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上孟家歷史真的嗎
假的,孟家歷史上確有,但劇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假的。
《海上孟府》以近代史上確有其人的山東孟氏家族興衰榮辱為視角,講述了中國軍工業極其艱難的開創歷史。歷史上有很多大家族以毀滅家族的代價保護孱弱的中國軍工產業命脈。
該劇編劇、導演張挺通過查閱大量史料,虛構了段奕宏扮演的孟文祿這個人物,他從小接受新式教育,但仍傳承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精神,將家族未來寄希望於實業救國道路。
(1)孟家創造者擴展閱讀:
劇情:
講述了一個關於海歸嫩肩挑重擔,國難家仇前實業救國、自強不息的故事。
作為山東孟子後人的家族領導人孟文祿,接受新式教育,也仍傳承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儒士精神,於是上海灘這一場權力交換的大戲,正式拉開帷幕。
而奉父母之命來上海成親的張碧蘭,無意中救助了孟府少東家孟文祿,就這樣毫無准備的闖入了十里洋場的花花世界,在孟府的恩怨糾葛中演繹了一段曠世絕戀。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海上孟府》收視平平 張挺:我的創作確實不夠娛樂
『貳』 施家和孟家是什麼故事
魯國有一戶姓施的人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愛學儒家的仁義之術,小兒子愛學軍事。大兒子用他所學的儒家仁義思想去游說齊王,得到齊王的賞識,聘請他為太子的老師。二兒子到楚國去,用他所學的法家軍事思想游說楚王,在向楚王講述自己的思想、觀點時講道理、舉例子,有條有理,楚王聽了很高興,覺得他是個軍事人才,就封他為楚國的軍事長官。這樣,兄弟兩人一個在齊國任職,一個在楚國作官,他們賺的錢多,使家裡很快富裕了起來。兄弟兩人都有顯赫的爵位,讓他們家的親戚朋友也感覺到非常榮耀。
施家鄰居中有一戶姓孟的人家,家庭情況與施家以前相仿:家境並不富裕,也是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與施家大兒子一樣,好學儒家仁義之術;二兒子也是愛學兵法之術;兩家的兒子還曾經在一道討論學問,研究兵法。孟家為貧窮所困擾,生活很艱難。孟家看到施家這兩年很快富裕起來,門口的馬呀、車呀經常有來的,來的人員中有當兵的,也有當官的,真夠榮耀,很有點羨慕施家。由於這兩家一直都很友好,孟家就向施家請教如何讓兒子取得官職的方法。施家的兩個兒子就把自己怎樣去齊國,怎樣向齊王游說及如何到楚國,又如何對楚王游說和當官的經過如實地告訴了他們。
孟家兩個兒子聽到後,覺得這是個門路,於是大兒子准備到秦國去,二兒子准備到衛國去。
孟家大兒子到秦國去後用儒家學說游說秦王。他向秦王講得頭頭是道,真是口若懸河,口才不錯。秦王說:「當前啦,各國諸侯都要靠實力進行斗爭,要使國家富強的,無非是兵力、糧食。如果光靠仁義治理國家,就只有死路一條。」秦王心想:這個人固然有才能,他要我用仁義之術治國就是想要我國不練兵打仗,不積糧食不富裕,這能行嗎?於是,命令軍士對他施行了最殘酷的宮刑,然後又將他趕出了秦國。孟家的二兒子到了衛國以後,用主張發展軍事的學說游說衛王。他為了能讓衛王採納他的意見,能在衛國授爵當官,向衛王進言時有條不紊他講述自己用兵的道理。衛王聽後說:「我們衛國是弱小國家,又夾在大國之問。對於比我們強的大國,我們的政策是要恭敬地侍奉他;對於同我們一樣或比我們還要弱的小國,我們的方針是要好好地安撫他們,只有這樣才是我們求得安全的好方法。你提的軍事治國固然不錯,但如果我依靠兵力和權謀,周圍的大國就會聯手攻打我國,我們的國家很快就要滅亡。假若我好生生地放你回去,你必定會到別國去宣傳你的主張,別的國家發展了軍事力量再對外擴張起來,會對我國造成很大的威脅。」衛王感到這個人既放不得,又留不得,於是派人砍斷了他的雙腳,然後把他押送回魯國。
孟家的兩個兒子回到家裡,已是殘廢人了,全家人感到又悲又恨,他家父子三人找到姓施的人家裡,悲痛地拍著胸脯責備施家。施家的人回答說:「不論辦什麼事,凡是適應時勢的就會成功、昌盛,違背時勢的就會失敗、滅亡。你們學的東西與我們相同,但是取得的效果卻完全不同,為什麼呢?這是由於你們選擇的對象不同,同時又違背了時勢啊。我們的做法和行為又有什麼錯誤呢?」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不論辦任何事情,都必須考慮條件是否適合,對象選擇得是否正確,要適應形勢。對別人的經驗不能死搬硬套,不然的話,必定會把事情辦糟。
『叄』 孟姓氏的輩分排列
孟 氏 字 輩
希 言 公 彥 承 宏 聞 貞 尚 衍
興 毓 傳 繼 廣 昭 憲 慶 繁 祥
令 德 維 垂 佑 欽 紹 念 顯 揚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煥 景 瑞 永 錫 世 緒 昌
《孟氏家譜》說:行輩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別長幼。」孟氏按行輩起名始於明代,從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算起,從次,孟子後裔開始授世職。當時,立了 「希、言、公、彥、承、 弘、聞、貞、尚、胤」十個子輩,後來,為了避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歷之諱,改 「弘」,為「宏」 ,為避清世宗(雍正)愛新覺羅胤禎之諱,改「胤」為「衍」。明末,又立了「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個字輩。清統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譜時又立了「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十個字輩。民國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二十個字輩,並咨請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核准,登報周知。這樣,從孟軻到孟繁驥共經歷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輩共一0五代。
