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書法課堂隸書從臨摹到創造

書法課堂隸書從臨摹到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29 23:31:11

㈠ 學書法開始先練什麼字體臨摹哪個人的

學書法應該先從隸書入手,因為書法應該先學用筆,從隸書入手可以更好的掌握用筆方法,隸書相對於楷書來說結體更讓容易掌握,可以提高自信心,下一步學隸書按照你的性格來說,如果你比較喜歡秀麗的字體。可以選擇曹全碑,如果想練用筆,為以後的書法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那學乙瑛碑吧因為乙瑛碑右通古雅朴實的字體如張騫,又可通秀麗的字體如曹全也可以先前發展如石門頌和禮器碑。寫好隸書後,在寫楷書那隻是時間問題呵呵,當你練隸書的時候,你就知道書法這些事情了,你也知道自己寫楷書應該學那一個了,呵呵。寫自己感興趣的字體,不管怎麼說別人喜歡的是別人的,學自己喜歡的才是自己的!祝你成功!

㈡ 書法從臨摹到創作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臨摹與創作是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兩個階段。從古到今,幾乎沒有一個書法家不是從「臨摹-創作-再臨摹-再創作」這樣循環反復的過程中艱難地走過來的。學習書法先臨摹後創作,先繼承後創新,這是最起碼的程序和方法。臨摹重在技術訓練,掌握古人書法作品中的技法規律;創作重在藝術體悟,領略古人書法作品中的藝術韻味。沒有扎實、認真、刻苦的臨摹,創作只是一句空話;但沒有創作的追求,臨摹也就失去了動力和意義,只有臨摹和創作相結合,既注重技法練習,又注意藝術體悟,才能百尺桿頭更上一層。 臨摹是書法專用語,是學習任何一種書體所必須使用的基本方法。學習書法離不開碑帖,離不開臨摹,只有對古代優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種書體的基本技法(如用筆、結字、章法、韻味等),也才能體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精妙所在。關於臨摹,我們具體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去思考: 依、臨摹結合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還需要臨摹。學楷書需要臨摹,學篆、隸、行、草各體書仍需要臨摹。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摹還有一種方法叫「描紅」,即在印有雙鉤紅線的字上去填寫。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紅。即從一本帖中選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如打字紙、有光紙、描圖紙等蒙在帖上,依著字的輪廓,用極細的線條鉤成空心字,這叫「雙鉤」。然後把鉤好的字作為描紅本,用紅墨水填寫,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寫不但能加深記憶,而且節約紙張。 摹帖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即在摹帖的基礎上,對帖字的用筆、結字規律有了基本認識之後,對著帖寫。臨帖有對臨、格臨和背臨三種方法。 對臨,即把字帖放在對面的帖架上照著寫,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格臨,即用透明紙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等)照式臨寫。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結構部位。 背臨,即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臨之後可以集字為聯或集字成篇,然後進入創作階段。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范和約束。摹帖的特點在於易學到古人的結構位置,但由於規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筆意,用筆死板而不靈活,讓人感到放不開,受不了;臨帖或對臨,或背臨,或意臨,加入許多書者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易得古人的筆意,而易失古人的結構位置。寫來自由隨意,追求個性,卻得之甚少。 所以在臨摹中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既得古人的用筆方法,又得古人的結構規律。練習時可以採用先摹後臨,再反過來摹,摹完再臨。或者採用「雙鉤」的方法來研習結構規律。摹臨穿插,取長補短,效果極好。臨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後下筆。下筆要准,先形似,後神似,以求形神兼備。臨摹後要反復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訓中成熟。 貳、先入後出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但臨摹還有一個入帖與出帖的關鍵問題。不入帖,寫不進去,或寫出來不象,是無法與古人對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妙處的。但不出帖,即進去又出不來,太象古人,簡直成了古人的書奴,一點自己的個性都沒有,這樣寫,最終也形不成自己的書風特點。 關於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說得好:入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時「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不可有我在」說的是要專心一意地臨習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不入帖便無本;「不可無我」說的是要在臨像的基礎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長處,融會貫通,結合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有個性,有創造,並逐步走向自由創作的新境界。 三、讀帖善悟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閱讀,反復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 閱讀碑帖,並不是出聲朗讀碑帖的文字內容。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古人讀帖非常認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詩人、書法家,陝西漢中博物館就有傳為他書寫的「滾雪」隸書碑刻。相傳他喜歡梁鵠的書法,便把梁鵠的字掛在帳中,一有空就讀,連行軍打仗也不放棄讀帖。相傳三國魏時的大書法家鍾繇「坐則畫地,卧則畫被」,學書非常刻苦,特別注意閱讀和默寫名帖。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一次在行路中,發現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碑,輾轉賞讀,站得兩腿發酸,乾脆坐下來讀。這樣連續了三天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讀帖猶同古人對話,交朋友,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通過閱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煉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帖臨一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於一兩本,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驗證明,讀帖勝於臨帖。有些碑帖,我們不一定臨,但可以閱讀,深刻領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三味,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才能奔匯腕底,充實於紙面,自然會手隨眼高,眼使手靈。入於眼,融於心,出於手,心手相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㈢ 書法初學者應該先臨摹誰的先從楷書學嗎趙體楷書如何

