。 2.鉤強:系古代水戰用的器械。據《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自魯 南遊楚焉,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鉤強之備,退者鉤之,進者強之」。可見「鉤強」在水戰中有防禦和進攻兩用的特點。其構造據《通典.岳五.守拒法附》中說:「鉤竿如槍,兩旁有曲刃,可以鉤物」。這種兵器類似江南一帶水運竹排、竹排時所用的工具。 3.木鵲:一種以竹木為材的飛行器械。據《墨子.魯問》記載:「公輸 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估計類似現代的「竹蜻蜒「或」飛機模型」。至於「飛之,三日不下」則為誇張之詞。 4.魯班尺、墨斗:《孟子.離婁》說:「公輸子之巧,不讓規矩不能成方圓」。足見當時已有「規」與「矩」。現在沿用的曲尺、可能是魯班在「矩」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現代木工稱它為"魯班尺"。《續文獻通考.空考.度量衡》說:魯班尺"即今木匠所用曲尺,蓋自魯班傳至於唐,......由唐至今用之。「曲尺構造簡單,功能多,因之至今仍在應用。相傳魯班還創造了彈線的墨斗。明黃一正編《事物紺珠》還談魯班發明了刨。但據考古資料,春秋末期還未有刨,可能為附會。 5.造季家墓:《禮記.檀弓下》記載:魯國大夫「季康子之母死,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封,將從之」。季家墓應屬較復雜的墓葬工程「斂」應系「下於棺槨」的技巧。鄭玄、孔穎達對「機封」均有註疏,當時他所採用的「斂棺」方法,就是採用類似木把桿加木葫蘆(滑輪)的吊裝機具。 6.鋪首:銜門環的底座,多為銅制,作虎、螭、龜、蛇等形。營造法式》卷二「門」引《風俗通義》記載,系魯班發明,並詳細記述其形制。此外,還傳說魯班在雕刻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如《劉子新論.知人篇》形容他刻的鳳凰:「翠冠雲聳,朱距電搖,錦身霞散,綺翮焱發。」《述異記》說他還製作過石刻地圖。東漢王充在《論衡.儒增篇》中還描寫了他製造木車馬和木人的故事等。據此可見,他不愧是中國偉大的發明家之一。
魯班廟祠--木工行業公所
水、木、石作工匠供祀魯班,大約始於宋元時期。明成化、弘治年間的《魯班營造正式》中,即存有「請設三界地主魯班仙師文"的記載。明清以後,供祀魯班的廟、祠、館,同時即為木工行業公所所在地,各地均有,甚為普遍。例如,北京清《乾隆京城全圖》有「魯班庵」,其址在廣渠門內羊市口斜街。蘇州木工瓦工水作業合並之公會,稀「梓義公所」,在該城洙泗巷,木作供祀魯班仙師。上海有魯班殿數處,又有魯班閣。近代蘇州有「魯班會」。「魯班會」或水木行業公所,實際是以供奉魯班祖師之名,逐步形成了團結營造業職工的一種社會(幫會)團體。
魯班作為中國古代建築專家和能工巧的代表,是當之無愧的。因之,中國建築業聯合會確定設立「魯班獎」作為建築業的最高榮譽獎。這是繼承中國建築優秀傳統、發揚中華民族建築文化精華的一項決策,是有科學的歷史根據和深遠的現實意義的。
❾ 中國現代發明家有哪些
中國的發明家有:
1、錢學森
錢學森1911年12月11在上海出生,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3、鄧稼先
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
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4、王大珩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生於日本東京。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家,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
5、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
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