孟氏族譜要求族人要嚴格遵照字輩起名,否則不能入譜,只作「外孟」處理。明代以來,孟氏族人遵從族規,十分講究上下遵卑關系。平時孟氏族人見面,總要詢問對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輩的?」,就是指系何字派。還有的問「多大的?」「幾世的」,就是指系孟軻的多少代孫。如對方回答不上來,不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會被對方恥笑為數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對此都十分重視。
據民國年間編寫的《孟氏族譜載》:孟氏字派與儒家的孔、顏、曾、閔等「雖姓氏不同,始祖各異,然可示同屬儒門後裔」,故這些姓的字輩均相同。民國《孟氏族譜》還為孟氏子孫規定了十六條族訓,即孝悌、忠信、讀書、務農、忍讓、勤儉、善行、本分、戒奢華、戒賭博、戒淫盪、戒凶酒、戒種墳間隙地、戒塋間牧牛羊、戒健訟、戒戲謔。這些族訓現在看來有些已經過時,但大部分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堂號,是各姓氏的代稱,往往以祖上的光榮業績,人物事跡或具有啟示後人的故事來定堂號的,如姓錢姓的 「吳越堂」,周姓的 、細柳堂」,王姓的 「三槐堂」,等。有的只有一個堂號,而有的則有多個堂號,如孫姓的就有 「賓士堂」,「樂安堂」,「富春堂」,「映雪堂」等四個堂號。
孟姓的堂號是「三遷堂」,其來歷是孟柯的母親教子有方,為了培養孟柯成才,曾三次搬家,最後終於搬到學校旁邊,才把孟子培養成聖人。這就是《三字經》中講的 「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的故事始見於西漢劉向所著的《列女傳》,其文日: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說: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其嬉戲為賈炫。孟母日: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徒舍學宮之旁,其嬉戲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說: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之」。
譯文如下:
據西漢劉向的《列女傳》記載:孟母帶著孟子原來居住在一片墓地旁,由於出殯送葬的人群經常從他家門口走過,所以,九歲的孟柯經常看到,便模仿送葬的,或學著孝子號掏大哭,或學吹喇叭,或和小夥伴們做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戲。孟母看到這一切,認為長居此處,不但會影響孟軻讀書,而且會敗壞他的品德,於是便遷居到鄒縣城西北的廟戶營,當時,廟戶營是一個繁華的集鎮,行商客賈,送往迎來,江湖術士,瞞哄欺人。終日置身於這樣熙熙攘攘的鬧市之中,孟軻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著商人做生意,討價還價,叫賣吆喝。他的東鄰是一家屠戶,孟軻常去向他們學習殺豬宰羊。孟母認為此處也不利於孟子的學習成長,於是,又遷到鄒縣城南門外的學宮旁。當時,這里是孔子的第三代孫孔及(字子思)在此設置的學宮,稱「子思書院」,孟子遷到此處後,每天聽到的是琅琅的讀書聲。他還時常到書院跟子思的弟子們學習讀書,演習周代禮儀。孟母把他送入學宮跟隨子思的學生們一道讀書。由於孟子認真讀書,後來終於成為一代大儒。可見孟母對其子的教育用心十分良苦。故孟氏後世便以此作為堂號,曰「三遷堂」。
『肆』 孟孑名什麼字什麼是什麼期的什麼家被稱為什麼後世將孟子和孔子合稱為什麼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將他和孔子並稱為「孔孟二聖」,他是亞聖,孔子是聖人。二人思想合稱「孔孟思想」
『伍』 姓氏孟的來歷
姓氏孟的來歷:
一、 姓氏源流
中國的孟氏,發源於春秋的魯國公族。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麼孟氏應該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庄公死後,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願立庄公之子開,就是緡公。後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
另外,春秋時期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衛國,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約在今天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衛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孟,這樣推溯起來,其始祖同樣是周文王。換句話說,這兩支孟氏分別起源於山東和河南兩地;魯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衛國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與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統統是一家。