書法初學者應該從隸書開始臨摹,應該從楷書開始,趙孟頫的楷書篆廇分隸真行草冠絕古今,就字而言,歷史能與之並肩者沒有幾人。

㈣ 學書法想要由臨到創,哪幾個技巧是書法老師十幾年的教學總結

書法學習需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這是大家在學習書法中經常容易犯的錯誤。欲速則不達,所以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來。特別是從模仿到創作,有自己的思想在裡面非常難,需要我們一步一步的來,首先是臨摹,然後是集字練習,只有這樣,我們學習書法才能有成績。

3、集字完成,就可以加入我們的創作方法,這樣屬於我們的書法就出來了。

最後就是要加入我們創作的元素了,這也是關鍵的。書法臨摹是幫助我們掌握單個字,集字的訓練則側重在於章法的訓練。這才是最後我們學習書法、將一個個我們已經掌握的單字重新編制、組合在一起的好的方法。這個時候再加入我們創作的元素,那屬於我們的書法就出來了。

所以想從臨到創,需要時間。

㈤ 學隸書,如何做到快速入門並精通

有很多朋友喜歡書法,想要入門,也有朋友有了基礎想讓作品更具品味。對於初學者來說,因為基本技法和審美還未形成,範本宜選較為典型的。而想要提高的更是要從最經典的碑帖中汲取營養。
對於這兩種需求,漢隸都是很好的選擇。初學者由此入手,對於掌握書法的結構、用筆技巧是比較合適和方便的。漢隸碑刻眾多、風格鮮明,其中豐富的書法風格元素是任何階段的學習者都可以不斷汲取所需的。而其中被稱為「漢隸之最可師法者」的就是《乙瑛碑》。
初學者都要解決「線質」
對於學習書法的初學者,不僅僅是學習《乙瑛碑》,而是學習任何一種書體,任何一個法帖都要解決的重點就是技法,即每根線條的起行收是怎麼完成書寫的。
比如墨池導師中頗善漢隸的張劍鋒老師,他在初學《乙瑛碑》時候也遇到了「線質」這個難題,具張老師說,他初學時候以為形似就是完美,後來經過諸位老師的指點,才明白書法學習首先要解決線質這個難關,線條要「力強氣厚勢活」,不然作品難以有神采。
臨帖到底臨什麼?
臨帖是學書法的不二法門,這個大家都知道。簡言之,臨帖的過程就是尋找古人的書寫規律和法度,經過長期的讀帖、臨寫,內化成自己自然的書寫能力,這也是臨帖的目的所在。
臨習的過程就是我們學習基本筆畫用筆、掌握字形結構的過程,通過不斷的臨摹就知道了好作品應該怎麼寫,把經典碑帖中的這些要素形成為自己的記憶。我們所講的下筆有神,這個「神」就是從臨帖中積累而來的基本用筆、結字法則。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只有量的積累才能帶來質的飛躍」。
對於臨寫正書而言,張劍鋒老師給出了自己的意見:「我覺得從頭到尾按照順序去臨寫有點刻板。何不打亂原有書寫順序,有分析、有理解、有意識的去重新組合章法。這樣我們就處在一個永遠思考的臨寫過程中,一日會有一日之進境的。」