二、 遷徙分布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源地山東、河南及其近鄰的河北發展和繁衍。從東漢開始,孟氏出現於其他地區,如東漢孟光為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附近)人,孟他為扶風人,孟嘗為上虞(今屬浙江)人;三國時的孟宗為江夏(治今湖北鄂城)人,孟獲為建寧(治今雲南曲靖)人;北涼有孟氏,為武威(今屬甘肅)人;唐代孟浩然為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孟郊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貞為華陰(今屬陝西)人,孟涫為郴州(今湖南郴縣)人;五代後晉孟賓於為連州(今四川筠連縣)人,後周孟貫為建安(今屬福建)人。從以上可見,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國的分布已經相當廣泛了。
五代以後,由於官職調遷等原因,孟氏的居處又新增了許多地方。例如,宋朝的孟宗政為絳州(今山西新絳)人,孟浩為宜春(今屬江西)人,孟程為豐城(今屬江西)人,孟元、孟彥卿均為洛州(今河北永平)人,孟顯為安華北池(今屬甘肅)人,孟攀鱗為雲內(今山西懷仁)人;明朝的孟充為高安(今屬江西)人,孟兆祥為澤州(今山西晉城)人,孟忠為江蘇崑山人,孟淑卿為江蘇吳縣人,孟善為廣東海豐人,孟俊為陝西咸寧人,孟羊浩為湖廣咸寧人;清朝的孟永光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孟超然為福建閩縣人。
三、 郡望堂號
【堂號】最著名的有"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kao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里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由於孟母三遷,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孟姓又以"平陸"等為其堂號。
【郡望】根據《姓源韻譜》所載,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陽、平陸縣、東海郡、巨鹿郡、武康縣、安平縣、江夏郡等。
洛陽,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為陪都。
江夏郡是西漢高祖時設置的,相當於今天的湖北安陸、鍾祥、潛江、鈣陽等以東,以及河南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這支蒙氏,是三國時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陸』 孟家自古以來的英雄人物
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號無庵居士。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南宋優秀的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曾祖孟安是岳飛部將,祖父孟林亦是岳飛部屬,隨軍至隨州,定居於隨州棗陽(今湖北棗陽)。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孟珙曾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
孟海馬(?-1354)元末湘漢紅巾軍將領。籍貫不詳。1352年(至正十二年)初,響應劉福通起義,攻佔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房(今湖北省房縣,位老河口市西南)、均(今湖北省均縣,位老河口市西北)、荊門(今湖北省荊門市)等。他稱「南鎖紅軍」,他與王權率領的「北鎖紅軍」相互配合,勢相聯結,眾至十萬,他轉戰於南陽、襄陽及漢水流域。1354年(至正十四年)初,元將答失八都魯鎮壓「北鎖紅軍」後,攻陷陝州(今河南省陝縣,亦即三門峽市),他力戰犧牲。「南鎖紅軍」隨之失敗。
『柒』 誰知道「孟子」是老孟家的第幾代傳人啊
儒家
儒家思想
仁 禮
儒家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周敦頤 朱熹
王夫之 陸象山 王陽明
儒家經典
《四書》《五經》《十三經》
歷史發展
焚書坑儒 獨尊儒術
玄學 理學 新儒學
相關事項
孔廟 孔子弟子
四大書院 國子監
科舉 諸子百家
維基主題:文化
先師孔子行教像,為唐朝畫家吳道子所畫
放大
先師孔子行教像,為唐朝畫家吳道子所畫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子姓孔氏[姓名],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他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目錄
[隱藏]
* 1 家世與生平
* 2 思想
o 2.1 思想核心
o 2.2 形而上學
o 2.3 人生境界
* 3 教書育人
o 3.1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
o 3.2 對古籍的整理編修
* 4 身後榮辱與深遠影響
o 4.1 歷代追封追謚
o 4.2 孔子與中華文化
* 5 孔氏家族
o 5.1 家譜
o 5.2 世系
o 5.3 後人
* 6 注釋
* 7 參看
* 8 外部鏈接
[編輯]
家世與生平
孔子是魯國人,其先祖乃宋國貴族,為商人後裔。如果把傳說與信史結合起來,子姓孔氏有著顯赫的世系。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有娀氏之簡狄生契。契的後裔湯建立了商王朝。周滅商後,封紂的庶兄微子啟於宋。微子啟傳位於其弟微仲。微仲後四世弗父何讓國於弟,為宋卿。弗父何後四世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遂為孔氏。孔父嘉後三世防叔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名紇字叔梁)。
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72歲時娶18歲的顏征在,生孔丘仲尼。傳說中在孔子出世前顏征在曾見到麒麟。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防山。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孔子撫養成人,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於防。
孔丘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像 宋馬遠
放大
孔子像 宋馬遠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相貌],長成後身長九尺六寸(周時尺寸,大約1.76米,一說1.83米),被稱為「長人」。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後師事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人。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趕走,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由於齊相國晏嬰的反對,孔子幾年沒有得到齊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鋤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衛。其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最嚴重的一次是在陳、蔡之間絕糧,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衰。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後,孔子離開了這個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編輯]
思想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論語》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編輯]
思想核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有三種看法:仁,禮,仁與禮。
[編輯]
形而上學
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似乎給人一種印象:孔子迴避了形而上學。當他反問子路「未知生,焉知死」,當他告訴樊遲「敬鬼神而遠之」,孔子確實更多地關注著現世與此岸,這時他很像是一個溫和的懷疑論者。不過,「性與天道」是早期儒家相當重要的一個命題,可謂後來天人關系探討之濫觴。不少人認為孔子的性命之學集成於《易傳》,然而《易傳》是否孔子所作並沒有最後的結論。
[編輯]
人生境界
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復探討的命題。有一次,樊遲就此請教,孔子說:「愛人。」很多學者指出,仁愛不是無差別的愛,而是所謂愛有差等。但也有不少人堅持認為仁的原則在於博愛。顏淵也曾問仁,孔子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這句話的解釋同樣頗具爭議,但至少指示了禮的重要性。不過,孔子也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可見,禮是外在的規范,而仁才是內在的德性。根據仁的原則,人將自然的血緣親情發散強化,推己及人,由近而遠,與眾人和睦相處。所以,孔子非常重視孝,他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而當仲弓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孔子告訴子貢可以一生奉行的恕。恕是一個基本原則,孔子告訴曾參「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明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君子與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和境界。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近百年來,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其實這樣的鄉願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他說:「鄉願,德之賊也。」他認為,如果不能達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畢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孔子又說,
『捌』 鴛鴦陣的創造者是誰