㈥ 學隸書從什麼學起

由於每個人的性格、經歷、所處環境等因素不同,決定了每個人的審美情趣不同,愛好各異,這正如對穿衣的選擇,有人喜歡莊重,有人喜歡瀟灑,有人喜歡華貴,有人喜歡淡雅一樣,對書法的愛好也是如此。漢代,尤其是東漢喪葬立埤、表功刻石之風盛行,因而流傳下來的碑刻極豐,這些碑刻雖然同屬漢隸,但風格確有很大差異。粗略地分,不外乎兩大類型,一類是端莊雋秀,如《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曹全碑》等;一類是雄渾古樸,如《張遷碑》、《好大王碑》、《衡方碑》等等。不同的風格,給人的感受不一樣,你喜歡哪一種風格,你就選擇哪種風格的碑帖。時下書壇比較推崇的是蒼勁古樸的一路的隸書,過於秀潤的碑帖如《曹全碑》,掌握不好會滑入甜俗。 要選擇,就要有比較,多選購一些隸書碑帖放在案頭,是很有必要的。

取法乎上。書法中的「法」不像其它學科那樣,可用公式、定律、原理、法則,把它規定出來,只要按書本上的方法步驟去做,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書法中的「法」是歷代公認的前賢留下來的名碑、名帖。碑帖上的筆法、結構、章法就是規矩,就是我們要遵循的尺度。初學者,就是要以碑帖為法度,去規范自己那些不合法度的字,所以名帖又稱法帖。所謂「取法乎上」,就是要師法第一流的碑帖。明·豐坊《書訣》:「古語雲:『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為下矣。』」初學者眼力不高,見到的碑帖也有限,對於何為上,心中是無數的。往往是得到一本隸書字帖就急於臨學,這也是容易走彎路的。
那麼何為上呢?在常見到的近百種隸書碑帖中,當首推漢隸。從文字發展史上看,隸書到東漢已經發展到鼎盛時期。從時空上看,這種近二千年前先賢們的遺跡,必然古趣盎然,而清代隸書雖不乏新意,但古趣卻淡薄了。在漢碑中,雖然書論家們對個別碑刻有不同的評價,但對大部分名碑的評價是基本相同的,這些公認的名碑,就是上。如前面談到的幾中隸書字帖。
既然有上就必然有下,何為下?有兩種字帖是不足取的。一是後人臨古人碑又拓印成的帖,這種帖上的字經過二道手,甚至三道手,已經失去了原碑的神采,不如選原拓碑帖。二是對書壇上評價不高,或「名不見經傳」的碑帖,要謹慎對待,不可以為逢古便是好。對於今人的字是否可學,是有爭議的,筆者認為,今人的字有不少可供借鑒之處,但不宜深學,因為學起來容易上手,而在創新階段,又不易擺脫今人的影子,這是應該注意的。

初學者,最好先選擇平正一路的字帖。孫過庭《書譜》雲:「初學分布,但求平正⋯⋯」。這雖然是講初學字的結體,應先求得結體平正。那麼欲求結體平正,只有先選擇平正一路的字帖,如《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都是初學隸書的好範本。而結體平正、布白勻稱,這本身也是一種風格,它給人一種端莊、典雅的美感。結體平正的隸書,它有無限拓展的餘地,倘若你要追求險奇,平正便是險奇的基礎。險奇一路的字帖如《張遷碑》,雖然藝術性較高,但初學者由於對此類碑帖的美感體味不深,從感情上就難以接受,在臨寫時自然也得不到要領,技法上也不易把握。待到對書法的認識逐漸深化,功力逐漸加深,對這類碑帖美學特徵有了較深的體味,再轉換碑帖不遲。