戚繼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傑出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
戚繼光出生將門,自小立志疆場,保國衛民,曾揮筆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名句。17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25歲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全省沿海防禦倭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嘉靖三十八年,戚繼光從浙江義烏群山之中招募勇敢的農民和彪悍的礦夫共三千餘人,採用營、官、哨、隊四級編制方法編成新型軍隊。
隊是基本戰斗單位,隊員按年齡、體格分別配備不同的兵器,作戰時,全隊隊員各用其所長,配合作戰,攻守兼備,進退靈活。這種戰斗隊形能分能合,人稱「鴛鴦陣」。經過戚繼光的嚴格訓練,這支新軍隊伍很快成為軍事勁旅,人稱「戚家軍」。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舉侵犯台州,戚繼光率領所部九戰九勝,取得舉世聞名的台州大捷。倭寇們心驚膽戰,給戚繼光取了個名字叫「戚老虎」。
第二年夏天,戚繼光率戚家軍南下福建,盪平倭寇在橫嶼、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嘉靖四十二年,與福建總兵俞大猷、廣東總兵劉顯等人取得平海衛大捷。
嘉靖四十三年,戚繼光升總兵官,鎮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華、溫州兩府。這年年末,倭寇兩萬人圍攻仙游,戚繼光「用寡擊眾,一呼而輒解重圍;以正為奇,三戰而收全捷。」從此,戚家軍威振中國海疆,倭寇望風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終被盪平。
戚繼光在四十多年的戎馬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或在東南沿海掃滅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練兵御邊,使薊門安然。堪稱一代愛國名將。他智勇兼備,多謀善斷,練兵有方。指揮戚家軍「飈發電舉,屢摧大寇」,甚至還出現過殲敵上千人,而「戚家軍」卻無一人陣亡的罕例。被譽為我國「古來少有的一位常勝將軍」。
『玖』 孟姓氏的由來
孟姓的不同來源:
1、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人們對子女後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觀念。
2、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衛國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衛國,其開國之君為周武王弟衛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內。衛國傳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字公孟,因病不得繼位,讓位給其叔。
到了公子縶的孫子姬驅,便以祖父之字為姓氏,稱公孟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孟氏者,是為河南孟氏。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公族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書記載,黃帝姓公孫,是少典氏部落首領的兒子。他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長於姬水,故又姓姬;後居軒轅之丘,因此號軒轅氏;再遷有熊(今河南新鄭),也稱有熊氏。
4、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5、源於滿族,其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6、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9)孟家創造者擴展閱讀:
孟氏按行輩起名的開始:
孟氏按行輩起名始於明代,朱元璋對孔、孟後裔格外優禮。賜給祭田、免除徭役,從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算起,孟子後裔開始授世職。
當時,立了「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十個子輩;明末,又立了「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個字輩。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譜時又立了「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十個字輩。
民國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二十個字輩,並咨請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核准,登報周知。
『拾』 中國有哪裡姓孟的科學家和明星
孟姓名人
娛樂明星
孟潞、孟飛、孟堯、孟廣美、孟庭葦
體育
孟凡愛
文化藝術
孟復、孟繁育、孟達、孟遲、孟稱舜、孟臣、孟超然
政治
孟憲章、孟東波、孟用潛、孟家芹、孟琦、孟慶平、孟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