㈦ 隸書書寫時要注意什麼啊怎樣臨摹才是正確的方法

一、注意事項

隸書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寫法與左點、右點寫法相似,不同處是末筆出鋒較長。

隸書豎的寫法於篆書相同。

隸書的橫有短橫和長橫兩種,短橫起筆逆入平出,橫末護尾,略似篆書。長橫起筆藏鋒向上逆入,繼之用方筆折下轉向右,使之成蠶頭的起筆,繼而向右行筆,筆稍澀,不可浮滑,至橫的三分之二處,按筆帶出一向下的波凹,繼之提筆稍向上翹出鋒,形成燕尾。這一運筆又稱為波磔。

捺與長橫的寫法相似,只是筆勢向右下,較橫更舒展。

撇的寫法,與寫左下挑相同,起筆後用過筆向左下行筆,行中略增曲勢,至全畫三分之二以下處用力頓筆,到畫的末端捻筆外旋,略提向左上,回筆收鋒於線中。

鉤的寫法有幾種,這里只介紹常用的長鉤的寫法,出鋒後不提而是用過筆向下行筆,行至豎下端再依次蹲筆、挫筆、頓筆向左畫近似水平的圓弧,至弧末提筆出鋒。

PS:另外,隸書的書寫還應注意:

如一字中有數橫相迭時,通常是最末一橫寫成帶蠶頭燕尾其餘都是短橫;

如一字中既有長橫又有長捺,通常是長捺用蠶頭燕尾,長橫不用,如「大」的寫法就是。

二、臨摹方法

1、字形扁方 左右分展

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2、起筆蠶頭 收筆燕尾

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3、化圓為方 化弧為直

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圓,就不易掌握好隸書的方。因為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著篆字的弧勢,所以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於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4、變畫為點 變連為斷

隸書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於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連點(水旁)、四連點(火旁)等等。

此外,隸書還將篆字中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

5、強化提按 粗細變化

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不現痕跡,而隸書則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這與後來的楷書已很相近。

(7)書法課堂隸書從臨摹到創造擴展閱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廢除六國的異體字而推行小篆,但小篆彎圓繚繞,筆畫復雜,書寫不便。為追求效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少用小篆,多用隸書。《說文解字》記載「秦書有八體」,隸書位列第八。

西晉書法家衛恆在《四體書勢》中稱:「隸書者,篆之捷也。」清代沈曾植說:「隸者,篆之行也。」篆書在書寫的過程中,演變出更簡潔化的「草體」即隸書。它比篆書更便捷縱逸,書寫更為簡便。

過去,由於史料的缺乏,人們對隸書的形成時間說法不一。廣為流傳的是秦朝獄吏程邈造隸書之說。唐代書論家張懷瓘在《書斷》里講到,程邈是秦朝一名縣獄吏,善寫大篆,因得罪秦始皇,被關進雲陽獄中。

在獄十年,他鑽研字體結構,把大小篆的圓轉改為方折,創造出三千個隸字。秦始皇見後,非常高興,不僅赦免程邈的罪,還提升他為御史。由於程邈的官小,屬於「隸」,所以人們把他編纂整理的文字叫隸書。事實上,一種字體的產生不可能為某一人所造。

另一種看法影響較小,認為隸書起源於周朝,以酈道元為代表。他在《水經注》中稱,「證知隸自出古,非始於秦」。直到近現代大量簡牘帛書出土,人們才發現,戰國時期的秦國已有早期隸書。

1980年,在四川青川縣郝家坪第50號戰國墓出土了《青川木牘》,年代約公元前309年。木牘採用墨書秦隸,筆法流暢。

與以前及當時的金文相比,減少盤曲,化繁為簡,圓者漸方;字形從狹長漸變為正方或扁形;縱有行、橫無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簡書寫章法形式的發展。《青川木牘》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秦系簡牘。這一時期的隸書體被稱為秦隸,又稱古隸。

從《青川木牘》,到《天水放馬灘戰國秦簡》,再到《雲夢睡虎地秦簡》,發掘出土的文物,記錄了隸書日臻成熟的過程,反映了這一時期「隸變」的大趨勢。

到西漢時,隸書發展進入成熟階段,書寫「漸加波磔,以增華飾」,古隸歷經多年發展,到此步入定型期。

㈧ 隸書張遷碑臨摹方法

練習方法:
1、摹帖 用透明的復寫紙放在字帖上 字帖可以事先復印副本 然後描 這種
方法稱為摹帖
2、 臨帖 把字帖放在一邊 邊看邊寫 稱為臨帖
3、 背帖 看一個字或者多個字 寫完後再看 如此稱為背帖
5、 默帖 就是在日常中書寫 需要看看帖
這是學習書法的方法 適合每一種字體 以上4步是練習的過程
當然學習書法做到以上幾點是不夠的 如果你是初學 我建議你先按照這種方法臨摹一、兩種字體 當你對用筆、用墨、用水以及對字體具備了一定的欣賞能力再研究書法理論會更加得心應手

㈨ 談國畫教學如何從臨摹到創作

"臨"是學習國畫者,進入國畫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國畫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了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技法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㈩ 書法字帖臨摹多久才能創作

臨摹是書法入門的必經之路。
一、首先要選擇歷代字帖中經典的範本。如楷書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的碑帖,北碑中的《鄭文公碑》、龍門諸墓誌銘,漢隸《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史晨碑》等,行書王羲之《蘭亭序》、懷仁集王字《聖教序》、米芾的各帖、蘇軾《黃州寒食帖》以及黃庭堅、董其昌、王鐸等,草書只推薦孫過庭的《書譜》、王羲之《十七帖》和於右任的各帖。學習書法一般傳統的方式是從楷書入門,現在也有直接從隸書甚至篆書入門的。
二、臨習時,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臨,就是不要同時臨多個字,先寫好一個字,在臨寫的過程中要反復體會,一定要寫得像了再臨第二個字,這樣臨寫初時覺得特別慢,到後來它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越到後面會越快,在寫的過程中逐步體會字的「味道」(神韻),這很重要。
三、最好能找名師指點,這樣可以少走彎路,方向對頭,目標就對頭,再遠的路都能達到目標,否則,只會越走離目標越遠。
四、讀帖。我常對學生說,讀帖重於臨帖。當然不是說臨帖可有可無。而是強調讀帖的重要性。字帖要帶在身,有空就拿出來讀(玩味)。心追手摹。這一點至關重要。
五、持之以恆。學書臨帖與其說是考驗才智,不若說是考驗意志。我常教導學生,每天都要臨,一天沒臨,要用一個周來趕;一周沒臨,要用一月來趕;一月沒臨,就別學了。說明你不是學書法的料。
六、在臨習的同時,還要學習書法方面的其它知識,如書法發展簡史,書法書法美學知識,歷代、現代書論知識,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多觀摩高水平的書法作品、書法展覽。了解書法創作的樣式。
七、臨習和創作相互摻插。學習書法對很多人來說是寂寞枯燥的事。而自己試著創作能夠提高學習書法的興趣。臨習到了一定程度,覺得有些字寫得不錯了。可以組合成一些句子,寫成條幅掛在牆上「自我欣賞」,有利於提高學習書法的興趣,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
如果按照我上述的幾點來做,很快就能進入創作階段,當然這個創作還不是真正的創作,應該說是習作。但畢竟可以有自己的作品了。要進入高水平的專業創作取決於學書者的天賦、學習的方法以及努力程度等因素。正常情況下有了扎實的基本功,加上勤練、勤思、勤觀察,學書一年左右的時間可以進入創作階段了。

閱讀全文

與書法課堂隸書從臨摹到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